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案例分析

时间:2024-10-27 13:18:59 科普知识 我要投稿

(精华)幼儿园案例分析

幼儿园案例分析1

  一、活动案例实录

(精华)幼儿园案例分析

  【活动目标】

  1、练习单脚跳,发展下肢力量,提高身体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2、感受传统民间游戏的有趣,体验参与竞技运动的快乐。

  3、学会与同伴协商合作。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看过传统民间游戏“斗鸡”的视频。

  材料准备:口哨、“鸡崽回收站”牌子、“捞鸡”拐杖、红蓝颜色的背心各若干件。

  【活动过程】

  1、教师组织幼儿进行热身,导入活动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热身,分别做下肢运动、头部运动、腰部运动、双臂运动、跳跃动作(双脚跳跃、单脚跳跃、单脚交替跳跃)、踝关节运动等。

  2、幼儿摸索“斗鸡”游戏的规范动作及规则

  师:你们都看过“斗鸡”游戏的视频,你们知道怎么玩“斗鸡”游戏吗

  幼儿自由玩“斗鸡”游戏,教师请两名幼儿演示“斗鸡”动作。

  师:他们这样玩,你们同意吗同意的幼儿举手。(没有全部的幼儿都举手同意)

  师:那我们就采用这个动作了。现在我们讨论一下规则,怎么样判定胜负呢

  幼:被人撞倒就算输。

  幼:两只脚都着地就算输。

  师:其实,“斗鸡”游戏的规则是两只脚着地就算输了。

  5、教师鼓励幼儿自由练习“斗鸡”游戏

  教师通过发布口令指导幼儿自由练习“斗鸡竹游戏。教师鼓励幼儿自由找一个对手试斗一下,并鼓励幼儿相互分享经验或吸取教训。

  在练习过程中,有的幼儿出现了用手推等动作不规范的情况(如一只脚支撑,不是用手抱着另一只脚,而是抬起另一只脚),但并未引起教师的注意。

  4、教师讲述游戏规则并鼓励幼儿进行“斗鸡”竞赛

  师:大家看下我们今天有几个场地

  幼:两个。

  师:是的,我们接下来要进行团队对抗,在这过程中需要你和伙伴商量,怎么战胜另一边的队伍。现在老师讲两个规则:第一个规则是你们可以先确定对方队伍的一个人;第二个规则是当哨声响起时,两队各派一个人迎战,双脚着地输了的小朋友就下场,要到“鸡崽回收站”中去。

  (1)第一回合:一对一对抗

  幼儿进行一对一对抗,出战的两名幼儿同时双脚落地。

  师:两个双脚都落地了,你们觉得应该怎么办

  幼:小艺双脚先落地的。

  幼:是涵涵双脚先落地的。

  师:好可惜,两个双脚都落地了,两个都出界了。

  在一对一对抗过程中,有几对选手双脚同时落地,教师要么决定重新再来一次,要么决定两个一起出局。此外,教师指出了部分幼儿用手推的违规动作,但遭到幼儿的否认,于是教师口头强调不能用手推。

  在一对一对抗结束后,教师根据在场上每队剩余的队员数量多少来判断输赢(其中胜利一队的幼儿有的已经跑到了淘汰的队伍中)。

  (2)第二回合:二对二对抗

  在第二回合对抗过程中,上一轮对抗中用手推的幼儿还是习惯用手推,被其他幼儿指出后该幼儿否认,但最后还是被教师罚下场。此外,在练习阶段动作不规范的幼儿在该轮活动中的动作仍然不规范。

  (3)第三回合:三对三对抗

  幼儿围成一圈自行协商出场顺序。在开始前,红队出战队员中有一名没摆好斗鸡姿势,教师口头强调三遍后,该名幼儿还是没摆好动作,在旁边幼儿提醒下才摆好动作。

  在三对三对抗过程中,还是有部分幼儿动作不规范,违规的幼儿一直在场上进行“斗鸡”游戏。

  (4)第四回合:群鸡对抗

  在此回合过程中,再次出现幼儿用手推的问题,该名幼儿在周围观众的评判下被罚下场。于是,一些动作不规范的幼儿还没有开始对抗就自己去了“鸡崽回收站”。这一回合,红队输了,部分幼儿哭了。此外,教师进行小结并让幼儿分享成功经验。

  (5)第五回合:再次群鸡对抗

  在这一回合开始之前,动作不规范的幼儿找教师求助。在教师帮助下纠正动作后,他们重新加人战斗队伍,但部分幼儿保持斗鸡动作lO秒左右因无法保持平衡,自己去了“鸡崽回收站”。

  师:(小结)今天输了不代表明天输,如果你们有了更好的办法,更好的活动方式,有可能一直赢下去。但是如果你们老是犯规,或者没有正确的合作方式,那你们就只能在“鸡崽回收站”了。

  5、放松活动

  幼儿之间相互轻敲手臂和腿,整理队服,活动自然结束。

  二、活动案例诊断

  1、活动时间偏长,幼儿身心负荷过大

  身心负荷是指人在运动时承受的生理和心理的负担量。只有适宜的负荷量才能达到较好的锻炼效果。过小则达不到锻炼目的,过大又超出幼儿的身心承受限度,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教学任务的完成。作为集中教学活动,大班体育活动的时间一般是40分钟,最长不宜超出45分钟。但这次活动持续了一个小时,而且在活动的过程中,幼儿不仅需要单脚站立保持身体的平衡,还需要在整个活动场内进行“斗鸡”游戏,这对幼儿的体能要求较高。此外,活动过程中幼儿之间有一定的肢体对抗,对幼儿来说心理负荷较大。活动持续一段时间后,虽然幼儿一直处于兴奋的状态,但明显看到幼儿的各种情绪反应,一方面是对游戏输赢的情绪反应,如赢的幼儿欢呼雀跃,部分幼儿在游戏输后忍不住哭了;另一方面部分幼儿存在畏惧心理,如在活动过程中,部分本应该“出战”的幼儿因为畏惧未参加游戏。可见,本次活动时间偏长,对幼儿身心造成的负荷过大。

  具体分析本次活动,我们发现此次活动的重点在后面部分,但从开始热身到正式一对一对抗用时近20分钟。因此,笔者建议在环节设置上省略热身和基本动作学习阶段,直接进人一对一的对抗阶段。幼儿在活动前已经观看了“斗鸡”游戏的视频,有了一定的经验准备,教师可把一对一的对抗作为幼儿对“斗鸡”游戏的探索阶段,在这个阶段给足时间让幼儿熟悉动作,让幼儿的模仿动作逐步转化为经验性的动作。在一对一对抗过程中,教师可以观察幼儿的行为,在幼儿探索结束后帮助幼儿梳理规范动作并强调游戏规则。这样,环节的压缩一定程度上减少幼儿的身心负荷,同时能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熟悉游戏动作和规则。

  2、教师对活动规则的强调不够直观,不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

  游戏规则不仅保证了活动的正常开展,而且有利于幼儿去自我中心化,关注到他人,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斗鸡”是一项竞技游戏,为了保证游戏结果的公平,需要依据规则来判断输赢。因此,为了实现体育活动的良好效果,在活动过程中需要幼儿理解游戏规则并自觉遵守。学前期的幼儿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往往根据直观具体的标准辨别是非。但令人遗憾的是,活动过程中教师对规则的说明更多的是采用语言说明的方式。首先,在规则的发布上,教师的语言指令不够清晰。教师虽已通过口头形式向幼儿说明了规则,但幼儿对规则还是不理解,如幼儿都知道在游戏中不可以用手推对方,当被指出违规后,有的幼儿却坚持认为自己没有用手推。又如,在三对三对抗开始之前,红队要出战的队员没摆好“斗鸡”的姿势,教师再三强调却不起作用。其次,教师没强调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对团队比赛的关注。在整个游戏过程中,许多幼儿出局后就直接去了“鸡崽回收站”,教师并没有引导出局幼儿关注场上的情况。再次,在规则的落实方面,教师并没有很好地引导幼儿遵守规则。一方面是由于幼儿本身对游戏规则理解不到位;另一方面是教师忽视了对场上的控制,如在三对三的对抗过程中,教师只关注让两队的队员上场,却没有关注到场上的情况,有些用手推的幼儿仍然在场上继续对抗。

  笔者认为,游戏规则的发布和落实应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着重幼儿自身体验,教师的示范应建立在幼儿已有的错误经验上。如针对活动中部分幼儿动作不规范的情况,教师可以让其现场重新演示一遍,并引导该幼儿观察规范动作是怎样的,教师再说明该幼儿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做一个标准动作示范。又如,在一对一对抗的时候,对于规则的要求和理解是一个关键的时期,如果在这个时候再次强调规则,将幼儿的违规行为(如用手推、双脚落地继续战斗等情况)再次梳理,效果可能会更好。此外,当幼儿到了“鸡崽回收站”,教师应该唤起幼儿对自己团队其他队员的关注。

  3、活动中幼儿比较被动,没有参与评价

  在活动中,幼儿是被动的,是被评判的对象,教师当裁判,虽然活动期间出现两名幼儿双脚同时着地的情况,教师有咨询幼儿怎么判断胜负,但是只是象征性的咨询,不是让幼儿给出意见,最终还是由教师决定。其实,幼儿期是由他律向自律转变阶段,掌握是非判断标准是幼儿学会自律的前提。让幼儿参与活动的评价,懂得用规则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及他人的表现,能加深幼儿对游戏规则的理解,提高幼儿遵守游戏规则的自觉性。同时,让幼儿参与游戏的评价,赋予幼儿一定的责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幼儿对游戏和团队对抗情况的关注。因此,教师不仅要让幼儿明确游戏的规范动作和规则,也要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评价。

  此外,从最后几回合失败的幼儿哭的行为可以看出,大班幼儿是十分看重比赛的结果。所以教师判定比赛胜负的规则一定要直观、公平。但在活动过程中的每一回合结果的判断上,教师以自己的标准来执行。例如,在一对一对抗的结果判断上,教师是以场上每一队的人数来进行判断,但实际上输赢的幼儿已经部分混合,这也就导致对结果判定不够明确。因此,笔者建议教师可以将记分牌整合到游戏中来记录呈现游戏的结果,同时可以将两队幼儿分开,让他们有明确的团队概念。大班幼儿已经基本掌握了lO以内的数概念,翻牌子对于他们来说没有难度。罚下场的幼儿可以自动把记分牌往后翻一个,最后用数字来评判胜负。通过翻记分牌的方式,幼儿就能知道自己队伍的情况,知道自己的行为和团队胜负的联系。这样,幼儿懂得判断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也使得最后的输赢胜负判断有依据。

  三、活动方案修改

  【活动目标】

  1、练习单脚跳,发展下肢力量,提高身体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2、感受传统民间游戏的有趣,体验参与竞技运动的快乐。

  3、学会与同伴协商合作。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看过传统民间游戏“斗鸡”的视频。

  材料准备:口哨、“鸡崽回收站”牌子、“捞鸡”拐杖、红蓝颜色的背心各若干件、记分牌两个。

  【活动过程】

  1、教师通过言语直接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我们都看过斗鸡视频了。现在我们就开始斗鸡游戏吧。但是老师有一个要求,当老师哨声响起的时候,两队各派一个人迎战。输了的,就需要到“鸡崽回收站”。

  2、第一回合对抗(探索阶段):听哨声逐个出来,一对一对抗

  这一回合结束后,教师进行小结。

  师:在刚才的活动中,老师发现了一些问题。现在请小朋友上来演示给我们看下他们斗鸡的动作好不好

  教师找在游戏中观察到的有典型代表动作不规范的幼儿(比如用手推对方、斗鸡姿势坚持时间不长久的幼儿)做演示,让其他幼儿观察错误的地方,并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教师再做标准动作的示范并强调游戏规则。

  3、第二回合:二对二对抗

  (1)在开始前,教师先向幼儿展示记分牌,并告诉他们使用规则

  师:小朋友们,看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呢这个是记分牌。记分牌上的8代表满分是8分,代表每一队伍都有8个队友,如果输了被罚下场的孩子要自己主动把记分牌往后翻一个,比如下去一个小朋友,就把8翻到7,大家知道怎么使用了吗

  (2)开始第二回合斗鸡

  师:大家要把上一回我们共同制订的动作规范记在心里哦,我们要做一只诚实、遵守规则的鸡。另外,在游戏中输了到“鸡崽回收站”的孩子也有自己的任务哦,帮助老师监督场上的小鸡有没违规的情况哦,好不好

  第二回合结束后,让幼儿通过记分牌上的数字来判断哪一队赢了,教师再次总结期间出现的违规问题。

  4、第三回合:三对三对抗

  第三回合结束后,教师再针对实际活动中出现的违规程度再适当重新强调斗鸡的规则。然后请成功率高的队伍分享成功的经验。

  师:老师发现,有些小朋友还是有违规的现象,请问其他小朋友有没发现呢谁可以帮助老师来示范下怎样才是对的

  师:刚才X队小朋友赢了,那我们请他们来分享下成功的经验好不好

  5、第四、五回合:群鸡对抗。

  幼儿开始第四、五回合对抗。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再次强调规则并进行小结。

  师:今天活动中,我们胜利的队伍是X队,没有赢的队伍也不要气馁,你们的表现也都很棒。

  6、放松活动

  幼儿之间相互轻敲手臂和腿,整理队服,活动自然结束。

幼儿园案例分析2

  幼儿园的根本是安全,只有在安全的根底上,才能谈得到教育,谈到多种模式,只有安全,孩子们才能开心地在幼儿园成长。幼儿园应十分注重对幼儿的安全自我保护教育,因为幼儿园的幼儿年龄较小,自我保护意识淡薄,极易发生意外伤害。如何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提高幼儿的生存质量,已越来越成为家庭、幼儿园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的问题。

  一、安全事故案例

  案例1:早锻炼飞盘碰伤同伴的眼睛。

  王萌和韩飞是一幼儿园的同班小朋友,在一次早锻炼活动中,王萌不小心把飞盘扔到韩飞身上,两人争吵开展成扭打,这时候,没有老师前来拉开他,吵架过程中,王萌再次把飞盘扔向韩飞,飞盘碰伤韩飞眼睛,经医院诊断,韩飞视力下降,需要上万元的治疗费,韩飞的家长要求王萌的家长和幼儿园共同赔偿,遭双方拒绝,便告到法庭。

  案例2:某幼儿园教师随便带幼儿进入食堂,在无人注意的情况下,幼儿不慎绊倒,掉入沸水的锅中,造成严重的烫伤后果。

  二、案例分析及对策

  分析:

  案例1中所描述的,假设教师在的话,一定会发现两人的争吵,前去制止,这样的悲剧就不会发生。案例2中的幼儿掉入沸水中,也是缺少了老师的看护,因为教师的疏忽大意和不注意所造成的

  从案例中看,食堂本是一个充满安全隐患的地方,教师却随便地带着幼儿进出,造成了事故的发生,不安全的活动场地是引发事故的重要因素。而案例1中所阐述的事例,其实不安全的活动场地或多或少也是存在的假设教师考虑到飞盘在游戏时的空间性,能够扩大活动场地,分散幼儿,降低飞盘之间碰撞的同时也在无形中降低了安全事故的概率。

  在玩飞盘时,孩子们应该有最根本的安全意识。飞盘应飞向高空或者往空旷的地方飞,应尽量防止人群密集的地方。在生活中,也应该知道最平常的安全知识,远离河水、开水、电、煤气、风扇等不安全物品。

  对策:

  1、成人的看护很重要。

  教师和家长都应该对安全工作时刻提高警惕,不要掉以轻心,不要觉得孩子长大些了,我们可以放手些。看护应该是作为教师的我们最起码做到的,让孩子时刻在自己的.视线范围之内。即使有时的我们想给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时机,也应该在自己视线范围和能力控制内,不让事件向着坏的方向开展。

  2、活动场地应适宜,安全。

  活动场地的选择事先应该考虑周到,不仅应事先清理活动场地,把活动场地上不安全的物品清理掉,还应该考虑到人数和活动的类型,做到适合活动的开展。

  3、加强幼儿的安全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加强安全教育的工作,让孩子们远离危险物品,懂得几种自我保护的方式。在活动前,更应该根据活动的内容进行相关的安全教育,对于一些特别考前须知更应着重性地重点教育。

幼儿园案例分析3

  案例实录:

  在吃完午饭后大部分小朋友在安静的阅读书本,这时,听到了几个小女孩吵架的声音,老师便走了过去,是珂珂、雅涵、威岚在争执,老师问:“发生了什么事情?”雅涵:“珂珂背地里她叫岚岚不和我做朋友,但是老师说过的,大家都是好朋友的,而且我也没做错什么啊。”老师说:你们此刻已经长大了,有自己交朋友的想法,老师也想和你们做好朋友,你们自己看看怎样解决好吗?”这是珂珂就哭了,岚岚见状也哭了。

  时间到了下午,小朋友在吃午点,珂珂又和另外一个小朋友发生了矛盾,老师看见了,但没有过去干预,让孩子们自己处理了事情。在离园的时候老师将珂珂这天在园的表现悄悄告诉了妈妈,让她回家留意珂珂的情绪。

  晚上珂珂妈妈回到家就悄悄给我打电话了说珂珂回到家就抱着爸爸哭诉在幼儿园小朋友都不和她做朋友,她没有朋友了。

  案例分析:

  经过了和珂珂妈妈的电话沟通,将在幼儿园这几天发生的事情都一一和妈妈说了,妈妈就回忆周末的时候的一件事情,珂珂和一个从小一齐长大的姐姐发生了矛盾,姐姐已经上小学了,用小学的方式去处理和珂珂的`感情,就教唆另外个好朋友不和珂珂做朋友,一向到分开回家都没有和好,当天下午回到家珂珂就哭得稀里晔啦,个晚上都没有睡着,一向在很悲哀的和爸爸妈妈述说自己没有朋友了,一来幼儿园就会接连的出现刚才案例中出现的各种纠纷,珂珂是一个懂事的小朋友,对朋友都比较重感情,情商较高,此刻是已经满了六岁,对于这种感情上的处理都会比较的重视,有自己的交友方式,在对于姐姐的事情对她的伤害个性大,她就模仿姐姐的方式去留住自己的好朋友,所以就去挑唆岚岚不和雅涵玩。

  措施方法:

  和珂珂妈妈联系了以后,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就和珂珂的妈妈一齐商量让珂珂打开心结方法,珂珂的心结还是姐姐的感情破裂了,所以让妈妈和姐姐的妈妈取得联系,在聚会一次,让她和姐姐能够和好如初,这样她才能不再为失去没有的事情焦虑,珂珂妈妈決定让珂珂在家休息调整两天,在周一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在来参加,那时珂珂和妈妈一齐选购了很多零食,和小朋友一齐分享,这样很快大家又欢声笑语起来,可珂和雅涵、岚岚拥抱在了一齐,都说大家要永远的做好朋友。

幼儿园案例分析4

  教学过程是既“精心预设”又“动态生成”的过程,其价值在于它的“动态”。正因如此,我们强调过程,强调幼儿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取新知的体验,追求在“预设”“活动”“调控”方面提升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如我们对小班活动“出鼻血了怎么办”进行了反复研究,共同探讨如何使过程情境更合理,过程组织更优化,幼儿参与程度更高。

  教学过程一

  小三班的A教师安排了三个环节:观察――讨论――游戏。

  1、观察

  教师先让幼儿看多媒体课件的定格画面――小朋友出鼻血,然后提问:“图中的小朋友怎么了?他的鼻子为什么会出血?”

  幼儿看着课件马上回答:“小弟弟的鼻子出血了,因为他摔跤了。”除此,孩子们说不出其他原因,于是教师在没有任何教具的情况下告诉孩子:摔跤了碰到鼻子会出血,挖鼻孔和多吃辣的东西鼻子也会出血。

  2、讨论

  教师组织幼儿讨论:“怎么做才能让鼻子不出血?鼻子出血了我们该怎么办?看到小朋友的鼻子出血了怎么办?”由于幼儿缺乏相关经验,所以仅用“不要跑”“不要挖鼻子”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后两个问题无人能答。教师接着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幼儿边看边说预防鼻子出血的方法和鼻子出血后的处理方法。

  3、配对游戏

  教师先简单介绍了一些预防或造成鼻出血的图片内容,并在黑板上出示了哭脸、笑脸卡片。然后要求幼儿将表现正确处理和预防鼻出血的卡片放在笑脸旁,反之则放在哭脸旁。对此,孩子们很高兴也很积极,然而操作结果表明:幼儿并没有理解、掌握教师讲解的知识。

  有效性分析:

  第一个环节虽为观察,教师却只给幼儿看了一个男孩因为流鼻血而哭的画面,在没有知识准备和相关经验的前提下,孩子们很难回答教师的提问,而教师纯粹的口头小结显然对提高小班幼儿的认识作用甚微。

  第二个环节,教师没有从第一个环节中吸取教训,依然把课件放在讨论后出示,使幼儿的讨论成了无源之水,同时组织的讨论也太过简单。显然,教师忽视了过程情景的创设和过程组织的优化。

  在第二个环节没有完成目标的前提下,教师在第三个环节仍没采取补救措施,而是按计划进行配对游戏。配对前教师也只是作了简单演示,因此,幼儿完不成任务就不足为奇了。

  建议:

  1、掌握本班幼儿对该知识的了解程度,并给予一定的知识准备。

  2、充实课件的内容,调整播放时机,给幼儿足够的观察与讨论的时间。

  3、明确活动的主线和重点,通过创设情景让幼儿围绕“怎样才能让鼻子不出血”和“鼻子出血了怎么办”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使活动的过程能围绕主线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教学过程二

  小一班的B教师安排了四个环节:说一说――看一看――找一找――学一学。

  1、说一说

  教师通过洒花露水让幼儿感知鼻子可以闻到气味,继而通过捏鼻子,让幼儿发现鼻子的呼吸作用。

  2、看一看

  教师先让幼儿看相关课件,而后组织幼儿讨论:“鼻子怎么会流血的.?我们怎么做才能让鼻子一直很开心?”因为有了先前的知识准备,再加上教师的肢体语言,孩子们的答案丰富多了:流鼻血是因为摔跤,挖鼻孔,将异物塞入鼻孔,多吃辣的、油炸的食物。而多吃水果、蔬菜,注意休息,加强锻炼,则会让鼻子很开心。

  3、找一找

  教师先出示健康的笑宝宝和出鼻血的哭宝宝,然后根据卡片内容示范将卡片贴在相应的宝宝旁边。接着,幼儿分散操作,教师观察指导。在操作结束后,教师作简单评价。

  4、学一学

  教师先让幼儿讨论:“自己的鼻子出血了该怎么办?”在幼儿表达了“告诉老师”“告诉妈妈”“用餐巾纸塞住鼻孔”等想法后,教师告诉幼儿,出鼻血时不要怕,也不要哭,要及时告诉父母、老师。而后又示范了几种简单的处理方法。并让幼儿在座位上模仿。

  有效性分析:

  第一环节,教师为幼儿创设了体验的情境,帮助幼儿了解了鼻子的作用。第二环节,教师利用课件让幼儿观察、了解鼻出血的常见原因和预防方法,使幼儿在视、听、想三者结合的过程中达到教师预期的目的。但教师在播放课件时有些手忙脚乱,影响了效果。

  第三环节,在幼儿基本了解预防鼻出血的方法后,教师又通过组织配对游戏,帮助幼儿巩固知识。但因为幼儿配对游戏太过分散,所以教师检查起来非常不便,最终以简单评价代替检查,削弱了该环节的有效性。

  第四环节,教师忽视挖掘和利用幼儿的现有经验(因为他们班前几天刚好有个幼儿在户外活动时出鼻血了,当时是保健教师处理的),最后的说教也吸引不了幼儿。幼儿在没有任何操作材料和情景的情况下在座位上模仿,无法真正理解、掌握相关技能。

  建议:

  1、充分挖掘和利用幼儿的相关经验。

  2、掌握播放课件的技术。

  3、将分类标记贴在操作卡两侧,既便于幼儿操作,也便于教师检查和总结。

  4、最后环节可请保健教师示范鼻出血的处理方法,并让幼儿运用真实材料进行模仿,以积累经验。

  教学过程三

  小二班的C教师同样安排了四个环节:闻一闻――说一说――贴一贴――学一学。

  1.闻一闻

  活动开始,教师在活动室里喷了些花露水,然后让幼儿辨别是什么味道,接着又在自然的对话中让幼儿知道:鼻子能闻气味,不但能闻香味,还能闻臭味。接着教师说:“哎呀!鼻子的本领可真大,可是我们的鼻子也会受伤,还会出血呢!”自然转入第二个环节。

  2.说一说

  教师先播放课件,让幼儿看几种平时不大了解的造成鼻出血的原因,再让幼儿说说还知道哪些鼻出血的原因,并及时在黑板上出示对应的图片,帮助幼儿理解“鼻子怎么会流血”的问题。而后让幼儿讨论:“怎样才能使鼻子不受伤、不流血?”因为有了对鼻出血原因的认识,孩子们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相当热烈,而教师接下来的小结和课件演示更强化了幼儿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为下一环节的配对游戏打下了基础。

  3.贴一贴

  教师在边讲解边演示的过程中向幼儿交待配对的方法与要求,然后让幼儿大胆配对,将相关图片贴在活动室两侧有对应标记的大黑板上。因为有了前一环节的铺垫,孩子们操作起来毫不费力。

  4.学一学

  教师出示本班一个幼儿出鼻血时拍的照片,提问:“看,宇宇的鼻子出血了,该怎么办?”孩子们的记忆顿时被唤醒,“用棉花给他塞住”“带他到保健老师那里去”“让他坐一会儿”。教师及时肯定了幼儿的回答,同时提出:“我们一起看看童老师是怎么做的。”当然这样的录像孩子们看得很认真。而后,他们又拿起教师准备好的材料像模像样地做了起来……

  有效性分析:

  第一环节,幼儿在自然的体验及与教师的对话中感知了鼻子的作用,同时知道鼻子也会受伤,还会出血。

  第二环节,教师先通过课件让幼儿了解他们经验之外的造成鼻出血的原因,再让幼儿说出自己知道的鼻子出血的原因并出示对应的图片,这样既肯定了幼儿的回答,又使幼儿的经验得到共享。

  第三环节,教师在幼儿了解预防和处理鼻子出血方法的同时,明确交待了配对要求,孩子们很快完成了任务。

  第四环节,教师利用幼儿熟悉的同伴、熟悉的情景、熟悉的教师、熟悉的材料,通过让他们“回忆――观看――模仿”,使他们对鼻子出血的处理方法有直接的认识。

  整个活动环节衔接自然,环环相扣,针对班级幼儿实际出示的课件和图片用得恰到好处,既巩固了幼儿的已有经验,又促进了已有经验的提升,动静交替的环节安排始终让幼儿保持活动兴趣。

  建议:

  1.活动时可给幼儿更多交流的机会。

  2.在检测幼儿配对结果的同时,可适当帮助幼儿回忆相关知识经验。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深入研究,让有效的教学过程成为满足幼儿认知、心理需要的过程,成为幼儿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技能的过程,成为幼儿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自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幼儿园案例分析5

  地点:

  盥洗室门口

  课间休息时,孩子们自由地去喝水、去小便。在盥洗室门口,我猛然看到小庄两手左右开弓正在打小逸,我赶紧走过去拉开小庄,看他气呼呼的样貌,我问他为什么打人,他也说不上来。小逸说:“我要帮他拿杯子,他就打我了。”

  分析:

  我总以为在班上小庄是“弱者”,因为他不会表达,走路不稳。我总怕哪个孩子欺负他,或是他又摔了、碰了。这天看到他还会“凶狠”地打小伙伴,我着实吃惊不小,领教了他也会使用爆力的“强势”。我想,发脾气是每个人都会的本能,特殊孩子也不例外。此刻问题是小庄误解了小逸的本意,这可能跟他不会用口语表达有关。

  措施:

  我立刻把小庄和小逸叫过来,让小逸重述一遍他的'想法,让小庄明白小逸的好意。并告诉他,小逸帮了你,你要向他说“谢谢”。再让他对刚才的打人的行为向小逸道歉。“谢谢”他立刻说了,但道歉就是不肯说,我耐心地引导他:小逸没有打你,你却打了他,他被你打得好疼啊。在我的不断启发、要求下,他最后学着说“对不起”了。我及时表扬了他,并让小伙伴以后要帮他时要先说明白,他才不会误会。

  接下来,我利用午休时为幼儿讲故事的时间,为幼儿讲述友爱互助、礼貌礼让的小故事。让幼儿明白:小朋友之间要团结友爱,不可动手打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的打人行为有所改变了。

幼儿园案例分析6

  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通过共同活动而形成的相互协作的关系,一般称为同伴关系。同伴关系有合作性同伴关系、榜样性同伴关系、竞争性同伴关系、带动性同伴关系。同伴关系作为幼儿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其作用逐渐增大,随着幼儿入幼儿园学习的开始、独立性的逐渐增强和心智的不断成熟,幼儿对成人的感有所降低,同伴关系的`影响则越来越大,甚至超过了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

  我班的韩xx小朋友在刚入幼儿园时,表现为退缩,缺乏交往能力。如回避各种人际交往,早晨来幼儿园的老师早总是她妈妈说的,更不用说和同伴交往了。有一天午饭后,她看到冯xx小朋友正抱着一个可爱的小娃娃玩,她也很喜欢,就是不知道该怎么跟小朋友说,只是两眼盯着冯xx,我想这是个好机会,就让冯xx去邀请她一起玩,一开始,韩xx还有点不愿意,但看到这个娃娃太漂亮了,也就勉强参与进来,玩着玩着,她还和冯xx说起了话,虽然是简单的几个字,但对于韩xx小朋友来说是一个好的开始。接下来的几天,我发现她会主动找冯xx玩,话也渐渐多了。再接着,她奶奶来接她了,她也不走,一定要等冯xx的奶奶也来接了,两个人一起玩一会儿大型玩具才依依不舍的分手。在同伴冯xx的带动下,韩xx小朋友慢慢变得开朗多了,现在不仅能和同伴大胆的交流,还会主动与老师说话。家长反映也说这孩子开朗了。所以说同伴带动作用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幼儿园案例分析7

  案例背景:

  小涵是个可爱的男孩子,小小的个子,大大的眼睛,看上去很讨人喜欢。他喜欢安安静静的坐着,大家都觉得他是个不让人操心的孩子,可是没过多久,一切就变了,原来小涵非常爱哭,每天早上总是哭着让爷爷抱进来。而且,小涵很少与小伙伴一起玩,一起聊天。在游戏活动时,小朋友们玩的不亦乐乎,唯独小涵喜欢一个人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只是看着别的小朋友玩。

  案例描述:

  记得有一次,我看他一个孤零零的坐着,我就请一个小女孩主动去跟他讲话,没想到他竟然直接把头一扭,表示不想听。对此,我们都略感无奈,只以为他是个十分内向的孩子。但那次家访,却让我改变了看法。那时的他在家里跑来跑去,一会给我们看他的玩具,一会躲在妈妈背后看着我们谈话,还故意去开小灯吸引我们的注意,一会儿又要带我们去看他的房间,跑来跑去,可调皮了。

  在交流过程中,他妈妈告诉我们说小涵是个很内向的孩子,平时基本上都是跟着爸爸妈妈到外面去游玩,很少出去跟小区里的其他孩子一起玩,遇到班里的孩子跟他打招呼,他也不理,但是当小朋友离开后,他又会跟妈妈说,这是我们班的谁谁谁。

  案例分析:

  小涵是第一次上幼儿园,年龄小,会紧张,焦虑,不喜欢与别人交流是正常的。但是时间久了,小朋友们都熟悉了,都能开开心心的上幼儿园了,喜欢跟小伙伴一起玩了,小涵还是这样。通过与小涵妈妈的交流,我们了解到小涵很少到外面玩,多数的时间都是在家里一个人玩玩具,看电视,与外界接触的较少,与同龄幼儿接触也不多,因此造成了他不善与人交流的情况。

  而在幼儿园,刚开始,我们认为他不太喜欢跟小朋友在一起,于是在游戏的时候他说不要玩的时候也就不太会去勉强他,但其实他是想玩的,只是希望老师能够多鼓励他。有的时候我发现在户外活动时,小涵常常一会看看在玩的小朋友,一会看看老师,好像想让老师多注意一下他,再鼓励他一下。

  同时,刚开始陌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不认识班上的小朋友,也使他更加沉默寡言,不合群。他既没有自己的好朋友,也不愿主动与其他小朋友玩耍。这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更重要的'是小涵性格较内向,与外界接触的较少,也就不知道如何去与别人交流,害怕周围的一切。

  案例反思:

  家庭和同伴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两个主要场所。因而我决定在幼儿园生活以及家长工作两方面入手。

  1、家长工作方面:

  (1)经常与其家长沟通,并及时反馈孩子在园的表现。

  (2)创造条件让孩子与小伙伴一起玩耍。节假日或者晚饭吃完后带孩子去小区、公园或亲朋好友家串门,多为孩子提供与同伴交往锻炼的机会,鼓励孩子主动与别人打招呼。

  2、让孩子与小伙伴相互熟悉、了解。

  多创造机会,鼓励小涵与小伙伴们一起游戏、聊天。从小伙伴们主动去找他玩,慢慢过渡到他也能主动去与小伙伴游戏。

  3、树立自信心。

  自信心对孩子一生的心理健康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从小培养幼儿相信自己力量的心理品质,无论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还是提高群体素质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点名的时候,我会多喊几遍他的名字,当他大声说到的时候,我就会夸他声音真响亮,每当这时,他总会不好意思的将头缩下去。而上课的时候我也会经常表扬,鼓励,帮助他建立自信心。

  4、良好的关系

  身体的接触是人类最原始的表达爱的方式,也是最有效的。当他来到幼儿园哭泣的时候,我们就会主动要求他跟我们抱抱,跟他打招呼。问问他今天吃了什么早饭啊,在聊天过程中,打消他对我们的陌生感。现在,小涵一到幼儿园就能主动跟老师抱一抱,打招呼了。虽然他偶尔还是会红着眼眶进教室,但这不也是一种进步么?

  现在,小涵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由原来的沉默寡言到倾听小伙伴的交谈再到参与同伴的游戏,现在的他变得开朗多了,能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去,上课时偶尔也会主动举手发言,喜欢和小朋友和老师一起玩,常常会跑过来故意逗逗老师,做做鬼脸,甚至有的时候还会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调皮捣蛋,恶作剧呢!

  所以,只要老师用心去多方面地了解幼儿,根据幼儿的特点适时地进行鼓励,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就可能改变孩子。

幼儿园案例分析8

  案例:

  角色游戏开始了,今天我刚教孩子们玩开汽车扮演司机的游戏,小朋友们个个兴致勃勃。黄子懿、陆骁彦今天做"司机",黄子懿非常开心地开着小车,来来往往。突然,陆骁彦飞快地冲了过来,把黄子懿狠狠地撞了一下,摔倒在地上哭了起来。看到了刚才发生的一幕,我正想像平时一样教育陆骁彦不该跑那么快时,看见陆骁彦一副非常紧张而后悔的表情,我一下子转变了想法,为什么不换一种方法帮助孩子真正认识自己的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并在以后的活动中避免出现同样的行为呢?于是,我装做不知道刚才发生的事情,并问他们:"怎么了?"黄子懿边哭边说:"陆骁彦把我撞倒了。""什么,是出车祸了呀!那可不得了,你一定受伤了,很痛吧?快让我送你到医院里去检查一下。陆骁彦还不快来帮忙呀。"我表现出了一副非常紧张的样子。说完,要求陆骁彦和我一起扶着黄子懿来到了"贝贝医院",我拿起医院的器械帮他检查起来,并说:"你们呀,为什么把车开得那么快?"说着,用手抬了抬黄子懿的腿,假装说:"不行,要住院开刀,以后可要慢一点,记住了吗?"陆骁彦在旁边不住地点头,说:"我下次一定注意,慢一点开。"

  分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的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小班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规则意识不是很强,经常会出现忽视规则的行为。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说教,效果恐怕是小之甚微的。这次将孩子经常出现的问题融入到角色游戏活动中进行教育,使孩子意识到自己行为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加强自我约束控制力,其效果强于以前多次的说教。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教师应以细致的观察、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分析孩子情绪变化、行为为体后的原因,然后灵活地运用教育的方法、技巧进行新颖、独特且有效的教育,帮助孩子认识问题,达到自我约束、控制的教育效果。在今天的游戏中陆骁彦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了,如果我再对他的行为加以批评的话,无疑会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而且也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于是,我采用了不同于平常的教育方法,继续以游戏的情境、游戏的口吻对他进行了实地教育,从而达到了说教所达不到的良好教育效果。

幼儿园案例分析9

  今天早上,小三班的王老师带着孩子“开火车”出来做操,我看见小小突然离开队伍跑到小花坛边,伸手在开放的一朵月季花上摘下了一片花瓣。我立即来到小小跟前抱住了小小,其实我并不是要批评小小,只是想跟他交流一下。没想到还没等我开口,小小扔掉手里的花瓣,绷着脸、怒目圆睁,发起了脾气,什么都不说,只是发出愤怒的“哼”、“哼”声,从我手中挣脱掉,跑到班级的队伍里。我一下子笑了:这个孩子,已经认识到自己摘花的行为是错误的,可是知道做错了也不能这样发脾气啊。我早就听他班上的老师说,小小是一个特别有个性、特别倔强、特别爱发脾气,还是个只能夸不能批评的孩子。

  老师分析小小的这些个性跟家长对孩子的溺爱有关。确实是这样,有一天早上,我亲眼看到:小小的奶奶送小小来到班上,当老师跟小小的奶奶交流小小的《个体成长档案》带回家被小小画的乱七八糟的事情时,小小的奶奶当着小小的面,马上对老师说:“不是小小画的呀,老师千万不要批评小小啊,是奶奶画的。”小小奶奶又拉着小小的手说:“不是我们小小画的,我们小小是好孩子,是奶奶不好,都是奶奶不好。老师不会批评小小的,老师要批评就批评奶奶吧!”我和老师都叹着气、摇着头:维护孩子也不能当着孩子的面撒谎啊!老师每次跟小小的家长交流小小的`表现,想跟家长达成教育的共识时,每次都以失败告终。小小做完操,我来到小小跟前,努力的试探着想接近小小,想跟小小能进行好的沟通。小小一看我又开始发脾气了,这次脾气发得比上一次更厉害,脸使劲憋着,眼泪都要出来了,双手叉着腰,一边跺着脚嘴里一边发出愤怒的“哼”、“哼”的声音。我依然笑着说:“小小,徐老师跟你说说话好不好?”小小一下子哭出来了,对着我就踢了一脚。挨了一个三岁多的孩子的一脚,我不觉得有丝毫的怨气。我只是担忧:这样的孩子如果一直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中长大,如果教师和家长都任由孩子的个性和性格如此发展,孩子的将来会怎样呢?家园共育中教师究竟怎样与家长达成教育的共识呢?面对家长对孩子过度的溺爱,教师应采取怎样的策略改变家长的错误观念呢?我反思:我今天的做法是不是也太性急了。对这样的孩子,我是不是不应该直截了当。是不是应该找一个合适的时机,比如在孩子喜欢我的时候,孩子高兴的时候,我再悄悄地跟孩子交流,说不定会有效呢!即使家长工作做不通,教师也不能放弃对孩子的教育啊?俗话说“不打不成交”,这一脚踢得我有了“今后多多跟小小接触”的想法。

  小浩,男,3岁,在一日活动中,很多事情他明明都会做,而且还做的很好,可他却偏不自信的说:“我不会。”

  有例为证:晨间活动时,玩手绢。他从拿到手绢那刻开始,嘴里就一直不停的说着:“我不会,我不想玩……”我走过去,想引导他折个电话,折个手表,刚走过去,便见他折了个“长方形火车”在桌子上挪来挪去,嘴里还小声说着:“火车快跑。”我说:“哇,折的火车好漂亮,跑的好快啊!”他听到了我的声音,表情变得很慌张,立马团起手绢,说:“我不会,我不想玩!”我说:“刚你就折的很好呀,我都不会折火车呢,你好厉害,教教沫羽她们吧?”他怯怯的说:“我不会,我不想玩!”说完趴在了桌子上。我走开了,但眼睛一直关注着他,只见他悄悄的趴在他的领域,将手绢在那个小范围里折来折去,嘴里还念念有词,可是我一走近他,他便赶忙收起手绢,说:“我不会。”教育活动时,唱《大西瓜》。他跟老师清唱时,明显能听到他的声音,唱的好听又正确。可让他单独起来唱给小朋友听时,他却立马低下了头,双手交缠着,怯怯的说:“我不会。”我鼓励他,说我们一起唱,可他仍旧说:“我不会,我不想唱。”我大声唱着,他也没有跟着唱。我让他回座位,眼睛假装不看他,不关注他,跟小朋友一起唱着,他便也偷偷的唱了起来。我眼睛一看到他,他就立马停下。户外活动时,也是这样,玩“毛毛虫,爬呀爬”,他说:“我不会,我不想玩。”我教他,爬着爬着给他做示范,他看也不看,离我远远地,很抗拒学,我没有再理他,只是在远方观望着他,然后便见他偷偷的在地上爬呀爬,爬呀爬,还学毛毛虫一样,扭动着身体。我叫他过来一起玩,他立马站起来说:“我不会,我不想玩!”还有一次,玩“赶小猪”,也是这样,嘴里一直说着:“我不会,我不会,我不想玩……”教他,他也不看,甚至还捂上了眼睛,还一直往后退,我不理他了,他便偷偷模仿着推小猪的动作,一趟又一趟的沿着墙边走。我给他送过去一个“小猪”,他立马停下,说:“我不会,我不想玩!”像这样明明自己会,却说不会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玩插塑,明明会插出各种造型,却说:“我不会。”穿珠子,明明自己会穿,却说:“我不会。”剥鸡蛋,明明自己会剥,却说:“我不会。”盖被子,明明自己会盖,却说:“我不会。”《指南》社会领域提出了一条目标: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小浩有些事情明明自己会做,可他却说不会,老师一关注,他更胆怯,会也说不会。有些不会的老师教他,他也不愿意学,其实他已经学会,只是不敢当着老师的面儿表现出来。这是不自信的一种表现。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放大优点,提高自信。对他日常生活中好的行为表现多肯定和表扬,比如夸他小手能干,会折火车,会穿珠子,还会画出漂亮的果串等,让他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2、“亮”出他的长处,让他帮我做一些事情,比如摆个杯子,发个盘子,发个勺子等,再比如“亮”出他漂亮的画,“亮”出他插的各种造型等,当着所有孩子的面儿发自内心的夸夸他。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信任,让他感受到他自己有这个能力,让他感受到其他孩子的羡慕,从而变得自信。

  3、家园共育。让家长也时常对他说说他的优异之处,为他创造“出头露面”的机会。事先与家长商量,在家为他准备一个小节目,或者手指游戏,或者唱歌跳舞,或者模特步或者表情秀……让他有备而来,然后我在班里让他单独展示,这样,多次实践下来,帮助他克服胆怯,展现自信。经过了近半个月的努力,现在的他,克服了一点点胆怯,有了一点点勇敢。现在,让他单独上前来唱歌时,虽下意识会说:“我不会。”但在老师鼓励下,也会轻声说:“好。”会扭扭捏捏的走上前来,小声的唱。现在,玩“毛毛虫,爬呀爬”时,虽嘴上说:“我不会,我不想玩。”但在老师多次邀请后,会跃跃欲试,虽然爬的小心翼翼,一会儿一抬头一看老师,然后停下来,再然后,老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他也会继续往前爬。比起之前,真的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以后我还会继续关注他,继续努力,只希望他越来越自信。

幼儿园案例分析10

  一、情况记录

  经过上一次的体育游戏“木头人”记,轩轩对参加体育活动有了一些兴趣,但是在玩游戏时经常会出现一种情况:故意违反游戏规则。比如在玩“老狼老狼几点钟”的时候,故意跑得很慢让老狼抓住,玩“木头人”的时候故意晃来晃去,今天下午的体育游戏《找鸡妈妈》,其他幼儿都在老师的引导下蹲下低头抱膝,变成了圆溜溜的小鸡蛋,等待妈妈的呼唤,然后破壳而出。而轩轩故意在地上爬来爬去,或者干脆蹲在地上来回晃动。当我邀请幼儿来当鸡妈妈时,我看到他也举起了小手,很想参加。

  二、分析

  轩轩是个机灵的孩子,他很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当老师在表扬其他幼儿时,他很想吸引老师的注意力,于是就想到了“故意犯规”这种方式,如果这时老师把他请到上面,他的`“目的”就达到了,他会觉得这种方法非常管用,并且以后都一直用此方法引老师“上钩”。

  三、措施

  一开始,我选择了冷处理的方法,旁敲侧击的对他周围的小朋友进行指导,希望能看到他认真的进行游戏,并抓住机会进行表扬,但是这个方法并不管用,他发现老师没有关注到他的“犯规”后,便在一旁自己玩起来。于是,我走过去,问:“你想不想来做鸡妈妈?”他微微地点了点头,“如果你能连续三次都变成“健康的”(能按要求做出鸡蛋造型)鸡蛋宝宝,遵守游戏规则,就请你来做鸡妈妈,好吗?”他开心地说:“好!”游戏开始后,他果然不再“犯规”,非常好的完成了三遍游戏,我也履行了自己的承诺,并请他做鸡妈妈,找出“健康的”鸡蛋宝宝,并把它孵出来。在检查别人动作的时候,他也巩固了相关经验,并且明白了,用“犯规”的方法是不但不能吸引老师注意,而且不能尽情地玩游戏,感受游戏的快乐。

幼儿园案例分析11

  案例:

  第一阶段:

  春天到了,在区域活动中用硬纸板做了一片桃林,请小朋友剪桃花。第一天封怡彦,尹文怡和肖晨就很高兴地拿着画有剪好步骤的小本子开始剪了。可能是因为第一次投放,孩子们还没有尝试过。没有过一会,肖晨就跑过来对我说:“张老师,我们剪得桃花还不满意,我们还想剪,能不能再给我们一些手工纸。”我走过去一看,垃圾桶里放满了没有剪成功的手工纸,而我提供的纸也已经用完了。尹文怡第一个对我解释:“张老师,我们想剪漂亮一点的桃花,但都没有成功,所以把手工纸用完了。”我问他:“那有什么办法不但能让你们剪出漂亮的蝴蝶,又不浪费手工纸呢?”他们想了一下告诉我:“我们先用白纸试一试,会剪了再用手工纸剪。”封仪彦说:“还可以用费报纸呢。”

  分析:

  在区域活动中浪费的现象是比较严重的,老师在投放材料的时候可以考虑投放一些可利用的废物材料,让孩子发现它们的作用,从小养成节约的好习惯,在指导中发现问题的时候也要即使提出,并引导幼儿想出解决的办法。

  第二阶段:

  过了几天后,剪桃花的人越来越少了。有一天只有李楠欣一个人在剪。我走过去问他:“今天怎么只有你一个人来剪桃花啊?”他说:“我让他们来玩,但是他们说太简单了,没有劲。我还没有来玩过,所以就一个人来剪了。”

  分析:

  区域中的材料要根据孩子的活动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并进行添加。通过孩子们操作的情况,我们增加了吹塑纸、绉纸、和布料。先丰富材料,吸引孩子,并利用不同材料本身的特性,给孩子一些挑战性,适合不同层次的孩子。  【篇三】

  产生背景:

  该活动产生于我们的特色课程《美丽的版画》中,版画在我们幼儿园随处可见,室内、室外,哥哥姐姐、老师的,中国名家、国外名人的,纸版版画、吹塑纸版画……等到处是版画,孩子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很有必要让他们来了解版画、尝试着做一做版画。为此就有了这个《纸版乐》的活动,让孩子在同伴的合作下剪剪、贴贴、印印中了解版画的制作过程,感受版画的乐趣。

  案例:

  一、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师:“呀,今天的天气真好呀,我们开着汽车出去转转吧。(听音乐,做开汽车的动作)”

  “小朋友快看这边在办画展呢,我们下车看看吧。”(幼儿观察范画。)“经过刚才的欣赏,你觉得这些画漂亮吗,你觉得那些地方漂亮?”

  (通过游戏的形式情景的创设,让幼儿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孩子在观察中发现线条、形状装饰后的效果,感受范画的美,从而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二、幼儿操作,并指导幼儿在规定范围内粘贴。

  (在这里我通过让孩子大胆的玩版,剪剪、贴贴,通过自己的意愿大胆的装饰图案,用自己的方式创造性的表现画面,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全身心的投入,大胆的.表现,每一幅作品都有他们的想法,当作品印好后,孩子们的脸上都呈现出了满意的笑容。)

  三、学习刷色、转印的过程。

  (在这里我运用小组的作品进行人手一份的转印,在这个过程我给予每个孩子不一样颜色的纸、不一样的色彩刷色,虽然作品的图相似,但每张作品给人的效果又不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感受到了色彩给我们带来的愉悦,造作带来的快乐。)

  四、作品展示。

  “你们的版画真漂亮啊,我们来布置一个美丽的画展吧。”

  (把幼儿作品贴在展示墙上,)

  “我们的画展真漂亮,都是我们小朋友自己设计的。真棒!”

幼儿园案例分析12

  幼儿入园后,同伴交往成为幼儿社会化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幼儿在交往过程中,有时会发生争执或打架现象。如何处理幼儿的打架行为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两位生活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师是如何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幼儿的打架行为的。

  案例一三个中班小朋友在玩开汽车的游戏。聪聪开着“汽车”把乐乐的“汽车”撞翻了。乐乐立刻大声对聪聪说:“不准撞我的汽车!”聪聪没有反应,他再次发动“袭击”。这时,乐乐对聪聪嚷道:“不准撞我的汽车!我要生气了!”聪聪还是不说话,他笑眯眯地招呼壮壮一起去撞。壮壮犹豫了一会儿,接受了聪聪的“邀请”。于是,聪聪和壮壮一起去撞乐乐的汽车。乐乐看到心爱的“汽车”被撞翻在地,气愤地拽过壮壮的胳膊,闭着眼睛就咬。这时老师恰巧过来,看到这一情景,便大声阻止道:“乐乐,你在干什么?”乐乐听见后就松开壮壮,低下了头。老师生气地指着壮壮胳膊上的小牙印,训斥乐乐:“你看看,你看看你把人家咬的!”几秒钟的沉默后,老师接着说:“你怎么能咬人呢?”此时壮壮一言不发。老师又问:“怎么回事?你们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乐乐和壮壮都低着头,一声不吭。过了一会儿,老师又指着壮壮的伤痕对乐乐说:“你看看,你都把壮壮咬出血了。他爸爸妈妈看见了多心疼啊!你想想,要是你被别的小朋友咬成这样,你爸爸妈妈是不是很心疼啊?”乐乐低着头嗫嚅着说:“是。”老师说:“这就对了。快对壮壮说‘对不起’。”乐乐绞着手,不说话。老师又要求说:“快向壮壮道歉,说‘对不起’!”乐乐停顿了几分钟后才抬起头对壮壮说:“对不起。”壮壮回答说:“没关系。”老师看到自己的要求被执行了,就温和地对乐乐说:“以后再也不许咬人了,听见了吗?”乐乐点点头。“好了,去玩吧!”案例二迈克想建造一座城堡,斯图想为玩具卡车修条路。贝利觉得这两个想法都不错。最后,迈克和贝利开始建城堡,斯图准备修一条长长的路。迈克对贝利说:“给我一块长积木。”贝利从地毯上拿起一块积木递给迈克。斯图叫道:“那块积木是我用来修路的。”说完,从迈克手里夺回了积木。于是,迈克用脚踢翻斯图搭建的道路,还要打斯图。这时,老师介入了:“这儿发生什么事了?”斯图说:“迈克弄坏了我的‘路’,他教贝利拿我的积木。”迈克辩道:“那不是你的积木。”斯图说:“我先拿到的。”迈克抓住积木不肯放,坚定地说:“可我需要它。”老师把这两个男孩分开,说:“迈克,你能用语言告斯图你想要什么,而不是用争夺的方式吗?”迈克回答:“我告诉他我想要这块积木。”老师又问:“那他说什么了?他告诉过你为什么他不给你吗?”斯图马上说:“因为今天我是第一个拿到这块积木的。”老师又对斯图说:“当迈克把积木从你身边拿走时,你感觉如何?你告诉过他那样做使你生气了吗?”斯图说:“我要发疯了。”老师表示理解:“是啊,要发疯了。当你感到愤怒时,除了抢夺积木,是否还能用其他的方式?告诉我,你可以怎样做7”斯图委屈地说:“我确实已经和他讲过了。”迈克有些激动:“没有,你没有!你只是抢它……”斯图申辩道:“我没有。”此时老师插话了:“等一会儿。

  一个一个地说,否则我不明白你们在说什么。迈克,当斯图拿走积木时,你是不是想打他?当你生气的时候,你应该用语言而不是用打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况且,你们俩还是好朋友,好朋友是不能打架的。你们俩为什么不相互说声‘对不起’,然后,你们就可以一起建造一座有道路环绕的城堡了。看,像这样。斯图,你可以把两块稍短一点的积木连在一起。是的,就是这样。”在这两个案例中,两位教师都及时有效地阻止了幼儿的'打架行为,而且都是通过提问介入的,但两位教师的教育方式有所不同。前面那位中国教师调解时的问话是指向攻击幼儿,围绕被攻击幼儿的受伤程度进行的。方法是通过移情,使攻击的幼儿认识到打人是错误的,然后让他通过道歉来弥补过错,取得对方的谅解。事情到此为止,没有再深入下去。后面那位美国教师调解的问话则指向双方幼儿,一步一步地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感受,加深彼此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幼儿明白了打架是不对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很多种。最后,教师引导幼儿相互体谅,并且启发他们用合作的方法“建造一座有道路环绕的城堡”,还提示幼儿采用“把两块稍短一点的积木连在一起”的变通方式来解决问题,继续游戏。不难发现,两位教师的教育方式反映了不同的教育观念:

  案例一中的教师关注的是被攻击幼儿的伤势以及教给攻击的幼儿“打人不对”的道德观念,但没有教给他们体现这种道德观念的合适的途径。案例二中的教师关注的是孩子解决问题的过程,意在引导幼儿掌握合适的表达情感、解决冲突的方式,体现了她尊重儿童个性、力求公正的观念。其实,幼儿打架不一定全是坏事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幼儿只懂得进攻或只懂得退缩,对其个性发展都是不利的。打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攻击者和被攻击者学会调节自己的行为,获得有益的经验。攻击者遭到同伴抵制和老师的批评,认识到自己不被同伴接受时,就会反思、调整自己的行为,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被攻击者通过反击,成功地阻止了别人的“进攻”,当再有人侵犯他时,他就不会退缩。如果教师在调解过程中注意教给幼儿运用合适的方式与他人交流,指导幼儿面对冲突时用正确合理的方法加以解决,幼儿一旦面临类似情况就会运用已有经验进行处理,否则便有可能重蹈覆辙,也无法获得相应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技能。

幼儿园案例分析13

  《认识人民币》

  案例描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认识人民币》这节课时,我一开始就告诉孩子们这节课我们来听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一个爱问问题的孩子,一天,他又拉着爷爷问问题了:“爷爷,我们国家到底有多少钱啊?”爷爷想了想笑着说:“我们国家有188元8角8分。”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吗?以故事引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对于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进行区分,孩子们掌握的也比较好。真正的难题在后面,钱数的换算,一张10元可以换几个一元这个孩子们还容易理解,因为前面我们已经学过10个一是10,可是要问一张10元可以换几个两元就有点难了,在讲这道题目的时候我着重讲了几个2加起来是10,并联系生活举例,引发学习兴趣。

  孩子们在换币的过程中,也是利用实践活动来进行的,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关系和角之间的`换算关系。但对人民币的简单计算孩子们一开始觉得难以掌握,因为在计算的过程中关系到单位的换算,不能再象以前一样直接把数字相加减,只有通过巩固练习让孩子们慢慢掌握。回顾本章的教学,觉得在有些环节上没有处理好。

  分析与反思:

  在教学实践中,仍然较多地考虑自己的教学设计,有些地方还没有及时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思路。对于孩子对分币的陌生,应该抓住孩子提出的问题“5分是5角吗?”让孩子来展开讨论,加深理解。孩子对分币比较陌生,因为“分”在实际生活中已经很少使用,所以没有着重讲解,其实这是认识人民币的开始,分币的认识同样重要,虽然分币不大使用,但是让孩子建立元、角、分的观念,理解元、角、分的关系,分币的认识不容忽视。

  在认识人民币的同时告诉孩子们要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品质,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我还要感谢我们班那些可爱的家长朋友,因为有他们的帮助孩子们对人民币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了,有位家长告诉我为了让孩子更形象的理解钱数换算,周末家里换了一堆的零钱回来,我坚信有我们的共同努力,孩子们一定能够在天华这个大家庭中健康快乐的学习、成长。

幼儿园案例分析14

  一、案例

  这首儿歌取材于民间文学。本身简洁明朗,有趣极易上口,好学又好记,而且孩子对小动物情有独钟,动物永远是孩子眼中的一道最美丽的风景线,孩子们与小动物之间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感,所以我选择了这首儿歌。并且内容很有针对性,适合中班孩子年龄特点。但是,要让孩子充分理解儿歌的含义,那么,单凭教一句讲一句,孩子念一句是不行的,这太抽象了。况且,这种简单机械的教学方法,很可能让孩子觉得枯燥乏味而达不到预期效果。即使当时能读,过后也可能因为理解模糊而很快遗忘。所以,强迫记忆对于孩子来说是极不合适的。为此我为这首儿歌定的目标:1、感知儿歌的趣味性,有好奇心、积极参与。2、能用协调的语速、语调有节奏的朗读。3、通过儿歌的学习,知道做事要认真、仔细。

  二、分析

  中班幼儿生活经验还不丰富,参与活动时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如果活动过程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很难说服和强制他们真正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中去。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符合幼儿好奇、好模仿、好动的特点,儿歌《马大哈》篇幅短小,精炼,风趣,容易被幼儿所接受,针对这些特点,我设计了这一语言活动,通过幼儿自身的参与、表演,感受与同伴、老师一起玩与学的快乐。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

  1、用猜猜看导入揭发孩子的兴趣。

  我以动作加语言让孩子来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用孩子已有的经验谈一谈这些动物的特征,同时有意强调这些特征,为下文作铺垫。

  2、出示手拿蜡笔的小朋友。

  这里孩子已有自身经验,很快就能说出内容。接下来用一句马大哈最爱画什么引出下文。

  3、出示不全的螃蟹、鸭子、兔子、马(重点观察)。

  这一个环节我是这样安排的:请幼儿带着任务观察、想象、表达。“这些图上有什么?你觉得缺了腿的小螃蟹会怎样?可以和旁边的小朋友小声说一说。”这里我特别强调“你觉得”,是为了打消幼儿的顾虑,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孩子们觉得画面挺新鲜,因为有了上面的铺垫,注意力自然都集中在画面上,并主动地与同伴交流和同伴不一样的看法,也敢于表述出来。其他的画面我用同样的方法提问,在交流中,幼儿互为提醒、互为补充,对画面的观察逐渐趋于完整、合理。幼儿交流的情绪越来越高,声音也不知不觉越来越大,有的`孩子甚至手舞足蹈起来,看幼儿交流得差不多了,我问:“谁愿意到前面来给大家讲一讲,表演一下?孩子们觉得非常新鲜,积极性一下子又提高了,在这一过程中我激发了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热情,一下子拉近了孩子与老师的距离,活动进入了高潮。我话锋一转:“这些小动物也觉得很伤心,明明我是八条腿的螃蟹,明明我是扁嘴巴的鸭子,明明我是长耳朵的兔子,明明我是有尾巴的大马,哎,现在变成了这个样子,怪谁呢?”“那为什么要怪马大哈呀?”这里引导孩子理解粗心的含义,同时教育孩子做任何都事情要认认真真,仔子细细,不然也会象马大哈那样,不能成为真正的画家。接下来的环节是学习儿歌。我告诉孩子今天我们看的画可以用儿歌形式读出来还可以用歌曲唱出来,这几句话把本来有点冷下来的情绪回升了起来,有的孩子不但能有板眼的朗读整首儿歌,而且竟能轻轻的跟唱了。最后在哈哈哈哈的笑声中结束。

  中班孩子意志还比较薄弱,因此,我采用游戏化的方法创设教学情景,贯穿了活动的整个过程。这个活动结束时,总的来说孩子们的积极性是非常高的,兴趣都很浓厚,但仍让我感到遗憾,在孩子说到螃蟹的腿时,我竟没想到虽然孩子看过、吃过螃蟹却没有螃蟹有几条腿的经验,为了腿的问题弄得有点尴尬。但总得来说我自己也在这个活动中也有了很大的收获。觉得语言美、意境美更多的需要“意会”,而不是“言传”,所以,通过表情、肢体动作、音乐的辅助,可以更好地让孩子感受、体会。

幼儿园案例分析15

  研究对象描述:李苛,是个特别淘气的男孩子,经常有意无意的打伤和撞伤同伴,在班上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就连我们班从未谋面的家长都知道他的大名,因为,他的名字以最高频率通过自己孩子的嘴巴出现在家长们的面前。李苛与同龄的孩子相比,情绪变化的比较快,高兴了会大喊大叫,不如意了,就乱扔玩具,自控能力较差,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有强烈的占有欲,经常因为争抢小朋友的玩具而起争执,甚至攻击别的小朋友。另外,他的动作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经常有意无意推倒小朋友,有时还会冷不丁的突然撞到老师的身上,要你抱他,他会显得特别高兴和兴奋。他的攻击性行为与恶意攻击和伤害别人的行为有本质上的不同,他的攻击性行为常常伴有较强烈的情绪变化,这一行为称之为情绪攻击性行为。因此,我将李苛作为个案,进行观察、引导和疏通,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帮助控制和调适自己的情绪,减少直至杜绝情绪攻击性行为对其他孩子的伤害。

  典型事例描述:

  幼儿园的'第一天,李苛就显示出他的与众不同来,别的孩子在因为父母的离开而哭闹时,他尤其活跃,一会跑到玩具角玩玩玩具,一会左冲右撞、跑来跑去,他特别的高兴和兴奋。正当老师为他的出色表现和他那高兴劲而表扬他时,情况不妙了,李苛手舞足蹈的高兴忘了形,将坐在旁边的小朋友撞翻在地,被撞翻在地的幼儿号啕大哭,老师拉着叫他给小朋友道歉,他挣脱了老师的手,跑到一边玩玩具去了,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才短短的半天工夫,前后就有6名孩子告他的状,都是反映李苛打到他了或是推到他了。此后,李苛经常无缘无故地打人,抢玩具,欺负同伴,搞破坏,对于老师的制止,他一点反应也没有。

  家庭情况简述:李苛的父母亲文化素质较好,平时由于工作繁忙,从小就一直由奶奶带大,自然事事都由着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甚至还常出现不答应其无理要求就打奶奶的现象。在与其父母交流中,他们也认为,自己的孩子格外调皮,不听话,而他们对孩子缺少较为正确的教育方法,不知用什么办法教育自己的孩子,希望老师对其孩子严格教育。

  系统干预步骤:

一、关注孩子的情绪反应,理解孩子的攻击行为

  刚来园没有几天,班上有很多的孩子告他的状,说李苛打他了,为了避免伤害事故的再次发生,我往往采用的是否定、批评等消极行为和教育方法,还告诫其他孩子离他远一点。结果适的其反,李苛的行为非但没有得到纠正,反而变本加厉,更多的小朋友和家长到我这儿告他的状,于是,我在反思自身的教育行为是否恰当,如何让李苛尽快纠正这一行为呢?苏霍姆林斯基在《相信孩子》一书中的话给了我启发:要善于透过幼儿淘气、不听话的现象发现美好的品质得到蓬勃发展,那么恶习就会受到排挤。李苛的恶作剧、推撞别人目的是想引起老师和小朋友的注意,让大家都来关注他的情绪反应。如果老师总想着孩子的缺点,那关注点肯定在孩子的错误上,这样孩子就越来越没有信心,产生逆反心理。作为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移情能力,学会欣赏、理解、宽容有问题的幼儿。经过分析,我认为他的攻击性行为主要是自我控制能力不强以及情绪的变化而表现出来的无意识行为。因此,我改变了对李苛的态度,试着走进他,去理解他,当推人现象再一次发生时,我并没有指责他,而是帮他说话,帮助他去向别的小朋友道歉“李苛不是故意的,请你原谅他好吗,其实他是喜欢你,才碰了你。”李苛的表现也因为老师态度的改变而改变,他第一次真诚的向别人到了歉,不象过去一样若无其事了,还学老师的样子,帮助别人摸一摸撞疼的地方。这一细微的变化再一次证明了要真正的理解孩子的重要性。

  二、引导孩子表露自己的情绪、帮助孩子宣泄过激情绪。

  教师要理解他的内心需要和行为动机,掌握孩子的心理特点,同时宽容孩子,尊重他的个性,允许他暂时犯一些错误,然后耐心倾听他的心声。因此,我坚持天天与他交谈,鼓励他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当他特别高兴的时候,将其拉到身边,抱抱亲亲他,请他谈谈今天有什么开心的事,和他共同分享快乐的事情。当他遇到不高兴的事情时,安抚他、帮助疏导他的异常情绪,使他愿意与老师和小朋友分享自己的高兴事情和不高兴的事情。老师与孩子平等、细致的进行交流,老师和其他孩子的关爱使他的情绪有了合理的排解途径,从而一点点淡化他的情绪攻击性行为。

  三、坚持正面教育原则发现肯定闪光之处

  我用转移他的注意力来制止不良行为,然后通过故事教育法帮助他找出哪里对了,哪里错了,使其明白推别人是不受别人的喜欢的,培养他与同伴友好交往的意识,传授交往的技巧,在此基础上发现进步及时表扬。有一次午饭后,小朋友将椅子摆放的很整齐,璇璇放椅子的时候不小心碰到了乐乐,乐乐大哭起来,一旁的李苛看见了,他说了一句话“跟她道歉”,看来,他已将老师的话随机运用在生活当中了,这句话使我找到了借机鼓励他的机会,我趁此机会表扬他:“你们看,李苛知道撞到别人会很疼的,以后我们大家都要小心一点,不要撞到别人身上。”老师的话和小朋友的掌声使他更加明确了怎样做大家才喜欢。

  李苛很喜欢帮老师做事情,我利用他的这一特点,经常性的让他做一些小事情,比如为小朋友分勺子、分午点呀等等,他在这些为大家服务的事情中情感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小朋友开始将他试为能干的大哥哥了,开始接纳和喜欢他了。

  正面教育的方法使李苛愉悦的接纳了老师的意见,不知不觉明白了道理,有意识的减少了情绪攻击性行为,帮助树立了自信,维护了他在小朋友面前的良好形象。使他喜欢上了集体,也使大家喜欢上了他。

【幼儿园案例分析】相关文章:

幼儿园案例分析07-29

幼儿园案例分析[精选]08-31

幼儿园案例分析07-28

幼儿园案例与分析03-10

幼儿园案例分析【经典】10-27

幼儿园典型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没有朋友的孩子07-19

(推荐)幼儿园案例分析07-29

【优秀】幼儿园案例分析10-08

(合集)幼儿园案例分析10-08

【集合】幼儿园案例分析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