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氯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25 14:46:26 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化学《氯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化学《氯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化学《氯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

化学《氯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1

  [演示实验]将一有色布条浸泡到一黄绿色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

  [问]大家知道我用的这种溶液是什么吗?

  [引题]氯水具有漂白性,能使有色布条褪色,但我们知道氯水是由多重成分构成的,究竟是哪种粒子的作用使氯水具有漂白性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研究主题

  [板书]氯水中漂白成份的探究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布条褪色

  学生猜测:是一种黄绿色的液体,是氯水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提出问题[问]首先请同学们跟我一起回顾一下新制氯水的成份

  [副板书]H+、Cl―、ClO―、极少量的OH―和HClO、H2O、Cl2

  [设疑]在这些众多的粒子中,究竟是哪种粒子起漂白作用呢?我们能否利用现有的知识,轻松排除几个粒子,为我们的研究缩小范围呢?

  学生回答:在氯水中存在的分子有未溶解的氯气、未电离的HClO和H2O,存在的离子有H+、Cl―、ClO―、和极少量的OH―,可以根据现有知识提到Cl―、H+、H2O不具有漂白性,从旧知识引入,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引入探究主题。

  提出假设[师]好,我们知道H+、Cl―、H2O和OH―一定不具有漂白性,那么,我们研究的焦点集中在Cl2、HClO和ClO―上。学生提出假设

  提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引发思考。

  设计实验方案

  [师]下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这三种粒子中哪种可能具有漂白作用,你能用什么样的对比实验来证明你的观点。

  在大家进行实验设计前,给大家几条温馨提示,我们进行实验设计要注意几点

  [投影]设计实验要注意:

  现象明显;可操作性强;

  有对比参照性;简约、环保

  [师]好,下面,请各小组派发言人发布你们的实验设计方案,将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案设计一一列举并以副板书的形式给出。

  学生小组讨论,进行实验设计,通过学生的.发言与组与组之间的互评,得到最佳的实验方案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

  实验探究

  [师]下面,请大家根据我们刚刚研究得到的最佳方案,进行一下实验验证,看看究竟得到什么样的实验现象,这种现象又能说明什么?我们最终能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请大家动手实验,在这里提示大家注意药品的使用和实验的操作规范。

  [师]好,哪位同学愿意汇报你们的实验现象以及现象分析

  学生动手操作,老师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与帮助

  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及由现象分析得出的结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得出结论[问]那最终的实验结论呢?

  [板书]氯水中起漂白作用的成分是HClO 学生回答:氯水中起漂白作用的成分是HClO

  再次设疑[设疑]好,我们通过科学探究已经证实氯水中起漂白作用的成分是HClO,那么HClO为什么能漂白,其漂白的原理又如何呢?请同学们注意观察我的演示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思考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又可能是什么吗?

  [演示实验]在小烧杯中,向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滴加氯水,观察现象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褪色的原因可能是什么,说出你的观点和理由。

  [师]那么,请同学们针对假设,利用现有条件制定实验方案验证你的假设。

  学生描述现象

  学生提出假设

  学生提出对比实验方案继续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拓展学生的思维

  深入探究[师]好,请同学们根据实验方案,动手验证,看看NaOH中酚酞溶液褪色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问]那么,HClO破坏酚酞又是利用HClO的什么性质呢?

  [师]HClO是一种强氧化性的酸,它具有漂白性,正是利用它的强氧化性将有机色素的结构破坏,使其褪色,我们将这种漂白性称之为氧化漂白。氧化漂白不能复原。

  [投影练习]干燥的旧报纸,遇到氯气不褪色,湿润的旧报纸遇到氯气不但不褪色,字迹反而更清楚,这是为什么吗

  [师]次氯酸只能使有机有色物质褪色,而不能使无机有色物质褪色。学生动手实验,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原因,并得出结论

  学生根据HClO的基本性质,推测原因

  学生根据这节课的学习,继续思考,培养学生用实验对比的方法得出结论。

  举一反三,迁移应用

  总

  结[师]这节课我们利用了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了氯水中起漂白作用的成分是HClO,同时证实了HClO具有漂白性是因其具有强氧化性的结果。那么,大家课后到市场上做一下调查,看一下市场上常用的含氯的漂白剂成份是否是HClO?请思考原因并完成调查报告。

  在今天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有哪些收获呢?你愿意将你的感受与大家共同分享一下吗?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学习到了知识,还体味了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遇到类似氯水的复杂体系,那时,我们就可以借鉴今天研究的成功与失败,帮助我们日后的研究学习。

  联系生活实际,加强知识的应用性。

  学生表达内心感受

  小结知识与感受,可使三维目标再次得到强化,动静结合,可使学生感受到收获的满足。

  作业完成社会调查

化学《氯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2

  【教学背景】

  氯是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氯和氯的化合物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对氯气的性质、用途等进行比较全面的学习和研究,是以后学习、研究卤素性质相似性及其变化规律和氯碱工业知识的需要。同时,为学生正确掌握非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打下坚实基础。

  依据课程目标的标准,主要的学习目标是:

  1.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2.理解氯的原子结构特点与化学性质的关系,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结构对其性质的影响。

  3.认识氯和氯的化合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了解氯气的“功”与“过”,初步形成正确认识、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

  4.通过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主动探索的优良品质;通过对氯气性质的推测——实验——分析——得出结论的研究,应用观察、记录、科学抽象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培养透过现象、挖掘本质的探究精神。

  本节内容强调氯气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注意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对氯气的性质进行实验探究,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氯及其化合物在自然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注意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对于卤素性质相似性及其变化规律只作简单介绍。

  【案例设计】

  设计思路

  本节采用“实验”、“对比”、“联想”的教学方式,以“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等环节组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氯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结合有关内容,多样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探究中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探究意识。

  设计中注意以下问题:

  1.通过“展示一瓶氯气,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颜色和状态”;“请学生闻氯气的气味,强调闻气体气味的方法”;“向盛有氯气的试管中注入水”等实验来学习氯气的物理性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强化实验安全意识。

  2.让学生回忆氯的原子结构推测氯气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以氯的原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为线索进行联想:

  氯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联想氯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联想氯气的'化学性质(典型的非金属性)——联想氯气的用途。

  3.运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由Fe、Cu、H2在Cl2中燃烧的演示实验,比较初、高中不同学习阶段对“燃烧”的条件及其本质的认识;比较Cl2分别与水、碱、碘化钾等化合物的反应产物,学习氯气的化学性质。

  4.本节课的难点是氯气与化合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通过比较Cl2分别与水、碱等化合物的反应事实,找出氯气与有关物质反应的规律。

  5.引导学生讨论氯气对人类社会的“功”与“过”,认识氯和氯的化合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学过程】

  [学习情景创设]

  瑞典化学家舍勒于1974年在研究软锰矿(主要成分是MnO2)时,把盐酸与软锰矿混合在一起加热,意外地发现生成了一种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的黄绿色气体。这立即引起了舍勒的兴趣,并对它进行了研究。他将制备出来的气体溶解到水中,发现这种气体的水溶液略显酸性;该水溶液还能使花朵、纸张、叶子等的颜色褪去;将蚱蜢放进装满这种气体的容器中,蚱蜢蹦跶几下就死去了。这种黄绿色的气体就是氯气。

  氯气的水溶液为什么呈酸性?为什么能使花朵、纸张、叶子褪色?氯气是一种怎样的物质呢?

  一、氯气的性质

  [演示实验]出示一瓶氯气,瓶后衬一张白纸。请学生观察并描述其颜色和状态;请一名学生上来闻氯气的气味,并强调闻气体气味的方法。然后,向集气瓶中注入少量水,充分振荡,观察溶液的颜色。

  [观看影象资料]1915年4月22日,世界上第一次化学武器(氯气)的使用。

  [交流讨论]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你认为氯气具有哪些物理性质?氯气和氯水有什么关系?

  [归纳小结]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归纳氯气的物理性质。

  1.物理性质:

  氯气通常状况下为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常温下能溶于水,1体积水大约溶解2体积氯气。氯气可以通过降温而变为液态和固态。氯气有毒,易液化。

  [补充讲解]氯气是一种毒性气体,有很强的刺激性,吸入少量就会使鼻和喉头的粘膜受到刺激,引起胸痛和咳嗽,吸入多量氯气会使人窒息,甚至死亡。因此闻氯气要特别小心,只能轻轻煽动,使少量气体飘进鼻孔。但只要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实验是没有危险的。

  [交流讨论]物质的宏观性质是由微观结构决定的,根据氯的原子结构能否推测氯气的化学性质是否活泼?

  引导学生运用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氯原子最外电子层结构特点,推测氯元素是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容易结合一个电子,形成具有稳定结构的氯离子。

  [演示实验](用实物投影仪)

  (1)将两根细铁丝用砂纸打磨,螺旋绕于火柴棍上,用镊子夹住,在酒精灯上引燃火柴,稍停,待火柴将燃尽,置于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反应完毕,加少量水于集气瓶中,观察溶液颜色。

  (2)用砂纸打亮铜丝,用镊子夹住,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红热,放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反应完毕,用洗瓶注少量水于集气瓶中。观察溶液颜色。

  (3)在空气中点燃氢气,然后把导管伸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归纳小结]由学生描述以上三个实验的现象,得出结论:氯气既能与金属单质也能和非金属直接化合。

  2.化学性质

  (1)氯气和金属的反应

  (2)氯气与非金属反应

  [思考与讨论]通过H2在Cl2中燃烧的实验,与初中学习阶段对“燃烧”的认识比较,可燃物是否一定有氧气才能燃烧呢?你对“燃烧”的条件及其本质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通过对比、交流、得出结论: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如Na、Fe、H2等物质均可在Cl2中燃烧。任何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叫燃烧。)

  [提出问题]自来水厂可以用氯气来消毒水,氯气能溶解于水吗?能与水发生反应吗?

  [观察演示实验]

  1.向一支充满氯气的大试管中加入2~3mL水后,迅速塞紧塞子,充分振荡,将上述试管和另一支充满氯气的大试管以及另外一支装有4~5mL蒸馏水的试管放在一起,观察试管中物质的颜色。再向氯水和蒸馏水中滴入石蕊试液,观察现象。

  2.把一装满Cl2的试管倒立在滴有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摇动试管,观察现象。

  3.将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蘸在玻璃棒上,并将试纸靠近集满氯气的集气瓶口,观察现象。

  [交流讨论](学生描述现象并尝试加以解释,教师注意帮助学生理解和表述)

  [归纳小结]

  (3)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HClO具有强氧化性

  Cl2+H2O===HCl+HClO

  (4)氯气与碱反应

  Cl2+2NaOH===NaCl+NaClO+H2O

  (5)氯气与碘化钾溶液反应

  Cl2+2KI===2KCl+I2

  [交流与讨论]氯气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造福于人类。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对化学品使用不当或误用甚至滥用,也会给人类带来严重后果。请结合日常生活事例谈谈氯气的“功”与“过”。

  (学生各抒己见,相互补充,逐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

  [提出问题]Cl2跟金属、非金属单质以及某些化合物反应时,往往生成氯化物。氯化物中的氯和氯气中的氯有什么不同?

  [归纳小结]氯化物中的氯是-1价的氯元素,氯气中的氯是结合成氯分子的0价态氯。可溶性氯化物溶于水时,能电离出Cl-。氯气由氯分子组成的。我们用AgNO3、稀硝酸检验Cl-;用淀粉–碘化钾溶液检验氯气。

  [学生实验]在5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3mL稀盐酸、NaCl溶液、Na2CO3溶液、自来水、蒸馏水,然后各滴入几滴AgNO3溶液,观察实验现象。再分别加入少量稀硝酸,观察、描述实验现象。

  [归纳小结]

  二、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1.试剂:AgNO3、稀硝酸

  2.原理:溶液中的Cl-都能与AgNO3反应生成AgCl白色沉淀,AgCl白色沉淀遇稀硝酸不溶解(Ag++Cl-===AgCl↓)

  3.方法和结论:在被检验的溶液中加稀硝酸酸化,再滴入AgNO3溶液,若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则被检液中含有Cl-。(或在被检验的溶液中滴入AgNO3溶液,若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再滴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则被检液中含有Cl-。)

  [课堂讨论]自来水生产中常通入适量氯气进行杀菌消毒。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区别蒸馏水和自来水。

  [本节小结]

  1.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非常活泼的非金属,氯气能与绝大多数金属、非金属直接化合,还能与水、碱、碘化物等发生反应。

  2.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课外作业](建议补充使用以下部分习题):

  ①将一盛满Cl2的试管倒立在水槽中,当用日光照射一段时间,试管内液面不再上升时,剩余气体的体积约占试管容积的()。

  A.2/3;B.1/2;C.1/3;D.1/4

  ②用作麻醉剂的氯仿(CHCl3)常因保存不慎而被空气氧化,产生剧毒的光气(COCl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HCl3+O2===2HCl+2COCl2。为了防止事故,使用前可用于检验氯仿是否变质的试剂是()。

  A.酚酞试液

  B.氢氧化钠溶液

  C.用硝酸酸化后的硝酸银溶液

  D.用硝酸酸化后的硝酸钡溶液

  3.科学家提出,使用氯气对自来水消毒时,氯气会与水中的有机物发生反应,形成的物质可能是潜在的致癌物。世界环保联盟推广采用广谱性高效杀菌剂二氧化氯(ClO2黄绿色气体)。

  (1)目前,欧洲一些国家主要采用Kesting法(原料为氯酸钾和盐酸)制ClO2,该法的缺点是同时产生Cl2(占ClO2体积的一半),使产物的纯度较低。写出该法制ClO2的化学方程式:。

  (2)我国最近研究用氯气氧化亚氯酸钠(NaClO2),在氯气保护下成功制得ClO2,表示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与上述方法相比,此法的优点是(写出其中一种)。

  4.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致力于研究臭氧层破坏问题的三位化学家。大气中的臭氧可吸收和阻挡太阳光中强烈的、有害的紫外线辐射,保护地球上的生物。氟氯烃(如CCl2F2)可在光的作用下分解产生Cl原子,Cl原子会对臭氧层产生长久的破坏作用。有关反应为:

  O3 ==O2+O,Cl+O3 ==ClO+O2,ClO+O ==Cl+O2

  (1)写出上述变化的总反应式。

  (2)在上述变化中,Cl原子的作用是什么?

  5.研究性学习课题

  ①海水是人类获取氯、溴、碘的重要资源。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海水晒盐的生产过程。将了解的情况与同学交流讨论。

  ②氯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有条件的同学请到生产或使用氯气的工厂参观,也可以请教专家或查阅资源了解氯气的用途。将你获取得信息与同学交流。

  【案例评析】

  本案例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社会生活实际出发,用实验、联想、对比的方式组织学生活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由“舍勒发现氯气”的科学史实、“氯气作为化学武器”等资料,引发认知碰撞,充分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

  2.重视发挥实验的作用,强化实验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功能。本案例设计了7个演示实验、1个学生实验,由实验探究得出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探究。

  3.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法指导。注意引导学生利用结构推测性质、以实验验证性质,并采用对比、联想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概括、推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4.引导学生讨论氯气的“功”与“过”,认识氯和氯的化合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形成正确认识、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

化学《氯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离子反应》的第一课时。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建立电解质的基本概念,建立电解质电离的基本模型,在初中导电性实验的基础上理解电解质溶液和熔融电解质导电的基本原因,为下一课时——离子反应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强弱电解质的定义并会判断;

  (2)了解离子反应的定义和实质;

  (3)能正解书写离子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和问题讨论的过程,初步形成分析推理、综合归纳的能力;

  (2)通过实例分析,讨论、交流、总结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

  (2)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提高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教法分析

  本节内容采用实验法、探究法、启发法、讲授法的方式来进行,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适时地进行实验来探究以及观看实验视频来获得有效的知识信息。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注重学生自我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电解质的基本概念,建立电解质电离的模型。

  难点:电离,用物质结构解释电离。

  五、教学设计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问题:教材结合生活常识,给电器设备通电时,湿手操作容易发生触电事故。

  积极思考,探究,发言为什么会有触电现象。

  创设情境,以真实、有意义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回顾初中知识:水导电吗?什么是导电物质?什么不是?

  根据所学内容,学生

  通过初中知识的回顾,引发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型(基于已有知识对问题进行思考)

  解释:实际上纯水是不导电的.。同学们初中做过电解水实验,当时老师应该告诉了同学们,电解的不是纯水,水中应该加入了硫酸。

  学生听讲

  引出下面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验探究:向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硝酸钾固体、氯化钠固体和蒸馏水。按照课本中的图示连接装置,将石墨电极伸入到烧杯中,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讲解:严格的说蒸馏水也能导电,但是其导电能力很微弱,用上述的实验装置无法测出。

  观察实验中的现象小灯泡都不发光,总结硝酸钾固体、氯化钠固体、蒸馏水都不导电)

  ①认识物质的导电性,②引出电解质的概念,③为学习电离的概念提供实验证据。

  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的能力。

  总结导电原因:电流是由带电荷的粒子按一定方向移动而形成的。因此,能导电的物质必须具有能自由移动的、带电荷的粒子。

  引出:电解质非电解质概念

  学生通过理解导电原因,更好记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假设、验证等探究过程,建立微观模型,从而对实验事实作出合理解释。通过电离概念建立过程中培养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

  利用分类方法将电解质非电解质归纳物质中用图示表示,并举例说明哪些是电解质哪些是非电解质

  学生进一步理解记忆

  加深对电解质非电解质的理解

  解决问题:回顾PPT第一页的问题,解释为什么会触电?(提示学生人的汗液组成分是氯化钠)

  回答:人的手上常会沾有NaCl(汗液的成分之一),有时也会沾有其他电解质,当遇到水时,形成电解质溶液。电解质溶液能够导电,因此,湿手直接接触电源时容易发生触电事故

  引出为什么氯化钠溶液可以导电而固体不能

  提问:为什么氯化钠固体不导电而溶液和熔融氯化钠能导电

  学生思考

  讲解:氯化钠固体就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在空间上堆积形成的,是不能随意移动,一定受到某种作用相互束缚;而氯化钠的固体在溶于水的过程中,受到水分子的作用,逐渐解离为各自独立的水合离子,使体系中存在可以移动的带电粒子,从而导电

  学生理解记忆

  通过微观机理图的观察,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辨析思维。

  引出电离概念和电离方程式电解质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学生根据老师讲解写出电离方程式,讨论氯化钠溶液和熔融氯化钠电离方程式是否一样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

  离子反应——电解质的电离

  概念:电解质

  非电解质

  电离

  电离方程式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来进行教学。通过引导法和实验探究以及运用多媒体,使得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的科学精神。也进一步提高和巩固了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明白探索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实验来进行,以提高学生对于实验的热情。

  既可能有化学式又可能有离子符号

化学《氯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资料和观察实验,了解氯气的主要物理性质;展开其化学性质,以及氯水相关知识的复习。

  2、通过氯气的应用层面,引出生活和工业用水的杀菌消毒;众多消毒剂中二氧化氯有很强的反应活性和氧化能力,以高考题为例,氧化还原反应知识为载体,渗透不同价态氯元素之间的转化观。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让他们体会怎样科学合理的运用观察等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氯气性质的复习,引导学生利用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分析和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真实的`材料问题为任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从化学视角分析、解决综合复杂问题的思路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体会化学知识的价值。

  2、体验课堂中的相互合作,学会与他人的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1、知识上: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过程方法上:引导学生利用元素观、转化观、分类观学习元素化合物。根据已知物质的性质,制备新型的生活和工业用水消毒剂,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掌握残存有害离子的除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从真实情境的复杂问题中形成化学问题

  教学难点:

  1、知识技能方面:氯气的化学性质及不同价态含氯化合物之间的转化。

  2、过程与方法方面:引导学生利用元素观学习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形成全民化学的观念。

  教学手段:

  探究式教学法、对比研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化学《氯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氯及其化合物》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第二节的内容。

  从课程模块层面看,该节内容位于必修课程,是全体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是普通高中学生发展的共同基础。所以教学中,也应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促进全体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发展。具体到本节内容中,应格外关注化学学科研究无机物性质的基本方法和氯及其重要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从教材章安排层面来看,本节内容位于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学生学习本章内容之前,刚刚完成了“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的学习。在第一章中,学生通过三节内容的学习,分别建立了中学化学研究无机物性质的三个重要认识角度“类别通性”“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而本章内容之后的第三章,学生即将开始铁及其化合物的学习,需要学生综合利用已经学习的认识角度研究比较复杂的物质转化。在这样的章节安排中,本章内容的学习希望学生通过两个具体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学习,巩固认识角度、明确认识思路,逐步提升利用“类别通性”“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认识角度研究物质性质的系统性。

  从教材节安排层面来看,学生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完成了“第一节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相比钠及其化合物,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转化更为复杂,氯气的氧化性、氯气与水及碱的歧化反应,对氧化还原规律的呈现更为明显;同时次氯酸盐性质的学习和氯离子的检验,对于类别通性、离子反应规律的呈现也更为突出。所以本节教学应该在钠及其化合物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利用认识角度指导物质性质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对于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较少,基本只涉及氯离子能与银离子形成氯化银沉淀。

  通过“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的学习,学生熟悉了常见物质类别的通性,但对于含有不熟悉元素的物质,通过类别通性研究物质性质的能力还偏弱;初步掌握离子反应的发生规律,但对于离子反应中可能存在的干扰尚不够明确;初步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规律,但对于元素化合价变化的观察和分析不够敏锐,对常见氧化剂、还原剂的积累较少。除此之外,学生通过上述认识角度研究物质性质的主动意识不够,还很难系统地从多个角度综合研究物质性质。

  针对这样的学情,需要教师既给学生提供自发研究物质性质的学习空间,又要在适时针对学生的困难进行提示和指导;既要关注学生氯及其化合物具体物质性质的学习,也要注重学生研究物质性质思路方法的培养;既要培养学生利用各认识角度研究物质性质的主动性,也要强化学生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离子反应规律具体思维路径的完善。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对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研究,认识到气是一种具有很强氧化性的非金属单质,能与金属单质、氢气、水、碱等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通过对氯水性质的研究,熟悉基于微粒认识混合物性质的思路方法;通过对氯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认识到类别通性、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认识角度方法在研究物质性质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设计制备氯气的实验装置,掌握制备实验设计的思路方法。

  3.通过对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用途、转化的研究,建立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认识氯及其化合物的多样性,了解化学反应可以探究物质性质、实现物质转化。

  四、教学重点

  1.氯气的性质,氯水的组成及性质,氯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2.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及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五、教学难点

  1.基于微粒及微粒转化认识氯水性质。

  2.主动基于物质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认识角度研究物质性质。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 认识氯及其化合物

  教师引导:利用物质类别和价态,请列举你知道的的含氯元素的物质

  学生活动:利用二维图列举氯及其化合物

  (二)环节一:认识氯气的性质

  [任务1]教师引导:引导学生分别从价态、类别、结构的角度预测氯气的性质。

  学生活动:分别从价态、类别、结构的角度预测氯气的性质,并综合得出氯气应具有氧化性、还原性,以氧化性为主,能与金属单质等物质发生反应。

  观察氯气

  [任务2]教师引导:观察一瓶氯气,描述氯气的物理性质。

  学生活动:观察氯气,描述氯气的物理性质。

  1. 与金属、非金属单质的反应

  [任务3]教师引导:演示实验1:钠在氯气中燃烧。

  学生活动:

  (1)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2)讨论产生黄光的原因,以及白烟的成分;

  (3)书写反应方程式。

  [任务4]教师引导: 演示实验2:铁丝在氯气中燃烧。

  学生活动:

  (1)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2)讨论生成物中铁元素的化合价,并据此判断氯气的氧化性较强;

  (3)书写反应方程式。

  [任务5]教师引导: 演示实验3:铜在氯气中燃烧。

  学生活动:

  (1)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2)讨论生成物为氯化铜,根据铜单质金属活动性较弱(氢后),并据此判断氯气的氧化性较强;

  (3)书写反应方程式。

  [任务6]教师引导: 演示实验4:氢气在氯气中燃烧。

  学生活动:

  (1)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2)根据氢气为非金属单质,据此判断氯气的氧化性较强;

  (3)书写反应方程式。

  2.与水的反应

  [任务7] 教师引导:根据氯水能够杀菌消毒,讨论氯气溶于水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观察氯水,根据氯水为黄绿色,判断氯水中的主要溶质为氯气分子。

  [任务8] 教师引导:演示实验5:观察部分润湿的红布条在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现象。

  学生活动:

  (1)观察到润湿部分褪色,干燥部分没有褪色;

  (2)分析氯气不能使布条褪色,说明氯气与水反应生成了新物质,新物质可以使布条的红色褪去;

  (3)在教师的引导下,书写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任务9] 教师引导:氯水中存在哪些微粒?分别使氯水具有哪些性质?。

  学生活动:

  (1)氯水为黄绿色判断氯水中存在大量氯气分子(和水分子);

  (2)根据上衣活动所学知识,判断氯水中含有HClO分子,使氯水具有漂白性;

  (3)根据HCl是电解质,在溶液中会发生电离,判断溶液中含有氢离子和氯离子,不含HCl分子。进一步判断氯水具有酸性(即有酸的通性),可以和Ag+生成AgCl沉淀。

  [任务10] 教师引导:根据HCl和HClO和碱的反应规律,推测氯气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反应方程式。

  学生活动:

  (1)尝试书写HCl和HClO和碱反应的产物;

  (2)据此书写氯气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反应方程式。

  (三)环节二: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师引导:回顾舍勒发现氯气的历史,讨论实验室制备氯气所需的装置。

  学生活动:

  (1)根据反应物状态和是否需要加热,选择适当的发生装置;

  (2)根据生成物密度、水溶性和化学性质,选择收集方式;

  (3)根据反应体系可能存在的物质(体系原有、副反应、挥发物质等),以及杂质物质和目标产物的性质差异,选择除杂和干燥装置。

  (4)根据目标产物的是否具有毒性、是否污染空气,判断是否需要尾气处理装置,以及用何种试剂处理尾气。

  教师引导:演示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完整实验操作,并制得一瓶氯气。

  学生活动:观察老师的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现象。

  (四)环节三:氯离子的检验

  教师引导:由氯气用于自来水消毒,引出溶液中氯离子的检验。取一瓶标签被遮挡的试剂瓶,滴加AgNO3溶液,观察到生成白色沉淀。

  学生活动:讨论是否能判断待测液中含有氯离子。

  教师引导:打开被遮挡的标签,发现待测液为Na2CO3溶液。

  学生活动:

  (1)书写相关反应方程式;

  (2)总结检验氯离子时可能的干扰离子及标准操作。

  (五)归纳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转化规律

  教师引导:归纳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转化规律。

  学生活动:在二维图中呈现氯及其化合物,通过箭头表示氯及其化合物的转化规律,书写先关的化学方程式。

化学《氯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6

  【教学背景】

  高一化学《氯气的性质》教案设计

  氯是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氯和氯的化合物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对氯气的性质、用途等进行比较全面的学习和研究,是以后学习、研究卤素性质相似性及其变化规律和氯碱工业知识的需要。同时,为学生正确掌握非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打下坚实基础。

  依据课程目标的标准,主要的学习目标是:

  1.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2.理解氯的原子结构特点与化学性质的关系,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结构对其性质的影响。

  3.认识氯和氯的化合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了解氯气的“功”与“过”,初步形成正确认识、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

  4.通过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主动探索的优良品质;通过对氯气性质的推测—-→实验—-→分析—-→得出结论的研究,应用观察、记录、科学抽象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培养透过现象、挖掘本质的探究精神。

  本节内容强调氯气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注意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对氯气的性质进行实验探究,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氯及其化合物在自然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注意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对于卤素性质相似性及其变化规律只作简单介绍。

  【案例设计】

  设计思路

  本节采用“实验”、“对比”、“联想”的教学方式,以“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等环节组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氯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结合有关内容,多样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探究中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探究意识。

  设计中注意以下问题:

  1.通过“展示一瓶氯气,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颜色和状态”;“请学生闻氯气的气味,强调闻气体气味的方法”;“向盛有氯气的试管中注入水”等实验来学习氯气的物理性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强化实验安全意识。

  2.让学生回忆氯的原子结构推测氯气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以氯的原子结

  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为线索进行联想:

  氯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联想氯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联想氯气的化学性质(典型的非金属性)—-→联想氯气的用途。

  3.运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由Fe、Cu、H2在Cl2中燃烧的演示实验,比较初、高中不同学习阶段对“燃烧”的条件及其本质的认识;比较Cl2分别与水、碱、碘化钾等化合物的反应产物,学习氯气的化学性质。

  4.本节课的难点是氯气与化合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通过比较Cl2分别与水、碱等化合物的反应事实,找出氯气与有关物质反应的规律。

  5.引导学生讨论氯气对人类社会的“功”与“过”,认识氯和氯的化合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学过程

  [学习情景创设]

  瑞典化学家舍勒于1974年在研究软锰矿(主要成分是MnO2)时,把盐酸与软锰矿混合在一起加热,意外地发现生成了一种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的黄绿色气体。这立即引起了舍勒的兴趣,并对它进行了研究。他将制备出来的气体溶解到水中,发现这种气体的水溶液略显酸性;该水溶液还能使花朵、纸张、叶子等的颜色褪去;将蚱蜢放进装满这种气体的容器中,蚱蜢蹦跶几下就死去了。这种黄绿色的气体就是氯气。

  氯气的水溶液为什么呈酸性?为什么能使花朵、纸张、叶子褪色?氯气是一种怎样的物质呢?

  一、氯气的性质

  [演示实验]出示一瓶氯气,瓶后衬一张白纸。请学生观察并描述其颜色和状态;请一名学生上来闻氯气的气味,并强调闻气体气味的方法。然后,向集气瓶中注入少量水,充分振荡,观察溶液的颜色。

  [观看影象资料]1915年4月22日,世界上第一次化学武器(氯气)的使用。

  [交流讨论]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你认为氯气具有哪些物理性质?氯气和氯水有什么关系?

  [归纳小结]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归纳氯气的物理性质。

  1.物理性质:

  氯气通常状况下为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常温下能溶于水,1体积水大约溶解2体积氯气。氯气可以通过降温而变为液态和固态。氯气有毒,易液化。

  [补充讲解]氯气是一种毒性气体,有很强的刺激性,吸入少量就会使鼻和喉头的粘膜受到刺激,引起胸痛和咳嗽,吸入多量氯气会使人窒息,甚至死亡。因此闻氯气要特别小心,只能轻轻煽动,使少量气体飘进鼻孔。但只要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实验是没有危险的。

  [交流讨论]物质的宏观性质是由微观结构决定的,根据氯的原子结构能否推测氯气的化学性质是否活泼?

  引导学生运用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氯原子最外电子层结构特点,推测氯元素是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容易结合一个电子,形成具有稳定结构的氯离子。

  [演示实验](用实物投影仪)

  (1)将两根细铁丝用砂纸打磨,螺旋绕于火柴棍上,用镊子夹住,在酒精灯上引燃火柴,稍停,待火柴将燃尽,置于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反应完毕,加少量水于集气瓶中,观察溶液颜色。

  (2)用砂纸打亮铜丝,用镊子夹住,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红热,放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反应完毕,用洗瓶注少量水于集气瓶中。观察溶液颜色。

  (3)在空气中点燃氢气,然后把导管伸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归纳小结]由学生描述以上三个实验的现象,得出结论:氯气既能与金属单质也能和非金属直接化合。

  2.化学性质

  (1)氯气和金属的反应

  (2)氯气与非金属反应

  [思考与讨论]通过H2在Cl2中燃烧的实验,与初中学习阶段对“燃烧”的认识比较,可燃物是否一定有氧气才能燃烧呢?你对“燃烧”的条件及其本质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通过对比、交流、得出结论: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如Na、Fe、H2等物质均可在Cl2中燃烧。任何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叫燃烧。)

  [提出问题]自来水厂可以用氯气来消毒水,氯气能溶解于水吗?能与水发生反应吗?

  [观察演示实验]

  1.向一支充满氯气的大试管中加入2~3mL水后,迅速塞紧塞子,充分振荡,将上述试管和另一支充满氯气的大试管以及另外一支装有4~5mL蒸馏水的试管放在一起,观察试管中物质的颜色。再向氯水和蒸馏水中滴入石蕊试液,观察现象。

  2.把一装满Cl2的试管倒立在滴有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摇动试管,观察现象。

  3.将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蘸在玻璃棒上,并将试纸靠近集满氯气的集气瓶口,观察现象。

  [交流讨论](学生描述现象并尝试加以解释,教师注意帮助学生理解和表述)

  [归纳小结]

  (3)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HClO具有强氧化性

  Cl2+H2O===HCl+HClO

  (4)氯气与碱反应

  Cl2+2NaOH===NaCl+NaClO+H2O

  (5)氯气与碘化钾溶液反应

  Cl2+2KI===2KCl+I2

  [交流与讨论]氯气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造福于人类。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对化学品使用不当或误用甚至滥用,也会给人类带来严重后果。请结合日常生活事例谈谈氯气的“功”与“过”。

  (学生各抒己见,相互补充,逐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

  [提出问题]Cl2跟金属、非金属单质以及某些化合物反应时,往往生成氯化物。氯化物中的氯和氯气中的氯有什么不同?

  [归纳小结]氯化物中的氯是-1价的氯元素,氯气中的氯是结合成氯分子的0价态氯。可溶性氯化物溶于水时,能电离出Cl-。氯气由氯分子组成的。我们用AgNO3、稀硝酸检验Cl-;用淀粉–碘化钾溶液检验氯气。

  [学生实验]在5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3mL稀盐酸、NaCl溶液、Na2CO3溶液、自来水、蒸馏水,然后各滴入几滴AgNO3溶液,观察实验现象。再分别加入少量稀硝酸,观察、描述实验现象。

  [归纳小结]

  二、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1.试剂:AgNO3、稀硝酸

  2.原理:溶液中的Cl-都能与AgNO3反应生成AgCl白色沉淀,AgCl白色沉淀遇稀硝酸不溶解(Ag++Cl-===AgCl↓)

  3.方法和结论:在被检验的溶液中加稀硝酸酸化,再滴入AgNO3溶液,若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则被检液中含有Cl-。(或在被检验的溶液中滴入AgNO3溶液,若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再滴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则被检液中含有Cl-。)

  [课堂讨论]自来水生产中常通入适量氯气进行杀菌消毒。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区别蒸馏水和自来水。

  [本节小结]

  1.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非常活泼的非金属,氯气能与绝大多数金属、非金属直接化合,还能与水、碱、碘化物等发生反应。

  2.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课外作业](建议补充使用以下部分习题):

  ①将一盛满Cl2的试管倒立在水槽中,当用日光照射一段时间,试管内液面不再上升时,剩余气体的体积约占试管容积的()。

  A.2/3;B.1/2;C.1/3;D.1/4

  ②用作麻醉剂的氯仿(CHCl3)常因保存不慎而被空气氧化,产生剧毒的光气(COCl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HCl3+O2===2HCl+2COCl2。为了防止事故,使用前可用于检验氯仿是否变质的试剂是()。

  A.酚酞试液

  B.氢氧化钠溶液

  C.用硝酸酸化后的硝酸银溶液

  D.用硝酸酸化后的硝酸钡溶液

  3.科学家提出,使用氯气对自来水消毒时,氯气会与水中的有机物发生反应,形成的物质可能是潜在的致癌物。世界环保联盟推广采用广谱性高效杀菌剂二氧化氯(ClO2黄绿色气体)。

  (1)目前,欧洲一些国家主要采用Kesting法(原料为氯酸钾和盐酸)制ClO2,该法的缺点是同时产生Cl2(占ClO2体积的一半),使产物的纯度较低。写出该法制ClO2的化学方程式:。

  (2)我国最近研究用氯气氧化亚氯酸钠(NaClO2),在氯气保护下成功制得ClO2,表示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与上述方法相比,此法的优点是(写出其中一种)。

  4.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致力于研究臭氧层破坏问题的三位化学家。大气中的臭氧可吸收和阻挡太阳光中强烈的、有害的紫外线辐射,保护地球上的生物。氟氯烃(如CCl2F2)可在光的作用下分解产生Cl原子,Cl原子会对臭氧层产生长久的破坏作用。有关反应为:

  O3 ==O2+O,Cl+O3 ==ClO+O2,ClO+O ==Cl+O2

  (1)写出上述变化的总反应式。

  (2)在上述变化中,Cl原子的作用是什么?

  5.研究性学习课题

  ①海水是人类获取氯、溴、碘的重要资源。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海水晒盐的生产过程。将了解的情况与同学交流讨论。

  ②氯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有条件的同学请到生产或使用氯气的工厂参观,也可以请教专家或查阅资源了解氯气的用途。将你获取得信息与同学交流。

  【案例评析】

  本案例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社会生活实际出发,用实验、联想、对比的方式组织学生活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由“舍勒发现氯气”的科学史实、“氯气作为化学武器”等资料,引发认知碰撞,充分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

  2.重视发挥实验的作用,强化实验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功能。本案例设计了7个演示实验、1个学生实验,由实验探究得出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探究。

  3.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法指导。注意引导学生利用结构推测性质、以实验验证性质,并采用对比、联想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概括、推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4.引导学生讨论氯气的“功”与“过”,认识氯和氯的化合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形成正确认识、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

化学《氯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7

  一、设计思想

  化学新课程标准倡导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科学探究活动为手段,以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学习或实验方法为目标的新理念,而离子反应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起着连接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的“纽带”作用,既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化学重要内容的复习,又为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本节在全书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概念多且抽象难懂,为避免枯燥,从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微观粒子的分析,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了解有关概念。

  1、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本节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并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根据要求在新教材中删去了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有关概念及应用,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但对学生准确理解知识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离子方程式中弱酸的处理问题等等。

  2、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进入高中,自纠学习的能力不是很强,乐于机械接受,为了避免这些情况,使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得到积极发挥,我采用实验、启发、讨论、对比、归纳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确实成为教学的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设计时遵循由感性→理性→实践的认识规律。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学生情况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初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以及所发生的反应。

  2、会书写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能利用离子反应检验Cl—、SO42—、CO32—等常见离子。

  4、根据离子反应学会判断溶液中离子的共存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探究、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反应和反应事实,使学生了解研究事物从个别带一般的思想方法,体验研究问题寻找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参与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和唯物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离子反应是高中重要的.理论之一,也是对化学反应本质的重要理解,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现状来确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复分解反应类型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2、知道常见的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并会写这些物质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教学难点:知道哪些物质是易溶、易电离的物质,并据此学会判断离子大量共存问题和常见离子的检验。

  四、教学方法

  实验、讨论、启发、对比、归纳多种方法相结合。

  以实验为基础,以理论为指导,让学生的眼(观察)、手(实验)、口(讨论)、脑(思考)处于多功能协同动作的状态,来达到牢固掌握知识,启迪思维,培养综合能力的目的。

  五、教学程序的设计与安排

  1、导入:酸、碱、盐在水溶液可以发生电离,以离子形式存在,那么将不同的溶液混合后,溶液中的离子仍然存在吗?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2、实验探究:

  完成实验〔2—1〕为便于观察、分析、讨论,因为该实验无危险性,且操作比较简单,采取分组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1]:向盛有5ml 1mo1/l的CUSO4溶液中加入5ml 1mo1/l的NaCl溶液,观察现象。由实验现象分析溶液中离子在混合前后发生的变化并填表小结:

  表一:

  小结:通过表格可以看出混合前后Cu2+ 、SO42— 、Na+、Cl—均无变化,没有发生反应。

  [实验操作2]:向盛有5ml CUSO4溶液的试管里加入5mlBaCl2溶液,观察现象,并填表小结。

  小结:通过表格及分析,我们认为混合后Ba2+和SO42—相结合,溶液不再有大量的Ba2+和SO42—,而Cu2+和Cl—仍存在于溶液中。

  [探究实验]: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证明溶液中是否含有Ba2+ 、SO42—和Cl—。(教师要鼓励学生设计实验,并强调在操作过程中应分别取出上层清液进行实验,不要在原试管中直接滴加)并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汇报实验结果。

  3、总结出相关概念: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用离子符号来表示这种变化: 反应前 反应后

  Cu2+ SO42— BaSO4 +Cu2++Cl—

  Ba2+ Cl—

  这种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叫离子反应,并从而引出CUSO4 与BaCl2反应的实质是Ba2++SO42—=BaSO4 ,得出离子方程式的概念。

  4、知识延伸:首先阅读教材32页学习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教师要强调易溶、易电离的物质主要就是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的盐);然后再通过学生完成〔实验2—2〕并填表:

  填表后全班交流,并总结出离子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区别,离子方程式可以表示一类化学反应,从这个过程中也让同学知道研究事物从个别到一般的思想方法;最后,通过学生完成〔实验2—3〕并填表:

  实验

  反应前溶液中的离子

  反应后溶液中的离子

  生成的物质

  离子方程式

  Na2SO4溶液中加BaCl2溶液

  Na2CO3溶液中加HCl

  NaOH溶液中先加酚酞,再加HCl

  填表后全班交流,总结出复分解反应类型的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和水,并从而总结出能结合成沉淀、气体和水的离子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

  5、思考与交流:离子反应的应用。

  设计实验:

  1)如何分离KCl和FeCl3的混合溶液?

  2)如何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42—?3)如何鉴定溶液中是否存在Cl—或SO42—?

  6、知识反馈:

  1)初中学习的实验室制H2、O2、CO2的化学反应是否离子反应,是离子反应的写出离子方程式。

  2)教材34页第5题、第7题。通过练习使学生对本节知识达到掌握并灵活运用。教师也可及时发现问题,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加以纠正并强调,检测达标情况,及时反馈,进行调控。

  7、归纳总结:归纳总结本节内容,构筑知识框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8、布置作业:34页第6题、第9题和第10题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概念的教学,通过学生的讨论互动、实验探究,提高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将概念应用到具体问题中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本节课的预期目标。本节课最大的特点是在教学中提供给学生一个宽松愉悦的课堂研究气氛,相对开放的探究环境,培养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了学生的求知热情,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化学《氯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8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海水中的丰富资源,体验收集资料、自主学习的乐趣。

  2.了解氯化钠作为重要工业原料的主要用途,初步感悟工业生产的原理。

  3.知道海水晒盐的方法,在资料分析过程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4.掌握电解饱和食盐水和电解熔融氯化钠的反应原理。

  5.初步了解电解反应,感悟化学实验的精妙。

  6.描述、分析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的现象,发展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的原理。

  三、设计思路

  以海水图片引入本节课的研究主题,通过资料分析海水中的丰富资源,进而围绕海水中储量丰富且价廉的氯化钠展开教学线索,探究从海水中提取氯化钠的方法以及氯化钠的主要工业用途。

  四、教学过程

  [导入]用多媒体展示几张海水的图片,带领学生进入本专题的研究主体――海水资源。

  [板书]一、认识海水资源

  [思考与讨论]根据“海水中主要元素的含量表”解决下列问题

  (1)从表中数据来看,含量排前十位的元素依次是什么?

  (2)海水中含量很低的元素是否意味着对人类的用处不大?为什么?

  (3)海水中的元素以何种形式存在?

  (用过问题解决,学生能体悟到由于海水储量巨大,其蕴藏的各种元素资源对人类都是非常重要的,不同元素会有不同的开发、利用方法。结合书P40的图2-1明确海水中的主要盐类,以及开发海水中的盐类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进而将本节课的重点转到氯化钠的开发和利用。)

  [交流]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从海水中提取氯化钠的方法。

  [思考与讨论]学生根据海水晒盐法的“海水在浓缩过程中析出盐的种类和质量”的资料分析得出从海水中提取氯化钠的适宜海水密度范围,并能解释其中的原因。能够从资源综合利用的角度出发,指出析出氯化钠后所得的母液仍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过渡]从盐田法提取食盐的方法和得到食盐的样品推知,此法得到的氯化钠与生活中使用的食盐有很大差异,海水晒盐得到的是粗盐。(为日后学习粗盐的提纯埋下伏笔)

  在粗盐提纯后得到的氯化钠,都有哪些用途呢?观看一段有关氯化钠用途的录像。

  [设问]为什么氯化钠会成为重要的化工原料呢?

  [回答]学生根据前面的学习,可能会列举如下理由:价廉、储量大、取用方便等。

  [过渡]那我们接下来就具体的探究一下录像中所提及的'两种氯化钠的主要工业用途。

  [板书]

  二、氯气的生产原理

  1.工业上电解熔融氯化钠制取氯气和金属钠。

  2NaCl 2Na+Cl2↑

  电解熔融的活泼金属盐类是制取活泼金属常用的方法。

  [过渡]如果我们改变反应条件,将氯化钠溶解在水中,电解时就会不会有不同的产物生成呢?

  现在大家仔细观察我将做的这个实验,注意实验现象,推测可能有什么物质生成。

  (P40观察与思考)

  [演示实验] 电解饱和食盐水。

  学生观察、思考,描述实验现象,得到结论。

  2.工业上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取烧碱、氯气和氢气。

  2NaCl+2H2O 2NaOH+H2↑+Cl2↑

  [过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化学反应,氢氧化钠和氢气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依次为基础的工业被称为“氯碱工业”。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对金属钠、氯气和氢氧化钠等物质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观察]描述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 结论

  通电后铁棒和碳棒上均有气泡产生 通电后有气体物质生成

  将铁棒上方收集到的气体靠近火焰有爆鸣声。 有氢气生成

  用手轻轻扇动在碳棒上方收集到的黄绿色气体,闻到有刺激性气味;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有氯气生成

  插入铁棒的溶液先变红色。 有碱性物质生成

  [交流与讨论]学生根据书本P41图2-3中,实验室制取氯气的装置图,讨论装置中每个部分的作用,树立有毒气体的尾气处理意识,初步学习氯气的处理方法。可初步整合实验室制备气体的几种装置。

  [交流]学生交流氯化钠在生产、生活中的其他用途。

  [课堂小结]海水资源的利用及氯气的制取。

化学《氯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9

  一、学习目标

  1.学会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2.学会用“双线桥”法分析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并判断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3.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4.辨析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并用韦恩图表示之,培养比较、类比、归纳和演绎的能力。

  5.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得电子和失电子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与电子得失的关系,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

  三、设计思路

  由复习氯气主要化学性质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引入,结合专题1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对这些反应进行判断,从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区别,并从电子转移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再升华到构建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关系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由复习上节课氯气有关反应引入本节课的'研究主题。先由学生书写氯气与钠、铁、氢气和水,次氯酸分解、此氯酸钙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学生自己书写方程式,并留待后面的学习继续使用。

  [过渡]我们结合在第一章中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来判断一下这些化学反应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还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媒体](PPT2)

  2Na+Cl2=2NaCl

  2Fe + 3Cl2 2FeCl3

  H2 + Cl2 2HCl

  Cl2+H2O HCl+HClO

  Ca(ClO)2+CO2+H2O=CaCl2+2HClO

  2HClO O2↑+ 2HCl

  [练习]学生自己进行判断,或可小组讨论、分析。

  [叙述]现在请大家在氯气与钠反应的方程式上,标出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在反应前后的化合价。

  [思考与讨论]学生解决下列问题:(PPT3-10)

  1.元素的化合价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2.元素的化合价在何种情况下会发生变化?

  3.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数目有何关系?

  4.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得电子数和失电子数有何关系?

  [叙述]讲述如何用“双线桥”法表示上面所得到的信息。

  [板书](PPT11)

  [叙述] 氧化还原反应是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的系数是与反应过程中得失电子的数目相关的。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的物质叫做还原剂,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表现还原性。可以这样记忆:还原剂化合价升高、失电子、具有还原性,被氧化。

  [思考与讨论]辨析在2Na+Cl2=2NaCl的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分别是什么?

  怎样判断元素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是被氧化还是被还原呢?

  [板书]

  还原剂 氧化剂

  有还原性 有氧化性

  被氧化 被还原

  [思考与讨论](PPT13-15)

  1.元素处于不同的化合价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可能表现哪些性质?并以氯元素的不同价态的代表物质进行分析。

  2.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类型反应的关系如何呢?用图形方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3.分析一下前面的几个反应中电子的转移情况,找出每个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化学《氯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10

  一、学习目标

  高中化学《氯溴碘及其化合物》教师教案

  1.学会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2.学会用“双线桥”法分析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并判断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3.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4.辨析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并用韦恩图表示之,培养比较、类比、归纳和演绎的能力。

  5.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得电子和失电子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与电子得失的关系,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

  三、设计思路

  由复习氯气主要化学性质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引入,结合专题1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对这些反应进行判断,从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区别,并从电子转移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再升华到构建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关系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由复习上节课氯气有关反应引入本节课的'研究主题。先由学生书写氯气与钠、铁、氢气和水,次氯酸分解、此氯酸钙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学生自己书写方程式,并留待后面的学习继续使用。

  [过渡]我们结合在第一章中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来判断一下这些化学反应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还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媒体](PPT2)

  2Na+Cl2=2NaCl

  2Fe + 3Cl2 2FeCl3

  H2 + Cl2 2HCl

  Cl2+H2O HCl+HClO

  Ca(ClO)2+CO2+H2O=CaCl2+2HClO

  2HClO O2↑+ 2HCl

  [练习]学生自己进行判断,或可小组讨论、分析。

  [叙述]现在请大家在氯气与钠反应的方程式上,标出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在反应前后的化合价。

  [思考与讨论]学生解决下列问题:(PPT3-10)

  1.元素的化合价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2.元素的化合价在何种情况下会发生变化?

  3.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数目有何关系?

  4.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得电子数和失电子数有何关系?

  [叙述]讲述如何用“双线桥”法表示上面所得到的信息。

  [板书](PPT11)

  [叙述] 氧化还原反应是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的系数是与反应过程中得失电子的数目相关的。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的物质叫做还原剂,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表现还原性。可以这样记忆:还原剂化合价升高、失电子、具有还原性,被氧化。

  [思考与讨论]辨析在2Na+Cl2=2NaCl的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分别是什么?

  怎样判断元素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是被氧化还是被还原呢?

  [板书]

  还原剂 氧化剂

  有还原性 有氧化性

  被氧化 被还原

  [思考与讨论](PPT13-15)

  1.元素处于不同的化合价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可能表现哪些性质?并以氯元素的不同价态的代表物质进行分析。

  2.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类型反应的关系如何呢?用图形方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3.分析一下前面的几个反应中电子的转移情况,找出每个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化学《氯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高三化学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总结12-14

化学教学设计12-13

化学的教学设计04-11

化学教学设计04-11

化学教学设计模板10-07

关于化学教学设计11-21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05-17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10-05

必修二化学教学设计11-24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