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设计15篇[精选]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历史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掌握“世袭制”“公天下”“家天下”“牧野之战”等历史概念。
2、掌握夏启、夏桀、商汤、盘庚、商纣、周文王、周武王等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
3、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学习重点】
1、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2、西周的分封制。
3、夏、商、周的更替。
【学习难点】
分封制。
【学习导航】
你知道我国最早的国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吗?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20页“夏朝的兴衰”一目的内容,回答:
模仿上面的知识结构图示法,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21—23页“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子目的内容,找出子目包含的知识点,并列出其知识结构:
【共同探究】
(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
1、你一定看过电视连续剧《封神榜》!剧中的哪吒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广大的英雄,他们帮助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你认为历武王伐纣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说说你的理由、
2、思考一下西周统治者怎样才能把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对被分封的诸侯采用什么办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实行的结果如何?(作用)
【归纳整理】
填表:夏、商、西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时间灭亡时间都城开国君主亡国之君
夏
商
西周
【当堂检测、反馈矫正】
1、下列内容中,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A、禹传位给伯益
B、禹传子家天下
C、舜传位给禹
D、启打败有扈氏
2、商朝被后世称为殷朝,下列事件中,与此有关的是
A、商汤伐夏
B、牧野之战
C、盘庚迁都
D、武王伐纣
3、常言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当年姜尚等待的贤明君主是
A、黄帝B、夏启
C、商汤
D、周文王
4、“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说明这句话正确的历史事件是
A、国人—
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C、实行分封制
D、盘庚迁都
5、暴君亡国,明君兴政。参照这一标准,下列四人中,与其他三人明显不同的一位是
A、商汤
B、商纣
C、周文王
D、周武王
6、禅让制的依据是
A、财产
B、武力
C、德才
D、门第
7、说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其主要原因是
A、产生了奴隶主和奴隶两个阶级
B、国家机构初具规模,成为阶级压迫的工具
C、国王居住在宽大、宏伟的宫殿里
D、国王暴虐无道,统治黑暗
8、下列事件中,距今4000年左右的是
A、商汤灭夏
B、武王伐纣
C、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D盘庚迁殷
9、在西周时期,既赋予诸侯相关权利,又要求诸侯履行相关义务的制度是
A、郡县制
B、分封制
C、礼乐制
D、中央集权制
课堂反思:
(写下你在这课中的收获和困惑)
历史教学设计2
书法的历史和发展轨迹
一、书写的重要性
时代发展到现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电脑走进了家庭,走进了个人的生活,作为文字的记载工具,书写似乎已经落伍了。你写得再快,没有电脑高手快,(每分钟近200字)。在这个情况下,书写还需要吗?事实证明了,书写还是需要的,不仅需要,而且仍然是很重要的。
(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无法取代传统的书写;
(二)、作为传统的书法艺术不会消亡。
二、什么叫书法
古人对书法的理解,汉杨雄认为:“书,心画也。”唐朝张怀鹳说:“书者,法象也。”清刘熙载说:“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以上定义过于玄虚。
近人由于书法创作繁荣,书法定义也引起了书者和书家的兴趣。有人说“书法是造型的艺术”;有人说“书法是线条的艺术”;有的人说“书法是抽象的艺术”;有的人说:“书法是表现的艺术”……
书法的内涵有三个方面:一是表现的对象是汉字;二是书法表现的内容,三、是不同书者的.感情和审美观而造成的不同的书法风格。书法是书写汉字,将情感寄予在汉字的点划、结构和章法之中。
书法是什么?是通过汉字书写来表现情感意象的艺术。
三、汉字为什么会成为艺术
艺术是给人以精神享受,一个受过传统文化教育的人在观赏书法作品的时候,对书法作品的线条节奏和结体时候,能够揣摩出作者的感情脉搏、激发想象,启动灵感,使整个身心沉浸在超然的境界之中。宋代苏东波说:“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
为什么书法有如此大的魅力呢?首先书法的对象是汉字。汉字是象形文字,汉字的性质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一个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张扬个性的舞台。
其二,汉字有着丰富的书体,纵向有甲骨文、金文、篆书、分书和楷书,点画形式的多变。横向看,不同的地域在不同时期创造出了不同的偏旁字体,同一个字有许多不同的写法。
第三、书写的工具是毛笔、墨和宣纸。
毛笔在商朝时就出现了。毛笔柔软而富有弹性,用笔时提按顿挫的变化,能写出粗细方圆各种不同的形状和质感,所以,毛笔的表现能力(点画)是鹅管笔、钢笔、铅笔以及油画笔所无法表现得出的。
墨可浓可淡,浓者近,淡者远,平面图上可以表现出立体的纵深的效果。苏东波用墨浓,作品显示出珠光宝气,神采奕奕。董启昌善用淡墨,荧润空灵古雅飘逸。
宣纸有很强的吸水性、渗透性和化印性。行笔慢则化,行笔快则干。枯润燥湿,能敏感第记录下书写的速度。虚虚实实,变化多端。
综上所述,书法艺术的对象和加工的工具在表现上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对比丰富。笔划的粗细、方圆;用墨的浓淡、枯湿;字体的大小、繁简;结体的疏密、正欹;纸张的生和熟也表现出作品的不同风格。美是对立的和谐,书法的对立如此强烈,所表现出来的和谐和美感就成了艺术的条件之一。之二个特点:书法的表现形式较为随意,粗细、正欹、疏密、大小都可以根据作者自己的审美观作出比较随意的处理。
书法的对象和书写工具在表现上具有的丰富性和随意性,是世界上其他书写文字所无法比拟的。
总而言之,独特的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
历史教学设计3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三课,在本课中,学生将通过资料获取地球运动的关键信息,从而认识地球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活动一:阅读“地心说”和“日心说”两大学说的文献资料得准确的地球与太阳运动信息。
活动二: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现象
(一)根据地球与太阳的运动状态改进原有的地球模型。
(二)通过模拟实验,观察昼夜交替现象。
(三)用连续组图的形式记录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学情分析】
在前一课学习中,学生发现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关键在于确定地球与太阳的运动关系,因此本课需要学生依据正确的地球运动再次模拟实验,最终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正确解释。这样的设计,既体现科学的严谨性,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日心说”和“地心说”都是人类认识地球运动以及宇宙的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学说。
2、地球会绕地轴自转,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3、地球还会绕着太阳公转。
科学探究目标
1、学会在阅读过程中使用文献摘要,并能通过阅读文献获取地球运动的相关信息。
2、能通过一系列的研究,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最终的观点。
科学态度目标
1、实事求是,勇于修正与完善自己的观点。
2、有证据意识,知道所有科学观点都需要众多证据的支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知道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的动力。
2、知道科学技术的进步来之不易。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通过阅读资料获得准确的地球与太阳运动的准确信息,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现象。
难点: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材料一组
小组:反光效果好的小圆贴片、较硬的铁线、第1课中学生自己制作的地球模型、手电筒、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1、展示班级记录表,帮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中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几种假设。
2、引导学生说出每种假设的根本区别就是地球和太阳的运动状态不同,从而聚焦到研究地球与太阳的运动状态主题中来。
3、揭示课题: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板书)
二、探索: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预设20分钟)
活动一:阅读文献资料获得准确的地球与太阳运动信息
1、阅读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比较他们的观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并记录在活动记录表中。
2、比较两种学说,谁的观点更具说服力,你的依据是什么?
活动二: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现象
1、改进地球模型
a、根据地球与太阳的运动状态改进原有的地球模型,增加实现自转的“地轴”(地球有自转轴且地轴倾斜作为事实直接告知学生即可,不必过度延伸)。
b、在地球模型相对的两个面上分别贴上1个反光的小圆片,使两个小圆片刚好分别处于白天和黑夜,为了方便观察和交流给小圆片编号。
2、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并从地面观察的视角来观察不同的小圆片在地球自转过程中的昼夜交替过程。
3、用连续组图的形式记录小圆片在地球自转过程中的昼夜交替现象。
三、研讨:交流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预设12分钟)
1、交流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的观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2、比较“地心说”和“日心说”,谁的观点更具说服力,依据是什么?
3、再次做昼夜模拟实验与前一次做昼夜模拟实验有什么不同?
4、借助活动记录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
四、拓展:(预设3分钟)
1、你还知道哪些现像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2、课后收集更多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的资料。
【板书设计】
3、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日心说证据:
1、有长期的观测数据支持
2、伽利略通过观测也证明了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
3、傅科用傅科摆证明了地球的自转
地心说证据:
地球上看
日心说
地心说
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活动记录表】
活动记录表一:比较异同点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填序号)
1、地球是球形的。
2、地球处在宇宙的中心,并且静止不动。
3、地球是运动的,绕轴自转,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
4、太阳处在宇宙的中心,并且静止不动。
5、日月星辰等所有的天体都围绕着地球运动,并且每天做一次圆周运动。
6、地球和其它星球都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地心说
日心说
活动记录表二:画出小圆片的亮暗情况
小圆片
自转前半周
自转后半周
亮暗
情况
【作业设计】
1、地球上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是()。
A、太阳绕地球转
B、地球绕太阳转
C、地球自转
D、太阳自转
2、改进地球模型时,穿金属丝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A、从南极穿入,北极穿出
B、从下面穿入,上面穿出
C、从北极穿入,南极穿出
D、随意穿,没要求
3、下面()图,小圆片的亮暗情况与实际观察结果是一致的。
A、
B、
C、
D、
4、下列内容中不属于日心说的观点是()。
A、地球是球形的
B、太阳在宇宙的中心
C、地球围绕太阳转并且绕地轴自转
D、地球在宇宙的中心
历史教学设计4
高中历史新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更丰富,充实,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对教师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应该创新教法,精心设计最佳教学方案。
一、必须更新教学观念,贯彻落实原则
历史教学必须具有开放的思想,要从过去那种狭隘的、封闭型的教学理念中解放出来,变为“宽广型”的教学观念。教学中要求教师教学观念民主,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教学方法民主,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自身已具备的`思想基础,智力能力,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他们在自觉地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重视自身的发展,尤其是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研读新课标,总体把握教材内容
阅读教材时要突出分析以下几大问题,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确定教学目标;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突出重点,详解难点。还应该思考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对学生学科能力甚至综合素质的帮助,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影响等。只有吃透教材,才能很好的利用教材,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三、有效地利用历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法,举例法,比较法,归纳法等,这样可以交叉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耳闻目睹、读写结合、讲讲练练,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做可以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还可以使课堂教学轻
松愉快、生动活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全面辩证客观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做好了历史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对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思考、回顾、总结、归纳的一种活动。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长期积累。教学反思虽然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处于最后,但却是至关重要的。有利于教师及时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培养教师学习、研究的意识,促使教师更好地实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
历史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生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快速阅读历史知识的能力及归纳概括的能力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方法:采用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
难点:为什么说黄帝是“人文初祖”?“禅让制”的含义
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
让学生列举大量的远古传说,展现黄帝对对中华文明的杰出贡献,揭示“黄帝是人文初祖”。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历史的民族,我们向来有炎黄子孙的称谓,那么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先是哪些人吗?我们为什么称他为“人文之祖”?让学生在回顾上节课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教师导入时提出的问题。
讲授新课
一、炎黄战蚩尤
出示问题:
1、“涿鹿之战”是怎么回事?
2、华夏祖是怎样形成的?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简要的`总结。教师出示孙中山的一段话要求学生齐声朗读,并有其中内容过渡到下一目
认识“黄帝像”,对“黄帝”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阅读教材中的小字内容小组
讨论“涿鹿之战”的双方、过程及其结果;在此基础上思考华夏祖的形成。
二、黄帝----“人文初祖”
观察教材中的插图《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提出设问:“后人为什么称黄帝是‘人文初祖’ ?
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交谈,要求各组推选代表回答。
各个小组根据《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及其课本中的文字内容,小组相互合作
三、尧、舜、禹的“禅让
出示问题:你能说说尧、舜、禹的故事吗?除了课本上的外你还知道哪些?
你能根据课本内容说说“禅让”的含义吗?
教师设问:“谈一谈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首领?”教师简要总结说明
各个小组推选代表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或文学作品中搜集到的材料相互交流,相互讲述,增强历史课堂的趣味性。
举出实例说明(德才兼备,以身作则,没有特权,是社会的公仆。大禹治水的故事)。
课堂小结: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点出只因为炎黄对中华文明的演进作出了重大贡献,所以我们称他为 “人文之祖。
课堂检测: 课外延伸:远古传说和历史事实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课外作业:从你得到的寻找历史的途径中选择一个最有趣的事例,讲给同学听。
让学生自我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及其所得看书整理笔记。
1、 P16页的练一练
2、 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建立的时间( )名称( )思考回答
记录在预习本上要求:课后通过查找有关的资料,精心筛选、整理,记忆,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
历史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结合圆周率发展历史的阅读,体会人类对数学知识的不断探索过程,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
课件回放教材14页第一幅图。
画外音:轮子是古代的重要发明,由于轮子的普遍应用,人们很容易想到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轮子滚一圈可以滚多远?它与轮子的直径之间有没有关系?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二、小组活动。
1、把课前收集的资料集中,并按时间顺序进行整理,然后分小组做成报告。
2、全班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进行交流。
三、阅读,交流。
1、独立阅读教材提供的资料。
2、小组交流
①从资料中我了解到了什么?(可以说说每幅图所展示的内容。)
②看完资料后有什么感受?
四、深入探究。
1、古希腊的阿基米德和我国魏晋时期的.刘徽在探究圆周率方面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2、说说祖冲之在探究圆周率方面所取的成就从及这一成就获得的国际声誉。
3、电子计算机的出现给计算圆周率带来了怎样的突破性进度?有着怎样的作用?
五、交流收获。
六、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的阅读、交流,写一篇小报告,题目自拟。(参考题:我知道的圆周率)
此处的问题教师不必要先提出来,让学生自己去讨论。
此处的问题仅供参考,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
历史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构成;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背景;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基本史实,总结其经验教训;通过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对《共产党宣言》的理解运用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19世纪中期工人阶级生活状况视频,创设情景让学生体会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必然性和必要性;通过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立场对《共产党宣言》进行解读让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及现实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马克思中学毕业论文和个人经历让学生体会马克思、恩格斯伟大人格和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巴黎公社的主要措施
教学难点:
由《共产党宣言》看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
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
教学手段:
情景创设、小组探究
教学过程:
导入:上课之前先问大家,你们最喜欢的课外书是什么?我这里也有两本在中学生中很有市场的书——
出示《三重门》和《梦里花落知多少》,显示其发行量。
我今天向大家介绍是不是这些书,而是一本经历了160年的时间考验,有着更强大的生命力,这本书就是
出示《共产党宣言》,显示其发行量和再版次数。
这本书为什么能经历160年的时间考验,为什么能流传到那么多国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走进它的作者,走进这个理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出示课题。
今年是这本书的作者之一——马克思诞辰190周年,今年也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周年,也就是说马克思在他30岁时写出了这本传世之作,那么30岁的马克思到底看到了什么?是什么促使他穷尽一生之力为之奋斗?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时代。
片断一:机器轰鸣声里的抗争与探寻——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
出示视频——反映19世纪中期工人生活状况的视频。
19世纪中期的欧洲正在经历着一次巨大的历史转折,这就是——工业革命,而从刚才的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出工业革命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机器的使用。机器给资本家带来了什么?——财富;那给工人带来的又是什么呢?——超负荷的工作却无法满足最起码的生活需求,也无法给孩子带来幸福的童年,面对如此的现实,怎么办?
——反抗。哪些反抗?
——探寻。哪些探寻?
但这些最终都是以失败而告终,而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都是没有科学的理论做指导,所以迫切地需要科学的理论。
需要科学的理论,理论就会从天而降吗?——还需要有人为之而奋斗和努力。杰出的代表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
出示材料。马克思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志向、坚持、牺牲、创新……
片断二:沐浴全世界工人的阳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在继承了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哪些优秀文明成果?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当时的工人们尊称年仅29岁的马克思为“老爹”,把这一伟大理论称之为沐浴全世界工人的“阳光”,而这“阳光“升起的时刻就是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这本2万余字的小册子到底有些什么内容让全世界工人如此欣喜和充满希望。请同学们阅读材料一至材料五,归纳《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一)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二)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三)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四)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
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五)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以上五点内容构成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以后的30多年中,马克思共撰写了近20xx多部著作继续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但《共产党宣言》为其奠定了基础。从发表至今,《共产党宣言》经历了160年的时间考验,流传到70多个国家,在不同的时空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下面我们一起来穿越时空解读这本《共产党宣言》吧!
片断三:穿越时空看《共产党宣言》
我们来到的第一个时空是——19世纪70年代的巴黎。1871年的巴黎发生了一件大事。当时一位历史的亲历者这样描述这件事。……………………到底发生了什么让巴黎人民这样激动?——巴黎公社的成立。
巴黎公社做了些什么让人民如此激动?请看86页,归纳巴黎公社的措施。
——新型的工人政权,并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工人政权,可是好景不长,72天后,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幅场景。…………
巴黎公社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并且败得如此惨烈。虽然巴黎公社距《共产党宣言》发表已经20余年,但参加过巴黎公社的人可能并未真正系统地学习过马克思主久,作为巴黎公社的幸存者,当他真正读到《共产党宣言》后,他又该怎样总结那轰轰烈烈的72天的经验与教训呢?
材料一:
(一)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二)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三)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四)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
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五)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材料二: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同学们在阅读经典后总结出的巴黎公社的经验和教训与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观点居然如此一致,大家很有做思想家的潜质。
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共产党宣言》能不能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呢?让我们一起进入第二个时空——20世纪的中国。
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最后让我们一起回到21世纪的世界。当今世界,资本主义有没有像《共产党宣言》所预料的那样灭亡?没有,并且还在继续发展。可是有趣是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在看《共产党宣言》。、
出示材料。
请同学们结合材料六至材料十,用21世纪的眼光对《共产党宣言》进行解读。
材料三:
(一)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二)只要指出在周期性的重复中越来越危及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生存的商业危机就够了。在商业危机期间,总是不仅有很大一部分制成的产品被毁灭掉,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已经造成的生产力被毁灭掉。在危机期间,发生一种在过去一切时代看来都好像是荒唐现象的社会瘟疫,即生产过剩的瘟疫。社会突然发现自己回到了一时的野蛮状态;仿佛是一次饥荒、一场普遍的毁灭性战争,使社会失去了全部生活资料;仿佛是工业和商业全被毁灭了,……
(三)最先进的国家几乎都可以采取下面的措施:
1.剥夺地产,把地租用于国家支出。
2.征收高额累进税。
3.废除继承权。
4.没收一切流亡分子和叛乱分子的财产。
5.通过拥有国家资本和独享垄断权的国家银行,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里。
6.把全部运输业集中在国家手里。
7.按照总的计划增加国营工厂和生产工具,开垦荒地和改良土壤。
8.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成立产业军,特别是在农业方面。
9.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
10.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取消现在这种形式的儿童的工厂劳动。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等等。
(四)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无论什么时候,不管是在什么地方,只要有麻烦,就有《共产党宣言》;当麻烦没有了,这本书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当麻烦再次出现,那些忘记它的人们就又想起了它。今天的世界依然是麻烦不断的世界,因此,世人仍然需要《共产党宣言》。
历史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徐光启与《农政全书》、宋应星与《天工开物》、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及其对古今中外的巨大影响。
2.能力目标:①能够比较分析晚明主要科学成就,从中发现晚明主要科技成就的特点。②能够结合已有知识和中外文化交流实例,分析晚明科技发展和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
3.通过对本课学习,以晚明科学家为榜样,培养自己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献身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知道明清时期的科学巨匠及其代表作品,如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徐光启与《农政全书》、宋应星与《天工开物》等。
2.难点:领悟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科学的`辉煌成就与近代科学的落后的原因。
三、教学策略
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历史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柯立芝繁荣”、冲击资本主义的大危机、意义深远的新政。
学习本课的目的主要在于使学生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以及罗斯福新政有比较全面而清晰的认识。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不仅仅是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上的一次重大危机,也是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场危机,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以及国际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世界整体性发展进程。而罗斯福新政则避免了美国经济的彻底崩溃,不仅保存巩固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而且开创了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树立了典范。所以本课在世界现代占有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学生对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等世界史内容接触较少,需借助更多的史料帮助学生理解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针对本课中难度较大的问题,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多种形式的历
史资料,帮助学生认识历史现象,客观地去评价历史事件。
学习方法:
自主研习、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归纳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特点和影响。
归纳罗斯福新政措施、效果,探究“新政”特点和影响、充分理解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对西方发展的影响。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课内外多种史料获取历史信息、认识历史现象、分析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罗斯福身残志坚、自强不息和勇于面对危机克服困难的精神。
认识到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不治之症,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重点: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影响。罗斯福新政措施和影响
难点:
全面客观地认识罗斯福新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播放CCTV公益广告《读书-主持人篇》视频,
【教师活动】阅读可以提升我们的品味和文化素养。同样阅读丰富的史料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历史现象,解决历史问题。今天我们大家一起以阅读课的方式来学习一下《罗斯福新政》。
大家跟老师一起迅速浏览课本,看一下共包括哪三个子目:
【师生共读】1.“柯立芝繁荣”;2.冲击资本主义的大危机3.意义深远的新政。
【投影展示】学习目标和重难点(略)
二.【新课探究】
(一)自主研习
1.自读课本33页小字回答:柯立芝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矛盾?
2.自读课本33--34页内容归纳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
3.自读课本35--36页内容归纳罗斯福新政涉及的领域、措施、影响。
(二)自学检测、合作探究、教师点拨强调
【教师引导】一战后,国际环境相对稳定,资本主义经济也出现了一度繁荣,历称为“柯立芝繁荣”,那么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矛盾呢?
【投影展示】自学检测一:柯立芝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矛盾?
【学生回答】略
【教师引导】生产的相对过剩,造成产品大量积压,最终引发了股票狂跌,企业倒闭、一些大股东瞬间变得一无所有
【投影展示】资料和漫画
【教师引导】这样1929.10.24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就在美国爆发了,那么这场危机具有哪些特点呢?
【投影展示】自学检测二:归纳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
【学生回答】学生根据材料分析说明
【教师引导】这场爆发于美国的经济危机迅速波及全球,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下面大家阅读以下史料探究”经济危机的影响”
【投影展示】反映经济危机影响的历史资料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材料从经济、政治、国际关系角度说明“经济危机的影响”
【教师引导】这次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乃至国际关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次经济危机中受害的是美国,灾难中的美国此时迎来了第32届总统大选。胡佛和罗斯福成为美国总统的候选人,下面大家共同读他们的竞选主题,
【投影展示】胡佛和罗斯福竞选画面和竞选主题
【学生活动】学生读竞选主题
【教师引导】假如你是美国的民众,你将把宝贵的一票投给谁呢?
【学生活动】投票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就加一个小插曲,【投影展示罗斯福的生平】据此阐述一下罗斯福最让你敬佩的地方在哪?
【学生自由发言】(略)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通过材料来了解一下罗斯福执政时遇到了那些棘手的问题?
罗斯福总统又是怎么解决的呢?
【投影展示】危机中美国面临的种.种问题和罗斯福新政的措施,
【教师引导】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共同归纳一下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教师强调】新政的特点就在”在它抛弃了美国信奉的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通过立法手段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最后使美国成功渡过了危机。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通过材料来共同了解一下新政后的美国,归纳一下“新政的影响”
【投影展示】新政后美国社会发展的资料
【学生活动】合作探究根据材料从经济、政治、资本主义发展角度归纳新政效果。
【教师引导】新政的效果大家有目共睹,新政不仅挽救了美国,而且使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得以保存,更重要他开创的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在二战后被资本主义国家广泛推广,迎来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时期。就此能否新政“完美无缺”呢?我们又应该如何全面客观地认识‘罗斯福新政’呢?
(三)师生交流园、拓展延伸
【投影展示】
从来在美国没有另外一个人比我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更坚强的'信仰……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制度面临到毁灭边缘的时候,是这个政府(即罗斯福政府)挽救了它。——罗斯福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罗斯福
【教师引导】问题1.新政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
如何理解“新政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2.新政能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3.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什么?
【投影展示】全面客观评价罗斯福新政资料
【教师引导】目前我国改革不断深化发展,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从成功的改革案例中用应该吸取哪些经验呢?
三.以史为鉴:改革路上的探索
【投影展示】列宁新经济策:——借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罗斯福新政:——借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教师点拨】启示:开拓国际视野,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不断发展进步,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教师引导】本节课我们利用大量的可内外资料探究了“罗斯福新政”的重点知识,下面大家根据老师提供的知识结构梳理一下本课内容,以便帮助我们构建一个整体的知识结构。
四.知识梳理、课堂小结
【投影展示】学生根据板书自行梳理知识结构
历史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1、 知识结构
2、 教材建议
本专题是“思想史”的第一专题,教师要帮助学生逐句分析教科书正文前面的“导语”,向学生交代两点:
第一、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第二、要从四个阶段认识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第三、儒家思想充分吸取众家之长,经孔子创立、孟子和荀子继承发展,西汉发挥。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思想。
第四、对道家、墨家、法家思想简要分析并指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本目教材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
第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第二,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和墨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其中重点讲述儒家思想。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
概念解释
“百家”指数量多
“争鸣”指争论和批判 兴起原因
经济:井田制瓦解 政治:分封制崩溃
阶级关系上士阶级的崛起 思想文化上学在民间派别代表及观点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及观点
墨家:墨子及观点
法家:韩非子及观点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
奠定中国文化基础
历史影响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道家:老子、庄子子及观点
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运用“抗震救灾”素材启发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本课难点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的思想及对他们的评价
【设计思路】围绕“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各家思想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进行教学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
【问题研讨】本节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第一个专题内容,内容丰富,但在备课中对查阅资料不够完整,教学中对诸子百家思想观点的深入讲解度把握不够准,课题之间的过渡还需要流畅,课堂气氛不活跃,问题设计缺乏新颖。但个人认为在教学导入中结合现实生活。课堂总结感染力度强,激起学生爱国热情,弘扬民族文化。争取更大进步。
历史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
2、知道家乡的发展是家乡人辛勤劳动和奋斗的结果。
3、学会调查,并能在调查中知道怎样收集、记录、整理及运用资料。
二、教学准备
引导学生根据本地实际的方法完成调查任务,并准备好调查资料。
三、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这一历史长河中,勤劳的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生活,深入了解自己家乡和祖国的文化吧!
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家乡的一些情况,大家还想了解家乡的什么呢?
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历史人物、风土人情……。
1、我们的家乡还有哪些著名的'历史人物?我们家乡有哪些名人?
2、为何中山市南区的电梯产业日新月异?
3、你对南区的瞻园了解吗?
4、寮后村的古树你又知道多少?
设计意图:用谈话的方式,自然地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
(二)、教师组织小组进行讨论。
1、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都非常想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风土人情及家乡发展的现状。请同学们想一想,要想知道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完成这一任务呢?在完成这一任务时,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准备呢?如何获得有用的资料呢?
2、组织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分别确定好小组长和记录员,分别是组织讨论的内容。教师进行巡视,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个别指导。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初步感知调查的步骤。
(三)、进行全班交流。
1、各小组由推选出来的组员代表自己小组介绍讨论的结果,教师黑板上做必要的记录。
(板书:参观、访问、调查、制定计划、设计调查内容……)
2、阅读教科书上第54——57页的课文及图画,让学生说说还有什么方法有利于收集各种有用的资料。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具体学习掌握调查的步骤。
(四)、尝试:制定一份“调查家乡历史文化发展的计划”。
1、如果要去调查我们南区寮后村的中华名树,我们主要调查哪些内容?
2、出示教师设计的表格:
调查中山市南区寮后村中华名树
调查地点:
品名:
年代:
树龄:
高度:
直径:
对南区的影响:
3、学生提意见:
表格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还可作什么修改?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调查中知道怎样收集、记录、整理及运用资料。
(五)、教师小结。
建议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去参加一个调查活动。根据居住地的远近,以小组为单位,确定一个调查地点,设计好调查的表格进行调查。
板书设计:
调查家乡的历史与文化
调查途径:
1、参观
2、访问
3、调查
4、制定计划
5、设计调查内容……
历史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1.列举鸦片危害,描述林则徐禁烟相关史实,学会正面评价林则徐禁烟作用。
2.通过信息获取、比较、整理,区别英国发起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3.复述鸦片战争的主要史实,了解关天培壮烈殉国事迹,解释说明清政府战败的原因。
4.列出《南京条约》内容,判断战争和条约的性质。通过获取信息、加工整理,归纳等活动,分析战争失败和条约签订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影响。
5.通过对此段历史中华民族面临深刻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体验,初步形成历史发展危机意识。认同林则徐和关天培的报国情操,初步树立国家发展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区别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析战争失败和条约签订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影响。
2.难点:分析战争失败和条约签订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策略
1.板块式教学设计策略。以逻辑顺畅的四大板块紧扣主题,设计教学流程。
2.问题情境创设策略。呈现直观、有说服力的史实,设计思辨性、开放性、层次性的系列设问,培养学生的思维力、生成力、表达力。
3.演示讲述法。在战争概况板块中运用,省时高效。
4.学习策略:自主阅读、生生合作、探讨学习、师生互动,提升学生的自主程度、合作效度和探究深度。
历史教学设计13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教学设计力图以《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师生互动”为指导,以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为手段,以课堂为依托来实现教学。
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出自人教版教材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第8课《辛亥革命》。本单元主要体现中华民族在近代历史中为反抗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的一系列抗争与探索,从而使中国一步步走向近代化的历程。其中辛亥革命在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课共分有两目:孙中山创建革命党,武昌起。
学情分析
本次教学是历史学科在新课标教学模式下的一次尝试,试图培养起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自我探究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的合作中,活动的参于中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初二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思维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所以本课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能力。
通过课前预习,完成知识层面的掌握,通过小组交流探讨,师生互动,进一步理解本课的重难点问题。同时初中学生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学习中兴趣非常重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音像资料,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氛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孙中山成立兴中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性质、纲领、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三民主义的评价,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对比,掌握透过现象找出本质的学习方法。通过分析本课与前后相关内容的内在联系,掌握广泛联系的历史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表现,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革命派倡导的民主革命是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国同盟会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今年国庆节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事?
生:略
多媒体播放今年国庆阅兵式的精彩片段,学生谈观后感。
师:有没有为自己的祖国感到自豪,骄傲。回答(有)通过这次阅兵式可以看出中国的确是强大起来了。可是我们学了历史就知道,100多年前的中国是不是这个样子?生回答(不是)那时的中国多灾多难,充满了耻辱和艰辛。下面就让我们从现实走进历史。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现实中取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与旧中国形成强烈对比,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体会中国的发展强大来之不易。
(二)、链接旧知识,回顾近代以来列强发动过的大规模侵略战争及中国人民所做的探索
师问:近代以来的四次侵华战争及其结果和影响怎样。
生: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失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师:思考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救国救民所做的斗争和探索。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
生:.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洋务运动 ; 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变法运动。结果——失败,说明中国人民还需要继续探索和斗争,维新变法失败的教训——斗争必须由改良走向革命。
师: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革命派肩负起历史的使命,顺应历史潮流,开始拿起武器进行斗争,并于发动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革命——辛亥革命。
设计意图: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所做的探索进行复习,有利于旧知的巩固,同时,自然地过渡到本课内容,使学生从线索上清晰地把所握近代以来中国各个阶层的探索,认识到革命斗争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三)、课前小热身:学生小组交流课前预习的学习内容。了解本课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知识点。
设计意图:课前了解线索和基本知识点,有利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探讨重难点问题和重要知识的理解落实。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课堂进行时——新课解析
1、小组交流: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此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1)、1894年创建兴中会
(2)、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
(3)、通过革命纲领引导学生分别从组织准备,思想理论准备,军事准备三个方面在小组间交流。
师:强调同盟会的性质和纲领,三民主义等重要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从课本中归纳出重要的信息,找到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也为本课的学习做好背景资料的介绍。
2、材料分析三民主义
出示同盟会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的内容资料,请同学们结合这两段材料,分析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并评一评三民主义。学生记住三民主义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对比引导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学会分析历史资料、引用历史资料以及客观地评价历史问题。
师过渡:在三民主义的思想指导下,一大批革命志士投身于反清的武装斗争中,举行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推动了革命的`继续发展。不久,一场规模壮大的武装起义在武昌爆发了,这就是历史上的武昌起义。
3、学生观看视频《武昌起义》片段,结合课本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了解这一重大事件的相关情况。通过观察《武昌起义形势图》说说起义的影响。
生:通过图片说出起义得到了全国很多省份的响应,清王朝土崩瓦解了。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影视资料中提取信息,加深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印象。
师过渡:接学生回答,武昌起义使腐败的清王朝摇摇欲坠,中国社会也将要发生巨大的变化。
4、合作交流,探讨武昌起义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四件大事。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合作,概括出:(1、中华民国的成立。2、清朝统治被推翻, 3、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师点拨:中华民国的成立后,颁布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的民主宪法。
学生通过课件,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概况,掌握公元与民国换算的方法。了解革命的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的实事。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使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结果有一个完整地认识,体会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同时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学习,从繁杂的零碎的知识中归纳出重要的信息,提高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师过渡:辛亥革命一方面推翻了清王朝,一方面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所以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我们到底该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历史教学设计14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版)》对本课的要求是:“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本课共四部分,即隋的统一、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隋朝的灭亡。本课主要讲述了隋朝结束魏晋南北朝割据混乱完成统一,为巩固统治采取一系列措施,但最终因暴政而亡的历史过程。隋朝的统一及发展为此后唐朝盛世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课知识,可以对教材进行简单的整合,即分为大运河为何能开通、大运河如何开通、大运河开通致隋亡三部分进行教学。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历史学习,他们已经掌握简单的历史学习方法,对历史充满了好奇,这有利于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七年级学生了解隋朝这段历史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图书、影视剧(如《隋唐英雄》《隋唐演义》)、网络游戏、遗址博物馆等。很多同学对这段历史都有一定了解。这对于开展本课教学是十分有利的,因为学生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但是由于一些影视剧、网络游戏的误导,七年级学生在认知上存在偏差,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还不能辩证地分析,故教师应在课堂中予以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三、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教材了解隋的.建立、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度的创设及隋的灭亡等基本史实。通过对隋文帝灭陈建立隋朝的学习,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通过对隋朝户籍制度及科举制度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到隋朝政治经济政策的实行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促进了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为大运河等公共工程的修建提供了条件。通过对隋朝灭亡原因的分析,学生能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并意识到隋虽灭亡,但其制度在唐不断发展完善,为唐朝鼎盛时代的开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度的创设、隋朝的灭亡。
难点:隋朝灭亡的原因。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历史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
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
①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②社会经济的繁荣;
③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通过引导学生对“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及其作用”等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根据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视频资料和设问,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②通过史料分析掌握隋朝经济繁荣的表现及原因。
③在学习“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这一内容时,充分利用各种资料和信息,结合动态示意图,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把握大运河开通的`目的、作用等重点知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对“隋朝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繁荣”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
②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和伟大创造力的集中体现。据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学生情况分析: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初一年级学生的思维日益表现为以逻辑思维为主,但形象思维仍占有一定的位置,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多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感悟历史。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①导学法,指导学生收集有关隋经济发展和大运河的资料,准备历史短剧的表演。
②探究式,通过采用图片、视频资料、学生制作的模型等直观手段创设历史情境并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
③体验式,采用角色扮演法。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在主动体验、感受历史的过程中探索和解决历史问题,从而促进和发展学生的认知、情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技术准备,以及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等研究说明
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因为视、听、触多感官相结合对学生观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将会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前期教学中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逐步提高,需要教师引导改进。布置课前预习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多渠道搜集史料可以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整理并运用史料的能力。让学生准备历史短剧,在搜集、阅读、编、演的过程中将体验和感受所承担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对所探究问题的认识。教师制作课件资料,设计探究问题。
三、教学资源与资源准备
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七年级下册)
自制多媒体课件。
网站资料、材料。
四、多媒体应用分析
五、教学过程
【历史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历史教学设计06-23
历史教学设计02-28
【精华】历史教学设计06-30
【精】历史教学设计02-14
历史教学设计【荐】02-13
历史教学设计[精品]07-24
历史教学设计(精)07-24
[必备]历史教学设计07-25
历史教学设计【精】02-28
【荐】历史教学设计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