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观课报告

时间:2024-11-05 07:40:25 生物/化工/环保/能源 我要投稿

高中生物观课报告3篇【热】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逐渐认识到报告的重要性,报告包含标题、正文、结尾等。那么一般报告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观课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生物观课报告3篇【热】

高中生物观课报告1

  一、问题的提出

  生态问题日益严峻,我国人民和政府高度关注生态建设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必须“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十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并将生态文明扩展到“五位一体”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的战略地位,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快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报告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基础上加上了“美丽”二字。把美丽中国与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明确提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1]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培养生态文明意识是推动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和前提,维护生态环境,应该从教育抓起。《二十一世纪议程》强调“加快可持续发展、提升人类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解决能力的首要就是教育”。【2】教育可以使我们在意识形态的高度上和道德行为规范的层次上意识到生态环境对我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在教育中使学生学习到与我国规定的各项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条文,学会用法律法规来为自己和他人的言行负责。通过在高中时期学习了解相关生态文明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确立合理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改善自身的生态文明行为,有效通过生物课程对高中学生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是进行生态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一)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对生态教育的要求

  我国高中现行的“生物课程标准”强调: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得到更大地提升。生物科学素养指的是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参加实践活动及在面临问题并必须做出正确的决定的时候,所需要的一系列生物学的相关的基础知识,以及学生在科学方面所具有的创新、探究能力,形成正确、科学的态度价值观念。在“课程标准”的内容中更清楚的表述了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目标,并且在三维目标中均涉及到了生态教育及其教育目标的内容。

  (二)新课改的需要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改进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方面提出:要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与其生活相联系的“活”的知识;强调要把“要学生学”变为“学生要学”,即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中阶段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就是要在学校的教育活动过程中充分贯彻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相关教育教学思想,强调教学的多样化和综合性。在生物知识的讲授中要和学生所处的地方环境特有的生物、环境特点相结合,综合国家课程中要求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并创新的融入地方特色课程,挑选与学生所处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的素材,有效拓展校本课程,形成学生感兴趣的、易接受的融入了生态文明教育的生物课堂的综合教材,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特色化的课堂结构。

  (三)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报告指出,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学生恰恰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受益者,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的发展关系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的大背景,对学生也提出了现实的社会要求。要想满足社会的`需求,紧跟时代的步伐,就要求学生必须全面发展,掌握生态文明建设所需要的相关生态知识和意识态度。所以在高中生物学的教育过程当中适当实施生态文明教育,渗透生态文明知识,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生物教学自身的需要

  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本来就融合在高中生物教材及课程当中,高中生物必修Ⅲ——《稳态与环境》的主要学习内容就包括了大量的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知识及实例,从宏观的层次上讲述自然群落随时间迁移的演替,及人类活动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界造成的一系列或好或坏的影响,以及生物界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微妙关系,阐述了各种生物都是自然界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当人类离开了其他生物,离开自然界将无法生存,从反面证明了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生态意识,培养生态文明行为,对学生进行直观地,有效地生态文明教育。

  三、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一)创设生态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图片、视频等手段,有目的、有方向的创建生态教学情境,营造形象、美丽的教学氛围,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主动去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并潜移默化的在学生的意识中留下生态环境的美好,为学生确立生态文明意识有重要意义,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更主动的理解生态文明的思想和理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学科知识。

  (二)直观教学,给学生心灵冲击

  教师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板书、板画、模型、实物等各种直观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通过自己细致观察并分析来获取知识。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还能有效完成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有关于原核生物蓝藻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播放藻类形成的水华的视频录像,更直观的使学生了解生态污染及其成因,规范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三)开展第二课堂,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高中阶段并没有开设专门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所以要求生物教师有效依靠生物学科的教材,并主动融入地方特色,形成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并积极组织课外活动,组建兴趣小组,帮助学生培养生态文明意识,规范生态文明行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还可以改善周围环境,带动更多的人建设生态文明。

  (四)开发环保节日,强化生态文明意识

  在环境日、植树节等大众节日,组织环保活动。带领学生及家长参加小区、校园等清洁美化活动,使学生切身体会“生态文明建设从身边做起”,强化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亲身感悟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责任感,达到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

  四、结语

  高中生是中国社会主义未来的承担者,也是美丽中国的建设者,把生态文明教育主动地融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提升高中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文明行为。在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不仅可以营造出积极主动的教学情境,而且可以极大地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所以,探究并总结出一套有效且可行的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生物观课报告2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生物学科的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理论教学的目的是将生物学的本质或生物的自然特征按照系统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掌握生命活动的基础知识及其基本规律,让学生在感受和学习生命活动的同时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感恩生命。

  生物教学不应该是填鸭式的教学,而应该是“导学式”的教学。教师在传授生物学的理论知识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高中一年级的生物教学中,由于学生刚刚升入高中,高中生物的知识与初中生物完全不同。高中生物的实验课很多,而初中生物由于并非是中考科目,所以很多学校都不重视,学生基本上没有上过生物实验课。这种现象虽然不好,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高中生物教师进行生物实验教学。

  高中生物的第一节实验课是“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教师在讲显微镜的使用前可以先介绍一下显微镜的发明等趣味性的知识,引起学生兴趣后再讲解显微镜的使用,更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应用。在制作临时装片时,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动物、植物、水果、真菌等与生活息息相关、平时人们经常接触到的东西的细胞作为观察材料。这样,学生在观察时既能掌握所学的知识,又能使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得生物教学不再乏味,更提高了生物教学的效率。

  理论联系实际的实验有很多。例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质、蛋白质”实验。虽然这个实验被安排在高一生物的第一章第一节中,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此实验安排在第四节教学结束后进行。原因是学生在系统地学习了糖类、脂质和蛋白质的特点后再进行实验,更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和掌握,在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对所学知识的复习作用。

  实验材料可以不局限于书中所介绍的材料,可以适当地加一些时令水果蔬菜或是学生自己准备其他食物。这样进行实验有助于活跃实验气氛,更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能让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食物属性有个大概的了解,学生可以据此对自己及家人的饮食做出适宜的调整。

  在这节实验课中还涉及切片和染色的步骤。教师在进行讲解的同时,也应进行实验安全知识的讲解。如在切片时应避免切伤自己和同学,使用试剂时应避免试剂污染实验服和皮肤,更不允许将实验用具及试剂带出实验室等。

  二、扩展联系运用的能力

  生物教学的教学目的是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想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必须将这些文化知识扩展开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这种能力的培养在生物实验课上得到了体现。例如生物必修1中的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本实验的目的在于了解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为进一步学习酶的本质以及酶的应用起铺垫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洗衣粉、洗洁精,它们通常添加了酶或酶制剂。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对比实验,加酶和不加酶的洗衣粉或加酶和不加酶的洗洁精的去污效果有何区别?让学生自己提出实验的变量和不变量,自己设计、操作实验,得出结论,并进行讨论,书写实验报告,锻炼学生的运用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会遇到虚假广告,学生可以用所学的生物知识鉴别市场上一些含酶消费品的真伪,防止上当受骗。生活中的新产品层出不穷,通过对酶的学习,学生们也可以对一些与酶相关的新产品的成分进行判断,看其实际的使用效果,并与同学和老师进行讨论,将所学习的知识扩展并运用到实际中去。

  在“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实验中,要求学生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本次实验学生学习了如何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以前也学过如何观察DNA和RNA,可是细胞内含有多种细胞器,“如何观察其他细胞器”这个问题会引起学生们的好奇心,让学生们带着问题查阅资料,提出一种观察细胞内其他细胞器的方法。在实验课堂进行讨论,并用已有的实验条件验证学生们提出的观察方案。

  在现有的课本知识的条件下,在教学中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扩展思维,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可谓一举数得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是素质教育下教师的首要任务,但是,思维扩展也需有一个度,不能让学生异想天开,要用科学的方法见证实验,不能天马行空似的做实验。这样不仅浪费实验资源,更浪费学生的时间。因此,在进行扩展运用教学时,教师要掌握好度。

  三、多学科综合运用的能力

  生物学科属于理科。然而生物与文科的联系也是相当密切的。首先是语文学科,学生在实验课后要书写实验报告,用文字将实验过程描述出来,并对实验结论进行分析和讨论。实验报告的表述既不能夸张也不能过于简单,这些过程都离不开文字的叙述,文字是生物实验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如此,生物学科与地理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必修2“遗传与进化”部分里,着重介绍了地理环境与生物的密切关系。由于地理条件的不同,生物的物种也不同,热带和寒带的植物和动物种类也都不尽相同。不同地带的气温、湿度、人们的生活习性、饮食习惯不同,生物的进化方向不同,物种间还会形成地理隔离。

  生物不仅与文科有联系,与理科也有联系。比如化学学科,在进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需要用无水乙醇、石油醚、丙酮、苯等有机溶剂和二氧化硅、碳酸钙进行层析。将不同成分的色素层析在滤纸的不同位置。不仅这个实验是这样,高中生物实验大部分都需要用到化学试剂,化学试剂是分析生物成分、区分生物细胞内不同细胞器的重要手段之一,生物实验离不开化学试剂的“帮助”。而在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中则会用到数学知识,用数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归类,分析出其中的不同或相同之处。例如,在探究酶活性的实验中,需要探究酶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这种类型的实验都离不开数学。

  “神十”从月球回来不久,“玉兔”刚刚着陆月球。这些看似遥不可及的航空项目,其实也有着物理和生物的结合。航天器将生物种子或生物资料带入太空,太空中的微重力、强辐射等物理条件作用于生物体。

  四、结语

  生物是自然学科的基础学科之一,而实验是生物学科的基础。在进行生物实验教学时,教师的教学方法很重要。教师不能沉湎于过去的应试教育模式里,而应走出“围城”,用素质教育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培养综合型学生为目的,在生物实验课堂上用有限的实验资源,挖掘学生无限的实验能力、实际应用的能力以及各个学科的综合运用能力。

高中生物观课报告3

  教学评价是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内容,简单来说,教学评价就是通过组织开展一些考试、评估、测试等教学活动,对学生的生物认知水平、理解能力和综合素质等各方面的状况进行了解和掌握。教学评价有助于教师对教学整体进行调节和控制,从而保证教学方向朝预期目标进行。然而,就目前高中生物教学现状来看,教学评价被狭隘地局限在了考试成绩上,分数成为了评价教学的唯一标准。学生的智能是多元的,也是充满变化和具有可塑性的,因此,教学评价也应立足学生长远发展,不但要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还要对内容、方法、过程等方面进行相应评价,形成多元化评价方式,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一、评价过程应从课前开始

  教学评价应该是贯穿教学始终的,而评价的重点首先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在组织课堂教学之前,从课前预案开始,就要对学生进行一个评价分析,立足学生不同层面的“差异”,确定合理的教学起点,客观组织和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材料、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如在教学选修课《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一课时,课前通过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分析,发现由于微生物其个体较小,一般学生对其没有直观印象和感性认识,但是大部分同学通过初中阶段的生物学习,对细菌、病毒结构已经具有一定了解。为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微生物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作者使用多媒体教学,将微生物的形状、结构,微生物的培养、繁殖、应用等内容制作成课件,为学生呈现了一个直观动态的微生物世界,丰富了学生感知,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元化评价策略

  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是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如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主动参与情况、生物探究精神、生物与生活的联系能力等等。教师应有意识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采取多元化的评价策略,从而实现教学与评价的有机统一。下面以《光合作用》一课为例,具体说明应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元化评价策略。

  (1)学生自评。在教师完成“提取和分离绿叶中的色素”实验展示后,鼓励学生亲自上台进行实验,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实验开展自我反思评价,对实验中自己使用的方法、产生的实验现象进行评价与反思。针对成功和失败的例子查找原因,总结经验。在这个过程中,评价主体由传统的教师评价转换为以学生为主,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学生自发、自觉地进行修正与完善,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良好发展。

  (2)学生互评。本节课作者采取了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布置任务,通过知识传授和实验观察,掌握下列知识:①正确写出光合作用反应式;②用所给实验材料,设计证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的实验;③了解光合作用的产物氧气来自于何物;④阐述你对光合作用的认识。最后让学生分组汇报学习内容和观察过程,并由其他学生给予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来自于学生中带有赞赏、质疑、肯定等多种评价意见,学生在对他人进行评价的同时,无形中提高了自身多项思维能力、判断能力、鉴赏能力等综合能力,使评价的功能得到充分彰显。

  (3)教师的延时评价。延时评价,就是学生在进行提问或者得出结论后,教师并不急于给予评价,而是给评价“留白”。将一段时间留给学生进行思考,通过提示或者暗示去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发现和探究,然后再给出合理评价。在本节课讲解完后,给学生设置问题:利用光合作用原理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是:A带土移栽、B合理密植、C根部松土、D地膜覆盖。同学们众说纷纭,答案不一。针对这种情况,作者并不急于进行肯定或者否定,而是让学生们回想自己学过的知识:光合作用是不是和光照时间还有二氧化碳浓度有关?是不是光照面积越大,光合作用就越强?激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继续分析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寻求正确答案。这种延时评价方法,为学生讨论分析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三、多元化测试评价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多元化测试评价,就是打破传统的以考试为唯一评价标准的模式,使教学评价的`目的不再单一以让学生掌握知识为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布置专题作业。专题作业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如调查报告、专题论文等等,让学生对有关资料、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和收集,通过建立观点、事实论证、组织文章,最终将调查、研究的内容和结果通过报告、论文的形式得以体现,这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考量。

  (2)多样化考试方式。高中生物教材内容中,可供学生参与探讨的话题和问题很多,因此,对诸如月考、半期考的考试上应作科学改进。在试题上,提高开卷试题的比重,多出一些具有探究性、开放性、综合实验性较强的题目,并可以提前发给学生,让他们分组调查,可以共同查找资料、共同研究讨论,形成最终结论。

【高中生物观课报告】相关文章:

高中生物观课报告02-05

高中生物观课报告5篇【热门】09-09

观课报告09-30

音乐课观课报告10-31

音乐课的观课报告05-14

生物观课报告05-22

小学观课的报告10-14

数学观课报告01-19

关于观课报告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