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蟋蟀的住宅评课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评课稿,通过评课,可以把教学活动的有关信息及时提供给师生,以便调节教学活动,使之始终目的明确、方向正确、方法得当、行之有效。如何把评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蟋蟀的住宅评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蟋蟀的住宅评课稿 篇1
今天上午,随校长、教导主任一道听了本学期新进我校教师的课,这是一堂精彩的语文课,让听者如沐春风,拍案叫绝,故记之。
首先,这是一堂辨识度很高的语文课,散发着浓浓的语文味。从理解课题开始,删繁就简进入正题。出示蟋蟀图片,认识蟋蟀又叫蛐蛐,学生的兴致马上来了。未成曲调先有情,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抓住第一自然段句子中的关联词进行教学,“不光……还……”,还可以换成哪些其他的关联词语?学生找出“不仅……还……”“不但……而且……”“既……又……”从课文内容上看,主要侧重于前面还是后面?这样的教学显得扎实有效。平时,关联词语教学往往不够重视,采用替换教学,对相近的关联词语进行了巩固与运用,成功串起“珍珠”。认识著名作家法布尔以及他的《昆虫记》,让学生做一个粗浅的了解。接下来是初读课文,一般来说,初读课文需要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比较具体的提示:第1自然段,蟋蟀出名的原因;第2-6自然段;第7-9自然段。这种方式,可圈可点,便于学生操作,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读书的目的明确,这是对学生整体把握能力的训练。检查字词教学,重点讲了蔽、惧、搜、毫四个字,选择这几个字,是颇一番思量,因为都是平时学生易错字。接下来,教学蟋蟀住宅的特点,抓住句子进行教学,如:蟋蟀在平台上弹琴,其实是蟋蟀在鸣叫,把它说成是弹琴,有什么好处呢?学生说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看着蟋蟀活动的图片,一共三幅图,分别是享受美食,做游戏,欣赏风景,运用拟人句来说。这个环节的教学,是学习课文表达方式——拟人的手法,以课文为例,进行学习迁移运用,举一反三。而且,从内容上都是讲蟋蟀的活动,与课文内容有机结合,并不突兀。最精彩的要算让学生变换人称方式来进行介绍。“大家好,我是一只小蟋蟀,我来向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家……”这个环节的教学,体现了老师的教学理念:创设语言表达的情境,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匠心独运,令人赞叹。
其次,老师具有很强的指导艺术。蟋蟀的隧道长九寸时,九寸是什么概念,学生还真的不知道。因此,老师讲解,告诉学生一寸3厘米左右,9寸就是30厘米左右,用手比划长度,让学生很直观形象感受到其空间的大小。在教学“半掩”这个词时,让学生上台演示关教室的门,什么叫做“半掩”,趣味盎然。老师把蟋蟀住宅特点的.学习与感受蟋蟀聪明能干结合起来,比如,隧道为什么要倾斜的?为什么要朝着阳光?整个过程,指导细致,有条不紊。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的成长进步是明显的,就是老师之功。在老师的心中,环节的设计目标指向非常明确,为什么要有这个设计?做到有的放矢。这样的教学时朴实的,也是扎实的。不花哨,但是很实用。老师教学处理,做到详略得当。重点教学第5段,舍得花时间,浓墨重彩,精雕细琢。而第6段教学,就一笔带过。一篇文章,要选择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来教,千万不要面面俱到,要学会取舍。
第三,老师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感觉舒服。朗读指导令人耳目一新。科学小品文比较枯燥乏味。老师通过指导朗读,在理解句子的意思,感受蟋蟀聪明能干以后,让学生读出这种感觉。读中理解与感悟,读中积累,比如读出排水优良的感觉;读出隐蔽安全的感觉。带着感觉去读,读出的味道就不同了。
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如果说,这堂好课,有什么缺憾的话,那就是改变人称,让学生介绍蟋蟀的家这一个环节。两个学生都上台讲,欠缺的是,虽然特点讲了一些,但是有好一些没有讲到,课文中的词语运用的也比较少。如果,老师在教学时候,能够有机板书重要的词语,让学生有所凭借,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让学生借助语言的“桥梁”,讲起来就会顺畅些,而且目标指向也更加明确:一是要讲出住宅的特点,二是要运用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在语言表达的时候,要注意避免空泛,胡乱讲一通这一弊端。
蟋蟀的住宅评课稿 篇2
在本学期听评课的第二周,我听了毕xx老师执教的《蟋蟀的住宅》,下面简单谈谈我的想法。
毕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自学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教学效果明显。教学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传授与给予的过程,对教师来说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获取知识,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习探究的方法和培养自我探究的能力。
一、首先是注重学生理解词语能力的培养。
毕老师在学习课文时,对于理解重点词语“随遇而安”一词时,采用了联系上下文的读书方法找出重点句子词,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内容,效果俱佳。
二、其次是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自学探究阶段,学生默读课文时,毕老师注意提醒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便于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
三、再是侧板书设计巧妙、重点突出。
毕老师的板书也是经过一番心思设计的,主板书板块虽然有些全面聚到,但是她的侧板书“伟大的`工程”却是突出了学习本文的重点,这与蟋蟀柔弱的建造工具“前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凸显了蟋蟀建造工程的伟大,更易于学生理解文本。
四、最亮点的还是聊天对话赋予新意。
在教学中,毕老师设计的假如我是一只昆虫,我与蟋蟀的聊天对话,让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感到非常有趣。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的一大亮点,这种趣味性教学值得我学习借鉴。
毕老师的这堂课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学的习兴趣更为浓厚,实现了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充分发挥了信息化教学的优势。
蟋蟀的住宅评课稿 篇3
《蟋蟀的住宅》选自小学课标人教版第七册的第二单元,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课文内容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性趣。
上课之前,我进行了大量的准备:查找课件,找寻有关资料,准备教学流程,可谓费尽了周折,我对这篇课文的教学充满了期盼,却忽略了我最应该关注的群体——学生。上完之后,效果却令人绝望,因为整个课堂气氛太过沉闷。面对此种最终,我静下心来找寻根由。哦,我没有把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这节课,留给我的启示很多很多:
课前预习必须到位,才能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流程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当前学习状态。这堂课前,因为我认为这篇文章容易激发学生的性趣,即使他们预习不好,也不会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我只简单地布置了预习任务——读五遍课文,疏通文章的字词,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可我并没有认真地落实。最后,上课时,让学生去选择蟋蟀的住宅在北岸还是南岸时,当教师寻问可以从哪个自然段找寻到相应的帮助时,积极参与的.同鞋很少。当学生选择好后,让学生体会"随遇而安"、"慎重"的含义时,主动回答的学生也不多。若上课前教师把预习落实到位,如此的局面必然不会出现。课上到此,教师似一只折翅的鸟儿,早已无法飞翔。
学习方式必须多变换,才能激发学生潜力。语文新课标指出"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主动参与教学,让学生造就学生、综和、应用、实践语言的能力。这堂课中,教师利用flash课件带学生去蟋蟀家做客,让学生根剧文章内容说出蟋蟀住宅各部分的特点时,我让学生进行分组讨仑,然后进行汇报。后来,进行"做导游"这一环节时,我又采取了这种探讨方式。这种探讨方式,虽然能购让学生加强合作意识,但也会削弱学生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养成依赖的"恶习"。若对第一个教学环节采取思考的学习方式,只怕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好,教学效果也会更好。就是学习方式的单一,使得学生的思惟受到了束缚,教师的拓展受到了限制。
朗读形式应多样性,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情。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享受语文,让阅读成为一种对话,让表达成为一种倾诉,让思惟成为一种习惯。在教学这篇课文,为了让多数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我多次采用了全班齐读这种形式,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很少采用另外少许阅读形式,如,分组读,个别读,赛读,范读,使得学生的情感体验受到了压制,让他们内心的那种惊叹,那种惊讶无法呈现,可谓一大憾事。如果,在朗读这一过程中,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临了,让学生谈参观完蟋蟀住宅后有什么感受时,必然会水到渠成,答案也会精彩纷呈。
一堂课留给我的思考很多,但这些思考也必然激励我不断前进。
蟋蟀的住宅评课稿 篇4
今天,仔细观看聆听了乳山市第一实验小学的焉李辉老师执教的《蟋蟀的住宅》优课,收获颇多,感悟深刻。下面浅谈一下我观课后的几点感悟。
本节课比较成功的方面是:
第一、课堂教学环节递进,思路清晰。
焉李辉老师精心设计了本堂课的教学流程,从质疑题目——导入新课,理解词语——整体感知、创设情境——深入研读,包括三项层递式情境任务:活动一“选一选”、活动二“标一标”、活动三“夸一夸”,任务驱动——延伸阅读,各环节之间过渡自然,连接紧凑,体现出了认知事物由易到难的规律。
第二、重难点突出,教学形式灵活。
本节课焉老师紧紧围绕蟋蟀慎重的选择地址、住宅的特点这两方面展开进行教学,在教学中采用朗读、默读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采用师生共析、同桌互说、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内容学习,既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第三、连环层递的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积极的态度。
焉老师通过创设三个连续的情境:活动一“选一选”、活动二“标一标”、活动三“夸一夸”,在“选一选”环节中,学生仔细研读5、6段文字,根据作者准确的表达,在四幅蟋蟀住宅平面图中选择正确的一幅,既理解了蟋蟀选址特点,又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准确的表达。在“标一标”环节中,焉老师板贴大家选中的平面图,请学生再次研读5、6段,找找蟋蟀住宅的结构和特点,学生热情高涨,既理解了蟋蟀住宅特点,又感受到作者生动的表达特点。在“夸一夸”环节中,学生更是对蟋蟀住宅特点背后藏着的优点有了深刻的.认识。情境活动创设调动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了文本。
总之,这堂课教师既是引领者,又是参与者。学生是本堂课学习的主体,课堂收获很大!从课堂效果来看,这是一堂师生互动较好,以生为本,生本高效,同时又突出语文主题学习的一堂课。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虽然这节课还有许多不足,遗憾之处在所难免,如部分环节处理还不够灵活。结合本节课出现的问题,在今后的备课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再仔细研读教材教案,不仅要备教材,更得备学生,真正把备课深入下去。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尽自己最大努力争取让学生在课堂上既能动起来朗读,又能静下来思考、倾听、感悟。这样动静结合的课堂才是能够促进孩子扎实地学到知识的课堂。我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蟋蟀的住宅评课稿 篇5
首先感谢教研院刘老师的邀请,做《蟋蟀的住宅》同课异构的点评,给了我这样一次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今天杭州和柳州两地通过网络活动的形式,开展了一次小学语文"同课异构"教学观摩活动,两位语文教师各显神通,展示了在新课改理念下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艺术。
两位老师选择的教学内容是四年级的《蟋蟀的住宅》第一课时。这篇课文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在文中,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真实地介绍了蟋蟀的住宅特点和修建过程,赞扬了蟋蟀不辞劳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文中对于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如何建造住宅的描写栩栩如生,使我们如临其境,如见其虫。对于这篇课文两位老师的同课异构,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这次听课的感受。
一、“同课”异构的意义
同课异构活动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它搭建了一个交流互通的平台,在展现每个教师风采和特质的同时,更形成了多向思维的碰撞,集体智慧的凝聚,从而使每个参与者都获益匪浅,教学能力得以提升。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就会有不同的解读和不同的构思,也体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和个人特色。
同课异构可以同中有异,异中渗同。《蟋蟀的住宅》这一课,可以设计以读为主,合作交流;可以紧扣住宅特点,感受蟋蟀住宅工程的伟大;可以关注作者的写法,进行语言感悟和训练。再来看看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与教学内容的贴合度,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表达风格,有人善于课堂语言渲染,有人善于点拨学生思维,有人教学思路严谨,有人教学灵活多变。因此“同课异构”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师自身的优势,取长补短,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二、关于《蟋蟀的住宅》文本解读。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精读读课文,精读课文从文本内容和文本的年段来看,要注意两点:一是编者意图的分类是精读;二是学段语言文字训练目标的定位,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同一节课,要想有不同的出彩,对于老师来说,离不开文本的精读,离不开教师的深厚底蕴,因此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效果,与教师的解读能力和深度思考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课题解读的侧重。
《蟋蟀的住宅》这个题目有什么特点?宅字的意思是指住所和较大的房子的。上面就是一所房子,地下站着一个人。“住宅”一般是指人的住房,可是蟋蟀是动物,住宅还可以换成别的词吗?比如:别墅、房屋、洞穴等等,为什么作者要用“住宅”这个词呢?这篇课文题目的特点就在于作者把蟋蟀当作人来写,也表达了作者对于蟋蟀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可以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还可以加入“宅”字的书写指导,以及甲骨文的字理教学,导入新课。
(二)抓住课文的关键词。
“随遇而安”“慎重”
联系全文想一想哪些地方体现出了“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蟋蟀精心选择住址,把巢穴选在向阳的地方,门口有草丛掩盖;巢穴是它一一点儿一一点儿挖掘的,没有半点儿马虎。等巢穴挖好了,它还会随着天气和身体变化不断地改进巢穴。可见,蟋蟀对自己的巢穴要求多么高,不像其他昆虫那样随便找个巢穴就住下来。
“伟大的工程”
为什么作者说这座住宅是伟大的工程?蟋蟀把巢穴建在向阳的地方,最多有九寸深,且排水优良,可见蟋蟀是很有智慧的。它的巢穴虽小,但是靠它那柔弱的身体建成的,用来施工的工具仅仅是细弱的前足、钳子和后腿,这与要完成的扒土、搬土块、推土、铺土、整修等工程相比,是多么大的反差!所以对蟋蟀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一个伟大的工程。
法布尔差不多30年持之以恒对蟋蟀连续细致地观察,把如此可爱的小生灵通过文字的形式把它送到我们眼前,这样一种对科学持之以恒地追求的精神,更是一种伟大的工程。
(三)抓住语文要素来教学。
单元导读提示语中,比如我们在提到“感受作者连续细致观察”“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时,除了课文内容的连续观察的介绍,还可以讲法布尔是如何观察虫子的,这种资料网上非常多,也可以从《法布尔传》中摘取一些文字,再配上图片,让学生感到法布尔的钻研科学精神,为之而震撼。
(四)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
《蟋蟀的住宅》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选自法布尔的《昆虫记》。教学这篇课文,需要落实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感受作者连续细致地观察,体会文章准确生动地表达”,同时也要对《昆虫记》进行导读。虽然统编教材把《昆虫记》的阅读放在了八年级推荐阅读书目,但是其有趣的内容和生动的描写都适合小学高段学生阅读。况且初中学生学习任务重,提前阅读相关名著对初中的学习非常有好处。我们除了完成单元教学目标外,可以加上名著导读,这样就打通了课内外的界限,巧妙地从课内阅读引导到课外阅读,让一部分爱读书的学生充分地学习和发展。
(五)关注作者拟人写作手法。
课文把蟋蟀比作人,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想一想在表达上与课文有什么不同。明确:拟人,就是将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其人的.特征。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拟人手法的运用。作者将蟋蟀当作人,把它称作“专家”“主人”,把蟋蟀的洞穴说成是“住宅”,里面有“大厅”“卧室”;把蟋蟀的叫声说成是“弹琴”。
拟人写法的好处:
(1)这样写语言风趣幽默,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使说明浅显易懂,易于理解。
(2)课文语言生动活泼,充满了盎然的情趣,而本题所给片段说明性极强,含有较多专业名词,属于专业性的说明文。
运用拟人时注意: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必须是出于自己的真情实感;事物本身的特点和人的特点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拟人写作手法目的明确,借物抒发作者内心情感,从而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插图资料的利用
根据课文中的插图,找出相应的文字段落,对比课文的第5、7、8段进行赏析)让学生有个更加直观形象的认知。插图的内容是在一片茂密的草丛中,有一只蟋蟀在自己的住宅前面,可能是在建筑住宅,也可能是欣赏自己的杰作。
四、教学设计的不同构思。
下面我们就来赏析一下两位老师《蟋蟀的住宅》同课异构的不同特点:
(一)新课导入的不同
杭州的姚老师,出示甲骨文“宅”,外形像一个房子,运用字理教学,明确宅的意思。并且教授和提醒“宅”字的书空,屋檐宽、底座平、房子稳。接着出示课文《蟋蟀的住宅》中的住宅,最后让学生质疑课题,说一说自己特别想知道些什么?为什么建造住宅?什么样的住宅?如何建造住宅?
柳州市的汪洁老师也是利用蟋蟀叫声导入新课,这种方式贴近课文内容,蟋蟀善于鸣叫,在昆虫界是赫赫有名的,谁能说说它成名的原因?一是因为唱歌,二是因为住宅。接着出示“临”字的字形辨析,指导书写这个生字。揭示课题,书写“宅”字。教师提问:“宅”一般指人居住的地方,为什么蟋蟀居住的洞穴也能称之为住宅呢?学生质疑提问,激发学习的兴趣。接下去走进课文的具体内容。
(二)教学方式的不同
杭州的姚老师很重视关注学生语言感悟的兴趣点。首先老师通过对比的方式,寻找蟋蟀和其他昆虫寻找住宅的不同态度的语句;其次,姚老师用表演和采访的形式,来感受蟋蟀不愿意随遇而安地寻找住宅,然后分角色进行朗读进一步体验蟋蟀住宅的伟大。重点体会“随遇而安”和“慎重”两个词。第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蟋蟀住宅的图片和课文语言表达的对应分析,也是进一步感悟语言的有效方式。(阳光充足、小草半掩着门、弯弯曲曲、排水优良,门口有平台)。看图片说一说蟋蟀住宅的样子,最好结合课文读一读。最后还有小小设计师的教学环节,课堂上孩子们上台展示表演投入,学生感觉十分有趣。
柳州的汪洁老师关注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处处留心皆学问”,采用追问的形式,不断带领学生走近文本,探究语言的魅力。关注作者的表达方法。我们先运用查工具书,换词法理解了词语的字面意思,又联系上下文又更深入地理解了“慎重”在文中的意思。法布尔通过拟人的手法,用如此生动的表达就把一只对自己的生活有追求的小蟋蟀展现在我们眼前;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关键词的理解,可以用联系上下文,查找工具书,联系生活经验等;关注课外拓展延伸。出示关于法布尔、蟋蟀和《昆虫记》,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信息。感受蟋蟀住宅伟大的工程以及法布尔对昆虫的热爱之情。
(三)语言训练的不同
杭州的姚老师的生字词教学通过游戏的方式,来检查预习效果;课文的理解通过抓关键词“随遇而安”和“慎重”来感受蟋蟀住宅工程的伟大。其间,老师还采用采访的形式,让学生表达“选择住宅的条件”。寻找关键句,体会到蟋蟀怎样的特点?(聪明、机智、严谨、智慧、有才干)。小组合作学习表达:假如我是天才设计师——蟋蟀,我向大家隆重地介绍我这样设计住宅的思路。让学生自己当作蟋蟀,介绍自己的住宅的设计特点。
柳州市的汪洁老师课前的预习单利用高效扎实,其中包括课文朗读、生字新词、课文结构梳理、阅读疑问、拓展延伸五个方面。通过分析预习情况,直接展示学生关注的两个主要问题:
1、为什么要慎重选择住址?(体会文章生动的表达)法布尔通过拟人的手法,用如此生动的表达,把一只对自己的生活有追求的小蟋蟀展现在我们眼前。
2、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教师引导学生圈画出课文重点的词句,在旁边批注你的感受。作者是如何进行细致观察的?也许是:用手触摸墙壁,发现它光滑的特点;眼睛看得很仔细,发现住宅内部简朴、清洁、干燥、卫生的特点。
(四)结课艺术的不同
杭州的姚老师结课时,采用综合练习,巩固字词。出示语段,让学生填写完整。“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常常(慎重)选择(住宅),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儿一点儿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这样既可以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有效地记忆和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可谓一取两得。
柳州的汪洁老师以资料补充来结课。一是PPT出示预学单预学单上的相关资料补充。感受蟋蟀建宅的持之以恒。蟋蟀可以说是用尽自己一生的力气,建造出了这样一个舒适,巧妙的住宅,这样看来它的住宅的确可以被称为——伟大的工程。二是推荐读物《昆虫记》中这些文章都有———人的味道,人的情感,人的故事。感受法布尔观察昆虫的持之以恒。这样持之以恒的伟大的工程,不止体现在蟋蟀身上。其实,法布尔差不多30年持之以恒对蟋蟀连续细致地观察,把如此可爱的小生灵通过文字的形式把它送到我们眼前,这样一种对科学持之以恒地追求的精神,更是一种伟大的工程。
两节课也有相同之处:一是课前重视预习思路相同。都有预习单,课前做好铺垫,节省教学时间,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二是教学文本内容选择相同。两位李老师都是选择“蟋蟀住宅的特点”内容来教学的。三是两位老师都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生字识记、词语积累和书写训练。
当然,语文课堂教学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对于这两节课我提一点小小的建议。一是两位老师的板书都是使用板贴,虽然使用板贴节省时间,美观,但是我建议老师最好自己书写板书。特别是生字的书写指导,老师一定要亲自板书,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汉字书写的规律和运笔方式。黑板板书,最好也自己亲笔书写。二是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和提问的时间有点多,我们可以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阅读中理解,在文本中来来回回地欣赏语言魅力。三是关注文体意识,《蟋蟀的住宅》市一篇文艺性说明文,教学中可以关注说明方法,如列数字(九寸深,一指宽),作比较(蟋蟀建筑住宅两个多月和作者仅仅观察两个小时就不耐烦)、打比方(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等。
以上的点评仅仅是个人的一些看法,观点也不一定正确,仅供两位老师参考,敬请刘老师和各位语文老师提出批评和建议。远程观评课,异地教科研。希望通过这一次的网络教研听课、评课活动,我们能够互相取长补短,在交流和碰撞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谢谢各位老师的聆听!
蟋蟀的住宅评课稿 篇6
《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作者全文采取拟人化的写法,到处都能发现作者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蟋蟀的喜爱与敬佩之情。当学生饱含着对蟋蟀的浓厚兴趣和探求欲望来学习课文时,也就很容易能够掌握蟋蟀住宅这项伟大的工程了,当然,如此学到的知识也会更深入、更真实,受到的启发更大。
1.教学效果(思效)。
这节课最大的收获就是写法上的收获,通过课堂学习能够学以致用,这是最让我感到欣喜的。
从课文题目我们就可以看出作者将蟋蟀的洞穴说成“住宅”明显是将蟋蟀当作人来写,文中像这样的词句还有很多,比如“唱歌”“弹琴”“专家”等等,都是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表明了作者对于蟋蟀的'喜爱之情。
比如,在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中,通过作者具体而生动的描写,我们仿佛能看到蟋蟀忙忙碌碌的身影,仿佛身临其境一般。作者为什么能够写得如此的生动、具体呢?主要原因在于作者长期细致地观察,这里就使学生明白,要想把一件事物(事情)写详细,就要耐心地、细致地去观察。我让学生观察教室内植物写出《绿萝》,将课文学习中学到的观察方法及其表达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学生写出来的片段有了明显进步。
2.教学收获(思得)。
(1)抓题眼“住宅”,循着作者的思路,带着学生对住宅做进一步的了解和新的发现,在不断地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这是伟大的工程。
(2)“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在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和感悟时,根据学生普遍对住宅特点感兴趣的情况,对课文内容作了大胆的取舍,重点研读住宅特点部分,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感悟小蟋蟀舒适的住宅是和它们的不肯随遇而安、慎重选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3)采取读、思、议结合的方法,品词品句,学生有了主动参与的意识,课堂氛围显得和谐而充满活力。
3.不足之处(思失)。
一般来说,这种类型的课文理解起来障碍不大,只要多读几遍,就能把课文内容理解个差不多,难度不大。然而,语文课的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借助教材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并逐渐学会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就本课教学而言,应该说只是完成了初步理解文意的这一浅层次目标,语言文字训练不够。
4.改进措施(思改)。
上课之前,我们往往进行了大量的准备:查找课件,寻找相关资料,准备教学流程,可谓费尽了周折。我对这篇课文的教学充满了期盼,却忽略了我最应该关注的群体——学生。所以说,不管是备课,还是课上,还是课下,老师心中都要有学习的主体“学生”,这样的话课堂会少一些遗憾。
蟋蟀的住宅评课稿 篇7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经典的科学小品文。
今天用了两个课时跟孩子们一起把课文学完了。从教学策略的选择上,仍坚持"读议结合,以读为主"的原则,把大量时间放在了引导学生读课文上面。
根剧课文的层次,或以自然段为单位,惑者按照意义段来读,拷虑到教学时间不宽裕,在朗读要求上没有题出过高的标准,只是强调要读凿凿、读整齐。读完之后,让孩子们议一议段落的基本大意,如此做是为了训练孩子概括段意的能力,是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的。议了段意,通常会由我题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
如读完本课前第二自然段,我设计的问题是"蟋蟀选择住址的标准是什么?跟其他动物相比,蟋蟀的`做法体现了什么?",孩子们很快就找到了"排水优良"、"有温和的阳光"、"不肯随遇而安"、"慎重"等关键词,在集体探讨了随遇而安、慎重两个词语的意思之后,孩子们对蟋蟀选择住址的标准和讲究程度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而后再读课文,感觉就明显不相同了。讲到蟋蟀住宅的特点时,根剧课文的表述,我跟孩子们一起在黑板上画出了蟋蟀住宅剖面图,洞口的位置在哪里,平坦的平台以及九寸深、一指宽的遂道,都被直观呈现了出来。我感觉如此做效果不错。
蟋蟀是怎样建造住宅的,也是解读课文的一个要点。可惜的是由于时间关系,这部分内容讲得有些局促,对教材的挖掘不太够,只要点帮助孩子们理解了前足扒土、后足踏地、两排锯推土等内容,缺少了对蟋蟀幼弱与建造住宅工程量巨大的对比,也没能对作者细至入微、极富耐心的观察加以提示,更不要说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了。而这个是本单元教学的重中之中。因此,我对这两个课时总的自我评价是:教学目标达成度低,教学效果不理想。
蟋蟀的住宅评课稿 篇8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精读读课文,精读课文从文本内容和文本的年段来看,要注意两点:一是编者意图的分类是精读;二是学段语言文字训练目标的定位,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值得学习之处:
(一)课题解读的侧重。
《蟋蟀的住宅》这个题目有什么特点?宅字的意思是指住所和较大的房子的。上面就是一所房子,地下站着一个人。“住宅”一般是指人的住房,可是蟋蟀是动物,为什么作者要用“住宅”这个词呢?这篇课文题目的特点就在于作者把蟋蟀当作人来写,也表达了作者对于蟋蟀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可以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抓住课文的关键词。
“半掩”“最多”
为了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引导学生从“半掩”“最多”等词进行体会。
“随遇而安”“慎重”
联系全文想一想哪些地方体现出了”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蟋蟀精心选择住址,把巢穴选在向阳的地方,门口有草丛掩盖;巢穴是它一一点儿一一点儿挖掘的,没有半点儿马虎。等巢穴挖好了,它还会随着天气和身体变化不断地改进巢穴。可见,蟋蟀对自己的巢穴要求多么高,不像其他昆虫那样随便找个巢穴就住下来。
“伟大的工程”
为什么作者说这座住宅是伟大的工程?付老师抓住这一关键词,引导学生理解蟋蟀把巢穴建在向阳的地方,最多有九寸深,且排水优良,可见蟋蟀是很有智慧的。它的巢穴虽小,但是靠它那柔弱的身体建成的,用来施工的工具仅仅是细弱的前足、钳子和后腿,这与要完成的扒土、搬土块、推土、铺土、整修等工程相比,是多么大的反差!所以对蟋蟀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一个伟大的工程。
法布尔差不多30年持之以恒对蟋蟀连续细致地观察,把如此可爱的小生灵通过文字的形式把它送到我们眼前,这样一种对科学持之以恒地追求的精神,更是一种伟大的工程。
(三)抓住语文要素来教学。
单元导读提示语中,比如我们在提到“感受作者连续细致观察”“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时,除了课文内容的连续观察的介绍,付老师还讲法布尔是如何观察虫子的,借助资料和从《法布尔传》中摘取一些文字,让学生感到法布尔的.钻研科学精神,为之而震撼。
个人的建议:
《蟋蟀的住宅》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选自法布尔的《昆虫记》。教学这篇课文,需要落实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感受作者连续细致地观察,体会文章准确生动地表达”,同时也要对《昆虫记》进行导读。虽然统编教材把《昆虫记》的阅读放在了八年级推荐阅读书目,但是其有趣的内容和生动的描写都适合小学高段学生阅读。况且初中学生学习任务重,提前阅读相关名著对初中的学习非常有好处。我们除了完成单元教学目标外,可以加上名著导读,这样就打通了课内外的界限,巧妙地从课内阅读引导到课外阅读,让一部分爱读书的学生充分地学习和发展。
蟋蟀的住宅的评课稿9
一、教学预设不完善。课堂是学生主宰的、充满变化的课堂,教学时教师的教学预设不完善,加之机动能力不强,不能很好地应对课堂中出现的突发情况,造成课堂教学肤浅,学生感受理解不到位。
二、课堂欠缺教学主线索。在学生具体研读中,教师没有及时地把学生引导到重点词句的研读感悟上来。例如在蟋蟀住宅的选址上,没有就蟋蟀“不肯随遇而安”的个性展开想象、理解、体会、没有在其他昆虫和蟋蟀的强烈对比中,突出蟋蟀的鲜明个性。同时,在蟋蟀住宅的大门和平台的理解上,也没有达到深刻体会作者细心观察,有优美词语、准确词语正确表达出的教学目标。
三、教师导向性语言不明朗。容易造成学生不能理会教师的意图,学生的一些思考成果不能很好表达。例如在叫学生谈谈读完作者的精美准确用词后,直接引导学生说说对自己今后写作的启发,或许学生以后对用词的慎重与讲究更加深刻一些,同时也有细心观察的耐心。
四、教师对课堂的调控能力需要加强。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引路人、合作者,所以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要加强应变能力培养,随时能够做好课堂的掌舵人。
五、教师生字教学与指导教学有效性需要提高。教师要在关键时刻,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对学生进行最有效地指导,并提供给学生练习的机会。这样学生的双基才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落实,学生的能力才会提到明显的提高。
六、教师对教材的组织与处理要加强研究。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有效载体,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处理,直接关系学生的学习成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在有限的教材中,找到一个最佳的突破点,挖掘教材的深层内涵,引导学生由面到点的学习,争取在课堂上,让学生获得最大的收益。
蟋蟀的住宅评课稿 篇9
《蟋蟀的住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里的一篇文章,课文介绍了蟋蟀是怎样修建住宅以及它们住宅的巧妙结构。一开课就引导学生找出课文的两个重点问题,让学生读和思有依据有方向。然后让学生围绕每一个问题去读书,通过读自己找到与问题有关的语句,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用书上的话回答。
待同学们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后,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说外部特点是能不能用一个词概括?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训练学生由具体到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为了让大家都能领悟蟋蟀住宅的特点,为下文蟋蟀是怎样建造住宅的以及建造住宅用的是柔弱的爪子,让每一位学生对蟋蟀产生敬慕之情打下坚实的情感基础。
蟋蟀的住宅评课稿10
《蟋蟀的住宅》是法国著名作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用拟人的手法,具体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对蟋蟀的吃苦耐劳和不肯随遇而安,作者是十分赞许的。学习这篇课文,在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要让学生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
这节课设计是首先目标引路,利用课件让学生自学课文,重点让学生理解蟋蟀住宅特点和住宅修建过程,同时领悟作者在介绍时的运用说明方法;接着让学生提出问题后进行协作学习,对比学习,学生把生活中人们的住宅和蟋蟀的住宅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感悟到蟋蟀的住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然后采用变换角色的教法,让学生扮演蟋蟀工程师来介绍自己如何建筑住宅,住宅有什么的特点等,通过学生当主角,老师充当一位听者,师生的角色互换,这样反馈练习,解决了难点;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蟋蟀的资料,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增长了见识,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蟋蟀的住宅评课稿 篇10
教学《蟋蟀的住宅》后,我感触颇深。《蟋蟀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用拟人的手法,具体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对蟋蟀的吃苦耐劳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作者是十分赞许的。学习这篇课文,在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资料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要让学生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
1、文中的题目比较新奇,引用揭题来引起悬念,激发阅读兴趣。
利用动物和人类的“住宅”的联系及区别,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说说动物住处的称呼,让学生在拓展中积累,在比较中感受作者的感情。
2、从“住宅”入手,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并适时地进行拟人句的学习,这也是本篇文章很大的亮点,此文不仅仅是科学说明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课文中的语言乍看平实,其其实文章涵盖着作者浓浓的情怀。我让学生多次找出拟人句并重点地指导朗读,训练了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在情感的感染之下学习观察,潜移默化地受到作者喜爱昆虫、热爱自然的教育。
3、透过重点词句学习语言。
文中许多词语和句子都写得别有特色。比如:“蟋蟀和它们不一样,不肯随遇而安。”这句话我要求学生们反复阅读,运用上下文的'互相比照的方法加深理解。结合体会段中的“临时”“隐蔽所”“得来不费功夫,弃之毫不可惜”等体会”不肯随遇而安所表达的丰富内涵。再如:“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引导这句话时,我给学生设疑:作者把蟋蟀挖掘的住宅说成是“住宅”,而且还说是个“伟大的工程”你觉得是不是有点夸张了?从而又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从蟋蟀住宅的。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的特点来感受蟋蟀的聪明才智和建造出这样的住宅简直是一个奇迹,所以说它是伟大的工程一点也不夸张。
最后,我把课堂拓展到课外,让孩子成为蟋蟀住宅的开发商,再给蟋蟀提一些好的修建住宅的推荐。并且在课后搜集一些科普短文来阅读。觉得这样一来学生能够《蟋蟀的住宅》一课作为起点,再多接触一些科普文章。这样他们既能够增长课外知识,又能够锻炼读书潜力。从而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衔接,语文与实践的融合。
蟋蟀的住宅评课稿9
潘教师抓住了题眼“住宅”,在读写迁移中理解“巢穴”“住宅”之间的不同含义,引导关注蟋蟀住宅的特点。循着作者的思路,带着学生梳理出文脉,此环节设计得十分巧妙。
在精读段落学习中,让学生好好地去欣赏住宅,对蟋蟀的住宅做进一步的了解和新的发现,在不断的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发现住宅的特点,感受到这是伟大的工程,学生情感的升华水到渠成。根据学生普遍对住宅特点感兴趣的情况,教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重点研读住宅特点,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过程。读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方法,这节课教师非常重视读。并在此基础上,潘老师还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如果你邀请其他的昆虫朋友来你的住宅做客,你会怎样来介绍你的住宅呢?训练了孩子的表达能力。
在学完住宅样子之后潘老师还顺势引导学生将上下文联系起来学,发现段落之间的联系,感悟小蟋蟀舒适的住宅和他的不肯随遇而安、慎重选址密不可分。
蟋蟀的住宅评课稿 篇11
在本学期听评课的第二周,我听了毕xx老师执教的《蟋蟀的住宅》,下面简单谈谈我的想法。
毕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自学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教学效果明显。教学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传授与给予的过程,对教师来说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获取知识,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习探究的方法和培养自我探究的能力。
首先是注重学生理解词语能力的培养。
毕老师在学习课文时,对于理解重点词语“随遇而安”一词时,采用了联系上下文的读书方法找出重点句子词,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内容,效果俱佳。
其次是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自学探究阶段,学生默读课文时,毕老师注意提醒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便于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
再是侧板书设计巧妙、重点突出。
毕老师的板书也是经过一番心思设计的,主板书板块虽然有些全面聚到,但是她的侧板书“伟大的工程”却是突出了学习本文的重点,这与蟋蟀柔弱的`建造工具“前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凸显了蟋蟀建造工程的伟大,更易于学生理解文本。
最亮点的还是聊天对话赋予新意。
在教学中,毕老师设计的假如我是一只昆虫,我与蟋蟀的聊天对话,让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感到非常有趣。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的一大亮点,这种趣味性教学值得我学习借鉴。
毕老师的这堂课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学的习兴趣更为浓厚,实现了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充分发挥了信息化教学的优势。
【蟋蟀的住宅评课稿】相关文章:
《蟋蟀的住宅》评课稿01-23
蟋蟀的住宅的评课稿11-23
蟋蟀的住宅的评课稿11-25
蟋蟀的住宅评课稿11-26
蟋蟀的住宅评课稿11-21
蟋蟀的住宅评课稿(荐)07-07
荐蟋蟀的住宅评课稿03-13
《蟋蟀的住宅》评课稿范文03-08
蟋蟀的住宅评课稿集锦02-21
蟋蟀的住宅评课稿集合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