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评课稿15篇【合集】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评课稿,评课是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我们该怎么去写评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评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语文评课稿1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四年级上册课文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本书的第二篇文言文。三、四年级的文言文主要都是一些通俗浅显的小古文,因其体裁不同,所以要明确学习目标,一是能够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美、节奏美,学会正确断句,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熟记;二是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孩子学习小古文的兴趣,培养语感,通过学习知道文中蕴含的道理。但大部分都是平时熟知的故事,文言文短小精悍,故事内容理解起来也不会太难。
在这次大练兵活动中我们一起学习观摩了《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公开课教学,下面就谈谈我在听课过程中的几点看法。
一、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层层推进,结合精美的课件,让整堂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开头由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时光如川浪淘沙,青史留名多俊杰”切入新课,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领略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如:七岁写成古诗《咏鹅》的骆宾王、五岁称象的曹冲,还有七岁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四岁让梨的孔融、凿壁借光的匡衡。自然引入课题,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接下来介绍主人公王戎及《世说新语》的相关资料,扩充学生的知识量。不过,此处的导入时间有些过长,导致后面的内容比较紧凑。
人才辈出。如:七岁写成古诗《咏鹅》的骆宾王、五岁称象的曹冲,还有七岁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四岁让梨的孔融、凿壁借光的匡衡。自然引入课题,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接下来介绍主人公王戎及《世说新语》的相关资料,扩充学生的知识量。不过,此处的导入时间有些过长,导致后面的内容比较紧凑。
二、朗读过程中注重把握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律美,有齐读,有个人读,再通过学生互评的模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其特点。
三、抓住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句子的意思,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引导与思考,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让课堂变得井然有序。
当然,在抓住重点词解释句子意思时,可多叫几位同学来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点评总结后,可以进行复述,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四、在主题上有一定的升华,注重对学生品德的培养。
通过学习了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总结王戎是一个观察仔细、善于动脑、聪明机智、冷静思考的孩子,而我们在生活中也需要学习他这种品质。
五、不足之处。
我认为本堂课中还可以利用多种方式让课堂氛围更活跃。此外还有:环节设计过于全面。过于看重教学的各个环节,时间上根本无法保证。一堂好课不必“滴水不漏”,应留有空间。
小学语文评课稿2
刘新华老师在执教本课时,把握了以下几个重点:
一是扎实的字词学习;在字词版块的学习中,刘老师的引导扎实而且有效。在对字词展开学习之前,老师以谜语的形式引出课题,激发起了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纷纷被这神奇的月儿迷恋住了,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字词的出现,老师在本环节的引领中又把握住了几个难点,从读音中进行区分,比较“翘舌音、三拼音、后鼻音”,使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生字的记忆。对生字词的朗读也是层层深入,由扶到放,由易到难,并且重点指导好轻声的朗读技巧。
二.语言亲切、细腻、感染力强,娓娓动听。
对于老师,特别是低年级的语文老师,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浓淡,而且决定了课堂效果的成败。刘新华老师的语言感染了她的学生,因为她的语言亲切、柔和、自然。在教学中,她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每一次进步,每一点改进,不失时机,不吝美词去赞美她的学生,如:“你真聪明”,“你真让老师喜欢”因为有了老师的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这给我的感觉好象不是在上课,而是在与学生友好地交流,整堂课的学习效果相当的好。
小学语文一年级小小的船评课稿6
《小小的船》是一首深受儿童喜爱的儿歌,它语言亲切,意境恬静,画面优美。一年级学生好动,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而魏洪君老师执教的《小小的船》充满美感,让学生整节课寓意未尽。课堂中,丰富多彩的课件让人目不暇接,精美的画面与优美的音乐完美的结合,充满了童真、童趣。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学得兴致勃勃。总的来看,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借鉴:
①兴趣课堂,为教学推波助澜。教学中以动画片的方式打开话题,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然后让学生观察光头强的家,发现了门上的人物,从而引出作者与本课的课题。既简单明了,又富有童趣。识字部分又设计了贴星星与摘星星的游戏,利用学生的表现欲,把枯燥的识字演变的像一次比赛,你争我抢般完成了任务。
②注重方法,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石。在识字部分,通过课件动态的演示与学生介绍相结合,彰显出了中华汉字的文化底蕴。同时,多种方法识字教学,让学生在不断的努力中找到学习的乐趣与信心,在教书之余不忘育人。
③想象训练,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在本课中安排了用“像”说话的.发散思维训练,让孩子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在朗读课文中又加入了想象读与表演读,课堂一下子活了起来。
④读思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孔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可见,语文教学中,读与思应齐头并进,二者不可偏废。在《小小的船》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带着问题不同的要求去读,如初读时要借助拼音读准字间,再读时要把课文读通顺,听范读时要注意停顿,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让每一次读都有新收获,在不断的训练中自然形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⑤设计紧凑,过渡自然。用一个大冒险的游戏,把一堂课连到一
起,首尾呼应,结束时更是留下问题,引起下节课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在引导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可谓是润物细无声。
有遗憾的课堂才是完美的课堂,才有再反思的空间,我觉得这节课中还有有待商榷之处:识字教学时间占用较多,影响整体课堂学习效果;课堂中要关注所有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学生,在教学中引导回课堂学习中来;写字教学也可以随文进行。
小学语文评课稿3
《种一片太阳花》是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整篇课文文辞优美,意境隽永。课文一共10个自然段,前半部分(2-5)自然段用细腻生动的描写尽现了太阳花的外在美。第一课时,黄老师带领学生初读感知,品词析句感受了太阳花的外在美,学生们对太阳花产生了无限的喜爱之情。后半部分(6-9)自然段是的重点部分,通过探究太阳花“始终保持着鲜艳夺目的色彩的原因”,展现了太阳花的内在美,这是本课时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既要抓住重点词句,挖掘出太阳花的内在美,又要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特点描述的写作方法;既要领悟太阳花乐观的情操、饱满的热情、不惧困难的精神、谦让的品格,又要由花联想到具有太阳花品质的人,于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情操。在教学中黄老师通过精心设计、扎实训练来实现美文美读品花美人美。纵观整节课,呈现出以下亮点:
一、创设情境,渲染美。
开课,通过色彩斑斓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和诗一般的语言让学生们重温太阳花的外在美,更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太阳花的喜爱之情。这一环节的设计既对前半部分外在美进行了梳理总结,又由外在美过渡到内在美,提出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探究“太阳花始终保持着鲜艳夺目的色彩的原因”,让学生带着喜悦之情从美的画面中走进文本。
二、扎实训练,感悟美。
杨再隋教授有这样一段经典的阐述:语文课就是引导学生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课,是进行字词句段篇训练的课,是教给知识、形成技能、学习方法、培养习惯的课。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学习语言、理解语言、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进行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训练,使学生在学习语言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和潜移默化人文教育,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目的。具体地说,语文教学要念好“十字经”, 即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紧扣“八字诀”,即知识、能力、方法、习惯。课堂教学中黄老师通过扎实训练,让学生感悟太阳花的内在美。
1、加强自主学习,充分感悟语言
开课提出学习目标后,黄老师给足时间让学生按照自读要求,静心读书,充分与文本对话,潜心会文,感悟语言,为探究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个环节中老师也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能力。
2、引导对话交流,充分理解语言
本节课,黄老师抓住“太阳花始终保持着鲜艳夺目的色彩的原因”这一条主线展开教学,避免了琐碎的提问。在抓重点词句进行品析时方法多样。例如:在品析太阳花喜欢太阳的这句话的教学中,黄老师引导学生从句子的形式入手,通过比一比,让学生知道了这句话用了对比和拟人的手法,然后通过理解“偃旗息鼓、慵倦无力、愈加”等词语的意思来充分理解语言。
3、突出语文特色,充分朗读语言
这是一篇美文,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例如:在教学“日出时”这一句时,黄老师带领学生“三读”这句话,第一次读,联系上文读出太阳花对太阳的喜欢之情;第二次读,联系下文读出太阳花不遗余力地开放的饱满热情,第三次读,让学生读出太阳花前赴后继不惧困难的`精神。这样的读体现了阅读教学读的层次性,效果较好。
4、加强实践活动,充分运用语言
语文课要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本节课,在体会太阳花“不遗余力”、“前赴后继”的精神时,为了加深对词语的理解,结合课文要求,黄老师安排了适时的造句。课后,结合本课在写法上的特点,布置了积累优美的四字词语和观察一种植物写片断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充分运用语言。
三、拓展延伸,升华美
学习这篇课文的难点就是要从的字里行间领悟太阳花乐观的情操、饱满的热情、不惧困难的精神、谦让的品格,又要由花联想到具有太阳花品质的人,于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情操。教学中,黄老师进行了两次适时的拓展延伸,很好的解决了这一教学难点。第一次在理解太阳花不遗余力、前赴后继的精神品质后,老师很自然巧妙地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像太阳花这样的人吗?第二次是在学完最后一自然段后老师设计了:你想对太阳花说些什么?学生们很自然地就想到了太阳花内在的品质。
总的来说,黄老师的这节语文课实现了美文美读品花美人美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还是很好的。这也与她在名师工作室学习,得到刘老师和各位老师的帮助是分不开的。但是从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发现她存在的问题:一是课堂教学语言还要不断锤炼,过渡语怎样承上启下,评价语怎样点拨指导,总结语怎样激情升华。二是课堂驾驭能力还要不断提升。要做到在课堂上游刃有余,一是解读文本要深入,二是教学方法和策略要灵活多样,三是心中要装着学生。希望黄老师今后多向在座的各位工作室的精英学习,加强学习,锤炼基本功;加强研究,树反思的镜子,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小学语文评课稿4
《三只小板凳》是小语第五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讲世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小时候的一件事,爱因斯坦不怕挫折,认真制作小板凳,使同学和老师改变了对他的看法,反映了爱因斯坦从小爱动脑筋,肯花力气,做事认真的品质,是一篇学习语文知识、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教材的编写有着系统性,教参已把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的作了相应的部署,因此,我认为教师个人不必再另定教学目标。
课文所处的阅读重点是学会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一段话。小学语文教学是基础教学,认识生字,积累词语,理解句子就是基础。因此,我在教学中,字词句篇的训练各有重点。本文处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通过前两篇课文的教学,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怎样读懂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一段话的阅读方法,这样,重点训练项目已不属难点,我把教学难点定在理解反问句的意思方面。三年级五册学生学习反问句确实不容易,根据以往的经验,我领读句子,从语气中让学生体会句子的意思,然后再把它改写成陈述句。当然,离开这篇课文,有好多学生仍不能理解反问句。这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
本文我安排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概括起来分两个环节,一是通过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把学习字词、初知课文内容串联在一起。,运用已学的`知识,如部首查字法、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来学习字词。这样,不仅抓了字词的训练,也巩固了旧知。二是通过合作学习的方法,学习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一段话,落实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以上两个环节,我都力求体现学生是主体的作用。自主学习不是放任自流,伙伴合作不能满堂起哄,教师的“导”非常之重要。
我对媒体的使用极其简单,一方面是农村学校的设备落后,另一方面本文的教学不需要先进的媒体。一堂课好比一盆菜。做菜时调味品不可少,色香味具全,固然使人胃口大开,但吃多了不过如此,清蒸鲈鱼,倘若调味品放过了头,就失去了原味。课堂也是这样,媒体过多,赶时髦,越先进的越要用,课堂就成了物品展示会,像地摊是的花裤衩中看不中用。就本堂课而言,投影片图象模糊,我充分利用课文插图,揭题时也只出示了爱因斯坦的伟人像;磁带的朗读语气成人化,音响又差,我就请优秀生范读。
小学语文评课稿5
崔老师说过:“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语文教学应做好语言文字的训练,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和感悟来构建简约,实用阅读教学的课堂。林老师执教的《桥》一课正是体现了这样的理念。她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娴熟的课堂调控能力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一、渲染情境,以情促情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郭老师的课堂上,始终不忘带动学生的.情感,非常注重渲染情境,以情促情。
比如正式导课之前,林老师让学生读“咆哮、狂奔而来、势不可当、你拥我挤、跌跌撞撞、木桥 ”等词语,想像山洪灾害时,人们跌跌撞撞地冲向唯一的一条通向生命的木桥的后果,非常巧妙的利用课始几分钟时间,营造了一种与课文相吻合的紧张气氛,奠定了学生学习的情感基调。再如林老师在后来教学中,运用音乐渲染,这音乐选的也十分巧妙,温柔凄婉的配乐,适时出示,恰当运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绪,烘托氛围,让学生很快进入音乐中的情境,读有味,说有情。
二对话文本,以情育情
本堂课的又一大亮点,就是在整个过程中,我们都能感受到林老师把阅读教学看成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以读为本,于读中感悟,读中入情,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在感悟党支部书记这个高大光辉的形象时,林老师共设计了三个层次的读书,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第一层次:启发想象受“拥戴”的老汉曾为他们做过什么?在此基础上朗读,学生又感悟到老汉是一个全村都拥戴的人。第二层次:在“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时,老汉出现了,他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这时让学生说说什么地方让你感动了?在此基础上朗读,学生感悟到老汉是一个镇定沉着,临危不惧的人。第三层次: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读着老汉的举动,又有哪个字印入你的眼帘?读着读着,又感悟到了老汉“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光辉形象。以上三个层次的朗读设计,环环紧扣,层层递升,使得朗读指导有目的、有层次。
三抓词品句,读中升情
本堂课还是一堂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是扎扎实实的语文课堂。教师抓词品句,做得十分到位。在这里,还要讲的是林老师提问设计也很有效,利用几个大的问题去统领整堂课的教学。然后又把解决这些大问题的途径,回归到阅读,落实到具体的句子,词语的品读中去。比如林老师抓住“老汉是个怎样的人?”这一大问题,让学生划出句子,读读说说。并抓句几个重点的句子,以及其中重点的词语,引领学生深入的思考,品味。如抓住“冲推揪”等词体会老汉的办事果断,到他的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学生的感悟在这详尽的品读中,层层递进。
要说这堂课觉得还可商榷的地方:老汉的形象似乎解读的不够丰满,作为一个党员的形象很突出,而他的父亲形象,他与儿子的父子之爱,是不是也应该讲一讲,使老汉显得更有血有肉。
总之,林老师的这堂课亮点十分突出,课堂有起有伏,学生的学,教师的教,都很投入。教师教态自然,能及时评价学生,多鼓励性语言,富有激情,良好互动。在扎实的品读中,结合说话,写话,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同时,又回归朗读,读的有层次,有感悟,有深情。阅读教学做到了情境交融,难能可贵。
小学语文评课稿6
长城
在这门课上,我相信大家都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和爱国主义的洗礼。您也看到了廖老师独特的个人教学魅力,感受到了他饱满的教学热情。接下来,我将谈谈对这门课的一些个人看法。
首先,课堂重点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
从远处看长城,从近处看城墙,我们怎么能不欣赏和欣赏如此壮丽的长城呢?就连许多国家的领导人都来中国,参观了中国的长城,真是太神奇了!展示三国领导人的讲话,让学生大声朗读。在阅读中,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可以再次升华。
推荐阅读:小学语文评课稿一等奖
读完《为什么这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后,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
因此,当学生们用一句话赞美长城时,他们的语言充满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
其次,多媒体服务于教学,有助于了解长城的特点。
经历了长城的壮丽,廖先生掌握了长城的长度和独特结构来学习。展示长城的远近情况图片,让学生快速找到作者的观察点和文章中的相应段落。课件演示(长城示意图)及讲解: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途经甘肃、宁夏、陕西、山西等10处,全长13000里。学生们突然意识到长城的长度。利用多媒体和图像演示了解长城独特的结构也是很好的,学生在指出和识别这些设施后,可以快速理解和理解这些设施的作用。
第三,关注重点句子,品味语言,体现汉语韵味。
在第1段中,掌握比喻句子和数字的阅读,了解长城长度的特点。
在第3段中,教师关注课文并引导学生与课文进行充分对话。例如:看看那无数的石头,其中一块重二三千公斤。这里没有火车、汽车和起重机,所以你可以用无数的肩膀和双手一步一步地把它们抬上陡峭的山峰。把握不计其数,二三千公斤。”;认识到项目的巨大性否helliphelliphellip实现设备的简单性无数helliphellip无数helliphellip循序渐进认识到条件的艰苦。以各种形式反复阅读,引导学生体验无数古代劳动人民在长城建设中的辛勤劳动。在教学中,老师的描述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修建长城的壮举。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在朗读中也表现出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此外,老师们的语言非常激动人心。他充分的自我情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和经验为什么这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接着,石澍说:是的,长城工程很大,很难修建。据计算,如果用修建长城的砖石修建一堵1米宽、5米高的墙,这堵墙可以环绕地球一周多。修建这样一座长城需要多少代人的生命。在古代,没有科学技术的支持,难道我们不能说长城是我们古代劳动人民的鲜血、汗水和智慧的结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吗?这些话充满智慧和活力。有一次,当学生再次表扬时,语气非常到位。
小学语文评课稿7
感谢郑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这么好的高年级的语文示范课,我认为这是一节成功的课,为我们高年级的语文教学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郑老师的教学基本功扎实。
整节课教师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言辞、温和的表情、友善的微笑、期待的目光、宽容的态度来有效地调控教学过程,使学生犹如坐春风、沐春雨,课堂总是勃勃有生机。
二、课前准备充分。
赵老师对课文的讲解十分娴熟,对文章的背景及相关知识熟悉,讲解内容正确、到位,过度自然,由此可以看出赵老师课前备课十分认真,没有这么认真的备课,就不能上出这么好的'课,我认为,郑老师这种敬业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三、学习方式上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在整节课,以学生为主体,老师通过组织、适当引导,让学生通过读书、质疑、讨论、交流等形式,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读一读、划一划、说一说的形式,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在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全班交流、解决,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今天我市语文研讨会,研讨的主题是:变教“课文”为教“语文”。对这个主题的阐述,后面高主任将做详细的阐述,这里先谈一下我们的理解:
小学语文评课稿8
听了马老师执教的“小小的船”这节课,感觉整个课堂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注重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课堂扎实而有语文味。她的课堂有这样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
一、教学环节
(一)教学环节清晰干净
马老师课堂的教学环节,还能清晰的记得是四个大版块:导课;读好课文;识字;巩固总结。
(二)每个环节落实、适合低段教学
我们来看这样几个片段:
片段一:读课题
知道孩子读课题时,先范读,再齐读紧接着问:“谁能读出是什么样的船?”“小小的什么?”无形中锻炼孩子的朗读能力。
片段二:对识字的处理。
先学,打开书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把课后的生字在课文中圈出来,想想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逐个讲解识字方法,运用加一加,猜字谜,拼音拼读,根据字形遍儿歌记忆。“一横下面一间房,两个小人里面藏”“人字进门就是闪”学生学得有兴趣也记得牢。
片段三:自由读
让全体孩子起立,看着黑板自由读,读完以后坐下。这样的方式有效有趣,很好的检测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让孩子消除了课堂久坐的疲劳。
二、组织教学能力高超
从马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在短短的两月时间里,她的组织教学是扎扎实实地在抓,她的课堂上没有“1、2、3请坐端”这些我们经常用的公式化的口语,她的每次组织都是很自然很贴切,渗透到了教学的每个细节里,例如:会听的孩子最会学习……
三、注重习惯的`培养
例如坐姿,回答问题:说话、回答问题要让所有的同学都听得见;会听的孩子比会说的孩子要厉害的多。
四、建议
课文读还没到位。读的训练层次还没出来,读的形式还不够,读的时间还不够。读的效果没达到。在一些环节处理上速度太慢。
小学语文一年级小小的船评课稿5
《小小的船》是一首深受儿童喜爱的儿歌,它语言亲切,意境恬静,画面优美。一年级学生好动,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而魏洪君老师执教的《小小的船》充满美感,让学生整节课寓意未尽。课堂中,丰富多彩的课件让人目不暇接,精美的画面与优美的音乐完美的结合,充满了童真、童趣。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学得兴致勃勃。总的来看,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借鉴:
①兴趣课堂,为教学推波助澜。教学中以动画片的方式打开话题,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然后让学生观察光头强的家,发现了门上的人物,从而引出作者与本课的课题。既简单明了,又富有童趣。识字部分又设计了贴星星与摘星星的游戏,利用学生的表现欲,把枯燥的识字演变的像一次比赛,你争我抢般完成了任务。
②注重方法,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石。在识字部分,通过课件动态的演示与学生介绍相结合,彰显出了中华汉字的文化底蕴。同时,多种方法识字教学,让学生在不断的努力中找到学习的乐趣与信心,在教书之余不忘育人。
③想象训练,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在本课中安排了用“像”说话的发散思维训练,让孩子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在朗读课文中又加入了想象读与表演读,课堂一下子活了起来。
④读思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孔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可见,语文教学中,读与思应齐头并进,二者不可偏废。在《小小的船》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带着问题不同的要求去读,如初读时要借助拼音读准字间,再读时要把课文读通顺,听范读时要注意停顿,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让每一次读都有新收获,在不断的训练中自然形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⑤设计紧凑,过渡自然。用一个大冒险的游戏,把一堂课连到一
起,首尾呼应,结束时更是留下问题,引起下节课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在引导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可谓是润物细无声。
有遗憾的课堂才是完美的课堂,才有再反思的空间,我觉得这节课中还有有待商榷之处:识字教学时间占用较多,影响整体课堂学习效果;课堂中要关注所有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学生,在教学中引导回课堂学习中来;写字教学也可以随文进行。
小学语文评课稿9
听了杨晶老师的《雾凇》一课,她像大姐姐一样亲切的样子首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给予者,而是一个引路人、组织者,所以整堂课在教师和学生平等的对话中层层递进,深入核心。本课杨老师以“奇观”为核心,先让学生领略雾凇奇观的美,再体会奇观形成的原因,最后由雾凇奇观引入祖国风光无限好,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整课条理清晰,线索明确,课堂结构完整。在教学中杨老师引导学生体会重点词语、利用多种形式来进行朗读训练,学生的读书效果也很好。
但我仍觉得有些问题值得商榷,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
首先,关于朗读,我认为是学生在对课文真正领悟、体会,对文本语言文字之美真正感受之后情感的迸发。在教学中杨老师将重点字词在课件中出示,是不是将学生体悟过程简化了,是不是将文本的作用弱化了。学生虽然感受到了语句之美,但我觉得感受得不够深入、不够透彻,五年级的学生完全可以自己感悟,词语的出示少一些为好。
另外,整节课教师设计紧凑细致,但总觉得教师“牵”得太多,“放”得不够,学生跟着老师牵的'线一步一步地走,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体现得不够。应该让学生在学习文本时自己发现问题,找出答案,最后将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出来。教师预设的越多,课堂生成就越少,而课堂生成往往是最亮的亮点。
此外,对小导游的设计,我的意见和大多数听课老师一样,就不赘述了。
小学语文评课稿10
近日,听了吴明红老师执教《我多想去看看》一课,不禁为她的精心设计而叫好,整堂课,吴老师创设了多个学习情境,学生始终处在愉悦的状态里,在游戏中,不知不觉认识了许多汉字,学习了课文。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力求做到入情入境。吴老师在课的.开始,创设情境,借助画面、录音,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猜想、带着向往进入课文,引发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词串模块,使抽象的词和形象的事物整合在一起,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篇课文共要学13个汉字,吴老师在教学中没有过多地包办代替,而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汉字,自主探究汉字,在自主感悟中发现一些汉字的规律,培养汉字的能力。我想,只要我们善于把干巴巴的抽象“符号”变活,善于寻找规律,就可以使学生爱学、乐学。
小学语文评课稿11
《从现在开始》这是一个有趣味的故事,课文洋溢着现代的气息,韵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感情上受到感染和熏陶。俞可老师这节课上的很成功,她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现代社会与人之间理应相互尊重,和谐相处的道理。
一、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课标》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俞可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猫头鹰的神气和袋鼠激动的特点,指导学生表情朗读课文,让学生读中感悟,读中探索,读中拓展,丰富语言的积累。
二、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俞可老师能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特点,把握时机,把学生带进忍俊不禁,贴近儿童生活的,浓郁的童话情景中。例如她在导入时,借助狮子的话宣布说:“从现在开始,你们轮流当万兽之王,每个动物当一个星期。谁做的最好,谁就是森林里的新首领。”读读词语--轮流。谁能来说说小动物们是怎么轮流的。指名看图说出动物的名称,在这里老师以小伙伴的身份出现,导入自然,符合低年级儿童喜欢小动物的特点,有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我们在看看猫头鹰,袋鼠和小猴子他们是怎么轮流当万兽之王的?想知道就请大家打开书来读读第2,3,4自然段,了解课文的大意,这样过渡语言朴素,自然得体。
三、以生为本,朗读感情
在以学生为本的新课改中,提出了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从现在开始》一课的执教中,如:俞可老师讲到猫头鹰发号施令,请小朋友先说说你从现在开始是怎么生活的。然后再引导孩子:“像我们刚才那样,大家你一句,我一句,说出了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就叫——议论纷纷。”同样发法指导的还有“叫苦连天”这样的形式指导学生释词朗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1.展读理解
俞可老师精心设计了展示读这一教学环节,很有创造性,她给学生充分的说话空间,这样不但能展示学生的个性,而且能为突破重点词,句而铺路,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品读感悟
在品读的教学环节中,俞老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找出猫头鹰和袋鼠上任时的语言,然后重点指导朗读。如“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跟我一样,白天休息,夜里做事!”和“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跳着走路!”抓住新首领的话,老师通过范读,特别注意读好“从现在开始,都要”这些词,指导学生读好语气,读出感情,再让评议,在这里巧妙地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让学生评价,老师在评价中称赞和表扬学生,给学生带来了好心情,师生起到互动的作用,也为培养学生的朗读开了绿灯。这一步教学环节很扎实,切实体现为培养朗读能力而设计。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具体感受课文。接着,俞老师进行了体验式学习,让学生带上头饰,体验小动物们的生活,从朗读到感悟,如:你是怎么生活的?又如“大象又1000多斤,她跳着走路会怎么样?引导学生发现不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招致民怨沸腾。再来指导应该怎么读,富有真情,俞老师根据课文朗读的`优势,抓住读好动物语言训练为突破口,在读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思路,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能切身体会真情实感,体会句子蕴含的真谛,用内心的情感,有表情的朗读课文,真正达到品读感悟的台阶,使学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
3.悟读延伸
俞老师承着品读感悟的学习热情,通过置疑引导知识延伸,感情得到升华。学生思维又一次激发,思维探索纵横发展,学生跃跃欲试,争相各抒己见,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能力。
四、实践活动,拓展思维
俞老师为学生设计了实践平台,扮演小动物,发现她的生活习惯,说说他的生活方式。让学生以读引读,以读引说,理出了现代社会人于人之间理应相互尊重,和谐相处的道理。拓展了思维,培养了语言,提倡了学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提出一点小建议
1.在学生发言时,关注的面还是不够。
2.在低段教学中,指导学生说字书写字的时间不足。
小学语文评课稿12
上午,伍明镇中心小学请到了合肥海棠小学青年教师xxx为全镇四、五、六年级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少年王勃》,感触匪浅。《少年王勃》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藤王阁赴宴时写下千古名文《藤王阁序》的事,显示了王勃非凡的才华。王老师从引导学生复习古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出发,初步介绍了少年王勃是个怎样的人?带着这开放式的问题让学生去研读文章,再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来理解、阅读、思考、感悟。学生通过主动的学习探究懂得文章要表达的深刻主题。整个学习的过程让不同起点的学生都能有自己的收获,在纵向和横向都有自己发展的空间。大部分学生能用书中词语揭示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在享受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了学习的目的!
教学中,王老师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课堂上重现了朗朗的读书声。文中有很多词语含义深刻,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王老师又采用动作表演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了“笔走如飞”、“拍案叫绝”、“胸有成竹”等词语的意思,避免了枯燥的词义讲解,使课堂气氛兴趣盎然,从而揭示文章中心:阁都督夸王勃“奇才,真是奇才”。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积累”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读的过程中,将书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王老师在指导学生背诵第三小节时,先引导他们体会秋景之美,激发他们记忆的兴趣,使他们活记乐背。在体会秋景之美时,又安排了多媒体的辅助教学课件,所以学生理解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与长天一色”时水到渠成。
小学语文评课稿13
这堂课改变了古诗教学一味讲解、生硬体会诗意的传统教法,从板画激趣、读中自悟、画中延伸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力求让学生从画中体验古诗的意境,在个性化朗读中感悟诗意和情感,很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而且学得快乐,体现了让学生“乐学”的教学新理念。
一、以画激趣,唤起情趣
教学开始,学生自读古诗,根据大意老师就在黑板上画一幅村晚的简笔图,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为学生创设情境,初步体会作者在画面中所要表达的感情,让学生先感其形,再激其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读中自悟,体验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在讲“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个基本理念时,讲了这样一句话: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包括听、说、读、写的实践,在阅读教学中,主要是读的实践,“以读为本”。在本课教学中,读得到了充分的落实。在初读中,不同形式的读多达五次,使全体学生真正读通课文,为下一步读懂课文打下了基础。在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后,让学生再次好好读课文,并让他们自己认为该怎么读就怎么读。学生没有了束缚,朗读伴随着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个性化朗读得到了充分展现,每个学生读的表情、音调、情感都各有千秋,有的甚至摇头晃脑仿佛就置身于诗中的境界,体验着诗人的情感。
三、抓关键词,理解诗意。
在学古诗时,陈老师注意引导学生扣住关键的精彩词语。如诗中的“衔”字,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落日西沉,夹在两座山峦之间的美妙情景。第三、四句诗中抓住对“横、无腔、信口”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牧童无忧无虑、怡然自得的生活,这不仅是在教给学生学习诗人锤炼词语的态度和方法,也是在引导学生锻炼思维的准确性,激发想象的丰富性。
四、画中延伸,体验成功
在实践环节,老师让学生动手添画,使画面更加完整。这不仅是给学生起个示范作用,而且让他们觉得老师和他们是一起学习的伙伴,拉近师生的距离。学生们各个都画得非常认真,非常用心。既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了古诗内容,又让学生在边叙述中锻炼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积累了语言。学生兴致都很高。
小学语文评课稿14
美在心中。溢于言表。语文的阅读教学担负着不少的重任——它既是基础教育。也是爱的教育(人文)。有人认为它还是美的教育。《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语言是美的意境是美的朗读也是美的。很多的文本本身就是对美好事物的优美呈现。体现了作家对美的向往与追求。这是作者要传递的一个重要信息。也是语文不可或缺的魅力之一。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然而并非每个人都有特定的审美的能力。每个人对美的欣赏也可能因人而异。这位老师不仅对美有较高的鉴赏能力。而且她能在课堂上很好地作出诠释。能再现情景——用真实可感的美图。用优美婉转的描述。电子图像或许已经不是现代课堂上的新鲜之物了。关键在于使用者这次并没有生硬地进行展示。而是以图片为引。把学生引进文本。导入生活。三者的结合还颇为巧妙。如她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放在了一起并适时出示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如在理解“应接不暇”的时候。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就像姚淑华老师说的“答案就在文章里”。我觉得答案也在生活中。此外。老师还特意把这篇美文中的诗情画意展现出来。为此她别出心裁地把其中的段落编排成诗的格式。引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这些尝试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请原谅我的少见多怪)静心一想:散文与诗歌确实有许多共同之处。老师在引导学生感受美。发现美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积累。如开头词语的。
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环节——一枝一叶总关情
过渡——嫁于春风不用媒
小结——似曾相识燕归来
氛围——山雨欲来风满楼
这是一节高品味的语文课。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有品词析句、潜心会文的过程、有听说读写的训练。这就是语文课。同时。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如春风化雨。点点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有巧妙的点拨。由衷的赞美。热情的鼓励。颇有大家风范。课堂意境的渲染更是独具匠心。当学生情感达到高潮的时候。季老师戛然而止。恰到好处。学生意犹未尽。“英雄”的韵律余音绕梁。三是不绝。
总之。今天的三节观摩课各有特色。各有千秋。虽然存在一些缺憾。但犹如维纳斯并不因为断臂而影响了她的美丽。今天的三节课也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正走在回家的路上。
今天。我和我校的20位教师在南街小学听了王淑军老师执教的《小稻秧脱险记》和赵艳红老师执教的《开天辟地》两节阅读课。收获颇多。下面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这两位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能时时刻刻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始终是课堂上的引导者。组织者。始终以学生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交给了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王淑军老师执教《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时。注重了朗读和写字的指导。王老师检查词语读音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形式读。在容易错的字音上。王老师进行了强调与强化。力争全体学生都能读正确。真正做到人人有提高。人人都学会。在检查朗读课文时。注重了学生朗读姿势与朗读能力的培养。王老师从细节处着手。让孩子们掌握读书的正确姿势。并教育学生要大声地、口齿清晰地把文章读出来。这就是朗读。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阳光、自信。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而且。老师亲切的语气。微笑的面容也给了学生读好文章的信心。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是小学阶段重要的语文能力训练。王老师在了无痕迹中达到了这一要求。王老师在指导学生识字写字时。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小组内讨论怎样记住这些字。书写时应注意什么。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听赵老师在执教《开天辟地》。可以用“行云流水”一词来评价。整个教学过程赵老师始终以文本为依托。让学生借助多媒体课件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去感悟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如。教学“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跟着长高……这个巍峨的巨人……”两个自然段时。引导学生观察他的动作、神态。再读句子。读懂了什么。从哪读懂的?让学生再做做盘古把天和地分开时的动作。师此时配乐朗诵。学生在举臂一分多钟时的累与盘古的“一万八千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盘古的伟大精神跃于眼帘;紧接着。赵老师趁热打铁。让学生抓住下一段的“精疲力竭”“微笑”感受它的献身精神。
很感谢两位老师的辛勤劳动。能带给我们一些收获。一些思考。还有几点建议与大家一起商榷:
1、王淑军老师在教孩子们写字时还要留有充足的时间。老师要在孩子们中间巡视指导。在孩子们的本子上写几个范字。让写的不好的学生零距离地学习临摹老师的字体。更能拉近师生情感;还可以让几个学生到黑板上去写。调动孩子积极性。让孩子真正喜欢上写字。
2、赵老师整体上看学生读书的时间还太少。感觉像蜻蜓点水。开课伊始。就直接问: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标画有关语句。在学生对整体还没有意识时。这样未免太仓促。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对话。是阅读教学中的一道亮丽景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赵老师像是在牵着学生走。一步一步的没有放开。学生在感悟时谈的太浅显。没有真正触及心灵。
总之。听了这两节课。让我也反思了自己的语文教学。发现了其中的一些弊端。如:学生读'。
书时间少。问题意识不浓。想象力不够。表达能力不强……这都与自己平时课堂上放的不够有直接的关系。想起叶老曾经的号召。“所有学生要善于使用语文这个工具。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贡献力量。”所以。对于一节普普通通的语文课。如果落实了该落实的工具性。影响了该影响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算是“语文课”了。也就有了语文“味”了。期待更多、更有语文味的好课不断呈现。也希望这样的活动更多一些。
小学语文评课稿15
听了老师教学的《祖父的园子》一课,老师那幽默的语言,细致的讲解,耐心的指导,巧妙的点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感觉,语文课也可以这样生动。
一、抓住重点句段,讲解细致、透彻,让学生在重点句段中理解,体味情感。如“哪个词可以概括裁员的特点?”还有重复出现好多遍的“就”字,让学生深刻理解了蔬菜们的自由。
二、“我来写园子”这一环节,教师出示了例子“——了,就像——似的。——愿意——就——。”让学生仿照书上的句子来想象写。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深入一层,而且降低了学生直接写的难度,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想象写出句子,通过当时的学生反馈来看,这一环节的'设计无疑是成功的。
三、本节课朗读很多,形式多样,最突出的是教师和学生配合着朗读,读出了蔬菜的自由,同时,教师起到了示范朗读的效果,使学生越读越有感情。还有后面的教师配乐朗读更升华了的情感。
四、教师最后对作者背景的介绍,使学生更加了解了其人,理解了其文,升华了其情。
【小学语文评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评课稿[经典]10-15
小学语文评课稿10-16
(经典)小学语文评课稿12-09
经典小学语文评课稿03-31
小学语文评课稿10-16
语文评课稿 语文评课稿优秀08-25
小学语文课的评课稿03-31
小学语文课评课稿03-31
小学语文课的评课稿10-24
小学语文优秀的评课稿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