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后感

时间:2024-10-26 07:21:08 文化 我要投稿

《文化苦旅》读后感【共15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化苦旅》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文化苦旅》读后感【共15篇】

《文化苦旅》读后感1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为了奠定艺术真实的基础,从多个层面截取了历史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论是风土人情、历史人文、万里河川,无一不可入题。在《阳关雪》、《道士塔》中,描写了漠漠黄沙弥漫下,黄河文明的兴衰,从寂寥旷远中,将积淀千年的历史进行了真实的还原;《白发苏卅I》和《江南小镇》等,展示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那种典雅柔媚的文化底蕴,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江南文化的那种婉约和清新,同时将世态人情演绎的形神兼具。

《文化苦旅》读后感2

  喜欢读余秋雨先生的书,先生总是将自己独特的见解溶于文字中,领导读者理解问题,思辨问题。先生的文字逻辑性强,见解独特,含义深刻。每读一次都会让我深深地震撼。

  《文化苦旅》这本书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但你千万不要因此认为读余先生的书会心旷神怡,轻松自在。整本书还没读完,我就已经被民族意识唤醒后的沉重与悲哀压的喘不过气来。在我们欣赏历史留给我们的有形“著作”——古迹时?谁又会去潜心探究这一处处古迹背后到底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而余先生恰恰做到了。他运其妙笔,给我们的心灵写下了“震撼”两个大字......

《文化苦旅》读后感3

  《道士塔》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历史悲剧,一个沉重的文化史实。它所揭示的问题让人心痛,让人揪心,让人不禁为那个时代,也为我们的民族,发出一声声无能为力的`叹息。这次的阅读却让我真实地接触了历史的阴暗面,那是一段可怕的、灾难的岁月,但愿它不再发生。

《文化苦旅》读后感4

  打开文化苦旅,我看到作者独自走在浩瀚的土地上,只有厚重的包,思想萦绕在风景名胜区和历史遗迹之间,文人和文化命运之间,上下搜索,也许苦?

  然而,仔细品细品味书中的文字时,我能感觉到作者挥之不去了市中心的喧嚣,抛开了所有的杂绪,伴随着微风、日落和明月的光辉,享受着茫茫沙漠的荒凉,小桥流水的美丽,融合了山川的美景,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进行了心与心的.交流,不是很开心吗?

  走一步,停一步。余秋雨秋雨,就是这样,停下来,停下来,用空灵的文字和深厚的文化遗产,一切都是信手,栩栩如生的写作,感受山水之间,展示中国文化的广度和深度,不知疲倦地探索生正意义和文化灵魂。

《文化苦旅》读后感5

  我一点不孤独,不是你所想象的,

  甚至不是我所想象的。

  我的灵魂有很多朋友和将出现的朋友,

  主要是过去的诗人、音乐家、哲学家的灵魂,我跟他们交谈,日日夜夜,时时刻刻,他们介绍我认识更多的灵魂,川流不息,我穷于应付!我不断深入更神秘的`领域,甚至与日夜交谈,与时刻交谈,与川流交谈,与神秘交谈。

  我的世界大于这世界。

  余老先生是这个嘈杂世界里的一汪清泉,您的涓涓细流滋润着这枯竭的灵魂。

《文化苦旅》读后感6

  就个人而言,我一直对散文存在偏见,觉得它不如小说那样吸引人。然而余秋雨的散文总能引起我的共鸣,让我全身心的融入,阅读速度很慢的我此时竟爱不释手,阅读起来毫无障碍。但这本书所呈现给读者的,绝非如此快速、浅薄。

  余秋雨的'文字带我走过了他所走过的地方,启发我去思考他所思考的问题,对文物流失的痛恨,对历史文化的追溯、反问、传承,读着读着情到深处,读着读着潸然泪下,每次总让人以满腔的民族厚重感和历史责任感收尾。

《文化苦旅》读后感7

  《漂泊者们》这篇散文讲述了作者到一个住在很多华侨却人迹罕见的.小岛上,得到“岛主”的热情款待,并且还去了一家中药店和一位海外华侨进行了交谈,感受到了海外华侨们对祖国深深地思念和对家乡物是人非的慨叹。旧时的回忆已然不在,可生活的希望还要继续下去。最后,作者还见了沈老,和他一番高谈阔论后,明白了很多。

《文化苦旅》读后感8

  读了《文化苦旅》这本书,我感受最深,就是:“文人的魅力,竟能把硕大一个世界的光明找不到的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

  我想,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有这种感觉,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人和文化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作者余秋雨先生认为:“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我想,这个原因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同样适合。

  大概,每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需要一些历史事件才能得以丰富,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古迹,陈年的石头和木块也才能深深的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文化苦旅》读后感9

  初读本书,只觉得它只是一堆奇怪字眼的堆砌,很难不产生审美疲劳。但细细品味才发现,它呈现出来的',不是奇山异水,而是“人文山水”。

  人们看山看水,会对自己的生活有所启迪,这样,山水就不是原来的模样。它融入了人的情感,这种情感由量变产生质变,就有了文化的意义。

  我看到都江堰的水滚滚流下,也知道李冰这位大功臣。但若不是余秋雨。我永远不会知道江水还能被李冰指挥,整齐划一地冲向一方,没有一滴水会走错。作者提到的很多地方我都没去过,莫高窟、黄州、宁古塔……但通过文字,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一种有山水却以人为主导的世界。

《文化苦旅》读后感10

  这本书,表面看来只是描写了我们这片土地上的山川风物,人文景观,但是,只要你细细的去品味,就会发现不一般的历史,和不一样的民族精神。

  如《上海人》中上海人近乎吝啬的精明;《道士塔》中那愚昧无知,却带着一种农民式的憨厚的'王圆籇道士的行为——从外国冒险家手中接过极少的钱财,却让他们搬走一箱箱记载着中国历史的典籍和文化物质;《夜航船》中懵懂无知,却又横冲直撞,行使着“权利”的“小将,小兵”。这些,都值得我们去细细评味。

《文化苦旅》读后感11

  在暑假里读了余秋雨的书,觉得很美。

  在《三峡》中余秋雨赞赏李白的豪放,却未曾吟咏白帝;惊艳于神女峰的多姿,却未曾赋词歌咏;无论是敦煌的道骨仙风,还是都江堰的豪情万丈,都只博他浅浅一笑,再也留不住余秋雨前进的步伐。

  余秋雨是个传颂者,对于他笔下的山山水水,人们都怀有近乎仰慕的.喜爱;他更是个旁观者,什么越女恩仇三国纷争都尽入他的法眼。

  余秋雨走完了他的文化苦旅,我们呢?

  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走一走我们的文化苦旅呢?

《文化苦旅》读后感12

  “桃花源”千百年来竟成中国人时时梦寐以求的人间乐土之所在,“桃源”所乐者何?无战乱与征赋,平等而富足,如是而已矣,并无精神之超越,无对人性本具之罪恶与生命本有之苦难的'复杂性之认识,“桃源”人也是人,就算避世再远,也逃不开罪的钳制。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要么向王权低头,要么就隐遁超脱,并无为爱为公义为超越性之真理而独立奋争的精神。不是遮与盖,就是逃与避,在苦与乐之间徘徊不止,走向“桃源”的同时,也走向了精神价值的虚无,难道这竟是陶渊明和千百士人所向往的乐土?

《文化苦旅》读后感13

  余秋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着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心思细腻的`笔触,为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写本书!

  走进始终的情境与思考,我们不禁严肃起来。像一群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块不堪熟悉的土地。逼使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

  合上书卷,我们不由自主的走上窗前,流动的车潮及人潮正自我宣誓着另一种文化,这里是高雄,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也许咱们应该背起满满对中国文化的疑虑,亲自去辽阔的土地,让我们读过书后,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面!

《文化苦旅》读后感14

  暮色四合,喧哗的一切复于平静,伴随周围的一片寂静,我津津有味地读起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把自己看作历史长河中的一粒尘埃。历史有时候不堪回首,但我们有时又不得不回首往事,去寻找文化背后的苦楚。

  这本书在陈述历史的背后充满了痛苦,使人有许多共鸣。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黄州突围》,大文豪苏轼屡遭贬谪,但他并没有一直失意,仍然能够乐观地走下去。书中的.许多文章里都有这样苦乐皆存的情况,就像文章所说,“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由于中国历史的特殊性,小人总能掌握大局,诬陷大师,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

  读完此书,仿佛我就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去体悟一整条河的苦……

《文化苦旅》读后感15

  《文化苦旅》是一本略薄的散文集子,各篇独立,却因文化的渊源而如血肉般紧密联接。

  从塞外大漠到江南水乡,从沙原隐泉至西湖烟雨,一叶扁舟,一方山水,古镇巷弄,塔窟庙墓,中华文化的厚重与传承通过笔者灵逸的'文笔、不羁的语言立于读者面前。

【《文化苦旅》读后感】相关文章:

文化苦旅作文12-16

文化苦旅的感悟10-24

文化苦旅有感10-17

文化苦旅经典句子10-22

文化苦旅随笔03-25

文化苦旅读书09-25

文化苦旅心得09-11

文化苦旅感悟08-29

《文化苦旅》有感05-05

《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化苦旅读后感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