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初中生物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生物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1
一、教材与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教学可以说是本章的一个小结,第一、二节学习的内容都能用于解决本节所涉及的问题。因此,本节的教学可以较好的体现出科学知识在指导健康生活中的价值。
本节教材的引入也很有特色,它改变了传统的文字叙述,而是利用报纸上的信息激发学生对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的'重视。教师可以提前组织学生收集当地近期各种宣传媒体中有关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以便用于课堂教学。总之,本节教学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的活动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感情。
初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具有了分析、解决、总结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了调查的基本方法,并且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这个时期的学生也处于一个比较叛逆的阶段,很多同学与父母的沟通是比较少的,所以这节课的设计不仅锻炼了同学们多方面的能力,也是学生与家长进行情感沟通的一次好机会,因而本节课的设计是符合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心理特点的。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说出什么是合理营养。
2、知道什么是食品安全。
能力目标:
1、能为长辈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并亲自下厨烹饪。
2、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3、分析、解决、总结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亲自为长辈烹饪可口的饭菜,关心长辈的饮食和健康。
2、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之间的统一性。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关注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在健康生活中的意义。
2、通过分析,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之间的统一性。
难点:
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将所学知识上升为意识再将意识转化为行为。
四、课前准备:
学生:
1、准备小品《不吃早餐的坏处》;
2、学生早餐和正餐情况的调查报告;
3、为长辈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拍相片、整理评价意见;
4、收集有关食品安全的资料;
5、制作有关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的手抄报;
6、收集若干食品包装袋和包装盒。
教师:
1、收集若干食品包装袋和包装盒,以备教学需要;
2、课前培训学生,指导小组长如何开展调查和收集、整理资料;
3、电视报刊中有关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的信息;
4、指导学生写出调查报告,并将收集到的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或录相带;
5、指导学生制作手抄报;
6、让学生明确科学知识在指导健康生活中的价值。
五、教学媒体运用: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主要运用电脑平台和实物投影。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2
1.指出下列物体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落叶、芭比娃娃、珊瑚虫、珊瑚、珊瑚礁、珊瑚岛...
2.当含羞草受到碰触时,展开的叶片会合拢,此事例说明了(B)
A.生物能生长繁殖B.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D.生物能进行呼吸
3.下列不属于生物的是(C)
A.蘑菇B.病毒C.鱼化石D.苹果树
4.动物、植物死亡后的遗体属于生物吗?
不属于,一个生物体死亡后,它的'生命活动也将终结,也就不再具有生物的特征。因此只能被称为动物植物的遗体。
5.下列属于生命现象的是(C)
A.火山爆发B.开水沸腾C.雨后春笋D.潮起潮落
6.下列哪项不符合科学观察的要求(D)
A.要有明确的目的B.要有观察记录C.要有计划D.随便看一下就行了
六、教学反思:通过讨论、讲解等方法,让学生弄明白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教学效果较好。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 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 举出例子并初步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难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教学过程:
导入:先比较仙人掌和普通植物的不同,分析为什么仙人掌的叶子退化成刺,得出结论是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同时学生分析刺猬、变色龙、竹节虫,得出除了环境影响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适应环境。
除了环境影响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适应环境。
分析书本P19的资料,回答问题:生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观察兔子和猫的双眼在头部的位置,你能发现什么问题? 从而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生物为了适应不同环境其形态结构都有所改变。
生物除了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环境。
过渡问题:那是否生物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呢?生物本身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学生举出例子,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植物对环境的影响,动物对环境的影响(蚯蚓、鼠妇疏松土壤,柳、杉树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成分,帮助净化空气,人类大量得排除废气、废水使环境受到污染……)
讲解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 1.提出问题: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 2.作出假设:裸地,草地,茂密的灌丛的空气湿度不一样.
? 3.制定计划:学校内测量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中的湿度.(裸地指什么?灌丛指什么?)
? 4.填写P7空气湿度记录表.并画出曲线图.
? 5.注意:如果裸地或草地上有小水洼,测量湿度时,能把干湿计放在水洼边吗?测量灌丛的湿度时,能把干湿计放在地上吗?
举例:曲线图的画法:
总结:前面一节课和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环境对生物有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着环境,所以,生物圈中的生物和环境是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知识来解答下面问题。
6、练习:
1)如果将生活在淡水中的鲫鱼放入海水中,不久就会死亡,这一现象说明( )
A.每种生物都是有寿命的
B.每种生物都有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
C.动、植物改变生活环境就会死亡
D.生物的生存环境很容易破坏
2)生活在阴湿环境中的植物,叶片一般大而薄,主要作用是( )
A.充分利用光能 B.减少阳光照射
C.适应低温 D.适应潮湿的环境
3)许多种鸟具有保护色,但也难免常被嗅觉发达的兽类所捕食,对此最好的解释为( )
A这些鸟不适应环境
B.被食的鸟是警惕性不高的
C.适应是绝对的
D.适应具有一定限度和相对性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描述鸟类生殖和发育的过程;
2、识别鸟卵的结构,说明其各部分的功能;
3、培养学生热爱鸟类,感受自然之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⑴鸟类生殖和发育的特点。(重点)
⑵鸟卵的结构及功能。(重、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实验。
教学方法:
引导阅读、观察、实验、启发、讲解。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由多媒体播放“小鸟天堂”入手,鸟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小鸟天堂”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鸟呢?这与鸟的.生殖和发育有关,引出课题。
新知识学习:
一、鸟的生殖: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50~51页相应内容,认真观察书中的图片,并思考:
①鸟儿大多在什么季节繁殖?
②鸟有哪些与繁殖后代有关的行为?这些行为有什么意义?
③鸟巢有什么作用?
④鸟的生殖方面有哪些特点?
教师在学生活动后,点评,讲解并小结:
1、鸟的生殖有明显的季节性;
2、鸟有占区、筑巢、求偶、产卵、孵卵和育雏等复杂的生殖行为;
3、有性生殖,体内受精,卵生。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五彩缤纷的植物世界三课时
教材分析:本节的内容为植物及其分类,植物界是学生学习生物分类知识后接
触到的第一个生物类群,也是学生感性认识最丰富的部分。因此在学习植物主要类群时,教师要创造条件把本节的活动开展好,并在活动中向学生渗透主题思想:自然界的生物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与所处的自然环境相适应,尤其表现在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上。在植物类群的讲述过程中,教师也应该体现生物又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进化趋势,为以后学习进化的知识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在学生学习了植物主要类群后,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植物与人类的密
切关系,如粮食植物、蔬菜植物、中药植物和珍稀植物等等,并形成一个观念:植物是人类不可缺少的朋友,让学生养成热爱自然,热爱植物的情感,促使学生关注我国的珍稀植物。
教学目标:1、说出植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特征,2、举例说出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关注我国的珍稀植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说出植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特征;
2、举例说出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难点:
1、说出植物的主要类群特征及其对环境的适应;
2、说出植物各类群之间的相互关系;
3、探究水生植物对水生环境的适应。
教学理念:通过对植物世界客观的认识,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白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物的分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五彩缤纷的植物世界
述:在初一的时候,我们曾经学习过有关绿色开花植物的知识,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问:绿色开花植物又被称为被子植物,被子植物是较为高等的类群。包在果皮里的种子可以不受虫害和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另一个显著的特征是有真正的花,所以又称为有花植物。也就是说被子植物一般都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被子植物的生长形式多种多样,有木本(乔木、灌木)、藤本和草本,有常绿的和落叶的,有自养的和寄生的,也有食虫的。被子植物分布十分广泛,已知有300余科、10000多属,25万余种,占植物界种数一半以上,一般分为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两个纲。例如,玉米、水稻、小麦、白菜、茄子、葱、向日葵、草莓、板蓝根等。
大家还记得被子植物有哪六大器官吗?
答: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述:这是被子植物的第一个特征:具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种子外有
果皮包被。种子是由胚珠发育而来,所以被子植物的胚珠外有珠被。
问:在上学期我们讲植物有性生殖时曾经提到过,被子植物的受精方式很特殊,称为什么?
答:双受精
述:而且这个过程不需要水
特征二:受精过程不需要水,受精方式为双受精
述:第三个特征,被子植物体内多数具有导管
述:被子植物可以适应各种复杂的环境,根据生存环境不同,结构上也会有些差异
问:水生和陆生的被子植物分别有什么特征?
回答:水生:气道,陆生:发达的根系,述:被子植物是植物界进化程度最高的一个类群,常见的植物多为被子植物(举例,图片)
述:和被子植物相对应,还有一类植物也有种子,但种子是裸露的,没有果皮包被,这类植物被称为裸子植物。裸子植物较为低等,裸子植物多为乔木或灌木,少数是木质藤本,没有草本类型,并且多数是常绿树。根、茎、叶都很发达,生殖过程不需要水,适于生活在各种环境中,因此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常组成大面积的森林。裸子植物的全盛期是中生代,目前裸子植物约有850种,中国约有250种。裸子植物主要包括各种松、柏、以及银杏、苏铁等。
我国裸子植物的种类,约占全世界的一半。我国裸子植物的资源,占居全世界的首位,因此,我国素有“裸子植物故乡”的美称。我国的银杉、水杉等是举世闻名的珍稀裸子植物,现已列为我国的一级保护植物。
大多数裸子植物是林业生产的重要用材树种,有些是纤维、单宁、树脂和药用的原料植物,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述:由于种子裸露,所以裸子植物的胚珠外没有珠破为第一特征。
述:裸子植物的第二个特征:根茎叶发达,生殖过程不需要水,适于生活在各种环境(图片,举例)
述: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合称为种子植物
第二课时
复习:1、被子植物主要有哪些特征?代表植物有哪些?
2、裸子植物主要特征有哪些?代表植物有哪些?
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种子植物是植物界一类比较高等的植物,在植物界还有三类其他的类群: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
述: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上这三类植物,首先来看藻类植物,藻类植物是地球上古老的植物类群,在15亿年前的地层中已发现与现代藻类相似的化石。现在地球上藻类植物约有30000多种。生活在水中的藻类植物,按其所生活的水体中含有盐分的多少,可以分为淡水藻(主要是绿藻)和海藻(主要是褐藻和红藻)。有些水生藻类能够忍耐低温和高温,如冰雪藻能够生长在终年积雪的雪线以上以及南北两极零下数十度的冰雪中,使雪的颜色改观成为红雪、绿雪和黄雪。
问:提起藻类植物,大家最熟悉是什么?
答:海带、紫菜
述:海带和紫菜是常见的食用藻类,海带具有肉质厚、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优点。富含粗蛋白、维生素B 、碘等,此外还含有钙、铁、脂肪等。海带又称做“特种蔬菜”,它既可以炖食、炒食、凉拌,也可以加工成海带丝、海带片等各种便于贮存和食用的方便食品。
远在1 500年以前,我国人民就开始食用海带,并且用海带来治疗和预防甲状腺肿大(俗称“大脖子”)等疾病。明代的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已经记载了海带的功用。
海带除食用外,综合利用的价值也很大。海带的碘化物是各种火箭燃料不可缺少的添加剂。甘露醇和褐藻胶也有广泛的用途
紫菜是一种常见的红藻。它在我国渤海、黄海和东南沿海一带都有出产。紫菜一般生长在潮间带的礁石上,从十一月到第二年五月是紫菜的生长季节。紫菜的颜色呈紫红色,它的形状有圆形的和心脏形的,也有带状的。小的紫菜只能生长到3~5 cm,大的最长可达8~9 m。紫菜的'藻体呈膜状,是由一二层细胞组成的。藻体的底部有盘状的固着器。紫菜的体内富含蛋白质和碘、磷、钙等物质,可供食用,还可以用来治疗一些疾病。
述:还有一些藻类植物只有一个细胞构成,称为单细胞藻类,比如衣藻、小球藻等,还有一些是多细胞藻类。水绵
问:藻类植物的结构是简单还是复杂?
答:简单
问:有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答:没有述:这是藻类植物的第一个特征:有单细胞和多细胞的,结构较简单,没有根、
茎、叶的分化
述:因为是植物,所以细胞中含有叶绿素,可进行充合作用。
问:藻类植物一般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呢?(第三个特征)
答:水中
述:所以有句诗:“春来江水绿如蓝”正是因为春天藻类植物大量繁殖引起的(可改为提问)
问:谁来总结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答:1、结构特点:结构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2、分布:大都生活在水中
3、种类:单细胞多细胞
问:藻类植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
答:1、为鱼类提供食物和氧
2、大气中氧的重要来源
3、有些可以食用
4、有些可供工业或医药上用
述:苔藓植物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类植物,苔藓植物分布很广,约有20000种,多数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个体都很矮小,一般不超过10 cm。有地钱、葫芦藓等。苔藓植物有无性世代与有性世代相互交替的现象。
问:我们经常会在什么地方找到苔藓植物呢?
答:阴暗潮湿
述:这说明苔藓植物适合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因为苔藓植物的受精过程离不
开水(第一特征)
述:苔藓植物比藻类植物要高等一些,在结构上没有根,只有起固着作用的细小的假根,但是有茎和叶,茎叶中没有输导组织(第二特征)
述:苔藓植物的用途也很广,生长在岩石上的苔藓植物能分泌酸性物质,使岩石面逐渐溶解,为土壤的形成和植物的定居创造条件。因此,苔藓、地衣和蓝藻被人们称为“拓荒先锋”。苔藓植物的吸水和保水能力特别强,有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在园艺上用苔藓植物作为运送苗木的包装材料就是利用了苔藓植物的这一特点。此外,在环境保护方面,苔藓植物因其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快速敏感性,已被国内外作为监测大气污染的指示植物。
第三课时
复习:1、藻类植物主要有哪些特征?代表植物有哪些?
2、苔癣植物主要有哪些特征?代表植物有哪些?
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藻类植物、苔藓植物、本节课我们学习蕨类植物。
述:蕨类植物大家可能比较陌生,蕨类植物约有12000种,分布于全球各地,以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为多。蕨类植物已有了根、茎、叶的分化,并有输导组织。根为须状根,茎多为根状茎,叶形变化很大,有单叶和复叶之分。蕨类植物通常生活在山的阴坡、溪旁沟边等阴湿环境,热带雨林中蕨类植物十分繁茂。
述:最常见的是花店的肾蕨,除此之外,石松、铁线蕨等都是蕨类植物。
述:蕨类植物又比苔藓植物更为高等,它有哪些特征?
答:1、具有真正的根、茎、叶,而且体内具输导组织;
2、受精过程离不开水,多适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叶生背后有褐色隆起——生殖细胞孢子的孢子囊,孢子成熟后由孢子囊释放出来,落在温暖潮湿的地方,发育成原叶体。原叶体生有♂生殖器官和♀生殖器官。原叶体被水浸湿,精子游入♀生殖器官与卵细胞结合)
述;蕨类植物中很多种类可供食用,如有“山珍之王”美誉的蕨菜。许多蕨的根状茎含有大量淀粉,可酿酒或制糖。许多种类是有名的药用植物,如石松、狗脊、贯众等。有些蕨类植物还可作为土质指示植物,如卷柏、石苇是钙质土的指示植物,石松、芒萁是酸性土的指示植物。蕨类植物也是一类美丽的观赏植物。今天人类使用的煤炭其重要来源就是远古时代蕨类植物的遗体。
阅读讨论
《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学生阅读资料,归纳出植物与人类的关系(课件、图片)讨论
述:植物是人类的朋友,植物为人类提供食物和生命活动需要的氧气。
植物在人类的衣食住行、社会的发展、环境保护、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植物种类极其丰富,其中有不少珍稀植物关注珍稀植物
我国珍稀植物有400多种(结合图片介绍)
问:什么是珍稀植物?
答:珍稀植物一般是指由于自然条件的变迁或人为破坏而处于绝灭边缘的植物。
问:珍稀植物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我国有多少珍稀植物?包括了哪些?
答:略
作业:自我评价题
课外探讨:让世界充满绿色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6
新一轮课改强调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相互作用的主体,同时也是课程的创造者;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构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基于上述认识,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一节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做了一些尝试,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教材分析
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都离不开环境对他们的影响。那么,生物又是怎样适应和影响环境的呢?教材是按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两部分编写的。第一部分出示了几幅图片,试图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理解生物的生活都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第二部分是让学生通过“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理解生物对环境是有影响的。最后总结: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2. 设计思想
一般在设计这样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往往会考虑用两节课的时间完成。第一课时: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和图片,课上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最后总结得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第二课时:重点组织学生做“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研究活动。笔者认为,第一课时若能用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相对真实的实物(或标本),让学生能近距离、全方位地进行观察和分析,深切感受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关系,比单纯地看图、找资料、得结论要好得多。所以,我们想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物学知识,提出相应的问题,然后再利用学校有限的资源,通过“给生物找个家”的活动,让学生更直接、更亲近地去领悟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观察和思考、体验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建构起新的认知层次,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同时生物也影响环境。
3. 教学目标
(1)结合图片资料和标本,学会从多角度去观察和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
(2)通过观察图片资料、标本,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概括和表达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3)理解人类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和其他生命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4. 课前准备
准备三四幅具有代表性的图片;几种不同环境下生活的生物标本(动物、植物),用布将这些标本罩上并编号;放大镜;学生分成七八个小组,围坐在放有标本的实验桌周围。
5. 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探究课题。
教师连续展示精心挑选的美丽的自然风景画,然后向学生提问:看完这些画,大家有什么感觉。
教师用语言来激发学生对自然界和谐美的共识;每当人们提到辽阔的草原,就会想到绿草和牛羊;提到茂密的森林,就会想到悠然自得的小动物;提到浩瀚的海洋,就会想起海洋中斑斓的海底世界和海面上飞翔的海鸥……但是,如果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牛羊在水里泡着、鱼在树上挂着、鸟在地上躺着,我们会觉得很不舒服,认为是不和谐的。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7
创新是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的灵魂,教师要合理的把控教学设计中创新的元素,在传统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引进创新的思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并结合实践活动,增强教学效果,充分的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学习,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遵循着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要注意的问题
1.遵循设计原则。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的考虑到方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程度,要加强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学习方式,不但迎合了新课程改革的需求,还极大程度的提高了课堂效率。2.遵循情境创建原则。问题情境的创建对于优化教学设计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遵循情境创建的原则,合理的设置问题并创建情境,使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能够开拓视野和思路,提高其逻辑思维,这也是优秀的教学设计能够提升教学效率的重要原因,初中数学不同与其他的科目,其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规律性,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从而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能达到高效准确的效果。除此之外,这些能力也需要学生日常的积累和锻炼,非一日所至,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合理的安排案例和情境创建,这样对于培养学生能力是非常有效的,因此,初中数学教学设计要遵循情境创建的原则。3.遵循交换原则。交换式的教学模式是指教师要与学生进行角色的互换,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育,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站在学生的群体中去考虑问题,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锻炼了学生自主思考能力,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交换式教学是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常用的重要手段,对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提升教学效率有着重要意义。
二、对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思考
1.引入课程,设定情境。俗话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想要提升教学效率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合理的引入课程,在讲解知识的时候要合理的结合生活中的案例和情境,为同学创建良好的思考环境,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适当的引入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同学创景更加逼真的情景,将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有趣和易懂。例如教师在讲解抽对称图形的时候,可利用计算机展示生活中的实物,如风筝、飞机、汽车等,在展示过后引导学生主动寻找生活种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提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合理的情境创设可以增强学生的联想思维,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从而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2.增进交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一定要考虑到要充分的锻炼学生动手实践和交流能力。教师要设计合理的实践活动,有效的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要从学生角度出发灵活的'处理教材。例如在讲解勾股定理的时候,教师可以将班级分成若干组,将四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分发给每个组,让同学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将其拼成正方形后在计算每个边长为多少,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不但学习了勾股定理重要的公式还锻炼了学生的交流协作能力,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用。传统一人讲众人听的授课模式已经不再适用当今的教育形式,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扮演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移交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拓展的能力,最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正和指点。例如在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出方程式,让同学进行应用题的复原,学生在复原题型后可以与其他的同学进行交流,讨论自己的思路和方式,如此一来教师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每名同学都加入到教学中来,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同时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牢固。
综上,初中数学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数学思维逻辑,帮助学生完成自主的探究。因此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教师要从多角度出发,遵循教学设计的原则,立足与学生,合理的引入教学案例,不断的总结和完善自身的教学设计方案,打造高效率、高质量的数学课堂。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举出例子并初步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难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教学过程:
导入:先比较仙人掌和普通植物的不同,分析为什么仙人掌的叶子退化成刺,得出结论是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同时学生分析刺猬、变色龙、竹节虫,得出除了环境影响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适应环境。
除了环境影响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适应环境。
分析书本P19的资料,回答问题:生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观察兔子和猫的双眼在头部的位置,你能发现什么问题?从而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生物为了适应不同环境其形态结构都有所改变。
生物除了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环境。
过渡问题:那是否生物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呢?生物本身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学生举出例子,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植物对环境的影响,动物对环境的影响(蚯蚓、鼠妇疏松土壤,柳、杉树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成分,帮助净化空气,人类大量得排除废气、废水使环境受到污染……)
讲解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1、提出问题: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2、作出假设:_地,草地,茂密的灌丛的空气湿度不一样。
3、制定计划:学校内测量_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中的湿度。(_地指什么?灌丛指什么?)
4、填写P7空气湿度记录表。并画出曲线图。
5、注意:如果_地或草地上有小水洼,测量湿度时,能把干湿计放在水洼边吗?测量灌丛的湿度时,能把干湿计放在地上吗?
举例:曲线图的画法:
总结:前面一节课和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环境对生物有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着环境,所以,生物圈中的生物和环境是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知识来解答下面问题。
6、练习:
1)如果将生活在淡水中的.鲫鱼放入海水中,不久就会死亡,这一现象说明( )
每种生物都是有寿命的
每种生物都有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
动、植物改变生活环境就会死亡
生物的生存环境很容易破坏
2)生活在阴湿环境中的植物,叶片一般大而薄,主要作用是( )
充分利用光能减少阳光照射
适应低温适应潮湿的环境
3)许多种鸟具有保护色,但也难免常被嗅觉发达的兽类所捕食,对此的解释为( )
A这些鸟不适应环境
被食的鸟是警惕性不高的
适应是绝对的
适应具有一定限度和相对性
7、讲解书本课后练习。
教学后记:
这节课不仅要讲理论课《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而且也要说明探究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原理和过程。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这个知识点并不难,学生容易理解,但对于探究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在课堂上讲解这个实验过程和原理较费时,最后超出课时,学生也只是一知半解,特别是对于为什么要用_地、草地、灌丛三个环境来做这个实验,很多学生很难理解,还有对于探究实验的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计划并不了解,所以我在其他班的课堂上采取了把实验过程,原理用一节课来讲述,因为探究实验对于学生来说很陌生,只有一开始让学生理解了探究实验的方法,在以后的课堂上才能让他们自主探究,所以我觉得把实验课分为一个课时的课是有必要的。
教学反思:
应该安排学生实验前自己先体验实验过程,实验所需时间,这样让学生操作起来可以更容易掌握,自己也能了解到实验过程所遇到的问题。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胸围差等活动,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
2.通过观察模型和演示实验,提高观察、判断、推理以及科学实验能力。
3.通过分析资料等活动,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4.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由于学生未学到物理课中的扩散作用,且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是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比较抽象)
教学重点
1.外界气体如何进入肺
2.肺内的二氧化碳如何被排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1.导人新课
方案一:深吸气后屏住呼吸,看能维持多久,体验气体交换的意义。
组织活动,引导学生说出气体交换的重要性。
方案二:联系自己的身体结构,对照模型或挂图,观察肺在人体中的位置,描述肺的功能。
出示模型或挂图,进行直观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肺的位置和功能
方案三:观看录像,小组交流讨论。
播放录像,通过直观手段引导学生了解肺的功能。
方案四:回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回答提出的问题。
复习旧知识,提出问题: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肺有什么功能?
2.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
2.1测量胸围差
方案一:阅读有关的课文后,一组同学上讲台给全班同学进行科学的操作,其他同学观察操作过程。课后每位同学测量自己的胸围差。
提供软尺,引导学生阅读和观察组织交流,并做出评价。
方案二:上讲台演示的同学故意进行错误的操作,让其他同学找出错误并纠正。
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强调要仔细观察,引导学生纠错。
方案三:学生课前测量自己的胸围差,上课时小组成员将测量结果展示出来,并果进行交流讨论。(课前布置,上课时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或分组讨论分析提纲中的问题,得出正确结论。
2.2在测量结束后,尝试提出问题,并进行交流讨论。
测重出示讨论提纲,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讨论提纲如下:
你和其他同学的胸围差有区别吗?你认为你们的胸围差的差别和什么有关?
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廓容积的变化吗?胸围差的大小说明了什么?外界气体如何进入肺?呼吸肌运动引起胸廓容积的变化活动:将手置于肋骨处,感受呼吸时胸廓的变化,交流讨论,归纳出由于肋间肌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的增大和缩小的结沦。
2.3组织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探究呼吸时胸廓的变化。
2.4观察录像或模型演示,在教师的引导厂思考,并得出结论。
2.5放映有关呼吸时胸廓变化的录像或演示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明确容积变化引起气压变化,气压变化引起换气。
2.6质疑:胸廓的变化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到底是胸廓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吸气导致胸廓扩大呢?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引导学生观察,降低学习难度。
通过打气筒给气球充气的演示说明。
2.3模拟膈肌运动
2.3.1观察教师的演示,分析讨论并归纳出膈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上下径的变化。
2.3.2通过演示引导学生观察讨论。
2.3.3小组讨论后,全班进行概括小结: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容积变化,容积变化引起肺内气压变化,从而完成呼吸运动。
2.3.4引导学生小结呼吸运动的过程。
说出日常生活中—一些有关胸廓扩张缩小与呼吸关系的`例子(如冬天盖厚被子感到胸闷等)。
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经验,启发学生说出胸廓扩张缩小与呼吸的关系,留下悬念:气体进入肺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第二课时)
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回忆上节课所学知识,复习提问:胸廓的变化与呼吸运动有何关系?由学生的回答引入本节课内容:气体进入肺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气体进入肺内之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观看教师的演示实验
A.按资料分析中的实验装置操作;
B.取两个锥形瓶,分别装入等量的石灰水,向其中一瓶内的石灰水吹气,为什么在实验置中设置甲瓶?
C.用口吹入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说明了什么?
D.人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 (耳球向另一瓶内的石灰水吹气),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3.气体交换原理
嗅到教师喷出的香水,理解气体总会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
向教室内喷洒香水,引导学生了解气体扩散的原理,说明气体进入人体也遵循3.1扩散原理。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3.1.1观看挂图,认真听老师讲解。理清思路,综合概括。
3.1.2回忆所学知识,合作交流,归纳问题的答案。
3.1.3引导学生归纳外界气体进入人体组织内的过程,并对学生的答案及时进行反馈。
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自己解决疑惑。
提问:进入血液的氧最终在细胞中的什么部位被利用?引导学生联系前后知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3.1.4小结和练习
引导学生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小蛄本节内容,并指导学生做课后练习。
课后实践
课后测量自己的肺活量,并和其他同学的肺活量进行对比。
引导学生参与课后活动,并给予评价。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物分类依据。
2、熟记鱼的主要特征。
3、学会做鱼的观察实验,说出鱼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注意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鱼与人类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的意识。
2、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学生分析
课时内容在本册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内容涵盖了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源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四节。但是具体描述和表达方式已进行修改,以确保原创性。
课时内容在本单元或本章中的地位:
教材的前三节专门介绍了无脊椎动物,而后面的四节则详细介绍了脊椎动物。在脊椎动物的部分,教材采用了进化的顺序,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的方式向学生呈现。鱼类作为脊椎动物中的一类,被安排在第一节进行讲解。这种安排对于引导学生进入脊椎动物的学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鱼类在教材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学生学习本课时已经具有的认知能力: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熟悉了动物的结构与功能是相互适应的。鱼类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学生对于常见的鱼类比较熟悉,并且对它们有较大的兴趣,但对整个鱼类类群的了解还不够全面。八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但仍然有限,需要老师进行指导和帮助。因此,在本节课的讲解中,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并给予适当的引导。
学生学习本课时可能出现的误区:
鱼各个鱼鳍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鱼的主要特征
难点:鱼的观察实验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入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观察鲫鱼骨骼和脊椎骨结构的图片。通过这些图片,学生可以进行观察、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1、鲫鱼的骨骼结构有哪些特点?
2、脊椎骨是什么样的结构?它在鱼类身体的哪个部位起到什么作用?
3、鲫鱼骨骼与人类骨骼有何异同之处?
4、为什么有些鱼类的骨骼更加坚硬,而另一些则比较柔软?
5、骨骼结构对于鲫鱼的游泳和捕食有何影响?
1、哪些动物是有脊柱的?
2、哪些动物是没有脊柱的?
3、脊柱与鱼的运动有关吗?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动物的分类以及鱼的结构和生理功能。
二、教授新课
(一)动物的分类让学生阅读教材第19页第一自然段,找出动物分成哪几类?分类依据是什么?学生找出问题并回答,教师总结。依据:体内是否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
(二)多种多样的鱼
请学生观看多种多样的鱼类视频,并阅读相关教材,思考以下问题:根据它们生活环境的不同,鱼类可以被分为哪两大类?教师将引导学生观看视频,以便了解主要的淡水鱼类。接着,让学生阅读教材第19页第二自然段至第21页,在准确理解“四大家鱼”混合放养这一概念的基础上,把握常见鱼类的特点。学生们可以争相回答问题,教师会简要评价他们的回答。
(三)鱼的主要特征、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播放视频——水中自由生活的鱼。
提问:为什么鱼能在水中自由生活而人类却不能像鱼一样自由自在地在水中生活呢?
师:大家的观点正确吗?
让我们先看一看鱼是怎样生活的。组织学生结合教材第22页“观察与思考”,观察鱼缸里的活鱼,思考下列问题:
1:鱼的外形有什么特点?是否有利于克服水中运动的阻力?
2:鱼的运动器官是什么?胸鳍、腹鳍、尾鳍在运动中各起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并发言。
学生开动脑筋,阐述自己的观点。
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积极观察并思考,根据给出的提示问题。接着,他们进行交流,并补充完善各自的观点。最终,他们得出了结论。
通过对动物分类的学习,掌握分类的方法与各种方法的依据。
通过这种生活实际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形式,更能帮助学生养成用辩证主义观点。
合作探究
为了弄清楚为什么人不能像鱼一样在水中呼吸,我们先来看一下鱼的呼吸器官——鳃的结构。(观察鱼缸里的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的`动作。)有人提出疑问:为什么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不同时张开或合上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学生们使用带有墨汁的吸管慢慢滴在鱼口的前方,观察墨汁的流动情况,并认真记录。接着,学生们轻轻掀起了鱼的鳃盖,对照着放大图仔细观察了鳃的形态和颜色。老师问道:为什么鳃是鲜红色的呢?为什么鳃丝又多又细呢?老师总结了鳃的结构与气体交换的关系,并做了简要的板书。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人类为什么不能像鱼那样生活在水中。
师:你能判断一下什么样的动物是鱼类吗?
师:请同学们用3分钟的时间记住鱼的主要特征。同桌互相检查,教师抽查。
师:问题的解释通常需要经过科学探究,有些问题仅凭观察是很难得出结论的。因此,我们需要进行实验或模拟实验来深入探究问题。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3页最后一个自然段,找出并讨论鱼与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并回答:鱼鳃位于鱼的头部两侧,水在经过鳃丝时,会溶解其中的氧气进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而鱼体内的二氧化碳则从毛细血管中渗出排入水中。
生: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学生自学完成后,抢答。
既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又能提高学生保护动物和动物的栖息环境的意识。
课堂检测
课后习题
独立作答
及时检测
课堂小结
1、根据脊柱的存在与否,动物可以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鱼类是一类多样性丰富的生物群体,其中淡水鱼又可细分为不同种类。在中华文化中,我们常用“四大家鱼”来指代青鱼、鲢鱼、草鱼和鳙鱼。
(2)海洋鱼类是生活在水中的一类动物,它们常常有鳞片覆盖在体表上。海洋鱼类通过鳃进行呼吸,同时通过尾部和躯干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来游泳。
总结知识
作业设计
A:练习册本节完成、抄写本节知识点1遍并背记
B:练习册本节完成、抄写本节知识点1遍并背记
C:练习册本节填空完成、抄写本节知识点2遍并背记
巩固练习
板书设计
第五节鱼
一、动物的分类
动物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
二、多种多用的鱼1、淡水鱼:四大家鱼
2、海水鱼
三、鱼类的主要特征、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观察鲫鱼
(1)体色:保护色
(2)体型:流线型,体表有粘液
(3)呼吸:鳃
(4)运动:躯干和尾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来完成
2、鱼类的主要特征
教学反思
通过一一展示代表性图片的方法,可以更好地加深学生对鱼类基本特征的印象,并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归纳。然而,在紧张的情况下,我遗漏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解释:所总结的五项基本特征并不是必须一一符合才能判断为鱼类,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分析。这导致学生在随后的小游戏中不能准确地进行判断。
为了提高学生对鱼类的辨析能力,在课后习题中加入了一个小游戏环节。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可能难以准确进行辨析,我决定通过小组讨论来进行。结果证明,这种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除此之外,我还将其他水生动物的知识也设计成了一个小游戏。通过形象生动的卡通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这些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比较区别神创论,自然发生论,生生论,宇宙生命论和化学进化论等有关生命起源的几种主要观点;了解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
2、描述多数学者公认的化学进化论的大体过程。
【教学重点】
描述“化学进化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关注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教学难点】
描述“化学进化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1、教师准备:有关宇宙起源、星系形成和生命起源假说的视频、图片等资料。
2、学生准备:通过阅读科普书籍了解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并准备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打开课件第3页。
一、创设情境媒体展示
通过媒体展示原始地球概况,广袤宇宙有无数的星体,然而只有我们地球母亲孕育了千姿百态的生命。提出问题:地球上最初并没有生命。那么地球上的生命是怎么样出现的呢?生命究竟来自何方?生命究竟是什么?人类又是怎么样探索生命的起源的呢?
二、学习新课——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教师:关于这个问题,曾经有很多中外的各种传说。那么,今天的科学家们对生命起源又有什么见解呢?教师讲述生命起源的各种假说,并总结各种假说的观点。
假说一:“神创论”
教师讲述古代人民由于科学知识匮乏,对于解释不了的问题的猜测和臆想。
讲述“女娲造人”及“上帝创造人”的故事,你们相信这种说法吗?理由是什么?学生做出推测判断:不相信。因为没有确凿的科学证据,只是神话传说。
结论:神创论的观点是完全不正确的。
假说二:自然发生论
教师讲述到了近代,随着人们对于客观事实的重视,人们对于生活中的许多现象给出了自己的解释。有的科学家认为生物是从非生物环境。一种可能是热泉生态系统是孕育生命的理想场。第二种可能是生命可能是从地球表面产生的,后来蔓延到深海热泉喷口周围并得以保存下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中自然发生出来的。我国古代认为有:腐草化萤腐肉生蛆淤泥生鼠等。这个观点能证明生命是自然发生的吗?
17世纪意大利医生雷迪第一次用实验证明腐肉不能生蛆,蛆是苍蝇在肉上产的卵孵化形成的。雷迪的实验严谨而且有说服力,说明较大的动物不能自然发生。
提问:雷迪的实验中变量是什么?许多人对雷迪的实验进行了质疑,雷迪是怎么通过改进实验来面对质疑的?
结论:自然发生论不正确。但是在雷迪去世后,又有人提出了新的质疑,肉眼不可见的生命还是可以自然发生的。
假说三:生生论。
法国的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做了一个最令人信服却十分简单的“鹅颈瓶实验”。他将肉汤装入带有弯曲细管的瓶中,弯管是开口的,空气可以无阻挡地进入。巴斯德将瓶中的液体煮沸使液体中的微生物全部被杀死,然后放冷静置,结果瓶中没有出现微生物。若打断曲颈管,一段时间后,瓶中就出现微生物了。巴斯德的实验彻底推翻了生物可以由非生物直接转变形成。提出了新的观点:生生论。
如果生物不能由非生物直接转变形成,地球上的生命又是如何产生的?天外来客?地球之外确实发现有有机物,也有可能有生命存在,但还没有证据能证明生命来自天外。即使来自天外,天外的生命又是怎样形成的?
假说四:宇宙生命论
同学们,通过分析陨石的成分,大家可以对宇宙生命论作出什么推测?介绍宇宙生命论资料
分析陨石成分,作出推测陨石中含有构成生物体所需要的有机物。
结论:人类在不断探索地球外的生命,付出了许多艰辛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地球上的生物可能来自星外天体;2、星外天体有形成新生命地球外天体存在生命是完全可能的.。
假说五:化学进化学说
观点:生命起源于原始地球,是由原始地球上的非生命物质通过化学途径演变进化来的。
教师描述:原始地球的环境恶劣,可能有生命存在吗?地球大约形成与46亿年前,46亿年前的地球刚刚形成,非常的不稳定。到处是火山喷发,地面上熔岩横溢,天空中电闪雷鸣。由于没有大气层的保护,紫外线,宇宙射线等直接照射到地面上来。这种环境下不可能有生命存在。但是火山喷发形成的原始大气和原始地球上的闪电、高温、射线等给形成生命提供了物质与能量基础。在这种环境下,由无极小分子经过化学反应能够形成有机小分子。这一过程已经有科学家通过实验得以证实了:1953年,美国化学家米勒首次实验证了奥巴林的这一假说。他模似原始地球上的大气成分,用氢、甲烷、氨和水蒸气等,通过加热和火花放电,合成了有机分子氨基酸。一般说来,生命的化学进化过程包括四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从有机小分子形成有机大分子;从有机大分子组成能自我维持稳定和发展的多分子体系;从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原始地球形成生命过程的科学推测
原始地球先形成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雨水汇入原始海洋→形成原始生命。
教师:同学们准备充分,发言全面,带我们领略了宇宙的神奇奥妙,也让我们为各国科学家的精彩研究而感叹。我们经过学习,也将掌握这些科学研究方法,去探索更多的奥秘。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12
1910年,杜威(Dewey)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就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20世纪80年代,教学反思在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已经蔚然成风。二十多年来,关于“反思”的讨论在欧美教育界备受重视,并且逐渐影响到我国。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持续深化发展,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于实现学生的学习目标已经越来越显得重要,如何进行教学反思、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完成历史课程目标值得我们初中历史教师进一步去探索。
一、新课程下教学反思的实质
何谓教学反思?简而言之,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
杜威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里指出,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境的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通过反思可以对教学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可以发现教学的真正意义。反之,没有反思就不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
当前,历史新课程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创新和突破。基础教育历史新课程要求初中历史教师从单纯的历史知识传递者走向历史教与学的研究者、反思者,要求历史教师不仅历史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要善于对历史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Posner)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著名学者刘岸英指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他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能有什么改进”。因此,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一位老师能否成为优秀教师,取决于他是否善于对教学过程和教学问题进行反思。[1]
二、初中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教学反思
“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历史事件、人物及前因后果,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 。[2]这是“教书匠”式的“照本宣科”。今天,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在新课程里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同时,优秀的历史教师必然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刻的反思,认真思考自己教学的过程及效果,并及时吸收他人的实践、研究成果。因此,教学反思对于初中历史教师专业成长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作用:
1、教学反思有助于初中历史教师教学研究的深入。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区的教育教学工作者所倡导的“参与式”教学,其目的不仅是要求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中进行探究,更重要的是要求老师在参与的同时进行探究。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也是教学实践的研究者,教学研究离不开教学反思。历史教学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历史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历史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历史教学活动、历史教学行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无疑会促进历史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如在授课的过程中,我们不妨多问问自己:这个课题应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最佳?对于学生搜集到的“史料”、“证据”,是让他们全部采信,还是引导他们学会对“可疑”资料进行大胆质疑?学习成果展示的侧重点是让学生围绕主题轮番登台做一点知识性的介绍,还是说明探索求知的过程与方法?还有,对于近现代历史上一些比较“敏感”的人物、事件、现象又应该如何客观评价?以及如何合理利用研究性学习?是否应该有个“度”?初中历史教师都可以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反思、研究,从而达到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的教学,并积极探索新思想和新途径,推动初中历史教学研究不断深化的目的。
2、教学反思有助于初中历史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发展。
所谓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对教学合理性的追求,以及对具体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反思。复杂的初中历史教学,决定了它不是初中历史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场所,而是初中历史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
例如:香港一位初中中国历史科教师在文章里谈到,他初登教坛时,为了教好中国历史课,经常选择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在课堂上讲给学生听。“讲故事是教中史的好方法,但很费力气,而且未必每次都保持好状态。”后来,这位老师经过自己认真的反思后,他把“讲故事”形式做了一些改变:一是安排一些喜欢说话的学生,在有准备的情况下,在课堂上讲中国历史故事;二是安排学生做中国历史广播剧录音,把录音带在堂上播放。两种设计都取得很好的反响。这位历史教师继而分析:教师一个人讲故事或组织学生讲故事,其效果不一样。“前者,老师唱独角戏,学生只需要聆听;后者,老师是设计者,学生是表演者。”“由学生做主角、做表演者,负责的学生受到训练,其他观看和聆听的学生也受到感染、教育。” [3]
从这个例子中不难看出,初中历史教师追求历史教学合理性的反思活动,是有益于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智慧增长的。关键是初中历史教师要有反思的意识,并在具体的历史教学情境中理性地随机应变,善于调整历史教学策略,使自己的实践智慧永远处于发展的过程中。
三、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
教学反思有利于初中历史教师教学研究的深入,有利于初中历史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发展。那么,历史教师又该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于是反思的基本方法是我们初中历史教师亟待探讨解决的问题。接下来笔者将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来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这一问题,分享一些我的经验与收获。
1、要养成课后小结与反思札记的习惯。
过去,人们往往重视课前的备课,对于课后的小结与反思,则较少关注。但就历史学科而言,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比如,“编演历史剧”是新课程提倡的多样化教学形式之一,这种教学形式真的对促进学生理解历史有帮助吗?扬州中学王雄老师在“”一课的教学设计中,让学生自由组合,排演了一个“去留肝胆两昆仑”历史剧,教师让同学们课余时间排练,不要太讲究道具与服装,也别花过多的时间。一周后,同学们在课堂上演出,结果印证了这种教学形式的`积极作用。事后,王老师在“反思札记”中写到:
这一天像过节一样,学生兴奋而不断高涨的情绪也影响着我,不过,我在观看之余想得最多的还是老问题:“这种方法能够促进学生理解吗?”答案是肯定的。在他们排演之际,不仅十分重视剧本,而且查阅了大量书籍资料,了解人物的个性,为了想象梁启超、康有为的讲话语气,大家还进行了讨论,最后,确定了两人讲话的共同点:广东普通话,都带有书生特点,但是,康有为的语气更沉稳,梁启超较之更有激情。那么,为什么学生能够在这种学习中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呢?其实,每个人的智慧都是伟大的,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学生将其智慧表现出来,而不是仅仅接受别人的知识与观念,参与历史课本剧的排演可以将对历史的理解与对历史学习的情趣完整地结合起来。[4]
台湾新竹科学园区实验中学唐远华老师,从1992年起,尝试对高一学生从事历史剧教学实验。剧本以“城濮之战”、“毛遂自荐”及“鸿门宴”三件事为题材。一方面,学生对其内容多少知道一些,正适合进一步深入;另一方面,它们均具有丰富的戏剧性,颇能引发学生兴味。实践下来,唐老师觉得:
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指导,的确能促成发展并提升学生历史思维的预期目标。毕竟学生通过主动阅读理解史料、编写剧本、掌握角色在情境中的扮演,学习相当主动,收获自然丰富!其实历史剧的趣味性不仅表现在有趣的台词,滑稽的动作,更在同学间互助研究剧情发展的可能性上,所体会出来的心得。甚至个人认为演出前的过程,比演出结果,就教学价值而言,更为重要!因为观赏的人只是旁观这些历史事件,而演出的同学却是花了时间与下功夫去经历这些历史情境,历史教学不是一直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神入历史情境去做历史的思考吗!? [5]
以上这两位老师都习惯于做课后小结与反思札记,长期积累,就会成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历史教学案例,对之分析研究,相信一定有利于初中历史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反思水平。
2、看课。
“看课”又称“课堂观察”,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常说的“听课”类似。不过,传统的听课目的比较单一,而且听课之后几乎没有什么评论。而看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助看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这已被西方学者乔依斯(Joyce)、许瓦斯(Showers)等所进行的实证研究证明。
陈瑶的《课堂观察指导》一书中,记载了作者在昆明某中学一堂初中历史课上做的看课笔记。陈瑶教师对执教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非常详细、具体的“现场记录”,并做了“评注”。比如,“现场记录”描述道:“当讲到商鞅变法的故事时,老师非常地投入,在教室里移动。……学生明显地完全被她的讲述吸引。但在谈到商鞅变法的内容时,学生的反映不是很积极,看上去有点疑惑,而且七八个同学有注意力分散的表现。”又在旁边评道:“商鞅变法的内容是课文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老师在投入的讲解时,忽略了学生的反映,没有在重点难点上给予充分强调。”对于老师向学生的提问,观课者评道:“我感觉老师在提问上有设计、有技巧,但对学生的回答,老师的反应比较单一,缺少评价、追问和很明确的鼓励。” [6]
观课,教师具有最佳的研究条件,应该像上述实例这样,观课才能达到目的。当然,课后,观课教师应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历史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进行案例研究。
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案例是教学理论、教学实践取之不竭的源泉。“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 。[7]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这就是案例研究。初中历史教学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初中历史教师研究他人的案例,特别是一些中学优秀历史教师的典型案例很重要。远的不说,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有历史教育工作者从著名中学历史教师,如宋毓真、陈毓秀、时宗本等人的教学经验中提炼出典型实例,用以说明某种历史教学观点或历史教学方法。特级教师刘宗华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教学法前辈孙恭恂教授合作,共同撰写了《刘宗华历史教学艺术与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一书,前者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体会,后者则运用教育理论来阐释其教学实践的价值,理论与实际相得益彰。这些都是已经出版的,还有更多发表在报刊上、网络上的优秀教学案例,应及时研读,从中受到启迪。而观摩听课、座谈讨论、专家讲学等多种形式,也是对教学案例进行总结、反思和探讨的好时机。
关于初中历史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有很多需要探索的新课题。可以肯定,发展的教学反思是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也必然促进初中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13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通常较为年轻,他们在生活经验方面还比较欠缺,但是却对生活表现出极高的好奇心,喜欢积极地探索。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们对神经系统的构成和功能已经有所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积累了一些与神经系统相关的知识和实践经验,但对于"神经系统是如何进行调节的"这个问题还存在一定的模糊。此外,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逻辑思维和分析推理能力,他们通常更喜欢与他人合作。因此,适当安排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非常必要。在我们学校,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的原因,与父母的交流较少。设计课前作业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简单的活动促进学生与家人的交流,以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发展。
对本节课或本单元知识点解读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三节中介绍的内容。该节课主要讲解了反射、反射弧、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等基础知识。教材没有明确提及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而是用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这两个概念来进行阐述。这样的表述符合教育部颁布的课标要求,即对知识的“概述了解”进行说明。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神经系统的组成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们知道神经系统在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以及各种生命活动的调节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扮演了一个连接上一节课和下一节课的重要角色。
作业设计
课前作业:
提前录制“膝跳反射”微课推送给学生,微课中说明该实验的具体步骤,让学生在家中和父母一起体会膝跳反射这一生理现象。
设计意图(达成目标)
课前作业的设计意图:
在家中完成这一实验,可增强亲子关系,父母和孩子共同探索这一生理现象的缘由。而且实验简单,无论哪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完成,激发学生求知欲,体现了作业设计的生活化。
课中作业:
实践性作业进行“指东往西,不听指挥”游戏,白板展示随机动作指令,学生执行相反指令,并在游戏结束后提问学生是由什么系统完成的,引导学生回顾神经系统的组成等有关知识点。
课中作业的设计意图:
1、实践性作业通过游戏,避免对知识的简单复述,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更加积极投入到课堂中。
2、合作性作业检查课前自主完成的实验效果,投屏展示学生成功和失败的视频,师生共同分析,学生总结失败的原因。
3、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合作性作业中的现象,并找出失败的原因,来引入反射的概念和反射弧的结构。预先学习相关知识内容可以节省后续学习的时间。
4、探索性作业的要求是两人一组完成,其中一人尝试了沙棘果后,需要向同桌描述其味道,并体会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的概念。修改后的内容:探索性作业要求我们以两人一组合作完成。在这个任务中,我尝试了沙棘果,并将其味道描述给我的同桌,同时也体验了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的感受。
5、探索性作业由吃沙棘果、讲沙棘果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直观感受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的区别。
课后作业:
必做作业:四人一组合作设计并完成课后探究:“测定反应速度”,思考为什么有的反应快,有的反应慢?
课后作业的设计意图:
1、必做作业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交流和组织能力,因小组中各层次学生均包含,完成实验没有难度,能力较强的学生也可帮助较弱学生设计及交流,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2、选做作业:
A类,有探究欲,并主动学习的学生:选择易得材料制作反射弧结构模型,并根据模型讲述反射弧、简单反射、复杂反射等概念。
B类,学习被动、不喜欢思考的学生:绘制反射弧示意图,并列举五个简单反射和五个复杂反射的实例。反射是光线遇到物体边界时改变方向的现象。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说明这一现象,我们可以绘制一个反射弧示意图。在这个示意图中,我们可以画出从光源发出的光线,以及它们在与物体边界相交后的反射路径。通过观察这个图像,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理解反射的特性。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的例子。下面列举了五个简单反射和五个复杂反射的实例:简单反射:
1、镜子:当光线照射到镜子表面时,它会发生反射,使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倒影。
2、池塘的水面:当阳光照射到池塘的水面时,光线会被反射,形成一个闪闪发光的区域。
3、玻璃窗:当外部光线照射到玻璃窗上时,部分光线会被反射,使窗户的外观显得反射和闪耀。
4、银质餐具:当光线照射到银质餐具上时,它们会发生反射,使我们能够看到光的倒影。
5、反光衣:在黑暗环境中,光线照射到反光衣上时,它会发生反射,使人们更容易被注意到。
复杂反射:
1、棱镜:当光线经过棱镜时,由于折射和反射的作用,光线会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谱。
2、多面体水晶:当光线照射到多面体水晶上时,由于其复杂的结构,光线会以不同的角度进行反射,产生美丽的折射效果。
3、公路上的水洼:当阳光照射到公路上的水洼时,由于水洼表面的弯曲形状,光线会发生复杂的反射,形成一幅令人惊叹的景象。
4、太平洋的海面:当太阳光照射到太平洋的海面上时,由于波浪的起伏和海面的平整程度不同,光线会呈现出复杂的反射,营造出美丽的海洋光影效果。
5、钻石的闪耀:当光线照射到钻石的表面时,由于钻石的折射率高和切割工艺的精细,光线会发生多次反射和折射,使钻石显示出其独特的闪耀效果。以上是生活中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的五个实例,它们展示了光线在不同物体表面上反射的特性和变化。通过观察和理解这些实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反射现象的奥秘。
3、选做任务:
帮助培养A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知识运用的灵活性;
B类学生通过绘图和寻找现实生活中的反射例证,深刻体悟知识源自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道理。以下是修改后的内容:选取任务:促进A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
B类学生通过绘图和寻找生活中的反射实例,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原因。
反思
本节课的理论知识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因此,我们设计了实验和小游戏,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加强他们的多种能力培养。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学生可以在动手操作和思考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知识,并培养他们愿意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同时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态度。我们还利用课前实验作业来节约课堂时间,并通过课堂作业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和交流能力,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我们也要承认本节课涉及到了较多的探索和实践任务,因此需要精确掌握课堂时间。另外,我们还需要深入挖掘信息技术与生物学课程的结合点,并更突出微能力的培养。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14
一、目标定位
知识目标:1.设计探究活动,说出鸟卵适合于陆地上发育的结构特点
2.描述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能力目标:在开放性探究活动中,使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鸟类生殖与发育过程,培养学生关心爱护鸟类的情感。
二、方法阐释
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条件使学生通过观察事物或亲身参与探究活动,获得感性认识。在认识卵壳和壳膜的结构时,可鼓励学生动手实验,来感知卵壳对外力的承受能力,以便理解卵壳对卵的保护作用。在课前将鸡蛋放置在醋酸中一段时间,使蛋壳溶解,壳膜露出,上课时让学生亲眼观察。在学生观察鸡卵的内容结构时,注意引导学生将实物与插图相结合,认清鸡卵的各部分结构。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新鲜的鸡卵是“活”的,可将孵化一段时间的鸡卵,演示给学生观察,因为此时的鸡卵的胚胎经过一段时间的发育成百块装,在卵膜周围有血管分布。结合鸡卵发育过程的模式图,引导学生分析卵的各部分结构的作用,理解鸡卵发育为什么能完全摆脱水环境的限制。
三、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本节课件、收集与鸟的生殖与发育相关的材料、鸟的繁殖行为录像。
探究实验材料:解剖剪、镊子、烧杯(内有40℃~50℃的温水)、培养皿
学生:爱迪生孵小鸡的故事、兴趣小组成员腌过的生鸡蛋、每组两个生鸡蛋、收集与鸟的生殖和发育有关的资料
环节一:温故知新,对比回忆
比较昆虫、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和发育方式,引入鸟的生殖和发育
(教师出示各种各样的鸟巢,让学生思考鸟巢的作用)
师:有没有困惑的问题?我们共同交流和探讨,好吗?
生:在冬天,喜鹊窝高高地挂在树上,喜鹊来回飞也不去住,这是为什么?
生:这我知道,喜鹊窝只是用来繁殖,孵卵的地方。
生:刚孵出的小鸡毛茸茸的,十分可爱。可刚孵出的小麻雀,粉红色的皮肤上一根羽毛都没有。为什么会这样?
师:鸡是早成鸟,麻雀是晚成鸟。
生:鸟卵孵化的时间有多长?需要几天才能孵化出来?
生:我知道,不同的鸟类需要的时间不一样,鸡需要21天。鸟类的孵化时间一般与鸟类的大小有关。小型鸟类为13-15天。中型为3-4星期,大型鸟类时间还要长。
生:鸡孵化出来后,是纤细的绒毛,长大后为什么会变成那样的羽毛了,这是什么决定的?
生:我知道这是由DNA决定的,它控制着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当鸡发育到一定阶段时,它的羽毛就要发生变化,由绒毛变成羽毛,这也是为了适应环境。
生:为什么家里买来的鸡蛋孵不出小鸡来?
生:这事我知道,买来的鸡蛋多数是没有受精的鸡蛋,不受精就不能孵化出小鸡来。
师:对,只有受精的鸡蛋,在适宜的条件下,才能孵化出小鸡来。我们今天就探究这方面的问题。下面利用你们手中的鸡蛋,两人一组完成探究任务吧!
环节二:探究新知观察分析
一、观察鸟卵的结构(整个探究过程分为四个步骤:观一探三)
师:播放小鸡破壳而出的短片,问:一枚小小的鸡卵为什么能发育成可爱的小鸡呢?是不是与它的结构有关?
【观一】先让学生观察鸟卵的形状(一头钝、一头尖)
【探三】
一探卵壳:让学生单手用力握鸡卵,看会不会轻易捏碎,理解卵壳的保护作用。
二探鸟卵的内部结构:让学生先看书上的观察操作步骤,明确操作目的,并在屏幕上出示探究过程中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①观察气室的大小②用镊子开出的口要比卵黄大,否则卵黄在倒出时会被划破。③注意观察卵黄上有没有小白点?④用牙签先轻轻按压卵黄,再把卵黄刺破并拔出来,感受卵黄的存在。随后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并进行点拨。
在屏幕上出示鸡卵结构图,让学生按照图上数字的顺序,说出鸡卵内部各个结构的名称,了解学生实验的效果。借助投影片,告知学生胚盘、卵黄膜和卵黄共同构成了卵细胞,细胞核位于胚盘中。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受精卵和未受精卵的胚盘,让学生对照观察并进行比较。
生:未受精卵的胚盘颜色发白而且胚盘小,已受精卵的胚盘颜色发深而且胚盘略大。
师:既然这两种卵的胚盘差别这么大,那么请大家考虑一下,胚盘有什么作用?
生:是胚胎发育的部位。
师:我们如果把这个鸡卵放在桌上滚动,不管它怎么滚动,卵黄始终位于卵白的内部,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提示:观察系带在卵中的位置,系带有何作用?)
生:系带对卵黄起固定作用,并可以减少胚胎受到的震动。
师:胚胎的发育离不开氧气和养料,这两类物质分别由什么提供?
生:气室提供空气,卵黄和卵白提供养料。
师:卵黄和卵白相比较,谁的营养更丰富?有的同学不爱吃蛋黄,其实卵黄的营养价值要高于卵白,它是卵细胞的主要营养部分。
(指导学生看书并讨论,总结出其它结构的作用。)
师:刚才大家都看到了,气室容积很小,那么如何提供胚胎发育所需要的大量氧气?
生:卵壳是透气的,表面应该有气孔存在。
三探气孔:引导学生利用桌上的物品设计探究方案,并且用温水浸泡法来探究一下气孔是否存在,对于学生的开放型设计思路,教师应给与适当的鼓励。
师:大家想一想,鸟卵的结构为什么要这么复杂?这与它周围的环境相适应吗?
生:坚硬的卵壳和内部的壳膜起保护作用,卵白提供水环境,气室提供了氧气,卵黄提供营养物质,给鸟的胚胎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增加了对陆地复杂环境的适应性。
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过的'知识,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养鸡场在挑种蛋的时候,从来不用那些蛋壳表面污秽面积较大的蛋,因为它们孵不出小鸡,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这些鸡蛋表面的脏物堵塞了卵壳上的气孔,妨碍了里面胚胎的呼吸,所以孵不出小鸡。
2.请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出示课前腌好的生鸡蛋,并提出他们所发现的有趣现象:盐水里的所有鸡蛋都是钝头朝上。
师:钝的那头反而轻,这是为什么呢?
生:钝的那头的气室里有空气。
师:在笼子里只养了两只母鸡,它们能生蛋、能孵出小鸡吗?
生:能生蛋,但孵不出小鸡,因为母鸡没有受精的机会。
屏幕出示爱迪生孵小鸡的图片,由学生讲故事。
师:爱迪生为什么孵不出小鸡呢?
生:外界温度太低了。
师:没有受精的鸡蛋孵不出小鸡,就是受了精的鸡蛋也不是随便就能孵出来的,看来鸟类要繁衍下一代还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二、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教师课件展示教材中的图片,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说出相应的繁殖行为。总结鸟的生殖和发育的过程。播放鸟的繁殖行为录像。引导学生再次总结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师:大家都见过鸟类的哪些繁殖行为?
生:母鸡下蛋、燕子衔泥垒窝、公鸡追母鸡满院子跑等。
师:你知道鸟类在找到自己的意中人以后,都会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搜集到的图片)
生1:雄孔雀会展示自己漂亮的羽毛,丹顶鹤展示的是自己优美的舞姿,啄木鸟会通过敲打树干发出“爱情电报”。
生2:雄军舰鸟鼓起红色的喉囊,雄园丁鸟偷取色彩鲜艳的物品进行炫耀,雄鸵鸟会跪在雌鸵鸟的面前,通过拍动翅膀和扭动着脖子向意中人求婚。
师:当鸟儿找到自己的伴侣后,它们就要为自己建造一个“家”,这就是筑巢。
(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搜集到的图片,由学生介绍燕鸥、家燕、织布鸟千姿百态的鸟巢,教师对同学们课前的积极准备提出表扬。)
屏幕上展示雌雄翠鸟正在xx的图片,请同学思考说出这属于什么样的受精方式?
生:体内受精。
师:想一想,这种受精方式和两栖动物相比有什么优势?
生:它使受精的机会大大增加。
师:受精后的鸟卵在雌鸟体内就已经开始发育了,但是当鸟卵被产出后,胚胎就会因外界温度过低而停止发育,怎样才能继续发育呢?
生:那就要靠孵卵。
师:在适宜的条件下,胚胎发育成熟,雏鸟最终破壳而出。
屏幕上出示雏鸟和成鸟的图片,让学生比较并思考:鸟的发育是不是变态发育?并播放鸟的繁殖行为录像。
环节三:课堂小结,对比归纳
让学生总结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都包括哪些阶段,并提出问题:这六个阶段所有的鸟都必须要一一经历吗?哪些阶段是必不可少的?
生:杜鹃把卵产到别的鸟的窝里,自己不筑巢、不孵卵、不育雏,另外帝企鹅把卵放在自己的脚面上孵化,也不筑巢。求偶、xx和产卵是必不可少的。
四、教学反思
本堂课比较全面地让学生掌握了知识,也比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总体上还是比较成功的。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假如你乘坐宇宙飞船从太空中遥望地球,映入你眼帘的将是一幅由蓝色、绿色和白色等编织而成的美丽图案。蓝色是浩瀚的海洋,绿色是广袤的森林和原野,白色是飘动在海洋和陆地上空的云彩。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生物都在这里生活和繁衍。
地球表层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
它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合作探究智慧碰撞
探究一:什么是生物?
探究二:如何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观察
(1)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2)观察可借助哪些工具和仪器?
(3)科学观察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观察的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
2、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
3、要及时作好记录。
探究三: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呢?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鸟捕食鱼
牛在草地上吃草
大熊猫吃竹叶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利用水、无机盐、二氧碳制造有机物葡萄糖、淀粉等)
2、生物能进行呼吸
鲸呼吸时产生的雾状水柱
野牛在晨光中呼吸
小鸟在呼吸-
鱼用鳃呼吸
3、生物能排除生体内产生的废物
动物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将废物排除
植物通过落叶将一部分废物带走
落叶是植物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向日葵总是向着有阳光的一方
含羞草
警觉的兔子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菜豆的生长
红狐的生长
6.传和变异的特性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龙生龙,凤生凤,
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
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人胚胎初期细胞群
一些单细胞生物
1.珊瑚是生物吗?请说明理由。
答:珊瑚不是生物,因为它是由死去的珊瑚虫分泌的外壳堆积而成的,不具有生物的特征;珊瑚虫才是生物。
2.珊瑚虫一般生活在温暖的浅水区,这是为什么?
答:因为浅水区可获得较多的阳光,有适宜的温度,这些有利于藻类的生长,从而为珊瑚虫提供更多的氧气。因此,珊瑚虫一般生长在温暖的浅水区。
课后小结
生物的七大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繁殖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课后习题
1、下列各项属于生物的是( )
A、海葵B、恐龙蛋化石
C、电动狗D、珊瑚的骨骼
2、下列各项中属于非生物的是( )
A、引起人感冒的病毒
B、会弹钢琴的机器人
C、生长在橘子皮上的青霉
D、休眠的青蛙
3、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什么的特征·······( )
A需要营养B进行呼吸
C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D生长和繁殖
4、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母鸡下蛋B、火山爆发时岩浆喷出
C、大汗淋漓D、馒头上长“白毛”
5、一种雄性极乐鸟在繁殖季节,长出蓬松的长饰羽。决定这种性状出现是由于( )
A:应激性B:多样性
C:变异性D:遗传性
6、(20xx威海)下列属于生物基本特征的是( )
A、生物都能自由运动
B、生物都需要从外界摄取有机物
C、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
教学反思
《认识生物》一课的实践,导入新课用时一分钟左右,然后进入自主学习阅读文本阶段。共计用时二十分钟左右。通过我的观察,大多数学生只能读三遍,少数学生只能读两遍多一点。然后做练习题。做练习题这个过程两班情况差不多。从学生做题的情况来看,学生对文本仍然很陌生。对训练单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迅速的找到相应的句子位置,更不能直接解答。仍然要慢慢的从文本寻找。
从而浪费了大量时间。在作训练单的过程中有些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自己完成并且能够有充分的理由来证明自己的结论。如:恐龙化石为什么不是生物?学生能够回答出它不具备任何一种生命现象,没有一项生物的特征。不能吸收营养物质,不能生长繁殖,不能呼吸,不能排出体内废物。对外界刺激没有任何反应。所以说恐龙化石不是生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做到这一点已经充分证明了学生自己已经完全掌握了这个知识点。在回答课后问题钟乳石在慢慢长大它是不是生物的问题时,班级产生了分歧:有的同学说是,有的同学说不是。
争论的焦点就是“钟乳石在慢慢长大”。针对这个问题我主要采取了“导”而不是讲,让学生看课本中的图。引导学生明白“钟乳石在慢慢长大”和动植物的长大区别是溶岩的堆积,不是靠吸收营养物质长大。整堂课绝大多数学生都动起来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自主学习中来。可以说效果远胜于原来的课堂教学。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初中生物 鱼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09-07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02-15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06-22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新版01-09
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01-13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通用05-11
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01-24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通用)12-27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15篇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