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

时间:2024-11-03 12:27:29 新材料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精华13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事迹吧,事迹是用于表扬先进、树立典型,使广大干部群众见贤思齐,有所效仿,从而尽心竭力地做好本职工作而如实记载和反映工作、学习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的书面材料。到底应如何拟定事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精华13篇)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篇1

  黄文秀同志放弃大城市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乐百县百坭村担当驻村第一书记,埋头苦干,带领88户418名困难群众脱贫,全村贫困发生率下降20%以上取得的成果赐予确定和赐予较好评价,对她20xx年6月17日凌晨,在从百色返回乐业途中遭受山洪不幸遇难,献出了年仅30岁的珍贵生命。

  黄文秀同志是优秀共产党员和基层干部的楷模,她的事迹具有显明的时代性,生动回答了新形势下基层党员干部如何实行科学发展观,如何加强党性修养、永葆先进性,如何提高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本事等重要课题。她的事迹和精神是党员干部实行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写照,更是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最干脆、最生动的珍贵教材。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与其让生命在那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上一每天的耗费,不如像黄文秀同志那样,主动进取,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脚踏实地,深化群众,主动进取,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追求卓越,让今日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更优秀、更完备。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用黄文秀同志的精神指引我前进的道路。

  一、是学习她勤奋敬业、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她酷爱农村,扎根基层,坚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志向信念,到处为村里谋规划,办实事,竭诚为民服务的精神恒久鼓舞着我们。我肯定要向黄文秀同志那样,坚决志向信念,百折不挠,一心一意为群众服务,主动进取,扎实工作。

  二、是学习她艰苦奋斗、开拓创新、锐意改革的不懈追求。她被选派到百坭村工作以来,始终为百坭村的发展兢兢业业,帮助百坭村群众修马路,带领百坭村农夫科学种田、发展农业,促进了百坭村振兴和发展,提高了百坭村民的人均收入。我也要从广阔群众的根本利益动身,本着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好本职工作,心系群众,努力奉献社会,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三、是学习她为民爱民、克己奉公的优秀品行。黄文秀同志在百坭村任职期间,工作上高标准,生活上低要求,她为村庄的发展谋规划,为困难村民的生活劳碌,我作为一名干部,也要向黄文秀那样,心系村民,时刻关切贫困群众的疾苦,要坚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要有真挚情感、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淡泊名利、公而忘私的优秀品德。

  “死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励”。我要化哀思为力气,通过学习黄文秀同志的精神,在现在以及将来的工作中,把黄文秀同志的精神作为黑暗中的灯塔,指引着自己前进。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篇2

  国测一大队:用汗水和生命丈量祖国大地

  67年来

  国测一大队2次下南极

  7测珠峰

  39次进驻内蒙古荒原

  52次深入高原无人区

  52次踏入沙漠腹地

  67年来他们用双脚丈量祖国大地

  用血汗乃至生命

  绘出祖国的壮美蓝图

  《感动中国》颁奖辞

  六十多年了

  吃苦一直是传家宝

  奉献还是家常饭

  人们都在向着幸福奔跑

  你们偏向艰苦挑战

  为国家苦行 为科学先行

  穿山跨海 经天纬地

  你们的`身影

  是插在大地上的猎猎风旗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篇3

  王娅,一个普通的名字,连日来在天津市民口中传颂。

  王娅是天津市一名普通的电力退休职工,她致力慈善事业三十余载。今年2月16日,与胰腺癌抗争了11个月的她静悄悄地走了。在弥留之际,王娅听说资助的学生家里发生变故,不仅从治疗费里拿出2000元捐赠,还再一次和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签订了20万元的债权捐赠协议。2月20日,王娅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天津市红十字会向王娅的家属颁发了她公益路上获得的最后一张证书——《遗体捐献证书》,她成为今年天津市第十九位遗体捐献者。

  王娅从1985年开始致力于慈善事业,30余年奉献爱心、捐款捐物,从西南旱灾、青海震灾、南方水灾、希望工程到汶川地震,处处都有她留下的'爱心。清华大学已故教授赵家和倾毕生积蓄捐助西部贫困孩子的故事,让王娅深受感动,随后她通过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资助西部地区多名贫困学生。去年3月,当66岁的王娅得知自己罹患胰腺癌后,放弃使用昂贵的化疗药物,却向基金会捐款3万元,更将名下唯一房产无条件捐出用作助学。

  王娅在遗赠书里写道:“我一生行善,已将生前主要财产捐赠,帮助了很多贫困的孩子,而今卧于榻上,每念及此,终觉欣慰之至,此生无憾。”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篇4

  【颁奖词】

  步履蹒跚与时间赛跑,只想为患者多赢一秒;身患绝症与新冠周旋,顾不上亲人已经沦陷。这一战,你矗立在死神和患者之间;那一晚,歌声飘荡在城市上空,我们用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人物事迹】

  1997年11月,张定宇同志曾响应国家号召,随中国医疗队出征,援助阿尔及利亚。

  2008年5月14日,四川汶川地震第三天,张定宇同志就带领湖北省第三医疗队出现于重灾区什邡市,全力抢救伤员。

  2011年除夕,张定宇同志作为湖北省第一位“无国界医生”,在巴基斯坦西北的蒂默加拉医院,度过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中国年。那天凌晨,他被一阵电话铃声唤醒。一名产妇子宫破裂出血,需紧急抢救。张定宇匆匆赶到手术室,做麻醉,稳定病人血液循环。不到30分钟,一个男婴呱呱坠地。紧接着,第二台剖腹产病人转到手术台,张定宇紧急给产妇侧卧位做腰麻。麻醉完成,快速输液,20多分钟,又一个新生命诞生。

  2017年,张定宇同志随武汉市卫健委赴外地出差,被专家发现腿有异样。

  2018年10月,张定宇被确诊患有渐冻症、双腿日渐萎缩。

  2019年11月,武汉市发生比较严重的流感,感染科病床已满,在做好消杀工作后,结核科等其他科室马上接收流感住院病人。这为疫情中的'跨科室作战打了“前站。

  湖北省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是最早接诊新冠患者的定点医院,收治病人全部为重症和危重症患者。院长张定宇隐瞒自己患渐冻症的病情,顾不上已感染新冠肺炎的妻子,一直坚守在抗疫一线。他说:“虽然有愧疚,但当时不需要做取舍,能帮助到别人,觉得很幸福!”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篇5

  苏炳添不仅是国家队的中国速度,还是暨南大学的研究生。导师傅教授提及弟子,同样非常赞赏,“苏炳添阳光、努力且十分谦虚。虽然因为训练的原因不常在学校,但是和同学老师的联系和沟通从不间断。在学习上,虽然是体育特长生,但却十分认真。本科论文还是‘优’!平时因为训练缺课,都会及时补上。是体育生中很努力、很认真的人,愿意学习的'一个孩子。”

  正是因为谦逊的性格,在张培萌跑出10秒成绩后,苏炳添和张培萌成为了互相推进的搭档,两人携手夺得亚运会接力冠军,并刷新了全国纪录。

  苏炳添破十神迹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他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机会总是会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速度,属于执着于每个0。01秒的人。

  怀揣着这种不服输的信念,苏炳添捅破了这层让几代人梦寐以求的“窗户纸”。

  苏炳添的突破具有跨时代的意义。“破十对中国是个里程碑,作为中国第一人,能把自己的名字写进历史,我感到非常骄傲。但在未来的路上我还要继续努力,不要因这个成绩而自满。”苏炳添在赛后接受采访时说。作为中国“飞人”,他的未来依然可期。

  刘翔的含恨退役,让黄种人在短跑领域出现真空,苏炳添横空出世,及时填补了空缺,这位步频型的小个子英雄,拥有无与伦比的瞬间启动能力。在国内,苏炳添面临张培萌的竞争;在亚洲,苏炳添接受日本的桐生祥秀挑战,尽管之前苏炳添生活在张培萌、桐生祥秀的阴影下,但天道酬勤,他凭借划时代的壮举荣膺黄种人第一飞人,注定被写进体育历史教科书。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篇6

  1.群英荟萃

  杨振宁本科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后,考入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读研究生。读研究生期间,杨振宁住在联大昆中北院研究生宿舍。与他同室居住的有凌宁、金启华和顾震潮,黄昆和张守廉也偶尔来住几天。这些中华民族未来的精英们聚于一起,在陋室里交谈切磋,结伴探索着科学的奥秘。

  2.杨门长子

  作为杨家长子,杨振宁为鼓励弟妹多念书,还订出了一些颇为吸引人的规则:一天之中,谁念书好、听母亲的话、帮助做家务、不打架、不捣乱就给谁记上一个红点,反之就要记黑点。一周下来,谁有三个红点,谁就可以得到奖励———由他骑自行车带去昆明城里看一次电影。

  3.名师高徒

  杨振宁读联大物理学系时,给他上一年级普通物理课的是擅长实验的物理学家赵忠尧教授,上二年级电磁学课的是著名学者吴有训教授,上力学课的是在广义相对论等方面颇有研究的著名学者周培源教授等。

  但对杨振宁来说,除了物理系直接教他的这些教授们外,父亲杨武之对他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杨振宁在学校里,遇有不懂的问题、碰上难以处理的事,总是经常跑到数学系办公室向父亲请教。

  杨振宁还多次说过:"在联大给我影响最深的两位教授是吴大猷先生和王竹溪先生。"1942年,杨振宁本科毕业时,选了《用群论方法于多原子的振动》作毕业论文,并请吴大猷做论文导师。杨振宁在研究生院读书时,受王竹溪教授的教育和引导,对统计物理发生了兴趣。1944年研究生毕业时,杨振宁请王竹溪教授作硕士论文的.指导老师,在其指导下又非常成功地写出了硕士论文,《超晶格》即为其中的一部分。1983年王竹溪教授不幸逝世,杨振宁发来唁电说:"我对统计物理的兴趣即是受了竹溪师的影响。"杨振宁还回忆道:"以后四十年间,吴先生和王先生引导我走的两个方向———对称原理和统计力学———一直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

  杨振宁在研究生院期间听了马仕俊教授的课后,开始注意"场论",并对变形物体热力学也非常感兴趣。

  1957年12月10日,35岁的杨振宁和31岁的李政道因共同在美国《物理评论》上发表《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一文登上了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奖领奖台。其前,杨振宁写信给吴大猷,感谢吴先生引导他进入对称原理和群论的领地,并说后来包括宇称守恒在内的许多研究工作,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吴先生15年前介绍给他的那个观念有关。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篇7

  1934年,沈忠芳出生于上海市,从小目睹国破家亡、战火纷飞纷飞,他燃起了报国梦想,造飞机成了他最大的愿望。

  新中国成立后,沈忠芳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航空学院,在飞机设计专业学习。1958年,沈忠芳和他的同学们,大干一百天,终于将中国的第一架轻型旅客机“北京一号”送上蓝天,这是他的毕业设计,也是儿时的'梦想。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国防部从事导弹研究工作,国防部五院二分院就是沈忠芳导弹人生的开始。

  中国的导弹是从仿造开始的,但是真正创新则是依靠我们自己培养的人才。当时美国最先进的U2高空侦察机频繁进入我国空域侦察,高炮部队设伏防卫,当时碍于其飞行高度达到了21000米,飞机够不着,高炮打不准。

  为了震慑敌人,摧毁U2高空侦察机,我军开始自主研制地对空导弹系统。其中艰辛自然不必多说,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款地空导弹“红旗—号”横空出世。

  自此U2不敢来犯,我国导弹核心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独立自主研制的路子上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规范。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篇8

  炮弹、炸弹、导弹、核弹……当和平破灭,哪一种会成为对手先发制人的邪恶之矛?

  坑道、防空洞、地下工程……当战争来临,哪里才能撑起坚不可摧的安全之盾?

  曾赴海外刻苦求学,曾赴核爆中心现场试验,曾赴千米地下深入研究……他用毕生精力成就一项事业,解决核武器空中、触地、钻地爆炸和新型钻地弹侵彻爆炸若干工程防护关键技术难题,建立起我国现代防护工程理论体系,创立了防护工程学科,引领着防护工程科技创新,为我国铸就固若金汤的“地下钢铁长城”。

  他,就是战略科学家钱七虎——20xx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我国现代防护工程理论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教授。

  矢志报效国家,他让钻地弹遭遇钻地难

  今年82岁的钱七虎历经磨难。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他的家乡江苏昆山饱受战乱困扰,人民流离失所。那一年,母亲在逃难途中生下他。

  钱七虎在苦难中艰难成长。新中国成立后,他依靠政府的助学金,顺利完成中学学业。他成绩优异,成绩单被当作慰问品送给参加的志愿军。

  新旧社会的强烈对比,让钱七虎报效国家的感情日益强烈。

  1954年,钱七虎成为原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成立后选拔保送的第三期学生。毕业时,他成为全年级唯一一个全优毕业生。1965年,钱七虎在获得副博士学位后,从苏联留学归国。此后,防护工程成为他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国家间的军事竞争就像两个武士格斗,一人拿矛、一人持盾,拼的是矛利盾坚。我的使命就是为国铸造最强盾牌。”钱七虎这样描述他挚爱的防护工程事业,“防护工程是地下钢铁长城,也是国家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我军的战略方针是积极防御,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敌人先打了我们,我们要保存力量进行反击,靠什么?靠防护工程。”钱七虎归国后有一段时期,我国面临严峻的核武器威胁。他在核空爆防护工程理论与设计方法领域进行开拓性研究,研制出国内第一套核爆炸压力模拟装置,设计出当时国内跨度最大、抗力最高的飞机洞库防护门,相关成果被编入国家规范。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军事强国开始研制新型钻地弹、钻地核弹,动辄数十米的钻地深度和巨大威力让人不寒而栗。为此,钱七虎创造性地提出建设深地下超高抗力防护工程的总体构想,并攻克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为抗钻地核武器防护工程的选址、安全埋深、指标体系的建立和抗爆结构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实现了防护工程的跨越式发展。

  有人曾在某地下防护工程内当面表达对钻地弹的担忧,钱七虎的回答掷地有声:“我们的防护工程不仅能防当代的,也能防未来可能的敌战略武器打击,什么钻地弹来了都不怕。”

  这是一位科学家的豪气,更是一个国家的底气。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篇9

  有这样一位英雄的老战士,他的名字叫朱彦夫,被誉为活着的“中国保尔·柯察金”。他的传奇和事迹感动了无数国人。

  朱彦夫出生于1933年7月,祖籍山东沂蒙山区。他1947年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军后不久,就赶上了两场著名的大仗——孟良崮战役和淮海战役。解放战争中,他先后参加大小战役、战斗近百次,多次负伤,3次立功。

  1950年12月,在朝鲜长津湖争夺250高地的战斗中,朱彦夫所在的连队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与装备精良的'美军两个营进行着殊死战斗。敌人每天在阵地上抛下数百颗炸弹,山头被削去几十厘米,捧一把地上的土就有十几块小弹片。在反反复复的阵地争夺中,全连的战友相继牺牲,250高地上只剩下遍体鳞伤的朱彦夫一人。

  面对敌人的再次冲锋,朱彦夫把三挺机枪压满子弹,不停地换位射击,死守阵地。而就在朱彦夫再一次给机枪上子弹时,眼前突然飞来几颗手榴弹。他迅速抓起一颗扔向敌人,又抓起另一颗刚扔出手,就听到“轰隆”一声巨响,眼前一道火光,随后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不知过了多久,钻心的疼痛将朱彦夫从昏迷中唤醒,身体已经被厚厚的雪花覆盖,他想大声喊,但喊不出声;想伸开手,手指早已被冻坏。他一次次用冰冷的拳头搓揉双眼和脸部,想把沾在脸上的冰凉的东西去掉,但拳头不听使唤,又饥又渴之下,他索性将这个异物吞下,后来他才知道,那是被手榴弹炸出来的自己的左眼球。

  出于对生命的本能渴望,朱彦夫咬紧牙关,开始在冰冷的雪地上艰难地挪动躯体向前爬行。不知爬了多久,昏迷了多少次,朱彦夫终于被两名志愿军战友发现救起,紧急地送往战地救护所救治。

  由于朱彦夫的伤势太重,他被辗转送回国内接受治疗和手术。在长春军医大学附属医院,朱彦夫先后进行了47次手术,昏迷了93天,流出体外的肠子被塞了回去,医生把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朱彦夫醒来后,发现自己的双手和双腿都没有了,痛心至极,满脑子都是轻生的念头。想饿死,但护理人员按时往他嘴里喂食物;想跳楼,但没有手脚连窗台都爬不上去;想吃安眠药睡过去,好不容易攒起8片安眠药,吃下去却没能把自己“解决”掉。朱彦夫自杀了三次,都没有成功。

  还是医生的一句话点醒了朱彦夫:“你的命是我们用几个月的时间,千难万难,硬从死神那里夺回来的,你有什么资格不珍惜?”从此,朱彦夫打消了自杀的念头。

  严酷的现实是,他的双腿从膝盖以下被全部截去,双臂手腕以下被锯掉,左眼成了空洞,右眼视力也下降到0.3。一个没有四肢、没有左眼的特等伤残军人,怎样才能生存下去啊!

  虽然国家对像朱彦夫这样的特等伤残军人有切实的优待和抚恤保障,但朱彦夫认为自己“无手无脚仍是军人”,他不甘于成为一个躺在床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废人。1956年,他放弃在条件优越的医院疗养康复,毅然回到了故乡山东省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篇10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教育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对一个国家来说教育是一件大事,对一个家庭来讲更是一件大事。由于家庭因素及其他原因,一部分适龄儿童无法正常入学,对上学的渴望也只能是一种奢望,但张桂梅,一个62岁的老太太,瘦弱多病、无家无子,却用行动让1645名贫困女孩迈向了大学之路,实现了华丽转身,她就是人间的“天使”。

  做好一件事情并不难,难得是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对张桂梅来说,她这一辈子都在为贫困孩子的教育操心和操劳,为建立一所免费女子高中,面对旁人的不解、质疑甚至是谩骂,她都不予理会,牢记自己的初心,勇挑教育的重担,为改变贫困山区教育落后面貌,尤其是女孩受教育程度低的现实情况,她四处奔走,拉赞助,搞募捐,最终在她的不懈努力之下免费女子高中成立了,这不仅仅是一所学校,而是无数贫困女孩改变命运的希望之门,在她的辛勤付出之下,女子学校取得了可喜成就。

  张桂梅,由一名普通的'中学老师,义务当政府新建的华坪县儿童之家的院长,再到云南省华坪县女子高中党总支书记、校长,这一个个身份的转变和叠加,对她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称谓的改变,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身患疾病的她,面对当地组织的关心和照顾,都化作了她为当地教育事业做努力贡献的动力,她不为名利,不图回报,只为让每一位贫困的孩子能够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她用一双勤劳的双手撑起了贫困孩子未来的天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张桂梅用自己的教育初心,通过19年的努力实践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教育奇迹,她知行合一,身体力行,用行动向我们广大党员干部上了一堂生动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课,是用行动让贫困女孩华丽转身的“天使”。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篇11

  在进入高中后,体会到父母的辛苦,作为一个小山村的农民,要同时供养6个儿女上学,压力非常大,日子也过得异常的艰苦。

  作为老二的刘伯明,身上的`责任感让他做出一个艰难的选择,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以及想把上学的机会留给弟弟妹妹们。

  在高一的时候,他选择了辍学,跑到当地一个砖瓦厂,搬砖和拉板车,那些对成年人来说都是一项繁重的体力劳动,但是当时还未成年的刘伯明,却坚持了下来。

  搬砖的少年如果剧情如此发展下去,那么世间将少了一个航天英雄,而某处却多出了一位搬砖和拉板车的工人。在父母的劝说下,刘伯明体会到搬砖的辛苦,以及未来的渺茫,他决定用知识来改变命运,他结束了砖瓦厂搬砖的工作,重返学校上学。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篇12

  【颁奖词】

  桃李天下,传承一家。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人物事迹】

  叶嘉莹,女,号迦陵,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教育家、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专攻古典文学方向。现为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她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将中国古诗词的美带给世人。

  叶嘉莹10岁前,她都在家中接受父母的教育,诵读经典,由此开始与诗歌结缘。1948年冬,叶嘉莹随丈夫来到了台湾,不久,因为丈夫没有了工作,叶嘉莹靠辛苦教书承担起养活家中老小的重担。

  20世纪60年代之后,叶嘉莹先后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她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了国外。

  1978年暮春,叶嘉莹在报纸上看到内地的学校需要教师,便即刻给国家教委写了一封申请信,她希望不要任何报酬回国教书。

  1979年,她的申请得到批准,来到南开大学开始执教。40年来,她应邀到国内几十所大学巡回讲学,举行古典诗词专题讲演数百场。在数十年教学生涯中,叶嘉莹先生培养了大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人才,她的许多学生目前已是中国、加拿大、美国多所大学的知名教授和学术带头人。

  20世纪70年代,已是多所名牌大学教授的.叶嘉莹,愿不要任何报酬回国教书。如今,90多岁高龄的她仍坚持讲学,还捐出3500多万元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她用一生培养了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人才。叶嘉莹说:“人的精神品格能够提升,提升以后,他就有他自己内心的一份快乐。他不会每天总是为追求现实的那一点金钱之类的东西而丢掉人生最宝贵的价值。”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篇13

  今天一段视频在排球迷得到广泛的关注,在很短时间内就达到了过亿的浏览量,视频的内容是:在世界杯前夕,80岁高龄的老爷子宋世雄老师到女排探班慰问,并向女排的队员鞠躬代表球迷声称祝贺对女排的感谢。老人家的这一躬让许多网友感慨万千,让许多人的记忆回到了那个用声线传递比赛的年代,许多网友表示了对老爷子的敬意之心,通过这一躬让人们看到了老人家对于女排的感情有多深,敬意有多浓。他的这一躬体现的是老一辈媒体人对于排球的热爱,对于女排思想的尊重,对于新一代女足的期望。

  老爷子动作突然,让女排姑娘惊呆了,在过去那个平面媒体的年代,宋世雄老师用自己慷慨激昂的将女排比赛送到了千家万户,他用自己独特的解说将女排比赛的画面描绘得独特性有声有色,绘声绘色语言将收音机前面的听众带到了激烈的赛场,将人们的心紧紧地中国男篮拴在了赛场上,让所有听众的观众的心跳和赛场上的每一个回合紧密结合在一起。

  不安随着赛场的起起伏伏而激动混乱,有欢笑也有泪水。一言一语的描述像一只彩笔将女排的'拼搏精神画成了参天大树,一场场解说让这棵大树成长在全国球迷的心里长盛不衰。正是宋世雄老师的解说让女排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传奇。而这个传奇延续至今面向未来!

  在真人秀节目里说道宋世雄老师曾说过他和郎平指导有着39年的交情,其实这是他与中国女排39年的风雨同舟,老爷子的这一躬体现的不仅是他老人家谦谦君子之风,更道德素质体现的是作为媒体人的职业素养,尊重的是女排的精神,忠贞的是自己的职业。让人们看到了老一辈的媒体人蕴含着怎样的潜藏着觉悟和领悟。,他们更尊重这些努力拼搏的人。有着一如既往的热切和热爱。

  这些是现在有些媒体人应该学习的东西。现如今许多媒体人脚底无根高高在上,总是用一直俯视的眼光看待他人,要不就是语言尖酸刻薄、大肆批评,要不就是卑躬屈膝、阿谀奉承。单单就没有一个客观公正的态度。正如有些回帖说的那样:有些主持人媒体人才更应该看看这样尽可能的视频!与老爷子的这一躬让人因泪目不同,他们才是真的让人辣眼睛!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相关文章: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10-11

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事迹05-31

十大中国感动人物事迹11-14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精选】08-04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11-02

[推荐]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01-31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优秀12-19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心得01-12

[荐]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07-06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范文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