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艺术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艺术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艺术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鉴赏作者描写音乐旋律的技巧。
2、学习在比较中归纳课文的艺术特点。
3、学习课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掌握诗歌中想象、比喻等修辞手法。
难点:理解《李凭箜篌引》中典故和意象的象征意义。
【媒体准备】
多媒体教具;投影仪。
【课时安排】
3课时。
【预习要求】
阅读全文,查找生字词的读音和解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心血凝成的作品》
一、作者简介:(投影展示)
马可(1918—1976)江苏徐州人。曾在河南大学化学系学习,后在冼星海的感召和引导下,参加河南抗敌后援会巡回演剧第三队。1939年抵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音乐工作团工作、学习,得到冼星海、吕骥等人的指导,记录、整理过大量民族资料。后在东北解放区从事音乐活动,解放后任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一生写了二百多首(部)音乐作品,其中以歌曲《南泥湾》、《我们是民主青年》、《咱们工人有力量》、《吕梁山大合唱》,秧歌剧《夫妻识字》歌剧《周子山》(与张鲁、刘炽合作)、《白毛女》(与瞿维、张鲁、向隅等合作)、《小二黑结婚》,管弦乐《陕北组曲》等流传最为广泛。
二、检测预习。
给加点的字注音:(多媒体投影)
凛冽(lǐnliè)霎(shà)时间皓(hào)月清寥(liáo)
悲天悯(mǐn)人颤栗(zhànlì)吞噬(shì)
三、导入示例:
在本单元我们学过音乐家冼星海的自叙《留学巴黎》,我们敬佩他身陷贫贱却不移大志的决心,也为他献身祖国的热情而感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马可的《冼星海传》中的一章。马可是冼星海的学生,他写《冼星海传》,所根据的就是冼星海的自述。本课文的素材就是冼星海的《留学巴黎》中关于写作《风》的片断。同样的事情,换一个叙述者,会有怎样的效果呢?
四、用比较法指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
1、请一位同学用概括的语言,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冼星海在巴黎求学的几件事?
明确:主要写了三件事:冼星海创作《风》、外国音乐家对《风》的评价、投考高级作曲班的波折等。
2、冼星海在《留学巴黎》中提到的事情还有很多,为什么作者单取这三件事情来写呢?
明确:选取的这三件事,都是留学巴黎中最感人的故事,也是最重要的事件。冼星海考取巴黎音乐院,是他留学的一个主要目标。这三件事同时也是很富有戏剧性情节的故事,如考场事件。
3、比较两篇课文对于创作《风》的描写,有什么不一样的记叙特点?
明确:冼星海的原文大都是比较精练的叙述,展开有限的描写的只有这么几行。
我写自以为比较成功的作品《风》的时候,正是被生活逼得走投无路的时候。我住在一间七层楼上的破小房子里,门窗都坏了,巴黎的天气本来就比中国南方冷,冬夜又刮大风,我没有棉被,觉也睡不成,只得点灯写作,哪知风猛烈吹进来,煤油灯(我安不起电灯)灭了又灭。我伤心极了,我打着战,风穿过门窗,猛烈嘶吼,我的心也跟着猛烈撼动。一切人生的苦、辣、辛、酸、不幸,都汹涌起来。我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于是借风抒怀,写成了这个作品。
而在马可这里,光是《风》的写作过程,就是两千多文字。冼文叙述概括,本课叙述详细。
五、分析课文中的三种“风”。
1、作者为什么要如此着力写《风》呢?
明确:当然是因为,这是冼星海在巴黎命运转折的关键。《风》这个奏鸣曲,得到了法国音乐界权威的赏识,他才获得了投考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的资格。
2、在本课中,“风”除了是指巴黎寒夜中的狂风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含义?
明确:在本文中,风具有三重含义。首先就是冼星海住处的风;其次,是杜甫的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风;这二者凝集起来,成为第三种风,就是冼星海作品中的“风”。
3、首先,我们来看冼星海住处的风。这是大自然的风。马可没有到过巴黎,难得的是,他把风写得那样具有感性色彩。这得力于马可的想象力。他是怎样写出风的严酷的呢?
明确:这种严酷,只用了几个有特点的细节就显得饱满起来。窗外的风声,“猛烈的嘶叫”,“窗页被吹落”,“玻璃哗啦啦啦摔成碎块”,“谱纸被吹得满屋飞舞”,煤油灯火,不断地熄灭。
4、其次,如果光是写巴黎的风的严酷,对冼星海的生命的概括还是不够的。作者又联想到了哪里的风?
明确:风意味着苦难。不仅仅是在巴黎,马可把它扩展到冼星海的整个生命中去。他让冼星海在忍受巴黎的寒风之时,联想到十多年前,广州珠江上的小茅屋前的风雨声。北京寒风中传来的枪声和犬吠,水灾地区“吹裂肌肤的烈风”。这是包含着冼星海自传的风,民族的历史的风。这些细节描写,不但让读者感觉到风的寒冷,也表现了冼星海对祖国命运的隐忧。
在冼星海的文章中,关于创作动机,只有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四个字:“借风抒怀”。马可的功夫就是把这四个字,通过艺术想像,把它和冼星海的童年经历、祖国同胞的苦难结合起来。
5、冼星海作品中风的形象,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用音乐描写风的语段。
旋律转入一种颤栗的、不安的音调中去。……音乐从那减七和弦的悲剧气氛中转入新的乐段,经过一个色彩性的、幻想的间奏,过渡到一种坚实、壮丽的乐句上去。这时,他仿佛觉得老诗人的`巨大的身影就站在他对面,那深远的眼光和苍劲的脸色像要透过历史的帷幕给世世代代的受难人以鼓舞和安慰。
音乐形象是旋律,本来是语言所不能传达的,但是,马可找到了表述音乐的形象的语言,把专业性术语和形象的可感性结合了起来。
在这里,音乐术语构成了音乐的旋律形象,更借助着对杜甫的想像,透露出冼星海的内心形象,把音乐的风和冼星海内心的风交融地结合在一起。
六、同样是描写留学巴黎期间的三件事,冼星海和马可各自用了两种不同的记叙方式,同学们觉得哪一种更好呢?分小组讨论后回答。
(注意:学生可能有各自的喜好,言之成理即可,不一定要有统一的认识。)
明确:马可描写的《风》的创作,集结了主人公对自身苦难和对祖国苦难的强烈感受,是他在巴黎期间被逼得走投无路的最困难的时期,又是其创作成功的转折点、命运的转折点。主人公本人在《留学巴黎》中也是花笔墨最多,情不自禁描写起来的最重要的一段。此事当然是主人公巴黎经历中最感人的故事。
马可运用的是文学描写,其不同于《留学巴黎》之处,也是其优点或特点主要有:1、对于凛冽的冬风、酷冷以及无法抵御风寒的居所,增加了许多富有感性的细节。2、增加了显现社会苦难、祖国苦难的各种风的描写,如珠江边的风雨声、裹夹着枪声犬吠的寒风、大水灾中兴风作浪的烈风。这些苦难在《留学巴黎》中只是部分有概略提到且不是与《风》的创作放在一起,而在马可的笔下不仅内容多了、写细了,而且与《风》的创作放在了一起。这样,“风”的内涵、主人公情感的深广度都扩展了。3、《留学巴黎》没有对它的音乐形象的创作过程展开描写,在马可笔下作为主要内容出现了,细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音乐形象的转换,且成为凝结上述各种“风”的核心。特别是音乐创作的最后部分,尤其鲜明地把“心血凝成”四字形象展示了。即他把主人公连棉被都没有的生活细节与杜甫“布衾多年冷似铁”联系起来,说“此刻他连一条冷似铁的布衾都没有,而且还远离祖国的土地千万里”,于是音乐的旋律转入颤栗不安的音调中,但紧接就过渡到诗人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博大情怀,乐声由悲切转入壮丽的结章。总之,这样丰富的、有深度的、又统一的文学描写是《留学巴黎》所没有的。
但《留学巴黎》的写法又有其不可替代的优点或特点。一是它是文中唯一的一处描写,在一片直白叙述中显得很突出,给人深刻印象。二是它的侧重点放在苦难及其感受上,似乎对读者的情感触动更大,尤其是最后一句(一切人生的苦、辣、辛、酸、不幸,都汹涌起来。我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于是借风述怀,写成了这个作品),浓缩了主人公许多情感、痛苦和当时的情景,引人触动,遐想。三是都为主人公自身经历的第一手资料,其教育方面和其他方面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另一处大幅度展开的文学描写是考场事件,这也是主人公留学巴黎经历里最感人的故事之一。显然,此处的描写比《留学巴黎》的简单叙述效果要好。马可的描写至少有三处好处。1、对门警阻止其入考场展开了细致描写。此处描写越充分,越能反衬出后面戏剧性变化的重要价值。此巨大反差,包括门警后来的愕然反应,鲜明展现了主人公求学条件的艰难和取得成就的可贵。2、要饭票一事本身就是生活中极感人的细节,《留学巴黎》的写法太可惜了这一细节。马可很有感染力的描写显然动人多了;尤其“饭票……”这脱口而出之状和再也不知道说什么为好的情态,使主人公三年来挣扎于生存线的艰难历程跃然纸上。3、从头至尾采取了小说的情节手法。故事本身就是极富情节性、戏剧性的,这样写不仅更为引人入胜,而且更觉得真实可信。
上述两件事不仅感人,也都是主人公留学经历中最重要的事。此外,《风》在巴黎公开演出后,对艺术家们的反应马可也展开了文学描写。此事虽不如上述两事感人,但也是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同时这也加强了通过效果手法(侧面描写)突出主人公的作用。
七、布置作业。
完成《伴你学语文》相关练习。
第二课时
学习《李凭箜篌引》
一、作者简介(投影展示)
李贺(790-816)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人。郡望陇西,家居福昌之昌谷,因称李昌谷。其父名晋肃,“晋”、“进”同音,故因避父讳不得考进士,仅任奉郎小官,愤懑不得志。其诗多感进伤逝之作,或寄情天国,或幻念鬼境,世称“鬼才”。尤擅乐府歌行,词采瑰丽,意境奇特,富浪漫色彩。绝句多抒写不平之感,笔意超纵。有《李长吉歌诗》,《全唐诗》存诗五卷。
“引”和“行”一样,是一种比较自由的诗歌体裁,章无定句,句无定言。据考证,李贺这首诗写在公元811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郞。诗中所歌颂的李凭属梨园子弟,箜篌弹得很出名,“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在当年是个当红的明星。李贺的赞颂当不是虚言。
二、检查预习
给加点的字注音:(多媒体投影)
箜篌(kōnghóu)颓(tuí)女娲(wā)妪(yū)
三、弄懂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1、第一句“吴丝蜀桐”,吴之丝,蜀之桐,都是当时制作乐器的名品。这里不仅是说材质之精良,而且有一定的文化意味。《诗经》里说:“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梧桐是和凤凰联系在一起的,因而有高贵、高雅的联想。庄子用凤凰比自己,说“宛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2、梧桐高雅的形象,又加上“张高秋”。这“张”字语义颇丰,大体可以理解为弹奏的意思,但是这个意思是引伸出来的,“张”的本义是开张、张开,也就是张开双手、张开双臂的张,令人联想到姿态和胸襟的开放。本来,不管怎么张,总是要张在人面前,在人的手中。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旋律之美,在人的心与手之间,在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交流和默契中。但这里却说,张在高秋之间,好像没有人似的。把琴和天空,而且是秋高气爽的天空联系起来。这就构成了一种异常空旷的背景。在天宇之下,什么也没有,只有箜篌,箜篌的形象和意蕴就变得宏大了。在李贺的构思中,就是尽可能让空间宏伟到天宇上去。而同时,天宇之下,则尽可能地空白,连山都是“空山”。这样的一幅画面,同学们会不会感到空洞?
明确:不会。因为要让箜篌之声,占领全部空间,不受任何影响。相反,高空中惟一存在的云,要被箜篌之声影响到衰颓,到不能、不敢飘动的程度。
3、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箜篌音响效果是太强烈了,连昆山之玉都被震荡得碎了。在这里,诗人为什么不用“鸣”字,而用“叫”字?
明确:要从音响效果上来理解:昆山之玉可以碎,凤凰可以叫,芙蓉可以泣,香兰可以笑。四者皆贵重之物,而引发之声,不一味典雅地悲愁,也不限于凄厉,也有兴奋和欢乐。诗人追求的效果,是悲欢、邪正、雅俗的复合趣味。
4、在接下来的意象中,则以现实和神话的交织为特点: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十二门,是皇家宫阙的景观;而紫皇,则是道家的神仙之宗;女娲,又是神话人物。三者杂处,意在构成一种错综的复合和意象的群体。有人阐释女娲一句,说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直泻。这样跳跃的想像,这样多元的意象,在通常的情况下,是有点冒险的,可能要造成芜杂的,但在李贺这里,却构成一种迷离恍惚,怪怪奇奇梦幻的景观。在这种景观中,现实退隐了,甚至连李凭、连箜篌都消失了,留下的只有为音乐所激动的神话人物和动物: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李贺的用词诡怪奇崛:神女以妪为怪,鱼以老为奇,蛟以瘦为异,皆足以显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追求话语突围之志。
5、至于最后,两句本当为结束语,然而却无明显的结束感可言: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这就是说,箜篌之乐音,使吴刚都忘了自己千年不息的劳作,而转入沉吟。这一幅图画和前面的梦入神山老鱼跳波瘦蛟起舞的动态、甚至更前面的昆山玉碎香兰泣露的纷纭飞跃相比,是相对静止的图画。就在这种相对静止的图画中,一切归于安宁,留给读者以意味深长的沉吟。
“露脚”放在这里,有什么意味?
明确:表现了露水慢慢润湿寒兔的过程,亦即衬托出吴刚入迷听乐的漫长过程。
四、分析比较《琵琶行》《李凭箜篌引》侧面烘托的特点,哪一篇最好?
《李凭箜篌引》效果手法最好:《李凭箜篌引》的效果手法最好,好在丰富、玄妙、雄奇、瑰丽。丰富在几乎每一联都用了效果手法。玄妙在不少效果手法同时又是或又可理解为比喻。雄奇是既气魄宏大又奇特诡谲。瑰丽是每一侧面描写都是典丽华美之象。具体如下:第一联是效果手法,乐声之美充溢了天宇,使山也空静,唯闻箜篌之声,吸引得云雾都停止了流动(即响遏行云之意)。第二联的效果是说李凭所弹箜篌感动了神女,使神女们也想以她们的悲情悲乐和他一比高低;此联也可说是比喻,即其乐声激起的情感好比江娥的悲情、素女的悲乐(只有被奉为经典的神女悲情、悲乐可比)。第三联的效果是指其各种各样的乐声或激越得震碎了昆山之玉,或清亮得引发凤凰啼叫,或哀怨得使芙蓉悲泣,或欢快得使香兰欢笑;或又为比喻,即以此四样华美物象比喻、形容乐声的激越之美、清亮之美、哀怨之美、欢快之美。第四联是效果手法,意为温暖了京城,感动了天神。第五联首先是效果奇特,即乐声使补天的女娲入迷得忘记了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直泻;或说乐声震惊了整个天界,结果天惊石破,引来了秋雨。其次也可理解为比喻,言其乐声之奇伟象(女娲补天处)石破天惊,秋雨直泻。第六联前句为效果手法,指乐声的美妙使人产生了幻觉(梦入),仿佛看见李凭在神山上教授那位神女学弹箜篌,即神话中那位善弹箜篌的神妪就是李凭教会的;后句是效果、比喻兼用,既以《列子汤问》的“鼓琴而鸟舞鱼跃”之典比喻李凭的绝技,又以连无知的动物都欢腾起舞表示音乐的超凡效果;并且,女以神为异,鱼以老为奇,蛟以瘦为怪,其物象的奇诡足见此乐曲非人间能有。第七联是效果,月宫中的吴刚都听入迷得一夜无眠,直至晨露打湿了桂树下的寒兔。总体而言,其效果叫惊天地,泣鬼神。
五、试比较《琵琶行》《李凭箜篌引》运用比喻的异同。
(注意:引导学生比较其在发挥比喻的好处,尤其是对表现音乐的好处方面的异同)。
喻体都很美好,都因量多而产生了叠加效应,使音乐的美好感觉格外浓郁。都发挥了比喻使难以言说者明晰的好处,即《琵琶行》通过鲜明的视觉画面,《李凭箜篌引》以人们熟悉的听觉、视觉、触觉形象及典故传达出难以说清的美妙音乐。白诗对乐声及其变化过程的比喻更为贴切,发挥了比喻使事物特征更为鲜明生动的好处;李诗对音乐声、音乐所含情感、音乐给人的感受作出超凡脱俗的比喻,发挥了比喻使习见说法出新意,给人新颖刺激的好处。
《琵琶行》做得很好,使难以言说的、比较抽象的激越、沉重、婉转、幽微、高亢、凄厉等琵琶乐声,通过贴切的视觉画面鲜明的比喻让读者感受到了。《李凭箜篌引》也大量运用了比喻,它以人们熟悉的听觉形象(如玉碎、凤叫)、视觉形象(如荷叶露珠、兰花绽放)触觉形象(如冷光、湿寒兔),或者人们熟悉的典故(如江娥啼竹、素女鼓瑟、女娲补天、吴刚月兔、神妪弹箜篌、瓠巴鼓琴而鱼跃)传达出了难以说清的箜篌美妙的音乐形象。
六、布置作业。
完成《伴你学语文》相关练习。
艺术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插花艺术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对于插花艺术有初步了解。⑵掌握插花的造形方法、技巧。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想象力、创造力、实践力、自主能力、合作意识、和个性发展
锻炼学生独立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他们具有社会效经验及情感体验。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热爱生活的情感。
学情分析:
《插花艺术》一课。它是省编小学劳动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十九课内容。《插花艺术》是使学生掌握技能,美化环境的一项简单的技术劳动。学好本节课,可以为高年级的各种花卉栽培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重点:
学生掌握利用鲜花来插枝造形的方法。因为插花艺术最主要的表现手法就是插摆的技艺。
教学难点:
作品所选用的花材意义,花材的修剪,色彩的搭配等。因为这些都与插摆造型有着直接联系。
本节插花艺术课,涉及知识多,操作性强,技术复杂。能够更好地结合创新智能培养的具体目标。四年级孩子年龄小,对于插花艺术的情趣、美感和技艺要求不能深刻体会。只用一堂课的时间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插花艺术的精髓是不可能的。如果还按照劳动课的老路子来上,下课后,势必不会在孩子内心深入留下太多东西。他们可能只掌握与剪枝、造型这些知识性内容,而没有加强与社会生活的实际联系。在小学所有开设的学科里,劳动课是最后该与日常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所以在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上要考虑周到,既要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又不能脱离劳动课特点。综上所述,我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立足于新大纲的目的:劳动技术教育本质是以培养人的综合技能为核心,以人类生产活动为基础。根据新大纲中劳动课“三个不一定”组织教学原则:教学顺序不一定;教学任务不一定;教学活动不一定在课内进行,可以采取室内外、校内外结合的办法进行。采用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如:合作探究法、实验观察法、主题合作法。对本节课进行了教学程序的设计,力图使节劳动课以活动的形式展现,真正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促使他们对问题进行探索,以各种方式对信息进行加工理解,使他们对社会生活有所感悟,并在过程中体验劳动的美丽与创造成快乐。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自主合作意识。因为学会合作是现代社会对人提出的重要素质因素,也是创新智能教育的重要内容。
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1、先调查了解学生想从那些方面对插花艺术进行了解,把各类问题收集分类。
2、合作探究:询问学生想用什么方法和手段来查找答案。帮助他们分成小组,进行社会调查。
3、实验观察:为了避免学生盲目出击,每天列出两项要查找的内容,给他们具体方向。
4、主题合作:每天早晨用5-10分钟,整理共享他们找到的材料。
在课前,学生就从多个角度对与“插花艺术”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相关知识、内容有了一个系统的了解和认识。增加了他们对“插花艺术”审美能力的底蕴。
二、课中内容
本课教学内容大致分为四个环节:
1、汇报收获:学生共享社会调查的结果。他们以各种形式进行汇报。朗读材料、软件展示、实物出示等。密切与其他学科的关系,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
2、学习技能:以游戏的形式融合插花的造型技法,教师实践演示用鲜花来插枝造型。强调造型的主枝高度、角度、定点;介绍容器的选用。同时用实物引导学生不受基本形式的局限,保护学生的创新素质。教师强调安全注意事项,学生分组合做,体验成功喜悦。
3、创新开发:学生独立创作作品,教师不给任何技术上的要求,只给行为上的指导,让学生有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各小组合作创造新花式,培养学生集体创造及协作能力。在小组学习中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互相启发,使之收益更深更广。
4、评论总结: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互相评论,总结本课收获。学生对其他小组作品进行评价、比较,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学习兴趣。教师起激励引导作用,培养他们集体主义精神,让他们体会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的快乐。同时,教师应给予鼓励性评价,结合学生实际对本次作品进行总结,启发学生创新意识。
通过以上设计,本节课主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体现学生与他人、自然、社会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充分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教学目标。真正做到广泛的参与学习,掌握实际生活能力,提高艺术审美水平。将劳动技术与社会形态的研究与考察结合起来,使学生参与许多能引发思考的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对问题或现象进行探索和理解,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理。从而形成了智慧的发展与社会能力的成熟,并由此获得了一种个性化的学习经验。达到了既掌握知识,又提高认识的目的。创新智能培养目标得到充分落实。
艺术教学设计3
一、现在的环境艺术教学中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1、因为受到我国的传统教育的影响以及应试教育的束缚,对于现在的高校的教学来说,考核的制度还在沿袭着传统的教学形势下的相关制度对于考核的形式以及答案,都是具有传统的教育形式,具有固定的模式以及固定的答案。但是这种具有固定的标准答案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及创新的意识。现在的很多的高校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相关的专业方面都是具有一定的顺序的,按照基本的造型基础、设计理论以及设计基础和专业设计方面的基础进行教导,在这方面就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是需要按照一定的严格的教学标准进行学习,但是这样就会局限让学生局限于现有的教育模式,不能够进行思想上的创新以及发展。不能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及设计的思绪。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导致学生不善于改变学习的思路,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及思维。不管是课程的横向发展还是课程的纵向发展,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
2、限制学生的思维方式的转变因为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一直处于固有的学习模式,并且相对的封闭的教育。这种教育形式在环境艺术相关教学中主要体现在学生在进行设计某个项目是,只是单方面的进行相关的环境问题,但是并不能全面的考虑到设计的经济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学生只是接受了教师的相关的意见进行设计,但是并没有自己的创新的想法,所以,在进行设计时,相对的局限性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方向,因为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影响,导致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了单一的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现在的经济发展形势。并且学生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不能将设计的理念以及设计的思维进行有效的结合以及统一。对于这方面的意识也非常的薄弱,还有很多的学生根本不会动用自己的思维进行创新,只是一味的按照教师的教导思维进行设计,这样不仅不利于设计形式的展现,更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体现。
3、禁锢学生的创新性的思维传统的教学形式最不利于学生的就是比较传统,抑制学生的相对的开放性的思维。非常的不利于学生的创新以及对于设计的相关的知识的掌握。当然,并只是体现在的学生的思想上面。教师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也是过于的传统以及教条。很多的教师对于学生的设计作品因为不符合或是比较夸张一点的形式就予以否认,这样就非常的不利于学生的思想创新,并且还会打击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对于环境设计的热情。
二、发散式教学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体现
1)发散式教学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可以使相关的标准答案可以进行多方向的延伸,这样就会促进环境设计教学的多样化的发展。不管是任何的关于设计的想法,对于环境设计来说都是具有创新价值的。好的创意,好的环境设计的信息点以及一个关于设计的好的想法都是对于环境设计创新的体现。发散性的教学主要体现就是不管是什么样的创新想法以及创新意识。,都有可能成为正确的答案。所以,在进行环境设计得教学中,要重视多多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加重要的设计价值以及关于设计的知识技能,创造出更好的设计产品。并且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具体方案的设计时,将需要讲解的相关的知识以及设计理念在课堂上教授给学生。发散性教学不仅推翻了关于环境设计的基础教学以及专业性的教学之间的差距。并且在面对大型的考试时,可以让学生掌握各个阶段不同的环境设计的状态,在进行考试的同时,不用过于的烦恼与固定的答案不符的现象。可以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将自己的想法进行充分的展现。
2)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思想,可以让学生的想法得到充分的展现。想象是这个世界上最神奇的东西,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学习中,永远离不开的就是学生对于设计的想象。关于发散性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对于环境艺术的设计,离不开的就是学生的创新性的思想。发散性教学可以让学生打破固有的思考模式,采用创新性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问题。可以改变学生的单向的思维方式,将学生慢慢的引向多元化的思维方式中,通过多角度的思考进行创新设计理念。针对于同一个设计方案,需要学生们通过多方面的进行思考,无限的延伸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于设计理念的无限潜能。并且在挖掘潜能的基础上进行多方面的设计延伸,实现设计的效果的最大化。随着现在的经济形式的多元化的发展,对于环境艺术的设计已经不能单单的从表面进行定论,需要学生从多角度的方向进行深层次的分析,然后进行设计。
艺术教学设计4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会认“惠、乃”等22个生字,会写“梁、惠”等18个生字。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②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③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
②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通过对文言文、剧本、相声的不同的语言形式的阅读,了解不同题材文章表达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二)学习内容
1、基础性学习包
(9)杨氏之子 (10)晏子使楚 (11)半截蜡烛 (12)打电话
口语交际·习作三 回顾·拓展三
2、开发性学习包
我们每天都要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炼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的和别人沟通;机智巧妙地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
(1)、关于名人故事中体现语言艺术的小故事。
(2)、关于蕴含深刻含义的成语故事。——闻鸡起舞
(3)、积累不同形式的对联。
(4)、搜集关于语言艺术的形式(相声、剧本)的资料。
(5)、找到关于语言艺术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如:一 吐 不 快
3、拓展性学习包
(1)搜集关于语言艺术的形式的资料。
(2)找到关于语言艺术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三)整合点说明
1、学科内整合描述:
(1)、将“交流平台”整合到《半截蜡烛》和《打电话》一课中,引导学生交流对剧本和相声这两种艺术形式的认识和了解。
(2)、“日积月累”补充整合关于不同形式的对联。
(3)、在“成语故事”中,关于蕴含深刻含义的成语故事。
(4)、每课的拓展环节补充关于名人故事中体现语言艺术的小故事。
2、学科间整合: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有声有色的`特点,在《半截蜡烛》和《打电话》中播放相关视频。
3、学科与学校特色课程整合:校本课程中可以以相声或者话剧为形式。
4、体验式活动:
寻找有教育意义的话剧或者相声、小品,几人一组进行排练展示。
注:设计力求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巧妙创设情境,注重双向互动,让学生在“演中说”“说中创”,在活动中积极参与,自主发展,大胆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日常生活口语交际能力。“打电话”既是日常生活中典型的口语交际活动,又是体现人际关系的极好事例,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积极营造共同学习、探索、研究提高的环境氛围,充分利用对话形式、交互式等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充分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交往中学会尊重、学会沟通、学会互助,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如“学生自由组对练习”、“生生表演”,都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好做法。
艺术教学设计5
设计意图:
孩子们对冰糖葫芦非常感兴趣,冰糖葫芦是大多数幼儿喜欢的一种食物,设计一堂制作冰糖葫芦的美工活动,使幼儿在制作的过程中,自然地了解了冰糖葫芦的特征,掌握了团圆的方法,锻炼手部肌肉的灵活力,达到指南中大班幼儿艺术领域要求的“能用多种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现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
活动目标:
1.了解糖葫芦的特征、形状,知道糖葫芦的基本做法。
2.学习团圆,尝试用竹签串起圆球制作糖葫芦串。
3.体验亲自制作糖葫芦的快乐,获取制作传统食品的相关经验。
活动准备:
安全剪刀、排笔、竹签、黑、红色卡纸、白色颜料、双面胶、红色泡泡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一)《冰糖葫芦》导入
出示冰糖葫芦实物,介绍冰糖葫芦的特征及做法。
二、中间部分
(一)介绍制作材料:泡泡泥、彩纸、双面胶、竹签、颜料、排笔
(二)教师示范制作方法
1.制作糖葫芦串
(1)将红色泡泡泥团圆;
(2)将团圆的泡泡泥串在竹签上,做4—5个。
2.制作木桩
(1)取出黄色卡纸,沿长边对折;
(2)用剪刀沿不能打开的一边剪细条,注意不能剪断;
(3)在两头贴上双面胶,卷成筒状。
3.拼摆造型
(1)在做好的木桩上下两端粘好双面胶;
(2)取出黑色卡纸,将木桩固定在黑色卡纸上;
(3)将做好的糖葫芦串依次插在木桩上,注意错落有致。
4.渲染装饰
(1)取适量白色颜料用水稀释;
(2)用排笔蘸取适量稀释后的颜料;
(3)右手握住排笔,在左手上轻轻抖动,将颜料均匀拍洒在作品上。
(三)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及时发现幼儿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有针对性的指导。
(四)幼儿自评、互评,教师点评
小结:小朋友们在操作过程中非常有耐心,制作的冰糖葫芦色彩鲜艳、造型美观、布局合理,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
三、结束部分
让我们一起品尝糖葫芦的味道,感受一下糖葫芦酸酸甜甜的味道。
大班艺术《冰糖葫芦》活动反思
每天放学后,总会听到好些小朋友央求自己的父母买糖葫芦吃。孩子喜欢吃糖葫芦?在一次晨间谈话中,孩子们又谈到了糖葫芦,我随口问到:“你们吃过什么样的糖葫芦?”他们七嘴八舌地讲了很多,有的说吃过山楂的;有的说吃过黑枣的;有的'说吃过桔子的,捕捉到孩子的这个兴趣点以后,有小朋友就找出了糖葫芦的实物卡片,有的小朋友干脆做起了“糖葫芦”的买卖,一边吆喝,一边指着某样东西问“你要不要买呀?”捕捉到幼儿这个兴趣点后,于是,这一活动内容便产生了。通过活动使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自然地了解到糖葫芦球状的特征,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幼儿在轻松快乐的游戏情境中学习了团圆、分泥、用竹签串在一起做成糖葫芦,并固定在木桩上等技能,使幼儿对手工活动产生兴趣,并能大胆地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并与同伴分享作品。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对制作的兴趣很高,但也存在很多不足:
1.幼儿小肌肉正处于发育期间,所以在团圆的过程当中分泥不够均匀,导致糖葫芦串不够美观。
2.幼儿使用剪刀不够熟练,所以在剪木桩时有将纸条剪断或剪得不够长的现象。
艺术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学习制作陀螺的方法;
2、能够合理搭配色彩;
3、感受色彩变化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
学习制作陀螺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合理搭配色彩
教学准备:
物质准备:
画有图形的纸板、火柴棒、油画棒、剪刀、彩色陀螺一个;
经验准备:
组织幼儿玩陀螺的经验
教学过程
一、出示陀螺,引起幼儿兴趣:
这是什么?你玩过吗?怎么玩?
让我们一起来制作一个彩色陀螺吧
二、讲解制作方法:
1、介绍准备材料(画有图形的纸板、火柴棒、油画棒、剪刀)
2、讲解制作方法:
(1)、拿剪刀沿着圆形轮廓剪出图形
(2)、在剪出圆形的图形中心打上小孔
(3)、在圆形上选择任意一部分为其画上漂亮的花纹、图上漂亮的颜色
(4)将火柴棒的一端穿过圆形图片的小孔
三、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提醒幼儿使用剪刀时注意安全
(2)、剪出的圆形光滑无棱角
(3)、色彩的搭配:冷暖色的应用
(4)、幼儿介绍作品,评价总结
四、游戏结束:
(1)、现在请转动自己手里的陀螺,看看转起来的陀螺颜色发生的什么样的变化?
(2)谁的陀螺颜色搭配的最好看?
(3)谁的陀螺转的.时间最长?
延伸活动:
到户外进行陀螺大赛,比比看谁的陀螺转的时间最长!
中班艺术:彩色陀螺活动反思
陀螺是小朋友们爱不释手地玩具,我们中班的孩子对陀螺玩具的兴趣都非常浓厚。于是我结合主题《七彩世界》中的活动《彩色陀螺》,和孩子们一起收集各式陀螺、玩陀螺,探索陀螺为什么会转动的秘密。
活动中,孩子们的情绪逐渐高涨,兴致勃勃地观看桌上的陀螺玩具。我请了几个小朋友来玩陀螺,陀螺在小朋友的手中千变万化。“老师,陀螺转起来没有颜色了?”“老师,陀螺有的转的快有的转的慢?”你们发现了这么多的秘密,想想这究竟为什么呢?自己讨论商量,能否找到答案?于是孩子们小鸟似的喳喳起来。
活动中亮点是:
1、我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有观察法、比较法、讨论法、操作练习法、游戏法。
2、注重活动的动静交替、有看、有想、有做、师幼互动、课堂气氛活跃。比较轻松愉快的氛围完成教学,达到预期的目标。
但我还是有许多地方很值得反思:活动开始第一环节:玩彩色陀螺,引出任务。陀螺太少,有些幼儿没有动手玩到,没有满足幼儿玩的需求。应在这里多让幼儿玩一会儿,但是在课前我没有考虑全面。
幼儿一起探讨怎样制作有趣的纸陀螺,
共同总结制作步骤:
1、用中心对称的方法在圆形纸上进行装饰,并均匀涂色。
2、圆形纸的中心先用大头针戳一个洞,再把小木棍插入洞内,幼儿较快地完成了。孩子们在探索学习彩色陀螺的制作方法时,这里我让幼儿操作玩放了较长的时间,足够让幼儿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有些幼儿刚开始还转动的很快,一会儿转不动了,我让他们继续寻找问题,有幼儿马上回答出:老师火柴棒插入洞太松了,(由于是纸做的容易松动)我将答案直接告诉了幼儿,没有给她们探索的机会没有让他们用实践得出问题的答案,这是我今后要注意的细节。
艺术教学设计7
活动目标:
1、感知动物的特征及其习性在房屋上的运用。
2、尝试创造性地建造不同的动物房屋。
3、体验共建动物新家,帮助小动物的快乐。
重点:感知不同动物的局部特征及其习性在房屋上的运用。
难点:尝试创造性地建造不同的动物房屋。
活动准备:斑马、兔子、猴子的图片、纸,勾线笔、蜡笔
活动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
森林里举行了欢乐舞会,小动物们玩的可开心了,可是,天黑了,小动物们要回家里了,却发生了一件事情,你们知道是什么事情吗?(幼儿猜测)原来呀,好多小动物找不到自己的家在哪里了,可是,有几只小动物却回到了自己的家,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我们一起去找找答案吧!
二、参观动物房子,感知不同动物的局部特征及其习性在房屋上的运用。
1、斑马的家
师:欢迎大家来到我的家,小朋友们,你们发现我房子的秘密了吗?
(幼儿观察并说出斑马身上的条纹颜色和房子上的一样)
师小结:小朋友们都长了一双会观察的'眼睛,原来呀斑马把自己身上的条纹和颜色设计到了自己的房子上,所以,就算天黑了斑马也能正确的找到自己的房子。还有哪些动物也把自己的条纹和颜色设计到了房子上呢?我们来看一看吧!待会你就可以帮这些小动物也设计房子了。
2、小兔子的家:(出示房子的图片,幼儿猜测)
师:这是谁的家?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师小结:哦,小兔子给自己的房子上也设计了一双长耳朵。还有那些动物长得有很特别的身体特征呢?(大象长鼻子,松鼠长尾巴)那么,你会给大象设计怎样的房子呢?为什么?嗯,对了,因为大象像水管一样的长鼻子和大扇子一样的耳朵。小朋友们太厉害了,你看,小兔子不光有长耳朵蘑菇房,她还有另外一幢房子呢、是什么样子呢,我们来看看吧!
3、原来,小兔把房子修成了自己喜欢吃的胡萝卜的样子,这样。每天就像住在甜甜的胡萝卜里一样,心情太好啦!你们看,不光是小兔,还有其他动物也是这样的,都有谁呢?
哦,小猴子的家:(出示猴子图片)你们猜小猴子的家会是什么样子的?(幼儿讲述)师:小猴子把自己的房子设计成了自己喜欢吃的水果的样子。
4、引导幼儿观察房子的共同点(都有门和窗)和不同点。
师:小朋友们看一看,想一想,为什么这几只小动物不会进错家门?
师小结:原来动物身上的花纹、身体的部位、喜欢吃的食物都可以成为新家的设计,这样动物朋友不会搞错自己的家了,真特别的房子呀!
三、给动物造新房
其他的动物朋友们也想要不一样的房子,邀请小朋友们帮它们设计新家;
1、你想帮哪位动物朋友设计新家,怎么设计呢?(幼儿思考并讨论)
2、现在请大家用你聪明的大脑和灵巧的小手为小动物们设计新房子吧!
3、幼儿创造,教师巡回指导
观察幼儿能否根据不同动物的局部特征以及动物的习性进行计计。
四、动物的新家——分享交流、体验成功
动物的新家造好了,猜猜看这些都是哪些动物的新家呢?为什么?
我们去把新房子的设计图纸送给小动物们,让他们造新房吧!
《动物的新家》反思
本次活动从孩子喜欢的动物入手,能充分调动孩子积极性,活动导入部分采用情境导入前式,通过动物找不到家入手,引导幼儿参观观察有特色的动物房子,比如用自身斑纹、色彩、身体部位或者爱吃的食物等,都可以用作房子的设计,从而引导幼儿发现动物设计房子和动物自身的联系,进而发现其他动物的不一样的地方也可以设计到房子上,通过活动,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并能自主设计有特色的动物房子并进行表述。整个活动孩子们的兴趣浓厚,参与度高。
艺术教学设计8
[课标内容]
①以唐诗为例,了解唐代文学的成就。
②列举隋唐时期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诗仙”李白、“诗 圣”杜甫、白居易的诗;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张旭、怀素的草书;初唐画家阎立本、“画圣”吴道子;敦煌莫高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艺术宝库群;隋朝音乐家万宝常、唐朝音乐家李龟年;隋唐时的健舞和软舞及其代表作。
①通过 对隋唐文化高度繁荣原因的分析,使学生初步了解政治、经济与文艺的.关系。
②通过对唐诗、隋唐书法绘画以及石窟艺术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欣 赏能力。
③通过想像李白诗的意境进行作画和临摹颜字与柳字,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动手实践以及临帖练字的兴趣。
④通过学习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作诗态度与怀素学书的事迹,培养学生勤奋学习、锲而不舍的学习态度与探究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①感知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成就,认识他们诗歌的特点,理解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学会联系已学知识理解历史问题的方法。
②感知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和阎立本、吴道子的书画作品,认识他们作品的特点,理解唐朝是我国书法和绘画艺术高度繁荣的时代。
③通过感知史实,理解莫高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艺术群和世界艺术的瑰宝。通过思考莫高窟壁画历经 千 余年仍保存较好的原因,学会跨学科综合分 析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隋唐时期文学艺术名家辈出,成就辉煌,在我国和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②学习李白、杜甫、白居易热爱祖国、同情人民、关怀民情的高尚情操。
[重点和难点]
重点:1、诗歌的黄金时代。
2、隋唐的书法与绘画成就。
[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导学探究法
[教学纲要]
一、诗歌的黄金时代
1、唐代诗歌的空前繁荣
2、“诗仙”李白及其诗歌成就
3、“诗圣”杜甫及其诗歌成就
4、白居易及其诗歌成就
二、书法与绘画
1、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
2、张旭、怀素的草书
3、阎立本和吴道子的绘画
三、敦煌莫高窟
四、音乐和舞蹈
1、音乐家万宝常和李龟年
2、隋唐的健舞和软舞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练习,教师讲评。
第7课 隋唐的文学艺术
1、( )是我国诗 歌的黄金时代,流传下来的有近( )首。
2、唐朝著名书法家( )、( )的楷书,( )、( )的草书,各成一体。张旭创造了“ ”,怀素将张旭的狂草发扬光大。
3、唐初画家阎立本以( )著名。盛唐画家吴道子,( )画和( )画造诣很高,被后人尊称 为“ ”。
艺术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产生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2.让学生在欣赏中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鼓励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自然,深切体会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美术作品的产生离不开生活和创造性构思和技巧。
难点:如何理解美术是种“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及相关图片视频。
学具准备:课本,搜集的图片资料,笔和纸。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教师朗读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_雪》,要求学生在头脑中想象诗词中出现的场景。
2、欣赏本课中《江山如此多娇》作品,比较一下和你想象中的景象有何不同?
综合诗词图片,讨论比较异同点。
3、(板书)课题:富有创造力的造型艺术。
二、讲解新课:
1、分析《江山如此多娇》美术作品的内容,让学生讨论研究作品里面有哪些祖国美景。
总结:美术作品来源于现实生活。
2、教师介绍《江山如此多娇》美术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创作经历。
中国画。傅抱石、关山月合作。1959年为北京新建的人民大会堂所绘的巨幅山水画。毛泽东主席亲为题句:“江山如此多娇。”画面上旭日东升,江山壮丽,表现出新中国的勃勃生机。整个画面要表现出我们伟大祖国的风貌:近景是江南青绿山川、苍松翠石;远景是白雪皑皑的`北国风光;中景是连接南北的原野,而长江和黄河则贯穿整个画面。周总理看了画稿以后,指示说,画面还要画上红太阳,体现“东方红,太阳升”之意。周总理说:“画上红太阳,也是象征毛主席、共产党的领导。”
特敬请毛主席您老人家来挥毫落款。毛主席高兴地笑着又说:好好!这时周总理在傍插话说:主席呀,这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啦!毛主席站起来了,傅老忙把醮饱浓墨的笔,送到毛主席手中。毛主席稍一沉思,便挥毫题上‘江山如此多娇’六个具有十七帖体又是毛主席自己风格的行草大字。
3、欣赏中国的雪山,云海,日出,长城,山岳等图片,讨论,艺术家是如何让这些景色融入一体的?
总结:美术作品不是照相写实,是需要作者的创造性构思和独特的表现技巧。
三、作业:
谈一谈自己是怎样理解“富有创造力的造型艺术”的?
收集具有家乡特色的景象,进行创作。
艺术教学设计10
《网页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大课程”,鉴于其专业的特殊性,至目前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此课程尚没有相对完善的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处于探索阶段。笔者结合多年从事web开发和网页设计教学经验,对艺术设计专业《网页设计》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三方面进行探讨,期待构建《网页设计》课程教学的大致框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网络资源的共享和发展已经融入社会生活,站、网页浏览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作为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高校专业设置,为适应时代需求,如计算机、电子商务及艺术设计等专业都开设了《网页设计》课程。就专业技术而言,《网页设计》课程综合性较强,涵盖的知识面较为广泛,一个网页的建立到发布过程,涉及到了网络基础知识,W3C标准和与之对应的结构:(X)HTML语言,表现:CSS样式,动作:JavaScipt,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等诸多领域。鉴于其专业基础的特殊性,这也导致了该课程针对不同专业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理工科专业多侧重于程序语言的编写学习,较为重视纯技术方面,而艺术设计专业则更多偏向于网页界面的版面设计,包括形式美感、色调处理等。但在实际人才应用中,用人单位更想兼顾以上两方面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目前艺术设计专业《网页设计》课程并没有相对完善的专门教材,教学方法与内容也处于探索阶段。由于大环境和师资的局限,开设该课程的很多高校在教学上并没有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的自身特点,往往“复制”和计算机等理工科专业一样的课程教学模式,“教”和“学”都陷入一定的尴尬境地,达不到本专业所需一定程度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和审美意趣,制作网页有一定的美感优势,但有时也过于追求美观而忽略用户体验,脱离实际,华而不实。笔者结合多年从事web开发和网页设计教学的相关经验,对艺术设计专业《网页设计》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三方面进行探讨,期待构建《网页设计》课程教学的大致框架。其中的艺术设计专业,尤其是视觉传达方向的平面设计专业都开设了《网页设计》课程。
一、课程目标
众所周知,课程目标决定一门课程构建和发展的最终导向,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指明正确的课程学习方向,另一方面也为教师传授正确的知识理念提供依据,真正做到“教”和“学”的“有的放矢”。结合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个性特点,注重网页设计语言的学习,将艺术和技术有机的紧密结合。在课程目标制定的过程中,弱化一些在前期专业基础课程中已经学习过的相关知识(如PS图像处理等),做好简单的衔接,将重点放到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相对薄弱的知识点(如网页设计语言等)。Dreamweaver是目前最好的网页制作与设计软件工具,作为可视网页编辑工作的标准,它一直在代码编辑和应用程序开发方面的功能比较强大。更重要的是它是所见即所得类型的网页设计软件,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和应用的难易程度非常合适。同时,对于网页设计素材的制作和处理,动画素材可以选择Flash,图片素材可以选择photoshop,这里强调并要求和Dreamweaver相匹配和适应。作为网页设计的基础理念,在制定《网页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考虑将W3C标准相关的`新理念、新做法等元素考虑进来,强调使用规范化语义标签语言(X)HTML书写页面结构,并强调CSS样式表的使用,同时遵循W3C标准,了解div+css和标准页面的优势所在,使用“div+css”实现网页结构代码与表现样式相分离,以及对后面制作标准页面所起到的促进作用等。
二、教学内容
(一)在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中,网页设计课程
一般安排在课程学习的中后时间段。就本课程而言,我建议教学内容并时间安排如下:
1.Dreamweaver软件的学习和应用为重点讲解,讲授和实践为5+5个学时。Dreamweaver软件的主要任务就是完成网页设计的版面架构,教学中,主要讲解本地站点的创建和页面结构搭建。在早期的网页排版中一般使用网页表格(table)及其嵌套的模式布局页面,随着技术更新和用户需求,表格结构已不适合现在时代发展的需要,即不适合手机及平板电脑的用户浏览,呈现逐渐被淘汰的趋势。现今网页版面架构大都采用div+css的方式设计,具有浏览速度快,适合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浏览的优势。结构和样式的相分离,也便于日后的网页改版的便利;
2.网页编程基础方面:HTML语言、CSS样式、JavaScipt,讲授和实践7+7学时。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一般错误的认为使用Dreamweaver这样所见即所得的工具页设计,不再需要学习太多的“语言”。其实不然,HTML是网页的灵魂,它不像C语言那样“生涩难懂”,相对艺术设计学生而言,完全有能力学会和掌握。CSS通俗讲是控制网页中内容的颜色、字体大小、宽度背景等样式,并由此来实现各种各样网页样式的统称,也是需要熟悉和掌握的。JavaScipt与C语言不同,它提供一定的面向对象能力,因此模块、名字空间、类、对象、封装、函数等功能在JavaScipt中的实现方式是其教学的重头戏,它们才是现代JavaScipt语言的精髓;
3.Flash动画,讲授和实践6+4学时。Flash主要制作二维动画,体积小,便于使用,学习难度小,能够满足网页设计的需要,如:网页Banner条的设计、片头动画、课件等;
4.网站客户端的表现原则、开发流程、面向客户的网站设计,讲授和实践2+0学时;
5.photoshop为辅助2学时,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photoshop的使用方法。因此,减少这方面的讲解,给其他新知识点留下更充裕的时间。
(二)结合网络技术发展和用户体验要求,本课程教学还需注意下面要点:
1.面向用户体验的网页设计:学生在学习和制作网页时,总是以“自我”的感觉为主导,很少考虑并分析用户需求,以为自己的设计有相当的“吸引力”但是对于访问者来说,大多数的设计过于空洞、内容繁冗,徒有漂亮的外观。所以学生应该明确,网页设计应该以“用户”为中心,而不是展示、甚至炫耀网页技术或技巧。因此,有必要引进面向用户的网页设计教学。
2.当前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网络资源共享已成趋势,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已不仅仅满足于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包括每一步所要学习的知识点。充分利用网络,包括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便利的搜索功能,面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如何利用互联网页设计方面的前沿知识,发现并解决。鼓励学生使用博客、论坛,通过发现其中有趣的文章,得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代码片段。向学生介绍开源社区,并鼓励他们在线发表自己的代码,使用社交媒体进行资源查找,并形成专业的社交媒体互动,更加专注于他们的代码与工作,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
《网页设计》课程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结合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自身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任务驱动法、模块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等多重手段,给学生明确的思路,引导学生多动脑,勤动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一)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即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发现问题,才有任务和动力,教师利用专业知识,结合课堂所讲章节内容,分析并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到《网页设计》课程教学中,通过导入新课环节,将所要讲授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引导学生对所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大体涉及所需知识,承前启后,找出哪些是需要复习巩固的知识,哪些是需要探索学习的新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构建。
(二)模块教学法
团队合作、模块运营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之道,网页设计公司亦是如此,很多网站界面都实行模块化,每个部门负责完成自己的任务。为和现代网页设计公司相适应,《网页设计》课程尝试实施有目标、有任务、有内容的模块教学法,将本课程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分化为几个模块,针对每一个模块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任务和要求,将课堂所讲内容和现实所需实践有机结合。同时让学生自由组合成一个个小团队,团队之间、团队之内分工协作,团队合作,真正做到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和实践。
(三)项目教学法
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网页设计》课程相对来说,有非常多的“项目”可供实施。一般是在知识体系讲解完全后,给出一个具体的项目命题,如学生(或学校)个人(或创业小店)的网站、网络上征稿的企业网站等,在实施这些“项目”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及早让学生有实战意识,真正实现课堂教学和单位实习的“零距离”。
(四)双师教学法
聘请工作在网页设计一线,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设计师作为兼职教员,加入到课程教学中来。兼职教员能制作最专业的网站,对本行业的最新趋势有着完整的把控力,对网页设计实际工作中有可能遇到的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他们可为学生开设讲座、解惑答疑,结合全职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深入研究,两种教师互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语
艺术设计专业的《网页设计》课程是随着互联网而产生的新兴课程,同时也是为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普通用户的生活体验的。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普通用户的生活便捷也决定了课程的必须不断更新变革。教学是动态的过程,只有确立好课程目标、梳理好教学内容、掌控好教学方法,根据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并不断充实完善,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真正做到培养网页设计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服务于社会,以人为本。
艺术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传统民居的形式和特点,学会欣赏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
【过程与方法】以小组合作方式搜集我国传统民居图片,体验并感受美术活动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对民族传统艺术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
【难点】认识种类多样的传统民居,区分不同地区的民居特色。
三、教学方法
展示法,讲授法。交流合作法。
四、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多媒体器材。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挑选并展示一组同学老家窑洞的图片进入本节课,并对同学们提出问题“这些造型特别的建筑有什么居住优点?”“大家觉得这些朴实的窑洞外形好看吗?”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回答问题,老师总结由此引出板书《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
(二)直观感知
展示福建土楼与广东开平碉楼的图片,学生们欣赏比较他们的相同及不同之处并发言。
老师总结学生发言“福建土楼是圆形,碉楼是长方体楼式建筑”“福建土楼和碉楼在居住之外都有一定防御功能的.设计意图”它们都饱含古代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情。
(三)具体分析
展示北京四合院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思考讨论“四合院分为几个组成部分”“有哪些寓意”并发言。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分为正房、厢房、中心院落、中门、大门组成。四面房子都朝中心院落打开,给居住者一种和和美美,其乐融融的感受
(四)领悟探究
继续展示上海石库门、蒙古包、藏族碉楼图片,并分小组讨论,传统民居的美感来源于哪里?从造型,寓意,色彩,居住功能等方面进行思考。
学生自主发言,教师讨论总结“传统民居因地制宜,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造型流畅,结合舒适性和实用性功能”
(五)小组评述
提供更多传统民居图片,让每个小组选出自己喜欢的民居进行小讨论,“如果让大家选择,那么你愿意住哪种民居,从多角度分析这件民居的艺术感受”
讨论结束,学生推荐代表发言,老师进行总结“传统民居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值得我们尊重与传承”
(六)小结作业
回顾本节课学到的传统民居相关知识内容。鼓励学生和爸爸妈妈一起周末到附近古镇地区欣赏传统民居的美感。
六、板书设计
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
北京四合院:正房、厢房、中心院落、中门、大门。
福建土楼:水井、祖堂、房间、侧门、大门门厅。
广东开平碉楼:穹顶、山花、柱式。
七、教学反思
艺术教学设计12
活动一 演出开始了
活动目标:
1. 愿意观看木偶表演。
2. 不哭不闹,能安静地观看演出。
活动准备:
1. 形象生动的手袋木偶。
2. 教师准备内容简单的木偶表演,或请大班幼儿准备简短的木偶戏。
活动过程:
1. 请不哭不闹的幼儿围坐在一起看表演。
2. 教师套上手袋木偶,用简短的语言引起幼儿的兴趣。
3. 演出时可根据幼儿的情绪灵活调整内容,以吸引他们安静地观看。
4. 让木偶与孩子们握握手,抱一抱,亲一亲。
活动二 摸摸大口袋
活动目标:
1. 愿意亲近老师,与老师一起游戏。
2. 能从老师的大口袋里摸出一件物品,并试着说出它的名称。
活动准备:
1. 订制一件有许多大口袋的衣服。
2. 幼儿喜爱的小物件若干。
活动过程:
1. 教师身穿大口袋衣服,夸张地在幼儿面前走来走去,引起幼儿的注意。
2. 教师神秘地告诉幼儿:大口袋里装着许多好吃、好玩的东西!
3. 请一名幼儿任选一只口袋,摸出其中的物品,并高高举起给大家看。教师可向这位幼儿提问这是什么,并带领其他幼儿一起向他拍手祝贺。
4. 同上形式请每位幼儿都来摸一摸,说一说。
活动三 小乌龟画画
活动目标:
1. 能比较专注地观看小乌龟爬行“画画”
2. 对线条绘画产生初步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小乌龟一只。
2. 大白纸一张。
3. 色彩鲜艳的颜料两碟。
活动过程:
1. 把白纸铺在地上或桌上,幼儿围坐在四周。
2. 出示小乌龟,引起幼儿的兴趣并导入活动。
3. 让蘸了颜料的小乌龟在白纸上随意爬行。
4. 随时用语言提示幼儿仔细观看(或念简单的儿歌),激发幼儿的观察兴趣。如:小乌龟,爬呀爬,爬出一幅美丽的画。
5. 引导幼儿简单说说小乌龟画的画像什么。
活动四 抱抱宝宝
活动目标:
1. 愿意亲近老师,喜欢和老师一起做游戏。
2. 能安静地听老师念儿歌,初步理解儿歌的意思。
活动过程:
1. 和幼儿围坐成圈,一起拍手。
2. 站在圆圈中间边念儿歌边做夸张的动作。
让我闭上眼睛(用双手遮住眼睛),
伸出双手摸一摸,
这边摸摸(朝左边摸),那边摸摸(朝右边摸),
前面摸摸,后面摸摸。
呦——摸到一个宝宝!
让我好好抱一抱(抱着孩子转一圈)。
3. 反复念儿歌并拥抱每一个孩子。
活动五 汽车嘟嘟
活动目标:
1. 喜欢汽车,尝试用各种方法玩汽车。
2. 在自己玩汽车和观看同伴汽车的过程中体验快乐。
活动准备:
1. 请家长协助幼儿每人带1~2辆玩具汽车来园。
2. 玩具汽车。
活动过程:
1. 出示一辆玩具汽车,请幼儿说出它的名称。
2. 把玩具汽车放到几个幼儿手中,让他们高高举起并大声说出它的名字。
3. 出示大筐玩具汽车,让幼儿自由选择。
4. 启发能力较强的幼儿尝试用各种方法在地上、墙上、桌上、玩具橱上开“汽车”。
5. 鼓励胆子较小、能力较弱的幼儿先看同伴玩车,然后自己学着玩。教师可与他们一起玩,力求让每一个孩子都玩得开心。
活动六 点画小雨点
活动目标:
1. 学习用食指蘸颜料在瓷砖墙上点画小雨点。
2. 在画画玩玩中对色彩、绘画产生初步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各色颜料、湿抹布若干。
2. 在瓷砖墙上画几把漂亮的雨伞。
活动过程:
1. 引导幼儿欣赏瓷砖墙上的'伞,导入活动。
2. 手蘸颜料,示范点画彩色的雨伞,强调点画后要将食指直接抬起,不能拖。
3. 请几名幼儿试着点画,教师作简单小结,指出应注意的问题。
4. 鼓励幼儿大胆练习(若墙面不够大,可分批进行)。
5. 提醒画完的幼儿及时擦净手上的颜料,以免抹到其他地方。
活动七 开心气球
活动目标:
1. 乐意上幼儿园。
2. 能态度大方地接受小礼物,并学说“谢谢”。
活动准备:
1. 贴上五官的开心大气球一只。
2. 彩色气球若干,棉线一团。
3. 简易充气筒一只。
活动过程:
1. 出示开心大气球,引起幼儿注意,调动幼儿情绪。
2. 简单小结开学以后的情况,并告诉幼儿,高高兴兴上幼儿园的孩子都能得到一个开心气球。
3. 一边打气,一边给幼儿念有关儿歌。
4. 把充好的气球,一一送给幼儿,引导幼儿学说“谢谢”。
5. 鼓励幼儿每天都做开心宝宝。
活动八 哥哥姐姐喜欢我
活动目标:
1. 尝试与大孩子一起玩。
2. 感受哥哥姐姐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
3. 体验与同伴玩耍的乐趣。
活动准备:
1. 做好与大班老师的有关联系工作。
2. 提前告诉幼儿有关本次活动的情况,使之有心理准备。
活动过程:
1. 带领幼儿拍手欢迎大班哥哥姐姐的到来。
2. 请每个大班幼儿选一个弟弟或妹妹做好朋友,互相说说话。
3. 在哥哥姐姐的帮助下,共同参与“击鼓传花”的游戏。
4. 每个大班幼儿带领一个弟弟或妹妹自由玩耍,如搭积木、开汽车、滚皮球或看书、讲故事、唱歌、跳舞等。
活动九 倒车请注意
活动目标:
1. 学习双手、双膝着地倒退爬。
2. 敢于尝试各种动作。
3. 体验模仿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 遥控汽车一辆。
活动过程:
1. 出示遥控汽车,引起幼儿的兴趣。
2. 示范遥控汽车,让汽车倒开,同时反复说“倒车请注意”。
3. 请一位动作发展比较好的幼儿表演倒退爬,其他幼儿一起说“倒车请注意”。
4. 鼓励每位幼儿尝试倒爬,边爬边说“倒车请注意”。
艺术教学设计13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振幅的大小与频率的关系。
2.尝试用强弱的变化来演唱并用肢体动作表现。
活动准备:1.小鼓 2.米粒 3.图片一套
活动过程:
一、在实验中感知音的产生及振幅与频率的关系。
(一)感知音的产生。
1.出示鼓。这是什么?它会唱歌吗?歌声会是怎么样的?仔细听一听。教师用鼓槌敲击小鼓,请幼儿说一说:小鼓发出什么声音?(咚咚咚)集体说一说:咚咚咚,咚咚咚,小鼓在歌唱。
3. 教师再次敲鼓,辨别声音的大小。小鼓发出的声音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一会儿响,一会儿轻)
4.讨论:鼓的声音哪里来的?(鼓的声音是鼓面振动起来才发出来的)我们怎样才能看到鼓在振动呢?
(二)感知振幅的大小与米粒跳动的'关系。
1.出示米粒。谁来了?怎样让米粒跳起来?他是怎么跳的?(蹦蹦跳跳)集体学说:鼓上的小米粒蹦蹦跳跳。
2.如果小鼓敲的响,米粒就跳的怎么样?如果小鼓敲的轻,米粒就跳的低?(教师演示)集体学说:小鼓敲的响米粒跳的高,小鼓敲的轻米粒跳的低。
3.鼓上的小米粒在干什么?集体学说:鼓上的小米粒蹦蹦跳跳。
二、学习歌曲
1.结合图谱学习歌词。
2.告诉幼儿歌名,欣赏歌曲。
3.分句练习,跟随琴声学习有节奏地朗诵歌词。
4.幼儿随琴声演唱。
5.尝试用强弱的变化来演唱。(1)讨论:小鼓敲的响,米粒跳的高,应该怎样来演唱?(重一点)小鼓敲的轻,米粒跳的低?应该怎样来演唱?(轻一点)(2)幼儿尝试练习。(3)集体演唱。
三、学习用肢体动作表演歌词内容。
1.集体边唱边表演。
2.自由结对表演。
四、活动小结:今天不但学会了歌曲,还学到了很多知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声音的大小与用力有关,用力大,声音响,用力小,声音轻。
艺术教学设计14
活动目标
1.欣赏中国和外国有特色的建筑,感受中外建筑风格的不同特点。
2.对各种经典的建筑感兴趣,并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教师提前阅读中外建筑的相关资料,便于及时引导与梳理。
2.课件准备:“中国建筑”组图;“中国建筑局部”组图;“外国建筑”组图。
3.材料准备:画笔、画纸。
活动过程
一、讨论关于“建筑”的话题,激发活动兴趣。
(1)除了我们平时住的房子,你还见过什么特别的建筑吗?
(2)那些建筑有名字吗?
(3)有些什么地方让你印象深刻?
二、出示组图“中国建筑”,引导幼儿欣赏中式建筑的风格。
(1)你知道这些建筑物的名字吗?
(2)它们给你什么感觉?
小结:这些都是中国建筑,它们的名字叫布达拉宫、故宫、天安门和天坛,这些建筑都非常古朴、宏伟、有气势。
三、出示组图“中国建筑局部”,通俗介绍中式建筑的特点,带领幼儿感受中式建筑的美。
(1)中式建筑的屋檐是什么材质?什么造型?(木质、反翘)
(2)中式建筑大多是什么色彩?(古朴或吉祥色彩)
(3)中式建筑多以什么为装饰图案?(龙、凤、狮等)
四、出示组图“外国建筑”,引导幼儿欣赏外国建筑的风格特点。
(1)这些建筑和前面的给你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2)你觉得它们漂亮吗?
小结:中式建筑多以木瓦为主材,外国建筑多以砖石为主材;中式古建筑楼层大多不高,外国建筑喜欢“顶天立地”,所以大多都很高。虽然中国古代建筑和外国建筑风格不一样,但都很漂亮。
五、讨论交流,鼓励幼儿大胆表达。
(1)你最喜欢哪座建筑呢?
(2)你喜欢它的什么地方?
小结:每个人的审美不一样,所以喜欢的建筑物也不一样。
六、发放绘画材料,鼓励幼儿画出自己喜欢的建筑物。
(1)你还记得你喜欢的`建筑吗?
(2)试着把它画出来吧!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在语言区,投放中外建筑的照片,引导幼儿进一步感受中外建筑的风格并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附【小知识】
中国建筑特点
中国建筑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最精彩、最直观的传承载体和表现形式。主要有四大特点:
(1)大气:体现在大门、大窗、大进深、大屋檐,给人以舒展的感觉。大屋檐下形成的半封闭的空间,既遮阳避雨,起庇护作用,又视野开阔,直通大自然。大气,最充分地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思想。
(2)生气:体现在四角飞檐翘起,扑朔欲飞,让建筑物(包括塔、楼)的沉重感显得轻松,凝固中体现灵动。
(3)富丽:体现在琉璃材料的使用上。它寿命长,颜色鲜艳,在阳光下耀眼夺目,在各种环境中显得富丽堂皇。
(4)重山林风水:有山,易取其势,视野开阔,排水顺畅;有林,易取其物,苍柴丰盛,鸟鸣果香;有风,易得其动,空气清新,消暑灭病;有水,易得其利,鱼虾戏跃,鹅鸭成群。故此,若靠山面水,侧有良田沃土,阳光充沛,兼有舟楫之便,当然是公认的宜于人类生存的最佳选址。
中外建筑的不同
1.建筑材料的不同
外国建筑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诸如埃及的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输水道,中世纪欧洲的教堂……无一不是用石材,无一不是这部“石头史书”中留下的历史见证。而中国建筑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因而被誉为“木头的史书”。
2.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
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例如: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偏向高空发展。
3.建筑的发展不同
中国的建筑形式和所用的材料3000年不变。与中国不同,西方建筑经常求变,其结构演得比较急剧。从古希腊古典柱式到古罗马的拱券、穹隆顶技术,从哥特建筑的尖劵、十字拱和飞扶壁技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无论从形象、装怖和空间布局,都发生了很大変化。这反映了西方人敢于独辟蹊径、勇于创新的精神。
4.建筑价值的不同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不靠计算,不靠定量分析,不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构思、而是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言传手教,靠实践,靠经验。外国建筑美的构形意识其实就是几何形体,“适用、坚固、美观”这一经典的建筑三要素观点,被后人奉为圭臬,世代相传。
艺术教学设计15
活动目标:
1、乐意参与水彩晕染画的操作活动。
2、能用水彩的扩散的方法进行画圈,并进行添画。
3、知道用水彩笔和水晕染的方法。
活动重点:
知道用水彩笔和水晕染的方法。
活动难点:
能用水彩的扩散的方法进行画圈,并进行添画。
活动准备:
排笔、水彩笔、装有水的杯子、宣纸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师:水彩笔在宣纸上画上小圆圈,排笔蘸水刷在彩色圆圈上,提问:小朋友们,你发现了什么?幼儿回答,师小结。这种水彩滴入水后发生的变化叫做扩散。
二、基本部分
1、师:利用这种扩散现象,人们画出了各种各样的漂亮图案;
2、幼儿观察晕染图片:花朵、绿叶、花瓣;
3、大家一起来动手画一画吧!介绍材料:排笔、水彩笔、装有水的杯子、宣纸;
4、小结画画开始步骤;
(1)在宣纸上画小圆圈涂上颜色
(2)排笔蘸水滴在圆圈上
(3)选自己喜欢的颜色继续画圈
(4)画到画面饱满时,对晕染的小圆圈添画
三、结束部分
欣赏作品
活动反思:幼儿园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锻炼孩子的观察、记忆、想象、表现和创造能力。我想应尽量避免呆板单纯学习绘画技巧的教学方法,而应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指南》中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形式。”兴趣是幼儿的学习动力,是求知和成材的起点,一般来说,幼儿对画画都有兴趣,但并不会持久,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先让幼儿观察,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地激发、培养和保持幼儿对绘画的兴趣。本次水彩晕染让幼儿了解到水彩笔的一种新的画画方式,通过本次微课,幼儿直观、明了的观察到晕染的过程,活动中幼儿可观察得出,水彩遇到水后发生了扩散现象。并大胆创新,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进行创作,充分发挥想象力创作作品。在下次微课中可以加深难度,选择渐变色同色系来晕染,还可以呈现出多幅绘画,效果可能会更好。
【艺术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艺术教学设计03-28
艺术教学设计10-24
大班艺术教学设计11-18
艺术《小雨沙沙》教学设计12-12
建筑艺术教学设计03-21
艺术教学设计(15篇)03-28
《走进具象艺术》教学设计03-05
艺术教学设计15篇03-28
艺术家的故事教学设计12-13
《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教学设计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