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常用[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上好信息技术课和爱护计算机的意识;
2.对学生提出信息技术课上课的常规要求,培养学生遵守课堂常规的习惯;
3.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加强学生协作的能力,进入学习状态。
4.让学生更好地进入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
二、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爱护计算机、科学合理使用计算机的意识。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互动交流
1.开学了,同学们要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了,你们开心吗?
2.我们来到了电脑室一起学习信息技术知识,那么你们知道如何学习才能学得更好吗?
学生描述自己的认识
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
通过师生间互动交流的方式畅谈本学科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师生间的感情。
(二)讲解常规
1如何做才能上好信息技术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投影常规要求)
①学会排队和走路:在每次预备铃之前,都必须到电脑课室门口的.走廊有秩序地排好队,排队须做到快、静、齐。走进课室要脚步轻盈、保持安静。
②学会倾听:尊重他人,养成良好的听讲习惯。在教师讲解、同学发言时,认真倾听,不随便讲话,思想不开小差。
③学会讨论:在自主上机,组内讨论时,请你低声细语,不影响他人,形成一个文明的学习环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④学会学习:认真听课,积极动脑,大胆动手;对概念要好好理解,对操作要多多练习。以会学习为荣,我们的原则是:奖勤罚懒,奖优罚劣。
⑤学会遵守规则:
A.在电脑室中要按照事先安排的座位坐好,等老师宣布上课,老师要求大家打开机器的时候才能打开机器;不要拿你的小手随便摸显示器和机箱等设备;
B.在电脑室中不得大声喧哗,有事情举手报告老师,电脑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要慌张,不要乱操作,要举手报告给老师;
C.禁止将与计算机课无关的东西特别是零食、水、牛奶带到机房中,要讲卫生,不随便扔垃圾;
D.课堂上不准进任何形式的游戏、聊天等,发现一次,取消一次上机操作的机会。
E.对于电脑室中的物品要轻拿轻放,对于损坏的物品要照价赔偿;下课后要及时将桌面收拾整齐、摆好凳子。
2.通过以上的学习,你觉得你能遵守以上的常规要求吗?你能当一名小小监督员吗?
小组讨论,然后小组交流讨论的结果。
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理解常规要求、读常规。
学生交流。
本环节先由学生讨论上好本课的要求和做法,再由老师讲解本课的课堂常规要求,并和学生一起大声朗读常规,目的是落实常规教育,形成规则意识。
讲解时让学生产生互动,从而更好地让学生明白这些常规的重要性
(三)归纳小结
孩子们,我想,只要我们大家都能遵守纪律,认真听课,积极动脑,大胆动手,相信我们这门信息技术课会上得越来越好,我们一定能学到更多的计算机知识的!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常用的绘画方法。
2、巧妙使用工具。
3、综合运用工具。
4、妙用图片资源。
5、欣赏与启示。
教学重点:
学生对图画的填充及复制粘贴、文字等工具的复习与运用。
教学难点:
学生对特殊例子中正确工具的选取不熟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用画图程序打开图片《大脚印小脚印》。
1、让学生观察对照,并发现两张图片的不同点。
2、学生讨论并说出不同点,揭示漫画所表达的`意义。渗透交通安全知识教育。
3、学生讨论并想办法还原左边的图画。
4、学生运用复制粘贴的方法修改图画。
5、保存图片。
二、变式练习,巧妙运用取色,综合运用填充、文字等工具。
1、《七彩龟》的壳掉色了。
2、《功夫》的名字不见了。
三、自由创作,妙用图片资源。让学生从创作和欣赏中得到启示。
两种创作选择:
1、补充图画。
2、在草原背景上创作。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下载图片》是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的第19课,是因特网教学单元中的重点教学内容,是以前面学过的遨游因特网、便捷访问网站为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利用搜索引擎搜索图片并保存图片的方法,以及学会新建文件夹并给新建的文件夹命名,这些也是本课的重难点。掌握了这些将方便学生以后制作一些图文并茂的作品!
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学生对于网络的认识来源于家庭或以往的经验,他们刚刚正式接触电脑,对于鼠标操作和文字输入应该说都还有一定困难。尤其,对于要上课的班级,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所以课前需要充分考虑到班上学生的差异性,对于接受能力强和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都应该有所准备。学生的自主探究 ,小组合作,都应该是可以应用的'学习策略,但考虑到师生间的陌生和课堂时间的限制,小组合作学习初定于同桌之间的合作。另外,本课利用学生向教师介绍镇江的风景名胜,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给枯燥的搜索和下载增加情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利用搜索引擎搜索图片的方法;学会新建文件夹并给新建的文件夹命名;学会保存网页中的图片。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认识到搜索引擎在生活中的作用,通过下载丰富的图片资源,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网络学习的兴趣,通过给文件夹重命名和保存图片的尝试操作,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能力。
(3)行为与创新:养成主动探究、勤于实践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会利用搜索引擎搜索图片并保存图片的方法,以及学会新建文件夹并给新建的文件夹命名。
难点:给文件夹重命名时出错时,要注意对话框的提示语言,并能及时纠正。保存的图片的位置和保存时更改文件名。
教学过程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熟练掌握网页文字、图片的插入和格式设置,能根据创意制作内容较为丰富的个人网站首页;进一步掌握网页制作软件的表格、字幕等功能。
2、过程与方法:任务驱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网站规划,参考教科书,以探究的方式掌握知识与技能,实现网站其他页面的制作。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小组协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1、根据网站规划,独立设计网站的各子页面;
2、学习FrontPage20xx制作网页的技巧:字幕、表格、图片阴影。
【教学难点】:
1、字幕的设计和表格的使用;
2、文本和图片格式的更多设置。
【教学准备】:
大屏幕投影、多媒体网络教室、相关图片及文档素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已经在FrontPage中制作出了网站的首页,但一个网站一般都有许多页,(展示两个例子)大家看,除首页外,其它各页面都有些什么特点?
(有滚动字幕、有图片,有排列整齐的表格等)
教师引入:在一个网站中,除首页外,还应当有更多的子页面详细表达各栏目的具体内容,这些页面一般比首页内容简练,但也可以加入一些滚动字幕,绘制表格以便排列图片和数据等。这节课我们就在FrontPage中试试这些功能。
二、新课教学
任务一:制作第一个子页面,并添上滚动字幕
1、学生探究:用以上节课学过的方法,根据自己的网站规划,新建一个空白网页,输入标题正文,再添加图片等使页面内容丰富。
2、教师提示学生,在插入菜单中,有“组件”子菜单,请大家试用其中的“字幕”功能,看看它有什么用途。
3、小组内交流试探结果,教师选两名学生通过网络广播(或大屏幕)示范插入滚动文字的步骤和效果。
4、保存网页,提醒学生要用英文字为文件命名。
教师提醒学生要记住关闭已编辑并保存的网页。
任务二:制作其他子网页,根据需要插入表格
1、师:有时候,我们需要将文字或图片按行列排整齐,最好的方法就是先插入一个表格(展示“卡通动物欣赏”网页实例),然后在表格内输入文字或者插入图片,这样就很容易排列整齐了。
你的哪一个网页需要使用表格呢?试试看,根据在word中学过的方法,参考课本“吃在四川”子网页的设计方法,为自己的网页也插入一个表格,再向单元格里添加文字或图片。
2、学生上机操作,新建一个空白网页,输入本页应有的标题及正文文字,然后插入一个表格,并在表格内插入图片,将图片大小调至合适大小。小组内交流:插入表格时,你是怎样设置表格参数的,为什么这样做?能改变单元格的大小和背景效果吗?你是怎样找到动态图片的?又是怎样把它们的尺寸设置成一样的呢?3、讨论后,学生继续操作,并保存新制作的网页。然后制作自己所规划网站的其他子网页。
任务三:进一步美化各网页。
师:为了使我们的网页更漂亮,我们可采用改变背景、使用动画或滚动字幕,改变文字或图片的'格式等方法美化网页。多数功能都可以通过“格式”工具栏或“插入——组件”菜单来实现。
综合实践:
1、选择漂亮的图片作为子网页的背景。
2、尝试利用格式菜单,为网页的文本加上边框。
3、从网上找一些与网页内容相关的gif动画,插入到自己的网页中。
4、为图片加上凹凸或冲蚀效果。谈谈探究学习的收获:以上效果你实现了哪几种?你是怎样做的?四、拓展练习
运用所学的表格布局技巧,制作一个“可爱的卡通形象”网页,要求网页内有多个卡通形象,每个卡通的大小一致,并在页面上方添加一行滚动文字“卡通乐园欢迎你!”。
五、展示与小结:
同学们已经基本完成了自己的网站各页,并且还进行了美化,请大家把自己的收获展示给小组同学吧。(小组同学之间互评已完成的网页)
同学们已经发现表格的妙用了,它不仅可以让我们将表格数据整齐排列,还可以用来规划网页布局,将各网页元素摆放到合适的位置,是网页规范化设计的常用途径。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5
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参与度;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及时稳固新知。
一、教学目标
1、使用信息技术,解决过去存在的、在各学科教学中难以实现的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师生互动等问题。
2、提高教师应用媒体的教学水平,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及学习方式变革。
二、教学内容
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配备录音机、录像机、光盘等声像资料,配备适量的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收录机、录像机、计算机、白板及其他辅助器材,这对教学的现代化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而我们应用现代技术所编制的多媒体课件就能够很好地来表达新课程的一些理念,即应用现代技术能够促进我们的课改顺利进行,为我们的课改提供一个平台。在教学中,将教师讲授的内容与多媒体计算机的形象化处理相结合,使教师的'讲授与多媒体的演示融为一体,将教学中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到达优化教学的目的。三、教学活动
以《松鼠》教学课件为例来说明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影响。该课件为存储于效劳器上集文本、声音、图像、录像、动画于一体,用HTML和Java语言编写的超媒体教学软件。课文朗诵配上松鼠的照片和生活习性,以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以GIF小动画作点缀,营造生动的画面效果。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切换到讨论系统bbs、在线测试、E-mail帮助上。为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索,课件提供了丰富完整的教学资源。运用网络自主探究知识和协作研究问题的能力,加速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同时也能解决个体差异的教学问题,即能满足不同根底不同水平,甚至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在线测试,了解自己的进步和缺乏,及时地按要求调整学习,自由进退,自主构架,从网络广泛的信息源中选择需要的学习材料,实现真正的个别化教学,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主体。
该多媒体课件用音乐陶冶学生情操,用动画激发学生兴趣,用图片激活学生情感,用动感文字引起学生注意,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且对情绪智商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即挖掘了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正面效应。
四、教学评价
1、能充分开发、组合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扩展教育或学习空间,使教育摆脱学校为中心、课本为中心和教师为中心的束缚;
2、能突出学习信息单一化的局限,使学习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化,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形声并举,提高教材的表现力,进而使更加有趣简便和有效;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6
目前,信息技术学科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那如何在课堂中体现这一点?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反思总结,认为“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符合信息技术学科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有利于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率。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讲解——演示——练习式教学法曾经是主要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不利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任务驱动式教学和自主探究式学习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够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够主动、高效地学习。能更好的体现新课程“以人为本”的理念,符合新课程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创新的教学要求,能够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一、对“任务驱动”教学的理解。
“任务驱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教师营造的情景,提出学习任务,围绕共同的任务进行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一种认知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通过搜索相关知识开展学习、探索活动,归纳出完成任务的方法、步骤和规律。。“任务驱动”教学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主动学习探究”,创造了以学定教、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
自主探究式学习,是由教师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由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利用有关信息与资料来解决问题。自主探究学习能够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的过程。
教师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贯穿自主探究的思想,两者相辅相承、紧密结合,通过一个个课堂教学步骤最终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流程如下:
1.教学导入。
教学导入中,采用“情景体验”或“任务实例剖析”能够明确学习目标,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开展任务驱动教学和自主学习奠定基础。例如,通过给学生创设“做一张送给母亲的生日贺卡”、“当一回电脑小画家”等情景,激发学生学习“修改与编辑文章”等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给出实例做为学生学习的总任务给予展示和剖析,从而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更有利于任务完成情况的检测。
2.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是基础,是引领,是关键。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在具体、真切的情景中提出任务,重在引导帮助学生进行尝试性探究学习,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养成质疑提问的习惯。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小组学习的优势,在小组中充分展开讨论、实践,让学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使困难在小组内解决,使探究因众人的思维更深入、更开阔,从而有效的解决了教师讲的多学生练习少、教师不能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全面辅导等难题。
3.教师总结。
对于大部分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或在完成任务时使用的方法、规律,教师要及时给予解决、总结和提炼,从而使学生更清晰的掌握知识结构和方法规律等要点。
4.任务迁移。
知识的学习是达到“应知”的目标,技能的学习是达到“应会”的目标,而学习的迁移则是要达到“应变”的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信息技术知识、方法、规律等经验能否应用于实际的各种不同情境中去,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标准。教师可以设置出迁移的任务和场景,引导学生通过应用学到的这些有效地经验和信息技术技能,解决不同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5、学习效果评价。
学生自学效果的评价以个人任务的完成情况为基础,在小组内和小组间充分展开。可以使用电子教室等展示工具开展学生成果的交流和讨论;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和自主创新、合作探索的精神,引导学生沿着乐学、会学、善学的道路健康全面地发展。
三、实施任务驱动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
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任务”教学法,其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因此任务布置要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力,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设置的任务要能吸引学生。要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设置任务的内容要体现出学生的活动性及活动的效果性。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要能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还能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不能将任务等同于练习,把传统讲授课的作业当作任务,如教师讲授完教学内容后,在教学行将结束时,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去完成,认为这样的教学就是任务驱动式的教学。由此导致任务驱动异化为完成练习的汪洋,学生负担加重,反而剥夺了学习的积极性。
⑵设置的任务要有层次。任务设置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水平差异,针对学生差异情况,布置不同层次的任务,对水平弱的学生要求他们根据示例完成基本操作任务,而水平强的学生则要对任务进一步完善提高,同时探索相关方面的其余的知识点。
⑷注意任务设置的合理性。合理的任务,会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有序,对学习目标的认识也会更清晰。
⑸任务要明确,小组合作要有实效。教师提出任务的语言表述要准确,以减少学生的理解障碍。设置的任务越明确,学生在自主学习时方向就越清晰,任务完成时更易操作,小组交流、讨论和评价就更具体,检测标准更统一,这样有利于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的掌握和评价。任务驱动一般需要进行小组合作,要防止合作的虚假性,要么小组成员各自单干,小组形同虚设;要么个别能力强的学生充当“救世主”,帮小组其他成员或其他组完成任务。这样必然造成不少学生躲在同伴的背影中,搭便车,滥竽充数,蒙混过关。教师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监督,这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
⑹教学评价不能过于简单化。要重视任务完成的结果或作品的评价,不能忽视任务解决过程的评价;不仅重视“成品”的评价,还要关注“半成品”的评价,不能重视优秀结果或作品的评价和褒扬,忽视不佳结果或作品的评价和表扬。我们说,即使有时出现学生未能完成“任务”或完成的质量很差的情况也是允许的,一方面,如果给予充足的时间也许他们就能完成任务甚至完成得很好;另一方面,学生只要经过了自己的研究探索,做出了努力地尝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经验),这就是一种收获一种成功。因此,要适时的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肯定学生的努力,安慰和鼓励学生,克服“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情绪,勉励学生做出进一步的努力,可能下一次他(们)就会还你一个惊喜,而不能一味表扬先进,忽视“弱势群体”的存在价值。
四、关于“任务驱动教学”的理念。
不能把“任务”当作外在的、孤立的静止物,把学习当作教师通过“任务”来“驱使”学生完成任务;从而使“驱动”异化为“驱使”,一种自上而下的、充满压力、控制和权威的“驱动”,学生则处在不断完成一个一个任务的流水线上,“像牛一样被驱赶”,缺乏自主和自我定位的时空感。简言之,学习被误解为应付任务,“任务驱动”异化为“任务的驱动”,一种外在的驱动,而不是学生内在动机的自我驱动,如此又如何来寻求学生主体的解放呢?结果只能是,在尚未消解师生之间的二元对立,又导致了“任务”与学习者的二元对立,甚至于,人成了完成任务的工具,而任务反成了教学的目标。我们需要树立一种新型的任务驱动教学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重新认识:
一是关于任务的内容:“任务”有其质的规定性,它来源于学习者的学习和生活的真实世界,反映了与学习者相联系的客观世界;也就是说,任务不是凭空捏造的,任务设计要把学习者所学习和生活的真实世界浓缩于任务,使学习者与任务的交互就是学习者与真实世界的交互,而不是站在世界之外来“学习”和“认识”不相关的“任务”。
二是关于任务的创设,它不是也不应成为教师单方面的工作,而是师生共同的事情,学习者对他所学习和生活的世界有深刻的体会,缺少他们的参与,将影响任务的“真实度”;或者,采用更为开放的任务,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设计自己的任务。
三是关于学习者与任务和教师的关系:任务作为学习者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它与学习者紧密相连,学习者在与任务和教师的对话中开展学习;教师是任务的创设者之一,同时通过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也就是说,他们的关系是平等、和谐的,任务不能凌驾于学生之上,不能成为教师“奴役”学习者、迫使其学习的手段,如果这样做,只会将任务和教师“神化”、“魔化”以至“目标化”,把学习者“奴化”以至“工具化”,使学习者与“任务”的关系相互疏离。
实施“任务驱动”教学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教师更能够发挥组织、引导、控制以及解答作用,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追求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带给我们的是课堂教学洋溢着的勃勃生机,同时也给我们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我相信,只要我们有充分的课前准备,有优化的教学设计,有活跃的课堂状态,有及时的教学反思,再加上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只要我们努力,大胆地实践,不断地创新,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脚踏实地,认真规范课堂教学,就一定会实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高效、和谐。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7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相关概念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任务驱动探究式教学法的简称,是指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的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通过实践发现“任务驱动”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
(一)教学任务的设计
以笔者上课的实际经验为例,例如在上“网络生活”这一课的时候,主要讲的是在当当网上购物为例的“网上购物”这一主题。设置的任务是这样的:
20xx年10月,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是第一个以纯粹的中国人的身份获得此殊荣的中国人,因此,他在举国上下掀起了一阵“莫言热潮”,一时间作品的受关注和被阅读程度急剧上升。小明同学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也想瞻仰一下其作品的伟大之处。他打算购买一本《红高粱家族》,可是他逛了好几家书店都没有找到。听朋友说通过网络购物可以买到,于是他决定通过网络来购买此书。下面我们就来和小明同学一起来帮他在网上完成这个任务吧!
这个情景的设置和任务的设计,主要是结合了现实生活中的热点事件“购买热门作家的畅销书”来设置的。它的特点是时代性强,学生的可参与度和能参与度都很高,所以在教师的指引下,引导学生运用日常生活的相关经验,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从而参与到课堂里面来。
又如,在讲解递归算法时,可以在课堂开始的时候设置这样的任务情景:
一只猴子第一天摘下N个桃子,当时就吃了一半,还不过瘾,就又吃了一个。第二天又将剩下的桃子吃掉一半,又多吃了一个。以后每天都吃前一天剩下的一半零一个。到第10天在想吃的时候就剩一个桃子了,求第一天共摘下来多少个桃子?
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后,学生可能没有完全明白它和本课内容的关系,不明白老师的用意,但是它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顺利进入课堂内容——递归算法。
(二)合理分组,充分准备
中学生大多处在十六七岁的年纪,他们思想活跃,意识超前,容易接受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希望通过各种方式获取信息,这使他们对计算机产生了比其他学科更为浓厚的兴趣和热情。但他们的文化素质高低不一,基础薄弱,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他们讨厌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喜欢自己在电脑中按照兴趣自己操作。“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这为教师进行实践教学分组奠定了基础。
为此,上课的时候,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由于作为导入的任务都和现实联系紧密,可供学生讨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在上课前一定要做足准备,任务驱动教学对于某一任务结果可能是唯一的,但是不同组的学生,由于知识储备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完成任务的方法也不尽相同,那么我们就要准备足够的供学生学习的资源和设备。
(三)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学科存在着很大的特殊性,它不仅实践性较强,而且知识点更新快。一节课内要使学生尽可能学到更多的知识、熟练操作、深刻理解,并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这就需要教师高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内容展开的过程中,导入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所以如何合理运用已经设置好的任务,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在给出任务之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而是要让学生先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即提出问题。在提出的问题中,有些是以前学过的,这些问题就由学生自己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即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也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
问题最好都是由学生提出来,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提出问题时,要采用“先粗后细,逐步求精”的方法,将问题细化成若干个小问题。对于一些任务中存在问题,学生只有亲自做到那一步才有可能提出问题。这种情况要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再提出并解决相应的问题。
教师要注意在“任务”中设置一些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特别是在新知识的引入上,更要设置一些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积极思考把问题提来,这时教师将新知识介绍给学生,学生就自然而然建立了对新知识的认识。
问题提出后,就需要开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老问题和比较简单的问题学生可以根据已学知识自主探究解决,新问题可以由学生相互讨论或师生共同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比如从哪里获取相关的资料,寻找相关的帮助,解决问题的大体思路等。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学习,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新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从中学到了处理问题的方法。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亲自体验这种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善于独立思考。
如在学习“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操作”时,可将这节课设计为四个小任务,即(1)新建一个文件夹,并命名为学生的名字;(2)从别的地方复制一个文件到新建的文件夹中;(3)从别的'地方移动一个文件到新建文件夹中;(4)删除文件。建立文件夹是上节课的内容,学生自己可以独立完成,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可以知道删除文件和删除文件夹的方法相同,而“任务二”和“任务三”则需要教师提供线索,学生通过学习探究后才能完成。
任务驱动让学生进入了学习情景,确立了学习目标。通过师生、生生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和要解决问题的方案。接下来就是学生动手操作完成任务了,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大胆地创新,寻求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设计和运用不同的知识去完成任务。而教师只是一个帮助者和指导者,要多给学生以鼓励,并走进学生之中,还要主动去观察学生操作的情况,发现学生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共性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提醒和指导。在学生初步理解了知识之后,教师还要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之更加深刻,更加灵活。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反馈与评价
首先,任务驱动教学法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改变了传统教学法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中起主体作用,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由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评价、咨询的作用。其次,任务驱动教学法容易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随着一个个任务的完成,学生一个跟一个成就感的产生,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自信油然而,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无所适从的局面,使学生在学习中充满自信。再次,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可以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达自己的见解、聆听他人的意见、理解他人的想法,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最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增强学生探索精神、锻炼学生顽强意志等方面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现代教学论认为,多向交流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相互作用的潜能,因而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形成了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这对于充分开发与利用教学系统中的人力资源,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要实现教学过程的多边互动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要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为根本,要认识到教学过程是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结合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认识起源于动作,思维是内化的动作。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是认知发展的最直接的源泉。教师在教学中要将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索性学习结合起来,创设启发诱导的环境,提供材料、工具和线索,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去探索、发现。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对学生放任自流,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可在学生训练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
然而,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是不是十全十美呢?我们在实践中看到,虽然任务式驱动教学法给传统的传授发、灌输式教学法的枯燥的课堂带来令人耳目一新的教学风格,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但随着其开展与探讨的深入,对其怀疑和批评之声也越来越多。有的教师和专家指出,目前许多教材都号称以任务驱动,但是缺乏具有实际意义的综合任务,只有一些小任务,实际上与传统的练习题并无差异。同时,针对知识水平、动手能力参差不齐的学生,任务的大小、难度更难把握与设计。更为头疼的是为什么学生不积极参与完成任务?
那么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哪些缺点呢?首先,在学生过程中出现学生上网玩游戏的现象不好把握;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因为分组固定,容易使学生形成派系,但如果经常变换分组,因课时量过少,也不太可能实现;最后,任务完成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学生的操作,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操作的亮点,不能只注重学生对任务完成的结果,要适时对学生进行点拔,不要一味的让学生盲目地寻找一些简单任务的答案。
四、总结
总之,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结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除了具有辅导者、引导者的身份外,不具备其他任何权威。在这一模式下,学生将可能通过计算机网络随时获取帮助,并随时成为“教师”。这种教学方式全面应用到技能教学相信只是一个时间上的问题,它将完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实处,让每个学习者将学习当作一种享受。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8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将PPT作品转换成网页格式文件的方法;
2、设计制作作品评价表,培养学生客观公正的精神,能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作品。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将PowerPoint作品转换为网页格式文件。
(2)难点:制定作品评价表,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作品。
[教材分析与教法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中的PPT文件转换为网页格式文件是教学的重点,学生要掌握并不难。将学生对作品的自评互评作为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不仅要求学生能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来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作品,还要让学生正确对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样才能分享快乐、享受快乐。
建议:
第一个环节中的文件格式转换比较容易,可由学生自学教材进行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充当小老师,辅导四人小组中能力弱的同学完成转换。在第二个环节中评价标准可以由学生自由设计,但要强调制定标准的合理性,要符合大多数同学的意见和要求,评价表可以在课前印制成空白表格,课中再下发到组内共同填写制定,可以全班共用一个评价表,共同评选优秀作品。
[教学流程]
时间预测
教师
学生
一、创境激趣
师:为了让更多的同学看到我们的PPT作品,在今天这个作品发布会上,我们要把做好的PPT演示文稿转换成网页格式文件。
二、自主探究
1、将PPT作品转换成网页格式文件
(1)指导学生分组自学,尝试操作
(2)老师巡视辅导
师:你遇到什么困难吗?
(3)师:请你再试试看
(4)师:在生成的网页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2、比一比,谁是最棒的
(1)师:老师已经帮大家把作品放到了校园网上,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你觉得谁的作品是最棒的?
(2)师:大家都觉得自己的作品是最好的。为了一分高下,我们需要制订一个评价标准,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进行评价呢?
请大家先分组讨论,再一起来设计我们的评价表。
(3)师:你还想设计怎样的评价表?
(4)师:请大家根据评价表给同学们的作品打分,选出你心目中的优秀作品。
三、总结评价
1、这次活动,你觉得自己有什么表现突出的地方?别的同学还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2、你还有什么收获?
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先自学教材67-69页内容,再尝试操作
学生提出问题,集体解决,或指名学生演示
能力强的学生在小组内当小老师,帮助组员完成转换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进入相关网页欣赏
学生分组讨论,组长负责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
集体交流
确定评价项目,制定评价表
学生分组评分。
各小组派代表为同学们颁奖。
分组说一说再集体交流
学生说一说并填写“我们的收获”
2、教学板书设计
13、书香校园——快乐与你分享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9
《制作一份电子报》是《初中信息技术》第三章第六节所涉及的内容,教学对象是初中七年级学生,他们已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完成了Word文档制作学习的相关五个任务),基本掌握了Word20xx的基本操作技能:文稿的编辑、文字与段落的设计、艺术字与图片的插入、表格的输入、对象框、页面设置等。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没有真正地把信息技术知识和所掌握的关于Word操作的基本技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故组织该项活动旨在让学生在电子报制作的过程中去发现Word操作中还存在的问题,以期进一步学习;同时,能够利用所学信息技术知识应用于实践问题的解决与表达,做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知识的整合。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所涉及的是集成办公软件Word 20xx操作的内容。学生不仅要学会如何制作Word文档,还要学会制作电脑报,通过制作电子报刊更好地掌握Word文档的制作,并能利用电子报形式来表达思想或信息。
本节课拟达到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领域】
(1)能综合运用Word 20xx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创作一份电子报。
(2)学会设计电子报。
(3)学会评价电子报。
(4)能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获取、加工整理以及呈现交流。
【感情领域】
学会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
【发展领域】
(1)掌握协作学习的技巧,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
(2)学会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
(3)学会在学习中反思、总结,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更高水平上获得发展。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电子报的设计与设计思想的体现(制作);
难点:对电子报的评价
四、教学策略(解决的方法)
1、组成合作学习小组:从第一学期开始,教学中即要求学生组成了2人的小组进行协作学习,小组内成员较为熟悉,并逐渐适应协作学习,但协作学习的技巧、与他人的沟通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实时监控学生的协作学习情况,并组织成果交流会,让学生交流学习心得与体会,使小组的协作学习走向成熟。
2、以“任务驱动式”为教学原则,确定协作学习的内容
围绕“电子报制作”任务把各教学目标和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协作学习。学生通过协作,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的学习。
3、学生上机操作的任务和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情况
(1)学生上机操作的任务和目标是完成电脑报的设计和制作;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框架设计、操作上的制作困难进行巡视指导;
(2)教师计划使用的设备和资源:计划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广播教学指导,结合实例介绍电脑报的基本构成要素、素材的获取方法以及设计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困难。
五、教学准备
1、本地(局域网)资源:教师事先从因特网、VCD光盘中收集有关“电子报”主题的文字、图片、影像资料等,分类别存放在服务器上供学生使用;
2、远程资源:本地的局域网连接Internet,学生通过上网检索可以直接找到需要的资料。
六、教学过程和设计思路
教学阶段及所用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情况反馈
信息技术的应用
引导阶段(3分钟)
提出问题:宣传和传达信息有哪些比较好的方法?
(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思考并提出可行性方案。
多媒体教学软件广播教学。
介绍小组协作学习任务(13分钟)
提供3个主题让学生任选一个,并利用已学word 20xx知识和操作技能,设计、制作一份电脑报。(3分钟)
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制作主题。
幻灯展示3个主题及相关制作内容。
通过展示优秀电脑报,解释电脑报的设计要点:(5分钟)
1、主题鲜明突出、内容健康;
2、表现形式多样,富于创意;
3、形式和内容和谐统一。
记录要点,思考如何围绕主题进行设计。
让个别学生简单自己的构思,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幻灯展示作品及制作要点。
指导搜集资料的方法与途径:(5分钟)
1、本地共享中的资料使用;
2、远程资源:如何在因特网上搜寻自己需要的资料。
观察教师演示的两种方法,动手实践。
观察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地找到想要的资料,对有困难学生进行适当指导。
教学软件演示获取信息的方法。
分组协作,完成作品设计(20分钟)
布置任务:分组协作,讨论完成任务。以同桌两人为一小组,确定制作的主题并初步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制作方案及小组成员分工情况。
分组合作交流,完成作品设计。
巡视学生制作情况,观察是否按要点进行设计。
成果交流,评价阶段(8分钟)
展示2-3份学生作品,先让学生自我评价,然后进行学生评价和教师点评。
交流展示作品的优点及不足,提高方法等。
多媒体展示作品。
小结、推广(1分钟)
简单小结电脑报制作过程及注意点,引导学生学会解决实际困难。 附:3个可供选择的主题包括:
(1)步入信息时代
可介绍信息技术的分类、发展;介绍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影响;介绍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介绍获取信息的方法与途径、网络信息检索的主要策略与技巧、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方法等。
(2)网络与我
通过使用网络的亲身体验,可介绍网络虚假信息及防护、网络安全与措施、网络道德与法律等知识或感受。
(3)我的.多媒体作品
可介绍媒体及其分类、多媒体技术的特征、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多媒体作品的一般制作步骤、多媒体素材的收集与整理、赏析多媒体作品等。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
1、关于小组协作学习任务的设计思路是基于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的参差不齐与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不同,故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能够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展示优秀电子报及说明电子报的设计要点旨在向学生提供学习的样版,同时希望学生一开始的制作即能做到规范、严谨。
3、学生制作电子报规定了三个要表达的主题,原因在于,电子报的主题表达是非常广泛的,由学生自拟不容易控制和把握;同时,三个主题的确定又是基于教材内容的,这样做可以促进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依据教材内容来组织表达。
4、资料搜集的方法与途径的指导在本次活动中是必要的,我们所告诉学生的只是方法,而实际的操作则由学生完成。
5、小组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对学生来讲,存在很多问题。故强调明确各自的责任,对促进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有积极的意义。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复习第一课的知识,利用论坛开展一次网上讨论。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一定的流程和规范,在适当的网络环境中进行一次网络讨论,就共同关心的话题各抒己见。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学习、关注社会,训练积极参与、礼貌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利用上节课学习的知识,在一定的网络环境中就某个问题发表文章、回复文章。
教学难点:
规范有序地进行网上讨论,注意对讨论情况进行有实效的总结。
教学资源:
教师事先查找一个可用的网上论坛(可使用学校网站或者教师自建网站)。
想在前面:
1、注意教学用网上论坛的选择
目前的网站以及其上的论坛数量众多,质量不等。要注意结合学生年龄和学校实际,选择健康的、方便操作的网上论坛。不具备开展网络教学的地方可以利用虚拟服务器技术生成一个网络环境,这样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2、注意一次讨论活动的流程安排
教材上提到例如一个流程“选择讨论主题——确定讨论环境——展开讨论活动——总结讨论情况”。这个流程应该体现在整个过程的完整上,只是在课堂上应该主要是后两个流程。前两个流程:讨论主题的确定可以结合班会、少先队主题活动、语文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等进行,达到与其他学习活动的有机整合;选择讨论环境可以由教师提供支持。
3、充分关注学生的实际
涉及到电脑层面的操作,主要是在网上论坛注册、发表文章、回复文章。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比较准确地进行这些操作。如果我们能在在学生的实际,选择合适的主题,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讨论收到一定的效果。在讨论结束后,还应该结合讨论情况,有意识的为班级管理和学科教学提供一定的信息支持。不要单纯地只完成电脑方面的操作而忽略了这节课的其他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
活动一:确定讨论主题
结合其它学科或者是班级主题活动在学生中征集主题,筛选出适合学生讨论的.几个主题。这个活动可以在课前完成。
活动二:选择讨论环境
此环节建议利用上节课学生已经熟悉的网站。如条件不允许,可以重新选择。
1、教师推荐网站,学生熟悉该网站论坛界面,并进行注册操作。
2、学生自主选择,注意选择标准。
将选择好的网上论坛的相关信息填写到课本相关表格中。
活动三:开展讨论活动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发表文章、浏览文章、回复文章等操作。
2、学生按选择的讨论主题分组进入论坛,选取学生代表就主题发表文章,全体组员开展网上讨论。
(建议确定出比较明确的讨论区,教师要作好巡查,一方面了解论坛操作的准确程度和熟练程度,一方面注意了解学生讨论中出现的特殊情况。)
活动四:总结讨论情况
1、分组把讨论主题和意见进行汇总,教师组织交流:
⑴讨论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⑵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回复是什么?
⑶各组讨论的最终意见集中吗?有几种意见?分别是什么?
2、师生共同从积极参与讨论,准确进行操作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各组的讨论活动。
3、教师对学生们讨论的最终意见进行一定的说明,对有失偏颇之处提出中肯的评判。与学科学习或者班级活动有关的主题可以利用讨论形成一定的共同认识。
课后活动:
收集讨论中出现的有特色的论坛语句,填写在书上表格中,结合语文学习,把这些语句和平常的语言进行比较,指导学生规范论坛语言。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机病毒知识;
2、学会查杀计算机病毒
教学重点:
了解有关计算机病毒的信息,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安全使用计算机。当计算机遭受病毒侵袭时,可以合理查杀病毒。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的重要工具,同时计算机病毒也随之到处传播。计算机一旦感染病毒,就会影响正常使用,甚至会引起系统瘫痪。
所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相关知识。
二,学生阅读课本,把不明白的记下来
三、师生讨论,解决不懂的问题。
四、填写表格,可上网查找资料。
1.了解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和生物病毒不同。计算机病毒的实质是一段程序代码,它是某些人有意开发出来的有破坏能力的计算机程序。
2、计算机病毒的种类、特点、危害以及防范措施
A计算机病毒分类:由于计算机病毒种类繁多,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搜集、整理,并介绍相应的杀毒软件使用方法等,填写P34,36,37。
B计算机病毒的隐蔽性:明白计算机病毒会隐藏潜伏在计算机内,时机合适时便会发作。
C如何预防、防治计算机病毒
关于“网络安全防护措施”,根据搜集整理的病毒资料,讨论病毒对网络的.危害以及从哪些方面对病毒进行防治。
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交流如何从思想观念和实际行动上做文明守法的公民。
五、交流:
学生示范查杀计算机病毒的操作过程,使大家学会杀毒软件的使用方法。教师适时提醒各种杀毒软件有其独特的优点,再好的杀毒软件也不能清除所有的病毒,所以还是应以预防病毒为主。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学会插入自选图形。
2、掌握应用多媒体素材的基本方法。
3、学会制作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重点:
插入自选图形,应用多媒体素材的基本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机、幻灯片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引入:在幻灯片中插入多媒体素材,会使幻灯片内容更加丰富多采。展示相关幻灯片。
一、插入剪贴画。
教 师:方法与在WORD中插入剪贴画的.方法一样。
[动手做]:制作第一张幻灯片。
师生操作: 选 空白 版式-插入艺术字:骆驼和羊的故事—插入剪贴画—调整画的位置与大小。
二、插入文本框。
[动手做]:插入文本框。
师生操作: 空白 版式——竖排文本框——拖动虚框——输入汉字并做适当调整——设置文本框的背景色。
三、插入自选图形。
[动手做]:插入图片和自选图形。
学生操作:插入——图片——来自文件。 绘图工具栏——自选图形——标注……
教师指导。
四、插入声音。
[动手做]:录制声音。
学生操作:插入——影片和声音——录制声音
教师指导。
教师引导[探究]:插入——影片和声音。
五、小结:
教师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 插入自选图形、用多媒体素材的基本方法、制作多媒体幻灯片。
学生自我评价:[我的收获]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13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机器人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学生在会下载控制程序到机器人中后,就想知道如何自己编制程序来控制机器人了,在本节课中,将进一步熟悉机器人的编程环境,学会最简单控制机器人的操作——前进和后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初步学会对简单的任务进行分析,了解“移动”、“延时”和“停止”模块的功能,能看懂程序中流程图,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学会使用“移动”、“延时”和“停止”模块来使机器人前进和后退,理解机器人行走的方向、路程和速度是由什么来决定的'。
3、情感性目标
培养学生编写程序的兴趣,在调试过程中培养学生间的沟通与合作精神;通过给程序添加备注,培养学生良好的编程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移动”、“延时”和“停止”模块的使用;
(2)认识几种常见的流程图符号。
2、教学难点:
(1)认识和了解流程图符号;
(2)“延时”模块的作用。
四、教学准备:
在学生机器人上安装机器人仿真软件。
五、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教师演示机器人前进和后退。
教师:同学们,你们看清楚了机器人是怎样运动的吗?
学生回答。
教师:机器人前进和倒退是靠轮子的转动进行的,轮子正方向转动,机器人前进,反之则是倒退。本节课就是学习编写程序,让机器人先前进,再后退。
2、学习新课。
(1)设置机器人前进和停止。
教师演示,通过“移动”和“停止”模块,并设置其数值,让机器人前进。
学生观察、然后请同学示范。
学生分组练习。
思考:编写程序时,如果主程序中的某个模块不需要时,怎么删除?
学生交流汇报,并演示方法。
(2)设置机器人倒退。
教师演示,拖动“延时”模块至“移动”模块下,并设置倒退时间,再拖入“停止”模块至“延时”模块下,设置停止所有电机,让机器人停止。
学生观察、然后请同学示范。
学生分组练习。
3、分层练习、完成任务
完成本课“试一试”内容。
4、小结与延伸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进行小结,回顾“前进”、“后退”和“停止”的设置方法,检查自己在各个知识点方面的掌握情况。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灵活运用“画图”工具进行设计。
2、了解“系列”设计。
3、根据主题,能进行简单的宣传产品的系列设计。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主题,进行简单的宣传产品的系列设计。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入主题。
1、同学们,在前几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利用“画图”工具进行招贴画、漫画以及各种类型字体的设计,那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4课——《有趣的系列设计》。
2、你知道什么是系列设计吗?
3、全班交流。
4、教师出示一组组系列设计图案,再由学生小组交流:什么是系列设计?
5、教师小结:围绕一个主题所设计的一系列宣传产品。
6、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主题进行宣传内容设计的分工。
二、明确进行系列设计时需注意哪些方面。
1、全班交流:进行系列设计时,需注意哪些方面?
2、教师小结:
设计产品时要彰显主题。
设计产品之间要有内在联系。
设计产品要易于被人们记住和接受。
色彩鲜明、轻松,图案美观。
三、学生动手操作。
1、学生分组完成系列设计。
2、教师巡视指导。
四、作品赏析。
五、交流设计和创作的`感受。
六、完成P22页的“评一评”。
附板书:
有主题
有趣的系列设计有联系
有色彩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15
一、教材分析:
《for…next循环》选至高中选修教材《算法与程序设计》(教科社版)节《循环结构》。教材中《循环结构》主要包含《for…next循环》和《do while…loop循环》等两部分内容,各用一课时,共计两课时。本设计为第1课时。
循环结构是最为常用的语法结构之一,也是三大基本结构中难度最大的一个;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与难点,也是全书的重点之一。学好程序的基本结构,是学生理解和学习后续章节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本应已熟悉VB程序的编程环境与运行方法,了解顺序及选择结构的程序执行流程,具备一定的算法基础和归纳总结能力。
但根据安排,授课对象为天津实验中学高一学生,绝大多数学生并接触过程序设计和VB环境,动手能力较差。并且《算法与程序设计》≠某一编程工具(语言)的教学。故本课有意弱化学生在纯VB环境中的代码编写,而重在理解循环结构的基本思想,学会怎样分析循环问题、设计算法,并提炼for语句的基本结构,旨在培养学生根据需要采用循环结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故任务设置以完善半成品居多。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循环的概念、理解循环结构的基本思想;
2) 掌握for…next语句的基本结构;
3) 理解for…next语句的执行过程;
4) 尝试采用循环结构编写简单的程序,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分析、实践、讲解、探究、归纳,通过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逐步深化对循环思想和执行过程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一个个任务的实战演练,感知使用循环结构解决问题的便捷和优越,培养学生运用循环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编程的兴趣。
2) 通过在实际的问题中分析提炼循环结构,从程序设计领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四、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①掌握for…next语句的基本结构;②理解for…next语句的执行过程
2) 教学难点:根据需要采用循环结构解决实际问题,并提炼出for语句的基本结构。
五、教学方法:
讲授演示法、对比分析法、任务驱动法、分层教学法等。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展示《找字母》游戏,请一个学生玩,其他同学积极出谋划策……师生共同分析游戏,提出循环的概念。
说明:用游戏不仅仅是为活跃课堂气氛、引出概念,更为重要的是:对游戏的算法分析本身即是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加深对循环思想的理解。
请学生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关于循环的例子:
星期(星期一~星期天)、时间(00:00:00~23:59:59)、月份(1~12);人造地球卫星、绕月卫星的运动;数学运算:1+2+3+…+10 (累加)、1*2*3*…*10(累乘)、50-1-2-3-…-10(累减)。
说明:从日常生活中循环的例子,到数学中的一些运算,循序渐进,为后面的知识作铺垫。
(二)师生互动、层层深入
1.由卫星的运动,引出“嫦娥一号”的发射,提出我们虽然没有能够到现场观看,但我们在教室中同样可以模拟感受。老师展示火箭发射倒记时程序及其源代码,让学生借助注释从整体上大概理解其实现的功能(老师不作详细讲解)。
能不能简化?我们首先分析,有没有重复的语句?能不能用一组通用的语句来表示?
=n
Sleep (1000)
Cls
其中n=5,4,…,1.每次递减1 在程序设计中,当需要重复执行某一段代码时,可以采用循环结构。VB中实现循环结构的语句主要有for…next和 do while …loop等。本节课我们学习for…next,do while …loop下一节课学习。
先不讲for…next语句的格式和用法 ,而把重复的语句组提取出来,要求学生根据刚才的分析,进行推测,把空白补充完整:
然后,用for语句修改源程序,并调试运行。
说明:只有让学生体会到采用循环语句的便捷性和优越性,才能激发他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2.指出其中的循环体、循环变量、初值、终值、步长。进而由个别到一般,总结出for…next语句的基本格式:
For 循环变量=初值 To 终值 [Step 步长] 循环体
Next [循环变量] 说明:循环体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可以省略的,并且可以强制退出循环,但考虑到学生刚接触循环结构,理解这部分知识有一定难度,故先不讲,在后续课程中再介绍。
让学生回答:当初值>终值时,步长<0;当初值
接着分析for…next语句的.执行过程,并由一般到个别,分析倒即时程序的执行过程:
3.⑴学生活动1:体验、理解
说明:提示学生座位靠近的同学可以相互讨论、交流;要善于捕捉学生错误点,引导学生思考,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广播系统展示有代表性的错误,启发学生讨论和思考。下同。
为了祝贺你“涉足”VB的世界,请留下你的脚印吧(如图)!假设已经给你提供输出1对脚印的代码,如果要输出4对,可以如何实现?说说你的思路。
注意引导学生如何分析问题、设计算法,并请学生回答,然后再让学生在vb中完善程序、调试运行。
说明:本题的答案是多样的,注意启发学生发散思维。
Dim n As Integer
For n = ___ To___ Step___
…… ‘ 输出一对脚印 Next
本例中,循环变量n的作用:仅仅用于控制循环体的执行次数。初值、终值、步长的取值只需满足循环次数即可。
⑵【对比分析】而对于先前的倒记时程序:
For n = 5 To 1 Step -1
=n
sleep(1000)
cls
Next
循环变量n的作用:①控制循环体的执行次数; ②参与循环体的运算
启发学生思考:这种情况下初值、终值、步长的取值只需满足循环次数就可以吗?还要考虑到什么要求?(和循环体的算法设计有联系,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尽量使设计的算法优化)
请学生总结循环变量的作用。
说明:循环变量的作用(尤其是参与循环体的运算的情况),学生普遍感到不好理解和容易混淆。如果对这个知识点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将很难实质性地理解for循环,更谈不上循环算法的优化。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加以区分、帮助理解消化。并通过任务2巩固、夯实。 3.
学生活动2:巩固、夯实
编程实现:由小到大输出2到20之间的偶数。
说明:先放手让学生分析、操作,然后再作点评。
本题至少有两种解决办法(注意启发学生思考):
(运行后,得到2、6、14,分析原因,并指出:一般情况下,不要在for循环内部重新设置循环变量的值,否则可能导致循环出错,甚至出现死循环。)
3.【知识提炼】我们要编写程序,首先要对问题进行分析、设计算法。 如果属于循环类问题,思考能否选用for语句来编程实现。
For…next一般比较适用于循环次数容易确定的情况.
一般来说,用for…next实现循环结构,关键要做好:
①提炼循环体 ②确定循环次数:循环变量的初值、终值和步长
6.学生活动3:迁移、应用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课堂掌握的情况,选择:A、基础加强组; B、巩固提高组,对应的题目完成。说明:所有的题目,学生完善正确后,都会看到程序运行的结果,并在D盘自动生成相应的源代码(*.txt),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复制到VB中实践。
说明:所出题目贴近生活,A、B组之间以及组内之间都有一定的梯度(A组-1仅是基本的重复,循环变量仅控制循环体的执行次数, A组-2 是一道物理题目,体现学科的融合,循环体的提炼比较简单; B组-1是画圆环,循环体的提炼难度增加, B组-2涉及到累加运算,对学生要求较高),重在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旨在培养他们根据需要采用循环结构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并提炼for语句的基本结构。
所有题目都可以与学生进行交互,对学生的操作作出细节反馈,避免了老师一个人的分身乏术。
(三)交流评价、归纳总结
1.展示评价A、B组的学生作业。
2.师生互动,总结回顾课堂所学。
(四)内化发散、学以致用
我们学习循环结构的根本目的主要在于帮助我们解决实际的问题。在你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遇到一些问题,能否利用我们今天学的循环结构优化、解决?
说明:体现课堂的开放性,学生对获得的知识进行内化、迁移和应用。
七、教学反思:
我认为,一节课要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首先要有学生的广泛参与;而学生的参与,是建立在他们对教学内容(甚至可能是其中的某一个点)感兴趣、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的基础上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取决于老师如何设计教学,变空洞枯燥为生动有趣;如何激发引导学生,变生硬的说教灌输为积极的互动获取。
另外,信息科课时紧张,怎样向课堂40(45)分钟要效率,达到40(45)分钟的最大化利用,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本课基本的设计理念是:高效率、创新性、生活化、开放性。
本课从玩《找字母》游戏开始,引导学生分析游戏的实现过程,提出循环的概念,并让学生举例说明。接着,引出火箭发射倒记时程序,并对算法进行优化改进,引出for循环语句;进而由个别到一般,提炼出for循环的基本结构;并由一般到具体,分析其执行过程,突出重点,并通过任务1体验、理解。对学生普遍感到不好理解和容易混淆的:循环变量的作用(尤其是参与循环体的运算的情况),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加以区分、帮助理解消化。并通过任务2巩固、夯实,并指出一些初学者容易犯的典型错误;总结出for循环通常的适用条件和关键工作。然后,学生根据实际分组实践(任务3)。最后,进行A、B组作业的交流点评,总结所学知识,并让学生内化知识、发散思维,思考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具体说来,本课有以下特点:
1) 考虑到“本节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循环结构的基本思想”(教参P19)以及学情,本课有意弱化学生在VB中的代码编写,而重在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培养他们根据需要采用循环结构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学会怎样分析循环问题、设计算法,并提炼for语句的基本结构,故任务设置以完善半成品居多;任务3的题目还可以与学生进行交互,避免了老师一个人的分身乏术,突出教学重点、分解教学难点并逐步突破。
2) 所用例子贴近生活,新颖别致,针对性强,有一定趣味性,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避免了一讲循环总是和几个经典数学题目打交道,干瘪乏味。
3) 为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分基础组、提高组实践,题目有一定的梯度,实现分层教学。
4) 整个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点面结合,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最后,让学生思考能否用循环结构解决自己遇到的一些问题,体现课堂的开放性,学生对获得的知识进行内化、迁移和应用。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02-01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03-06
[优]信息技术教学设计10-19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集合10-16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08-19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精)12-26
信息技术优秀教学设计05-17
[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07-23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优秀09-22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精华)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