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阶段语文文言古诗文必背篇目分析与讲解

时间:2024-10-25 09:36:53 科普知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中阶段语文文言古诗文必背篇目分析与讲解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阶段语文文言古诗文必背篇目分析与讲解,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阶段语文文言古诗文必背篇目分析与讲解

  一、论语十则

  (一)第一则:为人处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老师传授过的知识并时常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到这里与你做朋友,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称得上是君子吗?

  重点字词解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二)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鲁国人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注:反省。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三)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会贯通。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重点字词解释:

  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故:旧的知识。知:领悟。可:可以。以:凭。为:做。

  (直译: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成为老师。)

  (四)第四则: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读书,这是有害的。学与思要结合起来。

  重点字词解释:

  而:连词,表示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罔:迷惑不解。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有害的。

  (五)第五则:学习方法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重点字词解释: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做法).

  知识点:

  女:通汝意思:你

  是知也:

  知:通智意思:聪明智慧。(其他知不变)

  诲的意思:教,传授。

  乎的意思:语音助词。

  由:仲由(子路)(前542~前480)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为人性格爽直,为人勇武,信守承诺,忠于职守、事亲至孝,以擅长政事著称。子路对孔子的言行,虽然常提出意见,但却是个好弟子。他为人伉直好勇、重友朋、讲信义,是孔门弟子中性格较为独异的一位。曾协助孔子堕三都,都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除学诗、礼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深得器重。孔子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初仕鲁,后事卫。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任季孙氏的宰,后任大夫孔俚的宰。卫庄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俚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子路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目毗尽裂,严厉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卫侯。宋大中符二年(1009)加封河内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封为卫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仲子。

  (六)第六则:学习态度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孔子说:看见他的优点就向他学习,看见他的缺点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

  重点字词解释:

  思:希望,想着。

  (七)第七则:学习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必有我师焉: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八)第八则:怎样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九)第九则:怎样做人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孔子说:(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树是最后凋谢的

  (十)第十则:怎样做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重点字词解释:

  一言:一句话。

  行:奉行。

  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

  其:大概,也许。

  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喜欢,想。想要(做的事)。

  施:施加。

  二、各则注解:

  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是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第三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第四则是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五则是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

  第六则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思想修养。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第七则是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第八则是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第九则是学习态度,强调要惜时而学。

  第十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总共三类:学习方法,学习乐趣,个人修养.

  三、补充知识:

  (一)文言文翻译有五种方法:

  1、留专有名词,人名.

  2、补省略部分,主语宾语.

  3、删删去不要翻译的

  4、换将古词换成现代汉语词.

  5、调调整倒装语序.

  (二)成语

  不亦乐乎

  死而后已

  温故而知新

  任重道远

  择善而从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同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

  女:同汝,代词,代指你;

  3、是知也:

  知:同智,聪明。

  (四)活用现象

  1、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名词作状语;

  2、温故而知新:旧知识,形容词做名词;

  3、传不习乎: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

  (五)古今异义

  1、学而时习之:

  (1)时:

  古义:按一定的时间,今义:时间

  (2)习:

  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2、吾日三省吾身:

  (1)日:

  古义:每日,今义:一日

  (2)三:

  古义:泛指多数,虚数

  今义:数词,三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

  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

  4、温故而知新:

  故:

  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此古义变今义是意扩大了范围)

  5、择其善者而从之:

  (1)善者:

  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

  (2)从:

  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此古义变今义也是意扩大了范围)

  5、可以为师矣:

  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把,今义:可能、许可

  6、是知也:

  是:

  古义:这,今义:表判断

  (六)孔子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以应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他后来被尊称为圣人。

  四、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简析: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诗的正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这首诗的基调是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1、澹澹是形容的样子,竦峙是写的形象。丛生、丰茂给人以的感受。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

  A.日月星辰好像在沧海中运行。

  B.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

  C.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字统领全篇的写景。写景的十句中,前句是实写,后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次写海面上的,最后写天空中。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

  4、这首诗的主旨是

  答案:

  1、水波动荡山岛巍然屹立生机蓬勃

  2、B

  3、观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辰海水呈青苍色

  4、通过勾画大海的壮观景色,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五、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简析: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开头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何况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旅食他乡,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1、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题目中的次本是停驻之意,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馆之内。

  B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青山指的是题目中的北固山。

  C颔联中两岸阔的阔是表现潮平之后的景象,随着春潮的起涨,放眼望去,江面似与岸平,舟中人的视野也因此而开阔。

  D颈联透露出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此联表现了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羇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C、第三联写得妙绝。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像到诗人已被江南的美景所陶醉了。

  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绿水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

  3、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

  1、A

  2、C

  3、示例: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广阔无边的江天上。

  六、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简析: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823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中间两联是分写。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给,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1、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景色,诗中哪些字是紧扣早字来写的?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4、试着从某一个角度对本诗写作上的特点作一点分析。

  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除了描绘出的景象之外,还间接地记述了诗人的情景。

  答案:

  1、初、早、新、渐、浅

  2、对钱塘湖早春景物的喜爱之情

  3、描绘了钱塘湖畔旖旎的早春风光,表达了对大好春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提示:一要点出特点,二要写出具体的句子或词语并作适当分析。

  (自制:对天空中的小鸟进行了形象的拟人化描写

  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5、钱塘湖初春在湖边骑马春行

  七、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简析: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把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境界: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在作了这样的铺垫之后,作者才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乡愁何等浓重。

  古人说:凡景语,皆情语。这篇作品除最后一句外,全都是景语,而字字都是扣着情来写的,这就是它艺术上的动人处。

  1、小令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2、这首小令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之情。

  B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的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

  C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寒风之中诗人孤独、寂寥的形象。由马的瘦可以联想到诗人的疲惫、困乏。

  D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诗人的思乡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答案:

  1、深秋晚景图

  2、游人孤寂悲苦的心情

  3、B

  八、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简析:晏殊一生著作颇丰,是宋代婉约派著名词人之一,其词作品在当时颇负盛名。他的词以抒写闲情雅致著称,作品沿袭了晚唐、五代词柔靡哀婉的遗风,多抒写酒足饭饱之后的娱宾谴兴和描写男女相思、离情别绪之主题。王灼在《碧鸡漫志》中称其为:晏元献公长短句,风流蕴籍,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洁,亦其无比。此话比较准确地概括了晏殊词作品的风格特色。上面这首词作品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是一首抒发闲愁的词。由于晏殊少年得志,生于承平之时,仕至宰相,政事之外,过着喜宾客,未尝一日不宴饮的生活,征歌逐舞,以诗酒消遣。这样的地位、生活、思想感情,所以决定了他的诗词作品如珠似玉,温润秀洁,字里行间只有些许淡淡的闲愁。上面这首词作品所抒发的即是悼惜残春之感。

  这首词主要写作者新词对酒的优雅闲适生活和对暮春残景的叹惋惆怅,抒发了春光易逝,人生易老,富贵难久的闲愁,表现了作者生活的优裕和精神生活的寂寞空虚,典型地反映了北宋前期达官显贵们的精神状态。

  词的上阕主要写持酒听新词,意兴无穷,但是突然记起去年也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一样的天气,一样的亭台,一样的一曲新词酒一杯,此时感到光阴的流逝,不可追回,虽有富贵,犹有不足,因而未免深深叹息。

  现在让我们分句来细读,先读上阕的首句一曲新词酒一杯,这句词让我记起白居易的一首诗,花枝缺处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长安道》),晏殊在自己这首词中是化用白居易这首诗之意,以诗酒作自我排遣。再读下面二句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这二句是说景物依旧,季节、园子、亭台均与去年相同,但过去的一切,都像夕阳西下,一去不复返。作者的言外之意是说,人已经不是去年的人了,虽然景物没有变,但人却在变,隐然有一种惜春叹老之情。

  词的下阕主要抒发春残花落,美好事物的衰亡不可抗拒,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但燕子去而复返,在春天来临之时,依恋旧巢,人们见到它,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可是青春却一去不归,酒阑人散之后,作者带着莫名的闲愁在花园的小路上独自徘徊。

  下阕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是这首词作品的灵魂所在,这首词作品也因这二句而著名,成为流芳千古的佳作,由于作者自爱其工,又将这二句另组织在一首七律作品中。这二句的意思是,春残花落,是时序推移的自然道理,虽然触景心伤,但也是无可奈何之事。燕子春去秋来,依恋旧巢,不忘故主,人们见到它,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通观这首词的整个层面,它的构思精巧,选景典型,作者善于捕捉自己那一刹那间偶然为外物所触发的真实情感。整首词处处是写景和写个人的活动,但处处又是抒情,由景及情,情在景中,景在情中,情景交融。

  这首词在艺术上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它语言工巧,清丽而自然。整首作品委婉含蓄,语浅情深,集中体现了晏词富贵气象的风格特色。而妙手偶得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更使这首词作品流传千古,这是这首词作品最成功之处。

  1、本文的体裁属于,浣溪沙是。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已成为千古名句,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答案:

  1、词词牌名

  2、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所以人是无可奈何的;燕子每年都回来寻旧巢,所以说似曾相似。这是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慨叹。

  九、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①秦淮:河名,源出江苏省溧水县,贯穿南京市。

  ②商女:卖唱的歌女。

  ③后庭花:歌曲名,南朝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后人亡国之音。

  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自然洒脱;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蓄深沉;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尸,鞭笞权贵的荒淫,深刻犀利。

  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过城中流入长江,两岸酒家林立,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场所。唐王朝的都城虽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两岸的景象却一如既往。

  有人说作诗发句好尤难得(严羽《沧浪诗话》)。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的,所以读完第一句,再读夜泊秦淮近酒家,就显得很自然。但如果就诗人的活动来讲,该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不过要真的掉过来一读,反而会觉得平板无味了。现在这种写法的好处是:首先它创造出一个很具有特色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这是很符合艺术表现的要求的。其次,一、二句这么处理,就很象一幅画的画面和题字的关系。平常人们欣赏一幅画,往往是先注目于那精彩的画面(这就犹如烟笼寒水月笼沙),然后再去看那边角的题字(这便是夜泊秦淮)。所以诗人这样写也是颇合人们艺术欣赏的习惯。

  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平平,却很值得玩味。这句诗内里的逻辑关系是很强的。由于夜泊秦淮才近酒家。然而,前四个字又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有个性,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后三个字又为下文打开了道路,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因此,从诗的发展和情感的抒发来看,这近酒家三个字,就象启动了闸门,那江河之水便汩汩而出,滔滔不绝。这七个字承上启下,网络全篇,诗人构思的细密、精巧,于此可见。

  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可见诗说商女不知亡国恨,乃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呢!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声色。犹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1、阅读下面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A.首句写景,二句叙事、写景连用。两用笼字说出夜色之迷茫。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商女、亡国恨、犹唱后庭花作了铺垫。

  B.诗中描绘秦淮迷蒙清寂的寒江夜色,寄寓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C.商女热衷歌唱《玉树后庭花》靡靡之音,诗人既批判了她的幼稚无知,又抒发了自己忧时伤世之感慨。

  D.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愁,语言清新洗炼,化用典故,是唐绝句中的优秀诗篇。

  2、仔细品味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说说两个笼好在什么地方。

  答案:

  1、C

  2、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融合在一起,点出朦胧凄凉的气氛。

  十、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简析: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1、(200X年梅州市题)诗中的秋字除了交代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

  2、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

  1、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2、表达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感情

【初中阶段语文文言古诗文必背篇目分析与讲解】相关文章:

中学考试语文必背古诗文03-25

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12-17

高考必背古诗文总结04-18

中考古诗文必背复习《破阵子》06-13

新版语文教材1-9年级必背古诗文03-26

统编教材1-9年级语文必背古诗文全03-20

小学《综合素质》材料分析题必背知识点03-18

必背中秋古诗40首09-25

生物必背知识点08-02

生物必背知识点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