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调研报告【合集14篇】
随着人们自身素质提升,报告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你知道怎样写报告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化旅游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化旅游调研报告 篇1
1、充分认识荆州历史文化优势。荆州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楚文化底蕴深厚、三国文化脍炙人口、文化千古传颂、水文化震憾人心、红色文化可歌可泣、非物质文化琳琅满目,荆州古城享誉中外。荆州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在荆州定都长达4,历经20代楚王,成就了“春秋争霸”、“战国称雄”的雄伟霸业。荆州是三国文化的中心,“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三国演义》120回,有72回写到荆州。荆州人杰地灵,孕育出屈原、宋玉、孙叔敖、关羽、岑文本、张居正、“公安三袁”等一代又一代杰出人物,形成名人文化。荆州水资源丰富,水域面积广、水网密度高,形成水文化。荆州“天、基、佛、道、伊”五教皆有,形成宗教文化。荆州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任弼时、贺龙、周逸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创建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形成红色文化。荆州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巨型民俗文化宝库,闻名遐迩的楚辞歌赋,享誉中外的楚剧楚舞,匠心独具的髹漆楚绣,名扬天下的八宝美食以及龙舟竞渡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构成了以楚文化、三国文化为核心,以名人文化、宗教文化、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为烘托的荆州历史文化。
2、切实把握文化旅游发展条件。荆州文化旅游资源禀赋优越,同时具备战略机遇、区位优势和基础条件:一是有战略机遇。国家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支持地方经济建设;湖北省委提出实施“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市委、市政府在全面实施“工业兴市”战略的同时,突破性发展文化旅游业,确定由“人文资源大市”向“文化旅游强市”转变,提出“文化荆州走向”的战略目标,实施重点项目带动,加快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二是有区位优势。荆州水陆交通便利,长江横贯荆州,“二广”高速、“沪蓉”高速交汇荆州,在建或筹建的“沪汉蓉”高速客运铁路、“荆岳”铁路、“准(葛尔)荆”铁路穿越荆州,宜昌三峡机场、武汉天河机场,距荆州较近,形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出行快捷的.交通网络。三有基础条件。近年来,荆州加强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精心策划优势旅游项目,先后美国灯塔公司和华中师范编制完成《市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委托英国mci公司和清华大学策划《重建纪南城暨海子湖休闲度假区项目规划》。全市现有景区(点)65个,其中4a级3个;共有星级36家,其中四星级2家、三星级34家,晶威国际大酒店已通过国家五星级饭店初评;共有旅行社41家,其中国际社3家、国内社38家;从业人员3万余人,其中各类中高级管理人才150多人,持有导游资格证的300多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建设文化旅游城市,荆州有资源、有机遇、有优势、有基础。
3、正确应对荆州发展的严峻挑战。首先,面临区域经济全面发展的挑战。荆州强力推进“工业兴市”战略,经济发展明显提速,进入快速发展期。20xx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624亿元,比xx年增长74%。但是与现代大城市的发展要求,仍然相距甚远,主要表现为区域中心地位不突出,核心竞争能力不强,城区龙头带动作用乏力。在20xx年全国城市综合实力排位中,湖北省的武汉、宜昌、襄樊、荆州四个大城市,只有荆州游离于百强以外;在“一带两圈”战略中,荆州不在武汉城市圈内,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点是“一江两山”,荆州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块头不大、实力不强,在全省县市综合实力方阵中,荆州榜上无名。其二,面临产业协调发展的挑战。
20xx年,三次产业结构30.1:33.8:36.1,对比上年第一、二产业分别增长0.4和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0.7个百分点,在第三产业中旅游业收入仅占13.8%,对比上年占比下降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滞后于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旅游业滞后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三次产业平分秋色。其三,面临文化旅游发展的挑战。20xx年,全市完成旅游收入31亿元,对比xx年仅增长10.71%;旅游收入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4.9%,对比xx年占比下降了2.9个百分点,低于全省6.5%的平均水平;同属历史文化名城的大同、洛阳、开封、扬州等城市,其旅游收入分别是:78.8亿元、224亿元、83.4亿元、176亿元,增幅分别是:24.6%、15.3%、15.5%、20.3%,占比分别是:13.9%、11.6%、12.1%、11.2%,都高于荆州的发展水平。荆州的旅游业发展存在着“三多三少”,即:人文资源多,旅游品牌少;地下遗址多,地上景观少;零散景点多,形成规模少。表现为“三个不相称”,即:丰富的人文资源尚未得到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与荆州厚重的历史文化不相称;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与丰富的文化资源不相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滞后,与历史文化名城不相称。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建设文化旅游城市任重道远。
4、深刻理解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意义。旅游被誉为“朝阳产业”,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受到世界各国和地区的高度重视。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经济,繁荣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荆州面对现实,必须突破性地发展文化旅游业,通过文化旅游的兴旺,促进城市的竞争发展;荆州面向未来,必须发挥文化旅游优势,通过文化旅游的开发,促进城市的创新发展;荆州走向世界,必须彰显文化旅游特色,通过文化旅游的融合,促进城市的开放发展。因此,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加强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领导,发挥“荆州市旅游管理委员会”、“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协调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发展文化旅游的格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跨越式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城市,实施“大决战”,吹响“集结号”。
文化旅游调研报告 篇2
一、星县旅游概况
星县地处江西北部,东与都昌县隔湖相望,南毗永修县,西临九江、德安,北接九江市庐区。东西宽35公,南北长52公。介于东经115°48′——116°10′,北纬29°8′——29°36′之间,总积894平公。星县集名、名湖、名泉、名于,湖光,相映辉;然化,相得益彰。整个庐南都在县境内,历来有“匡庐奇秀甲天下,庐之美在南”之说,移步换景,美不胜收。江西五系赣江、抚河、饶河、信河、修河都在县境南部归宗东流鄱阳湖,后注长江,古称“江湖之会”。这还是世界湿地重点保护区、著名珍禽候鸟栖息地,每到冬季万鹤云集,蔚为壮观。
名湖灵的浸润,让星成为块化芳的地。历史上被吸引到星的鸿儒师更是不计其数,他们在这留下了故迹芳踪,留下了诗和传奇:周瑜的“点将台”,董奉的“杏林”,王羲之的“鹅池”,陶渊明的“醉”,陆修静的“简寂观”,李的“疑是银河落九天”,陆品评的“天下第泉”,周敦颐开凿的“爱莲池”,苏东坡誉为庐绝的“漱亭”和“三峡桥”,朱熹重修的“洞书院”和朱熹倡修的“紫阳堤”,许龙的《五百罗汉图》等等,还有居易、芾、黄庭坚、徐霞客、李梦阳、康有为、李四光······都留下了名篇佳作和踪故迹。
得天独厚的风光,丰富厚重的化底蕴,形成了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优势。星县委、县政府确“旅游兴县”战略,已经建成温泉度假旅游休闲中、秀峰、观桥、太村、桃花源、鄱阳湖候鸟观赏区等景区、80多处景点、400多个景观、景物,有两个四a级景区,家美国假酒店,众多星级宾馆。星县已成为江西省重要旅游的地,特别是温泉更成为远近闻名的休闲旅游中。
二、如何打造星县绿旅游络
1、旅游络现状
为了了解星县绿旅游络的现状,我们访了星县旅游局。找到了旅游局办公室主任,他为我们详细的介绍了星县的旅游产业现状。历年来,星县直就常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从“办旅游”到“旅游兴县”,从“旅游兴县”到“构建百休闲旅游”廊,旅游发展思路更宽,措施更具体。xx年,星县委在总体作思路中把旅游确定为全县“个中,三个重点”之,旅游的发展在全县作中占据了三分之的地位。经过近五年的发展,星县旅游的发了巨变化,取得了明显成效。xx年共接待游客128.6万次,其中境外游客1.4万次,实现历史性突破。旅游综合收9亿元,外汇收367万美元,旅游业产税收126.8万元,占财政收的9.8%今年1———5份,全县共接待国内游客199.3万次,同增长32.1%,接待境游客1.72万次,同增长33.3%,门票收13452.8万元,同增长30.4%。
2、旅游项建设时旅游发展的根本
年初,星县旅游局对东林佛、庐湖岛、旅游厦、杨家港、归宗项、简寂观等每个项都做好项跟踪服务,做好协调调度作。县旅游局还重点做好鄱阳湖国际态经济区中客运港项建设,前期作正在有序的开展。该项的详细性规划案初稿已出台。星县旅游局还加了旅游项招商度。创新思路,拓宽旅游发展新向。
3、旅游宣传度不断加强
通过举办和参加各项有声有的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星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今年41,由九江市民政府主办,星县民政府承办、星县旅游局等单位协办的“亲近园,感悟”九江乡村旅游活动在三态园举办,多家旅社总经理、饭店总经理、车友代表、新闻媒体都参加了这次活动。成功举办了“魅星—第届全国络媒体江西游启动仪式暨风采活动”来全国46家中央络媒体重点新闻络站及知名商业络媒体记者聚集星,对星各旅游景区景点开展了风采活动。通过这次活动提升了星旅游强县的优势姿态。
4、以创品牌特为标
星县政府不断优化旅游企业服务质量,引导旅游企业加硬件设施投,进步提升企业竞争。强化品牌意识,树星旅游形象。充分利星县得天独厚的资源区位,交通优势。努打造以天沐、龙湾、。阳光、天地温泉等旅游度假区为代表的现代休闲旅游产业。
借助各类旅交会、推荐平台,充分展星县特有的化魅和旅游资源,进步打响“中国最具魅的旅游县”、“江西旅游强县”、“中国最具潜的旅游县”等品牌。继续举办温泉旅游节活动。
5、以旅游安全综合治理为重点
星县旅游局为了落实旅游安全的原则,全预防安全事故的发,和各旅游企业签订了安全产责任状。清明节期间,要度重视秀峰、桃花源、观桥等林区的防安全作,针对今年较多的现状,还要预防景区发体滑坡等情况。加强对安全作的指导,加旅游安全产检查度。
三、如何打造化旅游络
1、化旅游的概念
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类化具体内容之的的为过程。泛指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化、追寻化名遗踪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化活动为的的旅游。寻求化享受已成为当前旅游者的种风尚。这就是化旅游的定义,有了这个定义我们就能深刻的体会到化旅游的内涵,就能够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案来。那么接下来我们先要做的就是对星县的化旅游的现状进客观的定位和评估。
2、星县发展化旅游的优势和不优势:前说到的星县概况已经提到了星县的化的旅游优势。总结出来就是历史化底蕴深厚——被称为“真儒过化”,然景观优美——被称为“百画廊”其它的我就不再提了。不:是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不。由于星县经济实不强,财政收仅维持低平的平衡,导致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严重不。因使化旅游产品的更新换代、设施的配套完善、旅游客源的宣传招睐都相对滞后,只能维持低效益的动转、缓速度的增长。是化旅游品牌尚未树。直以来,星县发展旅游都是打南化品牌,但没有具体化,未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化旅游载体来体现,游客对南化印象模糊。作为南化,其内容常丰富,如名化,园诗祖陶渊明、理学家朱熹、周敦颐;宗教化,五丛林名播海内外;化,骚客在星寄情,留下量诗画,还有正在兴起的温泉化等等。三是化旅游配套产品开发是软肋。星县化旅游产品资源丰富,发展前途阔,但没有个产品做做强。
3、发展化旅游的.对策与措施
整合资源,增强化星化旅游整体合。
根据星旅游发展现状,要突出庐温泉—泉化、庐南风景化、鄱阳湖态化,通过引导、培育、发展,逐步形成组成南旅游化三体系,共塑温泉—庐南—鄱阳湖星概念。其次要加化旅游产品开发度。通过对民俗风情、民俗化进有效挖掘、开发,向旅客展星民古朴的民俗风情。
4、拓宽投资渠道,激发星化旅游发展活。
鉴于星县前社会经济发展平限制,要发展化旅游必需更和利外资起上的路。积极争取国家资,逐步加财政投。加招商引资度,形成多元化投资机制。积极利国外、省外资开发化旅游客源,投资化旅游设施建设。
5、加强协调配合,构建星化旅游共建局。
化旅游是个综合性经济产业,涉及众多业和部门,县委、县政府要把化旅游为作重要作来抓,旗帜鲜明地突出化旅游业的发展地位,要强化政府的主导作,形成强有的组织领导和作推进机制,协调相关部门统动。转变化旅游管理部门职能,变微观管理为宏观管理,着于规范企业为和市场秩序,协调内外各关系,为企业服务。开展化旅游资源普查作,进系统科学的规划,并监督实施情况。
6、做好后勤保障,构建和谐投资环境
旅游资源是星县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星县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适应当前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形成较为完备的旅游资源体系。精培育才并有效使,争取旅游资源的政策持,深化改,形成才成长的竞争机制。造就素质队伍,为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实施提供保障。旅游安全,是旅游者顺利完成整个旅游活动历程的重要保障,是旅游业顺利发展的前提条件;旅游安全体系是否完善,将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发展进程。林植被资源较为丰富,做好森林防安全作极为重要。各级政府部门、各旅游企业应加强对当地居民及游客的防意识教育,在林区及各种禁地带设置明显的禁标志,严防灾的发。
7、科技保障也是常重要的。
旅游业是信息密集型和信息依托性产业,也是跨地域合作和跨空间运作的典型产业。信息载量巨,实时畅达,域连通的互联络信息段在旅游业中能发挥突出的作,必将引导旅游产业产深刻的变,推动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
加强与其它地区的合作也是发展星县化旅游的有效段。
四、总结
四五天的调研时间晃就过了,在这期间我们组成员去了星县旅游局了解有关情况、去了各个景区景点实地考察、访了相关部门并且获得了有关部门的持。全位、多度、体化的对赣北星县的绿化旅游络进了调研,并取得了许多相关信息,深了解了星县绿化旅游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向以及所取得的进步。我们可以深切的体会到星县绿化旅游络在星县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鄱阳湖态经济区建设为契机,通过制定的各项措施的有效落实,全县的绿化旅游络正在逐步的趋于成熟,全县旅游事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五、致谢
在完成这篇调研报告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来各的有持。在此我要向各位给予我们持的单位和个表衷的感谢!
六、参考资料
1、《星县旅游局上》
2、《星县志》
3、《渊明故好风光——庐星风景话趣》
4、中国星民政府站相关资料
旅游业发展今其化属性表现愈发突出,欣赏民族化、品味民族化、感悟民族化、追求民族化是现代旅游者对旅游活动的终极要求。因此,展现民族化内涵、张扬民族化个性、突出民族化差异性是我县旅游业不变的灵魂和永久的主题。为深度挖掘民族化精髓,加强民族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提化旅游品位,进步打造“神秘湘西”旅游品牌,根据县委、政府部署和安排,永顺县民族事务局组织了专门的调研组,对我县的芙蓉镇旅游进调研:
文化旅游调研报告 篇3
一、旅游发展与文物古迹保护
文物作为遗存和见证,承载着人们成为历史的过去。从平遥县这些年旅游业发展的过程来看,旅游开发经营与文物古迹的保护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平遥古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古迹的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在国家文物资金拨付有限的情况下,旅游业的发展给当地政府带来了大量的财政收入,平遥县政府也有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古城保护中。近几年,先后投资4000余万元,对古城墙、双林寺、日升昌、镇国寺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维修,实施了护城河、环城路、城门综合整治工程;积极借助平遥旅游业发展的广阔前景,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到古城保护中。采取股份制、合作制的形式,完成投资5000多万元,对文庙、县衙署、城隍庙实施修复,如今都开辟成为景点向游人开放,成为古城的骨干景点。再就是实施古城内单位和人口搬迁工程。以前,古城内有近5万常驻人口,多数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聚集在古城内,人口密度比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高出十几倍,超负荷的人口密度对保护古城、管理城市及发展旅游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减轻古城人口承载压力,平遥县把古城内单位和人口搬迁作为有效保护古城的重要举措,做为市政建设的重点,持续予以推进。底,县委、政府、人大、政协率先迁出了古城,至共带动80余个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搬出古城,累计投资2亿多元,直接或间接带动古城内2万多人口外迁,古城内人口减少到现在的2。7万人,为保护古城、发展旅游创造了宽松的条件。旅游业的发展为平遥带来了巨大的旅游效应和经济效应,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准,由此人们对于古城保护的意识也就更加强烈,更具危机感,促使所有的人自觉地加入到保护古城的行列中来。
另一方面来看,旅游业发展与文物保护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矛盾。旅游业的发展,商业人口及游客的大量涌入,使古城也承受着一定的环境压力、生态压力。污水、生活垃圾、汽车尾气等已经平遥古城最大的污染源,也对古城文物古迹的保护产生不利的影响。而文物保护中,过于标本化、死板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古城的旅游吸引力。
二、旅游发展与传统民俗文化保护
平遥古城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和明清金融都市的地位积淀着浓厚的传统节日文化习俗。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传统的平遥方言、服饰、民俗、节庆等也在旅游业的带动下,进行了系统的抢救、整理与传承、保护,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民俗文化传统得到保护、传承和发扬,有力的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春节、元宵节期间,各种各类多姿多彩的传统民俗文化,吸引来了天南海北的各路游客。
旅游开发使传统民俗文化内涵得到整理挖掘。积极利用文物旧址,开设博物馆、展览馆,增加文化遗产内涵。利用城墙陈列古代兵器展览;利用店铺旧址和遗物开设票号,钱庄、当铺、镖局等博物馆和展览馆;利用县衙旧址设立古代监狱展览馆等等。挖掘整理出城墙古战场文化、双林寺彩塑艺术文化、日升昌票号文化、清虚观道教文化、城隍庙道教文化、地方民俗文化、县衙礼制文化、高跷、秧歌等地方风俗民情文化等等,都使游客在观光旅游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感受和体验。其次是各类传统民俗文化得到传承发扬。近年来,平遥县先后开发并提升了平遥大戏堂《晋商乡音》和云锦成演艺中心《一把酸枣》两大节目,填补了古城旅游文化娱乐项目的空白;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县太爷升堂、状元祭孔、镖局走镖、县太爷迎宾等娱乐表演项目;利用摄影大展这一平台举办“漆文化艺术节”、推出了“平遥中国年”系列活动等文化娱乐项目。
传统文化具有传承性,但平遥旅游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游客的大量涌入,商业人口的比例提高,平遥原住居民的大量减少,必然对古城原有的民俗、民风文化等造成严重的冲击。失去原生态文化生生不息传承的土壤,脱离原有的文化环境和文化体系,也造成一定程度文化内涵的缺失。
三、旅游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传统的非物质类文化遗产是旅游业最具吸引力的基础和卖点,越是有着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旅游地越能吸引游客的目光。
旅游业直接促进了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平遥“永隆号”漆器店店主原是国有漆器厂职工,随着现代漆艺的兴起,平遥原有漆器厂全部倒闭,推光漆器技术面临失传的危险。正是随着平遥旅游业的兴起,平遥漆器作为非物质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才重新进入市场,这一技术才避免失传于世。目前,平遥已经建立了平遥漆器博物馆,有匠人现场演示漆器的做法,而且镇上的小作坊主也在出售着自己加工的各种漆器工艺品。正是靠旅游业为纽带,类似平遥漆器这样的文化遗产才保留下来,并不断融入旅游获得新生。剪纸、盲书等民间艺术也在旅游业的带动下得到了复活和光大;手工布鞋、黄酒酿造、银器加工等传统手工艺产业获得了新生,推光漆髹饰技术、平遥牛肉传统加工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纱阁戏人制作技艺等四个项目正在申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大力构建旅游服务体系,实现了以市场化、商业化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原南大街、西大街等传统商业旧街,开设古玩,民间工艺品和乡土特产商店,将平遥民俗文化发扬光大。全县各类宾馆、酒店和民俗客栈达到130余家,平遥牛肉、推光漆器、长山药粉、手工布鞋、佛像雕塑、平遥火柴、剪纸等数10种极具平遥特色的旅游产品规模不断扩大,逐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体系。刺绣、根雕、泥塑、古刀剑制作、黄酒酿造等民间传统工艺类项目,也大量占领市场,让游客消费感觉,体验文化差异。
能够从旅游中得到保护并发扬光大的多是本身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一定生产能力和广泛市场消费特征的品牌或项目,部分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整理和挖掘的、市场效益不高的民俗传统文化项目难以通过市场化渠道得到保护。
四、旅游发展与社会主义新文化
社会的变化总是伴随着人们思想价值观念的变动。平遥这些年旅游经济的大发展,带来了大量的游客以及商业人口,不同的道德观念、价值标准和生活方式给平遥人带来了巨大的文化价值观念冲击,促进了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
封闭落后的社会文化环境被逐步打破,推动了平遥现代文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平遥人逐步摆脱了计划经济思想、小农意识,思想更加开放,价值道德观念也趋于多元化。旅游经济是一个开放式、综合性经济,旅游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旅游环境的改善,而这又依赖于古城环境秩序和居民素质的不断提升,平遥这些年旅游经济的大发展正是得益于这一点。尤其是随着“爱古城、讲诚信、争做文明平遥人”和“家家是景点、人人是形象”等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古城居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正在朝着文明、和谐、诚信的方向不断发展,平遥古城逐步塑立起了环境整洁、服务规范、秩序井然、和谐文明的国际型旅游城市新形象。
另一方面,旅游经济对原有的社会生活方式的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念快速市场化、商品化,原有的传统文化逐步丧失,道德价值观念更加趋于市场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产生了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平遥旅游业的勃兴,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利用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促进了文物古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不是一种互不相容的关系,而是互相促进、共存共荣的关系。旅游发展改变着平遥文化的原生态,如何在保持平遥文化原生态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以促进文化传承,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方面,大有文章可做。
文化旅游调研报告 篇4
新建区地处赣江之滨、鄱湖之南,是人文荟萃的“千年古邑”,享誉鄱湖的“鱼米之乡”,区域面积2193平方公里,整个地貌是“四水三山两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新时代的大美新建,依托鄱阳湖生态旅游经济圈的区位优势,以建设“文化大区、旅游强区”为目标,精心擦亮“五色”旅游品牌,倾心打造古邑文化名片。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关心帮助下,新建区坚持走文化旅游与生态相结合的都市休闲之路,明确了“旅游强区、旅游兴区”的发展定位,全面唱响红色教育游、绿色山水游、古色人文游、金色观光游、特色体验游的“五色”旅游品牌。依托雄厚的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新建区的文化旅游产业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制约我区文化旅游大发展的问题,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整体情况
(一)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新建区旅游资源、人文景观丰富,是公认的南昌市乃至全江西的旅游资源大区。全区拥有世界级文化遗产潜质的旅游景区1处(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国家级重要湿地1处(南矶湿地),国家A级景区8个(其中4A景区1家、3A景区6家,2A景区1家),市级以上乡村旅游点23家。拥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红色经典“小平小道”,游客探秘、休闲、观鸟、摄影、科考的绝佳宝地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南矶湿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山万寿宫庙会”,“中国府第文化博物馆”汪山土库,号称南方“小长城”的溪霞怪石岭生态公园,有“鹭鸟王国”美誉的象山森林公园,拥有大漠雄浑和江南水乡细腻的厚田金色沙漠,正在大手笔的规划建设当中并致力于打造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遗址等。
(二)区位优势明显
一方面,新建区在“撤县设区”之前是全省距省会城市最近的县,区位优势、全省独有、全国也少有。南昌中心城区到新建各景点,基本都在20—50分钟车程以内,是市民周末出游的首选之地,广大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旅行的乐趣。另一方面,新建区交通“大动脉贯通、毛细血管畅通”,境内“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完备,南昌西站、昌北机场直通新建区。完善、便利的交通体系,为我区吸引内外游客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保障。
(三)政策扶持加大,旅游增长快速
近年来,新建区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新建区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旅游强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从项目、土地、资金、人才、环境等方面对推动旅游业大繁荣、大发展予以扶持。20xx年新建区全区接待旅游人次超过1400万人次,同比增长45。2%,旅游综合收入73。8亿元,同比增长45。3%。预计20xx年全区旅游综合接待总人数达2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总收入突破100亿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备,但旅游服务设施相对薄弱。近年来,我区社会经济发展迅猛,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向二、三产业积聚),城镇及大部分村落基础设施日趋完备,2017年人均GDP已达9753美元,按照国际上的一般规律,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旅游需求就会出现爆发式增长。但新建区旅游服务设施比较薄弱,客房、餐馆档次不高(全区拥有星级饭店仅1家,五星级饭店0家),娱乐项目单一,城区和主要城镇及景区缺少针对旅游者需求的游客集散中心、旅游酒店等,满足不了旅游接待服务的要求。
2、旅游管理体制分散,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协调机制。一方面,我区既有区文广旅新局,又有区旅投公司,一些区直单位也参与文旅项目,各自为政、各打算盘,没有拧成一股绳,难以形成集合效应。区文广旅新局管行业,日常工作就是忙于落实全区所有的涉旅工作和应付各种各样的上级检查,根本无暇顾及旅游行业发展大计;区旅投公司管全区的旅游项目投资,而且其项目运作方式多采取政府出资+社会化服务外包形式,行业的管理责任不用担,平常的工作动态和投资数据没有及时有效沟通。其他区直单位的如一些田园综合体和文化特色小镇等项目,在建设的过程中只是请我局做做观察员,有甚者根本就不咨询文化和旅游部门意见,等要申报景区景点时才来找专业部门。另一方面,更有一些景区地跨数个行政区域,虽然成立了管理局或旅游开发公司,但受职能限制,协调力度太小。比如有些属于市旅游公司(厚田沙漠),有些属于市文广局(小平小道),有些属于水务部门(梦山水库)。这种管理经营体制上的不顺,使得市场化经营程度深浅不一,造成各景区多从自身利益出发,各行其是,竞相开发。这种做法导致规划难落实、形象难塑造、宣传难统一、管理难到位。
3、旅游发展战略高大上,但有计划实施少,部分项目投资大,但是实际效益不如人意。近几年来,省、市相继提出了旅游强省、旅游强市的发展战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把旅游业作为“一核两重”产业发展布局中现代服务业的一个发展重点,明确提出了“江西风景独好,五彩新建来领跑”的发展定位,全面唱响红色教育游、绿色山水游、古色人文游、金色观光游、特色体验游的“五色”旅游品牌。变山水资源亮点为产业发展热点,变旅游资源大区为旅游产业强区,使新建区成为南昌旅游的目的地、江西旅游的集散地,使旅游业成为该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支柱产业,全面构建大旅游、大品牌、大产业、大发展的生动格局。
虽然我区积极挖掘文化旅游资源,陆续投资改造或建设了一批旅游项目:如投资近5亿元对“小平小道”红色经典景区进行改扩建,投资1亿多元对汪山土库进行修复,投资6000多万元对南矶进行了提升改造,投资300万元编制了南矶湿地景区总体规划,以及投资4亿元的西山特色小镇旅游度假区项目建设等。但是,许多建成运营的景区景点,也往往存在着投资大,建设周期过长,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4、旅游发展模式单一,缺乏进一步开发和创新的能力。目前,我区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多依赖政府投资,缺乏多元化投资渠道,致使经营体制不活,难以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旅游发展,激活旅游资源效益。各旅游景区受限于自身资金、渠道和建设能力的限制,在开发和经营的过程中缺乏发掘潜力和创新产品的动力和意识。景区缺乏专业化的管理,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模式在景区中普遍存在。比较典型的有汪山土库、梦山风景区等。
5、整体营销力度不够,系统性较差。好的产品只有通过积极营销才能占有市场。虽然我区积极通过旅游文化节、新闻媒体宣传、推介会、旅游中介等渠道开展官方的推广营销,但是大部分景区并没有主动开展营销活动,未形成系统的营销模式。虽然我区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由原来的1000万增加到现在的3000万,但其中用于旅游宣传的资金仅有100万,这使得我区的营销力度严重不足。营销不系统、力度不够使得中远距离游客对新建的旅游资源知之甚少,严重影响了新建旅游业的发展。
6、旅游人才缺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从全区的旅游队伍素质来看,特别是专业管理、策划、营销和导游等人才极度缺乏,业务水平较低,旅游人才队伍亟待引进、培训和提高。
三、加快新建区旅游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我们可以看到,新建区虽然拥有很多优势和机遇,但同时面临诸多不利因素。面对当前旅游发展的形势,如何创新发展模式,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是摆在新建区全区上下面前的一道大课题。在新的发展阶段,应从孤立的景区景点跳出来,以线路为纽带,形成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的综合服务产品,重点从规划、机制、品牌、基础设施等方面下功夫。
1、加大政策扶持,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大发展,基础设施是重要一环。加强旅游交通体系建设。同时,推动通往主要旅游区、旅游度假区、旅游集散地、乡村旅游地的交通体系建设,提高旅游的可进入性和通达性。加强旅游食宿设施建设。针对高标准旅游饭店紧缺的状况,应加快星级宾馆的建设,引进国际旅游连锁酒店品牌。针对自助游、度假休闲游的特点,加强旅游景区的配套建设,推进以旅游咨询中心、旅游厕所、旅游标识、旅游环境整治为主的旅游公益设施建设,增强旅游功能;推进旅游购物街建设,集中展销地方特色旅游商品;创办旅游文化娱乐公司、旅游文化演出公司,推出特色文艺节目,发展晚间娱乐项目。
2、加强协调配合,进一步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加强区文化旅游局与区旅投公司的沟通,明确责任分工,始终保持既分工、又协作的良好关系。加强区文广旅游局与其他区直单位的工作配合,特别是在一些大型田园综合体、文化特色小镇的项目建设上,积极参与文化旅游规划指导,整合各方力量,不断提升项目品质,积极做大做强旅游产业规模。加强区文化旅游局与各乡镇的业务配合,积极参与当地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大力宣传推广我区优秀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3、合理规划布局,积极培育旅游产业增长极。一是要请专业团队编制《新建区全域旅游规划》,在产品体系上实现主题化,除满足“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之外,要在“文、商、养、学、闲、情、奇”旅游要素中有所侧重;在项目开发上,应实现由点到区的转型,把产业布开,向全社会、多领域、综合性的方向迈进,让旅游的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编制《新建区道路交通规划》,通过加强“快进慢游”的旅游交通网络建设,更加方便游客出行,更加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二是单个景区规划的提档升级,要加强顶层设计,优化产业布局,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真正把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和产品优势,推进旅游景区提档升级。
4、创新管理机制,优化配置旅游资源。要创新旅游管理体制和运营体制:一是发挥旅游投资公司作用,改变政府包、政府投、政府办的.做法,实现从“政府主导型”向“政府引导调控,市场主导型”的转变。二是整合资源,收购、并购投资乏力、后劲不足、产品不活的旅游企业,积极主动走出去招商推介,引来大旅游财团进驻或是探索一条采取同知名旅游企业合作或委托管理的路径,彻底激发旅游新活力。三是全域旅游需要多部门的综合监管、齐抓共治。四是整合三条精品旅游线路的旅游资源,走产业集团化、经营规模化、管理专业化的发展路子,引导景区景点实施专业化、规模化经营。
5、创新“旅游+”理念,培育旅游新业态。如推进旅游+农业,以溪霞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为契机,促进旅游与农业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我区“田园综合体”建设,形成以一产(即农业)带动三产(旅游业),三产旅游反哺一产农业的良性互动。推进旅游+文化,深度挖掘景区文化内涵,赋予旅游景区景点于文化的灵魂,形成旅游产品,让游客进行浸入式体验,如汪山土库,基于自身深厚的人文内涵,举办踏春学家风旅游文化活动,积极开拓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市场,便是很好的例子。推进旅游+交通,以编制《新建区道路交通规划》、第三届环鄱阳湖国际骑游大赛为契机,促进旅游风景道建设,加强旅游与交通的双赢合作等。推进旅游+民宿,结合各乡镇特色旅游,让古村落重新焕发文化的活力,留得住乡愁,大力发展我区民宿业,积极为农民创收增收。如溪霞镇忘忧村民宿游,让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放松心情,享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如象山镇的“荷花节”,不仅让人可以赏花游船,还可以采摘捕鱼、吃农家饭,有力地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推进旅游+党建,积极发挥党建工作的引领作用,不断拓展景区景点内涵,使游客在游玩中自觉提高爱党护党的思想认识,增加农民收入,如溪霞镇店前村的乡村游+党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6、加大整体宣传,打造新建区旅游品牌。酒香也要会吆喝,着力加强宣传,做好舆论引导,树立新建旅游新形象,这就要求我们主动策划,借力外脑,立足全区旅游资源,主动策划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依托主流媒体进行宣传。如组织全区重点旅游景点赴外省、市进行专题推介,同时在高铁、地铁、机场等地投放我区旅游宣传广告,进一步树立五彩新建旅游新形象。要邀请旅游市场营销专家实地考察旅游线路,策划新建区旅游整体形象,把沿线主要旅游景区景点作为一个整体来制定市场营销策略,大手笔宣传和推广。加强对主要客源地的宣传推广,邀请主要客源地的旅行商和新闻记者来考察,引导他们宣传新建区。创新宣传促销形式,在主要客源地举办新建区旅游交易会,与主要客源地的媒体互换节目和广告,形成旅游宣传联动机制,有效拓展新建区旅游宣传推广的覆盖面。
7、加大培养力度,建设高素质旅游人才队伍。一方面,加大对旅游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培训教育,不断提高其政策法规水平和专业管理素质,始终保持以时俱进;一方面对现有的旅游从业人员通过委托培训或者去发达地区学习的方式,加强他们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通过社会招聘、跨行业引进等方式,吸引、激励更多优秀人才立志旅游工作,尽快构建一批懂经营、会管理、视野开阔的旅游管理人才队伍。
今后,新建区将进一步挖掘资源,依托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丰富的山水资源优势、深厚的历史人文优势,紧紧围绕“文化大区、旅游强区”的目标,致力变山水资源亮点为产业发展热点,变旅游资源大区为旅游产业强区,使新建区成为南昌旅游的目的地、江西旅游的集散地,使旅游业成为该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支柱产业,全面构建大旅游、大品牌、大产业、大发展的生动格局。
文化旅游调研报告 篇5
按照“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活动要求,近期,就文化旅游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近年来,我区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发展理念为指引,坚持“生态立区、民生为本、城乡一体、绿色发展”,特别自列入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以来,用改革的思路和创新的办法全面发力,“把山亭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谋划建设,全方位、深层次的全域旅游现代治理体系已经形成,山亭旅游业走上了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发展的快车道。为推动这项工作更好更快发展,区政协把文化旅游发展作为今年的重点调研课题,组织部分委员进行了深入调研。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我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基本情况
目前,全区拥有4A级景区5处、3A级景区4处,国家和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25处、省级旅游强镇10个。全区新增接待床位1000张,总数达到7200张;新增接待餐位4000位,旅游购物店发展到36家;全区接待过夜游客48万人次。我区成功举办全国贫困地区旅游扶贫培训班,并以全国第九的优异成绩荣登“中国全域旅游魅力指数排行榜”。
一是党政统筹发展,打造山亭旅游战略性产业。从区域发展战略全局出发,把推进全域旅游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努力把山亭建成国内知名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一方面,把生态旅游列为全区战略性支柱产业进行培育,去年,我区召开了全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动员大会,成立了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全域旅游领导机构,并强化全域旅游工作履职监督,全域旅游发展指标纳入各镇街和相关部门年度考核。建立区域旅游综合协调机制,强化全域规划、全业融合、全链提升、全程创新等统筹发展,形成了全域旅游发展新合力。另一方面,打破行业部门界限,整合各类资金政策,集中向旅游产业倾斜;采取项目化运作模式,一个重点旅游项目成立一个指挥部,由县级领导亲自挂帅督导推进。柜族部落获评全国优选旅游项目,并成功创建全省金星级文化主题酒店;八路军抱犊崮抗日根据地遗址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二是强化依法治旅,构建旅游现代治理体系。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规划先行、强化监督”原则,在旅游市场治理的制度和手段方面进行创新,加快构建全域旅游联合执法机制和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模式,我区建立了旅服、消防、公安、市场监管、食药、法院“六合一”旅游综合执法联动机制,开展全域旅游“百灵鸟”志愿者行动,形成了全民共创共建氛围。2016年5月,成立了全省首支旅游警察大队,在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和旅游治安环境、为游客提供安全保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17年,又相继成立了全市首家旅游巡回法庭、山亭旅游市场监管分局,实践证明旅游市场治理的“创新体”, 真正推动旅游治理工作真正进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同时,在行业经营准入和监管、经营方式、服务规范等方面加强旅游行业标准建设,建立“山亭人家”农家乐评定验收机制,不断提升旅游业的治理水平。全区已成功创建“好客人家”星级农家乐102家。
三是抓好顶层设计,描绘全域旅游发展蓝图。为保护好特色山区的青山绿水,我区从顶层设计入手,在编制完成《山亭区中长期服务业发展规划》《翼云乡村生态旅游度假区规划》《抱犊崮-熊耳山旅游区5A级景区提升规划》等一批重大专项规划的基础上,坚持多规合一、科学发展,面向全国招标,完成《山亭区全域旅游发展与提升规划》,科学布局“一核一环两轴四区+四大综合体”,制定全域旅游发展重在产业培育的全区旅游三年行动方案,这为全区旅游业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产业升级奠定坚实基础,有力引领旅游业科学持续发展。
二、存在的困难和不足
当前,我区全域旅游风生水起、蓬勃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不少一些短板和不足:
一是旅游规划的引领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目前,我区旅游开发建设存在各自为战的现象,缺少统一规划、统一布局,未能做到全区旅游产业一盘棋,存在“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现象,不利于全区旅游事业整体发展。
二是旅游服务设施不健全。至今还没有区级旅游集散中心,道路交通指示系统延伸不够,一些旅游特色村道路较窄,景区及乡村旅游点普遍缺少生态停车场、休憩场所,区域之间衔接不够紧密,还没把景点串成“画卷”、把“珍珠”串成“项链”。
三是旅游招商力度不够,有好的规划项目,但缺乏大企业集团投资项目。我区自然资源丰富,引人入胜的景区很多,但是缺少开发资金,缺少有实力的企业对我们的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不能形成景区和企业强强联合、共同发展的格局。
四是旅游服务水平、旅游信息化水平亟待提高。缺少对于信息化旅游的正确认识,没有理解“旅游业既是信息密集型的产业,又是信息依赖型产业”的真正内涵。大多数旅游企业还是采用传统的商业模式,信息服务能力非常差,完全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三、加快推进全区文化旅游发展的几点建议
下步,我区将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契机,积极大胆改革、勇于实践,大力推进文化旅游发展战略落地生根。特别是今年,将持续放大生态优势,实施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打造精品景区,举办品牌节会,推动整合营销,加速文化旅游发展,构建“龙头带动、多点开花”的全域旅游新格局。
一是全力推进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抱犊崮—熊耳山5A级景区创建,深度开发葫芦套、石佛山寨综合片区。高标准打造柜族部落,联体推动石头部落、汉诺庄园项目建设,实施环翼云湖路网及景观绿化建设,创建翼云湖省级旅游度假区。统筹八路军115师抗日纪念园、王家湾峄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等资源,建设成为全国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二是积极推进旅游招商引资。坚持“统一规划、分项招商、分步建设”的理念,围绕山亭国家体育公园、翼云生态旅游度假区、抱犊崮-熊耳山山地旅游区、庄里水库旅游度假区四大旅游综合体,编制全区旅游项目招商计划书,对接旅游服务业大财团、大企业,适时举办北京、武汉大型招商推介活动,加快推进莲青山户外运动公园、岩马绿洲、翼云湖水上运动联盟、雪山旅游服务区等项目招商,努力打造一批精品景区。加强对旅游项目的督导推进,争取有更多项目纳入省、市旅游服务业重点项目库。
三是推进旅游扶贫及产业融合发展。启动“山亭好礼”旅游商品惠农工程,把全域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一体推进,旅游文化、红色文化、乡土民俗文化与文化休闲设施、供销社展览馆等乡村记忆有机衔接,旅游产品、地域产品与特色果品推广、田园综合体建设等深度融合,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四是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巩固旅游厕所革命成果,实施新“三年建设计划”。启动建设山亭旅游集散中心和智慧 旅游大数据中心,加强旅游道路建设,建设西集、桑村、北庄等门户驿站,完善提升北留路、店韩路、城区主干道和景区旅游标识牌,加快“智慧 旅游”建设。成立餐饮行业协会、烹饪协会,加强行业自律,打造地方特色美食,促进餐饮业规范化发展。充分发挥旅游警察大队、巡回法庭的作用,重点加强对A级景区的服务管理,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强与高端媒体、旅行社联盟的'营销合作,精心策划四季游精品线路,组织开展抱犊崮登山节、梅花山山地自行车赛等文体节会活动,进一步打响“生态山亭、养生福地”旅游品牌。
五是强化市场营销战略。有了产品,如何打造成品牌,就要靠宣传推介。要充分利用电视广告、高铁屏幕、大型演出、节会活动、摄影采风等多形式、多层次推介,要加入山东贺年会争取在中央电视台宣传,打响“亭台古韵、欧情山城、灵山秀水、林海果园”的旅游品牌。加强与大旅行社开展合作,通过制定奖励政策,吸引大旅行社将山亭纳入其营销网络和体系,将旅游产品真正推向市场。强化区域联合促销,对内,加强与台儿庄、滕州、峄城等地的捆绑营销;对外,加强与徐州、临沂、泰安等城市的联系,建立联动机制,共同构筑大旅游格局。
六是整合资源,积极推进信息化与旅游业的大融合。如何推进信息化与旅游业的大融合,是加快我区旅游信息化建设的前提。为此,首先要进一步完善信息基础网络设施,积极推进“三网一库”(旅游政务网、旅游资讯网、办公自动化网和旅游综合数据库)建设,构建覆盖全区旅游的信息高速公路;其次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整合旅游各部门、各企业的单个信息,提高信息的整体价值、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的水平,并把旅游信息网络管道资源的规划建设纳入市政建设规划,避免资源浪费;再次,要重点实施一批信息化应用项目,开展信息化与旅游业融合试点,利用物联网等新信息技术,推进旅游业创新发展,大力提升旅游综合服务能力;同时,还要积极鼓励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积极使用已建成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资源,引导旅游企业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和共享机制,逐步实现接入网、通信基站等资源的有偿共享。
文化旅游调研报告 篇6
一、基本情况
《印象刘三姐》的创意来源于广西文化厅的一个口号,即做一个广西民族文化与广西旅游结合的项目。《印象?刘三姐》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中国漓江山水剧场,是中国首部大型山水实景演出,由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导演,梅帅元总策划,四名主创合作完成。演出舞台以方圆两公里的漓江水域,书童山为首的十二座山峰为背景,开辟了世界实景演出的先河。《印象?刘三姐》传承自广西歌仙刘三姐的传说,但不局限于其一人的故事,而是运用中国国画的构图与手法融入真山真水,结合少数民族歌曲的独特节奏与韵调,将漓江沿岸的自然风景、渔民村民的生活劳作、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等,通过视觉效果和艺术编排进行融合与呈现。演出整体没有连续的故事脉络、没有准确的歌词翻译,而是以刘三姐为引,通过写意的画面与耳熟能详的山歌,代表性地展示出广西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的风俗风情以及漓江周边的百家万象。2003年国庆期间,《印象刘三姐》试演;2004年正式公演;自此,《印象刘三姐》掀起了国内大型实景演出的文化热潮。
(一)演出内容
1960年电影《刘三姐》的上映让这个善良美丽的邻家姑娘的形象顿时蜚声中外、家喻户晓,成为广西当地旅游市场的金字招牌。《印象刘三姐》正是借助刘三姐的这个文化品牌,挖掘刘三姐脍炎人口广为流传的经典山歌,并结合当地人民农耕、打渔、对歌、庆典的生活场景,展现了当地少数民族淳朴的生活面貌和古老文化。整场演出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红色山歌、金色渔火、绿色家园和银色盛典。它通过当地独具区域文化特色的音乐、舞蹈、民俗和服饰,生动地再现了广西境内少数民族的风情画卷。在音乐方面,《印象刘三姐》采用刘三妲的彩调剧和流传于广西少数民族的山歌。例如《藤缠树》、《采茶山歌》、《多谢了》。舞蹈方面,如《银色印象――盛典》中,两百多位漓江女子身着苗族服饰,摆成银色巨龙似的豪华阵容,伴着富有节奏的优雅的舞曲,踏着优美柔和的采茶舞姿缓缓走近漓江。民俗方面,如《金色印象――渔火》中表现了璃江百姓古朴自然的生活方式,满江的金色渔火,落霞、炊烟、牧童、鱼鹰、村妇鲆乱约坝婷窭网收鱼的场景展现的淋漓尽致;在《红色印象――山歌》中则通过中国山水画独特的写意笔法再现了壮观的“对歌”场景。在服饰方面,演员的穿着打扮,从头饰到衣服都是广西当地的代表性服饰。例如花头巾、绣花鞋、银头饰、银项圈、蓝黑色衣裤、蜡染糟裙等都极具原生态风格。如《金色印象――渔火》穿着民族红色盛装的女子,为刘三姐净身穿上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凤冠霞帔。这些女子身穿的红色盛装是瑶族女子特有的服饰,衣服上的剌绣造型美观而独特,色调和谐,富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印象刘三姐》正是以其魅力独特的文化要素,在为阳朔带来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当地少数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层认同心理。
(二)何为“印象”“大型实景”
“印象”系列作为一种新型艺术表现形式,在国内尚无具体、翔实的材料对其进行界定。然而作为我国旅游市场的文艺演出项目,“印象”系列与旅游演艺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印象”系列开创了我国大型山水实景演出的新的表演形式。
大型实景:旅游演艺节目形式的一种,它以真实建筑作为舞台场景、再现某特定地域的民俗风情,利用多种影视特技特效再现当地具有典型意义的经典故事情节,基本上以旅游景点为依托,适合常年固定演出。
(三)山水实景演出特点
第一,目前在国内上演的山水实景演出多为大手笔、大制作,一般都有强大的演出阵容。
第二,山水实景演出依靠具体城市、具体景观为背景,因此其表演场地的唯一性要求山水实景演出必须具备不可复制的创意。
第三,山水实景演出是一种专业性极强的表演形式,其创作队伍往往比较庞大,从策划、导演、编剧等主创人员到舞台的灯光、舞美、音效、服装、道具等技术人员,再到演出顾问、动作指导、舞台监督等协调人员,都需要具备专业素养的人才负责。
第四,山水实景演出是以景区丰厚资源为地理优势,以歌舞表演为娱乐体验,因此策划者要从观众的角度出发,使演出具有一定的观众参与性和趣味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山水实景演出的营销也是一种体验营销。
第五,由于山水实景演出要求体现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巧妙结合,因此演出势必展现旅游当地的文化特色,实现旅游业向文化旅游的迈进。
(四)《印象刘三姐》前世今生
2004年,《印象刘三姐》自年公演以来,实现全年旅游接待总人数万人次,门票收入超过亿元人民币。《印象刘三姐》年演出多场,仅年一年就上演了千场,净利润达千万元,被认为中国演出项目成功实现商业价值的蓝本。到目前为止《印象刘三姐》已演出上万场,《印象?刘三姐》演出风光无限,但运营该项目的公司广维文华却早已被掏空,身背巨大债务。于2017年8月15日向广西高级人民法院申请破产重整。广维文华的固定资产、存货、土地使用权、“印象刘三姐”系列商标专用价值合计有1.74亿元,但其债务却高达15.8亿。2018年1月11日,《印象?刘三姐》进入每年固定的停演期,进行设备维护,大年初三重新开演。但愿,历经破产之后的重整,能让经久不衰的“印象?刘三姐”破茧重生,焕发新的生机。
二、产生效应
(一)经济效应
“印象”系列的成功上演催生了“印象”经济。《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和《印象西湖》不仅获得了极{的票房价值,还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联动效应。如《印象刘三姐》的演出使区域及周边土地不断增值,还催生了新的旅游热土――东街壮族民俗文化街,带动了房地产、餐饮、酒店以及其它商业项目的发展。
(二)文化效应
如今,“文化旅游当道”已成为当下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一个地方的旅游项目是否具有一定深度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已成为决定其能否获得较高的市场价值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因而少数民族文化也成为当地的宝贵文化遗产。《印象刘三姐》将刘三姐这一知名品牌与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到世界各
地,让世界人民在了解广西文化的同时也强化了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心理。长期以来,丽江这座西南古城一直作为旅游重地被人们所熟知,(三)社会效应
“印象”系列的迅速发展使其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的演职人员多为当地的农民、渔民,在参加演出之前,他们的年均收入仅有几千元,而演出一次次的成功则让他们的生活有了强有力的保障。“印象”效应解决了演职人员及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政府获得了相应的税收,投资方也收获了巨大的经济回报。印象”系列的社会效应还体现在对当地环境的改善上。印象”系列从一开始就秉持“环境保护,绿色先行”的理念,通过各种手段对演出地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整治,而当地居民也从中受益,生活质量有了巨大的改善。
三、发展模式和经验
(一)准确定位,坚持高水准高产出,实现文化创意的品牌化
《印象?刘三姐》文化品牌的成功首先得益于其准确的市场定位、高效的原生资源利用以及可持续性的品牌发展战略。首先,项目在市场定位上把握住了旅游消费者亲近自然、体验文化的心理需求,准确锁定了山水实景旅游演出的市场空白,使《印象?刘三姐》在这一市场空档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其次,《印象?刘三姐》将“原生态”作为核心卖点,面向游客展现阳朔真山真水魅力的同时,超越了现有漓江旅游资源的静态定位层次,对传统的刘三姐文化品牌进行了动态的创意组合,以大写意的手法将桂林山水、刘三姐传说、民俗风情与现代化的灯光音响进行了组合叠加,给观众带来了空前的视听冲击。
(二)创造品牌,深入挖掘优势资源,突出文化创意的特色化。
“印象”系列利用“名人、名城、名景”创建品牌
作为“印象”系列总导演的张艺谋无疑成为“印象”品牌树立的关键所在。张艺谋身为中国艺术领域的领军人物,其自身便代表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符号。“由张艺谋导演领衔打造,亲情呈现”是“印象”系列最大的卖点之一。在“印象”系列主创队伍中,张艺谋扮演着“意见领袖”的角色,给予演出一定的创意和艺术指导,实际的执行则由导演樊越和王潮歌操作。然而张艺谋导演频频见诸于各大宣传活动为演出造势,正是其自身的知名品牌发挥了效应,从而提高了印象”系列的关注度和知名度,也由此为树立“印象”品牌奠定基础。
(三)延伸发展,坚持市场为王
品牌延伸战略是品牌扩展战略中的其中一种。品牌延伸战略主要指将已获得市场认可、打造成功的品牌应用到新型产品上的一种战略方式。品牌延伸有助于使品牌的无形资产实现转移。始终对接游客和市场,做足文化创意的娱乐化。文化艺术与娱乐消费兼顾,极大的满足游客猎奇、刺激、体验的心理诉求,提高了舞剧的观赏性和市场认可度。
(四)品牌创新,推动前进
大胆创新体制和机制,推动文化创意的产业化。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越界”的产业,要求不同产业之间打破传统的条块分割,形成资源和整合业态的融合。《印象》在创作和经营理念上,通过扩区域、扩行业。品牌更新指的是企业为了适应多变的市场变化以及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的消费
需求而在品牌的形式和内容方面加以更新。企业要在市场中获得品牌优势,保持品牌的旺盛活力,便要加强对品牌形式设计及内容方面的创新,从而更好得防止品牌的老化,实现品牌的良性发展。多因素大型山水实景演出的成功举办需要具备多方面因素,如便利的交通基础设施、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巨大的客流量和强大的观众人气支撑、适宜的气候条件以及较为成熟的市场运作。
“创意”是保持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着眼点,张艺谋在打造每一部“印象”作品时,始终将创意作为创作的宗旨,避免千篇一律的“印象”给观众带来审美疲劳。在如今“创意为王”的文化产业发展态势中,“印象”系列无疑成为一个极具参照性的蓝本。“印象”系列以自然实景为舞台,以蓝天、白云、雪山、湖泊为道具,利用现代高科技以及声、光、电技术,使演出极富有视听冲击力。“印象”系列的每一台演出都具有舞台奇观,每台演出都有几个情感爆发点,它无论是在受众体验方面还是艺术表现形式方面都体现了主创团队的创新精神,是中国艺术家们释放想象力的又一力作。
四、创新之处
(一)文化旅游景区经营模式的突破。不仅是静态的,漓江活了,山水活了,民俗活了还是动态的文化+旅游,当然也可以说是旅游+文化。
(二)对民俗风情的解读方式上的新突破。《印象系列》以一种鲜活生动、具有较强观赏性和娱乐性的文化旅游产品的形式,润物无声的,书本以外的一种体验,以一种可接受范围的改编,实现了民俗与现代的对话、艺术与市场的对接、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三)文化演出由接待性和评奖性,变为了一般性,更加的大众化,一改传统舞台剧曲高和寡的现象。
(四)结合地貌首先,在演出场地布置方面与项目的内容与形式相吻合。如在《印象刘三姐》中,漓江的背景舞台会呈现出一个月亮的道具,在水面的倒影中十分真实,并且在任何天气下都清晰可见。“印象”系列除了以当地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为舞台布景外,还依据当地的地理地貌进行布景的艺术再造。
(五)使用高科技,在高科技手段运用方面使观众耳目一新。“印象”系列演出采用不同的音响效果,使观众的情绪随着音乐的不同节奏而起伏变化。
(六)多种语言结合,《印象刘三姐》在不同的天气、气候条件下演绎不同的风格,带给观众不一样的审美感受。同时根据漓江水体的变化适度修整表演内容。使不同季节、不同天气的观看效果不尽相同,极富艺术表现力。在语言表达方面,《印象刘三姐》中的歌曲《蝶恋花》以及《对歌》、《多谢了》均采用中文和英文两种表达方式气
五、存在不足
(一)受天气影响,可演出场次受限制
(三)?投入成本过高、可复制度不高
(三)山水实景演出可能会对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破坏
(四)山水实景演出可能会成为消费经济的牺牲品。因为可能存在过度包装,迎合观众进行改编的可能。
(五)产业链尚未健全,缺乏审慎科学的市场调研以及观众体验性弱、参与性不强,本文试图提出了探索多元运营模式、延伸产业链,持续创新确保剧目品质以及酝囟嘣情景化的活动的建议。
(六)盲目跟风现象严重,{品质、品牌化的演出项目有待开发而目前我国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呈现大规模快速、盲目苑⒌淖刺,不免使这种新兴艺术形式在内容和形式上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和重复性,对山水实景演出这种新型艺术形式本身造成一定损害,破坏实景演出的整体艺术表现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演出的商业价值。
(七)山水实最演出项目尚未建立完整的产业链条,拓展度不够而目前我国上演的山水实景演出普遍只具有观赏性、缺乏体验性和娱乐性。
(八)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依然存在许多不足,诸如政策资金扶持不到位,合作机制方面尚不完善,合作的渠道以及领域尚未拓宽等。文化旅游目前的发展现状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
六、启示与思考:
(一)政府指导、共同发力。当地政府亟需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展现文化特色,从而为旅游地的发展创新注入活力,引导人们消费。鼓励文化、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深度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各级文化与旅游部门可以通过定期举办各种论坛、项目推介洽谈会以及交易会等方式,进一步推进文化企业与旅游企业的交流和合作。鼓励旅游企业与文化企业的合作,实现市场资源的利益共享与优势互补。同时,各地方的旅行社可以加大对当地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的宣传和推广,增强人们对旅游地的文化认同,提升旅游地和地方文化旅游项目的知名度。
(二)强化文化品牌的水平延伸。探索多元运营横式,开发衍生产品,延伸产业链。如今,旅游产业与演艺产业相融合的模式已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并成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优质模式。大型山水实景演出要在市场中立稳脚跟,获得长期可持续发展,便要在发展自身旅游产业的同时,扩展其产业链条。通过发展相应的休闲产业以及与旅游产业相关联的其他文化产业,利用地方优厚的人文资源,打造相应的影视娱乐城、民族博览基地以及产学研高端基地,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园区或者产业集群,实现文化产业的全方位、立体化发展,使文化产业价值链由低端向具有高附加值的高端化升级,以此带动当地经济总量的提升。
(三)加快“印象”系列等实景演出的品牌版权申报及保护步骤,逐步实现知名的实景演出项目品牌走向授权合作的经营道路。 ??
(四)积极尝试利用新媒体等传播手段对实景演出形成的文化品牌进行立体开发,如:微电影、手机应用软件、动漫、网游等。从更多的渠道吸引受众了解实景演出项目,巩固并发展实景演出的文化。
(五)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是应该回归市场,以市场为导向,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目标市场的确定要以精准合理的市场细分为前提和关键;产品要想在目标市场中获得认可,需要旅游文化企业制定完备的市场运营方案,使产品形成品牌和轰动效应,从而引领消费者消费;参观游览者对山水实景演出的消费,拉动了相关配套设施及后续产业链的延伸苑,形成良好的市场联动效应。
(六)兼顾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对原生态文化的开发和利用为我们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播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非常丰富,但这些文化资源目前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也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印象”系列的山水实景演出正是对不同地区传统和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再通过表演的方式把这些文化资源保存下来,传播出去。这种保存和传播是否能够长久有待时间的检验但把传统和民间文化作为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思想对文化产业来说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七)旅游与文化的结合成为当今的一个发展趋势。文化要素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精神核心,高质量高品位的文化旅游演艺项目既有利于开发和宣传当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富于底蕴的历史文化资源,与此同时也增加了当地人民的收入,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张艺谋的“印象”系列实现了旅游和文化的巧妙结合。“印象”系列大型山水实景演出以旅游业为支撑,将极具创意的文化要素和精神理念渗透其中,这不仅促进了后续产业链的苑,使旅游产业获得多元化发展,同时也给旅游地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要素是山水实景演出获得市场成功的核心和关键。实景演出的创作团队应当在创作之前充分熟知并掌握某地的文化内蕴。梅帅元认为,山水实景演出应该“把某地土生土长的文化通过恰到好处地阐释,着眼于文化的核心点,精准解释该文化现象或文化状态,然后再将其与这片自然山水融为一体”。
(八)进行完整的市场分析,制定严谨科学的评估考核制度。企业的营销环境分为宏观营销环境和微观营销环境。宏观营销环境主要包括人口、经济、自然、政治法律、科学技术、社会文化六大因素,而微观营销环境主要由企业的供应商、营销中介机构、顾客、竞争对手、社会公众以及企业内部参与营销决策的各部门组成。对于经营山水实景演出的文化企业来说,应当制定完整的市场调研步骤,对以上各要素进行细致的市场分析、目标市场选择并最终确立适宜哉股剿实景演出项目的目标市场。
(九)在追求演出经济效益和艺术效果的同时,也意识到保护周遭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七、结束语
“印象”系列自上演以来,实现了经济、文化、社会的综合效益。在当今怎样处理好文化发展与经济建设的重大命题面前,“印象”系列无疑为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蓝本,也为国内其他旅游演艺项目提供参考。就文化艺术方面来说,“印象”系列通过区域文化的挖掘提炼以及与自然实景的嫁接展现其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并且在受众体验与艺术表现形式方面通过极具创意的理念将演艺产品加工再创造,展现不同的艺术价值;就经济价值方面来说,“印象”系列自上演以来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解决了当地百姓的就业和生计,同时也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印象”系列的成功出演绝非偶然。通过对区域文化要素的深入挖掘、极富前瞻性与挑战性的文化创意以及与市场经济规律相结合的商业运作范式,“印象”系列己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典范。它实现了政府支持、民间资本运作以及打造文化品牌的有机结合,在如今经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而商业模式却盲目复制、缺乏创意的社会背景下,“印象”系列大型山水实景演出无疑为我国文化与产业结合的道路探索提供了有效的参考,同时也成为国内其他旅游演艺项目发展变更的榜样。
文化旅游调研报告 篇7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会议报告屯溪区今年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请予审议。
一、今年以来基本情况
(一)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及旅游业发展情况
20xx年1—6月份我区共有26家文化产业单位,其中服务业18家,商贸6家,工业2家。共实现营业收入4.96亿元,同比增长24.78%。其中:文化制造业营业收入0.20亿元,同比上升19.04%;文化批零业营业收入1.85亿元,同比下降4.86%(第一季度是同比上升3.55%);文化服务业营业收入2.91亿元,同比上升56.18%。20xx年1—6月全区旅游接待量完成550.69万人次,同比增长95.17%;旅游总收入完成77.6亿元,同比增长121.27%。两项指标同比增幅排全市第二名,过夜游客110.98万人次,完成量排名全市第一。但进入7月后,受疫情影响,旅游业形势一度断档式下滑,进入9月下旬后缓慢恢复,国庆假期恢复较快,如后期再无疫情影响,基本可以保证年度增幅达标。
(二)文化旅游市场主体培育情况
从我区规上文化企业培育情况来看,20xx年末,我区文化企业24家,截至目前文化企业共26家(20xx年新增黄山开创电力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和黄山市古徽风家具有限公司)。今年以来,旅游业夜间经济项目成果斐然,屯溪夜市于4月底开业,新安夜市于7月份正式开业,黄山不夜城于8月底开业,形成了屯溪城东、城南、城西三大夜间经济片的布局。
(三)文化产业项目投资情况
20xx年省重大项目投资计划文化产业项目共3个,其中计划开工项目2个:黄山万创度假研学基地项目和华泽中西医结合医院项目。两个项目计划总投资6亿元(万创3亿元,华泽3亿元),20xx年计划投资共1亿元(万创和华泽分别计划0.5亿元),1—6月万创已完成投资1500万元,华泽中西医结合医院为省重点项目第二批增补时(6月份)调入,二季度投资额暂无。
(四)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情况
截至目前,我区共有文化类高新企业1家。经与市经开区对接,文化类企业黄山中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今年申报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已通过市科技局审核推荐,待省科技厅审核。互联网信息服务、数字内容服务、创意设计服务单位数及增速。截至6月底,共有创意类文化企业数(不含停歇业的)465家,比去年底增加25家,同比增长5.68%。截至6月,我区有效发明专利达257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1.76件;我区专利授权232件(1—5月数据),其中发明授权26件,实用新型173件,外观专利33件,均居全市前列。
(五)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工作推进情况
1、文化旅游项目进展顺利。花山谜窟景区综合提升项目已全面完工,9月30日正式对外开放,已接待游客5万余人。屯溪老街滨江文化旅游街区开发建设项目正有序组织,全力推进,目前已完成地下室主体结构封顶,进入地上主体结构施工阶段,现已完成地上7幢单体建筑的首层浇筑工作。滨江西路驳岸除险加固及历史埠头修复工程完成驳岸码头挡墙主体砌筑及四个埠头基础及台阶步道浇筑,进入景观施工阶段。
2、文旅营销成效明显。
围绕“景城相融、秀雅屯溪”品牌,积极开展旅游营销活动,先后举办“锵锵安徽游|非遗文化盼新年,徽州文化万家传”网络直播、在安徽高速之声广播开展屯溪旅游推介直播、“田园赞歌”乡村旅游系列活动。6月在屯溪老街举办红色旅游路线发布会。结合屯溪夜市宣传营销,各旅行社组织游客到夜市消费打卡,将屯溪夜市打造成最火网红打卡点。7月初开展“谁是鳜鱼王”非遗进夜市活动,同步开展“炫彩非遗季、嗨翻屯溪夜”活动,国庆假期开展老街寻“宝”活动。“一部手机游屯溪”微信APP小程序正在编制,近期将开始上线。
3、旅游业态转型升级。
组织黎阳in巷申报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禾谷耕舍、徽女杨梅园、大方圣园无花果基地被评为首批市级休闲旅游示范点,推动黄山万创禾谷申报安徽省研学旅游基地。聘请中国美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为奕棋镇朱村和黎阳镇新江、傍霞村编制乡村旅游规划,筹备傍霞村红树林乡村旅游网红景点建设。篁墩村姓氏文化展陈设计已经完成,南溪南村史馆已完成展陈设计和招标,正在进行施工。“屯溪乡村旅游宝典”,将屯溪区各镇村旅游景点、民宿、休闲吧、果蔬采摘点等旅游资源编制成册,形成推荐旅游路线,预计11月底前完成编制印刷并同步发布微信电子版。南溪南村旅游节点升级正在进行编报,预计11月底完成。
二、存在问题
(一)文化产业项目投资进展缓慢。
我区文化产业类项目储备少、体量小。从投资总量来看,20xx年全年计划完成投资1亿元,而20xx年投资计划为2.07亿元,降幅较大;从序时进度来看,20xx年1—6月仅完成投资计划的15%,而20xx年同期已完成投资计划的50%,投资放缓趋势明显。
(二)文化企业规上企业增速较慢、产业规模偏小。
目前屯溪规上文化企业大多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文化类高新技术企业仅1家,目前尚无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库内部分企业经营不善,濒临退库,如广远家电;拟入规入限的`意愿不强、入库的质量不高。
(三)传统文化旅游产业比重过高,现代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较慢。
文化产业集聚度不高,由于受资金来源渠道少、投资体系滞后等原因的影响,对于引入一些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大项目、好项目,吸引力不足,没有形成一定聚集力的文化产业项目。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尽快出台关于屯溪区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在去年征求《屯溪区关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基础上,再次征求意见,尽快在财政投入、税收优惠、投资融资、创新提升、招商引资等方面出台政策,提升服务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积极培育引导发展文化企业。加强部门协作与沟通,推动建立部门间文化产业数据共享机制,准确反映文化产业发展状况。通力合作、摸清底数,梳理发展势头较好的企业进行培育,确保符合条件的企业及时纳入统计,同时对临界规下文化企业实行重点关注。
(三)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发展新模式。今年自5月起疫情时发,造成旅游旺季受损严重,下一步积极开展旅游营销,拉动屯溪旅游。联合黄山市民网在安徽省内16家地市级联盟网站投送活动广告,开展“安徽老乡游屯溪、门票礼品送不停”活动,吸引省内游客来屯溪旅游。开展“屯溪乡村微旅游”系列活动,傍霞红树林摄影大赛。开展“屯溪乡村4小时微旅游”活动,结合乡村旅游宝典的发布,推出几条半天游短途微旅游路线。持续开展融杭接沪和对外营销推介活动。开展“杭州邻居来串门”旅游推介活动,计划在杭州西湖区、桐庐县开展营销活动,吸引杭州人来屯游玩。会同区总工会到浙江宁波等城市开展职工疗修养游推介活动。到江浙电台开展自驾推介活动,吸引自驾人群到屯溪旅游。
文化旅游调研报告 篇8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都被地方政府视为新的发展潜力。可以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因此,没有文化的旅游将是苍白无力、枯燥乏味的,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将不具有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同样,没有旅游产业的支撑,因而没有经济上的支撑,地方文化可能面临衰退甚至失传的噩运。为此,文化和旅游必须走向融合,才能发挥更大的经济及社会效益。如何融合,则是不小的挑战。不妨看看一些地方的探索。
第一,推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工程。
比如,福建省最近出台了《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工程的实施方案》。该方案旨在加快文化资源的旅游开放开发,促进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品位的提升。方案从不同侧面、不同创新点,针对不同问题确定重点旅游景区特色文化资源综合开发工程、重点旅游景区特色文化演艺工程、文化旅游资源影视开发工程、文化旅游资源跨地区整合开发工程、历史文化古镇(村)文化旅游融合开发工程等八大示范工程加以推进。八大工程共有二十个重点项目,如重点旅游景区特色文化资源综合开发工程,有武夷山景区文化遗产保护和综合开发、厦门鼓浪屿名胜风景区文化遗产保护和综合开发、永定客家文化博览园等三个项目为重点项目。
第二,从当地特色文化中挖掘资源,实现文化保护传承与旅游发展壮大的互促共进。
比如,江西景德镇是世界著名的千年瓷都,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不过,上世纪50年代以来,传统的柴窑逐渐退出舞台,依靠高科技手段控制的气窑、电窑成为主角,现代窑炉操作简便,节省了人力,随之而来的是整个古法制瓷工艺的衰落。很多做了一辈子“瓷器活”的老手艺人下岗,传统制瓷工艺面临即将消亡的命运。最近几年,景德镇开始对散落民间的老艺人进行抢救性保护,后来又发展成为生产性保护,将优秀的老艺人重新组织起来,给他们待遇和荣誉,让他们重新组成传统的制瓷生产线,建设了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等文化与旅游相融合的景区景点。古代制瓷作坊已是最具活力的景点之一,原汁原味地再现了古法制瓷的工序,每道工序上都由优秀的老艺人亲自完成。景区内,古代制瓷作坊北京富达尔城市发展研究院咨询师经过了改造,北侧是生产线,南侧是产品的展示和销售区。如此一来,既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延续,也带来旅游经济的繁荣。景德镇提出将继续深挖陶瓷文化,以发展旅游的.理念规划城市,以运营景区的方式建设和管理城市,将城市旅游融入到打造国际旅游名城之中。
第三,将文化融合进城市营销中,以独特的城市形象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赋予城市文化内涵和文化形象,便是让城市鲜活起来,形成独特的城市个性,成为外界认识这座城市的直观印象。国内越来越多的城市通过各种媒介进行城市品牌营销,比如大连“浪漫之都”、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等等。以成都为例,熊猫、美食、宽窄巷子甚至茶馆、麻将都体现出它“休闲之都”的风格。而这也成为当地发展旅游的无形招牌。贵州省各市州也通过“多彩贵州”这一品牌,诠释和宣传当地的文化,进而成为发展旅游、招商引资的“敲门砖”。
第四,引入文化,形成新的文化地标及旅游胜地。
比如各地涌现的文化创意园区,以及画家村、作家村。当地本来没有这些文化,但由于各种原因而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文人、艺术家,带来了某种文化的聚集,进而成为文化地标,并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在中西部有些自然人文资源丰富的偏远乡镇,也出现了类似的文化旅游景区景点。比如某县梯田吸引了周边城市摄影爱好者的到来,出现了梯田摄影家协会这样的机构,梯田摄影作品通过媒体传播则获得了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
总之,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将实现两大产业的互促发展,各地应积极借鉴先进经验,探索适合本地的新模式。
文化旅游调研报告 篇9
近年来,XX区委、区政府注重法治文化建设在普法工作各个环节的渗透,走出了一条有特色、重实效、重基层的法治文化建设新路,把法治文化建设作为和谐金山建设的有力助推器,全面推进法治县区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 主要做法
(一)周密部署,扎实开展创建活动
XX区委、区政府一直以来对法治文化建设高度重视,把法制宣传教育与和谐金山、平安金山建设等工作有机结合。20xx年初制定印发了《XX区开展法治县区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对法治县区创建活动进行了周密部署,通过开展创建活动,大力弘扬法治文化,全面推进XX区法治文化建设。
(二)以点带面,做好基层法治文化建设
加强指导协调,以奋斗街道、新建社区、育林社区作为创建工作试点,加强联系指导,积极探索提XX县区、街道法治化建设水平的途径和方法。同时,全面开展民主法治社区、法治示范学校、依法治理示范单位、诚信守法企业等创建活动,以点带面,推进全区法治化建设。20xx年6月举办“弘扬法治精神,共建和谐金山”法律广场活动。借《城市居委会组织法》颁布实施20周年的东风,XX区依法治区办、区民政局等单位及学术机构联合开展了有奖征文、专题培训、居民论坛、《居委会组织法》专题讨论会、社区文化节等一系列促进基层法治文化建设的活动。
在创建活动中,XX区统筹安排,抓好落实,着力推动“法律六进”各项任务的落实。特别在“法律进社区”活动中,要求各地要着力抓好社区的“四个一”建设,即“每个街道社区(居委会)设一个法制宣传专栏;每个月上一堂法制课;每个街道社区(居委会)配一套法律图书;每个街道社区(居委会)建立一支法制宣传教育志愿者队伍。
(三)创新形式,全方位推进普法宣传
一是创新普法形式,利用电视、报纸、征文等形式全方位普法。改变以往局限于摆摊设点式的普法形式,利用XX区的网、报、台等媒介开展多层面、立体式法制宣传教育。面向全区开展了法制动漫作品征文比赛活动,进一步扩大了我区普法工作的影响力,促进了辖区群众学法守法的自觉性。二是结合重大节日,全方位推进普法宣传,学法意识深入人心。针对特定的节日,结合各单位实际深入开展普法活动,将普法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春节期间,在辖区全面开展对返乡人员和留守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重点针对交通安全、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安全生产法等进行宣传,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风险防范和维权意识;“3.8”维权周,提高妇女儿童的维权意识;“3.15”期间,开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宣传,使广大消费者知法、懂法;以人民调解宣传月为契机,大力宣传人民调解非讼、经济、便捷的纠纷解决模式,鼓励居民在生活中遇到矛盾纠纷时首选人民调解的方式解决问题;在“6.26”禁毒宣传日联合区禁毒办开展禁毒宣传教育,动员全民参与禁毒宣;“12.4”全国普法宣传日前后,组织系列广场普法、文艺普法、社区普法等活动,在全区上下营造浓厚的学法、用法氛围。
(四)多方参与,普法联动机制成效明显
充分发挥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下依法治区办的宏观指导职能和部门的主体作用,建立普法部门联动机制,共同承担宣讲任务,共同履行宣教职责,合力推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加强组织协调作用,统筹整合各类有效资源。
二、存在问题
1、有的部门对法治文化建设不够重视,认为法治文化建设是软性任务,很多东西看不见、摸不着,见效慢,不如抓经济发展、城市建设那么容易出政绩。
2、法治文化建设的机制体制不够完善,在管理和实际开展工作上缺少有效的规范。
3、各部门沟通协调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为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虽成立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有的具体工作往往由区司法局或依法治区办孤军作战,工作开展起来存在很多困难,没有形成应有的规模和效应。
三、有关建议
(一)强化法治文化的创新性。
创新是推进法治文化建设的动力源泉。法治文化建设面临新形势新要求,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一,要加强法治文化理论研究。
要通过举办“法制大讲堂”等形式,加强法治文化理论研究;鼓励引导支持法治文艺创作,努力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的法治文化产品。通过开展融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法律知识竞赛、法制文艺演唱会、法制摄影和书法、美术展览、动漫展览等活动,让广大干部群众受到潜移默化的法制教育。
第二,要构筑法治文化人才高地。
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努力培育出一批在法治文化事业各方面有号召力的领头人和一大批专家、学者、能工巧匠。要加强基层法治文化骨干的专业辅导,积极为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建立和完善优秀法治文化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将成果突出的优秀人才纳入“六五”普法表彰奖励范围。
第三,要创新法治文化的表现形式。
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必须以人们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要适应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多采用接近大众、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化表现形式。应更多地依托现代通信手段和网络等各种媒介,通过公益广告、手机短信、普法网站,运用图片、文艺节目、法制短信、法制动漫等多种形式开展工作,增强法治文化的渗透力。
(二)强化法治文化的实践性。
法治文化建设同法治实践相结合才有生命力。既不能离开经济发展空谈法治文化建设,更不能用法治文化建设干扰和阻碍经济发展。要支持和引导法治文化建设朝着促进依法行政、服务大局等方向发展,努力推动经济社会的法治化,形成崇尚法治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导向。我们的法治文化建设一定要坚持服务经济发展,服务社会和谐,服务百姓民生。要通过法治文化建设,最大限度地调动全区人民致力于科学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转化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巨大力量。
(三)建立和完善法治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法治文化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其公益性、群众性、社会化、经常化的特点,决定了我们的工作需要不断加强合作、交流与沟通,通过部门配合、分工协作、扩大交流,不断提高普法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应着力把经过实践检验的成功做法上升为制度,健全领导责任、市场运作、表彰激励等机制,以机制创新推进法治文化建设。
文化旅游调研报告 篇10
一、概述
县委、县政府和县旅游局领导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之初就充分认识到我县的铜鼓文化,壮族歌舞戏曲文化,苗、瑶、彝等民族风情等民族文化必将成为我县的主要优势旅游资源之一。结合我县实际,县委、县政府确立了“以开发奇特自然风光项目为支撑,挖掘、展示我县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为灵魂”的旅游发展战略;确定了我县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精品发展方向是:以莲城历史文化名城为中心,以“世外桃源”坝美景区为龙头,沿西西线、邱广线和县境内衡昆高速公路两则重点打造和开发部分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寨,为将来的三省五地州旅游联合开发和州内旅游线路联合开发奠定基础。
二、开发现状
经过近十年来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不断宣传与挖掘,不仅使古老纯朴的壮族文化内涵与奇特自然景观相结合使“世外桃源”坝美景区在极短的两三年内名闻全国,壮族三月花街节、壮乡礼乐等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也逐步成为我县对外宣传的亮丽品牌。
到今年,我县已逐步开发和向上级申报的民族文化特色生态旅游村共有:坝美镇村坝美村、八宝镇三腊村、旧莫乡昔板生态村、旧莫乡的板榔村、莲城镇的法棚村、莲城镇冷水沟村、者兔乡的西牙村等7个景点。坝美村特色以壮族古老的水车灌溉、牛耕、民族服饰织染加工、藤竹木石生活用具展示等劳作文化展示为主,三腊村特色以瀑布景观、古驿道马帮遗存文化和壮族传统文化为主,法棚村特色以传统的壮族山歌、岜夯鸡、千层粑、粽子等风味食品展示及农家乐为主,昔板村特色以壮族的杆栏建筑和秀丽田园风光为主,板榔特色村以河流、泉水、瀑布等山水风光和斗鸡、斗牛行等民俗活动体验为主,西牙村特色以原始壮族杆栏民居和传统的铜鼓舞、牛头舞、手巾舞等传统文化为主,冷水沟村特色以新型壮族民居风格、河流及泉水风光为主。
三、宣传促销措施
我县利用举办各种节庆活动和全国公共长假期景区活动安排等机会,把它们推向更广阔的`旅游市场,使它们在丰富我县旅游活动内容中实现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发展。
一是在我县举办的七届“昆明国际旅游节**分会场”活动中,我们把有特色的各族歌舞艺术等集中在活动期间展示,或在“五一”、“国庆”、“春节”三个黄金周期间邀请民间文艺队到坝美景区进行展演。如壮族的跑马、放河灯、沙戏、手巾舞、龙牙歪(牛头舞)、纸马舞、兵器舞、铜鼓舞和民歌,苗族的芦笙舞、爬花杆、射驽、吹枪,彝族的铜鼓舞、弦子舞、长笙舞等,省内外的游客在短暂旅程中对我县的独特民间艺术有了较全面的了解,感到十分新奇和高兴。
二是把有特色的壮族三月三赶花街、四月接皇姑、七月半放河灯等民族节日向外界宣传,并灵活调整“昆明国际旅游节**分会场”的举办日期,使之与传统节日同时进行,维持民族节日的原生态性。
三是加大对优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提升与保护力度,提高我县民族文化在省内外的知名度。
主要措施有:
1、新建铜鼓广场、民族博物馆和柯仲平纪念馆等人文景点,
2、改建或扩建莲湖公园、皇姑庙和马蹄井等古迹,
3、修复侬氏土司衙署、文庙、护国寺、万寿寺、昊天阁、都天阁等古迹,
4、对原有的壮族民间洞经音乐进行编排、整理、创新,组建“壮乡礼乐演奏团”投入旅游市场,5、在部分重大节假日期间,组织我县最具特色的铜鼓舞、手巾舞等民间文艺队到**民族村壮族村进行展演,锻炼其市场适应能力。12旅游局民族文化生态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四是在我县组织**支部生活摄影协会会员采风、华文作家笔会会员采风、国内百名记者“世外桃源”采风、全省道德研究会会员采风、全国稻作文化研究会员采风、 “丽哉,孟僚”壮族文化专题片拍摄等活动,深度挖掘我县各民族的稻作、铜鼓、服饰、民歌、乐器、舞蹈等古老文化,使它们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
四、取得的成效
我县十年来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挖掘工作不仅得到省、州政府领导的肯定,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是我县编导的《壮乡礼乐》在**省第四届民间歌、舞、乐展演赛中获得“彩云金奖”,XX年9月《壮乡礼乐》获得**省首届“石宝山杯”洞经音乐邀请赛金奖;
二是峰岩洞村人类洞穴居文化被载入上海吉尼斯纪录;
三是**县城被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四是坝美景区建设项目在XX年被列为全省72个重点建项目之一;五是我县被列为全省首批文化产业特色试点县;六是我县被批准为**民族体育特色县。
民族文化因旅游发展得到重生,旅游因民族文化的加入而更具魅力,我们深信**独特的民族文化潜力会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县委、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将拥有更加灿烂而美好的明天。
文化旅游调研报告 篇11
根据政协凉山彝族自治州委员会办公室转发的《关于开展“打造民族特色村寨推动民族文化旅游”调研的函》通知要求,为积极打造美姑民族特色村寨,进一步推动民族文化旅游不断发展建言献策。20xx年5月9日,美姑县政协组织规建、文广、民宗和毕摩文化研究中心等部门,通过实地考察、听取汇报、座谈走访等形式,就“打造民族特色村寨推动民族文化旅游”这个课题深入龙窝、树窝和依果觉等乡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情况
美姑地处大凉山腹心地,幅员面积2573平方公里,辖36个乡镇292个行政村,总人口26万,其中彝族占98。6 %,农村人口100%为彝族,是个典型的彝族聚居县。县境内沟壑纵横,峰峦叠嶂,自然风光迷人,旅游文化资源得天独厚,彝族文化底蕴深厚,彝族美食别具一格,享有“毕摩文化之乡”、“美女之乡”、“摔跤之乡”、“熊猫之乡”、“玛瑙之乡”之美誉。
自20xx年国家民委与财政部联合下达文件,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以来,美姑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成立了专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规划,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统筹协调指挥建设。通过开展彝家新寨、美丽乡村和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进一步改善了全县民292个行政村的基础设施条件,村寨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群众收入大幅度增长,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民族特色村寨效益逐步显现。20xx年9月,我县依果觉乡古拖和四季吉两个村分别入选四川省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单和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联合公布的中国第二批传统村落名录,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成绩显著。
(一)科学规划,整合资金,狠抓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设与保护。
美姑县委、县政府始终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分步实施”的总体要求,结合“彝家新寨”“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等项目建设,整合资金,狠抓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设与保护工作。为了摸清家底,更好地保护发建设民族特色村寨,推动民族文化旅游不断发展,深入全县292个行政村开展传统村落摸底调查,摸清传统村落的传统建筑、数量、类别、保存状态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情况。对传统村落进行资源评审,按照“一村一档”要求,建立依果乡古拖和四季吉村、龙窝乡洛木干村、树窝乡大弯村、拖木乡木破洛村、苏洛乡尔格达村、极楚村等传统村落档案册,分析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环境与发展条件的优劣势,明确村落发展定位及发展途径,科学划定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20xx年,组织申报省级和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20xx年9月,古拖和四季吉两个村分别入选四川省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单和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联合公布的中国第二批传统村落名录。20xx年又申报了尔格达、木破洛和依楚三个村,并启动瓦侯千户彝寨、破洛村、格达村、极楚村和阿居曲村等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
(二)加大彝族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
几年来,我县整合各类资金投入村寨建设,有效改善了各村寨的.公路、通讯、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落后状况。已建成的古拖、四季吉等民族特色村寨通电、通水、通路率都达10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00%,等都有了村小,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村寨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也不断促进了乡村旅游发展。
(三)不断培育民族文化旅游产业。
美姑充分利用“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农业资源和独特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村寨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积极引导开发乡村旅游。目前,在古拖、四季吉和阿居曲等一些传统村落建起了优质高山苦荞、良种马铃薯种植基地,美姑山羊、崖鹰鸡养殖基地,还有药材种植等特色产业,为当地农民群众增加了收入。还根据各个村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民族特色,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利用和传承工作,也通过举办彝历年、尼姆。约沙茨、阿依莫格等各种民俗活动,不断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村民参与保护和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资金短缺。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外来文化的不断冲走,彝族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也逐渐被改变,村民们也非常向往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不喜欢传统落后的居住条件和方式,不喜欢住简陋的瓦板房,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建设积极性都不高,具有彝族特色的传统村落正在逐渐消失。通过这次调研,20xx年依果觉乡四季吉村原有100户,现只有78户,短短几年内已拆了30多户,古拖200多户拆了70多户,树窝乡大弯村四组,以前全是彝族传统建筑,现只有十几户。
(二)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部分传统村落和传统彝族建筑遭到破坏。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因重视度不够或规划建设等原因,有部分传统建筑风貌遭到破坏,原有的彝族传统建筑瓦板房,逐渐被砖瓦房所代替,原来的木材、石材逐渐被塑料、钢板等现代材料代替,原有的纯朴、宁静、有序的传统村落和乡村氛围逐渐消失。
(三)在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过程中,特色不够明显。
在彝家新寨建设、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新建的村寨虽然基础设施完善,村容村貌整洁,清一色的民居都是新式建筑,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但就其建筑风格和文化特征来说,只体现了“新”,没有体现出“特”,彝族文化气息不浓,彝族符号和彝族元素使用较少,甚至没有,直观上没有一点彝族村寨的印象。
四、意见和建议
(一)科学规划,合理保护。
特色村寨建设是打造全域旅游的重要内容,也是打造全域旅游的重要抓手,必须举全县之力,整体规划布局、综合统筹管理,实现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因地制宜对特色民族村寨进行准确定位,根据我们彝族自身特色,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科学制订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规划,要进一步与全域旅游,特别是生态旅游融合发展,严格按照规划进行保护与开发。在建设过程中既要尊重群众意愿,体现保护和发展结合,又要规划引领、分类指导,发挥典型示范的作用,着力建设具有彝族特色的村寨。
(二)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要结合发展规划,统筹改善特色村寨生产生活条件,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完善配套服务设施,特别是供水、供电、网络覆盖、连户路硬化、停车场、特色民宿、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要进一步提升和完善,同时,要积极开展村寨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村寨污水、垃圾集中处理,建立健全村寨设施管护、环境保洁、村庄绿化和村容美化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提升旅游接待能力。
(三)加大政策与资金扶持力度。
要把特色村寨建设与彝族文化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与民族文化旅游经济开发等结合起来,以特色村寨建设为平台,以美丽乡村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项目为载体,统筹安排,积极推进,共同努力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特色村寨建设资金投入较大,多想办法,多方面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在整合资源和资金上下功夫,切实为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四)不断挖掘民族传统文化,进一步提升特色村寨品味。
在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中,要把文化发展放在优先突出的位置,深入挖掘民族优秀的文化资源,提升文化软实力,将保护、抢救、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纳入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的总体规划,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注重培养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建立和实施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补助政策。在如何将民族文化转化为文化生产力方面下功夫研究。针对彝族村寨特色不明显等问题,进一步研究发掘、收集整理彝族文化和彝族特色建筑符号,为彝族村寨文化保护及维修装饰提供科学依据与文化艺术素材元素,指导彝族特色村寨建设。
(五)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持续推进特色民族村寨建设。
加快民族特色村镇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改圈、改厨、改厕、改电工程,重点治理农村垃圾和污水。实施一批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项目,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统筹利用闲置土地、现有房屋及设施等,建设一批文化长廊、民俗展演广场、摔跤馆、赛马场等民族传统文化体育设施,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搭建平台。
文化旅游调研报告 篇12
化旅游产业是新形势下的朝阳产业,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式的重要点和产业富县的强引擎。推动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已成为实现全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深了解全县化旅游产业发展状况,近期,调研组深旅游景点和化经营场所,通过现场查看、访了解、召开座谈会等式,对全县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进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建设特化县、发展旅游重点县为标,以提城乡群众精神化活平、增强化旅游产业整体实为落脚点,根据省、市化产业发展规划和肃华夏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要求,结合全县化资源禀赋,充分挖掘、然、态等的优势,着加强“区两园”(华夏明河西廊然传承创新区、丹霞化产业园、沙河态化产业园)建设,努构建具有临泽地域特的化产业体系,倾打造“中国枣乡·七彩丹霞·壁乡·红圣地”旅游名,全推进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化旅游产业步发展快车道。前,全县共有化产业经营单位93家。省级化产业园——丹霞化产业园按照“三板块两环五区”(即:核地质游览板块、丝路化体验板块、民俗风情板块,丹霞地质游览环、丝路化体验环,丹霞地质观光区、门景区、化体验区、运动娱乐区、民俗体验区)的总体格局,各项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依托昭武古城、西游传说遗迹、丹霞、丹霞场和红西路军梨园战役纪念馆,以保护态环境、塑造城市景观、培育特化产业为标,以红圣地、园风光、态休闲、健娱乐、国防教育和塞上江南风情于体的县级化产业园——沙河态化产业园,各项基础设施已全启动。同时,打造特化品牌,化产业发展氛围进步浓厚。z年以来,成功举办“激情场爱国歌曲家唱临泽篇”演出;连续三年举办“中国枣乡·魅临泽”旅游化艺术节,组织开展了“红旗飘飘”红歌传唱、“亲近沙河,感受态美”万休闲健跑步活动、“枣乡情”民族交响乐会、“态临泽”书画摄影展等化艺术活动,在繁荣城乡化活的同时,提升了临泽的化软实,促进了化产业的发展,x年实现化产业增加值3780万元,占全县国内产总值的1.05%。建成沙河态旅游景区、七彩丹霞旅游景区、梨园战役纪念馆、双泉湖景区、古寺景区等批省内外知名旅游景区,其中,丹霞景区被命名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梨园战役纪念馆被批准为全国命烈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双泉湖、古寺景区被命名为国家2A级旅游景区,双泉湖、河烟林被命名为国家利风景区;建成星级旅游饭店4家,发展特“农家乐”85家。x年,全县接待游客73.5万次,上年增长68.9%,实现旅游综合收2.57亿元,上年增长88.5%。
二、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化旅游规划相对滞后。、近年来,全县化旅游产业虽然有了较发展,但还缺少个统的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旅游与化及相关产业融合度不,化带旅游、旅游促化的发展机制还未形成,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标、结构框架还不甚清晰,化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化旅游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没有显现出来。
2、规模偏缺乏项持。、化企业数量、规模、经营呈现“、散、乱”的状态,经济效益不够理想;化产业在招商引资、基础建设还没有的项和资撑,发展只停留在“打闹”上。旅游资源开发迟、开发程度低,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旅游产业开发仍处于起步开发、夯实基础、加强培育的阶段。
3、市场主体不强要素不健全。、化产业市场发育不健全,以个体经营居多,传统项重,上档次的综合性经营场所少,经营管理平不。旅游资源分属于条块多头管理,主管部门、乡镇投资能弱,融资渠道相对较窄,些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进展缓慢;旅游六产业要素还不够匹配,旅游接待能和平已不能满旅游发展的需求,“过境游”与“过夜游”例失调,旅游对相关业的拉动作还不明显。
4、化旅游才严重短缺。、全县化旅游从业员数量少,业务素质较低,全县最的化经营企业丹霞旅游公司,经营管理才严重不;化旅游产业端才如化创意、市场营销、投融资、企业管理等才严重缺乏,制约了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加快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紧紧抓住全省华夏明保护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机遇,突出宜居宜游位产业,着建设具有然特的化产业园区和知名旅游景区,培育批化旅游企业,打造批知名化旅游产品品牌,加快推进化旅游融合发展,使化旅游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1、科学编制规划,为化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依据
现有然资源禀赋、历史化底蕴和地域景观,坚持前瞻性、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原则,科学编制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规划,明确全县未来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指导针、战略标、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在全落实省政府批准的《张掖丹霞地质公园七彩丹霞景区规划》的基础上,精做好华夏明河西廊然传承创新区、丹霞化产业园、沙河态化产业园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作,并将其纳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使化旅游产业发展有规可依,有章可循,避免盲和重复建设,努实现化旅游产业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
2、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实施批重产业项
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批影响、带动性强、综合效益好的项作为范和撑。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地独有或特有资源,以“兰洽会”、深圳“博会”、“敦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为平台,积极实“出去,引进来”战略,实施重点招商,精确招商,吸引具实、有品牌的企业投资化产业。要放宽旅游市场准,按照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和“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采取旅游资源股、转让、租赁、承包等多种经营式,构建多元化旅游开发投机制,加各类信担保机构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的担保度,励引导国家、集体、个、外商等多种经济成份投资开发旅游景区基础设施、服务配套设施和经营性旅游项。加快启动临泽县丹霞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市场化运营,整合化旅游资源,搭建投融资平台。争取实施河西廊然保护传承创新国家级综合范区项,精做好丹霞化产业园、沙河态化产业园建设,加快推进县化馆扩建、临泽县数字放映厅等项建设,为化产业加快发展搭建平台。开通七彩丹霞沙河景区旅游快速通道,建设丹霞旅游镇,以七彩丹霞、沙河景区、河湿地为撑,精培育丹霞奇观、绿洲风貌、态景观、红圣地为主的精品旅游线,完善临泽县城游客集散中服务功能,开发双泉湖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完善旅游服务要素市场,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培育临泽新的经济增长极。
3、深挖掘资源,积极打造特化旅游品牌
发掘历史化旅游资源,深研究“塞上江南”、“丝路明珠”中国第三阶梯才能看到的南国景观、七彩丹霞、绿洲、湿地、壁、沙漠等多彩的态化、河西廊地域化、丝绸之路历史化和中国枣乡品牌化,并加以挖掘运,着打造以“中国枣乡———魅临泽”旅游化艺术节、“四”庙会为主的节会化品牌;以七彩丹霞、西游遗迹、峡奇观为主的旅游化品牌;以壁乡、河湿地为主的态化品牌;以精品制种、现代设施农业为主的农耕化品牌;以梨园战役纪念馆、汪家墩战遗址为主的红化品牌。实施“枣乡·丹霞”宜居宜游宣传化程,积极组织开展新闻采访交流、艺创作采风等多种形式的化交流传播活动,促进“中国枣乡”化品牌形象的传播,使旅游者充分体验和感受临泽所具有的深厚的化底蕴和鲜亮的化形象,充分体验多彩的民俗风情,充分感受与然和谐共、康体养和惊险快乐之美。
4、强化宣传营销,以旅游业推进化深度交流
以打造“中国枣乡·七彩丹霞·壁乡·红圣地”四张名、提升临泽整体旅游形象为标,采取“政企联、部门联合、区域联动”的段,整合资源和资,加旅游宣传营销度。
(1)是强化主流媒体宣传。
运络、电视等现代媒体传播速度快、覆盖、影响的特点,加在央视、肃卫视、旅游专业站的告宣传度;做好临泽旅游及A级景区和星级宾馆旅游与旅游专业站联对接,积极开展联营销。
(2)是强化户外宣传。
继续做好国内重点城市机场、车站及速公路、国道、省道的张掖丹霞及临泽旅游宣传告,积极协调在速公路临泽出及国道、省道和县乡公路沿线设置完善旅游景区交通导览指牌;在速公路临泽出等处设置游客咨询服务台,旅游旺季免费发放《临泽旅游指南》明卡。
(3)强化节会宣传
精设计制作本《临泽风光》画册、张《临泽驾游地图》和张《临泽旅游指南》明卡,参加国内“旅交会”、经贸洽谈会等宣传推介活动,努拓展对外宣传空间;坚持每2—3年承办次规格、有定影响的旅游化节会或重活动,提升临泽整体形象,扩对外知名度。四是加强区域合作。组织重点旅游经营单位主动到周边及重点客源地搞宣传促销、搞区域合作,加强与周边省区市和市内外旅社的`联系沟通,联宣传促销、联合开发市场,构建资源共享、市场共推、优势互补的旅游发展新格局,实现区域旅游发展合作共赢。
5、重视才培养,提化旅游队伍整体素质
加强化旅游经营才、企业家队伍建设,培养造就懂化、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才队伍。建健全化旅游才培养引进机制,通过“送出去学、请进来教”等式,提升现有化旅游产业管理和经营员的素质,依托全国知名校委托培养批素质、专业化化旅游管理才和经营才;稳定和加强基层化管理队伍,壮民间化演艺队伍,培育化资源研究队伍。实灵活宽松的引进政策,重点引进创新团队、层次才和急需紧缺才。励社会才投化旅游建设,深化职称评审改,实现公有制化旅游企业员在评定职称、参与培训、申报项、表彰奖励等同等对待。
6、建互动机制,促进化旅游产业跨越发展
围绕省、市建设河西廊然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范基地“核区”的标,建旅游与化及相关产业的融合机制,推进旅游产业与化产业融合发展,形成“规划上统筹编制、政策上统扶持、项开发上统打造、市场开拓上统推介、才培养上统培训”的化带旅游、旅游促化的良性循环。围绕丝绸之路化和临泽鲜明的地域化资源,把化元素贯穿到旅游景区项设计、建设、管理、营销、服务的各个环节,把提升化内涵贯穿于“、住、、游、购、娱”等旅游要素之中,化包装旅游项,增强旅游的魅、活、吸引,提升旅游的内涵和核竞争;发挥旅游传播、传承化的载体作,为实现化产品价值创造消费市场。编排地特演艺剧,搭建演艺平台;扶持开发刺绣、烙画、剪纸、塑、葫芦雕刻等地化特旅游商品及包装便携式地特产品,提旅游产品的化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加快推进旅游与体育、农业等相关产业的融合,丰富旅游内容,增加旅游产品,延伸旅游产业链条。
文化旅游调研报告 篇13
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都是与经济高度融合的新型现代产业。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化的载体,化与旅游的融合其意义就在于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化具体内容。化既可以给旅游提供一种真实的体验,也能展示一个地方的独特所在,而旅游则可以将化具象的传递,化和旅游二者彼此约束彼此促进。
近几年,我国把发展化产业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由此我县与时俱进大力发展旅游化产业,积极提升化旅游的品牌影响力,也促进了全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是,纵观目前我县的旅游业发展现状,尤其在化旅游的发展上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障碍。本通过对xx化旅游产业的深入剖析,就如何打造化旅游强县提出建议,以期对发展xx县特色旅游业有所帮助。
一、xx化旅游资源基本状况及相互融合现状
1.化旅游资源基本状况。xx县历史悠久,环境优美,是关xx通往西域古丝绸之道必经之地,人古迹众多,有古人类遗址、古石窟石雕等106处,馆藏珍贵物30余件。关山40万亩原始森林为xx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其中,著名的`xx景区距县城38公里,有观赏、保护价值区域约120平方公里,景区内群山巍峨,森林茂密,物种繁多,化遗迹丰富,有大小景点100多处,是我国先秦化的发祥地之一,现存秦、汉皇帝祭祀炎黄二帝的上、下畤遗址,有"秦皇祭天第一坛"之美誉,是旅游观光、休闲娱乐、避暑采风的理想之地。在民间,马尾荷包、藤编、刺绣、剪纸、根雕、陶瓷等民俗艺术独具特色,洋芋搅团、罐罐茶、核桃饺子、玉米糁饭、凉粉鱼鱼等风味饮食远近闻名,贴近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xx曲子戏被列入了国家首批非物质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药王撒籽"、"双凤献宝"等美丽传说增加了游客的趣味性、神秘性。
2.当前旅深度融合情况。我县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化、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奇秀的自然旅游资源承载着深厚的化底蕴,具有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良基础和前景。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日益重视下,化与旅游正日渐融合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如下:
(1).规划编制进一步科学合理
紧密结合县情实际,科学编制了《xx县旅游业发展规划》和《xx县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我县旅游开发必须挖掘和融入xx地方化,并对化旅游相关产品、重点项目以及生态环境与物保护等方面进行了规划。编制完成了《关山生态休闲旅游经济区(xx片)建设性详细规划》、《玄xx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xx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xx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近期建设项目规划》和《全县城市亮化造景总体规划》,《米家沟生态园景区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也已启动实施,进一步凸显了化与旅游融合的发展思路。
(2).城市化旅游初具规模
近年来,全县倾力投资过亿元,打通了xx旅游专线,相继完成了秦皇祭天广场、xx景区综合开发、南汭河风情线、雷神山生态园工程和黎明川农业旅游观光带等一批重大旅游项目规划任务。实施四馆两中心、人民广场、xx影剧院等12个大型公共化场所,截止目前,全县建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3个,星级旅游厕所12座,在建四星级宾馆2家,三星级宾馆5家,商贸步行街、大型购物场所4处,客运公司3家,旅游商品定点销售点2处,开通20条环县城县内公交车,博物馆、图书馆、化馆相继对社会免费开放,城市化旅游格局初具规模。
(3).对外整体形象进一步树立
主要是坚持每年组团参加西安、xx、xx、xx等国内旅游交易会、旅游宣传推介会,开发活性炭雕xx、滋补中药材和工艺玻璃等系列旅游商品,举办了xx各类旅游摄影大赛,征集xx主题歌曲、形象宣传口号,印制了手提袋、招贴画和地图册等宣传品,特别是成功举办了庆祝建党90周年大型演唱会、xx新貌摄影大赛及中国摄影家大pkxx站采风活动、"诗画关山山水xx"全国摄影大赛及金秋关山化旅游节,在全国知名媒体上,对全县自然资源、人历史、地域化进行了广泛宣传。
(4).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
特邀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成立了xx省xx山(xx)历史化暨旅游开发研究会,深度挖掘xx独具特色的先秦化、齐家化和祭天化,编辑出版了《xx历史化研究集》、《xx揽胜》、《xx诗话》、《聚焦xx》等宣传献与书集。及时加固修复上关石拱寺石窟,及时成立保护机构,积极开展了非遗普查工作,组织举行曲子戏调演、"非遗成果作品展"、"化遗产日"系列宣传等活动。至目前,全县共有包括曲子戏、陶瓷工艺、打乐架在内的各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12个。
(5).特色化旅游探索起步
整合我县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物保护单位资源,建成了石堡子三线化主题展览馆。以扶持农家乐休闲旅游项目开发为途径,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建成农家乐58家,正在创建农家乐专业村2个。发挥工业产业优势,在安口正在建设陶瓷化产业园,积极探索开辟工业旅游线路。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县在推进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实践,但从实际情况看,我县旅游业仍处于观光型的初级层次,"重山水轻化"现象较为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1).旅游主体化特色不明显。
风光旅游产品的开发没有充分利用本地的历史化资源,自然景观中原有的化内涵没有得到很展示。如各大景点的导游解说词仍以介绍自然造型为主,缺少对景点化内涵的理解和宣传;部分历史名人和山水化资源虽已出书成册,但缺少宣传与应用,仅成为摆设,鲜为人知。
(2).化体验活动匮乏
能够让旅游者真正融入其中的参与性、娱乐性、体验性项目不多,缺乏有轰动效应和市场带动力的产品。
(3).特色化旅游商品开发欠缺
对能体现xx地域特色、历史化内涵的可视性旅游商品、民间工艺品缺乏深入的挖掘和开发,特色旅游商品街(店)建设几近空白,直接影响了游客的逗留时间和消费量,制约了旅游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产出。
(4).实施品牌化战略不到位
近年来虽然也举办过多次节事活动,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促销作用,但由于后续跟进工作不到位,以至于使"办节"成了"一办就结",变为短期行为,没有形成叠加品牌效应。
三、对策及建议
(一)系统研究,深入挖掘化旅游资源。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不是简单叠加,只有选择那些具有市场价值、同时具备在旅游产业上发光发热的化资源,才能真正推进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建议组成专门队伍,系统整理研究我县历史化脉络,特别是对秦汉祭xx历史史实,上关石拱寺、铜厂沟等物古迹资源,曲子戏、陶瓷工艺、打乐架等非物质化遗产资源,进行深入研究挖掘,找准与具体旅游景点、项目的结合点,做包装策划和市场营销研究,为推动自然资源与化内涵的深层次融合做基础性工作。
(二)打造精品,进一步提升产品档次。围绕打造"诗画关山山水xx"的形象定位和建设"中国西部生态旅游休闲养生基地"的总体目标,着力打造叫的响、有震撼力的精品力作。如下:
(1).加大精品的开发力度。加强煤陶化、祭天化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深度挖掘、整合、开发各种旅游资源,以打造"诗画关山山水xx"旅游品牌为抓好xx、雷神山、双xx"一点十线"旅游景点,积极培育休,依托闲度假、化体验、康体养生、乡村旅游、演艺摄影、物博览等特色旅游产品。
(2).加大产品的创意力度。加快实施化产业精品打造工程,以化提升旅游的魅力,快速推进书画、摄影点建设,集中力量建三线化、陶瓷化展示等一批特色园区。
(3).打造城市化旅游品牌。根据城市化底蕴和旅游发展的要求,按照建设"中等工业化现代生态旅游城市"的目标定位,将城市作为一个化旅游产品来经营,在新城建设中,加强旅游功能的提升,规划城市休闲街区、旅游体验区,精心策划包装"一轴四片"城市发展新格局,城市功能有效弥补乡村旅游接待设施数量少、配套不足的问题,乡村旅游带动县城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使县城成为融化展示、民俗体验、休闲观光消费购物为一体的都市旅游经济带。
(三)突出特色,大力丰富化体验活动。如今的旅游,已经从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转变,游客更多是追求玩得开心、游得舒适,而不仅仅是走马观花式地到一个地方。
(1).围绕旅游业"娱"字要素,让游客参与到活动中来,如利用天然的大量丛林地带,开辟狩猎场所,让喜欢狩猎的游客过一把瘾,同时开辟诸如攀岩、速降、漂流、探险等娱乐项目,让大量游客参与其中,即可增加游玩内容,还可以增加景区收入。
(2).整合芦苇画、粟贴画、制陶等工艺资源,组织游客参观各类艺术作品,现场展示并体验制作过程。
(3).打造一批旅结合的特色业态集聚区,如集中建设特色工艺品一条街、特色餐饮一条街、酒吧茶楼一条街、休闲娱乐一条街和民俗一
文化旅游调研报告 篇14
围绕县委、县政府实施“全域旅游”战略的部署,县政协将“发展全域旅游,打造全国著名旅游目的地”列为2015年重点协商计划,并选择“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全域旅游的融合发展”为分课题。为此县政协调研组深入我县有关乡镇、涉旅单位及企业进行走访并分别召开调研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并专程赴__、__、__等地考察学习,了解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的做法和经验。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传统村落,旧称古村落,是指民国以前建村,保留了较长的历史沿革,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是体现地域文化、建筑特色、民俗风情的活态载体,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自然生态景观资源。
我县历史悠久,有__氏、__氏、__氏、__氏、__氏、__氏、__氏、__氏等诸多世家大族,形成了以姓氏为主的村落,如__、__、__、__济、__、__村;因__江纵贯全境,货物运输中水陆码头众多,形成了以商铺、码头为特点的众多村落,如__、__、__、安__;因宣纸、茶叶、竹木等丰富物产,形成依景、依物的特色村落,如__、__、__等。
__县传统村落分布较广,历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目前,我县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个、中国传统村落4个、__省传统村落10个。全县有不可移动文物841处(全省第三),其中分布在村落中古建筑802处。全县现有国保单位5处,省保单位10处,县保单位37处。
近几年来,我县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是组织调__摸底,建立村落档案。2012年以来,我县按照住建部等部委《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进行传统村落摸底调__,建立传统村落档案,及时录入全国传统村落信息系统平台。开展了国家、省级传统村落申报,编制了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__村和__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已通过评审;__济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已编制完成并上报省厅待批,__村在《__省历史文化名村__村保护规划》基础上,着手编制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二是建立保护机制,落实保护责任。成立了县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__县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暂行办法》、《__县古建筑流转保护利用暂行办法》和《__县文物保护以奖代补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设立__济景区管理处和__景区管理处,负责__济村、__村历史文化名村相关规划的编制、保护项目的`实施和违法建设行为的监管工作。注重发挥村干部和民间文保协会的作用,让他们承担起传统村落保护排头兵的作用,广泛发动村民主动参与到传统村落保护中来。
三是整合各方资金,推进村落保护。自2012年以来,累计争取国家、省文物专项补助资金1.2亿元。以__村样板工程的实施为龙头,对__济古建筑群、__花戏楼、__、__氏宗祠、____故居等一批国保、省保和县保单位进行了保护维修。同时,整合了徽派建筑保护专项资金、国家古建筑消防专项资金、__济历史文化名村保护项目资金等,实施传统村落内的道路、供水、垃圾和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项目。通过推进矿山砂石整治、__违拆违、文明创建、三线四边整治、美好乡村建设等工作,使传统村落内外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四是合理利用资源,发展文旅产业。积极申报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其中:宣纸制作技艺成功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宣笔制作技艺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涌溪火青绿茶制作技艺、花砖制作技艺、后山剪刀制作技艺、宣纸制品加工制作技艺、榔桥木梳制作技艺入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__济、__、__、__等充分利用传统村落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形成青山秀水与名胜古迹交相辉映、优美田园与民俗风情相映成趣的亮丽风景。全县依据传统村落、古建筑建成的景区已达6个,其中国家4a级景区3个、3a级景区3个。
但是,伴随着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加快推进,我县在保护利用传统村落方面还存在诸多困境:一是许多传统村落的原生个性正在逐渐失去,连片上规模的传统村落群和自然生态风貌依旧的传统村落越来越少;二是许多古建筑和设施都出现了物质性老化和功能性衰退,传统村落在保留传统与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矛盾;三是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工作措施有待进一步落实;四是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研究滞后、专业人才匮乏,古建筑工匠奇缺。传统村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任重道远。
传统村落,既是我县深厚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见证,也是我县全域旅游发展的特殊资源,更是“青清净静”魅力__县的魅力所在。传统村落不可再生、不可复制,要加紧保护、科学利用。现结合外地做法和我县实际提出一些建议:
一是针对传统古村落内古民居产权人和村落居民,进行宣传引导,使他们认识古民居的特殊价值、增值空间、利好趋势,增强保护意识,变“要我保护”为“我要保护”。
二是收集全县传统村落的图片、文字、民间故事、传说等信息资料,挖掘与传统村落相关的史实和文献,编印宣传画册,出版书籍,公开发行。将传统村落在内的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保护知识纳入中小学生乡土教材,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激发青少年热爱传统文化的热情。
三是邀请专业制作公司将__、__、__、__等古村落拍成电视专题片,通过互联网广为宣传。吸引外界关注投资__县传统村落保护利用。
一是积极探索以“委托管理”、“产权流转”、
“异地迁建”方式推进古建筑的保护利用。引进有实力的专业化公司与印象皖南公司合作,通过收购、租赁等方式参与保护,发挥其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保值增值、市场融资、业态打造的主导作用。
二是做好堵疏结合的文章。建议在__济、__等传统村落外围选址建新区,切实解决农民建房纲性需求,严格控制传统村落内新建住房;新区建房的体量、高度、风貌要与传统村落相协调。
三是实施以奖代补的政策。对村民私有产权的古建筑,进行保护维修后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调动房屋主人翻漏修缮古建筑的积极性。
四是做好村落系统的保护。加强传统村落生态系统修复,控制周边林木砍伐,美化农田生态景观,提倡种植乡土花木;对古道古桥、古树名木、村庄水系进行保护和提升;不轻易填塘、改河道、硬化里弄及粉刷墙体。在推进文明创建、三线四边”整治、美好乡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等工作中,要注意维护古建筑和传统村落原貌。
五是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擅自拆毁、倒买倒卖古建筑、古树、古桥等传统村落资源的违法行为。
一是挖掘利用传统村落文化资源。建议组织专业人员和乡土能人,整理家谱、族谱、乡村记忆,优美传说;整理传统艺术、地方民俗、人文典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尽快以文字、图画、照片、影像等形式整理成册。二是挖掘提炼传统文化。对__济、__、__、__等村各自形成的村落建筑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伦理道德文化、生态文化等进行深入挖掘提炼。并创作成雅俗共赏的文艺作品,策划成当地村民能够参与表演的实景专场演出、民俗礼节活动、游客体验活动。三是围绕传统文化开发旅游产品。积极引导村民利用自有的古民居发展(茶叶、宣纸、宣笔、琴鱼、云岭糕、锅巴、__县香菜、__酒等)特色商铺、手工艺店铺、茶馆、私房菜馆,让传统村落“活“起来。以此彰显我县传统村落的文化魅力,做到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拓展旅游产业,让村民共享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成果。
制定我县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总体目标和分阶段计划,明确实施主体,形成以乡镇为主体,“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工作机制,全面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组织成立由建筑、规划、民俗、艺术、文物保护等方面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的咨询委员会;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纳入县委党校村干部培训计划。发现并培养一批古建筑工匠,传统文化能人,为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人才支撑。
【文化旅游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文化旅游调研报告07-14
文化旅游调研报告(经典)07-14
文化旅游产业调研报告09-03
文化旅游调研报告[精]11-07
文化旅游产业调研报告范文12-14
文化旅游调研报告15篇05-25
关于文化旅游发展调研报告范文03-28
文化旅游调研报告(汇编15篇)05-25
文化旅游调研报告【常用15篇】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