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知识点总结15篇(实用)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有效锻炼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不如立即行动起来写一份总结吧。但是却发现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物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物知识点总结1
名词:
1.呼吸(非呼吸):指生物体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氧化分解,最终产生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2.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有氧参与下彻底氧化分解糖等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
3.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不完全氧化物,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
4.发酵:微生物无氧呼吸。
语句:
1.有氧呼吸:
①场所:先在细胞质基质,再在线粒体。
②过程:第一阶段,(葡萄糖)C6H12O6→2C3H4O3(丙酮酸) 4[H] 少量能量(细胞质基质);第二阶段,2C3H4O3(丙酮酸)→6CO2 20[H] 第三阶段,24[H] O2→12H2O 大量能量(线粒体)。
2.无氧呼吸(有氧呼吸是由无氧呼吸进化而来的):
①总是在细胞质基质中。
②过程: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相同;第二阶段,2C3H4O3(丙酮酸)→C2H5OH(酒精) CO2(或C3H6O3乳酸)②高等植物被淹没产生酒精(如水稻)(苹果和梨可以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高等植物的某些器官(如土豆块茎和甜菜块根)产生乳酸,高等动物和人类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3.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区别与联系
①场所:细胞质基质中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在线粒体的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
②O2.酶:有氧呼吸第一和第二阶段不需要O第三阶段:需要O二、一、二、三阶段需要不同的酶;无氧呼吸-无需O需要不同的酶。
③氧化分解:有氧呼吸-彻底,无氧呼吸-不彻底。
④能量释放:有氧呼吸(释放大量能量38ATP)---1mol葡萄糖完全氧化分解,释放2870kJ能量,包括1161kJ储存左右能量ATP无氧呼吸(释放少量能量2)ATP)--1mol葡萄糖分解成乳酸,释放196.65kJ能量,其中61.08kJ储存在ATP中。
⑤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
呼吸的意义: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为其它化合物合成提供原料。
5.呼吸功能的计算规律如下:
①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物质之比为1:3。
②产生相同数量的ATP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葡萄糖物质的比例为19:1。如果生物产生二氧化碳等于氧气消耗,生物只有有氧呼吸;如果生物不消耗氧气,只产生二氧化碳,只有无氧呼吸;如果生物释放的二氧化碳比吸收的氧气多,两种呼吸都进行。
6、产生ATP有氧呼吸、光反应、无氧呼吸等生理过程。在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中形成ATP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叶绿体基质(光反应)、线粒体(主要有氧呼吸场所)。
生物知识点总结2
生物进化的原因
1.保护色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除了保护色,动物的警戒色和拟态也有助于生物的生存。
2.推动生物不断进化的原因是自然选择。
3.达尔文与自然选择学说著作《物种起源》,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自然选择的过程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自然界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而不断进化。
动物的运动
1.脊椎动物的运动
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其中,骨和骨连接构成骨骼,因而也可说成“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骨骼肌组成。”
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人和脊椎动物的肌肉收缩和舒张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完成的。
2.动物运动的能量来源
消化吸收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食物───→细胞───→ATP───→肌肉
动物的.行为主要受神经系统(神经)和内分泌系统(激素)的调控。
生物的变异
1.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变异不一定都是有利的。
2.变异的原因及类型:
(1)由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的变异,能够遗传给下一代,这样的变异就是可遗传的变异。如:用化学药剂处理过的甜菜染色体加倍。
(2)单纯由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引起的变异,不能够遗传给下一代,这样的变异就是不可遗传的变异。如:美容院里做的双眼皮;小时候因外伤脸上留下的疤痕等
3.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例子:
人工选育(生物变异)、杂交育种(基因重组)、诱变育种(基因突变)。
4.生物变异的意义:生物进化和发展的基础,培育动植物的优良品种。
5.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是我国著名科学家袁隆平,用普通水稻与野生稻杂交。
植物的生殖
1.有性生殖: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如:用种子繁殖
2.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如:马铃薯用块茎(带芽眼)繁殖;椒草和秋海棠用叶繁殖;竹子用茎繁殖;红薯用根繁殖等
3、自然界中无性生殖方式:植物营养生殖(用营养器官根、茎、叶繁殖),分裂生殖、孢子生殖和出芽生殖等。人工控制无性生殖方式:组织培养(教材P8)、克隆
4、生产实践中,人们常应用无性生殖来栽培农作物和园林植物,常见方式:扦插、嫁接。
A甘薯、葡萄、菊、月季的栽培,常用扦插的方法。
B苹果、梨、桃等很多果树都是利用嫁接来繁育优良品种。
5、嫁接有枝接和芽接两种。嫁接存活的关键: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成活。
嫁接后植株表现的是接穗的性状。
6、扦插:a.茎段上方的切口是水平(减小伤口水分过多蒸发)的,而茎段下方的切口则是斜向(可以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的。b.上一个节上的叶要去掉部分叶片,下面一个节上的叶从叶柄处全部去掉,减少水分散失。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1.变态发育: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虫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
完全变态:卵→幼虫→蛹→成虫举例:家蚕、蜜蜂、蝶、蛾、蝇、蚊
不完全变态:卵→若虫→成虫。举例:蝗虫、蝉、蟋蟀、蝼蛄、螳螂
由于蝗虫的幼虫,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仅有翅芽,能够跳跃,称为跳蝻,这样的幼虫叫做若虫。
2.蝉退是指蝉退去限制身体进一步生长的外骨骼。
3.昆虫是卵生、有性生殖、体内受精。
生物知识点总结3
1、糖类:
①单糖: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
②二糖:麦芽糖、蔗糖、乳糖
③多糖:淀粉和纤维素(植物细胞)、糖原(动物细胞)
脂肪:储能;保温;缓冲;减压
2、脂质:磷脂:生物膜重要成分
胆固醇
固醇: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_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形成
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Ca和P的吸收
3、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基本组成单位依次为:单糖、氨基酸、核苷酸。
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基本骨架,所以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
自由水(95.5%):良好溶剂;参与生物化学反应;提供液体环境;运送
4、水存在形式营养物质及代谢废物
结合水(4.5%)
5、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哺乳动物血液中Ca2+过低,会出现抽搐症状;患急性肠炎的病人脱水时要补充输入葡萄糖盐水;高温作业大量出汗的.工人要多喝淡盐水。
6、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
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7、细胞膜的功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生物知识点总结4
▲显微镜的结构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显微镜的使用P37-39
▲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放大倍数=物镜倍数X目镜倍数
▲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观察植物细胞:实验过程P42-44
▲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P42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植物细胞图P45)
细胞壁:支持、保护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细胞液内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液泡:细胞液
▲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P47
▲动物细胞的结构(动物细胞图P48)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细胞质:液态,可以流动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细胞中的物质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烧):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水、无机物、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注意课本52页图叫什么
▲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是细胞内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二者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区别: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学好初中生物课,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还要有勤奋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
▲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生物的分类(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P15
▲探究的过程: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
▲对照实验(P15)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生物间关系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是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增加土壤的通气性
▲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
▲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例如: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试验区罩上,结果发现,网罩内的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原因是:食物链被破坏而造成生态系统平衡失调。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生态系统的类型p29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p30
(富集)课本p26;课本p27页1题;注意DDT的例子p31;p33页生物圈2号
生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以各种方式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这篇初一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生物和生物圈就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动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多莉羊的例子p55;p57页最后一段;p57页1题)
▲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
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基因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
▲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
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量保持一定
▲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染色体数量要保持恒定,否则会有严重的遗传病
▲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
▲细胞的分裂
1、染色体进行复制
2、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
3、细胞质分成两份
4、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由小编提供的初一生物生物和细胞知识点总结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了,愿大家都能学好生物。
学好初中生物课,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还要有勤奋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
▲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生物的分类(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P15
▲探究的过程: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
▲对照实验(P15)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生物间关系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是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增加土壤的通气性
▲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
▲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例如: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试验区罩上,结果发现,网罩内的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原因是:食物链被破坏而造成生态系统平衡失调。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生态系统的类型p29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p30
(富集)课本p26;课本p27页1题;注意DDT的例子p31;p33页生物圈2号
生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以各种方式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生物知识点总结5
一、细胞膜的成分:
主要是脂质(约50%)和蛋白质(约40%),还有少量糖类(约2%--10%)
二、细胞膜的功能:
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三、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
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其性质是全透性的`。
四、细胞膜的制备
1、选材:人或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原因:没有细胞器没有细胞核没有细胞壁
其他材料:蒸馏水、滴管、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2、原理:细胞内的物质有一定浓度。把红细胞放入清水中,水会进入红细胞,导致红细胞吸水涨破,使细胞膜内的物质流出来,除去细胞内的其他物质得到细胞膜。
3、方法和步骤
⑴将红细胞稀释液制成装片。
⑵在高倍镜下观察,盖玻片一侧滴加蒸馏水,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⑶红细胞凹陷消失,体积增大,最后导致细胞破裂,内容物流出。
⑷利用离心法获得纯净的细胞膜。
生物知识点总结6
生命的物质基础
考试占比6~8%
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1、大量元素: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C(最基本)CHON(基本元素)CHONPSKCaMg(主要元素)]
2、微量元素:生物体必需,但需要量很少的元素[Mo、Cu、B、Zn、Fe、Mn(牧童碰新铁门)]
植物缺少硼(元素)时花药花丝萎缩,花粉发育不良。(花而不实)
3、统一性: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生物所特有的。
4、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体体内和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原生质
细胞内的生命物质,主要成分蛋白质、脂类、核酸,分化成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注:植物特有的'由纤维素和果胶构成的细胞壁不是原生质的成分)
构成细胞的化合物
无机物:
①水(约60-95%,一切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②无机盐(约1-1、5%)
有机物:
③糖类
④核酸(共约1-1、5%)
⑤脂类(1-2%)
⑥蛋白质(约7-10%是一切活细胞有机物含量最多的,干细胞中含量最多的)
水在细胞中存在的形式及水对生物的意义
结合水: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结合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自由水:(占大多数)以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动。(幼嫩植物、代谢旺盛细胞含量高)
生理功能:①良好的溶剂②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的废物③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生物知识点总结7
1.1细胞的分子组成
结合水(与他物结合):细胞组成成分之一水自由水(游离状态):①溶剂②运输营养和废物③作为反应物参与生物反应无机物存在形式:一般以离子形式存在
无机盐功能:①组成细胞中的化合物②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③维持生物体内的平衡(如离子平衡,酸碱度平衡)
构成:C、H、O、N等氨基酸(HNCHCOOH)R
脱水缩合折叠
氨基酸多肽蛋白质
功能:①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成份(如结构蛋白)
②催化(如酶)③运输(如血红蛋白)
蛋白质④信息传递,调节生命活动(如胰岛素)
⑤免疫(如抗体)
蛋白质种类多样的原因:
①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序列②多肽链的空间结构
计算题归类:
有机物①m个氨基酸,一条链,脱水个数=肽键个数=m-1
②m个氨基酸,n条链,脱水个数=肽键个数=m-n
③氨基酸:mRNA:基因(DNA)=1:3:6
构成:C、H、O、N、P、等
DNA:质多
核酸五碳糖、磷酸、含N碱基核苷酸核酸
RNA:核多功能:遗传物质
构成:C、H、O单糖二糖多糖
糖类
功能:主要的能源物质构成:C、H、O
脂肪:储能物质;有保温,减少内脏器官之间的摩擦等功能
脂质分类磷脂:膜结构的重要成份固醇:调节新陈代谢和生殖过程等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淀粉实验原理:颜色反应
化合物还原糖脂肪蛋白质淀粉试剂斐林试剂苏丹Ⅲ苏丹Ⅳ双缩脲试剂碘液1
现象砖红色沉淀橘红色红色紫色蓝色注: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比较:
(1)浓度不同:斐林试剂中CuSO4溶液的浓度为0.05g/ml,双缩脲试剂中的CuSO4溶液浓度为0.01g/ml。
(2)使用方法不同:斐林试剂是先将NaOH溶液与CuSO4溶液混合再使用;双缩脲试剂是先加入NaOH溶液,再加CuSO4溶液。
1.2细胞的结构
一、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1)1665年,英国.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木栓组织,发现并命名了细胞。
(2)18世纪30年代,德国.施莱登和施旺,创立了细胞学说
(3)1858年,德国.魏尔肖,提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的观点,作为对细胞学说的修正和补充。
二、使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1)高倍镜与低倍镜比较
高倍镜低倍镜物镜大小大小看到细胞的数目少多视野亮度暗亮视野范围小大物镜与装片的距离近远
(2)特别注意:
①换上高倍镜调整时,只用细准焦螺旋。
②换镜前,应将观察的物象移至视野的中央。
③使粗准焦螺旋下降时,双眼要注视物镜与玻片之间的距离,到快接近时(约0.5cm)停下来。
三、比较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
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壁代表生物真核生物真核有多种细胞器由纤维素和果胶构成动物、大多数植物、真菌原核生物拟核(无核膜、无核仁、无染色体)仅有核糖体主要是肽聚糖构成细菌、蓝藻、支原体、衣原体、放线菌
结构:磷脂双分子层(基本支架)
蛋白质分子特点:流动性细胞膜糖类(少量)自由扩散、协助扩散
功能:①控制物质进出
主动运输特点:选择透过性②将细胞与外界环境隔开
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细胞质基质:为新陈代谢提供物质和环境
叶绿体: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双层膜细
线粒体: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高尔基体:①加工和运输蛋白质
②与植物细胞壁形成有关
③与动物细胞分泌物形成有关
内质网:①增大细胞内膜面积
胞细胞质细胞器②参与蛋白质、脂质、和糖类的合成
③内接核膜,外接细胞膜,除此之外,单层膜还与核糖体、线粒体紧密相连
液泡:调节细胞内环境,维持一定的渗透压溶酶体:①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②吞噬并杀死浸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核糖体:蛋白质合成场所
中心体:与动物有丝分裂有关无膜核膜细细胞核核仁
胞染色体DNA:主要遗传物质染色质蛋白质
1.3细胞的代谢
一、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方式特点浓度载体能量
二、与新陈代谢相关的物质
定义: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主要是蛋白质特性:①高效性:比一般的无机催化剂催化效率高107~1013倍
②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物质的化学反应
酶③多样性:与有机物(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相关,从而与新陈代谢的复杂性相统一。
功能:催化生物化学反应影响酶活性的因素:①温度:具有某一最适温度;高于或低于这一温度,酶活性下降
②PH值:具有某一最适PH,高于或低于这一PH,酶活性下降
与代谢的关系:新陈代谢包括生物体内的全部化学反应,酶的缺乏将引起代谢紊乱
分子简式:A-P~P~P(注:“~”为高能磷酸键)ADP与ATP的相互转化:
与代谢的关系:ATP是生物体内各种代谢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ATP形成途径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动物:呼吸作用
ATP的利用:①运输物质②肌肉收缩③合成物质④生物发电⑤神经活动
三、生物新陈代谢的具体形式
无机物氧化化能合成作用:CO2+H2O能量(CH2O)+O2
定义: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CO2和H2O转化为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O2的过程。
光能
总反应时:CO2+H2Ox(CH2O)+Ox2叶绿体
光合类胡萝卜素(1/4):胡萝卜素橙黄色吸收红光、蓝紫光作叶黄素黄色用场所:叶绿体色素叶绿素(3/4):叶绿素a蓝绿色吸收蓝紫光叶绿素b黄绿色
分布:类囊体的薄膜上
酶: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及基质中
3
被动运输自由扩散高低不需要不需要协助扩散高低需要不需要主动运输低高需要需要条件:光、色素、酶
光场所:囊状结构的薄膜上光
光反应H2O的光解:2H2O4[H]+O2
叶绿体
物质代谢光
合ATP的生成:ADP+PiATP酶能量代谢:光能转变为贮存在ATP中的化学能
基本过程条件:[H]、ATP、酶场所:基质中
暗反应:酶
CO2固定:CO2+C52C3物质代谢酶
C3的还原:C3+[H](CH2O)+C5ATPADP+Pi作能量代谢:ATP中活跃化学能转变成(CH2O)中稳定化学能
影响因素:①光照强度②温度③CO2浓度④矿质元素⑤水分
应用:提高农作物糖类的合成量(①延长光照时间②提高光照强度③增加光照面积,合理密植④光照时,
增加CO2浓度⑤光照时,提高温度)
定义:生物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
分解,产生CO2和H2O,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场所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
细第二、三阶段:线粒体
有氧条件:有O2、酶参与酶
呼吸总反应方程式: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胞过程:葡萄糖[H]→ATP(少量)第一阶段酶丙酮酸呼[H]→ATP(少量)
酶第二阶段吸O2CO2第三阶段酶↓→ATP(大量)H2O
定义:生物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
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细场所:细胞质基质
无氧条件:无O2参与,有酶的参与呼吸酶
胞总反应式:C6H12O62C2H5OH+2CO2+能量(多数植物)酶
C6H12O62C3H6O3+能量(动物,少数植物)呼酶
过程:①C6H12O62丙酮酸+[H]+ATP(少量)酶
吸②2丙酮酸+[H]2C2H5OH+2CO2酶2C3H6O3实质: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生成ATP意义:
①为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②为生物体内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区别比较项目光合作用
代谢类型物质变化能量变化实质场所条件合成作用(或同化作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叶绿体(真核)只在光下进行细胞呼吸分解作用(异化作用)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化学能转变成热能、ATP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活细胞(主要在线粒体)有光无光都可进行
联系:(1)物质方面(2)能量方面1.4细胞的增殖一、细胞周期:
1、定义:连续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
2、理解:①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有些细胞分裂结束后不再进行分裂,他们就没有周期性。
②生物体有细胞周期额细胞有:受精卵、干细胞、分生区细胞、形成层细胞、生发层细胞、癌细胞等。
③减数分裂形成的细胞和已分化的细胞没有周期性。
④每个细胞周期必须以分裂间期为起点。
⑤不同生物其细胞周期时间长短不同。
二、细胞增殖
1、方式:①有丝分裂:生物界最普遍的细胞分裂方式;
②无丝分裂:无染色体和纺锤体出现;
③减数分裂:有性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进行。
2、意义: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3、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细胞周期间期分裂期前期中期特点DNA复制,蛋白质合成两核失,两体现染色质变成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数变化2N2N2NDNA数目变化2N→4N4N4N为分裂期做准备条件有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维持物种遗传的稳定性意义
后期末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分别移向两极两核现,两体失染色体变成染色质4N2N4N2N(注:核指核膜与核仁;体指染色体与纺锤体)
4、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不同点:比较植物前期(形成纺锤体的方式不同)末期(细胞质的分割方式不同)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细胞中央出现细胞板扩展形成细胞壁,一个细胞形成两个子细胞动物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细胞膜中部向内凹陷,一个细胞缢裂成两个子细胞
细胞有丝分裂装片的制作:取材→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细胞有丝分裂的观察:用低倍镜找到分生区→用高倍镜仔细观察各个时期的细胞补充:
染色体数4Nba→b的变化原因:着丝点分开,姐妹染色2Na单体分开,形成子染色体
时期间期前中后末
DNA含量4Ndec→d的变化原因:DNA分子的复制
e→f的变化原因:着丝点分开,姐妹染色单体形2Nc成染色体,平均分配至子细胞
时期间期前中后末
染色单体数
4N染色单体的起点为0,终点也为0.
2N
时期间期前中后末1.5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细胞分化: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细胞全能性:原因是细胞含有本物种的全套基因。如植物的组织培养
癌症的预防:避免接受致癌因子;增强体质;保护身心健康;养成良好的习惯。
癌细胞的特点:①不受有机体控制②连续分裂,恶性循环
衰老细胞的特点:①水分减少,体积变小,代谢减慢②某些酶的活性降低③色素逐渐积累④呼吸减慢⑤细胞膜的物质运输能力降低
2.1遗传的细胞基础
一、精子形成过程
特点染色体数变化DNA的`变化2a→4a4a4a4a4a→2a2a2a2aaa
凌乱分散在细胞内着丝点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上着丝点断裂,移向两极细胞分裂形成子细胞NN2NNN
二、卵子与精子形成过程的比较:
7
间期(精原细胞)染色体复制(或DNA复制,相关蛋白质合成)2N第前同源染色体联会,出现四分体2N初期一级中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的两侧2N次精分母期后期末期前期中期后期末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细胞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2N2N→N裂细胞减数第分二裂次过分次级精母程裂细胞精细胞期变形精子
相同点:染色体(DNA)的变化规律相同
(1)细胞质分裂不均匀,导致一个次级卵母细胞(体积大)第一次分裂时,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形成第一极体(体积小)不同点一个卵细胞(体积大)第二次分裂时,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形成
第二极体(体积小)(2)卵细胞没有变形过程,仍保留大量细胞质,不能自由运动。
三、受精作用的过程及意义
过程:父本(2N)精子(N)受精卵(2N)母本(2N)卵子(N)意义:(1)通过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使子代和亲代的染色体数目保持恒定。
(2)子代体细胞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对基因重组有重要意义。
2.2遗传的分子基础
一、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S型细菌:有多糖类荚膜,有毒性,菌落表面光滑实验材料
R型细菌:无荚膜,无毒性,菌落表面粗糙
S型细菌注入小鼠死亡
R型细菌注入小鼠存活
活体实验
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注入小鼠存活
R型细菌注入小鼠存活
S型菌多糖培养只有R型菌
S型菌蛋白质培养只有R型菌
离体实验
R型菌+S型菌DNA培养有R型菌和S型菌结论: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或多糖)S型菌DNA和DNA酶培养只有R型菌
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DNA(在中央):含P,不含S头部
T2噬菌体(细菌病毒)蛋白质外壳
实验材料尾部:蛋白质含S,几乎不含P大肠杆菌(一种细菌)
被35S标记的噬菌体搅拌上清液(菌外液体):放射性高(含大量35S)A:与大肠杆菌混合离心沉淀物(主要是菌体):放射性低(几乎不含35S)裂↓解
释放新形成的噬菌体没有检测到35S↓
新噬菌体中无原噬菌体的蛋白质
被P标记的噬菌体搅拌上清液(菌外液体):放射性低(几乎不含P)B:与大肠杆菌混合离心沉淀物(主要是菌体):放射性高(含大量32P)裂↓解
32
释放新形成的噬菌体检测到P↓
新噬菌体中含有原噬菌体的DNA
结论: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二、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磷酸
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脱氧核糖
多个含N碱基(A、G、C、T)
多脱氧核苷酸链2条
结构外侧:磷酸脱氧核糖磷酸1个DNA分子(双螺旋结构)
内侧:含N碱基(A=T,C=G)
1个DNA分子
解旋
复制2条母链(模板)4种脱氧核苷酸(原料)
(细胞核)
2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均含一条母链和一条新链)
三、基因的表达
(模板)基因(具有遗传效应的DNA段)转录4种核糖核苷酸(原料)(细胞核)
mRNA
翻译细胞质中的氨基酸(原料)(核糖体)
蛋白质
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附:碱基配对DNA:AGCT||||
mRNA:UCGA
mRNA的每三个相邻碱基(1个密码子)决定蛋白质中的一个氨基酸。四、中心法则
3232
2.3遗传的基本规律
一、基本概念及符号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结合的过程。
自交:专指植物体中自花授粉和雌雄异花的同株授粉,自交是获得纯系的有效方法。侧交:杂交第一代与纯隐性个体相交。如Aa×aa
相对性状:①同种生物②同一种性状③不同表现类型显性性状:F1表现出来的那个亲本的性状隐性性状:F1未表现出来的那个亲本的性状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指与表现型相关的基因组成。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符号:
P:亲本F1:子一代F2:子二代
×:自交♀:母本♂:父本×:杂交○
二、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区别:
现象:分离定律是关于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F2的性状分离比是3:1,基因型之比是1:2:1;自由组合定律是关于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F2的性状分离比是9:3:3:1
本质:分离定律是揭示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的遗传行为;自由组合定律是揭示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遗传行为,前者分离,后者自由组合。
三、孟德尔定律子代表现型与亲代基因型的关系
子代表现型比亲代基因型3:11:19:3:3:11:1:1:13:3:1:1Aa×AaAa×aa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
四、孟德尔遗传试验的科学方法
①正确选用试验材料(豌豆是闭花授粉植物,相对性状易区分)
②由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研究方法
③应用统计学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
④科学地设计试验程序
五、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基因环境条件性状(控制)
六、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常染色体:22对人的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
性染色体:1对男性:XY女性:XX
XY型性别决定:
P♂(22对+XY)×♀(22对+XX)配子(22条+X)(22条+Y)(22条+X)
子代22对+XX(女)22对+XY(男)
伴性遗传判断规律:
1、Xa致病:①男患大于女患②女患男必患(母患儿必患,女患父必患)③交叉遗传2、Y致病:男性都患病,女性都正常X:红绿色盲,血友病XA:抗维生素D佝偻病常见遗传病Y:人外耳道多毛症致病基因及实例a:白化病,尿病A:多指,并指
2.4生物的变异
不可遗传的变异:环境因素的影响造成,体内遗传物质未变变异基因重组可遗传的变异:由于生殖细胞内的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
一、基因重组
减数第一次分裂
四分体时期后期
同源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基因重组
12
a
无新基因出现,但出现新性状生物多样性的原因之一
二、基因突变
替换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DNA分子的碱基增添基因突变(基因结构的改变)
缺失为生物进化提供最初原材料
比如: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正常异常DNAGAAGTACTTCAT变化
mRNAGAAGUA
氨基酸谷氨酸缬氨酸基因突变的特点:①普遍性②随机性a1③不定向性Aa2④大多有害a3⑤自然状态下频率低
物理因素:紫外线、X射线、及其他辐射
外因化学因素:亚硝酸、碱基类似物
基因突变的原因生物因素:某些病毒内因:DNA复制时发生的错误三、染色体变异
结构变异: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非整倍性变异(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数目变异:
整倍性变异(染色体组增加或减少)一倍体:含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二倍体:含二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多倍体:含多个染色体组的个体
单倍体: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成的个体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人工诱导,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四、关注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公众在以下五个方面发生争论
①是否实质性等同
②是否出现滞后效应③是否出现新的过敏原
④营养成分是否发生改变⑤是否侵犯了宗教信仰者或素食者的权益
2.5人类遗传病
显性遗传(A):并指、多指、抗Vd佝偻病单基因遗传病
基因病隐性遗传(a):白化病、苯丙酮尿症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多基因遗传病:原发性高血压、心脏病、哮喘病常染色体遗传病:21三体综合征染色体病
性染色体遗传病:性腺发育不全综合征、XXY综合征
人类遗传病的检测和预防:遗传咨询、产前诊断、禁止近亲结婚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意义
参与研究的国家:美、英、德、日、法、中
主要工作:测定人类基因组(共24条染色体)全部DNA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22常染色体+X+Y》
意义:人类基因组研究的理论与技术上的进展,对于各种疾病,尤其是各种遗传病的诊断、治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于进一步了解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细胞的生长、分化与个体发育的机制,以及生物的进化等也具有重要的意义。2.6生物的进化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始原料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4、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例如:
变异1自然选择变异类型1新种1
原料地理隔离基因频率定性改变生殖隔离
变异2自然选择变异类型2新种2
二: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生物进化的一般规律:①从简单到复杂②从水生到陆生③从低等到高等
2、生物进化和地球环境变化有密切的关系(自然选择)
3、由于变异的多向性①物种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①②③)
③生态系统多样性②基因的多样性
3.1植物的激素调节
达尔文实验:※对照课本P46(必修发现过程詹森的实验:
3)看实验图及结论生长素的发现拜尔的实验:温特的实验:※生长素的命名者产生部位:胚芽鞘尖端、幼芽等植物的弯曲部位:尖端的下部
激素调节运输:是极性运输,即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的下端运输,而不能反过来
运输。分布:相对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低浓度促进生长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表现出两重性高浓度抑制生长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
其他植物激素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促进器官衰老和脱落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举例说出植物激素的应用价值:(必修三P55资料分析)
3.2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1、基本方式:反射
2、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兴奋:感受器接受了一定的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4、兴奋的传导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双向传导,电信号(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单向传递,神经递质
刺激前(内负外正)刺激后(内正外负)
静息电位动作电位
5、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各中枢彼此之间相互联系,一般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调控6、人脑的高级功能感知外部世界、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
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二、激素调节
1、发现:促胰液素的发现→斯他林和贝利斯命名(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2、实例
(1)血糖平衡的调节血糖来源和去路:食物中的糖(消化吸收)→血糖肝糖原(分解)→0.8~1.2g/L非糖物质(转化)→附: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比较比较项产生的来源作用胰岛素胰岛B细胞降血糖→(氧化分解)CO2+H2O+能量
→(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脂肪、某些氨基酸等
胰高血糖素胰岛A细胞升血糖血糖调节的过程:a:血糖↑→胰岛B细胞释放的胰岛素↑,同时胰岛A细胞释放胰高血糖素↓结↓果
体内血糖含量降至正常水平b:血糖↓→胰岛A细胞释放胰高血糖素↑,同时胰岛B细胞释放的胰岛素↓结↓果
体内血糖含量升至正常水平(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释放作用释放作用释放
下丘脑TRH垂体TSH甲状腺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反馈三、激素调节的特点:
a微量高效b通过体液运输c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四、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1)因病切除甲状腺的患者,需长期服用甲状腺激素;许多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按时注射胰岛素来治疗。
(2)某些人给猪饲喂激素类药物,以提高瘦肉率。
3.3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稳态的生理意义单细胞生物(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细胞生活的环境
内环境:血浆组织液淋巴
多细胞生物细胞外液的成分:水,无机盐,蛋白质,糖类,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意义: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概念:通过一定的调节,使内环境保持相对的稳定。
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生理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1)体温调节
调节中枢:下丘脑
寒冷: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肌肉和肝脏产热增加;肾上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炎热:汗腺分泌增加;毛细血管舒张;肌肉和肝脏产热减少;
(2)水盐调节
调节中枢:下丘脑渴觉产生的中枢:大脑皮层
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提高肾脏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重吸收。
饮水多缺水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少多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提高重吸收水量减少增加排尿量增加减少
三、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1、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地方吞噬细胞
免疫细胞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淋巴细胞
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2、免疫系统的功能
(1)防卫功能(2)监控和清楚功能(3)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第一道:皮肤和黏膜
三道防线第二道: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非特异性免疫:生来就有体液免疫第三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等特异性免疫:后天形成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发生在细胞外液
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和呈递抗原
T细胞呈递抗原
3.5生态系统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光:决定生物生存、植物分布、生理、动物繁殖、生活习性等
非生物温度:影响生物分布、生长发育生因素水:决定生物生存、影响生物生长、发育
态因生种内关系:种内互助;种内斗争物素因种间关系: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素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生物初级消费者
成分消费者次级消费者结构三级消费者
食物链、食物网:(1)只由生产者+各级消费者组成;无分解者(2)同一种生物可能属于不同营养级
定义: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的起点:指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指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能量流动的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能量流动能量流动的去向:①呼吸作用散失②自身生命活动③流向分解者④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能量流动的特点:(1)单向流动(2)逐级递减功能能量传递效率:10~20%
分解者(异养生物):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生态表示方式:能量金字塔
系定义:指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
(1)反复循环(2)全球性统特点:
物质循环C循环在自然界中的形式:C2O、碳酸盐等在生物群落中的形式:有机物
循环形式:C2O
过程: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无机环境生物群落C2O呼吸作用有机物与能量流动的关系:(1)同时进行,彼此依存,不可分割
(2)能量动力;物质载体
信息传递
信息传递分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2)维持生物种群的繁衍
(3)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平衡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化学防治
(2)控制有害动物生物防止
机械防止
定义: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干扰,保持原状与自我调节能力大小有关恢复力稳定性:遭到破坏,恢复原状与抵抗力存在相反关系
附:区别种群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同种生物eg:一个池塘里的所有鲤鱼群落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全部生物eg:一个池塘里的所有生物生态系统生物群落+无机环境eg:一个池塘
3.6生态环境的保护
人口现状:(1)人口增长过快得到改善
人口增长对(2)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生态环境的影响(3)目前进入低生育国家的行列如何调节人口与环境的关系:(1)控制人口增长
(2)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
(3)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
(4)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5)推进生态农业
关注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沙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
减;
种类: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直接价值:食用、药用、工业原料、科研、美学、旅游观赏等价值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调节功能的
潜在价值:目前对其功能人们尚不清楚的特点:(1)物种丰富(2)特有的和古老的物种多生物多样性我国生物(3)经济物种丰富(4)生态系统多样
多样性的概况面临威胁表现基因、物种、生态系统多样性面临威胁
原因(1)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2)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3)环境污染
(4)外来物种的入侵或引种到缺少天敌的地区
保护措施:就地保护;易地保护;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生物知识点总结8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
细胞内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 组织液 淋巴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
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 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 体液 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
神经纤维上 双向传导 静息时外正内负
静息电位 → 刺激 → 动作电位→ 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传导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 单向传导
突触小泡(递质)→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
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
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的调节
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
低于0.8 g/L:低血糖症 高于1.2 g/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7、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
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
8、血糖平衡的调节
血糖浓度升高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胰岛B细胞分泌) (胰岛A细胞分泌)
血糖浓度降低
9、体温调节
寒冷刺激 下丘脑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垂体→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又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这就是反馈调节。
人体寒冷时机体也会发生变化;全身发抖(骨骼肌手缩)、起鸡皮疙的(毛细血管收缩)
10、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人体各个部位)、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
1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12、水盐平衡调节
饮水不足
失水过多
食物过咸
↓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 ↓(+) (-)
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
↓
垂体
↓
↓ 抗利尿激素
↓(+)
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
↓ ↓(-)
尿量减少
1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①: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
②: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例如:甲状腺激素成年人分泌过多:甲亢 过少;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
婴儿时期分泌过少:呆小症
免疫器官(如:扁桃体、淋巴结等)
吞噬细胞
14、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细胞 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淋巴细胞
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免疫活性物质(如 :抗体)
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
15、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吞噬细胞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16、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
17、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细菌、病毒、人体中坏死、变异的细胞、组织)
抗体:专门抗击抗原的蛋白质
18、免疫分为;体液免疫(主要是B细胞起作用)、细胞免疫(主要是T细胞起作用)
19、体液免疫过程:(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记忆B细胞
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
浆细胞→→抗体
记忆B细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
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细胞集团或沉淀,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20、细胞免疫(抗原进入细胞)
记忆T细胞
侵入细胞的抗原→→T细胞→→→→→
效应T细胞
效应T细胞作用: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
暴露的抗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过敏反应:再次接受过敏原
21、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自身免疫疾病:风湿……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
免疫缺陷病 : 艾滋病、肺炎、气管炎
22、过敏反应的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1、在胚芽鞘中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
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2、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原因:
①: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
②:纵向运输(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
③:胚芽鞘尖端下部生长素分布情况:生长素多生长的快、生长素少生长的慢,胚芽鞘弯曲方向与生长素少的方向一致
3、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4、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在植物体中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生长素的分布: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5、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忍受能力不同:茎 > 芽 > 根
6、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在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7、生长素的应用:
无籽蕃茄:花蕊期去掉雄蕊,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柱头
顶端优势:顶端产生的生长素大量运输给侧芽抑制侧芽的生长
去除顶端优势就是去除顶芽
用低浓度生长素浸泡扦插的枝条下部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8、赤霉素
合成部位: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幼叶
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果实的成熟。
脱落酸
合成部位:根冠、萎焉的叶片
分布:将要脱落的组织和器官中含量较多
主要作用:抑制细胞的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细胞分裂素
合成部位:根尖
主要作用:促进细胞的分裂
乙烯
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
主要作用:促进果实的成熟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种群密度(最基本)
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
1、种群特征 增长型
年龄组成 稳定型
衰退型
性别比例
2、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补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
3: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
地球上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4、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① “ J”型增长曲线
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②“ S”型增长曲线
条件: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5、K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数量
6、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互利共生(如图甲):根瘤菌、大肠杆菌等
捕食(如图乙)
7、种间关系
竞争(如图丙):不同种生物争夺食物和空间(如羊和牛)
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
寄生:蛔虫,绦虫、 虱子 蚤
植物与光照强度有关
垂直结构
动物与食物和栖息地有关
8、群落的空间结构:
水平结构
9、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
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
生态系统的
组成成分 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除营腐生的动物
1、结构
分解者:能将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为食的生物
(细菌、真菌、腐生生物)
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
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其起点:生产者植物
(第一营养级: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
2、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生态系统总能量来源: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
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营养级≥2)
能量来源:上一营养级
能量去处: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
4、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10%~20%
5、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①: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②: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
6、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
不同点: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
联系:①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③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孔雀开屏、蜜蜂跳舞、求偶炫耀)
8、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
信息的传递
②: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①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
②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9、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且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10、生态系统
的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差
11、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①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②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12、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
13、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14、生物多样 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性的价值
直接价值:
15、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易地保护(动物园)
上一篇:告别2019迎接2020的励志唯美说说短句致自己3篇
下一篇:高二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生物知识点总结9
第一章绪论
1、细胞学说
1847年由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有:
①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单细胞发育而来,即生物是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组成;
②所有细胞在结构和组成上基本相似;③新细胞是由已存在的细胞分裂而来;④生物的疾病是因为其细胞机能失常。
2、分子生物学的概念:分子生物学是研究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并从分子水平上阐明蛋白质与核酸、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及其基因表达调控机理的学科。
3、中心法则
1958年由克里克提出
4、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a:DNA重组技术(基因工程)
b:基因的表达调控
c: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结构分子生物学)
d:基因组、功能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研究
RNA复制
逆转录
蛋白质
【名词解释】:
1、同功tRNA:多个tRNA携带一种氨基酸,这些tRNA称为同功tRNA。
2、iRNA:即起始RNA,DNA合成的引物
3、核酶:即具有催化作用的一类RNA分子。
4、端粒酶:是一种自身携带模板RNA的逆转录酶,催化端粒DNA的合成,能够在缺少DNA模板的情况下延伸端粒内
3’端的寡聚核苷酸片段,包含两个活性位点,即逆转录酶活性和核酸内切酶活性。
5、反义核酸:是根据碱基互补原理,用人工合成或生物体自身合成的特定互补的DNA或RN段(或其化学修饰的衍生物),能够与目的序列结合,通过空间位阻效应或诱导RNase活性,在复制、转录、剪接、mRNA转运及翻译等水平,抑制或封闭目的基因的表达。
第二章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1、染色质的类型分为两种类型: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常染色质处于伸展状态,碱性染料着色浅而均匀;异染色质处于凝集状态,碱性染料着色较深。
2、染色质蛋白质分为两类:组蛋白和非组蛋白。核心组蛋白,包括H
2A、H2B、H3、H4和H1组蛋白。
3、组蛋白的特性:
(1)、进化上极端保守;
(2)、有组织特异性;
(3)、肽链上的氨基酸分布不对称;
(4)、组蛋白有被修饰的现象;
(5)、富含Lys的组蛋白H5
4、核小体:用于包装染色质的结构单位,是由DNA链缠绕一个组蛋白核构成的。
先由四种组蛋白H2A、H2B、H3、H4构成八聚体,(每一种组蛋白都有2个)作为核小体的核心颗粒,再由DNA缠绕在表面形成。
5、染色质的`高级结构:
1)染色质的一级结构——核小体
2)染色质的二级结构——螺线体
3)染色质的三级结构——超螺线体
4)染色质的四级结构——染色单体
6、主要的RNA种类有rRNA(核糖体RNA)、mRNA(信使RNA)、tRNA(转移RNA)、HnRNA(核不均一RNA)、SnRNA(核内小RNA)、SnoRNA(核仁小分子RNA)、ScRNA(细胞质RNA)等。
7、RNA的功能:
①作为细胞内蛋白质合成中核蛋白复合物的结构组分,参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②具有生物催化剂功能,作用于初始产物的剪接加工;③参与基因表达的调控;④与生物体的进化有关。
8、原核生物mRNA的结构特点:
①具有多顺反子结构;
②5′端无帽子结构,3 ′端一般无多聚A(POLY A)的尾巴;
③一般没有修饰碱基。
9、每种顺反子是一个特异的翻译区。
10、真核生物
MRNA结构的特点:
①5 ′末端有帽子结构。
②3′端多数带有多聚A(POLY A)的尾巴
③分子中可能有修饰碱基,主要是甲基化
④分子中有编码区与非编码区。
11、TRNA的结构与功能
1)TRNA是分子最小,但含有稀有碱基最多的RNA,其稀有碱基的含量可多达20%。多为甲基化。
2)TRNA是保守性最强的RNA。
3)TRNA是单链核酸,含73~93个核苷酸,但其分子中的某些局部也可形成双螺旋结构。
4)5 ′端总是磷酸化,且常是PG。
5)3 ′端为CCA—OH。
6)二级结构为三叶草形,三级结构为倒L型。
12、RRNA的结构与功能
①RRNA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RNA,占总量的80%。RRNA与蛋白质一起构成核蛋白体,作为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场所。
②在原核生物中,RRNA有三种:5S,16S,23S。其中,16S的RRNA参与构成核蛋白体的小亚基,而5S和23S的RRNA参与构成核蛋白体大亚基。
③在真核生物中,RRNA有四种:5S,5。8S,18S,28S。其中,18S的RRNA参与构成核蛋白体小亚基,其余的RRNA参与构成核蛋白体大亚基。
13、反义RNA的定义:碱基序列正好与有意义MRNA互补的RNA,又称为调节RNA。
作用机制:可与MRNA
配对结合形成双链,最终抑制MRNA作为模板进行翻译。
生物知识点总结10
细胞基础知识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是生物圈、生态系统、群落、种群、个体、系统、器官、组织和细胞。
3.原核细胞:分为细胞膜、细胞质、拟核(无核膜)[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硝化细菌]
4.真核细胞:分为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水绵-绿藻/伞藻/草履虫/变形虫/酵母/蛔虫]
5.科学家将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6.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视野明亮)→移动视野中心(左移左移左移)→高倍物镜观察(视野暗):①只能调整精密焦螺旋;②调整大光圈和凹面镜
7.细胞理论的'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理论的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理论的建立过程是在科学探索中探索、继承、纠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了发人深省的曲折。
生物知识点总结11
1、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比较: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大小较小较大不本质区别无成型的细胞核有成型的细胞核细胞质只含有一种细胞器:核糖体多种细胞器DNA分子染色体同细胞核无细胞核,有拟核有细胞核,核膜,核仁生物类群细菌、蓝藻植物、动物、真菌点相同点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DNA分子
2、如何辨别真菌和细菌
菌字前带弧、杆、球、螺旋字样的均属细菌,例如: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这里乳酸菌也是细菌,原称乳酸杆菌,后来杆字省略了。
3、1、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
(1)元素组成:主要由CHON4种化学元素,有的还含有S、P(2)基本单位:氨基酸
①氨基酸种类:组成生物体蛋白质中的氨基酸约有20种,由R基不同决定必需氨基酸:人体细胞不能合成,必须从外界环境中直接获取
分类(人体内有8种,婴儿有9种)
非必需氨基酸:人体细胞能够通过其它化合物的转化而合成②氨基酸结构通式:R│
NH2─C─COOH│H
③结构特点:a.每个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b.R基不同、氨基酸不同。
结构特点是判断是否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依据④结合方式:脱水缩合反应场所:核糖体
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的结合方式。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CO-NH-)为肽键。
特别提醒:
(1)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化合物叫二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含有多个肽键化合物叫多肽。多肽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2)脱下的水中的氧来自COOH,氢一个来自COOH,另一个来自NH2。(3)注意氨基(NH2)、羧基(COOH)肽键(CONH)的写法。
4、氨基酸缩合反应的计算
当n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m条肽链时,形成的肽键数=失去的水分子数=nm。至少有m个NH2和m个COOH。
5、蛋白质分子的计算
n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m条肽链时,每个氨基酸的平均分子质量为a,那么由此形成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na(nm)18
6、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
①氨基酸种类不同②氨基酸数目不同③氨基酸排列顺序不同④肽链空间结构不同
7、DNA与RNA的比较
8、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
(1)原理:甲基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RNA→呈现红色。
注意:两种染色剂不是单独使用的,而是混合使用的,使用时现配现用。(2)目的要求、材料用具(见课本)(3)实验操作流程
制片→水解→冲洗涂片→染色→观察(4)实验现象和结论
现象:绿色部分主要集中在细胞核内,红色部分主要集中在细胞质中。
结论:DNA(绿色部分)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线粒体、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红色部分)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注意:几种液体在实验中的作用
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维持口腔上皮细胞正常的形态。
8%的HCl溶液:①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易于染液进入内部;②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利于DNA与染液的结合。
蒸馏水:①配制染色剂溶液;②冲洗载玻片。
9、糖类的分类种类分布功能五碳糖核糖细胞中都有组成RNA的成分单糠脱氧核糖细胞中都有组成DNA的成分葡萄糖细胞中都有主要的能源物质六碳糖果糖植物细胞中提供能量半乳糖动物细胞中提供能量麦芽糖发芽的小麦、谷粒中含量丰富二糖蔗糖甘蔗、甜菜中含量丰富都能提供能量乳糖人和动物的乳汁中含量丰富淀粉植物粮食作物的种子、变态多糖根或茎等储藏器官中储存能量纤维素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中支持保护细胞肝糖元动物的肝脏中储存能量,调节血糖糖元肌糖元动物的肌肉组织中储存能量
10、脂质的分类
功能化学本质分类元素分布及功能分类储藏C、H、主要分布在动物的皮下、胸腹膜、大网膜及内脏周围;主脂肪脂类O要功能:储藏能量,缓冲压力,减少摩擦,保温作用。结构主要分布在人和动物的脑、卵细胞、肝脏以及大豆种子;磷脂脂类C、H、主要功能是细胞膜、细胞器膜和细胞核膜的重要成份。O,有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份,使细胞膜在低温条件下仍保持一胆固醇的含定的流动性。调节固有N由动物的性腺产生,可促进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激发和脂类醇性激素和P维持第二性征及雌性动物的性周期。维生素D促进动物肠道对钙磷的吸收,调节钙磷代谢。
11、细胞中的水包括(1)结合水: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2)自由水:○1细胞内良好溶剂○2运输养料和废物○3许多生化反应有水的参与自由水与结合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1、代谢加快结合水向自由水转化2、代谢减慢自由水向结合水转化
12、细胞中的无机盐: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无机盐的作用:1.细胞中许多有机物的重要组成成分2.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3.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4.维持细胞的渗透压
13、制备细胞膜的方法(1)实验材料
人和其他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选取红细胞的原因:无细胞核及其它的细胞器)(2)实验原理
把人和其他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放入清水中,通过渗透作用吸水涨破。
14、细胞膜的成分:脂质、蛋白质、糖类,其中磷脂是最丰富的脂质,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就越多。
15、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2)控制物质进出(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16、细胞壁的化学组成:主要由纤维素和果胶构成,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的作用。
17、成分:多种物质和酶
细胞质基质
细胞质功能: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细胞器
18、8种细胞器的比较名称分布形态结构成分功能线普遍存在大多数呈外膜、内膜(双蛋白质、磷脂、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动力粒体与动植物椭球形层膜结构)、嵴、有氧呼吸酶,少车间”细胞中基粒、基质量DNA和RNA叶绿体主要存在球形、椭外膜、内膜(双蛋白质、磷脂、光合作用的场所、“养料制造于叶肉细球形层膜结构)光合作用的酶、工厂”、“能量转换站”胞和幼茎色素少量DNA皮层细胞和RNA、内内绝大网状单层膜结蛋白质、磷增大了细胞内的膜面积、与蛋质网多数动植构脂等白质、脂质、糖类的合成有关;物细胞中蛋白质等的运输通道;“有机物的合成加工车间”高普遍囊状单层膜结构蛋白质、磷脂等动物细胞: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尔基体存在与动关,表现在对蛋白质的加工和植物细胞转运。中植物细胞: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蛋白质的“加工车间”和“发送站”核普遍存在椭球形粒游离于细胞质,蛋白质、rRNA合成蛋白质的场所,“生产蛋糖体与动植物状小体附着在内质网、白质的`机器”细胞中核外膜上(无膜结构)中动物“十两个互相垂直微管蛋白动物细胞的中心体与有心体细胞,低等”形的中心粒以及丝分裂有关植物细胞周围物质构成(无膜结构)液泡植物细胞泡状液泡膜、细胞液蛋白质、磷调节细胞的内环境,使细(单层膜)脂、有机酸、生胞保持一定的渗透压,保持膨物碱、糖类、无胀状态机盐、色素等溶酶体植物细胞、囊状囊状(单层膜“酶仓库”和“消化车间”动物细胞
19、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20、细胞的生物膜系统1、概念:在细胞中,细胞器膜、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2、生物膜之间的转化关系
21、细胞核的结构结构作用核膜双层膜结构、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有关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22、细胞核功能的理解: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1)细胞核是遗传物质(DNA)储存和复制的场所,DNA携带遗传信息,并通过复制由亲代传给子代,保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2)细胞核控制着物质合成、能量转换和信息交流,使生物体能够进行正常的细胞代谢。DNA可以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决定生物的性状。
(3)原核生物的拟核是遗传物质储存的主要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4)每个真核细胞中通常只有一个细胞核,有的细胞含有两个以上的细胞核,如骨骼肌细胞。也有极少数的细胞无核,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和高等植物韧皮部成熟的筛管细胞。凡是无细胞核的细胞,既不能分裂,也不能生长。
23、渗透作用的归纳:
⑴半透膜的特性:水分子等小分子可以通过,蔗糖等大分子则不能通过。⑵渗透作用的概念: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或其它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⑶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有浓度差。⑷原理:当溶液浓度A>B时,水分子就通过半透膜由B流向A;当溶液浓度A动物细胞既不吸水也不失水:外界溶液浓度等于细胞的浓度。(等渗溶液:0.9%NaCl即生理盐水,5%的葡萄糖溶液)
【注】动物的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
25、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结构特点:细胞壁是全透性的,而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相当于半透膜。中央液泡中的细胞液具有一定的浓度。
(2)条件: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吸水。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失水。
26、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植物细胞失水,会出现质壁分离现象。
质壁分离:质指的是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成为原生质层)
27、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
①说明原生质层是选择透过性膜,成熟的植物细胞在一定浓度的溶液中构成了渗透系统。②判断植物细胞的死活。只有活细胞的原生质层才是半透膜,才有质壁分离现象,如细胞死亡,原生质层的结构破坏,半透膜性质消失,不能产生质壁分离现象。
③测定细胞液的浓度。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所以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而蔗糖等大分子物质却不能通过。将细胞放入具有浓度梯度的一系列蔗糖溶液中,观察细胞质壁分离的情况,即可测定该细胞的浓度范围。
④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膜。正常植物细胞膜很薄,又紧贴细胞壁,不易看到,质壁分离后,原生质层的最外面即为细胞膜。
28、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结构:(1)基本骨架:双层磷脂分子层
(2)蛋白质:镶嵌、贯穿、覆盖在双层磷脂分子上(3)糖被即糖蛋白:保护、识别、润滑,位于细胞膜外侧
从结构上看:膜具有流动性(原因:组成膜的磷脂和蛋白质大都是运动的)从功能上看: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29、小分子和离子的跨膜运输项目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膜外、膜内浓膜外高,膜内低(顺浓度梯膜外高,膜内低膜外低、膜内高(逆度高低度)(顺浓度梯度)浓度梯度)是否需要载体蛋白不需要需要需要是否消耗能量不需要不需要需要O2、CO2、实例甘油、乙醇、红细胞吸收葡萄Na+、K+、Ca2+、苯、水糖氨基酸
30、大分子的跨膜运输方式:胞吞/胞吐
胞吞/胞吐:需要消耗能量,能体现膜的流动性
【颜色反应】总结:
1、斐林试剂检测可溶性还原糖
原理: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Gu2O)
注意: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要等量混合均匀后方可使用,而且是现用现配,条件需要水浴加热。还原糖有葡糖糖、果糖、麦芽糖。
应用:检验和检测某糖是否为还原糖;不同生物组织中含糖量高低的测定;在医学上进行疾病的诊断,如糖尿病、肾炎。
2、苏丹Ⅲ、苏丹Ⅳ检测脂肪
原理:苏丹Ⅲ+脂肪→橘黄色;苏丹Ⅳ+脂肪→红色注意:脂肪的鉴定需要用显微镜观察。应用:检测食品中营养成分是否含有脂肪。
3、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原理: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
注意:双缩脲试剂在使用时,先加A液(NaOH)再加B液(GuSO4),反应条件为常温(不需要加热)。
应用:鉴定某些消化液中含有蛋白质;用于劣质奶粉的鉴定。
4、碘液检测淀粉原理:淀粉+碘液→蓝色
注意:这里的碘是单质碘,而不是离子碘。应用:检测食品中营养成分是否含有淀粉
5、DNA的染色与鉴定染色原理:DNA+甲基绿→绿色
应用:可以显示DNA主要在细胞核的分布。
6、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原理:RNA+吡罗红→红色
应用:可以显示RNA在细胞质的分布。
注意: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时用的是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而不是单独染色。
7、线粒体的染色
原理: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
应用:可以用高倍镜观察细胞中线粒体的存在。
8、染色体(或染色质)的染色
原理: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如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染成深色。应用:用高倍镜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生物知识点总结12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
1、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减数第一次分裂
间期:染色体复制(包括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
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对等片段的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
三、分裂的总结
以一个染色体数为2n的生物为例
(1)染色体复制: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复制的结果是,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并由一个着丝点连接着,因此染色体复制之后,染色体数目不变为2n,但是DNA分子数由2n变为4n,染色单体数由0变为4n。
(2)同源染色体和非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是指形态、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且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能两两配对(即联会)的一对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是形态、大小不相同,且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联会的染色体。
(3)联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由于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联会。
(4)四分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由于同源染色体的联会,使得每对同源染色体中含有4条染色单体,这时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又叫一个四分体,所以细胞中的四分体的个数就等于同源染色体的对数。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之间,父方的染色体中的一条染色单体与母方染色体中的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交叉互换。这就是“基因连锁互换定律”的细胞学基础,在遗传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5)同源染色体分离: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和非姐妹染色单体进行部分的互换后,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并计入子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是:基因分离定律“的细胞学基础,是减数分裂的主要变化。
(6)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在同源染色体分离时,同源的两条染色体各自移向细胞的哪一极是随机的,也就是说,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自由组合的。这是“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细胞学基础。
(7)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这就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主要变化。
2、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比较
项目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
着丝点不分裂分裂
染色体数目2n→n,减半n→2n→n,不减半
DNA含量4n→2n,减半2n→n,减半
染色体的'主要行为同源染色体分离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DNA的含量变化
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和DNA含量的变化本来应该是平行的,但是由于复制后的染色体仍由一个着丝点连接着,没有马上完全分开,所以减数分裂的不同时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DNA的含量有时不相同。以精子的形成过程为例,将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数目和DNA含量的变化比较如下
项目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
前、中期/后期
染色体数目2n2nn2nn
DNA含量2n→4n4n2n2nn
生物知识点总结13
观察植物细胞
实验过程:擦、滴、撕、展、盖、染、吸。
1、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P42
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支持、保护;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保护;
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液泡内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液泡:细胞液。
3、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过程:擦、滴、刮、涂、盖、染、吸。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细胞质:液态,可以流动。
4、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5、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初二上册生物知识点:空中飞行的动物
1、空中飞行的动物有昆虫、蝙蝠、鸟类等。
2、世界上的鸟有9000多种。除了鸵鸟和企鹅等少数鸟不能飞行外,绝大多数都善于飞行。飞行使鸟类扩大了活动范围,有利于觅食和繁育后代。
3、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①体呈流线型(可以减少飞翔时空气的阻力)
②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③胸部有高耸的龙骨突,长骨中空(内充空气)
④胸肌发达
⑤食量大消化快。即消化系统发达,消化、吸收、排除粪便都很迅速。
⑥心脏四腔,心搏次数快,循环系统结构完善,运输营养物质和氧气的能力强。
⑦有发达的气囊,既可减轻体重又与肺构成特有的双重呼吸。⑧喙短,口内无齿,无膀胱,直肠短,粪便尿液及时排出,右侧卵巢、输卵管退化(这些都是为了减轻体重,适于飞行)。总之鸟类是体表被羽、前肢变成翼、具有迅速飞翔能力、内有气囊、体温高而恒定的一类动物。
4、翼(翅膀)是鸟的飞行器官。气囊辅助肺的呼吸。
5、鸟的羽毛分正羽(主要用于飞行)和绒毛(主要用于保温)。
6、家鸽喙(就是口)内没有牙齿,食物不经咀嚼经咽、食管进入嗉囊。----进入肌胃(内有沙粒、小石子用于磨碎食物)。
7、昆虫是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超过100万种,也是会飞的无脊椎动物,因而是分布最广泛的动物。
8、昆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一般有3对足,2对翅。蜘蛛、蜈蚣、虾、蟹等都不是昆虫,但它们都是节肢动物.。节肢动物的特点是: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9、昆虫的外骨骼是覆盖在昆虫身体表面的坚韧的外壳,有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
10、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为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代表动物:青蛙、蟾蜍。
生物初二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1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1、人体内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运输主要依靠血液循环系统来完成的'。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由血管、心脏和血液组成。
2、人体有3种血管: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动脉能够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管壁最厚,管腔较大,弹性大,能够摸到脉搏。静脉将血液从身体各处输送回心脏,管壁较薄,管腔,弹性小,手臂上的一道道“青筋”就是静脉血管。毛细血管是血液和细胞间物质交换的场所,连通于最小的动脉和最小的静脉之间,管壁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3、人的心脏位于胸腔的中部偏左下方,两肺之间,大小与拳头相近。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心肌发达,心输出量大,心率比正常人要低些。儿童时期心率要高些。
4、心脏由左心室、右心室、左心房、右心房四个腔组成。每一个腔的心壁肌肉薄厚程度不同,左侧心壁比右侧心壁厚,同侧心室的壁比心房的壁厚。只有同侧的心房和心室是相通的,同侧的心房和心室之间有瓣膜存在,瓣膜的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左心室与主动脉相连,右心室与肺动脉相连,左心房与肺静脉相连,右心房与上、下腔静脉相连。
5、人的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中含有大量的水(约占血浆总量的90%),还有蛋白质、葡萄糖和无机盐等多种营养物质,还含有一些体内产生的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
6、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人体内正常情况下,红细胞数量最多,白细胞数量较少,血小板是最小的一种血细胞,在光镜下观察不到。白细胞对人体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血小板形状不规则,没有细胞核,具有止血和凝血的功能。
7、如果人体内红细胞的数量或者血红蛋白的数量低于正常值时,可能患有贫血病。如果人体某部位发炎或者患白血病时,会引起白细胞数量明显增多。
8、人体内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呈两面中央凹陷的圆饼状,具有运输氧气和少量二氧化碳的能力。红细胞内含有红色的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在氧浓度高时与氧结合,使血液呈现鲜红色,叫动脉血。血红蛋白在氧浓度低时与氧分离,血液颜色呈现暗红色,叫静脉血。
9、人体内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组成的管道中进行的循环流动叫做血液循环。人体血液循环可以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循环中血液的流动途径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处(如:头部、肝脏、胃等)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全身各处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体循环在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处完成了血液和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将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肺循环中血液的流动途径是:右心室→肺动脉→肺→肺静脉→左心房。肺循环在肺处为血液补充了大量的氧气,排出部分二氧化碳,将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
10、血液在血管里向前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侧压力,叫做血压。一般所说的血压是指体循环的动脉血压。健康成年人血压的收缩压一般为12—18.7kpa,舒张压一般为8--12kpa。如果成年人的舒张压经常超过12kpa,就是高血压;如果成年人的收缩压经常低于8kpa,就是低血压。
第2节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1、人体内绝大部分水、尿素和无机盐是以尿液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体外的。小部分水和少量的无机盐、尿素以汗液的形式通过皮肤排出体外。
2、人体的泌尿系统主要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四部分,其中肾脏是尿液的形成器官,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肾脏形成的尿液经过肾盂、输尿管流入膀胱,经由尿道排出体外。
3、肾脏位于腹腔后壁脊柱的两旁,左、右各一个。肾脏的内部结构包括皮质、髓质和肾盂三部分。
4、肾单位是形成尿液的基本结构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
5、尿液的形成主要包括滤过和重吸收两个过程。
生物期末复习方法与技巧有哪些
一、重要的概念
重要的概念是生物学科的基础,如果概念理解不了学生很难对生物学的基本知识进行把握,虽然现在概念图没有具体细化要求,但是对教学环节的梳理和知识体系的建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重要的识图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基础学科,图形比较直观具体,符合学生的认知律。有利学生对知识的把握,需要教师在教学特别重视,教给学生识图的基本方法,学会勾画草图,注意联系相关的知识点,以及图与图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进行构建,形成一个整体。比如七年级上册,显微镜的结构图、细胞的结构图、细胞分裂图、叶片的结构图、根的结构图等,这些图形中涉及的知识几乎是植物学科教学的主要知识。
三、重要的知识体系
不管怎样学习,如果学生能够将一节、章或册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在一起,通过各种方式构建起知识树,我想不仅完成了教学目标,而且学生能够进行有效地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迁移,能够学会正确的应用,这样将学生学到的死知识变为了活的知识,更能有效地解决生活及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否则学生很难灵活动知识,解答各类习题。
四、重要的习题讲解
习题是学生对知识迁移运用的一种方式,讲解习题与学生熟习题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和过程,通过反复地训练从而对知识的理解和提升,并进行归纳总结。因此,教师经过精心的准备,精心地备课,精心地对习题进行筛选。
如叶片的基本结构,分析本题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叶片的基本结构,只要学生对这部分的知识有全面的了解才能很好地解答此题,要对叶片的基本结构有哪些,各部分的功能是什么等,这样学生才对该知识点进行掌握;应对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运输作用、吸收作用和蒸腾作用在实际农业生产中的运用都进行总结进行比较,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打开学生的思路,做到前后知识的纵横联系,不能为讲题而讲题,否则是没有多大的价值所在,这样不断地训练学生,逐渐掌握有效的学习和复习方法。
五、重要的记忆及抽查
生物学科教学中学生的记忆是必不可少的,而对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有效掌握情况进行多种形式的抽查,家长和学生都可以根据老师在微信群中发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并有利于及时调整复习方法,提高复习的效率。
复习方式多样化,确定小目标,遇到困难进行反思,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改变复习策略,从而达到生物学科复习的最优化,促进学生生物学科学业成绩的提高。
初中生物记忆方法(速看)
1 .简化记忆法。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记忆。
2 .联想记忆法。
即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利用联想帮助记忆。
3 .对比记忆法。
在生物学学习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词易混淆、难记忆。对于这样的内容,可运用对比法记忆。对比法即将有关的名词单列出来,然后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这样反差鲜明,容易记忆。
4 .纲要记忆法。
生物学中有很多重要的、复杂的内容不容易记忆。可将这些知识的核心内容或关键词语提炼出来,作为知识的纲要,抓住了纲要则有利于知识的记忆。
学好初中生物树立正确的观念
这是毋庸置疑的。学好初中生物科目,要特别重视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一点,在老师授课时会体现出来。生物老师都是理科出身,重视概念之间的联系,在课堂上会涉及相应的推理过程。一些同学平时上课不好好听讲,导致对概念的理解一塌糊涂,还天真地认为,考前突击背一背就好了,当然是不行的。
生物学不是一门简单的学科,也不要指望谁都能学好。在学习初中生物的时候,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我的成绩达到什么档次就可以了?虽然我们都想追求卓越,但一定要在自己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无论是什么目标,一旦设定了,就要坚持不懈,为自己负责。如果自己没有目标,可以与老师和家长讨论,也可以赢得支持和方法指导。
生物知识点总结14
1.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2.极性运输: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
3.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一般说,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4.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5.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籽果实。
6.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
7.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8.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抽样检测法、取样器取样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
9.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10“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其中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11.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12.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13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
14.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15.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生物知识点总结15
一、细胞器之间分工
(1)双层膜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能量转换站”,双层膜,分布在植物的叶肉细胞。
线粒体: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双层膜(内膜向内折叠形成脊),分布在动植物细胞体内。
(2)单层膜
内质网: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单层膜,动植物都有。
高尔基体: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单层膜,动植物都有,参与了植物细胞壁的形成。
液泡:主要存在与植物细胞中,内有细胞液,含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物质,可以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充盈的液泡还可以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单层膜。
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单层膜。
(3)无膜
核糖体:无膜,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
中心体: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的细胞,由两个相互垂直排列的中心粒及周围物质组成,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无膜。
八大细胞器:内质网,液泡,线粒体,高尔基体,核糖体,溶酶体,叶绿体,中心体
光镜能看到:细胞质,线粒体,叶绿体,液泡,细胞壁
在细胞质中,除了细胞器外,还有呈胶质状态的细胞质基质。
实验: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健那绿染液是将活细胞中线粒体染色的专一性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材料:新鲜的藓类的叶
二、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有些蛋白质是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这类蛋白叫分泌蛋白。如消化酶(催化作用)、抗体(免疫)和一部分激素(信息传递)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合成肽链)(加工成蛋白质)(进一步加工)(囊泡与细胞膜融合,蛋白质释放)
分泌蛋白从合成至分泌到细胞外,经过了哪些细胞器活细胞结构?
答:附和在内质网的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内质网鼓出由膜形成的囊泡,包裹着要运输的蛋白质,离开内质网到达高尔基体,与高尔基体膜融合,成为高尔基体膜的一部分。
三、生物膜系统
1、概念:细胞膜、核膜,各种细胞器的膜共同组成的生物膜系统
2、作用:使细胞具有稳定内部环境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为各种酶提供大量附着位点,是许多生化反应的场所;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保证生命活动高效、有序进行。
生物基本学习方法有哪些
一、课前要预习
预习是在老师讲课前,先浏览一遍讲课内容,在浏览时,应用笔将自己认为是重点的内容划出来,将自己看不懂的内容标出来,将浏览后产生的问题记下来,有能力、有条件的还可以自己做出预习笔记。
通过这样的预习,为下一步听讲奠定基础,使自己的听讲更加有的放矢,听讲时就可以对自己已经弄懂的或重点知识重新加深印象,并比较一下老师的理解与自己的理解有什么差距,如果自己理解得不深,则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对于自己预习时还不懂的问题,则是听讲的重要内容,一定要当堂弄清楚。对于在预习中产生的问题,如果老师讲到了,则要听懂,如果老师没有讲到,一定要向老师问清楚。预习也为将来的自学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要做课堂笔记
想要让课堂变得更加高效,就需要做好课堂笔记。虽说上课专心听讲是学好生物学知识的关键。但是,课堂笔记同样重要,听课时,将老师讲授的重点记录下来,可加深印象,减轻考试复习的负担。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
三、复习要及时
复习分为几种,有课后复习、作业前复习、周复习、阶段复习、考前复习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复习都是和时间放在一起的,也表明复习要及时,课后复习,就是利用课后“黄金两分钟”简单过一遍课堂的重点内容;作业前复习,目的是巩固梳理知识,让知识变得有条理,做起作业来更加流畅。总之,无论哪种复习都涉及到一个关键词就是“及时”,如果不能及时复习,知识就会淡化,再重新学习会影响学习效率。
四、要善于总结
做好总结是我们学习常规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通过总结,不但可以复习巩固所学过的知识,而且能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使知识连贯起来、综合起来,使知识建立起各种联系。
充分理解专有名词、现象原理和课本笔记,再将相关概念进行综合分析整理。用心比较各种生物、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差异,进行分类归纳,如此才能融会贯通。
学好生物的五个技巧是什么
会听课
听课的时候不仅要保持旺盛的精力,还要做到眼到、耳到、脑到、手到,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老师讲课尤其是讲新课的时候,一般是分块的,但各块各知识点之间有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各年级生物知识是连贯的,是一个整体。学习时要将分散的知识聚集起来,归纳整理成为系统的知识,这样易理解好记忆。上课时要注意老师是怎样运用这些基本观点去分析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的。
善阅读
阅读时可以用下面这几种方法:
出示提纲导读:可以将要学习的内容事先精心准备阅读提纲,这个提纲可以根据课后习题来列,然后以此有目的的阅读相关课文,以便抓住重点,使自己读有所得。
联系实际阅读:联系实际问题,阅读与思考相结合,能很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带着问题阅读有关的`内容,会很清楚地掌握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以及成熟植物细胞的结构。
联系课本插图阅读:课本内容包括知识系统、插图系统、练习系统。同学们往往忽视有意识地查看插图。
概念原理重点读:生物学科中的概念原理用词严谨、科学,必须通过思维活动加以锤炼,才能把握其本质内涵。
抓规律
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生物有自身的规律,如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生物与环境相协调,以及简单→复杂、低级→高级、水生→陆生的进化等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掌握这些规律将有助于生物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学习生物同其他学科一样,也要遵循认知规律、大脑活动规律。
归纳运用
一本书的内容上完了,这本书中到底讲了些什么,你有没有想过对它们进行归纳、概括呢?最好打破章节界限,列出一些标题,把各种知识相互融合在一起,形成网络或体系。综合归纳要做到“三抓":一抓顺序、二抓联系、三抓特点。
抓顺序就是要将各知识点按照本身的逻辑关系将其串联:神经系统学习可按神经细胞、脑、脊髓、神经的顺序关系学习,对生理、生长、发育等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抓联系,如神经细胞与脑、脊髓神经联系点在于神经细胞分细胞体、突起两部分,细胞体组成脑、脊髓灰质等;突起可以形成神经纤维,再组成白质、神经。
抓特点,如神经系统知识网络就可将神经节不列入,眼、耳以外的感觉器官或感受器一笔带过。
观察比较
生物学是实验科学,观察是获得生物知识的重要环节。比较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生物中能比较的东西很多。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这类生理过程,可从场所、条件、过程、结果、意义等进行全面了解。而是物质变化、能量变化的反应前后变化,抓住此重点,有利于理解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实质。中学生物概念多,易混难记,比较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怎么提高生物学习兴趣
一、生物学科怎么学
学习初中生物的过程中觉得预习要养成习惯,习惯很重要,既然是习惯决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预习的时间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可以在学习曰挤时间,也可以在周末,还可以在节假曰。初中生物预习要找难点,找难点的目的是就是要攻破它,这是预习的关键。
初中生物包括:结构(细胞结构、细菌)必考,分值大。这部分主要靠背!功能(相适应),这部分注意比较、对比,理性记忆3。生物术语(比如什么叫节肢动物)严格弄懂他的内含、外延,考试会考选择,问下列四种那种是或不是。实验,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依据的学科。设置对照,无关变量即其他条件保持一样,这样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靠着对生物的热爱去探索!不是靠背!记得再多还是会忘掉!只有亲身体验了自然,那种感觉会伴随你一生。
二、学好生物树立正确的观念
这是毋庸置疑的。学好初中生物科目,要特别重视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一点,在老师授课时会体现出来。生物老师都是理科出身,重视概念之间的联系,在课堂上会涉及相应的推理过程。一些同学平时上课不好好听讲,导致对概念的理解一塌糊涂,还天真地认为,考前突击背一背就好了,当然是不行的。
生物学不是一门简单的学科,也不要指望谁都能学好。在学习初中生物的时候,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我的成绩达到什么档次就可以了?虽然我们都想追求卓越,但一定要在自己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无论是什么目标,一旦设定了,就要坚持不懈,为自己负责。如果自己没有目标,可以与老师和家长讨论,也可以赢得支持和方法指导。
三、课堂认真听讲
很多优秀学生的经验都说明了一个共同点,即学生的主要功夫应下在课堂上。我们的初中生物学习过程,实际上是解决一种矛盾,即已知与未知的矛盾,通过学习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然后又有新的未知的出现,我们再来完成这个转化过程。
而由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过程是在初中生物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因此应该是很顺利的。有很多学生就是课上认真听讲,在45分钟的时间里完成学习任务。但是,总有些人,课堂上不认真完成由未知向已知的转化,白白浪费掉45分钟。
【生物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经典)生物知识点总结10-20
生物知识点总结06-11
生物知识点总结12-02
生物一知识点总结11-25
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03-02
【精】生物知识点总结06-11
(优)生物知识点总结07-24
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10-08
[精品]生物知识点总结10-20
生物知识点总结[精品]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