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评课稿(实用)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评课稿编写工作,评课有利于信息的及时反馈、评价与调控,调动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你有了解过评课稿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音乐评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音乐评课稿1
听了柳老师的《音乐中的强与弱》后,让我受益匪浅。这节课充分渗透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以律动为核心,以游戏动力,面向全体学生,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她在教学中采用了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个性及教学特色,充分营造了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氛围。下面我就对该课进行简单评议:
一、乐曲为主线,直击重点
1、柳芳老师播放两首歌曲《摇篮曲》《命运》,两首乐曲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学生找到乐曲的强弱,把学生的积极性高涨。
2、告诉学生:强F 弱P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3、做游戏“小蜜蜂采蜜”;自己选乐器演奏分辨强弱关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知识。
4、利用《山谷回音真好听》来巩固强弱关系
二、构思新颖,衔接巧妙、自如。
本课教学环节之间,衔接巧妙,课堂教学流利顺畅。,使各环节自如地过渡,不流任何痕迹,课堂教学保持整体性。
本课教师“小蜜蜂”采蜜的游,打击乐器的`演奏的戏为顺序。构思新颖,衔接自然,使教学生动活泼,兴趣盎然。
三、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
在音乐课中学生除了唱,学生自己动手体现音乐创造性,例如:在掌握强弱关系的时候,让学生自己找一种喜欢的打击乐器来表现声音的强弱。体现了学生在探索中找到成就感。
然这节节课在构思上有其独到之处,同时也体现了奥尔夫教学特点,但我提几点个人的见解和看法,如:1、知识面可以多一点,在前一个游戏的时候学生已经掌握拉可以在扩张一下。2、游戏环节的时候同样的游戏次数不要太多两次就可以还要变些花样更好,3、击打乐器环节学生有点失去乐趣拉,两边后面一排的学生开始拉讲话。
音乐评课稿2
春晓
周三,我们研修班进行了第一次培训。陈青老师的这堂《春晓》,主要是欣赏不同版本的《春晓》,表演《春晓》和《小雨沙沙》这两首歌曲。通过这次的学习,对我来说真是受益匪浅。有太多太多的感触想抒发。因此,我想在这篇文章当中再次回味这一堂回味无穷的课。
首先,这堂课的亮点是,陈老师在平时教学当中就特别注重柯尔文手势和合唱。在课前的发声练习中,我便开始为之钦佩。在课中,陈老师又将合唱很好地运用起来,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声音去描绘和感受春天。听到孩子们快乐轻松地描绘出美丽而又真实的春天,我也就沉醉了……醒来后,我感觉到自己是多么的逊色。
其次,教态及语言室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好的教态给给生以美感,同时也给学生创造了一个优美和谐的艺术教学氛围,提高了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和审美意识的培养。陈请老师的“孩子们”和轻柔的声调,不快不慢的语言节奏好像春天里面面的细雨滋润这万物,和谐、优美、和饱满。
最后,陈青老师在课堂中弹的伴奏是清晰,不花哨的。可以边弹钢琴边对学生提出演唱技术要求,这也是要一定的技术的。
针对陈老师这么朴实,真实的课堂。我开始了自己的反思:我的课堂从来都是固定的`导入,学唱和表演。若是公开课则会挖空心思加入许多花哨不真实的元素使课堂变得丰富。但真正成功的课堂并不是靠这些去落实的。正像陈青老师一样即便是拿着教学光盘都能够把课上得那么惟妙惟肖。其实学生需要的是像陈老师这样,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慢慢去了解和掌握音乐中的知识和技能。这样的常规课才是成功的。
总之,像我这样的新教师在这堂课中收获许多。希望以后能有更多学习和进步的机会。
音乐评课稿3
听了伟老师的三年级音乐课《捉迷藏》,感觉到王老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花了很多工夫。下面简单谈谈自己对这堂课的几点看法。
一、教师进行了成功的课前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教师在熟悉音乐教材中,创造性的编排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好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注重音乐与自然,音乐与人文的'结合,为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了节奏的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老师在技能练习中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有趣的节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不同节奏中学生不知不觉就掌握了枯燥的乐理知识。同时我也能感受到教师认真钻研了教材,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了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在新课改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在教学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又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得到美的熏陶,有利于学生综合音乐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充分发挥了音乐自身的魅力,让学生自己自愿的投入到有趣的学习中去,比教师强制学生去接受效果大家可想而知。教师在教学时将难点分解,逐步解决,使学生即容易掌握,又有成就感。
三、课中教师将教学内容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层次分明,学生在课堂中也有很大的收获。
学生先读歌词,再老师唱歌谱,然后学生一句一句学唱歌词,接下来两句两句唱歌词,最后,整个曲子连起来唱。这样,每一句都能准确无误。
音乐评课稿4
聆听世界各地民族民间音乐,了解世界各地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征,是初中与高中音乐教学中都涉及到了的教学内容。以湘艺版课标实验音乐教材为例,在初中音乐教材中,有“世界民族之声”系列单元,如,八年级上册的《世界民族之声——亚洲音乐》,八年级下册的《世界民族之声——欧洲音乐》,九年级下册的《世界民族之声——非洲、美洲音乐》;高中《音乐鉴赏》模块教材的第三单元主题是《音乐与民族》,教学内容包括亚细亚民间风情、走进非洲与美洲、欧洲民音音乐掠影三个板块的民族民音乐欣赏。比较初中与高中音乐教材相同主题下教学内容的组织,高中《音乐鉴赏》模块教材《音乐与民族》单元民族民间音乐的内容所涉及的国家更多、音乐种类更多,内容也更深入。以“亚细亚民间风情”板块为例,该内容包括十三个国家六首歌曲、五首乐曲的聆听与体验,还包括对三种民音乐器的认识与相关音乐文化的了解。
思考同一主题下的音乐教学内容在不同学段的教学实施,除了体现教学的内容有差别之外,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层次的把握等方面,都应体现两个学段教学的区别。初中学生是第一次以主题单元的方式集中了解世界各地的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目标的定位,应该是能激发学生对世界民族民间音乐了解的兴趣,让学生乐于聆听与体验,能记住一些在各国具有符号意义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的主题,并初步了解其音乐的风格特点。基于以上教学目标定位下的初中学段的世界民族民间音乐教学,在教学上应突显如下特点:
一是选材要“精”。
“世界民族民间音乐”所涉及的地域太广,内容太多,受初中音乐教学时间的限制,只能以“撷英”的方式,选取各地域最具代表性国家的最具代表性民族民间音乐聆听体验,了解其最需了解的相关音乐文化。如,黄老师在《亚洲音乐之旅》第一课时的教学中,选择了亚洲的东亚、东南亚、南亚三个区域最具代表性的三个国家的民族民间音乐,即日本、印尼和印度。各国音乐的选择也很具代表性,日本民歌《樱花》素有“日本国歌”之美称,且具有典型的日本音乐的风格特征;《星星索》也是一首在世界流传较广的印尼民歌;而“拉格”被称为印度古典音乐的灵魂,是印度古典音乐的两个基本因素之一。
二是方式要“新”。
包括组材的方式和教学的方式都要体现新颖、多样,所呈现的资料和所采取的'教学方式,要能引起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表现热情。教学中所呈现材料的形式不能仅是民歌与民曲,也不能仅是音响与文字介绍,教学的内容最好能涉及歌、舞、乐多方面艺术表现形式的作品,材料呈现方式也应多种多样,如音响资料、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影视资料或教师与同学的现场表演等等。同时,教学时不能一味的聆听或讲解,要以学生喜欢的方式学习,可采取体验和表现相结合,讲解与探讨相结合等方式展开教学。聆听音乐时要关注对音乐风格的体验与探讨;演唱经典民歌或音乐主题,让学生熟悉记忆经典的民族民间音乐旋律,既是很好的参与表现方式,也是该内容学习需达成的主要目标之一。在黄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教学内容涉及了歌、舞、乐三种艺术表现形式,在教学中也注意了学生的参与表现,如,重点学习演唱了《樱花》,哼唱了《五木摇篮》曲的主题旋律,以伴唱和伴奏的形式参与表现了《星星索》,还体验了印度舞的动作特点,黄老师的教学较好地体现了初中学段的教学特点,
三是容量要“丰”。
世界民族民间音乐内容的学习,初中和高中两个学段中教学实施最主要区别应体现在教学的层次上。初中相关内容的教学应该让学生更多的“知道”一些什么,记忆一些具有符号意义的民歌与民曲,而在高中学段相关内容的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更多地“知道”一些什么,还应该更深入地思考与探讨一些“为什么”,思考其音乐风格的形成,探讨音乐与人文社会环境的关系等等。初中学段的教学应“浅而宽”,而高中学段的教学则应体现“窄而深”的特点。因此,在初中学段的教学中,尽可能增加单位课时的教学信息量,让学生能更多的了解世界民族民间音乐,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所以,在一课时学习和了解3-4个国家的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音乐,应该是比较合适的教学容量。
黄老师设计的《亚洲音乐之旋》一课,应该是较好地体现了初中学段该部分内容教学的特点,也应该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学设计中还有几个小问题,提出来与黄老师探讨。
一是关于教学情境的创设。黄老师创设了去三国旅游的情境,教学中还特别强调用“乘飞机”方式到达哪国,如,“请同学们作好准备,飞机起飞了——”,“我们已经飞到了千岛之国——印尼”等等。在小学中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中创设情竟,确实能将学生带入情境,也能让学生在情境中更好的感受与体验音乐。但该课是八年级下册的内容,学习的内容即有对音乐的感性体验,还需对音乐文化有理性的认知,再采用创设情境教学的方式,难以将学生带入情境,在情境中的教学也不利于学生理性的认识音乐。
二是关于教学内容的组织。在欣赏与了解日本音乐时,黄教师谈到了日本音乐的三个种类,且强调《樱花》为宫庭雅乐,还探讨了日本流行音乐的风格特点,教学内容是否涉及过广过深。而在“印尼”音乐介绍部分,只简要介绍了甘美兰音乐,没有提供音乐或视频的欣赏,这种方式比较“文化”而不够“音乐”。
三是关于教学设计的表述。在“教学过程”的表述只分为三个大标题,即导入、亚洲音乐之旅、总结。建议多分几个板块表述:导入课题、日本音乐欣赏、印尼音乐欣赏、印度音乐欣赏、小结全课。
借黄老师的课谈了自己对“世界民族民间音乐”内容教学的一些粗浅思考,供老师们交流探讨,在此也感谢黄老师提供的课例。
音乐评课稿5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我感觉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1、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主线。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二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活泼好动的生理、年龄特征,本节课,教师着重把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当作主线,让他们主动来学习。
(1)教师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本课,通过说故事导入小乌鸦的出现,揭示本课内容;
(2)在学唱后,给孩子们讲乌鸦反哺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3)器乐教学的加入,再一次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更好的演唱歌曲。可以说,本节课环环紧扣,动静交替,学生们一直兴趣高涨,其乐融融参与其中,轻轻松松的完成教学任务。也切实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2、注重科学知识的有机渗透。
我个人一直认为,一节音乐课,不应该仅仅满足于歌曲的学习,也应该重视学科整合与相关科学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知识的积累。比如:在学会歌曲后,给学生们讲解了著名的“乌鸦反哺”的故事,学生们睁大眼睛,静静的听着,这种讲解,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也加深了学生们对歌曲的理解,也进一步深化了本节课小乌鸦爱妈妈的歌曲主题,达到从思想上让学生重视孝顺父母的德育渗透目的。
音乐评课稿6
舞蹈是艺术美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通过肢体动作和造型来表达生活内容、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表演艺术。学习舞蹈艺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感,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情感。由于舞蹈具有艺术综合功能,因此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喜爱和艺术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音乐与舞蹈是亲密无间的姊妹艺术,其直观的艺术感染力,对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价值。高中音乐课程中安排《音乐与舞蹈》的教学模块,旨在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密切关系,拓展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表现力。
舞蹈是将音乐外化为一种可视形象的艺术,作为一门与音乐密切相关的表演艺术,舞蹈也以课内(音乐教学中的舞蹈)和课外(学校舞蹈队)两种形式一直参与于义务教育教学中,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综观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学中的舞蹈学习、学校舞蹈队的训练和高中音乐课程中新开设的《音乐与舞蹈》模块中的舞蹈学习,三者之间在教学目标、内容、形式上都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舞蹈学习是指在音乐教学中融入舞蹈学习的内容,即将舞蹈学习与音乐学习有机结合,以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力与表现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学校舞蹈队中的舞蹈训练的内容较为专业且指向性明确,其学习的目的是加强一部分学生的舞蹈表演技能,要求能上台表演舞蹈节目或有助于升学,所以其学习的内容倾向于技能技巧的训练和排练完整的舞蹈节目。在高中音乐课程中开设的《音乐与舞蹈》模块,是供有一定基础或有舞蹈方面兴趣爱好的同学选择学习一门课程。在该模块的学习中,注重音乐与舞蹈学习的有机结合,在强调掌握舞蹈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也非常重视舞蹈创编能力的培养和舞蹈审美素养的提高。“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制约教学方法”,所以,弄清中小学教学中三种舞蹈学习范畴之间存在的联系与区别,是把握好高中《音乐与舞蹈》模块的教学特色,很好地达成该模块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
市谭老师执教的高中《音乐与舞蹈》模块的《藏族踢踏舞》一课,在参加由中国音乐教育协会舞蹈专业委员会举办的全国第一届舞蹈录像课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该课从教学内容的安排与教学方式的选择,都较好地把握了《音乐与舞蹈》模块的教学重点,突出了《音乐与舞蹈》模块舞蹈学习的特色,很好地实现了“藏族踢踏舞蹈”的教学目标,从谭老师的这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可窥视出高中《音乐与舞蹈》模块教学的特色,能带给我们该模块教学的启示。
首先我们来看看该课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课标中《音乐与舞蹈》模块的教学要求,谭老师将该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三个方面:一是能初步掌握藏族踢踏舞的风格特点及了解藏族相关舞蹈文化;二是能初步学会藏族踢踏舞的基本动作;三是能用所学动作创编一个小组合。在一节课的教学中,集中体现了课标对《音乐与舞蹈》模块教学的要求,即通过学习,学生要掌握基本动作,提高舞蹈的鉴赏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舞蹈创编能力。
其次我们来看看该课的教学内容的安排。《音乐与舞蹈》模块的学习内容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舞蹈鉴赏、舞蹈常识、舞蹈表演和舞蹈创编。笔者认为,这三方面内容也应该成为该模块教学中的三个基本点,也是其区别于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学中的舞蹈学习以及学校舞蹈队舞蹈训练的主要特色。下面,我们逐一加以分析探讨。
内容一:基本技能的学习。课标中明确指出:《音乐与舞蹈》模块学习通过《音乐与舞蹈》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够参与教学中的表演及创作活动。所以,熟悉和掌握最基本的舞蹈语汇,是该模块教学中比例相对偏重的学习内容。谭老师在选择该课的舞蹈技能方面学习内容时,能够根据学生的基础和教学需求,强调了技能学习内容的基础性、典型性和必要性。如,藏族舞蹈的基本体态的'把握,藏族踢踏舞中最基本的踏法——“冈达”的了解,藏族踢踏舞蹈中最常用到的第一基本步、第二基本步、摆步和摇步等基本步伐的学习,踏踏舞中最基本的退踏步和抬踏步等舞蹈组合的练习等等。同时,注重基本动作的学习与练习,不盲目追求专业化动作和提升技能技巧难度,并把练习的重点放在对舞蹈的艺术表现上和对情绪情感的表达方面。
内容二:相关文化的渗透。《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将“提高学生的舞蹈鉴赏水平和激发学习兴趣”放在《音乐与舞蹈》模块教学目标的首位。舞蹈鉴赏也是学生进行审美体验的有效途径,能让学生初步了解民族民间的舞蹈文化,激发学生舞蹈学习的兴趣,提高舞蹈审美能力。所以,在高中《音乐与舞蹈》模块的学习过程中,舞蹈技能技巧的学习固然重要,而在学习中提高学生舞蹈鉴赏能力也应得到高度的重视。在谭老师的这堂课中,紧紧围绕该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内容,教学中进行相关文化渗透,以提高学生舞蹈鉴赏能力。如在课题的导入中,首先就是对藏族舞基本体态及动律成因的探究,如,藏族舞蹈为什么上身松驰、前倾?为什么膝部有连续不断的颤?为什么常用舞袖?等等。这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基本动作的要领,同时能让学生了解该舞蹈的本质特点,让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另外,在该课结束时,又通过视频欣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藏族的其它两个重要舞种弦子和锅庄,以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积累藏族舞蹈的欣赏经验,提高其舞蹈审美水平。
内容三:动作组合的创编。《音乐与舞蹈》模块中的舞蹈创编,主要是根据舞蹈的节奏和情绪选配合适的音乐或根据音乐来设计与之相适应的舞蹈动作及队形。谭老师教学中舞蹈创编的体现主要在利用已学习的藏族踢踏舞的基本动作,根据音乐创编出相适应的舞蹈动作和队形。创编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充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凸显高中学生舞蹈学习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课标的教学要求。
最后我们来看看教学方法的运用。谭老师在教学中,能够根据《音乐与舞蹈》模块的学习要求和学生学习基础,大胆地运用“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在教学中注重舞蹈与音乐的有机结合,充分突出了《音乐与舞蹈》模块在教学上的特色。
其一,教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日本教育专家佐藤正夫在《教学原理》一书中明确提出:是被动接受,还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是现代教学中的焦点,也是培养人的核心问题。这也就是说教育必须“以人的发展为本”。谭老师的教学较好地体现了这一核心教学理念,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地合作与探究学习活动中。在大多数常规的舞蹈学习中,老师们主要采取“模仿”学习的方式,即老师示范动作,学生模仿学习。而谭老师的教学基本上是采取“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基本技能”的学习中,许多基本动作的学习都是在师生的共同探讨中完成。如在学习“退踏步”与“抬踏步”时,老师要求学生用先前所学的一些基本踏法来组合一个舞步,踏出“XX X”这个节奏型,并且要求它的强弱规律为“弱—强—很强”,然后老师再从学生设计的动作中,提取出退踏步和抬踏步进行教学。在最后的“创编”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合作创编,最后又将各小组创编的动作组合起来,形成较为完整的舞蹈组合表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训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课堂上的相互交流研讨,更增强了学生对舞蹈艺术的选择、判断和分析理解能力。
其二,教学中强调舞蹈与音乐的有机融合。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要处理好音乐与舞蹈两种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即音乐是舞蹈的灵魂,是塑造舞蹈艺术形象的内在的核心因素,舞蹈形象所需的速度、力度、节奏和旋律在时间与空间中展开,构成了舞蹈艺术的基本表现过程与方式。谭老师在教学中,很好地践行了课标中的教学建议。在踢踏舞基本舞步的学习时,教师就是从舞步的节奏“XX XX”、“XX X”切入教学,先让学生观察老师的踏法,听辨舞步的节奏及强弱规律,教师再分析舞步的强弱规律并导入基本舞步的学习。另外,在教学中,谭老师极少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机械数拍的方式进行舞步的练习,而是充分发挥音乐的作用,《我的家乡日喀则》的音乐贯穿课堂的始终。特别是在创编舞蹈的环节,更是让音乐循环播放,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基础上练习舞步,创编舞蹈,反复感受音乐,也有助于理解舞蹈的内涵,更好地表现出舞蹈的风格与情感。
《音乐与舞蹈》模块是一门崭新的课程,在教学方式上无现成的模式可循,又由于其课程目标定位和学习人群的特殊性,此门课程的教学更需要老师们在认真学习课标,深刻领会课标要义的基础上,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教学中如何体现舞蹈艺术的基本特征,如何把握音乐与舞蹈之间的关系,如何将舞蹈鉴赏、表演、编创有机结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解决好师资问题等等,都还有待于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为之共同努力。
音乐评课稿7
听了王老师的《划船比赛》这节音乐课,我感受到年轻人的朝气与活力,令我羡慕不以。王老师在教学中采用了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个性及教学特色,充分营造了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氛围。
本节课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导入巧妙,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教学材料运用得当,教态自然,语态亲切,教学基本功扎实,活动组织得当有效等。尤其是在节奏教学方面。
节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灵魂,既培养了学生专注聆听音乐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稳定的节奏感。
(1)本课伊始,教师就让学生聆听歌曲范唱,并且在聆听的过程中听出口号是什么?这样培养了学生专注聆听音乐的能力,也初步解决了歌曲的难点节奏。
(2)在学生掌握难点节奏的基础上,让学生随音乐读节奏,并做划船动作,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3)教师又通过小游戏的方式,教师敲击黑板,学生填上缺少的节奏,让学生掌握了2/4拍的强弱规律。这个地方如果教师用大鼓敲击,最后作为赛龙舟的领头人,就更加有兴趣了。
(4)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教师分乐段让学生逐步掌握歌曲的各种节奏,在不知不觉中解决歌曲难点,为学好歌曲做铺垫。
音乐评课稿8
吴老师的《小星星变奏曲》一课是一节集歌唱、表演、知识、娱乐于一体的音乐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鼓励全体学生进行音乐表演,并通过有趣的音乐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了让学生自主参与音乐活动的目的。
这一课我认为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教师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能够积极的学习。教师创设情景,启发学生运用不同的参与表现形式来体验音乐情感,比如说:“给星星找房子,”、“以不同的方法来唱”、“模仿动作”等等这些活动都符合了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在快乐中感知了音乐。在导入时,教师用星星引入,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音符,让学生的.小脑筋来参与音乐活动,抓住了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自然而然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了各个音符。
吴老师通过学情分析,了解到小朋友们在大班曾学过这一首的一部分,因此在教这首歌时,吴老师先用学生熟知的歌曲来引入,并引导学生运用“害羞,调皮”的方法来演唱,然后再使用简笔画来教授第二段,让学生通过较熟知的知识来学习新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吴老师的语言非常生动,此时此刻她就是孩子们的好朋友,孩子们也自然而然被她所吸引,愿意去听去唱,效果很不错。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一般情况下很难要求他们非常投入地来欣赏一段音乐,而吴老师这点做的很好,在教学中她能够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被音乐吸引,帮助他们处理好听觉和联想的关系,让学生展开音乐想象的翅膀,从而丰富了他们的音乐感受力和想象力,并合理地利用了教学资源来吸引小朋友,使他们的兴趣高涨?
作为一个音乐教师,音乐基本功是很重要的因素,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就谈不上一节成功的音乐课。在这堂音乐课中,无论是教师的弹,还是教师的唱;无论是教师的表演,还是教师的语言、教态,都显示了一个音乐教师扎实的音乐素养。正是因为有了过硬的基本功,学生才能很快进入状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出色地上好这堂音乐课。
虽然这节课在教学上有很多闪光点的地方,但也有一些教学环节上的教学方法值得去探讨。例如:
1、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唱《闪烁的小星》,但在复习导入花的时间过去长。
2、在课堂教学中应多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例如可以让学生个别展示表演等。这样,这节音乐课就能显得更加完美了。
音乐评课稿9
周四,叶慧老师的这堂《春晓》,主要是欣赏不同版本的《春晓》,表演《春晓》和《小雨沙沙》这两首歌曲。通过这次的学习,对我来说真是受益匪浅。有太多太多的感触想抒发。因此,我想在这篇文章当中再次回味这一堂回味无穷的课。
首先,这堂课最大的亮点是,叶老师在平时教学当中就特别注重柯尔文手势和合唱。在课前的发声练习中,我便开始为之钦佩。在课中,叶老师又将合唱很好地运用起来,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声音去描绘和感受春天。听到孩子们快乐轻松地描绘出美丽而又真实的春天,我也就沉醉了醒来后,我感觉到自己是多么的逊色。
其次,教态及语言室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好的教态给给生以美感,同时也给学生创造了一个优美和谐的艺术教学氛围,提高了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和审美意识的培养。陈请老师的“孩子们”和轻柔的声调,不快不慢的语言节奏好像春天里面面的细雨滋润这万物,和谐、优美、和饱满。
最后,叶老师在课堂中弹的伴奏是清晰,不花哨的'。可以边弹钢琴边对学生提出演唱技术要求,这也是要一定的技术的。
针对叶老师这么朴实,真实的课堂。我开始了自己的反思:我的课堂从来都是固定的导入,学唱和表演。若是公开课则会挖空心思加入许多花哨不真实的元素使课堂变得丰富。但真正成功的课堂并不是靠这些去落实的。正像叶老师一样即便是拿着教学光盘都能够把课上得那么惟妙惟肖。其实学生需要的是像叶老师这样,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慢慢去了解和掌握音乐中的知识和技能。这样的常规课才是成功的。
总之,像我这样的新教师在这堂课中收获许多。希望以后能有更多学习和进步的机会。
音乐评课稿10
我听了刘老师上的一节音乐课《彩云追月》,十分精彩。刘老师对整个课堂的把握,对音乐本质的充分挖掘,以及和学生的密切配合都让人感受到刘老师扎实的音乐基本功和较高的教学机智。
这节课有三个地方的处理尤其让我感到新颖独到,有示范启示意义。
1、导入部分情感的激发、情绪的调动充分合理。
《彩云追月》是以越剧音乐为素材,作曲家任光于1935年创作的民族管弦乐曲。乐曲旋律优美,形象地描绘了浩瀚夜空的迷人情景。怎样让全体学生很快溶入乐曲的'意境,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欣赏活动中?刘老师很用心地选择了一幅“夜晚海边望月”图,配着淡淡的《彩云追月》音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这种意境营造的相当好。点出“月亮”之后再问:“有没有有关“月亮”的诗词、歌曲?”这时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为后面“带着问题欣赏音乐”,真正走进民族管弦乐曲《彩云追月》做了很好的情感铺垫。
2、层层深入,不着痕迹,解决“切分节奏”难点巧妙。
根据任光的《彩云追月》填词创作的歌曲,宁静、深情,表达了作者对远在台湾亲人的思念。歌曲中多次运用了切分音以及波音、倚音,使得曲调委婉细腻,风格独特。但是大量的切分节奏学生不易掌握,如果生硬地练习和讲解极易破坏课堂营造出的宁静、深情的氛围。刘老师将歌曲创作背景介绍之后点题——彩云追月,就是用切分节奏读出来的,很是简洁、自然,学生也自然地用这一节奏读歌名,了解了“切分节奏”。接着陈老师将歌曲主要的两个乐句单独列出:“616535”和“353215”,用歌名来唱,读好歌名和唱好歌名,实际上就是基本解决好了这首歌曲的难点。之后的老师范唱、感受歌曲情绪、分析数数几个切分节奏、配乐朗诵歌词等每个环节,刘老师都很注意倾听,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地解决问题。正因为此,这些借班上课的孩子最后都能深情地准确唱出歌曲。
3、拓展环节抓住学生心理,用流行音乐表现形式新颖、和本节课结合恰当。
这节课是五年级的音乐课,高年级孩子已开始喜欢追逐“流行”,大多有自己崇拜的偶像,特别是影视歌唱明星。这节课的拓展陈老师精心选择了李宇春的独唱《彩云追月》和黑鸭子合唱组的《彩云追月》,注入了学生喜爱的流行元素,并让学生感受、实践用流行音乐的表现形式在课堂展现这节课学唱的歌曲,这一做法实际是一种实践创造,同时也将课堂气氛推上高潮。而在这种愉快、喜爱的情绪下进行的实践、创造,让学生自然而然体验出“许多流行音乐的主要元素来源于像这样的一些名曲”,“同样素材的音乐,不同的表现手法会产生不同的内心体验”。
这节音乐课还有不少给人以启示的好的地方,也有一些如果换种方式会不会更好的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像刘老师这样的一节课,总是会给上课的老师、听课的老师、参与的学生不少满足。正如乐曲中表现的、课堂中体现的和我们听课老师体验到的“皎洁明月动,彩云紧相随”。
音乐评课稿11
七年级下册《音乐巨人贝多芬》
1、听交响乐录音《命运》,导出新课
2、模拟情景,学生表演
情景一:各大报社相聚一堂,讨论贝多芬及其音乐
黑色地带组:分析贝多芬音乐《致爱丽丝》
评:专业术语太多,不知其他同学是否听懂。
清风组:介绍贝多芬生平,着重介绍贝多芬的童年
银河组:欣赏贝多芬音乐《欢乐颂》
千里马组:欣赏《G大调小步舞曲》,谈感受
评:没有深入交流,流于形式。
四人组:朗读一段话抒发对贝多芬的感受
百分百组:用PPT展示有关贝多芬的图片,介绍贝多芬创作的主要作品,重点介绍《第九交响曲》
情景二:各大报社记者到贝多芬家中拜访贝多芬(小品表演)
评:小品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贝多芬的生活状态,而且走进了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演员很好!
情景三:各大报社争相报道贝多芬
鹤立鸡群报:《我看贝多芬》
不愿意跟别人接触
不爱干净
不耐烦
清风日报:《多愁善感的贝多芬》
黑色地带报:《自强不息的贝多芬》
百分百报社:《把健康的'耳朵还给贝多芬吧》
终点在望报社总编:《意志与理想》
梦想蓝天报:《对贝多芬的感想》
执著
热爱音乐
伟大、坚强
奉献
头号种子报社:《敞开心扉,融入世界》
千里马报社:《过于沉迷音乐的贝多芬》
3、小组讨论:通过这次活动收获到什么?
4、师生交流:这种综合性活动对学生是否有好处?
这是一节非常成功的综合性学习示范课。
《音乐巨人贝多芬》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师采用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
学生分成若干组,组员之间合作收集有关贝多芬的资料,制成课件,在班上展示,组与组之间交流学习成果。这堂课就是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的过程。
整个课堂设计很巧妙。模拟各大报社采访贝多芬的情景,以话剧表演的形式陆续展开各小组的汇报,现场气氛非常活跃。学生表演欲很强,和积极参与课堂。
音乐评课稿12
听了林老师《樱花》这节音乐课后,受益匪浅。这节课充分渗透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她在教学中采用了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个性及教学特色,充分营造了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氛围。
本堂课情景创设恰当,导入自然。导入时,先从日本的衣、食、住、行、文化等几个方面,让学生从各方面了解日本这个国家,进而引出日本的.国花——樱花。对教材挖掘得深入到位,林老师能充分汲取教材的“精华”,如:让学生朗读歌词,领悟歌词大意。她在教授教材时深入浅出,不拘泥于教材,引导学生感受音乐节拍,让学生用日本舞蹈手势打节拍唱歌,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林老师的语言大方、教态得体,肢体语言相当有张力,教学活动的目标导向性明确。教学目标的变化体现了新课改最大的价值取向。在这节音乐课中,孙老师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音乐的快乐体验中参与学习。虽然这节课在教学上有很多闪光点的地方,但也有一些教学环节上的教学方法值得去探讨。
音乐评课稿13
《五月的夜晚》这课,两个老师上出了各自的风格,姚老师给我们一种柔美的感觉,而袁老师的是活泼的感觉。下面就谈谈我的一点想法与建议:
姚老师这课的开始导入时间偏长,并且让学生说歌名的`时候,学生说的是《春天在哪里》,而歌曲的名字应该叫《嘀哩嘀哩》,可能语言上要更严谨一些。读歌词环节过于冗长与繁琐,环节设计可更清晰一些。听歌曲找旋律相同的地方,这个问题可能过于抽象了一些,可在唱谱中发现旋律相同的地方,了解“重复”这一手法。另外唱谱可由两小节一次改为一小节一次。在唱谱后,又用“LU”唱一唱这个环节可省略。填词演唱时,应避免无目的地一遍又一遍地唱,每次唱之前都应给予明确的要求。后面的轮唱环节过于仓促,应将前面的时间把握得再好一些。总体来说,本节课还是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呈现出的意境还是很美的。
袁老师这课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就是轮唱环节中,学生与音乐之间的合作。既可让学生了解旋律音高,同时又能让学生感受轮唱这一演唱形式,操作性也强,值得我学习。我觉得在演唱过程中,假设再注意一下学生演唱的声音,那样可能会更好。
音乐评课稿14
前几天,教师发展中心开展了音乐观摩教学,有幸参加了这次听课,真是受益匪浅。邵xx老师执教的是人教版四年级的《小螺号》一课。在这节课上,我们看到邵xx老师有了一个全方位的提升。
邵xx老师这节课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为核心,以激发学生兴趣爱好为动力,关注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整节课在互动、探究的愉快氛围中进行。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依学生的年龄特性,以带学生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游玩引入新课,并以此为情境线索,贯穿始终。师播放《海浪》音效,引出大海。在出示大海边沙滩的美丽图片的同时,以故事的形式创设悬念,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走进音乐去感受体会音乐之美,整节课都在《小螺号》轻松、优美、愉悦的音乐中完成。
2、转承顺畅,衔接自然。
邵xx老师的这节课教学环节衔接自然巧妙,如行云流水,于无痕处渐入佳境。学生随教师的引导不知不觉地一步步进入音乐,兴味盎然地感受音乐之美,循序渐进地体会音乐之美。整节课浑然一体,完整流畅,从情境的创设到学生自主学唱再到小组合作表现歌曲,从新课引入到知识技能训练再到重难点的突破,环环相扣,自然恰切。每个环节既自成一节,又相互沟连,体现了春风化雨式的教育方式。
3、设问富于情趣,点拨恰到好处,突显教师主体性
在自主学习歌曲阶段,邵xx老师抓住歌曲的重点、难点,以富于情趣的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去尝试,去感受。对学生的发现和体验及时点拨引导纠正,并适时地进行示范,很好地解决了歌曲中的重点、难点。侯老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唱歌曲的过程中,采用了先听后唱,先感受后模仿的方式,先后运用听歌曲识节奏、学歌曲找感觉等方法,带领学生在模唱、填词唱、跟唱、示范唱、重点指导唱等多种演唱形式中感受乐曲的音乐美,形式美,旋律美,从而真正让学生体验到歌曲的内涵,为下一环节的创编表现歌曲做了良好的铺垫。
4、分组创编表演,培养创新能力,突显学生主体性
邵xx老师充分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小组的形式自主表现歌曲。同学们利用平时所学,每组都选取了不同的方式来表现歌曲。小组内小组长带领大家,商量表现形式,分配角色,一起讨论如何创编动作,每一个同学都有任务,每一个都能自我表现,活动有序而生动,每个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使得这个环节成为本节课的“高潮”。
通过本次的观摩学习,我感受到了授课教师的独具匠心、周密细致,她的每堂课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供我借鉴,也有许多教学环节上的教学方法值得我去学习。有了这次的观摩听课,我对今后音乐课的教学设计有了更加明确地认识和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吸取其中的精华,在一次次的学习、实践、体悟中,逐步地提高和完善自己的音乐教学,使自己不断地去完善教学,争取出色的完成好每一节音乐课!
音乐评课稿15
老师执教的《小茶壶》,是中班的一节音乐活动。这节课姜老师在活动设计上充分展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把活动的知识点巧妙的融入到各个环节中,以教唱歌曲为主,注重了音准、节奏、力度、速度等音乐知识的渗透。整个活动教师的思路非常清楚,环环相扣,老师的语言丰富生动,活动中能面向全体幼儿,采用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使幼儿始终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充分营造了和谐、互动、探究的良好学习情绪和氛围, 提高了幼儿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下面我就对该课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1、教师基本功过硬、活动效果好。
要上好一堂音乐课,音乐基本功是很重要的因素,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就不能为幼儿上好音乐课。在本次活动中,姜老师以自然亲切的教态,传神的表情和富有感染力的儿童语言深深感染着孩子、影响着孩子。从问题的设计到提问,从知识的讲解到歌曲的范唱都显示了一个音乐教师扎实的音乐素养。正因为有了过硬的基本功,才能使幼儿很快进入状态,使幼儿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都处于兴奋状态,活动气氛活跃,效果较好。
2、新课导入设计巧妙,衔接自如。
在活动导入时,姜老师首先利用《变变变》的游戏将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很好地激发了幼儿的兴趣,调动了幼儿的情绪。然后把本次活动的主角放在游戏中自然地引出来。语言形象生动,富有童趣,导入非常自然,瞬间就抓住了幼儿的好奇心。
3、活动目标合理,准备充分:
(1)充分体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目标方向明确、全面;目标内容关注“情感、技能、知识”。活动过程紧紧围绕目标展开,环环相扣,能基本完成目标。
(2)教师自身准备:活动中教师态度温和,声音轻柔,非常得有亲和力,这就使整个活动氛围轻松,孩子在活动中没有一丝紧张感,孩子都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为活动创编了手的情境表演,虽然很简单,却能深深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而且又能很好地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
(3)物质准备:教师在活动中准备了小茶壶、图谱,这些材料是随手可得的,但却都体现了教师的用心。
4、面向全体幼儿, 以“动”为主。
姜老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 始终能面向全体幼儿, 让所有的幼儿都能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很好地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的新理念,教师能真正扮演好参与者、支持者的角色。从有认识茶壶,突破难点乐句到演唱歌曲,从个别演唱到集体练唱,从师幼互动到幼儿间的互动、幼儿与听课老师间的互动,都充分体现了全体参与的设计理念,简言之,幼儿在活动中都“动”起来了。随着钢琴弹奏和歌曲的流动,调动了幼儿听觉的动、思维的动、手动、脚动、全身动,孩子们在动中感受到音乐,在动中找到了情趣,在动中发展了想象,在动中愉悦了身心,提高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虽然这节课在教学上有很多闪光点的地方,但也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例如:
1、《小茶壶》这个题材来自于生活,但又离幼儿的生活太远,现在人们的生活都是快节奏的,喝水都是简单的茶杯,几乎无人会悠闲地用茶壶去泡茶喝,所以幼儿对茶壶的认识很少,教师应该做一些前期的铺垫,让幼儿对茶壶的一个充分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这个活动效果会更好一些。
2、在活动的最后,教师让幼儿展开想像进行自由的创造,但是由于教师在前帮助幼儿认识茶壶的时候做了太多的动作,已经框住了幼儿的思维,所以在主个环节中幼儿没能很好地打开思路进行创造。
3、在帮助幼儿理解歌词的时候,教师出示了几幅图谱,意图很好,但是没能很好地发挥图谱的作用,使这图谱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
【音乐评课稿】相关文章:
音乐的评课稿04-08
音乐评课稿08-31
音乐的评课稿09-30
音乐评课稿08-03
音乐评课稿【精选】06-09
音乐课的评课稿07-18
音乐课评课稿04-02
小学音乐评课稿01-22
音乐评课稿(优秀)05-30
【精华】音乐评课稿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