[实用]端午节散文15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是抒发作文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如何写一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端午节散文,欢迎大家分享。
端午节散文1
窗外,两只小鸟在唧唧咋咋的叫着,一会儿在空中翻飞,一会儿在飞檐上嬉戏。窗里,我独自坐着,面对着欢快的小鸟,听着它们清脆的叫声,也听到了自己不间断的混乱的心跳声,像敲打着鼓点子,伴着窗外的雨声与鸟叫。一道透明的玻璃隔开了两种心情,一道薄薄的墙隔开的也许就是两个世界。
这个端午节是在哭泣声中拉开了序幕。往年的这个节日总是在端午节的上午才想起买上几道福和艿草,插在门上。今年不忙,早早就买上,爱人提前几天就把它们给贴在门上。这可能真是冥冥之中的不经意。之后的第二天,老公公便是毫无征兆的.离开了人世。连日来子女们在失去父亲的悲伤中终日以泪洗面,哭泣声此起彼伏。爱人作为长子,更是义无反顾的扎进了忙碌与悲痛之中。端午的各种欢愉,各种香味,都变成了孤独的挽歌。
爱人的老家在乡下。乡下的小院古朴又干净,虽然婆婆和公公每年只是到了六七月才回来小住一段时间,但总是把小院打扫的一尘不染。乡下人厚道实在,每年两位老人离开老家的时候,钥匙就留给了邻居,屋里小院都是由邻居给打理。他们隔几天就要把小院清扫一次,因此,什么时候回来,屋里屋外都是整洁有序的。
乡下的空气清新,炊烟与晨光一起袅娜升起,在炊烟里欢腾着的还有睡醒了的牛羊鸡鸭。小院的前面就是一条大河,平视大河时挡住目光的是南面的大山,真有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感觉。此次回来,小院失去了往日的欢乐与宁静,我也无心去看风景。一场白事横扫了昔日的风采,余下的是在铺天盖地的纸灰中、在不断悲哀的泪痕中、在无限的遗憾中,麻木的接待着前来吊唁的亲友们。
乡下在白事上讲究颇多,我没经见这样的场面,有些唐突。听着指挥去行事,呆傻呆傻的。在哭喊声中,老人家入殓了,姐姐们撕心裂肺的哭声真的能刺到心上。我不会去边述说着边哭泣,也许这样的痛还是没有触及到我的灵魂深处的东西,只能在这样的氛围下,边流泪边想着老人与我相处这二十多年的情景,想着老人家临走时与我说起的话。
小院外面有一帮乐器演奏队,唢呐声时高时低,鼓声锣声交替响起。这是老人家生前最爱听的曲子,当其它声都静下来时,悠扬的二胡声响起了。此刻,天色幽蓝中填着血色,像我昨晚梦里看到的撕裂天空的颜色。我感觉老人家脚踩莲花,坐骑仙鹤,带着慈祥的笑容,转世云游而去。
“天籁之音随鹤影,祥云路上荡长风。”那,我们还悲伤什么?窗外,铅黑色笼罩着,雨淅淅沥沥的下着。今天是端午节。
端午节散文2
端午节,一个几乎人人皆知的节日,家里的老人们也都知道,可是,在我的记忆里,我没有过过这个节日,就是,这一天,和平常一样,或许,不一样的就是,在那一天,我忙的没有时间去做饭……
不管是从小长大的娘家,还是生活了二十年的婆家,都没有把端午节这天当成节日去过,更别说包粽子,连买都没有时间去买,是的,也没有闲钱去买,所以,在家里,我没有吃过粽子。
吃上粽子,是这几年在北京,老板们都在这天以前包很多的粽子,每年都给我送了好多,儿子不太爱吃,老公又不吃我的饭,我几乎一天三顿来当饭吃,算是弥补了以前没吃过粽子的亏欠吧。
粽子有各种各样的配料,吃起来的味道也不太一样,但是,我承认,这确实是一种美食,吃着粽子,我心里却不是滋味,因为家里的老人们是吃不上的,不是没有钱买,而是如今正是麦收大忙季节,从拔蒜苔开始,接着挖蒜,刚把大蒜收拾好,金黄的麦穗就要倒头,人们顾不上歇口气,就又投入更紧张的麦收中。现在有条件利用机械,人们不用再轧场,打场,但也要去抢时间,不能让熟好的小麦遭受雨淋。而这同时,大蒜地里套栽的棉花苗浇过一遍水后,在没有了蒜棵的遮挡下,如拔苗助长一样,嗖嗖的往上蹿个头,待小麦收进家,玉米播进地里,棉花苗们已经长势喜人,伸展着一圈圈的胳膊,在等着主人来收拾,从现在开始,一直到入冬,人们的时间大都耗在这些棉花棵上了。
端午节,屈原在汨罗江上仰天长啸之时,可是看到了终日辛苦的'农人每年都是“今年盼着明年好,明年还是那件破棉袄”的境况,而那些饱食终日的寄生虫们却是锦衣玉食,欺压百姓,故而才愤世嫉俗,跳入江中,不愿与糜烂的政界共处……。
可是,不知屈原的魂魄是否看到,他上下求索的修行之道至今如何 ……
端午节散文3
绿杨树下频执手,问何日、长相守? 湿雾浓云愁永昼。梨花飘雪,海棠铺绣。陌上重逢否? 秋分已近寒初透,此刻相思烈如酒。独...
梦之《心》第三部 梦之《心理》第五章 文章通知:梦之《心理》共五章发表完毕,接下来推出!梦之《心情》 尽请期待……………… 正文 朋友们,去突破...
昨天和女儿回来女儿的小房子, 今天和女儿去公园玩滑滑板,传统佳节。只有爷俩自己过喽,不过今天女儿很开心。 前天回老家时老人已经把家里过节要做...
时间改变了我们的样子,却在新中留下了彼此的影子。 --题记 又过了一年,忙碌的心情突然惊了下来,无意间的一回首,却发现,一些人,一些东西,似乎只...
一 浅浅抬头仰望蓝色的天空,不让自己的眼泪溢出眼眶。今天是个很好的日子,她的陌哥哥结婚的大喜日子。她本应该高兴的跟着父母去参加婚宴的,可她却...
秋风瑟瑟,原本夏日扰人的知知不倦的蝉叫声现闭嘴了不少。在空旷简陋的出租屋里,我仰躺在咯吱作响的床上,想起你来。 曾几何时,你的音容笑貌还萦绕...
南召,这个名字乍听起来像是某个时期,在南方某个地方一度繁荣的小国,是某个已经消失了的古老文明,带着历史的厚重与苍桑。南召,一声扬,一声降,...
朦胧夜穹, 舞弄伤心无伴懂。 忆泪千涌, 痛绪依然在梦中。 飞花落叶, 爱意双双相入浓。 淡漠如愁, 笑看人间几万重。...
乡愁 记端午节回家的感想 已不记得有多久不曾在村里转过了,已不记得谁家的老房子是什么样子了,已不记得哪个发小又生了小孩;亦不认识这又是谁家的'..
端午节前夕,路边的店家里又传来了粽子的清香。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这个从来不吃粽子的人,开始对端午节充满了期待。 记得小时候,除春节外,我最喜...
端午节了!又想起姥姥包的粽子。姥姥包粽子认真细心。包好的粽子,养眼养胃又养心。 往年,端午节前几天,姥姥就张罗买苇叶、糯米。苇叶买回,要打苇...
唰窗帘被晚风倏忽掀起,我心下一惊,下意识地拾起手边的短剑。夕光早已经被远处的山巅彻底吞没,身旁只剩下阴晴不定的月影慌张地摇曳。呵,看来今天...
最近几日突来的降温,还真有点冷。反常的天气是为什么,我还那样麻木。 这一切都为了什么?我都明白彻底了吗!我有丝丝的不甘,我茫然。那就曾经以为...
我是1993年出生的,于是我被冠上90后这样的名词。我的童年跨上了世纪。 我在安徽出生,在江苏长大,在一个叫石桥的镇上生活了将近12年。那是从1993年...
因为,我们刚毕业。我们住单位的集体宿舍,因为宿舍破旧,为了我们的安全,我们的家用电器只有照明灯,可以每天在漆黑的夜里带给我们光明。 因为,我...
其实不是故事,也不是经历。 因为,事,正在进行着,不知道是起点,也不知道是终点。 黄昏,一只风筝在漫无目的地飘悠。忽然,风筝看到一只蝴蝶在曼...
端午节就到了,菜市场上随处可见包粽子用的竹叶,那竹叶一小捆一小捆的干干的,这时我怀念家乡的端午节了。 小时,在端午前夕,母亲就到后山摘了好多...
夜,静得怕人,窗外绵绵的下着雨,不怎么热,却也仍旧开了风扇,想让它打破这静。 烧掉手机卡,我开始收拾东西,在心里细细的打点。一起用过的毛巾,...
今天的天气真好!昨夜的一阵急雨,彻底给大地来了个淋...
端午节散文4
端午节前两天,母亲见邻居们忙着在地畔割艾蒿,又听说附近村里有个生意人,去年端午节拉了一面包车艾蒿在西安卖了几千元,这比种麦子划算多了,父母亲也抢着割了几捆艾蒿。放端午假,我和妻子女儿一早买了些吃的,回家看望父母亲。到了家里,父母亲正忙着整理艾蒿,我们帮着用绳子绑成小捆。
吃了午饭,母亲催我们回家,九岁的外甥也催着要赶往新区卖艾蒿。说实在的,让我卖艾蒿,心里不是很乐意,一是放不下读书人的臭架子,二是怕别人笑自己真会过日子。看着父母亲忙碌了一整天,也就只好拉着女儿外甥艾蒿早早地返回新区。
到了小区门口,我们选了块空地摆放好艾蒿;外甥坐在小板凳上,两手放在膝盖上,还吆喝起来;女儿站在后面,斜背着个小钱包,他俩看起来很像一回事。一会功夫,就围来几个人,先是把他俩夸了一番:“你看这娃多懂事,都能卖东西了。”“你哪里的?真能行,都自己勤工俭学了。”言语之间就挑上一两捆,付了钱还不住地打量着他俩。外甥像是得到了鼓励,说话更是铿锵有力。
由于艾蒿太多,我和妻子只能拿些去广场卖。我鼓足勇气抱了一大捆去了广场,妻子远远跟在后面,怕碰见熟人,结果一连碰见好几个,应付似的说了几句径直来到广场。还没放下就有人要,这时来了一位广场管理员,让我赶紧挪走,说正在创卫,这儿坚决不能放。我只好拿走,心里有点抱怨父母亲,又不是没钱花,割这艾蒿干啥?但不卖吧,他们满山沟割艾蒿也不容易。这一幕使我想起了范进卖鸡,刚找个地就被人撵走了,没想到小说的一幕在现实上演了,只是范进为了活命,我算是重温儿时卖菜的`生活吧。我只好抱到阳光小区门口卖,比起广场,人少了许多,自然光顾的人也少,好在没人撵。
快九点了,我估计广场管理员走了,就再次抱到广场,根据刚才的情况一会就能卖掉。来到广场,刚放下,正擦着汗珠子,一下子来了三个工作人员,带头的估计是个领导,示意我赶紧挪走,先前那个年轻的管理员对我解释说:“刚才不是给你说了,这儿不能放,你拿到小区门口卖。上面有规定,不是我硬要撵你走,我知道你也不容易。”我有点不好意思:“好,我挪走。”心里纳闷:这些工作人员真敬业,快九点了还不下班?我抱着走出广场时,听见一个管理员对另一个小声说:“年纪轻轻的,不出去打工挣钱,指望这能挣几个钱?”我灰溜溜地走着,似乎背后有万道目光向我射杀过来。晚上躺在床上,想想管理员的话,觉得说得很实在,是个爽快人。
我又抱着艾蒿来到人行道的绿化带旁,坐在木椅子上歇息,这时手机响了:“爸,我卖完了,你卖得咋样?”我说:“不咋样,你先回吧。”
我和妻子随后也回去了,一进门,外甥就得意地说:“看我咋样,卖得一捆不剩,最后那三捆叶子蔫了,我一块钱卖了。妗妗,我和我姐饿了。”妻子说:“你们不是兜里有钱吗?小区门口那么多小吃,你俩怎么不买?”女儿说:“还是算了,卖个钱也不容易,总共就一百来块钱,还是给我爷爷和奶奶留着,他们挺不容易的。”“就是,我姐说每人只奖励一块钱,我买了几个糖。咱还是在家里吃,省得花钱,这钱也不好挣,把我肚子都饿扁了。”外甥一旁摸着肚子说。
我和妻子听了很吃惊,也很高兴。没想到卖艾蒿有了这样的体会和收获,这比平日苦口婆心地进行忆苦思甜教育效果好得多。看来明年端午还得让父母亲割些艾蒿,不只为卖点钱,更为了让这一代福窝窝长大的孩子有些生活体会,否则没钱了就只知道在银行取,从不知道挣两钱要流汗。对于我而言,也是颇有收获:工作不仅是为了生活,更是为了有尊严地活着,敬畏工作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想想这端午节,过得也别有滋味。
端午节散文5
记得小时候,端午节前两天,妈妈就开始买粽叶、粘米、大枣等等,然后就开始烀粽叶,泡粘米……端午节头一天下午,我放学后就能看到妈妈坐在台阶上包粽子, 旁边放着桌子、盆、水桶等等,于是我也按捺不住跟妈妈学包粽子的心情,开始凑趣。只见妈把两三片粽叶瞬间就卷成漏斗型,然后用右手在盆里捞起粘米放到粽叶 里,再在里面放上大大的甜枣,然后把水撩在上面把粘米铺均匀,接着我是怎么也学不会了。我包好的粽子几乎都是漏的,而且形状也不对,于是妈妈重又教我,可 是笨笨的我怎么也学不会,于是我索性不学了,坐在那里看着妈妈包,妈妈手疾眼快,那么多粽子妈妈包了几个小时,终于包好了,就在大锅里煮,闻着粽香味,我 和弟弟心里馋馋的,可也只能等到时间到了才可以吃到嘴,妈妈说将煮好的粽子要用凉水多泡一会,吃着才好呢!
第二天端午节,早上爸爸很早就起了床,在家里的大门上都插上了艾叶,据说端午这天插艾叶可以避邪,也许这些都是风俗习惯,或者迷信吧。妈妈将头天晚上煮好 的粽子放到凉水里,煮鸡蛋、鸭蛋、鹅蛋,有咸的也有淡的,粽子一盆蛋一盆,吃粽子撤上白糖,吃完之后我和弟弟美美地去上学。
老家的端午是北方的端午,也是少年时代的端午,也是贫穷困苦的端午,也是快乐天真的端午;新家的端午是南方的端午,也是我中青年后的端午,也是生活进步的端午,更是思念感悟的端午。“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不知不觉我已经多年没有在端午时节看到麦儿黄了。
儿时的.印象里,看见一群妇女、姑娘围着卖货郎叽叽喳喳购买五彩丝线和绣香囊用的料子时,便知端午节就要到了。村里的孩子全都一样的被那五彩的灵物庇护起来,撒欢野性地满村里跑着。
那时的端午节总是赶在麦口,五月的麦垅早已呈现黄澄澄的气象。含我在内的一群小冤家总喜欢聚在地头,各自在麦地中挑选几穗,蹲下来小心地用力搓着,吹去麦 芒和硬壳白膜的胞衣,剩下一小捧饱满黄绿的麦粒,填进自己的嘴里,香甜的肉感连同新鲜的浆液让人满口生香。生产队里看麦的“秃大辫”(我们村上的一个光棍 男人)出现在离我们五十米开外时,我们立刻一哄而散,那感觉如山高似水长。
姐忆的不是端午,是快乐;吃的不是粽子,是心情。
端午节散文6
端午,我最喜欢的节日。
褪去春的点点滴滴的料峭,端端的,明媚的初夏,爽朗的如约而至。像这会儿久雨后喧哗的风,到来的这样坦坦荡荡。
端午,我最喜欢的节日。
因为雨的丰沛,绿荫下的池塘河川,满满当当都是水,天生女儿是水做的吗?就是发洪水都不会让我烦忧,倒是好久不下雨叫我悲天悯人。这端午前后,就像热带雨林一般,霎时风,霎时雨,霎时阳光,植物被催情般抚弄得摇曳生姿,情不自禁,天地都是它们在肆意纵情,倒没有我们什么事了。
端午,我最喜欢的节日。
没有哪个节日是全民同一天做同一样的事的,你初夏只管招摇,我也有事做,我包粽子。
如果说清明是去与天人对话,不免几许凄凉,端午的遥想就增添了好多滋味,晶莹洁白的糯米,青翠欲滴的粽叶,清香飘逸,包裹着崇敬,包裹着祭奠,包裹着心情,包裹着期盼,包裹着爱恋,包裹着情谊,包裹着一份玩的心绪,包裹着清清白白做人的美好愿望。
端午,我最喜欢的节日。
儿时是那么喜欢依偎在母亲身边,尤其是我,不能去哪里,跑跑跳跳的游戏不能参加,满心里就想跟母亲依偎,哪怕是骂骂我,说说我都行。可是她好忙,整天不着家,干活,买菜,做饭,完了有空就去找她的一帮人玩,最可气的是不让我跟着,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那么喜欢跟着母亲,跟她一帮阿姨在一起,有时候也不知道她们在说什么,就傻乎乎地看着她们笑得前仰后合,我也傻笑。现在想起来,小时候都以为做了妈妈都是好大好大,好老好老,其实不然,她们也有她们的秘密,恐怕我懂,恐怕她们自己不好意思,所以就不愿意我跟着,而我就一心一意想跟着她。如果被母亲撵走,就只能一个人,或者坐在井边看人家洗衣服,不然就去房头青石板上坐下,看鹞子在空中盘旋,看杜鹃开得火红,看身边的小草小花像我现在一样。心里面慢慢滋生着一些叫着幻想和惆怅的东西。
母亲也不能总是跑,孩子多,家务事也多,赶着哪天,她不走了,或者补衣服裤子,或者做点什么吃的。做针线时她会叫我锁扣眼,或者叫我挑边,我不喜欢做,可是不行,母亲总是怕我手笨嫁不出去,天天骂我:“十个指头没剪开,以后有婆婆不骂死你。”
骂多了,就时常看自己的手,叹息着自己为什么这样笨?几年后,许是长大了,母亲又这样说的时候,我没有了愧疚,没有了自责,理直气壮地说:“笨就笨,你做呗。”
母亲忽然就钳口。从此这个事也让我释然了,这是后话。
我们这个年代的女孩为什么这样懂事,就是过早的理会了父母的艰难。虽然我笨,也不喜欢干针线活,但是只要依偎在母亲身边看她飞针走线,听她絮絮叨叨,心里就万分妥贴,安安的,定定的,这会如果就是天塌下来,我想我也不会慌张。
后来,这一切颠倒了过来,卧病在床的母亲一天就像小时候我盼她一样地盼我。我一去,保姆就说:“阿姨知道你要来,一天就高兴的不知道怎么办?”我听了心里酸酸的,她两只眼睛看着我忙活,话里话外就是不舍得我走,我经常就陪着她睡,那种依赖那种幸福那种自在,让我心里好沉重。
真的,这些都是后话了,母亲已逝,说什么不是后话呢?只在暗夜中感觉母亲几乎失明的双眼不见眼泪(已经没有眼泪了),只见深深地眷念。人生就这样的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吗?真的有点扯远了。
最喜欢的事儿,是端午到了,母亲给我们包粽子。糯米准备好,粽叶准备好,母亲就开始包,我高兴地搬个小凳子在一边坐着,也张牙舞爪蠢蠢欲动,其实吃还在其次,又能跟母亲腻一会了才是真,觉得好幸福。
这时候的母亲最慈祥,不管我,只自己忙活着,我虽然不会包,却一定找最好看的叶子来试,我们这里的粽子有两种包法,一种是尖尖粽,一种是狗头粽,大叶子包尖尖粽,两片小叶子就包狗头粽,我什么都不会,只能把形状弄完,捆就不会了,急急地叫着:“妈,妈,你快点。”
母亲笑盈盈地接过去三下两下就包好了,这种时候不会说我笨,因为包粽子这件事是有点灵性的,它跟你笨不笨,巧不巧没有关系,也许你一会就学会,也许你一辈子都不会,好像是缘分,是感悟,所以母亲不会说我笨,也许她在得意她与粽子之间这种不可言喻的神通呢?
我只管享受这片刻与母亲的私会,体验一种温馨与满足。因为生活,因为性格,她真的太爱跑了,哥哥弟弟们更是爱跑,爸爸是忙的影子都见不着,好像一辈子,都是我一个人在屋子里空旷地踟蹰。
慢慢长大,工作、结婚、生子,母亲的身边已经没有太多的诱惑了,粽子从来都不是我所爱,有就吃,没有也罢。一天头脑里乱糟糟的,不能细品生活,不能捋清思绪,就连最爱的文字都一放二十多年。
终于多病的母亲去了,揪心的孩子长大了,我也心力交瘁地退休了。于是寂静中,拣起了文字,收拾了心情,当端午又到时,我想包粽子了,不是想吃,是想应景,在我喜欢的`这个节日里干点我喜欢的事,不会包,叫来聪明的闺蜜,包自己喜欢的口味。
第二年,准备好东西又准备包,坐在透着清香的叶子和米之间,等着闺蜜,自己也有一搭无一搭的包着,忽然之间觉得有神灵附体,心里一动,手里就包成了一个,不敢怠慢,屏住呼吸,一个一个,啊,我会包了,虽然不是很好看,但是结结实实的一个个小狗头,精精神神地看着我,我心花怒放,赶紧给闺蜜打电话:“你不要来了,我会包了。”
连续三年我都包,年年总结经验,今天包的是我有史以来最好吃也最好看的一次。
旧年间,看屈原,喜欢了楚辞,喜欢了橘颂,喜欢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喜欢了那时代人的纯情,当屈原衣袂飘飘纵身投入汨罗江的瞬间,我喜欢了端午。喜欢了这么高雅的祭奠,喜欢了这民间的纪念,喜欢了端午丰盈的水,喜欢了端午浓密的绿。
端午,是我最喜欢的节日,还是女儿节,清代端午极力打扮小女儿,已出嫁之女也可回家归宁,称之“女儿节”。怎么极力打扮呢?一辈子没有好好做女儿,没有好好做女人,绿水盈盈的端午,天青地碧,清风徐徐,没有太冷不会太热,华衣丽衫正好穿着,妖娆一回,妩媚一次,回味半夏,于是端午在箬叶的清香里,糯米的甘甜中,细密的雨,温柔的风,缱绻的心,给痴缠的满满都是情。
弄个香囊,辟邪,求爱。
其实就只是买了一束清苦回甘的艾蒿和菖蒲,挂在门口,祈求平安吧。
端午节散文7
端午节散文8
当黄梅细雨还没有诉尽缠绵,第一曲蝉音还没有引起共鸣,我就想起了端午节,思念妈妈的味道。清晨,当第一缕暖阳轻轻拨开薄雾,微风吹来阵阵粽香,我满街寻找着和妈妈包的形状相似的粽子,终于在西街寻到,买了几个,里面的配料丰富多样,可是松松垮垮的,味道也比妈妈做的差远了。在这个思念的季节,我又想起了妈妈包的粽子,又想起了儿时的端午节。
妈妈不识字,不知道端午节的来历,更读不懂我文字里的忧伤。妈妈只知道清明节后就开始为端午节准备,因为每年端午节除了包粽子,妈妈还要给我们买一斤肉和几块方糖,妈妈还要买一些雄黄沿墙边洒,因为我家住在半山腰,毒蛇常出没。为了让端午节过得富足些,妈妈提前就得多攒一些钱。三月,妈妈上山采茶叶和金银花卖;四月,妈妈上山去挖草药。到了端午节那天大清早,妈妈早早地泡好大蒜酒,就去山上砍艾叶草,砍回来后插几枝在门上,其余的铺在屋前的坪里晒,妈妈说用艾叶熬水洗头洗澡夏天能少生痱子。妈妈说用艾叶来熏蚊子既省了蚊香钱,又不用闻蚊香的气味。春夏季节,是山里多蚊虫的季节,小时候,我们只觉得去山上好玩,可是,多年以后,却忘不掉皮肤易过敏的妈妈痒得难受的表情。
端午节前一天,勤劳的妈妈去山上采了一大捆粽叶回来,选了一些长一点宽一点的,一片片洗净,圈围着放在盆里泡。妈妈连同还采了一些棕叶,也用水泡着。妈妈取了一把干稻草,烧成灰,等灰冷了后,倒在一个贴了纱布的筛子里,下面放一个脸盆,过滤的水就是用来包粽子的碱水,然后把泡过一个多小时的糯米泡在碱水里。大约一个小时后,妈妈把糯米和粽叶端出来放在门口,准备包粽子,引来村里小朋友的围观,几个年轻媳妇搬了小凳子坐在了对面。妈妈把一朵扇子般的棕叶架在椅背上,撕成细条。妈妈取了两片粽叶叠加,围成漏斗状,舀了一些米放进去,用手压紧,再加一些米,再压紧,然后左手稍微弯曲,弯成山状,然后把米团稍加挤压形成三角状,数次翻转,接着两边手指再往内压,让中间圆突起,最后裹紧,用棕绳扎紧。一串粽子包好了,就像十几个三角形大青果,干净清爽,像翡翠,又像一群围着妈妈的小朋友。包好了的粽子放进水里,冒气了小泡泡,透过水,粽子在水里晶莹闪亮。妈妈一边包,一边讲解,然后手把手教村里的`年轻小媳妇。村里的女人都习惯了来我家门前包粽子,妈妈也习惯了一家家查看。妈妈还帮不会包的人家包,一包就是一整天,忘记了时光。包好后妈妈和媳妇们把家里的大锅搬出来,架在临时灶上,然后添满了柴。火苗舔着锅底,映红了小朋友的脸。煮了一阵后,就用小火慢慢焖,大家都睡了,留下妈妈守着。妈妈一边看着锅子,一边给我们做布鞋,时不时侧着身子闻闻、听听。熬到半夜,粽子煮好了,妈妈才睡,她自己却舍不得先尝一个。
第二天,院子里弥漫着粽子的芳香,沁入一缕粽香,我如痴如醉。在那个时候,几乎全院子的人都吃到了香喷喷的粽子。妈妈拿了一个粽子,拈了拈,压了压,小心翼翼地解开棕绳,轻轻地褪去粽叶,晶莹剔透的粽团就露出来了,一阵香气扑鼻而来,妈妈微笑着闻了闻,轻轻地咬了一口,满意地点了点头,然后把粽子递给了我。我咬了一口,酥酥软软的,又很紧致,油而不腻,糯而不滑,糯米的香味里已浸入粽叶和棕绳的香味。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我还在上初中的时候,家里半年都要靠吃红薯和土豆度日,我常常饿得心慌,端午节包粽子算是打牙祭。可是妈妈却大方地送出去,她自己却舍不得吃完一个,我们姐妹还可以连续几天吃粽子。
从初三起我开始寄宿,妈妈每年端午节都托人带一串粽子给我,常常被同学们抢光了,妈妈也不在乎。其实我上小学四年级起妈妈每逢过节心情都不好,因为爸爸出外做生意亏了,很多年里很少回家,妈妈只好一个人独自撑起整过家,三姐常常生病,为了给三姐买药,为了给三姐增加营养,本来就不够吃的稻谷还被妈妈卖了不少。妈妈总是在红薯锅里放一个盆子蒸饭给姐姐吃,我和妹妹忍住不吃,偶尔改善伙食的时候,米饭妈妈只吃一点点,连过节时肉和鱼妈妈都不吃。为了给我们凑学费,妈妈常常挑豆子和蔬菜去七八里以外的集市上卖。三姐最后还是微笑走了,去世前她说此生无憾,因为遇到了一个好妈妈。我想她的灵魂永远都不会忘记那个情景:在她摔断腿的那几个月里,妈妈常常独自一人背她去十几里外看医生,还每天背她上下学。可是坚强的妈妈从不在我们姐妹和村里人面前流泪和抱怨,只是我有时半夜听到妈妈偷偷哭。每逢过节妈妈就会很开心、很热心地教村里人做好吃的,并大方地把自己做的送人。光阴婆娑,岁月不待人。现如今妈妈两鬓现在已添了不少白发,腿也有风湿,但依然精神很好。妈妈带大了我们姐妹,带大了姐妹的小孩,还照顾过村里不少小孩和老人。
如今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可是我们又离妈妈很远。妈妈依然保持每年端午节包粽子的习惯,一到端午节,妈妈说她就和婶婶伯母一起包粽子,送给不包粽子的老人和留守儿童。每年暑假我们回去,妈妈都要包粽子,还要亲自磨豆腐,因为在妈妈眼里,儿女回家就是过节,因为在妈妈眼里,家乡的味道最好。其实妈妈包的粽子里依然什么配料也没有,妈妈说村里老人还是喜欢吃碱水粽。我和老公,还有儿子也都吃得津津有味。我也学过几次包粽子,可总是包不出妈妈包的粽子的精致形状和纯纯的味道。
除了端午节包粽子,其他时候妈妈也带村里人做很多好吃的。比如黄雀肉、夫子肉、夫子辣椒、猫耳朵、米豆腐、豆腐等。妈妈还会给大家唱上几段花鼓戏,年轻的时候,妈妈身段和声音都很有韵味。如今老态龙钟了,声音还是没变。没上过学的妈妈还喜欢用成语,现在发现,妈妈的成语有太多用得不贴切的地方,但在农村,给大家带来了许多乐趣。哪有有妈妈,哪里就笑声阵阵。其实,这些小吃里面都没有肉,但在那个年代、在我们儿时,这些带着妈妈味道的小吃,吸引着我们的味蕾,如同一股股暖流穿过我们的心田。
在这个思念的季节,我想起了妈妈那熟悉的笑容,想念儿时母亲的疼爱,那些岁月,我将穷极一生去铭记、感恩。光阴流转,岁月更迭,哪怕光阴老去,还可以感动自己。经年里的那些温暖,我都将铭刻心底!
端午节散文9
端午节,具体的物象是,粽子,抽象的人物是,屈原。香甜软糯的粽子拿在手里、送入口中,当然是具体的,具体到有人干脆把端午节直呼为粽子节,而抽象的那一部分,则变得模糊,变得更像是某个时空曾经发生的一个传说故事。
端午节过到这个份上,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我更倾向于把端午节视作对大诗人屈原的纪念日。千年前的农历五月五,人们把粽子投入河中,为的是让鱼儿有得吃而不至于去噬咬我们的大诗人的身体。这个感性融融的举动,悲情而柔情,以至于原本一个临时的举动被年年岁岁地延续下来,演变为一种习俗、一个节日,直到端午节被指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端午节便有了更为现实的外延——多放假一天,形成另一个小长假。六月初,阴霾季节才过、强对流气候未到,通常这个时段天气晴好、气温适宜,适合外出旅游。把处在这个时段的端午节指定为小长假,政府真是动了脑子的——小长假,最直接拉动的,是由旅游带动的消费、增加的内需。民众旅游了,心情舒畅,政府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双赢的事,当然皆大欢喜。但,归根到底,这个节日的文化属性注定让我们,特别是我们的文人,在这一天生发一些与生死有关、与文化有关的联想。
端午节的粽子投入河中,鱼儿有得吃而不去“祸害”屈原的身体,让我们的大诗人有一方相对安静安宁的空间,那么,没入汩罗江的屈原,我们的大诗人,在幽幽的河水深处,满怀的忧愤、满腔的报国情是否得以宣泄、得以实现?
大诗人屈原有着文人与生俱来的风骨。生前,时局不稳、战乱不断、国破山河残,满腔忧患,报国无门,他以死抒志。以死抒志,文人与世抗争、醒觉人世的方式,撼天动地,千年过去,仍不乏后继者追随。王国维、海子、顾城、三毛……文人以死的绝然表达痛思、传达自我,我为之震撼的同时,更有一份悲凉入骨。一个思想体系、一个血肉之躯,真的只有以死亡作为媒介来极端地“述说”?不不。我还是习惯我的逻辑——无论你的思想多么深刻,多么值得传承,只有活着,以站立的方式,以生的姿态,你所有的疾呼、所有的思虑,才有可能不同程度地影响他人,影响于世,但是,如果你死了,躺在泥土中、没在河水里,你深刻的思想、你所有的抗争,即时的剧烈震动后,势必在随后的时间长河中,被渐渐淡忘、慢慢弱化,就如今天的端午节,人们更容易地记住了小长假,而模糊了屈原何其人也、何其事也。这样的结果,如果屈原在河之灵有知,又该是怎样的死不瞑目?
文人自戕,自古就有,延续至今,个例已少了许多。是和平年代、物质世界的文人血性淡了、刚性弱了么?我倒不以为然。实际上,对于时政、世事的关注、思考,我们现今的文人也是忧患满怀、入木三分。只是现在我们更愿意用书笔、用言词,去讲述,去游说,去争取。一次不行,就多几遍,再多几遍,一直到“我的`主张”得以重视、付以兑现。我更欣赏这种处事方式。在我看来,活着,永远是最有影响力、最具积极性的生命姿态。一个人,只有敬畏生命,才能积攒最大的能量,把所有的不可能变为可能,把所有的不理想化作理想,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是的是的,现如今物质唯上,精神没落,“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成了地产广告……种种现象让我们心灰意冷,让我们心生绝望。但,即便是这样,死也不是最有效的抗争办法,最有力改观方式。越是这样的时候,我们的文人越是需要多一份理性,多一份超然,抵御物质的侵袭,耐住寂寞,独成一统,用身体去感受,用心智去感悟。当笔端滴血成字,文人的深刻、文人的思想便融入了作品,以无以比拟的影响力、感染力、扩张力,无限拓展。
活着,一定要好好地活着。
香甜软糯的粽子在口,端午节品咂出的,千万不要只是经济繁盛、文化没落的变异滋味,毕竟,我们的这个节日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毕竟,大诗人屈原,还在汩罗河深处,幽幽地、切切地,看着我们。
端午节散文10
端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节,在民间,它的风俗之重不亚于任何一个传统节日。端午节是人们游山玩水的大好时光,久居市井的人们纷纷走出户外,涌上郊外的山头,尽情享受怡然自得的大自然恩宠,久而久之形成了百姓苍生心理上得到放纵的寄托。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在每年的夏历五月五日,相传是纪念徇节汨罗江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中国的诗人又将这一天定为诗人节。百姓怀念屈子,倒不是从《楚辞》、《离骚》中读到了特殊的意味,而是钦佩他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高风亮节,欣赏他勇于牺牲奉献的无畏品质。民众只会记住造福苍生的先驱者,并把朴素的情怀化为自己能够接受的表达方式,至于那些鱼肉乡邻的恶少,就算在生之年风光发迹,极尽无所不能的'奢华,几十年短暂的尘嚣一过,便会失去在人们心中最轻浅的记忆。端午节的习俗最先在湖南省的汨罗江岸兴起,据说人们为了不让水族侵扰屈老先生的遗体,擂鼓划舟驱赶恶鱼,并用糯米做成的美味食品去饲喂鱼虾,祈求让他们心中的英灵长此安息,渐渐地,吃粽子赛龙舟的风俗随同屈子不羁的桀傲精神传遍了全国。楚国时期一段回肠荡气的故事在人们心中活了两千多年,相比之下,纵然是帝王将相,“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忘却都会是黯淡的悲悯。
民间纪念端午节还由来于另一个故事,《白蛇传》中的白娘子为救丈夫许仙,不惜甘冒九死一生的危险,赶往仙山绝地去盗灵芝草,由此感动神祗,续了一段艰辛曲折的奇缘。当然神话终归是神话,表达的也只是人们赞美浓情厚义的善良愿望,不过喝雄磺酒,插艾蒿菖蒲的习俗倒值得考究,国人的许多风俗习惯都与消灾避难联系在一起,图的是过宁静和美的生活,从一个民俗甚至可以反映出国民的思想境界。
一种时尚流传久了就会夹杂与之无关的内容,后来有人又将端午这一节日补充进神农尝百草的典故,于是在端午节这一天,“百草皆可入药”的讹传又蔚然成风,进山的人们无止境地索取各种不知名的药草,用来医治奇形怪状的顽疾。这是一种缺乏科学性的愚蠢,尽管始作俑者的出发点未必都是想害人,但在一个民众相对蒙昧的国度,盲从历来都是贻害苍生的罪魁祸手,更何况人间尚有祸国殃民的异端邪说,值得每一个清醒的意识去时刻警惕。
到了端午节人们就匆匆进山,有的甚至从天一见亮径直游到天黑,民间称作“游百病”,意为端阳一游,百病消顿。运动能增强人体抵御疾病的机能,这是人所共识的真理,但如果闲坐久了,仅靠一天的剧烈运动,想必会是适得其反的事。再加上不良饮食和酗酒,疾病究竟离我们又有多远?人生确实有很多时候是在花了开销引来痛苦。不过,适度地游上一游倒是件很惬意的事,平素慵懒惯了,找个理由放旷一番,实在是找不到更合适的籍口了。
我每年的端午节这一天都还是争取到郊外走走,感受一下大自然的恩赐,并对屈原不朽的灵魂作一次潜心的瞻礼。为大众谋福利是我永生的追求,忧国忧民其实也就是一种主人公的态度,在我从小吟诵的“位卑未敢忘忧国”里,那种公德意识一样具有强劲的牵引力,教我不泯、向善、追求,并把才能和智慧回馈于社会,反哺给滋养我成长的生命之根,我想这也是屈原用惨烈来写就的精神实质了。端午节,这个道德与良知对撞而生的历史清音,永远激励着每一颗乐于忘我奉献的心灵,从虚妄走进完美和充实。(
端午节散文11
人有了生命,才有快乐和悲伤;人有了生命,才有希望和理想;人有了生命,才会有对生命的珍爱。世界上最珍贵的莫过于生命,而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却只有一次。-------------题记
时至端午节,我习惯性到南大桥橡胶坝水域去散步,看见两岸人头攒动,哭声、呐喊声、不绝于耳。警车,消防车早已拉响警报,警察、消防战士各就各位整装待命。才知道这里发生了溺水事件,据目击者说三名孩子沿着蓄满水的橡胶坝来回行走,有两名孩子不慎落入水中,一名孩子脱离危险后及时报警,等警车、消防车赶到,已经有一名儿童溺水后漂浮到水面上,经消防官兵极力打捞,尚有气息的孩子在送往医院急救的途中死亡。据说另一个孩子已经沉溺水底,由于橡胶坝底下水深达到4米左右,又蓄满厚厚的淤泥,消防人员几次下去都无法施救。只好等着橡胶坝慢慢放气干瘪后,放干蓄满的水进行救援。此时孩子已经落水一个多小时,生还的希望渺茫。人们焦急的守望着,面对刚刚死去孩子的父母撕心裂肺的`恸哭声,面对路人留下更多的惋惜和指责,祈祷平安就成了唯一精神寄托。假如父母能多给孩子点安全嘱托,假如父母能在假日里多一点看护,孩子就不会走上这不归路。待放的花朵就不会因此而凋落。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希望没了,还会有幸福可言吗?留下的是一生刻骨铭心的痛!令人欣喜的是:“等到蓄水流干时,并没有第二个孩子溺水!”
孩子我想对你说
嵌在围栏里的铁索
没有挡住水面的诱惑
12岁幼小的生命
顷刻被无情剥夺
于是端午节
上演着三千年的悲歌
亲人的泪水和悔恨
路人的惋惜和指责
生命为什么如此脆弱
老师谆谆告戒过
父母反复唠叨说
徜徉在爱的氛围里
要珍爱生命远离灾祸
孩子我想对你说
鲁莽和贪玩是心魔
花一样的豆蔻年华
就这样像流星陨落
一个原本温馨的家
因为你把幸福打破
孩子假如真的有天堂
一定在那好好的活
让脆弱的生命
开出快乐的花朵
端午节散文12
几段思愁,几段伤,
含泪泣血,祭屈原。
断魂怀伤,话端午,
棕香情浓,拾忧笔。
——文/紫墨青殇
【烟雨思绪,如雾如绡】
独倚在窗前,望着白茫茫的云霄,柔弱的白光迷离了双眸,清风微拂,弥漫着丝丝芳香,飘落了一地的思念,窗棂边缘映着少年模糊的棱角,一股酸意好似要把空洞填满,眼帘泛起了轻雾,视界已看不清窗外的景色。
寂寥的思绪荒凉了这莫名的情愫,窗外迷茫的雾气湿了流年的睫毛,昨晚还依稀掉落成线的雨,未干的路道上仍留有点点积水,湖面荷叶似乎舒展了些许,静卧在荷叶上的水露似在以轻吻的方式问好,柳条末梢垂下的露珠也似在欢呼,鸟儿也叽叽咋咋迎来了这个雨后的清晨。
时光荏苒,在晃眼间,岁月便流失于指缝间了,昨晚小楼又春风,今夕人去楼早空,曾经的场景已不复存在,那个喜欢缅怀的傻小子如今已是默然少年,少了傻傻的笑容,多了冷冷的安静,少了飘荡在村庄的身影,多了寄存在外的思念。
家,家人;故,故乡。简单的字眼却饱含多少游子泪,少许的字眼却记挂多少爱恋,一个熟悉的画面便能引起心中的涟漪,一首儿时的歌谣便能酝酿思念的苦酒。远处的热土,承载着我们儿时梦,远处的亲人,等待着我们的归去。
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年又要一人在外过着端午……
【字里行间,粽香浓浓】
一个在外求学的游子,一个异地他乡的少年,飘飘荡荡几年,空气中熟悉的味道便是我的愁绪,字里行间的音符便是我的思念,喜欢游走在文字间,拾取零落的记忆,喜欢徜徉在角落里,回味熟悉的记忆。
又是一年端午,粽子的香味已飘远,残留的点滴,模糊了谁的记忆?湿了谁干涸的夜?或许该放下忙碌的心,静静的在那个角落里重拾熟悉的梦,静静的点着鼠标,视界停滞在散文网,把心定格在粽香浓浓的文章里,闭上眼,回忆儿时的一切,缝补记忆的裂痕。
细细地读着一篇‘万水青山粽是情’,用心感知着那份粽情,分享着若兮姐的暖意,‘心如糯米,越粘越紧。情如粽叶,越煮越香。快乐如射线般,无限延长’是的,延长,延长了回忆的思念,延长了心中的泪水。
看着若兮姐和外婆一同包粽子,荧屏前的文字幻化成了童年的画面,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婶婶,还有弟弟,各忙各的,不时抬起头,摆弄自己包的很漂亮的粽子,脸上的笑容似乎在为自己的佳作而满意,爸爸生火,妈妈帮忙,一家人其意浓浓的等待着粽子煮熟。
香味,我闻到了香味,很浓、很浓的粽香……
【思意更浓,干涸无泪】
反复的上下翻动滚轮,文章一次一次的移至首段,一遍又一遍,一边看一边想,一边揣摩一边回忆,曾经的花儿再次盛开,心得到慰藉,喜欢这种感觉,温馨很充实。
下一刻,心被这一篇‘细水长流,翻不完的相思愁’所俘虏,淡墨笔直的文章,那个和我同年同月同一日生的'孩子,他总是能织出美丽而令人遐想乱千的文章,‘我没有带走一片风景,我只是携着故乡的真情,紧紧捧在怀中久久凝视着’是的,凝视着,凝视着岁月的流失,凝视着青春的逝去。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情’,在这城市中,没有故乡的静谧,没有故乡的黑夜,喧嚣的街市,密麻的人流,嘈杂的夜景。抬头,夜空是泛红了,心是凉的,于是便有了那篇‘霓虹灯,红了黑夜的星空’。
感知着淡墨的思意,好想呐喊,故乡的景啊,你可知千里外有人儿在怀念?故乡的人啊,你可知千里外有孩子在想念你?那股思意无处倾诉,那股酸泪肆意搅扰着少年的心绪,如今只有在那个角落静静的独自酌情。
想妹妹了,那个只有几岁的妹妹,我已经很久没回家了……
【含泪泣血,断魂怀伤】
后天便是端午了,江南祭奠屈原的日子,我想那时会有赛龙舟吧。
阵阵鼓声,蛟龙跃江桥。桨叶劈浪,声声鸣千丈。江中水龙,翻腾雀跃起。杆头争彩,岸上人呼啸。
几十条船一同出水,船上的青年们头系红丝巾,铿锵的舞动着手中的浆,挽手插入水中,挑起飞溅的水花,有些船头高翘,船尾潜入水中,船上的人齐声用劲,急浪好似龙嘴里吐纳的雾气,如吞云吐雨般。
这样的状景,不知江畔的人看到没?那个发出‘何灵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与吾心同’的人,那个浅吟‘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的人,多少年过去,多少次祭忌,你已不再是一人,你有我们,有所有的人。
用怨愤、忧愁而著的《离骚》,融进了你的嗟叹,你的悲情,你的离忧。断肠寸断,我们都知晓,我们都跨越了历史的时空,共同经历了那些流放,共同幻想了那些曙光,共同感到了救国无望。
路漫漫,有我们同你一起求索!
端午节散文13
抹去尘封的往事,老家过端午节的情景历历在目。那时候,我年纪还小,清寒的岁月因为端午节显得丰富热闹,而端午节则因我的童趣变得格外亲切,格外深刻动人。
在老家,房子一间连着一间,破旧的古屋历经了久远的时光,沧桑而厚重。老家的人蜗居在一起,虽然拥挤简陋,却分外和谐,彼此客客气气。十几户人家即使有时有一些小吵小闹,但是,大部分时候却很是和蔼可亲。人与人见面时,脸上挂着亲近的笑容,熟悉的表情,话家长里短,问寒嘘暖。
小时候,端午节随清风吹送,风度翩翩地来了。林家的老屋顿时沸腾起来。每一户人家都会买一些肉,更重要的是,大人们一起包粽子。家里居然能煎、炸、炖、炒,一个个厨房里的香味传来,令人垂涎欲滴,神清气爽,沁人心脾。
传统的节日里,粽子却很朴素,料子就简单纯一色一样的糯米。心灵手巧的老家的亲人们,一边有说有笑,一边手里忙个不停,艺术般的手,炉火纯青地包着粽子。宽大的竹叶,经过细心地清洗,折成特别的形状,包着平时难得一见的糯米。棕树的细长的叶子做牢固的“线”,捆绑着弄好的棱角分明的棕叶,恰当到极点。粽子,经过较长时间的水煮,一个个分外迷人。吃在嘴里,香在心头,妙在竹叶包装里的独特的形状。
我迫不及待地剪开粗线,剥开竹叶,张开大嘴,用锋利的牙齿,吃着有嚼劲的粽子,内心自然非常喜欢。那种特别的滋味在小时候猛烈地刺激着我的舌尖。于是,每一年的端午节,吃粽子成为一种渴望,一种等待,一种难得的记忆。
我思想里最深刻的是和妹妹一起,在母亲的带领下,先去摘采必备的艾草。端午节前,艾草在屋后,在田野岸边,在山坡上,长得生机勃勃,郁郁葱葱。青青的外貌,翠绿如抹。柔柔的叶子,气味浓浓,香味悠长。我们摘采完,兴致勃勃地捧回家里。
母亲笑意融融,把插艾草的事让我们去做。我们拿着一些有特殊气味的`艾草,去完成我们的光荣任务。艾草摘下来时,一棵棵精神抖擞,面目清秀。我取到一小捆艾草,特意闻一下那久违了一年的气味。纯真的妹妹靠近用力闻一次,捏捏鼻子,摇摇头,不喜欢艾草的气味。我连说带笑,说艾草会给我们带来好运,能抗菌驱邪。这是亲爱的母亲告诉我的。妹妹睁着大大的眼睛,点点可爱的头,十分相信我的言语。
我拿下一株,态度极是认真,小心翼翼地插在门框的小孔里。每一个门都挂上了艾草,显得格外耀眼。艾草亲和力仿佛极强,在我们的努力下,连猪圈,鸭圈等都插上了艾草,那会保佑猪鸭等牲畜兴旺,健康成长。我乐滋滋地,享受插艾草带来的乐趣。
那个时候,我还会端着一盆略带红色的“云红”水。我先取一个干净的脸盆,放上洁净的水,打开一小包红色的粉末状的药粉。那就是我们闽南语说的“云红”。在脸盆里撒上一小包“云红”,水里形成了一些微小的颗粒“云红”,悬浮在水里的这里那里,上下左右,前前后后。
母亲有时还让我们喝几口,说是药水清清,对人有益。我毫不犹豫地喝了一大口。然后,热情高涨,用小手一次次泼出“云红”药水,洒在每一个房间里,还有天井里,床底下,土灶口,煤灶上等等,一一洒上。我们甚至走进猪圈,不顾臭味熏天,洒脱地挥洒“云红”药水,把熟睡的猪吓得站立起来,哼哼地叫着,心虚地走着。
端午节,那种风味,那种节日的气氛,博得滔滔不绝的亲切感。那样子,足以写下吟咏不绝的诗句,写在我记忆的纸上,也能成为一段段思念绵长的故事。端午节,因为母亲笑吟吟的面貌,让我倍加想念。爱上端午节,更是思念爱意无边的母亲。
端午节散文14
在我的老家,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端午节已经演变成小孩子的节日了。这是一年所有节日里小孩子们最舒适、最快乐的节日。
每年农历五月初,就是阳历六月中旬。这个时候,在老家农村,天气还没有大热起来,太阳只在中午肆虐那么一会儿,早晚还很凉爽。不冷不热,“花未全开月未圆”,正是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季节。这个时候,也是老家三夏大忙前夕。站在塬上,放眼望去,坳里大片大片金黄的麦浪翻滚。丰收在望,大人们心情喜悦,在做好收割准备工作时候,也不忘赶集时给自家的孩子买一身新衣。甚至有巧手的母亲白天干完农活,晚上又在油灯下熬夜给自己的孩子用丝线绣制“五毒”花肚兜,“虎头”毛眼眼鞋。
村里添丁进口的人家,也早早做好待客的准备。端午节,亲朋好友,尤其是小孩子的外公外婆家一定会来给孩子“追节”(送节礼)。带来的礼物里,小衣小帽小鞋是不能少的;“五毒”花肚兜、“虎头”毛眼眼鞋是不能少的;各色彩线、花布做成的“耍活”是不能少的;艾叶花馍也是不能少的。
我们家姊妹几个都大了,自然不会再有亲戚来“追节”。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沉浸在喜悦之中。塬上的小麦是渐次成熟的,山边坡地上的小麦也许已经开镰了。这时候,在外工作的父亲也该回家割麦了----这是我们与父亲每年两次的团聚之一(另一次是过年)。父亲回家,带回来钱,带回来新衣,带回来好吃的,更带回浓浓的父爱。
平日母亲一个人在家拉扯四个孩子,其中艰辛可想而知。但端午节她也不会让我们“短精神”(受委屈)。新衣新裤新鞋新肚兜,不会保证每人一套,每个孩子至少也会有一件。记得每年端午节前,母亲干完农活,晚上都会坐在油灯下,用她早就搜罗的各色布头,赶集买来的丝线,给孩子们做“耍活”。
“耍活”是老家人对端午节彩线针绣的布艺小玩意的专有称呼。给每个孩子做他的属相“耍活”,这是必不可少的。我属鸡,母亲就给我做一个金色的大公鸡,鸡爪子下垂着五色的穗子;弟弟会得到一个憨头憨脑的小黑猪,猪身子下挂的是红穗子;两个妹妹则会得到老虎、盘龙的“耍活”。
除了做我们的属相,母亲也会做别的动物,猫啦、狗啦、牛啦……也会做花卉、水果、香囊……做的最多的是寿桃、柿子、花朵。我还记得母亲做的柿子:绿色四叶底盘,上面托着一个用棉花撑的鼓鼓的金黄色圆球,这个圆球硬是被红色丝线从中间勒出了四条印痕,像极了老家秋天山野成熟的柿子。
母亲做的花朵也让我们爱不释手:五瓣或七瓣的花叶是红色方块布头从中间两次对折,折出的尖角朝外,破口朝里,用线串起来,连成一个圆形。再把黄色或白色的圆形布片贴在破口上面,用针线缝好,这算是花心了。一个花叶的角上垂着穗子,花朵就缝制成功了。
端午节的前夜,母亲用五彩丝线搓成“花花绳”,把给我们做的各样“耍活”包起来,和赶集买回来的几味香草粉混在一起,挂在门栓上。母亲说经半夜落下来的雾气浸润,香草的香气就会浸透“耍活”,我们戴在身上就会香香的了。
端午节早晨,我们早早起床,母亲给我们每个人的脖子、脚踝、手腕上都缠上花绳,耳朵里再抹点雄黄——据说这样辟邪,虫蛇不近身。我们胸前戴上属于各自的“耍活”去学校。到了学校,课间大家当然要比一比谁的“耍活”最多,谁的“耍活”最香,谁的“耍活”做的最像。然后,自然就评出谁的母亲手最巧了。
这天上午放学,大家都迫不及待的赶回家,去享受一顿丰盛的午餐。早上出门没顾上看,大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给家里所有的门框上、窗户上插满了艾蒿,饭桌上的菜盘子比平时多了几个。饭桌上一定会有的,是雪白的、用梳子压出点状、条状花纹的艾叶花馍。家道殷实的人家也许会割肉,那么,下午回家就会享用一碗油汪汪、香喷喷的刀犁浇汤臊子面了。
岁月流转, 时光匆匆。十几年过去,我也开始以母亲的身份给儿子操办端午节了。属于儿子的端午节更快乐,节日的气氛更浓郁。
那时我们住在县城。端午节前一周,县城东大街的整条街道就已经摆满了农家巧手媳妇手工缝制的各种端午节布艺制品。竹竿上挂着的是大大小小、造型不同的各色香包(就是小时候母亲缝制的“耍活”,现在它与时俱进,有了一个雅致的名字“香包”),大至二尺多高,小到一两寸的造型都有。也有五彩丝线搓成的盘成一捆的“花花绳”,玻璃、塑料材质的小铃铛、猫狗小动物、手链串珠……地摊上摆着色彩鲜艳、憨态可掬的“老虎枕头”;带着卷曲小尾巴的“虎头”毛眼眼鞋;白肚皮绿脊背,眼睛凸起,嘴巴张开,脚爪向前伸展的青蛙;耳朵竖起,毛色金黄,买来缝制在小孩子肩头的蹲虎;红色棉布或针扎或刺绣着青蛇、蜈蚣、蝎子、壁虎、蟾蜍的“五毒”花肚兜……琳琅满目。一圈转下来,真让人目不暇接。这个集市后来发展的越来越壮观,现在终于衍生成了老家每年端午节前必不可少的节日——“香包节”。
每年这个时候,下午下班后,我总要领着儿子去端午集市上逛逛。一为欣赏,二为给儿子买好端午节穿戴的肚兜、小鞋、香包……
端午节的前一天,家里早就洗好了粽叶,浸泡好了江米,洗净了红枣。这天下午,大家围坐在一个大铝盆跟前,一手拿粽叶,一手捞起浸在水中的江米,包粽子。“十里不同天”,这是和我的农村娘家不同的习俗。小时候,我没有包过粽子,也没有吃过粽子。
包好的粽子放进一个“二凡”大铁锅里(估计口径有二三尺吧),锅中灌满水,先用石板压住粽子,再盖上锅盖(否则粽子煮散了就不好吃了),文火慢煮。五六个小时过去,到第二天早上揭开锅,粽香四溢,可以开吃了。
包一大锅粽子,一家人哪里吃得完呢?包粽子,很大程度不是为了自己吃,而是为了送:送邻里,送亲戚。刚出锅的粽子,这家送四个,那家送五个,一天下来,也就所剩无几了。包粽子,包的是心情,送的是情谊。
县城里的.端午节,从早晨四点多就开始了。这天早晨,家家户户的门框上、窗户上都挂满了艾叶。我给儿子胸前挂满用香草粉熏得香香的各样香包,脖子、手腕、脚踝都缠上花花绳——就像小时候母亲给我打扮的那样。然后,领着儿子去逛端午早市。
早市真早啊!早市上的人真多啊!平日里这个时候,县城还在一片沉睡与寂静之中。可是,端午节这天,东、南、西、北四条街道,简直是万人空巷的场面。街道两旁似乎是一夜之间就冒出了这么多熟食、小吃摊子,挤挤挨挨,一家连着一家:卤猪肉、酱牛肉、熟猪腿、烧鸡、面皮、凉粉、御面、饸饹、豆腐脑、凉拌菜、锅盔馍、糖心油糕、咸甜麻花 ……当季的甜桃、麦黄杏、水梨、李子、西瓜等水果更是数不胜数。林林总总,应有尽有。
奇怪的是,每个摊子前都是人头攒动,拥挤不堪。这么多的东西!这么多买东西的人!更奇怪的是,八点刚过,所有东西就卖完了,摊子也随即撤走了。瞬间,围着摊子的人也像潮水般退去了——买好东西,大家都急匆匆赶回家过节了。这时,初升的太阳照在空荡荡的街道上,似乎刚才人潮涌动的场景只是我不小心做的一个梦……
离开老家,我在陕北已经度过了十个端午节。陕北的端午节,和老家相比,节日的气氛不浓。街道上偶见几个零散的小摊子在卖香包,也挂着串着小铃铛、玻璃珠的花绳、手链。但这些香包大多是机器缝制的、千篇一律的,已经没有了老家端午节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老家唯一相似的,是家家户户都包粽子。甚至端午节前夕,从街道走过,也会看见有人坐在道沿上的门口包粽子。陕北的粽子,也是江米红枣的甜粽,样子比老家的包得粽子精致、好看:是饱满的、立体感很强的三角粽子,不像老家的粽子是扁平的四边形。每年端午节,也会收到同事送的自家包的粽子。于是,这个节日便有了暖暖的惊喜。
今年的端午节,我是在学校过的。中午时分,一个人躺在床上看书,刚好翻到蒋捷的《虞美人?听雨》:
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时,老天突然变了脸色,窗外竟然下起了大雨,不由回忆起自己人生中的几次端午节经历。给我的童年带来无限欢乐的亲人,至爱的老父亲已经去世,垂暮之年的老母亲疾病缠身;在我庇护下度过童年的人,我的儿子已经长大成人,在异地打拼,有他自己的天地与事业;而我,几乎转瞬之间,就两鬓生华,到了知天命之年。往昔的美好或者悲伤都成了回不去的记忆,不觉就有了江湖人老的沧桑之感。
端午节散文15
在这骄阳似火的夏天,又一个端午节飘着淡淡的香草味和糯米香味悄然而来。你看,这街道两旁人们用木架挂起来的花花绿绿的楚楚五彩缤纷,一束束花花绳像戏曲里武将们的胡子。年轻的母亲领着孩子,在卖荷包(我们这里叫楚楚)的摊位前慢悠悠地逐个看去,摸摸这个,瞧瞧那个,孩子一会儿要蝴蝶,一会儿又要紫葡萄,妈妈只是微笑着跟在后面。
每年到端午节这天,便早早起床,赶到沿街临时搭建起来的一溜烟帐篷下,在一个个用铁架子支起的冒着青烟的油锅前买十几个热油糕,在老农的担子里买几个还冒着热气的绿粽子,再捎带上一束艾草、十几颗牛心杏,算作是端午的早餐。而每每此时,时代仿佛又回到遥远的过去,回到那种日子虽然贫穷,但却充满着无穷的温馨与乐趣的日子。
大西北的陇东,每年端午的时节总是一年中最为繁忙的日子,麦子开始收割了。在我儿时的记忆里,端午的粽香是淡淡的甚至陌生的,那时顶多由奶奶煮一锅放了红枣的.米饭,每人一碗。妈妈为我们姐弟几人捻几根花花绳,戴于手腕,绣几个楚楚,挂于胸前,我们便兴高采烈的在运送麦捆的乡间小道上招摇过市,引来小伙伴们羡慕的目光。至今思之,那浓浓的麦香和布谷鸟的叫声还在记忆里久久回荡。
如今,那份儿时节日的情愫已被成长的年轮消磨得如同清水般平淡,只是感觉每年此时的楚楚依旧琳琅满目,粽子依旧清爽可口,太阳依旧炙热似火,麦浪依旧随风翻滚,布谷依旧尽情欢唱。
再后来,随着年岁的增大,我才知道端午节原来是人们为了纪念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大夫曲原演变而来的。当年的他满怀报国的一腔热血在绝望中抱石纵身一跳,长衫飘飞,在汨罗江上画了一条凄美的曲线,把文人的峥峥风骨和慷慨雄姿,永久地写进历史,写进世世代代人们的记忆里。“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一颗赤诚的心,一个纯洁的灵魂,一身爱国的情结,投向了奔流激荡的江水,让他的壮志,他的失意,他的无奈,他的一腔热血和他清廉的躯体一同沉入江底,让“混浑的世界”和“沉醉众人”去自惭形秽、无地自容吧!
我不是文人,也不能枉自揣度和评价这个伟大的爱国诗人的心胸和境界究竟有多高,但他的那种与自己的国家而同生共死的精神,却不是常人所能具备的。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及觉悟若因他这一跳而唤醒,那他生命的意义岂止是伟大的
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嬉笑贪玩的孩童、花花绿绿的香包,很难将这盛世的繁华与悲壮的历史联结起来。也许,如今的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太过看重自己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以至于不敢用道德直面古人。
生活在继续,历史在延伸,端午节还在一年一年的过,但我觉得,我们在享受生活的幸福的同时,更应该铭记历史的灾难与民族的悲伤,为官者清正,为民者拥国,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生活才能长久的幸福。
【端午节散文】相关文章:
端午节散文10-20
端午节的散文06-13
端午节情思散文12-15
家乡端午节散文12-14
家乡的端午节的散文12-14
今年的端午节散文12-14
母亲的端午节散文12-14
端午节的散文(热门)06-13
端午节的散文【精华】06-16
(合集)端午节的散文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