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教案锦集(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胡同文化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胡同文化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胡同及其胡同文化的特点。
2.读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怀旧与超脱的情感。
3.初步训练概括要点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概括要点的能力。
2、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反馈(3分钟)
1.干燥2.浮躁3.绿草如茵
4.桃李不言,。
5.淡泊以明志,。
及时做出评价。
二:导入(2分钟)
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作为历代故都,以其飞跃的发展速度,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海内外众多关注的目光。它有着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繁华景象。也有着历代王朝留下的美轮美奂、富丽堂皇、雄伟壮观的建筑。而有一位文化老人,却把目光投放在了京城中毫不起眼的小胡同上。他,就是著名作家汪曾祺。胡同虽小,这位文化老人却看到了其中深厚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一起来看《胡同文化》。(板书标题)
三:了解作者(3分钟)
作者汪曾祺,1920年3月5日出生于江苏高邮一个书香门第。我国现当代著名的作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代表性的作品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散文有《故乡的元宵》《胡同文化》等。
作者常年居住在北京,也可以算得上是个“老北京”了。所以他对北京人的生活方式有着十分广泛的了解和十分透彻的理解。这篇文章是他给摄影集《胡同之没》写的序。作者面对着自己长时间生活其中却又即将消失的胡同,感情非常复杂。这节课我们来看这位老人为我们讲述了胡同的哪些特点?胡同文化又有哪些内涵?作者对于胡同文化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四:解题(2分钟)
文化:广义上指人类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包括人的生活习惯,观念意识。
板书:文化:生活习惯,观念意识
五:学习第1-4段,归纳总结胡同的特点。(15分钟)
1.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如何概括每段要点,进而把握全文的中心意思,是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概括全文要点,须先把握每段要点。因此,我们在阅读时要抓住段落的总起句、总结句、主旨句、关键词句等,理清每个句子与中心句或关键句的关系。
板书:总起句、总结句、主旨句
2.第一段:(学生快速朗读)找出中心句:即第一句。
关键句是“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要使学生在自读时就能发现这些句子的价值,必须提醒他们分析段落时应该有全文意识,不能只孤立地看一段。留下这个问题,最后总结,起统领全篇的作用)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北京胡同的?胡同又是怎样影响这北京人的生活习惯和思想的呢?(即概括每一段的要点)
作者先介绍胡同的特点,在找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胡同特点的时候注意把握关键句。
3.学习第2-4段,
第二段:(学生快速朗读)
关键句是“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因为下面的全部举例,都是说明胡同得名缘由的,例子很多,足见胡同取名的来源之广。板书:取名
第三段:(齐读)
写了胡同的数量。板书:数量
第四段:(自读)
写了胡同是沟通大街的网络。板书:作用
4.小结胡同的特点。
六:学习第5-12段(15分钟)
1、过渡到第二部分的学习
那么,长期生活在这样方正而安静的胡同里的居民又形成了一种怎样的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呢?它们是怎样表现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学习第5-12段,按前面介绍的概括要点的方法进行概括。
2.学习第5-12段:
第五段:(学生齐读)
关键句是“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从而结束了对胡同在城市建筑方面的特点的介绍,段末点题,点出写作本文目的,开始转入对胡同所连带的地方文化性质的思考。本段也就是本文的枢纽,它连接着“北京胡同”和“胡同文化”两部分。
第六段,第七段:(学生速读)
关键句是“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板书:封闭
写北京人追求住家要“独门独院”,其本质也是自我封闭,他们宁愿把自己关进比胡同更小的盒子一般的四合院里。北京人讲究处街坊,把握“除了”和“此外”,得出真正意思在于“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学法指导:抓住关键词)
第八段:(学生速读)
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满足现有的一切,拒绝外界事物到了固执的程度,当他们说“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时,天知道他们与多少“别处”的优长和进步失之交臂。
板书:易于满足
第九段:(学生齐读)
爱看热闹,不管闲事。他们生为“民主运动策源地”的“民”,却对民主运动漠然视之,其思想本质仍是满足于现有的生活。板书:爱看热闹,不管闲事
第十到第十二段:(生速读,找出能反映“忍”的事例,并读出感情,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对“胡同文化”的封闭性质作更深入的剖析,指出其精义是“忍”。封闭的胡同文化所期望的是一种低水平低层次的心理满足,当这种期望的水平或层次被人为地不断压低时,满足会变得愈来愈不容易,这时“忍”就成了维持这种文化不可或缺的心理基础。在这三段中,作者各选取一个典型材料来表现“忍”。所以说它们典型,是因为这些材料都是通过北京人在忍无可忍的情境中逆来顺受忍气吞声,来暴露正是“忍”在支撑着胡同文化。(学法指导:这三段,要联系上下段落,提炼出其要点和联系点。)板书:忍
5、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生活习惯、精神状态,作者称之为“胡同文化”。那么,胡同与胡同文化之间的联系点是什么?
找学生回答,师总结:
胡同的方方正正的特点,影响了北京市民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市民的思想,并形成了封闭的胡同文化。北京胡同的建筑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文化特点。由于胡同的安静闭塞,使胡同里的人们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了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思想,形成了他们封闭守旧,安于现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安逸日”的小农意识;胡同的方正特点又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其思想意识,封建正统思想较为严重,不思反抗,安分守已,逆来顺受,甘做顺民。
(回到第一段,“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是全文的领起句。重新把握文章结构,复习把握关键句的方法和意义。理清全文结构,形成板书。)
七:学习第13-15段(3分钟)
1、教师范读第13-15段,思考并讨论:
胡同与胡同文化的前景如何?
写了胡同文化时发展趋向,随着胡同的衰败、没落,胡同文化也在走向消亡。随着旧城的改造,胡同消失了,胡同文化也会消失没落。因为胡同文化的封闭性不符合时代开放前进的步伐,而且胡同文化中有一些消极的东西,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遗弃。因此,胡同文化的没落是必然的。
板书:没落
2.结合作者的经历,思考:面对这种情景,作者心头会涌现出一种什么心情?
明确:这个层次的难点在于对作者感情的把握,应该说,有着悠久历史的胡同文化曾长久地体现着北京市民的生态和心态,它的衰落确实带给了作者怅惘和忧伤。但是,作者更看到了胡同文化已经走完了它的生命历程,向它告别是时代的要求。因此,作者的心情很复杂。在情感上“怀旧和感伤”,作者熟悉并喜欢胡同文化,所以面对衰败的胡同时,不禁有点感伤。但在理智上,他也意识到改革开放的今天,封闭的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
板书:伤感,理智
八:课堂小结(2分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本文虽是篇书序,可又不同于一般的评点或介绍性书序,实质上是一篇匠心独运,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通过本文的学习,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序言在形式方面自由多样的特点,也了解到了作序者的思想感情和阐述的道理。
胡同文化教案2
教学理念: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北京的胡同及作者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能力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作者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教学难点:
作者对胡同文化所持的态度
教学方法:
教法:设置情境点拨法
学法:活动式(讨论、观摩、思考、实践)
教具: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故乡是北京》,展示几幅北京的图片。
二、课文学习
1、展示课题及教学目标
2、胡同的含义城市里的小街小巷。
文化的含义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文化具有阶级性、地域性、民族性。
胡同文化在课文里指住在北京胡同里的居民的一种精神状态(或文化心态)。
3、北京的'胡同及其特点
展示四合院、胡同照片,结合课文前四段,请学生说说北京胡同的特点。再播放一段胡同录像给学生以感性认识,过渡到下一步。
走向正
名称俗
胡同的特点数目多
环境静
4、长期生活在这样方正而又安静的胡同里的居民形成怎样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呢?
安土重迁,不愿搬家
独门独院,过往不多
胡同居民
易于满足,要求不高
封闭、忍
爱瞧热闹,不管闲事
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5、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作者称之为胡同文化。那么作者认为这种胡同文化是一种什么文化(胡同文化的特点)呢?(见上表右)
6、作者对这种封闭的、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展示几幅衰败的胡同的照片)
批判中带有伤感
7、小结
8、附:一点说明胡同文化的这些特点是作者赋予的,也就是作者眼里的胡同文化,它并不代表北京胡同文化的全部(课文第七段也提到胡同居民的其他一些生活习惯)。
三、迁移训练
北京的胡同正在衰败,北京的胡同文化今天又是怎样的一种状况呢?运用你的知识,发挥你的想象,谈谈你的看法。播放一段胡同录像。
胡同文化教案3
教学目标:
1、概括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内涵的要点。
2、学习作者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叙事抒情的手法
3、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用简要的语言从不同方面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特点及内涵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所流露出感情和个性化语言的品味
教学手段:
课件辅助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运用声像,直观渲染
师:大家喜欢不喜欢旅游啊?
生:喜欢!
师:现在我带大家去北京逛逛,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1,展示长城、故宫等名胜的图片),下面,我再带大家到北京的小胡同去看一看(出示课件2,循环放映“到胡同去”一组图片,并播放胡同歌曲)。听完刚才播放的歌曲,一股浓厚的北京韵味扑面而来,这种感觉我们同样可以到文学作品中去寻找,让我们跟着他(屏幕出现“汪曾祺简介”幻灯片),一起走进北京胡同,就像欣赏美妙歌曲一样去领略古老胡同建筑的风格,了解其独特的文化底蕴。
二、示标:出示课件3(教学目标)
三、朗读课文,理清思路,概括要点。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1—4节,概括胡同的特点,并思考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特点之间的联系。
幻灯片
方正
取名(计数、物御、人物、行业、形状、其它)
数量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网络(方便、安静)
四、研读6—12节,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
俗话说“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这些被外化在胡同上的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兴趣习惯、思想状况等,就是所谓的“胡同文化”,那么这一文化有怎样的内涵呢?
听课文6-12节的录音,要求
划出能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的语句。
标出给你印象最深的,你觉得最有味的语句。
(1)胡同文化是一种怎样的文化?
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2)它有哪些具体的表现?
安土重迁、讲究处街坊(平时各人自扫门前雪)、易于满足、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逆来顺受,安分守己
(3)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
北京市民有忍的精神,怕事,有什么不顺心的,忍一忍也就算了。
(4)作者用那些事例说明胡同中的人善于“忍”的?
《八月骄阳》中的对话和“电梯事件”。
幻灯片
安土重迁
住四合院(盒子)
封闭
易于满足
忍
不爱管闲事
逆来顺受,安分守己
(5)胡同文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北京人的安分守己,逆来顺受是由其特殊的历史、政治环境造成的。京都之中,帝辇之下,人们看得最多的是城头变幻大王旗,看得最透的是仕途险恶,天威难测,官运无常。今儿个,新科状元金榜题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明儿个,菜市场人头落地,大观园底儿朝天。这风云变幻,世事沧桑,使北京人学会了世故通达。作为封建专制制度下的小市民,他们太微不足道了,统治者要消灭他们,犹如碾死一只蚂蚁般容易,所以他们也就学会了忍耐。”
(6)作者在对胡同文化的描写中,包含了怎样的感情?
喜爱推崇:知足长乐、随遇而安、安分守己。有所批判:封闭、逆来顺受、冷眼旁观、忍
(7)对传统文化我们应持什么样的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吸收,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五、研读13—15节,了解胡同文化的前景及作者的感情。
(幻灯片)
你认为胡同文化的前景如何,为什么?
随着旧城的改造,胡同消失了,胡同文化也会消失没落。
因为胡同文化的封闭性不符合时代开放前进的步伐,而且胡同文化中有一些东西是消极的,必然会随时代的发展而被遗弃。所以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
(出示胡同之没幻灯片)
看着这样的一组照片,在汪曾祺老人的心里,涌起的是怎样一种心情?
生看投影,听读屏上的文字,感受作者的情绪。
作者在文中表露出怎样的情绪?
讨论明确
心情很复杂。在情感上“怀旧和感伤”,作者熟悉并喜欢胡同文化,所以当他直观地面对衰败的胡同时,不禁有点感伤。但在理智上,他也意识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封闭的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再见吧,胡同。”表现的正是这样的一种心情。
六、品味语言
胡同文化这种内涵除了表现在北京市民的处世方式上以外,作者还通过北京人的语言生动地来表现。小组讨论,找出最有味的语言分别品味,朗读,推荐代表发言。
学生逐一找出文中的佳句,并畅所欲言。
屏幕展示出这样一句:“有窝头,就知足了(还好)。大腌萝卜,就不错(较好)。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更好)。虾米皮敖白菜,嘿(最好)!”
老师:我把划线部分换用一般评价性的词语,然后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大家看看效果有何不同?
听完第二同学读后,有学生笑着插嘴道:“一点味都没有。”
老师:我看还得加上一句,“这样一换,太不好!”下面我们一起来概括本文的语言特点。学生概括后,屏幕显示:幻灯片
语言平实、朴素、口语化,但有味儿,富于表现力。典雅,富有浓郁的书卷气。
生自读自品
七、小结
普普通通的胡同,在汪曾祺先生的笔下,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也正因此他的文章被称为“文化散文”。胡同是一种建筑文化,一地的建筑,一地的民风民俗。
八、作业
汪曾祺更擅长写吃的文章,如《四方食事》《五味》等,请同学们课后可以搜集一些资料,写写书沭阳的饮食文化。
胡同文化教案4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概括要点的能力
2、让学生体会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间的细腻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对北京胡同文化内涵的品读
2、概括要点方法的概括
三、教学设想
实施“发现——引导”式教学;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内容,也有助于学生感性理解基础上的理性思考;
本文的教学时数为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1、导入
有人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今天我们所学课文涉及到的是一种相对古老的建筑——胡同。这是一篇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坛寂寞了四十
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给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文——《胡同文化》。让我们慢慢品读课文,就象欣赏美妙的音乐一样去感受它内在的文
化气息吧!
2、解题
读题,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充分发挥想象,说说题目告诉了你些什么内容?
明确:胡同:小弄(long)堂
(点出了写作对象)
北京胡同多——“有名胡同三千六,无名胡同赛牛毛”
文化: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中“文化”的含义
*现在这社会,没文化是不行的。(知识)
*北京大学有很浓的文化氛围。(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科学等)
屏示——胡同与文化的关系:
“当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被时代淘汰、消失了,它的精神便转移到曾经共存的`物品和环境中。过一段时间人们就从这器物和环境中了解感受与认识昔日生活形态和精神了。这样,器物与环境更发生了质变。”
——冯骥才《文化眼光》
3、速读课文,概括段落要点
圈点每段要点(运用跳读方法,找到所需信息即可)
师生总结概况要点方法(见板书)
根据要点理总体思路(运用已学过的第二单元阅读方法——
理清思路)
*(第5段)过渡段
*(1——5)北京胡同的一些特点
*(6——12)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
前后两部分符合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胡同文化在胡同这种特定环境中形成的。
概括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方正——封闭)
对文中几个极富表现力的词进行揣摩:
*写北京人易于满足的六句话,尤其一个“嘿”字
*“睡不着眯着”
师生概括语言特点(见板书)
4、思考:
根据课文倒数第二段的“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这句话,思考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态度。
明确:
态度很复杂既喜欢又否定,结合文章第二部分内容分析。作者毕竟在北京胡同里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对胡同及胡同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但也认识到了这是历史的必然。
屏示——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态度
“过去的总归要过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在无可奈何之中,总有新的希望在生长。”
——汪曾祺《日子就这么过来了》
5、推荐好书:
为扩大学生阅读量,了解中国的居住文化,了解汪曾祺,了解其朴素语言里包含的丰富内涵,介绍下列好书。
屏示:
《中国居住文化》(丁俊清著同济大学出版社)
《汪曾祺文集散文卷》(江苏文艺出版社)
《老头汪曾祺》
(江彬等著
人民大学出版社)
《悠闲的生活艺术》
(汪曾祺等著
贵州人民出版社)
胡同文化教案5
【教学目标】
1、概括内容要点
2、了解胡同文化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3体味本文朴素、雅致的语言
【重点难点】
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语文课比起其他的学科来更容易培养一个人的个性、灵性、悟性、创造性,《胡同文化》教学设计1。猜谜:石刻的史书,凝固的音乐(建筑)
从文化的眼光看,民居是与人们最为亲近的背景文化,它给生活打上了民族的时代的烙印;用艺术的眼光来看,民居是凝固于时间长河的多重性艺术,它为生活平添着诗章;用历史的眼光来看民居是无处不在的伦理学、民俗学、建筑学的历史缩影,它使生活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耐劳精神,创造了巍峨的长城、庄严的宫殿、秀美的园林,也创造了形形色色的民居宅院,他们都有着自己独特鲜活的生命。
2、胡同文化就是在诠释着北京民居建筑与市民文化之间的关系。《胡同文化》放在第三单元“要点概括”之下,我们正好通过它来作概括要点的练习。
【学习方法指导】
①找关键语句;②无关键语句的找出共同的规律性的东西进行概括;③分清层次。
段落关键句要点概括备注
胡同
(1)北京像一块豆腐,四方四正——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北京人的方位意识)
(2)胡同的原意(水井)取名(各种来源)源于生活
(3)胡同的宽窄大小(区分阶层)数量(数不清)
(4)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方便而安静)影响生活
(5)胡同与四合院是一体形成文化影响思想
文化
(7)封闭的文化(6)段的第一句话概括(6)(7)两段的内容,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胡同文化》教学设计1》。从一些关键词句中可以看出。如“安土重迁”,“独门独院”,“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等,都是说“封闭”。
(8)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物质的要求不高。
(9)“北京人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冷漠)
(10)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已,逆来顺受。)
感情
(13)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14)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怀旧”、“伤感”“无可奈何”几分留恋,几分清醒。
(15)“再见吧,胡同”
文章的(11)(12)段分别举“我的小说”和“生活”中的两个例子来说明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因此,没有要点可直接画出。
3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一4)介绍北京的胡同。布局影响取名数量。
第二部分(5一12)胡同文化的特征。从居住焦急娱乐饮食处世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13一15)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没落的感受和思考。作者写到胡同文化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的的衰败和没落,带有明显的伤感的情绪。
4作者赋予了北京胡同文化什么样的内涵?用原文的话回答。
“北京胡同文化是封闭的'文化”“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物质的要求不高”“北京人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已,逆来顺受。”
5北京胡同文化建筑特点与文化特点有何关系?
北京胡同的建筑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文化特点。由于胡同的安静闭塞,使胡同里的人们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了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的思想,形成了他们封闭守旧,安于现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安逸日”的小农意识;而胡同的方正特点又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其思想意识,封建正统思想较为严重,不思反抗,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甘做顺民。
6作者在文中对胡同文化流露出一种复杂的感情,这种感情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作者对胡同文化在否定的同时又有几分向往留恋。例如在写到胡同取名的来源时,列举了很多胡同名字,这些名字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说明北京人的内心,有一种乡土情结;下文又写了北京胡同人们生活方式的安宁、平和,闲逸恬谈,写了北京人讲究“处街坊”,懂礼数,写了他们的饮食习惯,这些都反映出北京市民的淳朴的风俗和田园式的生活,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向往怀恋之情。但由于这种文化有封闭守旧一面,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它必定要被淘汰,作者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是可贵的。最后一句“再见吧,胡同”,末尾用句号而非感叹号,表现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胡同文化教案6
1、走近北京胡同: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关于北京胡同、四合院的邮票、照片、图片,对胡同作一定的了解,获得直观感觉。
2)听一听北京城里的“胡同歌”,在歌声里走进悠悠的胡同,去领略胡同深处传唱的北京的民风。——“不唱那辉煌的故宫 ,也不唱那雄伟的长城, 单唱这北京城里的小胡同啊,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无名的胡同数不清, 横胡同竖胡同, 半截胡同斜胡同,就像那棋盘布在北京啊,砖塔胡同年代最久,交民巷它最长可分西东, 七拐八拐是九道弯哪, 钱市胡同两个人相遇,您哪,要侧身行……”
2、走近汪曾祺,了解“文化”的概念。
1、看一看图片:
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搜集到的胡同的图片(老师可补充学生课前搜集的不足),老师给图片配上悠扬的乐曲,运用音画效果来设置情景,让学生走近胡同。
2、说一说感受:
看了图片,学生说说自己看了胡同图片后的感受。
3、读一读课文,找找胡同的特点:
重点阅读一~四段,采用圈点段落要点,根据要点理思路、概括要义的寻读法,引导学生从课文对胡同的描写中发现胡同的特征。
胡同的特点:走向——正 名称——俗 数目——多 环境——静 生活方便安静
4、议一议胡同文化:
1)阅读第五自然段“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通常说的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明晰“文化” 的有关概念。
“文化”从广义说,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具有阶级性、地域性、民族性。“胡同文化”,指住在北京胡同里居民的一种精神状态或文化心态。
2)探究长期生活在这样方正又安静的胡同里居民的习惯和精神状态,即胡同对胡同居民的影响。
让学生划出能揭示胡同文化的内涵的语句,抓点化要旨的句子来梳理思路、概括要义。
胡同居民: 安土重迁,不愿搬家 独门独院,过往不多
易于满足,要求不高 爱瞧热闹,不管闲事
3)进一步探究胡同文化的本质。采用发现、引导法对胡同文化的内涵加以品读。
作者从方正的胡同写起,写名称来源、宽窄、居民居住方式,谈市民文化形态——“封闭”;从北京人生活的理想“舍不得挪窝,独门独院”,写他们“安土重迁”;物质要求不高,写“易于满足”,爱瞧热闹、不管闲事,突出“袖手”“忍安”。揭示胡同文化的本质是“封闭”、“忍”。
探究过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要让学生理解,胡同文化的特点是作者赋予的,也是作者眼里的胡同文化,并不代表胡同文化的全部。
4)探究胡同建筑特点、地域特点与文化的关系。采用讨论法。
建筑特点决定了其文化特点。胡同安静闭塞,使人思想保守;方正又影响到思想意识,且长期处在政治统治和政治风暴中心,正统思想严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5)胡同文化的前景如何,北京胡同文化自身特点与其命运有何必然联系?
A、随着旧城的改造,胡同消失了,胡同文化也会消失没落.胡同文化的封闭性不符合时代前进的步伐,必然会随时代的发展而被遗弃;B、胡同文化中封闭、保守、自私、知足、忍耐的特点使这种文化失掉了吸收外来养料,发展进步的机会,没有发展的文化注定了只能在消耗尽自身储备之后走向衰亡;C、商品经济大潮对胡同文化也同时产生了冲击,也是这一文化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
5、品读、体味作者对胡同、胡同文化的情感 。
1)作者对这种“封闭”的、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展示几幅衰败的胡同的照片,配乐朗读文后三段,感受作者的情绪)
结合文章第二部分内容,根据课文倒数第二段的“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再见吧,胡同”这些话,思考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态度。学生自读自品,老师点拨。
明确:态度很复杂,既喜欢又否定,在情感上“怀旧和感伤”,但当他直面衰败的胡同时,也认识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封闭的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所以,在理智上又欣然接受。
屏示——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态度
“过去的总归要过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 在无可奈何之中,总有新的希望在生长。”
——汪曾祺《日子就这么过来了》
2)进一步探究作者为什麽对胡同及胡同文化有极为复杂的情感?(教师点拨与学生品读、讨论相结合。)
首先要从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文化修养谈起。作者的大半辈子都在北京度过,耳濡目染北京文化几十年。胡同是他生活的家园,胡同是滋长他文化的土壤,那里的一草一木,那里的一朝一夕,无不蕴藏着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无不寄托着作者对传统文化浓浓的情感。细品此文,不难看出作者对北京文化的了解之细、熟悉之深和喜爱之浓。这些都说明作者对传统文化怀有深厚的感情,传统文化已在作者心中深深打下了永不能磨损的烙印。对于这样一个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老人来说,胡同的消失,难免让他对即将消逝的传统文化产生深刻的留恋之情。
其次,在北京胡同文化丰富内涵中,具有一些作者所推崇、所钟爱的传统文化的“精华”(作者这么认为)。如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安分守己、安土重迁等。文中流露出来的对胡同文化的眷恋,实际上也是安土重迁思想在作者身上的集中体现。事实上,这种思想不只是在作者身上存在,这也是大多数中国人所共有的`一种怀旧情结。
商品大潮的冲击,历史发展的必然,又决定了胡同的衰落命运。作者态度是达观的。所以,无奈中有怀念,批判中有失落。
6、听一听歌曲:欣赏《前门情思大碗茶》,更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我爷爷小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一蓬衰草,几声蛐蛐叫。/伴随着它度过了那灰色的年华。/吃一串冰糖葫芦就算过节。/它一日三餐窝头咸菜就着大碗茶。/世上的饮料有千百种,也许它最廉价/可谁知道,谁知道,谁知道它淳厚的香味含着泪花。
如今我海外归来,/又见红墙碧瓦,/高高的前门几回梦里想着它。/岁月风雨无情任吹打,/却见它更显得那英姿挺拔。/叫一声杏仁豆腐滋味真美。/我带着童心带着思念再来一口那大碗茶。/世上的饮料有千百种也许这最廉价,/可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它淳厚的香味,直传到天涯?
7、评一评:
1)商品经济大潮对胡同文化的冲击也是这一文化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如何评价?
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使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既看到这一冲击不可避免,传统文化的衰落从另一角度看恰恰是时代进步的表现,也不能一概否定,应继承发扬并有意识 的保护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2)怎样评价“胡同文化”与“高楼文化”?两种居住氛围,你更喜欢那一种?阐明理由。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表达意见。
街巷胡同消失后,作为胡同文化的替代品──高楼文化,并不能立即填补失去胡同文化而形成的感情空白。高楼文化同封闭的胡同文化相比,有其“更为封闭”的一面。虽然高楼文化具有浓厚的现代气息,拥有更多的科技含量,广播、电视、互联网的普及,传媒的迅速发展,信息的高速流动,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尽晓天下大事。这在某种意义上说,确是彻底打碎了传统封闭文化的桎梏,让人们充分享受到开放带来的成果。但是,在人们日益深入地探索外部世界奥秘的同时,与我们近在咫尺的邻里、朋友、同事之间却悄然形成了新的隔膜。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在比肩接踵的人海中,淳朴的乡土之风、亲切的邻里之情日渐淡化,更多的却是无可名状的孤独。高楼文化同封闭的胡同文化相比,有其“更为封闭”的一面。 虽然高楼文化并不是完美的文化,还有很多局限性,但高楼文化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具有胡同文化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尽管不十分完美,但确实是先进的文化。我们须用坦然的心态接受它。
8、想一想:
1)北京在发展,胡同文化在发展,畅想一下今天的胡同及胡同文化。
2)试给北京、西安这样的文化名城做一个发展规划。
阅读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西安这座城》,在读、思考、与《胡同文化》对比中感受两者文化意蕴的不同。
选定四个对比点,将两篇文章进行对比研究。1)对比两文所表现的作者感情的异同;2)对比两文的语言特色;3)对比两文所表现的不同城市的市民文化和风俗习惯;4)讨论“文化”一词的内涵。
1)《西》除了那悠久的历史古迹之外,跟有那充满活力的人文精神。作家用深邃的眼光注视着西安,在浓酽的历史古意中发现着生命的活力。
2)《胡同》语言京味浓、幽默。汪曾祺在北京生活了四十余年,北京的民风民俗到了作者笔下,一股浓郁的京腔京调的胡同韵味,醺人欲醉。有独特的京话词语,如约二斤鸡蛋、“挪窝儿”“处街坊;还有北京人特殊时期的独特话语,如把学生与东说成“闹学生”、“过学生”
3)《胡》一文市民的文化心态“封闭”、“忍”,《西》一文对古风古韵是一种赞赏的心态。
1)商品经济大潮对胡同文化的冲击也是这一文化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如何评价?
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使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既看到这一冲击不可避免,传统文化的衰落从另一角度看恰恰是时代进步的表现,也不能一概否定,应继承发扬并有意识 的保护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2)怎样评价“胡同文化”与“高楼文化”?两种居住氛围,你更喜欢那一种?阐明理由。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表达意见。
街巷胡同消失后,作为胡同文化的替代品──高楼文化,并不能立即填补失去胡同文化而形成的感情空白。高楼文化同封闭的胡同文化相比,有其“更为封闭”的一面。虽然高楼文化具有浓厚的现代气息,拥有更多的科技含量,广播、电视、互联网的普及,传媒的迅速发展,信息的高速流动,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尽晓天下大事。这在某种意义上说,确是彻底打碎了传统封闭文化的桎梏,让人们充分享受到开放带来的成果。但是,在人们日益深入地探索外部世界奥秘的同时,与我们近在咫尺的邻里、朋友、同事之间却悄然形成了新的隔膜。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在比肩接踵的人海中,淳朴的乡土之风、亲切的邻里之情日渐淡化,更多的却是无可名状的孤独。高楼文化同封闭的胡同文化相比,有其“更为封闭”的一面。 虽然高楼文化并不是完美的文化,还有很多局限性,但高楼文化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具有胡同文化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尽管不十分完美,但确实是先进的文化。我们须用坦然的心态接受它。
7、听一听:欣赏《前门情思大碗茶》,更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8、想一想:试给北京、西安这样的文化名城做一个发展规划。
阅读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西安这座城》,在读、思考、与《胡同文化》对比中感受两者文化意蕴的不同。
选定四个对比点,将两篇文章进行对比研究。1)对比两文所表现的作者感情的异同;2)对比两文的语言特色;3)对比两文所表现的不同城市的市民文化和风俗习惯;4)讨论“文化”一词的内涵。
1)《西》除了那悠久的历史古迹之外,跟有那充满活力的人文精神。作家用深邃的眼光注视着西安,在浓酽的历史古意中发现着生命的活力。
2)《胡同》语言京味浓、幽默。汪曾祺在北京生活了四十余年,北京的民风民俗到了作者笔下,一股浓郁的京腔京调的胡同韵味,醺人欲醉。有独特的京话词语,如约二斤鸡蛋、“挪窝儿”“处街坊;还有北京人特殊时期的独特话语,如把学生与东说成“闹学生”、“过学生”
3)《胡》一文市民的文化心态“封闭”、“忍”,《西》一文对古风古韵是一种赞赏的心态。
胡同文化教案7
一、教学目的
1、培育学生概括要点的力量
2、让学生体会流露在字里行间的细腻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对北京胡同文化内涵的品读
2、概括要点方法的概括
三、教学设想
实施发觉引导式教学;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加真实感受文章的内容,也有助于学生感性理解根底上的理性思索;
本文的教学时数为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1、导入
有人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今日我们所学课文涉及到的是一种相对古老的建筑胡同。这是一篇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坛孤独了四十
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给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文《胡同文化》。让我们渐渐品读课文,就象观赏奇妙的音乐一样去感受它内在的文化气息吧!
2、解题
读题,要求学生调动已有阅历,充分发挥想象,说说题目告知了你些什么内容?
明确:胡同:小弄(long)堂
(点出了写作对象)
北京胡同多出名胡同三千六,无名胡同赛牛毛
文化:比拟下面两个句子中文化的含义
现在这社会,没文化是不行的。(学问)
北京大学有很浓的文化气氛。(人类在社会进展过程中所制造的物质财宝和精神财宝,特指精神财宝,如文学艺术、科学等)
屏示胡同与文化的关系:
当一种特别的生活方式被时代淘汰、消逝了,它的精神便转移到曾经共存的物品和环境中。过一段时间人们就从这器物和环境中了解感受与熟悉从前生活形态和精神了。这样,器物与环境更发生了质变。
冯骥才《文化眼光》
3、速读课文,概括段落要点
圈点每段要点(运用跳读方法,找到所需信息即可)
师生总结概况要点方法(见板书)
依据要点理总体思路(运用已学过的其次单元阅读方法理清思路)
(第5段)过渡段
(15)北京胡同的一些特点
(612)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
前后两局部符合由详细到抽象的熟悉过程,胡同文化在胡同这种特定环境中形成的。
概括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方正封闭)
对文中几个极富表现力的词进展揣摩:
写北京人易于满意的六句话,尤其一个嘿字
睡不着眯着
师生概括语言特点(见板书)
4、思索:
依据课文倒数其次段的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逝的这句话,思索对胡同文化的态度。
明确:
态度很简单既喜爱又否认,结合文章其次局部内容分析。究竟在北京胡同里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对胡同及胡同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但也熟悉到了这是历史的必定。
屏示对胡同文化的态度
过去的总归要过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在无可奈何之中,总有新的盼望在生长。
汪曾祺《日子就这么过来了》
5、推举好书:
为扩大学生阅读量,了解中国的居住文化,了解汪曾祺,了解其朴实语言里包含的丰富内涵,介绍以下好书。
屏示:
《中国居住文化》(丁俊清著同济大学出版社)
《汪曾祺文集散文卷》(江苏文艺出版社)
《老头汪曾祺》(江彬等著人民大学出版社)
《闲适的生活艺术》(汪曾祺等著贵州人民出版社)
6、布置作业:
汪曾祺在北京胡同居住了些时间,写下了内涵丰富的《胡同文化》。从你居住的环境入手,自拟题目,写一篇短文,但要写出你对环境的思索,如《农居文化》、《高楼文化》等。
胡同文化教案8
教学目的
1.用朗读的方式学习本课的语言
2.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3.品味北京胡同所蕴含的文化韵味,对胡同文化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
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
品味北京胡同所蕴含的文化韵味,对胡同文化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说起胡同,我们并不陌生,有的甚至熟视无睹了,不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往来于胡同之中的经验是有的。但对于胡同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却不大注意。北京的胡同独具特色,一般人习以为常,有一位作家却能以独到的眼光,凭深厚的文化底蕴,审视北京的胡同,发掘出了北京胡同的文化意蕴,认为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汪曾祺的《胡同文化》。
二、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职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三、《胡同文化》概说
汪先生的《胡同文化》是篇序文,原文有小标题“摄影艺术集《胡同文化》序。”这是一篇匠心独运,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
作者把这普普通通的胡同,从来源到起名分类和这数不清的`胡同中凝聚浸透着独有的胡同文化自然融化起来,使我们对北京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态有了如些生动、深刻的理解,从中也流露出作者对胡同文化怀旧伤感的感情。
四、整体感知课文
1.概括北京胡同的特点。
第一段:北京城四方四正。
第二段写胡同的原意,胡同取名的来源有很多种。
第三段写胡同的宽窄。
第四段写“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第五段写胡同与四合院是一体。
2.学生朗读课文6-9段,教师配乐范读10-12段,概括胡同文化的特点。
第六段:北京人大都安土重迁。
第七段:北京人愿住“独门独院”,平时过往不多。
第八段:北京人易于满足,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
第九段:北京人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
第十段到十二段:举例说明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五、提问式学习
1.北京的胡同有何特点?
明确:(提示学生用找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方法寻找)可以得到如下概括:方正、取名、宽窄、网络等。就其“方正”而言,使得北京人方位意识极强;从“取名”而言,其原因很多,有计数、物件、行业、人物、形状等但都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从“宽窄”而言,可反映出人的阶层不同;就“网络”来说,也体现了生活方便、安静这一特点。
2.胡同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封闭”“满足”“袖手”“忍安”。
3.让学生回答在胡同文化的众多特点里,他喜欢哪一点,不喜欢哪一点,为什么?
4.作者是如何从“胡同”里发现“文化”意蕴的?
明确:作者通过介绍评论北京的胡同来剖析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从而揭示胡同文化的丰富内涵。共15个自然段,文章开始从方正的胡同写起,写了胡同名称的来源,胡同的宽窄,胡同的作用,并由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谈到了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说明了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接着引用、举例将其具体化: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文化、居民们似乎都承袭了祖宗安土重迁传统,蜗舍再破也不舍得“挪窝儿”;北京人的理想住家是独门独院,但也讲究处街坊,婚丧嫁娶随份子,但“休管他人瓦上霜”却也浸透着胡同文化的特点;由于北京市民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易满足;北京人爱瞧热闹,但不爱管闲事;并用事例说明其文化精义是“忍”,即所谓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5.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描写中,包含了什么感情?
明确:作者对胡同,对胡同中的市民生活,对胡同文化的同情、理解、批判及文末的怀旧、留意略带伤感的情感。
6.“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再见吧,胡同。”思考如下问题:
(1)第一段写了北京民居房屋残破,地基柱下沉,拴马栓,上马石已失原形,井眼、石头棋盘供人凭吊,意在说明什么?“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的隐含义是什么?
明确:意在说明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隐含义是北京的胡同将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而消失。
(2)作者谈到看了照片后人们会产生“怀旧感情”和“伤感”又可说“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如何理解?
明确:胡同文化也将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而日趋消失,这是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的必然。
(3)从“再见吧,胡同”一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胡同和胡同文化将一起随着商品经济改革的大潮而逐渐消失,改革之后新思想新文化将会兴起。
六、作业
完成课后题,思考文化现象的没落的原因。
胡同文化教案9
《胡同文化》教案
教学目标:
1:概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掌握概括胡同文化的基本方法。
2:体会汪曾祺对胡同文化所怀的情感。
3:品味北京胡同所蕴含的文化韵味,对胡同文化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
对北京胡同文化内涵的品读
概括要点方法的概括
教学难点
品味北京胡同所蕴含的文化韵味,对胡同文化形成自己的见解。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古朴典雅的北京胡同图片,韵味醇厚的京腔京曲《胡同京歌》。
l同学们,知道放的图片是哪里吗?
答:北京
l具体点。
答:北京胡同。
l有同学去过北京吗?提起北京,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答
l那,去过北京的人都知道,北京有三绝。
这第一绝,就是古老精致的石狮子。威猛的狮子,总是会令人肃然起敬。我国最有名的石狮子,当数北京天安门前的两对巨型石狮,庄严威猛,与端庄的华表共同映衬雄伟的城楼,象征中国古老的文明。
第二绝是北京的小吃。去北京旅游,有句话:“到北京,不吃北京小吃,那不白来了吗?”其中又已北京烤鸭最为著名,我国著名相声演员姜昆的他的作品《冒号》里面这样形容:这个北京烤鸭啊,烤的焦黄焦黄,咬一口滋滋冒油。
北京的第三绝就是——胡同也有文化。有人说,没去过北京的胡同,算不上真正的了解北京。今天,在我们的课堂上,虽然没办法目睹北京石狮子,也无法品尝北京小吃,但我们可以通过汪曾祺先生的小品文来感受北京的《胡同文化》。
二、作者简介
l在分析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pp显示)
汪曾祺:(1920—1998)现代作家。先后曾任《北京文艺》、《说说唱唱》、《民间文学》编辑,1962年调北京京剧团(后改为北京京剧院)任编辑。主要作品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京剧剧本《范进中举》、《沙家浜》,评论《沈从文和他的〈边城〉》。
三、字词分析
摄(shè)影镊(niè)子房檩(lìn)棱(léng)角网络(luò)
蛤蟆(há ma)陵腌(yān)摞(luò)噌(cēng)的一声
四、课文分析
(1)默读1—5段,概括北京胡同特点
第一段:北京城四方四正。
第二段:胡同的原意,胡同取名的来源有很多种。
第三段:胡同的宽窄。
第四段: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第五段:胡同与四合院是一体。(pp板书)
(2)学生朗读6—9段,教师范读10—12段
概括住在胡同里的人有怎样的特点。
第六段:北京人大都安土重迁。
第七段:北京人愿住“独门独院”,平时过往不多。
第八段:北京人易于满足,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
第九段:北京人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
第十段到十二段:举例说明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pp板书)
(3)讨论课堂高潮
l提问:我们刚才概括了北京人的特点,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北京人易于满足表现在哪?
明确:第8段。
请学生朗读重点语句,(pp显示),并指导朗读。
重点指导:虾米皮熬白菜,嘿!
l讨论:说出北京人的“忍”的事例,谈谈你对“忍”的人生态度?
学生讨论
l提问:汪老对“忍”的态度?
“睡不着眯着……真有你的!”
(4)品位语言
学生对话朗读,找出对话中有感触的句子。教师范读,体会。
概括本文的语言特色:平淡朴素口语化,表现力强。
(5)思考:胡同和人的关系
l提问:前面我们分别概括了北京胡同的特点和生活在胡同里的人的特点,
那么,胡同和人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l提示,板书(pp显示)
l进一步深化。(pp显示,教师语言概括)
(6)胡同文化的没落
学生齐读最后三段。
l思考:作者对正在消失的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情感态度?
l明确:伤感,无奈,坚决告别
举例:
西风残照。伤感
在商品经济大潮。无奈
再见吧,胡同。坚决告别
五、布置作业
“胡同文化”与“高楼文化”比,哪一个更封闭,你更喜欢哪种居住氛围,为什么?试阐述理由。写一篇小短文,不少于200字。
《胡同文化》教学实录
作家汪曾祺说,读小品文是悠闲的,可以得到有文化气息的健康的休息。他的《胡同文化》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笔者学着他的“文化休息”,在教学设计中努力体现“快乐语文”:在快乐中增长见识,了解胡同的特点及胡同文化的内涵;在快乐中体验情感,感受北京市民散淡、平和、自足与作者怀旧、感伤、理智超脱的情怀;在快乐中品味语言,体会京味语言醇厚活泼的魅力;在快乐中拓展开来,由远及近,从北京的胡同文化联系到家乡的地域文化——中央电视台多次报道过的江山市廿八都镇的“飞地文化”。在初步介绍后将此确立为班级的研究性学习课题,让各个研究小组讨论申报子课题。
一、序曲
上课铃声过后,我打开多媒体,屏幕上映出古朴典雅的北京胡同,高亢热烈、韵味醇厚的京腔歌曲《故乡是北京》在京韵大鼓的伴奏下袅袅而起。
(多媒体最大的作用是渲染氛围,创设情境,能弥补传统语文教学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之不足。)
学生马上进入了情境,听得如痴如醉。
我恰到好处地按下鼠标,音乐戛然而止。
“看大家的表情,都被这画面和歌曲深深地吸引住了。感觉怎么样?”我微笑着问学生。
“太美了!”“太好听了!”还有人打趣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引得哄堂大笑。
“知道这是哪里吗?”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北京!”
我顺势导入:“对,北京。古朴典雅的北京胡同,韵味醇厚的京腔京曲,让我们感受到了北京文化绵绵的魅力。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位文化老人写的京味小品文《胡同文化》。”我边说边在胡同背景图上即时打上字幕“胡同文化”。(不以事先做好的示人,以增强现场感,体现多媒体教学的互动、随机。)
然后问学生:“这位老人是谁呢?”
“汪曾祺。”
“对,是汪曾祺老先生。”我点击鼠标,屏幕上亮出了汪曾祺和蔼的笑脸及其简介。
“汪曾祺是江苏高邮人,但他长期生活在北京,生活在北京市民之中,加上他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所以他的小品文特别有京味儿。他主张‘文化休息’,认为读小品文是悠闲的,可以得到有文化气息的健康的休息。因此,我们这节课也好好地体现一下‘快乐语文’。米卢不是有‘快乐足球’吗?我们也该有‘快乐语文’,在快乐中增长见识,体验情感,品味语言。怎么样?”
学生兴趣倍增:“好!”
我高声道:“那就让我们走进北京胡同,感受胡同文化。”
二、增长见识
1。揭题切入。
切入课文的方式很多,此处采用“揭题法”——从揭示标题“胡同文化”的内涵入手,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快速找到“文眼”,提取精要。同时,从“文眼”所在的第5段切入,也使讲课顺序有了变化。
我点击鼠标,屏幕上再次出现“胡同文化”主页。
“各位能不能告诉我什么是‘胡同文化’?请引用书上的一句话回答。”
学生在课前就对课文进行了预习,所以很容易读出了第5段中的句子:“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对。反过来说,胡同文化就是北京的市民文化。”话到此处,我又把学生往定语“胡同”二字上引:“那作者为什么用‘胡同’做定语,而不用诸如‘草原’‘水乡’之类的定语呢?请再引用本段的话回答。”
学生马上齐读起来:“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
于是自然地转到了第1~4段的内容:胡同。本文的.文脉是先“胡同”,而后“文化”。
2。胡同。
本文所在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概括要点,提取精要”。为了落实这八个字,我这样问学生:“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北京胡同的哪些内容呢?请大家引用1~4段中的关键句回答。”
“第1段——”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
“所以北京人的什么意识很强?”
“方位意识很强。”
“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怎么说?”
“你往南边去一点。”学生齐读后忍不住笑起来。
“要是我们睡觉遇上这类事,会怎么说?”
“往里面靠一点。”“移过去一点。”
看他们比较出来了,我于是笑道:“看来我们的语言模糊多了,方位意识差多了。”虽然没有通读串讲,只找了段中的一句话展开,可我发现效果倒很好。
我又往下问:“第2段呢?”
学生回答:“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
我接过话题:“对,都很有来源。下面播放几张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中的照片,请同学随口说说胡同名。”
学生边看照片,边用文中的胡同名称抢说着,气氛活跃。这样既避免了照读原文的呆板,也发挥了多媒体的作用。
“第3段——”
这时学生参差不齐了:“胡同有的很宽阔,如东总布胡同、铁狮子胡同。”“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我笑着追问:“到底是哪一句?”
学生迷惑了:“好像都是,又好像都不是。”
“对,都是,可又都不是。现成的两句话都不全面,必须用自己的话将这两个意思同时归纳进去,该怎么表达?”
学生马上恍然:“胡同的大小和数量。”
我趁机向他们传授方法:“所以在‘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凭借文中的有关语句,另一种则要自行组织语言。”
“第4段呢?”
“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对。这段很明确,不会有异议。”
3。胡同文化。
顺着文脉,“胡同”之后,就是本文的重点内容“胡同文化”了。我是这样过渡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百姓,北京胡同造就了特有的胡同文化。让我们看看北京人的胡同文化是什么样的。”
先让他们快速阅读,提取精要,找出体现胡同文化内涵的关键句。学生反应迅速:“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北京人易于满足”“北京人爱瞧热闹,但不爱管闲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然后我让他们自由发言:“这些内涵,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个?自由发言,谈谈你的感受和理解。”
高中生已进入了“思想期”,因此语文课需要让学生说出他们的理解,说出他们的思想,解放他们的心灵和智慧,让学生的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尽情地得到释放。
果然,学生发言踊跃,思想的火花不断迸发出来——
学生1:我印象最深的是它的封闭性。我们国家的封建社会太长了,一直处在闭关锁国的状态下,身为五百年古都的北京就是其中的代表。封闭的思想必然带来观念上的保守与落后,我们现在虽然“入世”了,国门打开了,不再闭关锁国了,但我们的思想观念还是很封闭的,所以要跟上世界步伐,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思想观念问题。
我表示欣赏:“说得够深刻。”
学生2:我印象最深的是“处街坊”这一节。他们表面上是有来有往,礼尚往来,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可见他们的来往仅仅是一种礼节上的应酬,他们的内心还是封闭的。
我不禁称赞道:“你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学生3: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这挺让我感到意外。我故作惊讶:“为什么?”
“毕竟北京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呀!”
我继续引入:“是呀,太矛盾了。可仔细想想,又在情理之中。你能解释吗?”
“还不能。”
我给他留下余地:“你不妨再思考思考。”
这时,另一学生抢着回答:“我想出来了!那是因为他们生活在首都——不对,古代应该称京城。”
我进一步挑明:“对!生活在皇城根下。”
全班马上接过来:“生活在皇帝的眼皮底下!”
我满意地点头:“越说越清楚了。”
那位学生马上往下接:“所以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我反过来引:“否则——”
“否则随时都有杀头的危险,所以他们只能忍!”
我水到渠成地朗声道:“所以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一个字——”
学生异口同声:“忍!”
我话题一转:“那我们该怎样评价这个‘忍’呢?”
一个学生回答:“那个时候,‘忍’是他们的生存法则,以‘忍’为上,明哲保身。”“对。”我插话道,“任何现象的出现都有其历史背景、社会原因,所以西方一位哲人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位学生马上抢回话题:“但也正因为明哲保身,敢于站出来者少,所以我们的封建社会缺少活力,政治变革少,社会发展慢。现在,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生活小事上应提倡‘忍’,这样人际(关系)才能和谐,社会才能和睦;但对于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我们不该‘忍’,不该袖手旁观,而应见义勇为,否则我们的社会就没有正气;对于国家利益,我们更应该有积极的爱国热情,要像海空卫士王伟那样,勇于维护我们国家的尊严,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对。鲁迅留学日本时曾写过这样的感人诗句: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大家马上接下去。
我点头赞许:“这位同学说得不但辩证,而且感人。”然后转移话题:“另外,北京人也有一个极大的优点,你们发现了吗?”
一位学生回答:“北京人易于满足。”
我马上“抓住”他不放:“对。作者有几句非常典型的细节描写,你能念念吗?要念出韵味来,念出北京人的满足感和得意劲来。”
(好的语言需要引导学生品味、涵泳,而且要与课文内容的理解、语言环境的整体感受融为一体,如果照搬“教参”的顺序,在课文内容分析完后才单独分析语言,效果会打折扣。)
可惜这位学生读得平淡无味,念得很快:“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结尾的“嘿”也念成了短促的去声。
同学们笑了起来。
我也笑了:“从同学的笑声中,就可发现问题了。要读出韵味来,读出北京人的满足感和得意劲儿来。特别是最后一个字,不能按常规读法念去声,应把这个音拉长,并且把声调往上提。请大家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读。”
大家推荐“朗读家”同学范读。
这位学生读得抑扬顿挫,京味十足,同学啧啧称赞,体验到了京腔京韵的魅力。
我忍不住夸奖:“不愧是‘人民代表’,不负众望。”然后面向全体:“接下来让我们齐声朗读一遍,读出韵味,读出满足感和得意劲,品味京味儿语言的魅力。
(范读与齐读相结合,让每个人在朗读中领悟内涵,感受魅力,并掌握朗读技巧。)
然后问他们:“品味出京味儿语言的魅力了吗?”
“有点儿。”
“那我就让各位再‘多点儿’。请齐读屏幕上的话。”
我打出屏幕上的话:“有窝头,较好。大腌萝卜,好。小酱萝卜,更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很好。虾米皮熬白菜,最好!”
学生边读边笑,读完后大笑。
“笑什么呢?笑它好还是不好?”
“不好!”
“怎么个不好?”
“呆板,单调。”“不活泼,没有生活气息。”“也不风趣。”
我笑着说:“被你们批评得一无是处了。不过这么一比较,京味儿语言的魅力就品味出来了。还只是一点儿吗?”
有学生拉起了长音:“多乎哉,很多也!”
也有学生忍不住赞叹:“汪老先生真神!”
我接过话题:“对。汪老先生不愧为语言大师,他对传统文化有很深的感情。让我们也带着感情,带着对胡同文化内涵的理解,认真朗读一下这些段落。方式是:以小组(6人)为单位,每人选一段自己较满意的读给小组成员听,然后互相评点。”
教室里顿时书声琅琅,气氛活泼。
然后,我把他们引向课文的结尾部分:“作者对北京胡同、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集中体现在哪几段?”
学生非常明确:“最后三段。”
“没错。那就让我们来看看文章的最后三段。”
这样就从“增长见识”板块转到了“体验感情”部分。
《胡同文化》教学反思
《胡同文化》是汪曾祺的一篇有着深厚内涵的精美的文化散文。普通的胡同,在作者的笔下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字里行间却流露出面对着'养育了自己祖祖辈辈的生活环境'正在没落,衰败的一种难言的伤感与无奈。笔者在处理该课时,将'熟悉课文,概括胡同的文化内涵;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流露的思想感情,体味文章语言特色'确定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并设计了三个环节:①了解胡同的特点,要概括出胡同文化的特点——北京市民的心态;②理解作者面对胡同的衰败,没落所寄托的感情;体会文章语言特色;③研究性学习怎样看待福州三坊七巷文化传承\'的问题。在上课的过程中我首先创设情境,利用四合院和胡同的照片让学生感受其特点,并通过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概括出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重点让学生理解北京人的心态。其次通过课文的内容,把握作者留恋而感伤的感情。第三个环节没有在课堂中进行。课后,对照着原来的教学设想,思考上课的过程,发现了一些在教学观念和行为策略上的不足,也领悟到很多的教学技能。
反思一,关于课前准备的自我反思
在备课时,我对教学内容和学生进行了综合分析,依据教学理论的指导去寻找,开发符合教学目标的教学资源和资料,尽量做到:
(一)明确这一节课的实施原因以及它应达到的效果。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所以课堂上要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45分钟内要达到以上目的去要对教学进行科学设计。
(二)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布置预习工作,解决了每节课要为学生讲解生字新词的浪费教学时间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尽快融入课文。考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背景出发,联系所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关于文化这个抽象概念,课前也已经布置学生观察身边的文化,对学生了解胡同文化起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三)精心设置导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次选取的《北京的胡同》这首歌曲比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带领学生进入浓厚的京味氛围,但是MP3效果不是很好,声音有些嘈杂,对效果有一定影响。
反思二,关于教学实践中的自我反思
(一)选材处理不果断,重点不突出
胡同文化的内涵,包含两方面的内容: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特点。学生在阅读课文后,就可从文中提取精要,概括出胡同的特点及北京市民的心态。教师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对北京市民心态的理解上,让学生阅读文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出或读出觉得最好的片段。但我在处理这两部分内容时,即使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仍然逐条地讲析,深怕学生不理解。两部分内容所花时间比较平均,没有侧重,以致在处理后半部分的内容时显得有些仓促,没有更好地突出重点,没有充裕的时间放在内容的拓展和深化学生思维的环节上。有感于此,我认为对课文内容的大胆取舍,应基于对教学目标的确切把握,突出重点,而不应面面俱到,教师的讲解也要惜墨如金,讲析其要害处,唯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把握课文。
(二)没有充分设置让学生发问的平台
每当学习一篇文章,只要去探究,学生总会发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可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疑点,也可能是学生思维深入,探究问题时所迸发出的火花。教师在预设教学环节时要有问题意识,以赏识启动探究。课堂中教师要留一些时间请学生发问。在《胡同文化》的教学中,我虽预设了让学生发问的环节,但并没有把它放在突出位置上,加上时间不够,就让学生课外进行,这无疑削弱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反映出教师问题意识的淡薄,并没有真正落实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思维的初衷。
(三)课堂开放性的教学策略需落到实处
一味地呈现知识性结论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而恰恰是不确定性的教学内容,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教师可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知识,给他们留下探究的空间,使他们大胆寻求开放的答案。胡同是北京身份的象征,是历史的见证,就因为破败而应夷为平地吗
我认为对待这一问题的处理可以折射出现代人对历史的态度,对民族文化的态度。基于这样的考虑,我想让学生探讨该用一种怎样的文化眼光来看待这些文化古迹。这样的探讨,可让学生对事物的判断有较深入的思考。在掌握课本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会和生动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谈出各自的想法,这些想法洋溢着同学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堂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生命的过渡,一种生命的成长。当然,学生的探究学习要基于一定的基础,尤其对于那些学生较为陌生的知识,教师必须设法给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背景信息的提供,对于开拓学生的思维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在《胡同文化》教学的这一环节中,由于时间不够,我只得让学生课后进行研究性学习,相互间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的开放性不足,学生的发散思维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胡同文化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应用前面所学的概括要点的方法,概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
2、感受京都文化气息,领略作者散淡情趣,咀嚼语言韵味,体味复杂情感。
二、教学重点:
1、品味胡同文化的内涵。
2、揣摩本文自然闲适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设计:
1、从题中和文中读出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习惯。
2、由“胡同文化”联想到“高楼文化”,作发散思维训练。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
(课间:屏幕上出示课题、作者、背景胡同图片、背景音乐(前门情思大碗茶))
一、导入新课
猜谜:石刻的史书,凝固的音乐(建筑)
从文化的眼光看,民居是与人们最为亲近的背景文化,它给生活打上了民族的时代的烙印;用艺术的眼光来看,民居是凝固于时间长河的多重性艺术,它为生活平添着诗章;用历史的眼光来看民居是无处不在的伦理学、民俗学、建筑学的历史缩影,它使生活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耐劳精神,创造了巍峨的长城、庄严的宫殿、秀美的园林,也创造了形形色色的民居宅院,他们都有着自己独特鲜活的生命。同学们,大家对“文化”的了解有多少?从时间上看,古代有古代文化,现代有现代文化;从空间地域看,有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南方文化(海派)、北方文化(京派),海峡两岸有闽台文化,每个地方都有它独特的文化;日常生活中,吃有吃的文化,穿有穿的文化,居住有居住文化,像永定土楼文化。可见,“文化”一词的内涵是多么的丰富。(课件一)
《辞海》:“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胡同文化》,(课件二)就是一篇诠释北京民居建筑与市民文化之间的关系的文章。作者汪曾祺,江苏高邮人,长期生活在北京,对北京的生活有深刻的理解,感悟很多,他写的文章京味十足。本文放在第三单元“概括要点”之下,我们将通过它来进行概括要点的学习。同时感受一下京都文化气息,揣摩本文自然闲适的语言,领略作者散淡的情趣。
课前布置大家自读课文,从文中读出问题来,要求每人至少得提出一个问题,那么现在我们集中来展示一下,看看同学们提的是哪些问题。(投影)这些问题,有的可以通过概括要点来寻求解决,有的需要细细地品味鉴赏。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再读课文。(不确定因素)
二、概括要点,揣摩语言,体味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1、复习:
前面我们学习归纳出概括要点的一些方法,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概括要点的主要依据有哪些?(学生回答,老师演示课件三)
注意题目传达的信息
注意上下文的联系(理清思路)
寻找关键语句(段首句、过渡句、修辞句、情态语等)
把握材料的作用
2、应用:
本文题为“胡同文化”,那么,题目传达了什么样的信息呢?(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些问题:胡同有什么特点?胡同文化有什么内涵?胡同与文化之间又有什么关系?)题目中传达的这些信息,正是需要我们去概括的内容。
让学生寻找最先写到“胡同文化”字样的段落,从中发现这一段在文章思路上的'作用。(明确:第五段是将胡同的城建特点与其文化特点挂起钩来的段落)
(1)自读1-5段,概括北京胡同的特点: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的概括要点的方法,边读边画出要点。(演示课件四)看北京平面图,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学生概括北京胡同的特点(演示课件五)。
胡同:方正——影响生活,影响思想
取名,多种来源
数量多
形成网络
与四合院一体
(2)、听配乐朗读6-12段,概括胡同文化的特点,同时品味本文语言的京味特色:(演示课件六)同学们听了这段录音,是不是有所感悟,确实京味十足。请几位同学范读“虾米皮熬白菜,嘿!”一句,体味句中所传达的复杂情感(满足、欣赏,也有几分感慨)。那么下面再请同学们来概括一下胡同文化的特点。(演示课件七)
文化:封闭----安土重迁
自扫门前雪
易满足
爱看热闹,不爱管闲事
忍
(3)、读课文后三段,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留恋、怀旧、伤感;知道它必将衰败、没落,带有一定的批判意识)
三、讨论
同学们今天学了这篇文章,对北京胡同的特点,对胡同文化的内涵,对北京胡同与北京市民文化的关系已有了一定的感受、认识。你看,那方方正正的居住环境,它是那么深刻地影响北京市民的生活和思想。可见,文化的形成与居住环境的联系多么紧。我们要学会像作者汪曾祺这样善于感悟生活,思考生活。下面,我们由此再引申开去。大家想一想,今天我们生活在怎样一种居住环境中,这其中又是怎样一种文化?(老师相机诱导,学生各抒己见,演示课件八)
问题:“胡同文化”与“高楼文化”比,哪一个更封闭?(演示课件九)
参考:“大杂院中最让人信服的是相互信任。一家外出,钥匙放心地放在邻居处,以备家人和至亲的突然到来。至于日常用的油盐酱醋,做饭时没有了,不要紧,直接到邻居家橱柜里去拿。
社会在进步,住了四十多年大杂院的我,搬进楼房后真不适应‘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环境。当然,这还算是好的,更有甚者,如果您开门时忘记把钥匙取下来,那您可就留神吧,须知现在的兔子也吃窝边草了。”(作家徐城北语)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笔:(演示课件十)
学习《胡同文化》的写法,以“××文化”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2、课外阅读:
在课文以外找和“胡同文化”有关的素材,和同学说一说,借以印证或补充作者的观点。可在看过的影视作品中或读过的文学作品中找。
课外阅读参考篇目:
《汪曾祺文集(散文卷)》(江苏文艺出版社)
《汪曾祺传》(江苏文艺出版社)
《中国居住文化》(同济大学出版社)
《城市季风》(东方出版社)
《文化苦旅》(知识出版社)
胡同文化教案11
一、课文悟读
北京城为何“四方四正”?这要从我国古代城市的布局理论讲起。我国古代城市布局十分讲究“方正”。《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意为:都城的建造要作正方形,每边长九里,各有三个门。城中有纵横交错的道路各九条。左边是祖庙,右边是社稷坛,南面建宫殿,北面设市场。这一城市布局理论自古至今一直影响着我国城市的布局形式和布局规划。最符合《考工记》设计思想的便是元大都。明清两代,北京城就是利用元大都原有城市而改建的。
这种讲究“方正”的城市布局,是一种封闭的布局形式,必然导致居住格局的封闭性,进而导致人们思想意识的封闭、保守、固步自封、明哲保身。另;方面,这种讲究“方正”的城市布局,其目的是为了突出皇权的威严和至高无上,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尊卑长幼这种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因此,讲究“方正”,便是讲究等级,讲究“长幼有序、尊卑有别”。而居住在胡同、四合院中的大都是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在那种等级森严的社会里,他们任人宰割。许多人奔波劳碌一生,尚无安身立命之地,无糊口度日之食,好不容易得到一间破屋,一口残羹,还有什么不能满足的呢?正所谓知足常乐。“窝头是贫苦的象征。”(梁实秋:《雅舍小品·窝头》)许多人穷苦一生,不就是为了“窝头”吗?有了窝头,自然就该满足了。如果还能有“小酱萝卜”,那还会有什么不满意的呢?那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那还有什么不顺心的呢?即便是理应优待的姑奶奶,有了臭豆腐,再加上几滴香油,也可以招待得差不离。如果还能用虾米皮来熬白菜,那简直就是美味佳肴。一般人家绝对是可望不可求的,而一旦享用,便喜出望外。一声“嘿!”道出内心的惊喜,美滋滋,乐盈盈,喜上眉梢,形神兼备。
此外,自己的身家性命尚且难保,又哪有能力去关照他人?能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清爽,不让自家人受冻挨饿,就很了不起了。对于他人的“瓦上霜”、别家的冷暖饥寒也就爱莫能助了。
因此,对于处在社会最底层的芸芸众生来说,也只能是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因为,他们的命运捏在人家手里,无法主宰自身的命运。即使突遭横祸,也只能忍气吞声,小心奉陪。“君叫臣死”,“臣”也“不得不死”,即使贵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无法保全自己,何况一介草民?不随遇而安,又能怎样?想抗争?门儿也没有!对于自家祸福,尚且如此,而对于与己无关的事,也只能置身事外,只能冷眼旁观了。否则,你又能要求他们咋样?如果你要求一个过江的泥菩萨去普度众生,不仅无理,而且是相当的残忍了。
这种“方正”,也使得人们的内心世界呈现封闭性。人与人之间缺乏真心实意、开诚布公、推心置腹的交流。即便有所交流,也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祸从口出”,教训不可谓不深刻。所谓“随一点份子”,便是“随大流”,装装门面而已,礼到即可,很难说是真心实意。所以,古人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人之一生,即便是一位知己,也相当难求,足见人心之封闭。而在行为方式上,更是独来独往,缺乏真诚的团结与合作。
值得庆幸的是,封建时代毕竟已经过去。其遗留下来的这种“方正”,这种封闭,这种等级观念,也必将被人摒弃。平等、自由、尊严,心灵的交融,真诚的合作,毕竟也是人与生俱来的执著追求。正如胡同的衰败、没落不可逆转一样,从禁锢走向自由,从等级森严走向人人平等,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因此,“再见吧,胡同”就绝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告别语或文章的结束语。告别胡同,就是告别等级思想,告别保守,告别心灵的封闭,其中也蕴涵着作者对已逝和即将逝去的文化的无限怅惘。
二、亮点探究
1.文章首段末句:
“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请问:这种方正对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探究学习:(1)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①居住方式:胡同、四合院,“独门独院”,“安土重迁”。
②饮食条件:窝头,大腌萝卜,小酱萝卜,臭豆腐,大白菜。
③处世方式:讲究“处街坊”,“随”一点“份子”。更多时候,则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人霜。”
(2)对思想意识的影响。
①易于满足,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有棒子面,就知足了,就行了。
②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当了一辈子的顺民”。
③方位意识极强,等级观念极强。
2.大白菜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探究学习:(1)惟我独尊。“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方正”的都城布局,突出了皇权的独尊地位。这种“独尊”的思想意识也深刻地烙在久居都城的百姓心中。以为国都就与别处不同,国都就比别处尊贵,就连京城的狗也与众不同,无比尊贵。过去,上海人就瞧不起外地人,一律称之为“乡下人”,便是明证。遗撼的是,至今,我们还把全国的大小城市分为各种各样的等级。
(2)保守。这是与“惟我独尊”相关联的。以为什么都比别处优越,自我感觉良好,也就将人家真正好的、有价值的东西拒之门外,思想上趋于保守。汪曾祺先生在《五味》一文中说:“北京人很保守,过去不知道苦瓜为何物,近年有人学会吃了。……北京人在口味上开放了;北京人过去就知道吃大白菜。由此可见,大白菜主义是可以被打倒的。”
大白菜主义也即大白菜文化,之所以要被打倒,就在于他的保守和惟我独尊。看来,随着国际化潮流的到来,北京人自己也会从这种保守、独尊的封闭形态中走出来。北京人在口味上的开放,便能说明。
3.为什么要从“吃”的角度来说明北京人的易于满足?
探究学习:在“衣食住行”中,“吃”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过去温饱问题尚不能解决的情况下。“民以食为天”,我们这个民族对于吃食的追求恐怕是无与伦比的。菜系之多,名目之繁,口味之杂,都是任何一个民族无法比拟的。就日常生活而言,一个人对于吃食、口味的态度,便可看出他对于生活的态度。所以,作者选取极平常的吃食,便反映了人们的内心的思想意识、生活态度。信手拈来,意味无穷。
4.对“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探究学习:此句写尽了北京市民的心态。之所以穷能忍着,是因为靠忍,才可以虽穷而仍能面对皇权的威严,才可以虽穷而仍可以鄙视皇权的盛衰。之所以富要耐着,是因为看惯了巨富豪商的朝盛夕衰,所以身处富中,才能够不显山不露水地不惊不乍。之所以睡不着眯着,是因为睡不着乃是心为外界所动,而眯着,才能养成看惯风云变幻的大气,靠着这种大气,天子脚下的小民、草民才维持了自尊。
5.对“北京人,真有你的”该如何理解?
探究学习:“北京人,真有你的”真有你的什么呢?是真有你的'应付各种情况、各种局面的办法。对此,汪曾棋先生在《跑警报》中说:“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这种“不在乎”,便是凡事不必太认真,不必太放在心上。别急,别烦,别躁,悠着点。“车到山前必有路”,没什么事过不去。也就是说,心胸放宽些,用郑板桥的话来说,就是“难得糊涂”。为什么要“不在乎”?根本的原因在于世事难料,风云难测。所谓“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人们不可太在意于眼前的利益得失,须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了这种“不在乎”的精神,什么事都能从容应对,从中透露出一种“忍”劲儿。
“北京人,真有你的!”言有尽,意无穷。赞许、褒奖之情溢于言表。
三、选题设计
1.我所知道的汪曾祺。
研究方法:
(1)阅读汪曾祺作品,包括小说和散文。
(2)阅读汪曾祺传记及有关介绍汪曾棋的文章。
(3)选择汪曾祺某一方面的特点作较为详细的介绍。
参读书目:
(1)《汪曾祺文集》(散文卷、小说卷),江苏文艺出版社。
(2)汪彬《老头汪曾祺》,人民大学出版社。
(3)陈建华《汪曾祺传》,江苏文艺出版社。
(4)汪曾祺《悠闲的生活艺术》,贵州人民出版社。
(5)汪曾祺《去年属马》(“京味文学丛书”之一),北京燕山出版社。
2.建筑与文化的关系。
研究方法:
(1)调查当地民居建筑风格的变化。如,建筑用料、框架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2)分析、归纳,从中反映出人们思想意识、思想观念上的变化。
(3)写成相应的调查报告。
参读书目:
(1)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2)丁俊清《中国居住文化》,同济大学出版社。
3.饮食与文化的关系。
研究方法:
(1)调查当地的风味小吃。如品种、口味、制作方式等等。
(2)调查当地有关的饮食风俗习惯。如,逢年过节的饮食习惯,平常待人接物的饮食习惯等等。
(3)思考这些习惯的形成、演变与当地经济、文化和思想意识的关系。
参读书目:
(1)《中国文化史三百题》,上海古籍出版社。
(2)《汪曾祺文集》(小说卷、散文卷),江苏文艺出版社。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通讯》
胡同文化教案12
教学目标:
1.了解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通过抓关键语句快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通过涵咏、品评文章平淡朴素、口语化但极具表现力的语言,感受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封闭、自足、隐忍,体会作者对胡同以及胡同文化的喜爱与批判、伤感与留恋、理智与豁达的复杂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抓关键句快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通过涵咏、品评感受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封闭、自足、隐忍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极具表现力的语句,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情感
教学课时: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看视频,导入新课
1.上课铃声响起,笔者打开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屏幕上映出古朴典雅的北京胡同,高亢热烈、韵味淳厚的京腔歌曲《北京的胡同》在京韵大鼓的伴奏下袅袅而起
(视频最大的作用是渲染氛围,创设情境,将同学们带入京味十足的文化氛围中)
2.了解作者(屏幕展示)
(论文先知人,初步了解汪曾祺创作的特色,也为后面语言的品味做铺垫)
二、读品结合,深入文本
(一)胡同特点
1.快速浏览全文,请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什么是胡同文化?”
师:哪位同学能用书本上的一句话说说什么是“胡同文化”?
明确:第五段“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师:对!反过来说,胡同文化就是指北京的市民文化那老师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胡同文化能代表北京的市民文化?也请引用本段的一句话来回答
明确:第五段,因为“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市民的文化形态”所以,“胡同文化即使不是北京文化的最主要部分,但也一定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切入课文的方式很多,此处采用“揭题法”——从揭示标题“胡同文化”的内涵入手,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快速找到文眼,提取精要)
2.北京的胡同究竟有哪些特点呢?介绍这些特点的主要是哪些段落?
明确:集中在1-4段分组让同学们研读四个自然段,圈划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回答北京胡同的特点
(1)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胡同走向正
(2)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名字来源广
(3)胡同的宽窄和多少——胡同数量多
(4)胡同是贯穿大街的网络,总是安安静静的——胡同环境静
3.作者是如何来写胡同的安静的呢?
(1)直接写胡同的安静“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
(2)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用反衬手法,更加突出胡同的环境之静
总结:由此可见作者用了四个自然段介绍了北京胡同的走向、名字来源、宽窄数量以及胡同环境,突出了北京胡同的四个特点:走向正、名字来源广、数量多、环境静我们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百姓,那这样的胡同会养育怎样的百姓,会造就怎样的胡同文化呢?
(通过抓关键语句,快速梳理文章的思路)
(二)胡同文化的内涵
1.快速阅读6-12自然段的内容,找出体现胡同文化内涵的关键句
(1)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这封闭体现在哪里?
①居住习惯——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追问:他们住的房屋很旧、也不好,而且还有经常坍塌,那他们为什么还不愿意搬家?
②邻里关系——过往不多
追问:他们很讲究处街坊,街坊里道的,谁家有点事,婚丧嫁娶,都得随一点份子,道个喜或道个恼这难道能说明他们的封闭吗?你怎么理解这一点?
③物质生活——易于满足、要求不高
师:嗯,为了体现北京人的自我满足,作者有几句非常典型的细节描写,你能念念吗?要念出韵味,念出北京人的满足感和得意劲来(同学读,老师纠正后再请同学范读,全班读)
(范读与齐读相结合,让每个人在朗读中领悟内涵,感受魅力)
与屏幕上的话比较,品出京味语言的魅力
(PPT:有窝头,较好;大腌萝卜,好;小酱萝卜,更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很好;虾米皮熬白菜,最好!)
师:和书上那段比起来,如何?比书上的好还是不好?怎么不好?
(好的语言是通过比较感悟出来的,通过比较感悟汪曾祺京味语言的魅力)
④处世态度——置身事外,冷眼旁观
师:书上说北京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但又说他们不爱管闲事?这矛盾吗?你如何理解?
(2)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那么文中是如何来揭示这种精义的呢?
明确:举例子,文中举了三个例子,即《茶馆》、《八月骄阳》和电梯事件
小结:可见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作者分别从北京人的居住习惯、邻里关系、物质生活和处世态度等方面写出了“封闭文化”的种种表现并且指出了胡同文化的精义即“忍”
(首先,通过抓关键语句,快速梳理文章的思路其次,语言的品味与鉴赏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语文教学的回归在语言的品味和鉴赏中“感受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封闭、自足、隐忍”)
三、总结归纳,升华主题
北京的胡同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历史老人,他见证着北京市民的生活,见证着市民文化的形成作者谈胡同就是谈胡同文化,就是谈北京市民文化
国学大师梁漱溟曾说过:“文化并非别的,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所谓一家文化不过是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国学大师钱穆也这样说:“夫文化不过人生式样之别名”同样,胡同文化的本质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知足常乐、安分守己、封闭隐忍的生活方式!那这位文化老人对如此的胡同、如此的胡同文化带有一种怎样的情感呢?这个问题留待我们下节课解决!
板书:
生活方式
胡同 文化
封闭隐忍、易于满足、安分守己
(最后的总结归纳至关重要,是学生阅读体验和感悟的升华,是三维目标的强化,也是课文主旨的点睛)
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必做题:反复朗读13—15段,体会作者对胡同以及胡同文化的复杂感情
2.选做题:查找你最感兴趣的特色民居建筑的资料,了解相关的文化并写一段介绍性文字
胡同文化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用课件展示三个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2.知识目标:指导学生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正确理解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学习京派语言。
3.能力目标:训练学生用关键词概括文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二、教材分析
《胡同文化》为自读课文,单元学习重点是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教师放手引导学生从文章整体和局部的联系上反复思考,要求学生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领会作者对北京传统建筑、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态度。
三、多媒体设计
教者使用一完整的CAI课件,教学过程贯穿其中,融动画、文字、图画、音乐为一体,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教学情境,构成了如行云流水般美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教师展示课件片头。课件片头是一幅美丽的动画文件: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衬在繁星满天的背景下,随着眼睛的光芒放射出具有立体效果的“语文多媒体教学”七个字,伴着轻柔的音乐,一尊“思想者”的雕塑在界面上缓缓旋转,开篇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使学生耳目一新,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进入教学。
1.导入
课件显示——北京天安门图片,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以北京为中心展开联想。
教师:“去北京是很多人的梦想,一提到北京,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想到故宫、长城、颐和园”
学生:“想到1949年,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学生:“2008年奥运会可能在北京举行,我们一定要多得金牌。”
学生:“想到北京的胡同、四合院看看。”
教师:“也许很多同学想不到北京的胡同、四合院,胡同、四合院是老北京的象征,今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课件先展示一幅北京胡同的图片,再变为四幅胡同、四合院图片,使学生对此有直观感觉,利于学生把握胡同特点。
教师:“我们研究胡同是为了研究胡同人的'思想意识,也就是本课的胡同文化。”
由一北京胡同的图片动态展示由远至近的标题“胡同文化”。
2.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教师布置三道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读课文。
课件展示三个问题:
①理清思想;②概括要点;③语言特点
学生思考10分钟后,教师提问,引导学生逐一解决,最后用课件展示答案纲要,此答案突出用关键词概括课文这一知识目标,便于学生梳理记忆。
①理清思路
胡同——胡同文化——胡同衰落
②概括要点
③语言特点
朴素幽默典雅(京味)
接着提问题及要求:
①如何评价胡同文化的内涵?
②让学生就后三段“胡同的衰落”提出问题。
3.迁移练习
为强化学生用关键词概括文章的能力,引导其课外阅读《长城》一课,课件先展示几幅长城图片,从各个角度来体现长城的壮美景象。
节选鲍昌的《长城》,用课件展示思考题:
①由学生填充十处生动精彩的词语;
②用关键词概括历史的长城的特点;
③用关键词概括现实的长城的特点;
④比较阅读《胡同文化》与《长城》。
4.欣赏歌曲《故乡是北京》
教师:“我们走出了北京胡同,又登上了长城,让我们去感受21世纪的北京”。
利用课件展示影音文件,伴京腔京味的音乐、看着影片中北京城美丽的景色,学生仿佛倘佯在北京城内。
胡同文化教案14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北京的胡同及给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2、体会对胡同文化的简单情感。
力量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育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义的力量。
教学重点:
理解给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教学难点:
对胡同文化所持的态度。
教学方法:
1、教法:点拨法
2、学法:朗读法、争论法
帮助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谈自己对于北京的印象.
(庄重,古老,现代)
2.学生发言,谈谈对与北京的印象
3.用多媒体观看几张有关北京的图片
4.自己
总结:北京不仅是帝王之都,也不仅是现代化大都市。在北京城里有着许很多多的胡同,它们一样也是北京文化进展和历史变迁的见证。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北京胡同的文章。
二、简介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职大中国文学系。他当过教师、编辑。不平凡的生活经受,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
三、整体感知,明确学习内容
1.提问:你们觉得胡同是什么样的?
接着用多媒体观看几张胡同的图片。
2.提问:什么是文化呢?
利用多媒体总结明确:文化是人类历史进展过程中所制造的物质财宝和精神财宝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宝。文化具有阶级性、地域性、民族性。
3.提问:什么是胡同文化呢?请同学翻看文章找出有关语句。
然后用多媒体呈现有关语句: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北京人易于满意,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北京人爱瞧喧闹,但是不爱管闲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等等(学生分组争论),谈谈比方“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的看法,以及北京人“安分守己”的优缺点,有意识得培育学生辨证思索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四、理清思路,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
齐读14段,谈谈北京的胡同有哪些特点。
方法:抓关键句子和关键词
(在学生读课文的同时自己板书:布局,名字,数目,环境)
(让学生走上来在黑板上填写有关特点的字词)
胡同文化教案15
[教学目标]
1、概括内容要点
2、体会作者的感情
[重点难点]
概括内容要点
[授课思路]
1、词语积累
安土重(zhòng)迁
熬(āo)白菜
没(mò)落(há)虾蟆陵
低佪(huái)
2、要点概括
方法指导:
①找关键语句;②无关键语句的找出共同的规律性的东西进行概括;③分清层次。
段落关键句要点概括备注
建筑特点(1)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方正
(2)生活化是通过总结下文中列举的胡同名字来源的共同性得来的,这些名字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人情味。
(3)正是因为小而多,才形成一种文化
(4)距闹市很近是从空间距离上说,但又似很远是从生活方式上说。
(2)胡同取名,有各种来源取名生活化
(3)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通常提起胡同,多指小胡同。小而多
(4)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安静
文化特点
(6)-(7)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封闭(6)段的第一句话概括(6)(7)两段的内容。从一些关键词句中可以看出。如安土重迁,独门独院,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等,都是说封闭。
(8)北京人易于满足易满足
(9)北京人不爱管闲事冷漠
(10)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已,逆来顺受。
感情(13)-(15)
怀旧、伤感无可奈何几分留恋,几分清醒。
3、北京胡同的建筑特点与文化特点有何关系?
北京胡同的建筑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文化特点。由于胡同的安静闲塞,使胡同里的人们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了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的思想,形成了他们封闭守旧,安于现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安逸日的小农意识;而胡同的方正特点又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其思想意识,封建正统思想较为严重,不思反抗,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甘做顺民。
4、作者在文中对胡同文化流露出一种复杂的感情,这种感情在
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作者对胡同文化在否定的同时又有几分向往留恋。例如在写到胡同取名的来源时,列举了很多胡同名字,这些名字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说明北京人的内心,有一种乡土情结;下文又写了北京胡同人们生活方式的安宁、平和,闲逸恬谈,写了北京人讲究处街坊,懂礼数,写了他们的饮食习惯,这些都反映出北京市民的淳朴的风俗和田园式的生活,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向往怀恋之情。但由于这种文化有封闭守旧一面,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它必定要被淘汰,作者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是可贵的。最后一句再见吧,胡同,末尾用句号而非感叹号,表现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5、补充材料
①北京人的生活习惯:
北京人的生活习惯接近农民。爱吃硬面饽饽,水饺,荞麦饼,冰糖葫芦,爱喝大碗茶,二锅头,爱过端午节、重阳节、春节,爱玩的.是养鱼养鸟养蛐蛐,逮蜻蜓,粘知了,放风筝。这些都与某些城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如吃奶油蛋糕三明治,喝咖啡威士忌,过圣诞节、情人节,玩高尔夫球等形成了鲜明对比。
②北京人的礼数
北京人特别讲礼数,这是一种文化教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对外地人的态度。老北京人不歧视外地人。向老北京人问路,得到的几乎都是清楚、详尽、和气而又有人情味的回答。而上海人特别歧视外地人,特别歧视穿衣不体面的外地人。
B、人情方面。北京人顾人情面子,人缘好,如课文所说。
C、生活方式上。北京人生活简朴,但决不会因为穷而失了身份,丢了体面。即便不过是一碗老豆腐,二两烧酒,也会慢喝细品,那情态,那气度,那派头,简直像面对一桌满汉全席。
这体现了北京人悠然自得、清淡典雅的生活作风。
③北京人的安分守己。
北京人的安分守己,逆来顺受是由其特殊的历史政治环境造成的。京都之中,帝辇之下,人们看得最多的是城头变幻大王旗,看得最透的是仕途险恶,天威难测,官运无常。今儿个,新科状元金榜题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明儿个,菜市场人头落地,大观园底儿朝天。这风云变幻,世事沧桑,使北京人学会了忍耐,也学会了世故通达。做为专制制度下的小民他们太微不足道了,强大的皇权要消灭他们,比碾死只蚂蚁还容易,所以他们学会了忍耐,学会了明哲保身,学会了得过且过。
④前门情思大碗茶
我爷爷小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一蓬衰草,几声蛐蛐叫。/伴随着它度过了那灰色的年华。/吃一串冰糖葫芦就算过节。/它一日三餐窝头咸菜就着大碗茶。/世上的饮料有千百种,也许它最廉价/可谁知道,谁知道,谁知道它淳厚的香味含着泪花。
如今我海外归来,/又见红墙碧瓦,/高高的前门几回梦里想着它。/岁月风雨无情任吹打,/却见它更显得那英姿挺拔。/叫一声杏仁豆腐滋味真美。/我带着童心带着思念再来一口那大碗茶。/世上的饮料有千百种也许这最廉价,/可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它淳厚的香味,直传到天涯?
【胡同文化教案】相关文章:
胡同文化教案07-03
《胡同文化》 教案08-24
胡同文化教案10-25
胡同文化教案[经典]05-31
《胡同文化》教案02-20
《胡同文化》教案优秀04-12
胡同文化教案优秀10-12
《胡同文化》教案[优秀]09-19
胡同文化教案【荐】03-24
【精】胡同文化教案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