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音乐教学设计(必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音乐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年级音乐教学设计1
一、指导思想
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作用。以音乐素质的培养为目标,使学生掌握一些音乐知识和音乐的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阶段的音乐教学活动,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萌发了对音乐的感知和情感反应能力,使其中多数人在今后能成为具有良好素质的音乐欣赏者或爱好者。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把五爱教育和活泼乐观情绪、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乐教育中,使学生成为四有的培养学生对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并初步接触外国优秀音乐作品,扩大视野,使学生具有初步感受、表现音乐的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1、基本情况分析:本学期所带一年级音乐课,人数在43人左
右。大部分学生,对音乐课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经过前个学期的教育以及生活中的诸多媒体的有意或无意之间的传播,使学生已经开始产生对音乐的认识和喜爱,再对抓好本学科的教育教学来说是一件大好事。但是,对于部分学生因多方面客观条件的限制和约束,不仅仅是对音乐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懂得少得不能再少,而且在思想认识水平方面也过于“闭关自守”,即不愿接受新事物式的思想理念约束着他们,对音乐课的开设丝毫不感兴趣,面对这样的情况,要想将
本学期的音乐教育教学抓出较为理想的成效确实不太容易啊!
2、双基情况:学生的整体情况预计不均衡,情况参差不齐。所以,对不同学生应用不同教法,要培养学生专长,即“普遍培养,重点发展”。使学生各方面均有提高。学生年龄小,生性活泼,我会在这一点下功夫。首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音乐习惯,例如听到音乐会做好课前准备,听到节奏会安静等,并从培养学生兴趣重点发展舞蹈、律动的学习。增强学生身体的协调能力,让学生可以渐渐增强身体的协调性、节奏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一年级下册共编6个主题单元和一个选唱单元。基本内容包括:音动画故事、歌曲、欣赏、器乐、歌表演、集体舞、音乐活动和音乐知识等内容。
2、教材分析:作为全新的教材,在编写中体现了以下基本理念:(1)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发展”;(2)以审美为中心;(3)以文化为主线(单元主题);(4)加强实践与创造。 新教材的曲目选择,考虑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注重歌曲的可唱性与欣赏曲的可听性。降低过难的识语要求和过高的技能技巧,一年级采用图谱为主。在创造与活动中,开展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评估多方位、多角度,形式丰富多彩了。
教材是经过课该后的新教材,因此与以往的教材有很大的区别,课本共有 6个单元,各单元都有明确的主题,各主题之间具有有机联系。以单元的形式进行教学单元内的教学内容是可以灵活组合的,
这样就可以用相对长的时间来完成一个教学内容的学习;在教材内容上,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常遇到的内容,如“红灯停绿灯行”“ 小蚂蚁”“小雨沙沙沙”等;在学习方法上,是把音乐的学习渗透在音乐活动之中,设计了丰富的音乐活动。如“声音的强弱”“ 我家门前有条小河”等内容的安排。在评价方式上,采用了“五星在闪耀”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而不是仅限于音乐学科本身。
四、教学目标
(一)感受与鉴赏
1、逐步养成良好的欣赏音乐的习惯,进一步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并会模仿。
2、体验不同情绪的音乐。
3、聆听进行曲、舞曲、儿歌不同风格作出相应动作;
4、聆听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儿歌、童谣及小型器乐曲片段, 进一步感受风格。
(二)表现
1、学习正确的唱歌姿势,并养成良好的唱歌习惯;学习自然的呼吸,做到不耸肩,不出声。
2、每学年背唱6-8首歌曲;
3、认识或见识几种常见的儿童打击乐器,并会演奏能为歌曲伴奏。 4、能作简单的律动、歌表演。
5、认识简单的音乐符号。
(三)创造
1、歌词的创作活动:能根据乐曲风格和歌词结构对歌曲进行再创作。
2、音乐活动能力的培养方面:能随音乐的不同情绪、节奏、节拍的变化,有表情地进行律动,模仿动作和即兴动作。
3、音乐活动:能根据音乐创编故事和表演简单的情景。
(四)音乐与相关文化
1、在学习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2、了解各民族音乐及相关文化。
3、音乐与生活的联系。
五、教学重点
能用优美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
六、教学难点
学习简单的音乐知识,并在歌曲演唱中运用。
七、教学措施
1.教学内容的处理方面:低年级以听唱法为主,让学生能跟随音乐自己主动化的进行合理的.学习,一年级不要求识谱,主要是积累音高的感性经验。在音乐活动中逐渐积累知识与技能 而律动及表演是本教材的重点。认真备课,做好前备、复备工作,为能使学生上好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备课时注意与新课标结合,并注意备学生。积极和其他学科沟通,积极研究学科整合,响应新课标要求,多看多听其他学校的课程,在本校多实施,使学生开阔眼界。教师从中总结经验。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
(1)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再整个教育教学环节之中,立足于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去对学生进行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和培养。
(2)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
(3)设计好每堂课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以及表演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并注意在课堂上采取一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为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在教学中作这样的尝试:
1、利用教材的德育因素,帮助学生学会选择健康的歌曲,抵制消极负面的影响。
2、教会学生正确的发声,让学生会体验美创造美。
3、利用教材因素,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4、用唱、打、念、吹的结合,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当前教育事业正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深入广泛的全面提高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懂得创造美、表现美、欣赏美的重要意义,并积极主动的参与实践、创造美,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年级音乐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通过听《捉迷藏》,唱《躲猫猫》等音乐活动,表达自己童年生活幸福欢乐的情绪。
学习用欢快活泼的情绪,轻巧的声音清晰、准确的演唱歌曲。并通过歌曲的游戏,养成听音乐做动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会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
2.正确运用节奏。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找与游戏有关的歌谣、歌曲、乐曲(如:歌曲《找朋友》、《跳绳》等)
教学器材:
钢琴、录音机、歌曲、欣赏曲的录音带、电脑课件、摄像机、钢琴曲《骑竹马》片段、伴奏带《哦,十分钟》、歌曲《找朋友》、乐曲《苗岭的早晨》、表现《骑竹马》、《捉迷藏》意境的图片
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
学生听《找朋友》的歌曲,拉手进教室围成圆圈,和教师一起参与“找朋友”的游戏。
教师播放歌曲录音,并主动邀请学生参加游戏,引导学生进入音乐世界。
2.对比欣赏
对比欣赏《捉迷藏》和《骑竹马》两首乐曲,感受不同的音乐风格和情绪,分辨相同的乐器音色,结合插图选择乐曲表现内容,并选择加入曲名。
以猜谜的形式设下悬念,引导学生仔细聆听音乐,为音乐加入名字:“捉迷藏”、“骑竹马”。
3.情感导入
学生倾听教师范唱歌曲《躲猫猫》,感受苗族音乐风格及韵律,体验美感。
教师穿着苗族服装范唱歌曲,为学生创设民族音乐及文化的艺术氛围。
4.快乐节奏
用节奏型“0 0│xxx x ”为歌曲拍手伴奏,注意强弱对比,体验歌曲的动感,为有感情的歌唱做铺垫。
指导学生用简单的节奏为歌曲伴奏,通过实践活动感受音乐、学习音乐。
5.趣味歌词
按歌曲节奏高位朗读歌词,加入二拍子简单律动体现歌曲强弱。会念的学生可以下座位,到有困难的同学身边和他一起朗读。
教师以介绍游戏规则的方式,教学生按节奏朗读歌词,加入手势帮助学生记忆。
6.歌曲学唱
学生看光盘跟唱歌曲旋律。(边唱边拍击二拍子节奏)听琴模唱并运用齐唱、男女生接唱、同学互相邀请演唱等形式练唱歌曲,通过竞赛检验小组的学习效果。得到音乐祝贺请同学们随音乐拍手表示庆祝。
教师放光盘带动学生学唱歌曲。用钢琴弹奏歌曲旋律,指导学生模唱,并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唱的好的组用电脑课件播放《苗岭的早晨》的音乐给予祝贺。
7.情境表演
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道具设计游戏方法,进行游戏表演。(演唱组、道具组、表演组、裁判组)请学生观看表演的摄像,了解自己的`表演情况,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学会反思。
教师了解学生游戏前的准备情况,在学生游戏时,为学生摄像,帮助学生进行自评、互评,提高表演、歌唱等能力,增强游戏的愉悦性。
8.歌词创编教改
再次进行游戏时,加入苗族小朋友的游戏规则,喊两声“哦”,被找到的同学演唱与游戏有关的歌曲。(如:《跳绳》、《火车开啦》等)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用《躲猫猫》的旋律创编新词。
教师介绍苗族小朋友的游戏规则,并和学生一起参加游戏,根剧生活中的游戏创编新歌词。
9.情感升华
学生听教师演唱歌曲,并接受教师的邀请,到室外参加游戏活动。
教师为学生演唱歌曲《哦,十分钟》,邀请学生到室外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一年级音乐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聆听《小狗圆舞曲》,感受乐曲较快的速度和欢快的情绪,想象出小狗快乐、淘气的形象,并能用身体动作表现出来。
2、能用欢快的情绪,准确的演唱《动物说话》,并能边做动作边表演,表达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并明白要爱护动物的道理。
3、能用不同的方法准确敲击间奏︳XX︳XXX︳,为歌曲渲染热闹欢快的气氛。
4、学生能根据动物特点创编歌词,并将歌词带入到歌曲中唱一唱,表现不同动物形象。
教学重点
能用欢快的`情绪,准确的演唱《动物说话》,并能边做动作边表演,表达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并明白要爱护动物的道理。
教学难点
学生能根据动物特点创编歌词,并将歌词带入到歌曲中唱一唱,表现不同动物形象。
教学用具
电子琴、幻灯片
学具准备
音乐书
教学预设流程
一、聆听《小狗圆舞曲》
1、初听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表现小动物的音乐,请你听听这只小动物在干什么?它的心情怎样?
2、揭题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乐曲名叫《小狗圆舞曲》,圆舞曲是一种音乐体裁,听起来有一种转圈的感觉。这首乐曲表现的就是小狗围着自己的尾巴,转圈玩耍的情景。
3、完整听,用手势表示转圈
师:同学们,让我们用手势表现小狗转圈的情景吧。同时听一听小狗是一直在转圈吗?当它不转圈的时候请停下你的手势,想想它在干什么?
4、再听:让我们用手势和动作表现一下这只淘气快乐的小狗吧!
二、歌曲
1、初听:小狗这么开心,是因为森林里要召开音乐会,请你听听音乐会上都来了哪些小动物?
2、复听:一会我们听到哪个小动物出场,请你用动作表现出来。
3、出示课题: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歌曲名叫《动物说话》
4、拍击间奏节奏
师:我想为这首歌曲伴奏。你们听听我是在哪拍的?怎么拍的?你能拍出这个节奏吗?
师:这个节奏除了用手拍,还可以怎么表现?生:跺脚、拍肩……
5、展书:翻开书,找到书中的这个节奏,看看书上是怎么敲的?你也来试
6、复听:听歌曲拍节奏
师:听歌曲敲击节奏,同时看歌词,有没有不认识的生字。
师:讲解“咕儿”呱的特殊发音。
7、教师范唱,学生小声唱
8、教师大声唱,学生大声唱,找问题
9、编创动作部分:书上有编创动作的地方,我们可以加入什么动作?
10、加入情绪:小动物们唱着歌参加音乐会,它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11、用欢快的情绪完整演唱歌曲,加入编创的动作、间奏伴奏。
12、部分学生到前面表演小动物,其他同学在下面边边伴奏边唱歌
三、创编歌词
师:森林里还有许多其他的小动物
师:请把你喜欢的小动物也邀请到音乐会中,想想它们可以表演什么?
四、爱护小动物
师:同学们,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大家要怎样对待它们呢?
生:爱护小动物
师:如果遇到淘气的小朋友打树上的鸟、或捉水里的青蛙,我们怎么做?
生:我们要阻止这种不文明行为
师:对,将爱护小动物的行动坚持到底!今天音乐课就上到这,下课!
一年级音乐教学设计4
一、教学内容:
1.欣赏:《荫中鸟》、《鸭子拌嘴》
2.活动:声音的长短
3.欣赏:《两只小象》
4.唱歌:《在动物园里》
5.欣赏:狮子、大象
二、教学要求
(一)单元总要求
1.进一步激发、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2.本单元通过游戏、模仿、歌唱、表演、绘画等艺术形式展开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力。
3.引发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和关爱,使学生感受人与动物、动物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
(二)具体要求
1.鼓励学生体验、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引导学生用真诚的歌声表现不同情绪的歌曲。
2.进一步熟悉“× -”和“×”,感受声音的长短。
3.通过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初步培养学生的合奏能力。
三、教学准备
(一)教具
歌曲《两只小象》《在动物园里》的录音带或CD以及伴奏带;打击乐器(碰铃、响板、铃鼓、三角铁);《荫中鸟》《鸭子拌嘴》《动物狂欢节》的CD或VCD、动画片《狮子王》。
(二)文字、图片
动物的图片(小猫、狮子、老牛、小狗、鸭子、小鸡、老鼠)、《鸟类的家园》图片、节奏卡片。
(二)重点和难点
四、本单元的重点:
进一步鼓励学生体验、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引导学生用真诚的情感和自然的歌声表现歌曲。音乐活动从模仿动物的叫声入手,认识声音的长短,让学生感受、体验多声部节奏的和谐美,培养学生稳定的节奏感。
本单元的难点:
通过欣赏描述动物的音乐,理解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并能用语言、动作、表情简单描述音乐形象。在多声部节奏练习中,聆听、感受、表现其他声部的节奏及三声部的和谐美。
五、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声音的长短。
2.《在动物园里》。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并在教师的弓1导下,边模仿叫声,边拍节奏,培养学生稳定的节奏感。
教学过程:
1.将小猫、狮子、老牛、小狗、鸭子、小鸡、老鼠的图片贴在黑板上。
2.教师播放狮子的叫声录音,请学生猜一猜它是谁?
3.学牛模仿,总结狮子叫声的特点:音长、低沉。
教师随即在狮子的图片上出示节奏卡:
4.一半学生拍节拍,一半学生模仿动物的叫声;互换练习;全体学生手拍节拍,口中模仿动物的叫声。
5.一名学生模仿任意一种动物的叫声,其余学生猪。
6.教师在这种动物的图片上出示节奏卡:
7.依次将黑板上的动物,按叫声分类(方法同4)。
狮子: 小狗: 小鸡:
× - × × × × × ×
小猫: 鸭子: 老鼠:
可以变换方式,由个别学生选择其中一个图片,放在狮子、老鼠、鸭子的图片下方,全体学生判断正误。
8.学唱歌曲《在动物园里》(听两遍录音)。
9.教师带领学生熟悉歌词。按节奏朗读歌词:
× × × × | × × × 0 | × × × | × × × |
狮 子 睁 眼 看 我 们, 真 好 玩 真 好 玩,
狮 子 跳 舞 多 起 劲, 真 好 玩 真 好 玩,
五 色 小 鸟 吹 口 哨, 真 好 玩 真 好 玩,
动 物 园 里 动 物 多 真 好 玩 真 好 玩,
教师念歌词,学生拍节奏Z学生跟着老师迈念歌词边拍节奏。
10.用听唱法学唱歌曲。
11.教师分句弹奏旋律,学生分句唱歌词。
12.有表情、完整地演唱歌曲。
13.两名学生为一组,选两种叫声不同的动物共同演唱。下节课课上汇报。
教学评价:
1.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情绪反应。
2.是否掌握手拍节拍,口念节奏;节奏是否稳定。
3.学习歌曲《在动物园里》时掌握的速度和熟练程度。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歌曲《在动物园里》。
2.音乐活动“声音的长短”;听赏乐曲《狮子》。
教学目标:
1.在上一课学习的基础上,继续感受声音的长短;
2.练习三声部合奏能力,培养学生稳定的节奏感。
教学过程:
1.复习歌曲《在动物园里》,让学生熟练掌握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2.上节课课后练习汇报:两个学生为一组进行表演。
3.动物大合唱:教师选中一组节奏准确、节拍稳定的同学,再加上老师组成一个三个声部的“动物大合唱”。
4.学生聆听,感受大合唱中三声部的和谐美。
5.学生练习:将全体学生分成三个大组,刚才示范的组当指挥,练习“大合唱”(全体手拍节拍)。
6.学生自由组合,演奏形式不同的“大合唱”。
7.教师出示各种打击乐器(铃鼓、碰铃、三角铁、响板),学生自由选择、讨论,练习刚才模拟的动物的叫声。
8.汇报练习结果。
9.欣赏乐曲《狮王进行曲》。这首乐曲描述的是动物园中的哪一种动物?为什么?
10.你怎么感受到是狮子?体会理解音乐要素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
11.观看动画片《狮子王》片断。
12.教师引导学生从音色入手,理解乐曲音色中“威严”的感受:兽中之王--狮子。
13.听乐曲模仿狮子在森林中昂首漫步的神态。
教学评价:
1.学生参与程度和参与率。
2.学生掌握歌曲《在动物园里》的熟练程度。
3.学生自选打击乐器练习的效果。
4.三声部合奏的准确性和节奏的稳定性。
5.是否注意聆听音乐,能否随音乐表现狮子威严走路的神态。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听赏乐曲《大象》。
2.唱歌《两只小象》。
教学目标:
1.学习歌曲《两只小象》,体会三拍子的韵律感。
2.欣赏《大象》,区分狮子与大象不同的音乐形象。
教学过程:
1.完整欣赏《狮王进行曲》:这首乐曲的.曲名?
2.欣赏《大象》:这也是一首描述动物的乐曲。听一听乐曲表现了什么动物?
3.这两首乐曲有什么不同:《狮王进行曲》更威严,这一首稍活泼。
4.告诉学生乐曲名称《大象》。
5.谁来模仿大象的动作?双手交叉,两臂伸直于头顶,弯腰;左手托住右臂,右臂柔软的向上甩起,手腕下垂。
6.听音乐,学生自由运用肢体语言,感受体会大象快乐的舞蹈。
7.学习歌曲《两只小象》。
8.教师带领学生按节奏朗读歌词。
9.学生用听唱法学习歌曲。
10.教师弹奏旋律,学生演唱歌词。
11.自由讨论,如何创编动作进行歌表演。
教学评价:
1.学生参与的程度与反映的态度。
2.学唱歌曲《两只小象》掌握的速度和熟练程度。
3.对比欣赏《大象》与《狮子》,能否区分乐曲的不同音乐形象:威严和活泼。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1.歌表演《两只小象》。
2.听赏乐曲《荫中鸟》。
教学目标:
1.复习歌曲《两只小象》,体会歌曲三拍子舞蹈的韵律。
2.欣赏《荫中鸟》,感受乐曲带给人们的愉快感受,同时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
1.复习歌曲《两只小象》。
2.歌表演《两只小象》。展示上节课后学生自由创编的结果,体验三拍子的韵律感。
3.听赏《荫中鸟》,请你听听:音乐中什么动物在鸣叫?
4. 初听乐曲:小鸟怎么叫?为什么叫得这么好听?
5.出示图片:《鸟类的家园》请你观察。
6.图片上的鸟的家怎么了?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引导学生保护环境,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7.请你为鸟设计一个美好的家。学生可以在黑板上即兴创作,也可在图画纸上创作。
8.复听乐曲,体会鸟儿在绿茵下快乐歌唱的愉快心情。
教学评价:
1.演唱《两只小象》掌握的熟练程度。
2.学生的参与程度及情绪反应。
3.“为鸟儿设计家”是否积极投入。
4.欣赏《荫中鸟》时情感是否投入。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听赏乐曲《鸭子拌嘴》。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鸭子拌嘴》,体会音的强弱、快慢对比。
2.将乐曲编成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过程:
1.图片导入:图片上画了什么动物?它们在做什么?
2.鸭子生活在什么地方?
3.欣赏《鸭子拌嘴》:你听到了什么?
4.将全体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听到水擦演奏的老鸭时请举手,一组听到小镜演奏的小鸭时请举手。
5.任意扮演老鸭或小鸭。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
6.你能将这段音乐讲述的内容编成故事讲给大家听吗?
7.请你回家后,将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评价:
1.学生参与程度及参与率。
2.学生随音乐游戏时,能否投入。
3.学生用语言编织的故事是否流畅?有没有发挥想象?
一年级音乐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人音版小学第二册《火车开啦》
【教学对象】:
一年级
【课时】:
1课时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高,活泼好动,善于模仿。对于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时值能够基本准确的表达。
【教材分析】:
《火车开啦》,大调式,一段体,由四个乐句组成。歌曲第一第二句为完全重复,第三句在高音区进行,配以舒展的节奏,与前面的乐句形成对比,最后一个乐句现在大调式主和弦上分解进行,而后级进下行至C大调主音。
【教学目标】:
1、熟练演唱歌曲《火车开啦》,初步了解和掌握简易多声部的演唱形式,不过分喊唱。
2、通过游戏的方式循序渐进的'学习多声部的演唱。
3、提高合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
【教学重点】:
用轻巧自然的声音熟练演唱歌曲《火车开啦》
【教学难点】:
多声部的合作演唱
【教学用具】:
多媒体、道具帽子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跟随音乐做简单律动,初步体验音乐的旋律和节奏。
二、学习三声部
以拼图的形式“组装”火车各个零部件,以踏步的形式稳定节奏,一步为一拍。
汽笛—wu—单手握拳向下拉动,二分音符
大轮子—honglong—双手同向90度角摆动,四分音符。
小轮子—kachakacha—双手连续摆动,八分音符。
配合歌曲伴奏,在每个声部中挑选带领部分学生走出座位模仿火车开动。
三、学习歌曲
1、聆听
歌词中出现了哪个零部件的声音?出现几次?
2、初步学唱
学生唱“kacha”部分,教师唱其余部分。
3、学唱曲谱
学唱歌曲第一句11 31| 55 65| 43 2| 1 -||
3、完整学唱
依据旋律线条完整学唱歌曲。
四、多声部合唱
做游戏,加入模仿火车声音的三声部与歌曲合唱。
五、老师创编歌词,布置作业。
一年级音乐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人音版第二册第七课欣赏课(一课时)
教学重点:
1、能准确地跟着音乐模拟打铁的声音;
2、熟悉音乐主题
教学难点:能准确地跟着音乐模拟打铁的声音
教学方法:聆听、表演、模仿、模唱
教学准备道具:多媒体课件、钢琴、红扇5把、手偶1个、铁片与铁锤各1
教学流程:
一、教学组织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对于新鲜事物好奇心强,但却有着有意注意时间短、自控能力差的特点。针对这一点,我故设计了以“游戏”和“手偶交朋友”的环节进行导入,投其所好,增强有意注意。)
1、老师自我简介;
2、游戏“正话反说”
3、手偶出示,找朋友:用心听、仔细看、拥有一双“懂音乐”的巧耳朵。
二、主题学习
(主题音乐的学习是本课时的重点,也是音乐欣赏课中关键的一环,我紧紧抓住孩子良好状态的时段进行教学,以期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1、听一听,音乐的情绪是欢快、活泼的?还是沉重、悲伤的?
2、为音乐选配图片;模拟打铁的声音
3、看图谱,用“叮咚”模拟“小铁匠的歌”。(熟悉主题音乐)
三、学习第一乐段
(该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我运用“倒叙”的手法,根据孩子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将每环节设计成具体可见的“小铁匠的歌”、“打铁声”、“火焰”,依次引导孩子聆听各个音乐侧重点,由潜入深,从孩子听觉的第一印象,再到重复中的进一步探寻,逐步体验第一乐段由弱到强的音响效果带来的愈加“热烈的情绪”。)
1、聆听第一乐段(主题音乐的巩固聆听)
“听一听,小铁匠的歌出现了几次?”
“还听到了什么声音?”
2、模拟打铁的不同节奏型(音乐最饱满的.部分学习)
2/400|0X|00|0X|0X|0X|XX|XX|XXXX|XXXX|XXXX|XXXX|
3、打铁前的加热——火焰(音乐中间部分的衔接)
①“生铁是打不了的,必须要先进行加热,那就需要什么呢?”(引出“火焰”三个乐句的聆听)
“请听音乐看老师表演火焰,跟着音乐悄悄地数一数每一次火焰持续了几拍?火焰升腾了几次?”(三次大火焰,每次持续八拍。)
②“我来扮演火焰,同学们担任小铁匠。注意耳朵听音乐哦。”
4、完整聆听第一乐段
“让我们跟着音乐,再来回忆下小铁匠是怎样进行工作的。”
(出示相应环节的图片加以提示)
“我请四位同学来跟我一起扮演火焰,其他同学担任小铁匠。让我们跟随音乐一起来表演吧。”
四、第二乐段的学习
(聆听音乐)
“听,这段音乐又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呢?请你跟着音乐自由的动一动。”
“音乐的后半节出现了什么声音?”
五、第三乐段的学习
(新课标提倡孩子的主体地位,要求我们教学中要尽可能的以生为本,“创造”是孩子们乐于参与的,本环节,我以“请你用动作表现出铁匠打出的神秘铁器”来引导孩子们积极的进行编创,即能带动他们的听觉,又能让他们动脑、动身体,可谓“一举好几得”,是本课的亮点之一。)
1、完整聆听第三乐段
“听一听跟哪一段相似?又有什么不同?”
2、学习尾声,出示节奏图谱
3、在尾声音乐的伴奏下,摆铁器造型
(图片提示:有可能是……?)
六、完整聆听全曲
(音乐学科十分强调整体性,本环节的任务就是进行全曲聆听。但由于作品长达两分三十八秒,所以,在聆听前,我设计了“情景回顾”的环节,帮助孩子梳理音乐,以便聆听中的参与体验能顺利进行。)
1、结合课件快速巩固各乐段的参与方式
2、完整聆听并表现
七、揭题,拓展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抓住本课的尾巴,给孩子预留一个探寻学习的空间,为以后的学习埋下伏笔。)
1、揭题《铁匠波尔卡》
2、了解两个名词“作曲家:约瑟夫-斯特劳斯”、“波尔卡”
3、随音乐有序结束课堂。
一年级音乐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演奏串铃、三角铁、哇鸣筒、舞板这四种打击乐器,能分辨其音色,说出其名称。
2.能学会唱歌曲《蒙古小夜曲》,并能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正确演奏串铃、三角铁、哇鸣筒、舞板这四种打击乐器。
难点:能分辨其音色,说出其名称。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打击乐器若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天气可真好,老师带你们一起去交游,准备好了吗?那我们出发吧。(律动)
二、自制简单的打击乐器
1、检查学生准备制作打击乐器的材料。
2、引导学生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使自备的材料发出各具特色的音响。
3、引导学生用上述材料分别演奏自编或教材提供的简单节奏自编或教材提供的简单节奏型,让他们聆听不同的材料通过不同的演奏方式所发出的各具特色的音响效果。
4、教师弹奏一些学生熟悉的.曲调,让他们操起手中的“乐器”,用一些简单的节奏型为曲调即兴表演。
三、认识四种打击乐器
边介绍各种乐器的特色特点和演奏方法,边示范,并让学生“敲一敲,听一听”。
四、学唱《蒙古小夜曲》
1、利用歌词意境边讲故事边唱,启发学生。
2、唱一唱
(1)范唱。
(2)边想像边跟唱一唱,边唱边用打击乐器伴奏,进入音乐情境。
3、让学生互相评价,评一评谁配得最好。
五、结束
小朋友们,天快黑了,我们该回家了。看,小火车来接我们了。
课件:小火车出现,播放歌曲《火车开啦》。
听音乐出教室。
一年级音乐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小青蛙找家》是一首通俗简练、富于儿童情趣的歌曲,由四个乐句构成,一段体,2/4拍。歌曲以明快活泼的旋律作为前奏,描写了小青蛙在东奔西跑地寻找自己的家,也为歌曲主题出现做出了铺垫。歌曲中“跳跳,呱呱”分别以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组成,模仿小青蛙的鸣叫,刻画了小青蛙跳一跳,叫一叫的焦急神态。最后一句旋律平稳流畅,表现了小青蛙历尽艰险,终于回到家时愉快、喜悦的心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用轻快而有弹性的声音配合表情演唱《小青蛙找家》,并能模仿小青蛙的动作准确与音乐一起律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听赏、演唱、表演、创编等活动体会小青蛙着急、快乐的不同情绪,感受音乐的美好,理解音乐情绪,表达音乐内容。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演唱和表演,来感受小动物的可爱,从小培养爱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设计理念:
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为了使儿童能在体验中既受到情感的熏陶,又获得形式、技能的领悟,本课将遵循音乐活动课教学的基本理念,努力为学生享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提供机会。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教学中力求将学生对歌曲的感受和参与音乐活动放在重要的位置,让学生在多听、多唱、多动、多想的环境中学习这首歌曲。
教学设计亮点:
1.多种形式感受节奏始终贯穿整节课堂。运用了故事导入体验雨声强弱、陪小青蛙过荷叶桥的游戏、给原唱、个人创编视唱等多种形式享受音乐,感受歌曲整体节奏。
2.表演、创编多种音乐活动感受表现小动物找家的情感变化。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这不仅给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
3.小青蛙找家的故事情节贯穿整节课堂,在地图的每个地点都设置了听唱演编的音乐活动,既体现了音乐的娱乐性,又巧妙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并用小组竞争的形式,哪组表现好就把哪组的小青蛙往前过一片荷叶,在游戏比赛中自然的去提高学习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
1.能正确掌握念白节奏,并能用不同的声音、表情、动作来表现出小青蛙找家时的不同神态和心情。
2.启发学生编创新歌词,用肢体语言创设情景表现音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青蛙头饰、青蛙及鸭子手偶。
教学过程:
一、情景故事,激趣导入。
1.老师讲述故事,带领学生在情境中初步模击节奏。
2.引出小青蛙,课件出示小青蛙找家的路线图,出示课题:小青蛙找家。
二、节奏练习,学唱歌曲。
(一)过荷叶桥,节奏练习
1.师生互动,初学节奏
①师生合作初步练习念白节奏,(师)跳——跳跳——跳跳跳(生)呱——呱呱——呱呱呱。
②理解无音高符号,拍手练节奏。
③创编动作练习节奏。双手叉腰“跳跳”,跟着节奏左右摆手“呱呱”。
2.趣味游戏,享受音乐
通过跟随音乐节奏做动作,参与荷叶桥的游戏,在快乐中不自觉的感受节奏,享受音乐。播放音乐,带领个别学生、小组学生跟随节奏|××|××|××|××|×××|×××|×××|×××|做动作。熟悉音乐节奏后,全班一起配上动作通过荷叶桥。
(二)过荷叶台,学唱歌曲
1.互对口型,熟悉歌词
老师先有节奏的念歌词,学生只对口型不出声音,并体会小青蛙着急和高兴时的表情、情绪变化。第二遍交换,重点注意最后一句的“家” 有2拍。
2.理解感情,感受情绪
①理解小青蛙找家时着急的神态心情并板书、试唱。
②理解小青蛙找到家以后高兴的神态心情并板书、试唱。
③理解“休止符”并唱准带有“休止符”的旋律部分。
3.感受音乐,学唱歌曲。
①听小青蛙唱一遍。
②与小青蛙合作演唱。
③男女比赛,随琴演唱。
④跟随伴奏,全班合唱。
⑤个别试唱,学生评价。
⑥听赏原唱,跟伴奏唱。
(三)找荷花池,表演找家
1.老师设置情境:跟着音乐节奏和老师预设的情境去体验小青蛙找家时着急和找到家高兴的情感变化。
2.师生共同表演。
三、拓展教学,创编歌词。
1.出示小黄鸭的手偶,提出为小黄鸭编歌的`要求,讨论编歌词的方法。
2.为其他动物编歌。熟悉动物叫声的节拍后,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自愿组成小组创编歌曲。
四、课堂小结,课外拓展。
今天,我们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帮助小青蛙找到了家,而且帮其他小动物编出了好听的歌,你还想给哪些小动物编歌呢?下课以后唱给你的同学听。跟着音乐节奏运用响板一蹦一跳出教室。
五、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在本课中,我遵循低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主要采用了以下多种教学方法:
1.情景导入法:根据孩子爱玩好动的年龄特征,在新课教学时我运用了雨过天晴后小青蛙结伴玩耍的故事导入,一边让学生体验故事的有趣,一边带领学生初步感受节奏|××|××|××× |×××|。
2.游戏竞赛法:游戏活动是孩子的天性,本课的节奏练习与游戏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跟随音乐节奏做动作,参与荷叶桥的游戏,学生在游戏的快乐中不自觉的感受节奏,享受音乐。并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比比谁先帮小青蛙找到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
3.表演启发法:首先模仿表演着急的、高兴的小青蛙叫声,初步理解小青蛙找家的情绪变化;然后全班同学配上小青蛙蹦跳的动作表演找家,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歌曲中小青蛙的心情,并创造性的给其他小动物编歌词表演。
4.拓展创编法:创编歌词部分,我重视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能力,先利用拍手的节奏学会各种动物有节奏的叫声,然后通过改变部分歌词配合动作表情充分表现歌曲,从而突破了本堂课中的教学难点。
通过实际教学,我发现课堂中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音乐活动。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很好的理解旋律,学习节奏,并能创造性地创编歌词,提高了音乐素养,达到了音乐教学的目的。
一年级音乐教学设计9
管弦乐《大象》?是法国作曲家圣-桑所作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中的第五首。《动物狂欢节》,又称《动物园狂想曲》。这是一部形象生动、充满幽默谐趣的管弦乐组曲。这部乐曲常采用两架钢琴和小型管弦乐队的形式演奏。1886年2 月,圣-桑曾先后到布拉格和维也纳等地旅行演出。途中在奥地利小城库普拉哈休养,在休养期间,他应巴黎的好友夏尔·勒布克(大提琴家)的请求,为狂欢节的音乐会写了这部组曲,并亲自指挥演奏,由于在这部作品中糅合了某些名家作品的主题旋律,并加以夸张和变形,含有善意的戏谑成分和明显的讽刺色彩,因此作者禁止在他生前出版和继续演出,但其中的第十三首《天鹅》例外。直到作者死后的第二年(1922年),这部作品才公开出版,同年2月25日正式公开演出。
在这部新颖奇特的组曲中,作者以漫画式的笔调,运用各种乐器的音色和表情特征,惟妙惟肖地描绘出动物们滑稽的动作和可爱的情态。
《大象》这首乐曲取材于柏辽兹歌剧《浮士德的沉沦》中《风妖之舞》圆舞曲的片断。圣-桑改为低音提琴演奏,表现大象沉重笨拙的步伐的滑稽可笑的舞姿。
乐曲采用降E大调,3/8拍。结构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
在钢琴奏出几小节的圆舞曲节奏后,低音提琴奏出圆舞曲主题,表现大象愉快地迈着笨重的脚步,费力地旋转舞蹈,给人以幽默可笑的感觉。
中段比较抒情,舒展而优美的旋律自由地在各调上模进、重复,犹如大象伸着鼻子在舒心地歌唱。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最后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
在这个喜剧性的乐曲中,还穿插了门德尔松的歌剧《仲夏夜之梦》中“诙谐曲”的'片断,乐曲的戏谑成分更为突出。
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初听前,提示学生:大象的音乐是缓慢沉重的?还是轻快活泼的?为什么音乐缓慢沉重。让学生理解音乐的表现与事物的形象动态有直接的关系。
2.复听音乐做动作。
提示:大象有哪些习性?它怎样走路?大象的音乐与小象的音乐有什么不同?使学生在对比的感受中,加深印象。
一年级音乐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一、表演《牧童谣》《放牛歌》
二、聆听《牧童短笛》《牧童》
三、编创与活动:认识双响筒、三角铁
单元目标:
一、情感目标:
在演唱《牧童谣》《放牛歌》和聆听《牧童短笛》《牧童》几首歌曲中,感受牧童的生活,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理解牧童生活的变化。
二、认知目标:
认识双响筒,探索其演奏方法。
三、技能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背唱歌曲;
2、掌握三角铁、双响筒的演奏方法,并能正确使用为歌曲伴奏。
课时安排:共三课时
1、表演《牧童谣》,认识三角铁;
2、聆听《牧童》《牧童短笛》,认识双响筒;
3、表演《放牛歌》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在歌曲中感受牧童的悠闲和愉快。
2、能用轻柔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背唱。
3、认识三角铁,探索其演奏方法,并能用适当的节奏为歌曲伴奏。
4、能完整演唱歌曲的旋律。
教学难点:
演唱歌曲旋律。
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铁
教具准备:
钢琴、录音机。教学磁带、教学卡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识谱游戏
用抢卡片、贴卡片的游戏完成识谱,第三乐句学生可以选择学唱。
三、歌曲表演
1、讨论什么是“牧童”?
2、用柯尔文手势学唱旋律
3、歌曲学唱
聆听范唱,学生看书,学会阅读图谱歌词——听老师范唱击拍——师生对唱填唱歌词——随琴练习,强调歌曲情绪(轻快、活泼)
4、分组对唱,比一比:谁的歌声美?
四、认识三角铁
听音辨乐器材质——看乐器为乐器取名——敲一敲,试一试,怎样才能敲出最动人的音色——试为歌曲伴奏,什么节奏型最适合?——出示伴奏图谱,按学生设计的节奏型出示——部分学生伴奏,其余同学演唱歌曲。
五、板书设计
牧童谣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聆听音乐,在音乐中理解歌曲含义;
2、感受牧童生活的变化,引导学生热爱今天的生活;
3、认识双响筒,探索其演奏方法。
教学重难点:
认识双响筒
教具准备:
钢琴、录音机。教学磁带、教学卡片、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歌曲《牧童》
三、聆听《牧童短笛》
1、老师弹奏乐曲第一乐段,学生在音乐中想像音乐画面;
2、打开课本,分析画面,了解音乐描绘的景象;
3、完整聆听音乐,感受音乐段落的变化,以及每一段音乐展现的画面;
4、分析音乐的段落结构,引导学生分析音乐要素的'改变带来的音乐情绪的变化;
5、复听音乐,最后一段是重复的乐段还是新的乐段?
6、板书音乐结构。
四、聆听《牧童》
1、聆听歌曲《牧童》,边听边逐句贴出歌词卡片。
设问:歌中唱出了哪些内容?
2、复听歌曲
从歌曲情绪和歌词内容展开讨论。
3、再次复听,并用双响筒为歌曲伴奏。
五、小结:这些牧童都是快乐的牧童,他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更热爱劳动。
六、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带间奏的歌曲的表现。
2、感受歌曲浓郁的民歌风格。
3、尝试用凳鼓和小镲为歌曲间奏配器。
4、能用轻快的歌声背唱歌曲。
教学重点:
编创节奏在歌曲间奏处加入打击乐伴奏。
教具准备:
钢琴、录音机、教学磁带、歌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歌曲《牧童》
三、表演《放牛歌》
1、聆听歌曲导入
设问:这首歌和我们以往学的歌曲有什么不同?(有间奏)
2、生观察课本彩图部分
设问:除了歌词还有什么?(鼓)
3、师板书鼓点节奏
指名拍击——齐练拍击——口念节奏
4、师范唱,生拍击伴奏。(启发学生用凳鼓)
5、随录音范唱,用听唱法学会歌曲。
6、视唱乐谱,对比最后一乐句两段的相同和不同,并反复的练习,正确区别。
7、随琴练唱,在间奏处按鼓点拍手,明确反复跳跃记号的使用。
8、完成全部旋律的视唱。
9、出示鼓和镲,请学生用这两种打击乐器编创伴奏谱。
10、尽量使用学生编创的节奏,完整表演歌曲。
11、编创动作,有表情地表演歌曲。
四、板书设计
放牛歌
一年级音乐教学设计11
这首歌曲的速度欢快活泼,但节奏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稍快了一些,学生不是很容易掌握和学唱。在这首歌曲的教学的过程中,我一直采用钢琴伴奏,便于学生演唱和学唱。在学习歌词的时候,第一段有两句歌词学生总是唱不清楚,(上山坡去捻竹叶,带上长刀砍竹筒),于是教师通过分解表演动作,让学生来猜的方式,让学生明白歌词表达的意思。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示范和讲解是很重要的,唱游教学是活动型的'课程,离不开动作,更离不开教师的示范和讲解。在律动《其多列》中,我先将捻、吹、砍、背四个动作,一一示范和讲解给学生看,然后,在完整的音乐中做一个完整的示范。示范时要注意的是,面对学生做反向动作,背对学生做正向动作。生动形象的
动作,帮助学生全面感受和理解音乐。接着,我让学生跟着音乐做动作,提醒学生动作要符合音乐总的情绪和音乐的节奏、节拍的特点,速度力度的变化等等。让学生随着音乐的结构完整表演。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地掌握这首歌曲的律动了。
让每个孩子都有表演的机会。音乐游戏中无论是有主题的游戏还是无主题的游戏,都可以试着让孩子们去表演,这样可以激发起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对于那些平时不爱说话、个性内向的孩子,更需要耐心的讲解,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表演的机会,让他们也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一年级音乐教学设计12
教学目的:
1、通过歌曲的演唱,学习用轻快的声音演唱歌曲。
2、结合生活中的经验,用敲击各种物品的方式,探索感知,体验音的强弱。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歌曲的演唱,学习用轻快的.声音演唱歌曲。
2、结合生活中的经验,用敲击各种物品的方式,探索感知,体验音的强弱。
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问好、入座。
2、发声练习。
3、唱一唱,动一动。
4、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基本部分:
1、聆听《摇篮曲》
表演《小宝宝睡着了》
(1)在完整地聆听感受中熟悉歌曲的音调。
(2)轻声随范唱录音哼唱旋律。
(3)听着录音有感情地读歌词。
(4)分小组编创动作,请小组内一名同学表演,其他同学有感情地唱歌。
2、编创与活动:音的强弱
(1)组合一组汽车、轮船的音响录音或用琴模仿这些音响,让学生听辨、模仿。
(2)让学生按课本插图模仿动物的叫声或交通工具发出的声音,让大家听辨,说出哪个音高?哪个音低?
(3)提示学生在生活中还有哪些高低不同的声音,模仿给大家听。
三、结束部分:小结。
一年级音乐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学会并能背唱歌曲《各族小朋友在一起》。
2、能创编简单动作表演唱。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清晰、准确的演唱歌曲。
(二)教学难点
用歌、舞的形式表演歌曲《各族小朋友在一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我们的国家有多少个民族?
学生:56个。
师:你们说得对。我们中国有56个民族,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风俗习惯,但各个民族的小朋友都是我们的好朋友。现在就让我们来聆听一首歌曲《各族小朋友在一起》动画。
(二)学习歌曲
1、感受歌曲
提问:歌曲情绪是怎样的?歌曲的速度是较快还是较慢?聆听音频《各族小朋友在一起》范唱。学生边听边徒手用“X—”的节奏,模仿演奏三角铁的动作为歌曲伴奏。
提问:歌曲中唱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并要求学生再次欣赏时模仿其它乐器演奏的动作伴奏。
2、学习歌词
演示《各族小朋友在一起》歌词节奏谱例,带学生分句读歌词。学生随教师按节奏分句读歌词之后完整练习读词。学生完整随伴奏读歌词。
提问:读歌词的过程中,哪些地方老师弹了多个音,你却读了一个字?学生回答乐谱中音符上面有连线的地方。再次学生读歌词,验证是不是这样。
教师总结:这些连音线有的叫圆滑线,有的叫延音线。圆滑线下可以有多个音,演唱时这些音唱一个字,延音线只连接两个音,演唱时多个音唱一个字,就是把这个字延长。
学生复述并再次跟琴完整读歌词。
3、歌曲学唱
演示《各族小朋友在一起》歌曲谱例,听唱法分句教唱。学生分句学唱歌曲。教师完整范唱,学生张嘴不出声音为教师配口型(默唱)。
教师评价总结,再播放歌曲时,请同学们轻声演唱。
播放音频《各族小朋友在一起》范唱,学生轻声完整演唱歌曲。
教师评价并总结,学生集体用自然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
欣赏:《各族小朋友在一起》。
(三)歌曲表现
这首歌曲中唱到各族小朋友们在一起唱歌跳舞。歌曲我们唱会了,如果能载歌载舞就更好了。各族小朋友们欢乐的`舞蹈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来欣赏两段不同民族的舞蹈,请同学们认真看,试着学习舞蹈片段中的动作,把这些动作加入到我们的歌曲中边歌边舞。
播放视频:彝族舞蹈视频及藏族舞蹈视频。学生观看舞蹈片段并模仿其中简单的动作。
师生共同讨论,创编动作表演歌曲。
学生加简单舞蹈动作表演唱。
教师评价总结。
集体背唱歌曲,个别学生舞蹈表演。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各族小朋友在一起》,希望同学们能像歌中所唱的一样,团结友爱,共同成长。
一年级音乐教学设计14
今天一年级的第一堂音乐课,我们学的是《你的名字叫什么》,在课前准备的过程中,我就走到孩子们的中间,在坐的最好的小朋友面前,竖起大拇指,这一竖,引得其他小朋友马上坐得端端正正了,在课的`一开始,我对孩子们说:“以后,你们的音乐课,就由我来做你们的音乐老师了,你们想认识我吗?”“想!”,“既然我们上得是音乐课,那么,老师想通过音乐的方式来介绍我自己,你们可要听好了,我叫于老师,我叫于老 师!(同时,在黑板上板书节奏:** *下面,我想认识一下我们的小朋友,那么你能不能学着于老师,用音乐的方式来介绍一下你自己呢?”一下子,十几双小手高高举了起来,我叫起一个学生,轻轻对她唱着:“你的名字叫什么?”她高兴地拍手说:“我叫** *,我叫** *!”,于是,我又唱着《你的名字叫什么》的最后一句对她说:“你的名字真好听!”同时,奖了她一个笑脸,这下,孩子们可激动了,个个把小手举得高高的,经过一番“开火车”后,孩子们基本上把这首歌曲在无形中学会了,接着,我对学生说:“因为我们上的是音乐课,以后我们就要用音乐的方式来进行上、下课问好,你们想学吗?”“想!”一声高过一声!忽然有个声音说:“哇,音乐老师好厉害啊!”当我们经过比赛、游戏等过程学完上、下课问好及“静坐”音乐后,我们的下课铃声在不知不觉中响起来了,课后,有几个
孩子跑来对我说:“于老师,你真厉害!”呵呵……这些孩子,一句“甜言蜜语”,竟让我一下子有点“飘飘然”了!今天的音乐教学真得让我很快乐!
本单元主题好朋友,要求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学习以音乐的方式与教师和同学交往,.喜爱并乐于参加音乐实践活动.其中表演<<你的名字叫什么>>,学生拉着勾勾唱歌,感觉到了学生们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
一年级音乐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通过演唱歌曲《拉勾勾》和音乐实践活动,是学生喜欢用音乐的方式与同学交往,鼓励学生为歌曲自编动作进行表演;引导学生聆听乐曲《口哨与小狗》,培养学生欣赏和感受音乐的能力。
教学重点:
看图与听唱结合,指导学生看图形谱直观的感受歌曲旋律的高低。
教学难点:
鼓励学生通过表演方式,用动作表示自己的感受。
教学用具:
电子琴、光盘、自制的小狗头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创设情境:组织律动教学,师生互问好。
2、做拍手游戏:师与一学生拉勾,表演“拉勾上吊,一百年不许变”!导入新课。
二、寓教于乐
1、自主学习,感受音乐。
(1)师范唱歌曲《拉勾勾》,生初步感受音乐。
(2)师引导学生反复听几遍,学生听音乐,拍手拍肩、拍手拍腿小声跟唱歌曲,感受歌曲的节拍。
2、启发引导,用听唱法教学新歌。
(1)指导学生准确的读出歌词,调动学生积极性;
(2)边范唱边在黑板上指画的金勾勾、银勾勾图形谱。再次范唱,学生哼唱,并用手指指出画面上的图。
3、演唱歌曲,体验音乐
分小组唱,师指导突破歌唱的难点。
(设计意图:学生往往在集体歌唱时唱得很流畅,但是单独唱时,很容易找不着调;集体唱也不便于老师听辩学生是否唱正确,所以让学生分组练唱,老师便于听辨的同时其余学生也得到了听辨训练。)
三、创造表现
1、合作探究
(1)师用手势动作表示高音或低音的旋律行进,再让学生准确的唱一遍歌曲。
2)师和学生一起做拉勾勾游戏并表演;问:我们怎样做才能和同学们都是好朋友?哪些行为我们不能做?()
2、创造实践
鼓励学生分小组自编动作演唱歌曲;随老师的琴声两人一组表演。
3、表演展示,交流评价。、推选几组进行表演;、学生分组站成圆圈并拍手做动作演唱歌曲,评比哪组表演的好。
4、聆听管弦乐
师:我们不仅和同学们成为好朋友,我们也应该和小动物们交朋友。你们听,一个小朋友和他的小动物伙伴玩的多开心啊!(播放音乐《口哨与小狗》)。
问:你们听到乐曲中有哪些声音?(口哨声与小狗叫声)你的心情怎样?(愉快)再次聆听并要求学生听到小狗叫声时在书中添上一种颜色,听到声则涂上另一种颜色。
5、鼓励学生带小狗头饰随音乐表演。
四、完美结课
总结本节课
教学反思:
一年级的学生比较好动,因此在课上我充分利用了孩子的心理,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和要求,让他们明白音乐是他们的朋友,音乐课充满了乐趣,以便给以后的课程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课中我充分利用音乐弥漫性的特点,让学生首先感受音乐的特点,再请学生听着音乐玩游戏“拉勾勾”,学生即掌握了游戏的玩法,又对歌曲进行了点题。这样一来,使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的熟悉了旋律,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在教授三拍子的节奏特点时,同样没有采用填鸭式的教学,而是让从学生自己拍手、儿歌等方式上入手,通过真听、真看、真感受去进行强化。
最后,让学生大胆想象创编,为歌曲配上自己最喜欢的动作,从而巩固歌曲,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一年级音乐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一年级音乐教学设计10-22
一年级音乐教学设计05-14
音乐教学设计[精选]04-07
音乐教学设计04-24
音乐教学设计02-29
一年级上册音乐教学设计03-13
一年级音乐教学设计(实用)10-22
小学一年级的音乐教学设计12-16
一年级音乐上册教学设计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