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4-10-31 16:49:42 历史 我要投稿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总结就是对一个时期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不妨让我们认真地完成总结吧。那么你知道总结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1

  “百家争鸣”

  1.背景:

  (l)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促进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2)社会变革:社会结构发生急剧分化,“士”受到重用, 并提出自己的主张。

  (3)学术下移:出现私人讲学,“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4)社会需求: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对人才及其治国方略的'需求。

  2.各学派代表人物:

  ①道家:老子和庄子;

  ②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

  ③墨家:墨子;

  ④法家:商鞅、韩非

  子;等等。

  3. 评价:

  (1)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3) 各家学派彼此渗透、吸收、融合,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2

  辉煌灿烂的文学

  一、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春秋末年,收录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语言丰富,内容朴实,现实感强。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2、楚辞,战国屈原《离骚》。采用楚国方言,浪漫主义风格。

  3、汉赋

  ①特点:以楚辞为基础,创造出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②代表: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4、唐诗

  ①繁荣原因:唐朝开放与繁荣,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②代表:初唐诗人有王勃陈子昂等;盛唐诗人有边塞诗人高适岑参,山水诗人孟浩然王维;的诗是李白以浪漫主义赢得“诗仙”美誉。杜甫以现实主义“诗史”被誉为“诗圣”;中唐的白居易创作了大量平实浅近、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二、宋词和元曲

  1、宋词

  ①原因:随着商业,城市的繁荣,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

  ②特点:句子长短不齐,更便于抒发感情。

  ③代表: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等。

  2、元曲

  ①兴起:宋代,民间兴起散曲。题材广泛,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长,更为生动活泼。

  ②元代,散曲与元杂剧合称为元曲。

  ③特点:大多通俗生动,豪放飘逸。

  ④代表: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

  三、明清小说

  1、发展:

  ①魏晋南北朝出现《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②唐朝曲折离奇的短篇小说传奇。

  ③宋朝出现供人说话用的话本。

  2、明清小说

  ①原因:一方面_义进入强化阶段;另一方面经济领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一些新现象,手工业、商业繁荣,市民阶层扩大,为小说繁荣提供了丰富素材。

  ②特点: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人物性格的塑造、细节的描绘、语言的运用等各个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前代。

  ③代表: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四部长篇小说最为。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和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也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3

  (1)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他提出“仁”“礼”学说,推行“德治”,以六经(后为五经)为基本文献;战国时孟子提出四种道德规范,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思想,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强调“天有行常”和“知天命而用之”,认为学习的目标是把握“礼”

  (2)秦汉时期:秦代“焚书坑儒”,儒学受到压制;西汉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广采诸子百家之长,建立起新儒学,宣扬“大一统”。汉武帝时,儒学成为正统。

  (3)宋明理学:北宋五子开创了理学,南宋朱熹建立了理学体系,陆王心学推动了理学的新发展

  (4)明末清初:李贽等人挑战传统、提倡个性、否定帝权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驱,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但没有超出儒家思想的范畴

  (5)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1)儒家思想的.积极作用:

  ①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②儒家大一统观念和仁政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基本准则,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③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注重气节、品德,凸显了人性的尊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2)儒家思想的消极作用:

  ①侧重于探究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关系,影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既促进又阻碍)

  ②儒家思想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对近代中国接受工业文明和现代化进程有不适应一面;

  ③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对学术自由和思想解放有一定的束缚作用。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4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政治: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和争霸战争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的'兴起、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5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1、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主流思想的奠基时期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孔子与儒家(孔子儒家思想主要内容:仁;德政;礼。教育思想重点在有教无类和学习方法)

  发展:孟子(性善论;仁政说;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

  荀子(性恶论;仁政说;水舟之说;唯物思想等)

  (2)道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创始人老子,主张:道为万物本原;道法自然,清静无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为理想状态;辩证思想。

  发展:庄子。思想主张:万物齐一;不执着于物。

  (3)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其历史意义

  背景:经济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经营方式变化,小农经济开始出现。

  政治:分封制度遭到破坏,贵族没落,新的社会阶层正在崛起,士阶层扩大,不同人从不同角度发表主张。

  思想文化:学术下移,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被打破。

  内容:各家主张战国时期的儒家和道家之外,另外还有法家思想需要注意,为后来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

  2、汉朝儒学正统思想地位的确立

  背景:汉初黄老之学不能解决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后所面临的社会问题。需要新的理论适应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

  经过:A董仲舒发展儒家思想: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有限限制君权学说)和天人合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三纲五常学说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与汉武帝的反应

  作用: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3、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

  (1)背景:魏晋南北朝: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唐朝:调和之风兴盛,“三教合一”弥漫各个领域。;儒学丰富、更新深受佛道影响既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又要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理或天理为其核心观念。

  (2)内容:程朱理学代表:程颢、程颐、朱熹。主张:A、世界观:理。(在世界――本原、在社会――儒家道德_在个人――人性)B、方_格物致知,即研究事物,穷尽事理。(事理不是科学知识而是人伦道德)

  影响: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元、明成为科举考试内容,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陆王心学:强调了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代表:陆九渊、王守仁。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6

  文学成就

  (1)诗经:收录了西周到春秋的三百多首诗,分风、雅、颂三部分,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儒家经典。

  (2)楚辞:屈原是代表人,《离骚》是代表作、浪漫主义源头。(“风”“骚”并称)

  (3)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反映大一统景象。代表人物有司马相如、张衡等。

  (4)唐诗:社会繁荣、对外开放、科举考试促进了唐诗的繁荣。代表人物有李、杜、白等。

  (5)宋词:有柳永、李清照等为代表的.婉约派,苏轼、辛弃疾等为代表的豪放派。

  (6)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代表人物有关汉卿、马致远。

  (7)明清小说: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出现了四大名著以及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和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等。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7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的发展历程:

  (1)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六千多年前,“图画文字”出现。

  (2)象形字后来逐渐符号化,脱离图画,形成汉字。

  (3)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2、书法艺术的形成:

  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中国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3、代表人物及特点:

  (1)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钟繇、王羲之贡献。

  (2)唐代楷书步人盛世,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各具特点,分别被称为欧体、颜体和柳体,成为后人学习、临摹的范式。

  (3)魏晋以来,草书盛行不衰,名家辈出。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张旭、怀素等,都是草书大家。

  (4)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元朝赵孟頫、明朝文征明等人的行书,历来备受世人喜爱。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中国画的发展历程:

  (1)彩陶画:《鹳鱼石斧图》是其中的杰作。

  (2)战国帛画:《人物龙风图》《人物驭龙图》,造型准确,线条流畅,色彩绚丽,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3)魏晋时期,顾恺之留下了《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佳作,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

  (4)隋唐时期,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创作出《游春图》《步辇图》和《送子天王图》等许多优秀作品。

  (5)敦煌莫高窟的壁画。

  (6)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三、京剧的出现

  1、发展历程: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

  (2)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

  (3)明朝时候,江苏昆山一带形成的昆曲,流传甚广。

  (4)清朝前期,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

  (5)道光年间,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就是后来的京剧。

  (6)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2、代表人物: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艺人。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8

  汉初的黄老之学

  1、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要内容: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

  3、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

  4、作用:成为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

  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背景:

  ①儒学在秦朝遭到严重打击,汉初逐渐复苏。

  ②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③社会形势的发展需要加强_义中央集权,于是汉武帝“举贤良对策”。

  2、董仲舒新儒学、

  来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

  主张、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②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宣扬“君权神授”,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④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目的以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的统一。

  影响、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有利于汉代的'统治者巩固_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

  3、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

  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起用儒者参政。③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4、影响:

  ①新儒学适应了_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

  ②教育逐渐为儒学所垄断,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③太学兴盛,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儒家地位大大提高。

  ④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⑤从此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9

  英美关系

  (1)1775~1783年的独立战争,美国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赢得独立。

  (2)1846年美国从英国手中取得俄勒冈。

  (3)1899年美国提出对华"门户开放"政策,首先得到英国承认。

  (4)一战后期,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企图与英法争夺战利品。

  (5)一战后美国企图凭借世界经济霸权地位,实现统治全世界的野心,同英国力图保持海上霸权,继续扩大殖民地的意图发生矛盾,英美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在巴黎和会上,英法美共同操纵会议,并共同策划反苏。国际联盟成立后,因受英法控制,美国没有参加。在华盛顿会议上,美国通过《四国条约》埋葬了英日同盟,《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取得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

  (6)一战后许多问题上英美采取相近态度或共同行动。如武装干涉苏俄革命,德国赔款问题和绥靖政策。

  (7)二战爆发后,英美在反法西斯斗争中密切配合,协调行动,对打败法西斯作出了贡献。

  (8)二战后,美国取得世界霸权,打着反殖民主义旗号,排斥英法势力。英国无力与美抗衡,在国际事务中追随美国。

  美日关系

  (1)1853年美国人柏利率舰队首先打开日本大门。

  (2)一战期间日本独霸中国引起美国不满,府院之争反映美日对中国的争夺。1921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打破了一战期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九国公约》使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大国共同支配的局面。

  (3)30年代日本大举侵华,损害美在华利益,美助蒋抗日。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日在亚太地区角逐,最后美败日取胜。

  (4)日本投降后,美为扩大在东亚的势力,派军以"盟军"名义单独占领日本。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偏袒侵华日军战犯,还保留了日本天皇制。

  (5)二战后,美国大力在经济上扶植日本,尤其是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向日本大量订货,刺激了日本经济发展。60年代末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进入70年代美日经济竞争剧烈,政治上日本开始奉行独立自主政策,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双方矛盾加深。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10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1、智者学派产生的背景:

  雅典等一些古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雅典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本身。

  2、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

  (1)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等。

  (2)强调人的价值。

  (3)代表人物及主张:

  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二、美德即知识

  1、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1)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2)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3)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

  (4)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2、影响: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关注的焦点也是人类社会,著有《理想国》一书,他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主张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

  2、柏拉图的这种想法尽管有很多错误,但他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很多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他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基础解读】

  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的背景:

  (1)出现了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著名的工商业城巾。在激烈的竞争中纷纷采取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创造财富,他们重视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经营手段创造财富。

  (3)教会严格控制着文化思想的发展。

  二、文艺复兴

  1、性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2核心:人文土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3、表现:首先在文学艺术领域表现出来。

  4、代表人物:

  (1)薄伽丘,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文学家,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十日谈》。作者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2)但丁和彼特拉克,他们和薄伽丘一起被誉为文艺复兴“文学三杰”。但丁在他的长诗《神曲》中,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彼特拉克的代表作是《歌集》,他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3)达.芬奇等艺术大师创作了许多杰出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

  5、文艺复兴的扩展:

  16世纪以后,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越来越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

  三、宗教改革

  1、原因:

  (1)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质疑,要求改革教会的愿望日趋强烈。

  (2)天主教会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势力很大,教会不仅在精神上统治着德意志,还从德意志掠取了大量财富,德意志因此被称为“教皇的奶牛”。

  (3)罗马教皇以筹资修缮教堂为名,出售赎罪券,激化了矛盾。

  2、马丁.路德改革:

  (1)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列举兜售赎罪券的种种谎谬,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无需购买赎罪券。他主张每个信基督教的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不是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3)影响: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许多地方兴起,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基督教派,这些教派统称为新教。新教除了路德派以外还有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民众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第7课启蒙运动【基础解读】

  一、理性时代的到来

  1,原因:

  (1)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

  (2)自然科学取得重大进展。

  (3)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

  2、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一大批启蒙思想家。3、思想主张:

  (1)启蒙思想家们不满足于对人性的尊重,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解放,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

  (2)他们否定一切外在权威,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只有人自己的“理性”。“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4、影响:

  启蒙思想家们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他们以生动的文笔,通过戏剧、小说等形式,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科学、自由和平,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二、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1、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

  2、思想主张:

  (1)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称教皇为“两足禽兽”,号召人民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

  (2)他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

  (3)他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

  (4)他相信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孟德斯鸠:

  (1)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

  (2)影响:孟德斯鸠学说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他的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

  4、卢梭:

  (1)著有《社会契约论》一书,阐述了“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思想。

  (2)他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他同人民签订的契约,如果他违反了民意,人民就有权推翻他。

  (3)卢梭还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三、启蒙运动的扩展

  1、康德:德意志著名的哲学家,著有《纯粹理性批判》等著作,对启蒙运动作了经典的总结。

  2、评价:启蒙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传播了自由和平等思想。启蒙运动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欧洲范围,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高二必修三历史知识点总结02-20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笔记10-10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02-27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09-04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02-10

高二历史必修三重点知识点10-23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教案12-31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06-03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