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评课稿通用[13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评课稿准备工作,所谓评课,是指对课堂教学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评估,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课堂上的教育行为作出正确的解释。我们该怎么去写评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物理评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物理评课稿 篇1
听了谢老师讲解《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阻》一节内容,收获不少,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评课内容:
本节课经过了精心的安排和设计:
1、从教学设计上看,本节课是一堂实验课,主要采取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实验的方式,让学生学会了怎么样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学生自己动手印象更深刻
2、从课堂教学来看,老师能很好地把握住教材的要求,始终以引导学生为主,启迪学生思维,渗透物理思维和方法。
3、展示了该老师是有扎实的基本功,整个课结构严谨,一气呵成,课堂内容丰富充实,老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在本节课堂上也发挥得淋漓尽致。
本节课的具体亮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学习时机。上课的教师充分考虑到物理知识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去体验物理知识的形成教程。通过类比手段降低学生对抽象概念理解的难度,再引导学生把这些直观的`感性认识进行扩展抽象上升理性认识,最后把这些认识和知识加以巩固。
2、充分利用教学素材,启迪思维,教师在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和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思维为主线”这一原则,现代教学观要求教师把整个学习过程尽量还给学生,无论是概念理解,还是方法选择,都尽量让学生自己主动积极表述,力争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等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丰富体验,获取知识,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和理解水平,有明确集中的教学目标,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并在必要之处作适当设疑点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疑点。
3、有效地进行教学调控,教师对调控能力较高,体现在有效地根据学习内容和任务处理教材,教学环节紧凑,教学容量恰当,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学语言准确、亲切,教态自然,整个节的的时间分配基本合理,重点概念突出
4、分组实验是很好。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
由于课堂教学有着不同的活动形式和评价标准,这也决定着赏评一堂课时,个人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对于这堂课我个人认为课堂教学可以更接近实际生活,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可以列举出更多的生活实例,
总之本节课充分运用了类比的研究方法,启发式教学,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不失为一节成功的课例。
物理评课稿 篇2
周四听温从跑老师的公开课——《动能和势能》,让我受益匪浅。温老师设计的每一个实验,语言的每一处衔接,选取的每一个事例,都显现出温老师的匠心独运。整节课深入浅出、气氛轻松活跃、师生积极互动、达成教学目标。
温老师课上得生动,以实验为载体,通过学生的观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教学过程中有多次的实验、讨论、发言、展示,充分展示了课堂的丰富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活起来了。
温老师通过飞机在空中飞行的录象,轻松的引出运动的飞机具有做功的本领,再通过各种事例说明能量的存在和形式;再通过影响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探究实验,与学生巧妙的互动中,让学生体会出动能、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使得动能、势能跟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活动就很容易进行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在教学中的渗透,使学生再次巩固了这些实验探究方法。学生的分组实验、老师的演示实验,都紧扣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从概念感知到建立概念到概念形成到巩固概念,给我以后上概念课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启发。
这节课充分展示了新课程教学理念的魅力,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评价这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一、从教师的主导作用。温老师走下讲台,和学生一起讨论、交流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激励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学生一起分享探究活动成功所带来的快乐。例如上课一开始,温老师通过演示小球过山车的实验,引发学生回答知道的能量,学生纷纷抢答,一下子回答出了很多形式的能量,温老师在黑板上做了记录。然后告诉学生,我今天也准备了几种能量,让学生分类。学生通过分类巧妙的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表现出了温老师高超的'组织教学,驾驭课堂的能力。
二、从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理念,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在课堂学习表现积极,学生学习投入度达90%以上。在这节课当中,学生积极配合,主动学习,动手动脑,主动探究,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说明温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能力。
三、从教育的本质,“教书育人”,关注所有的学生以其发展。例如学生讨论发言时,温老师即关注到前面的学生,又注意到后面的学生,即照顾的女生,又考虑到男生;巡视指导实验时,温老师参与到每组学生中和他们交流讨论,并及时用激励性语言给与肯定,如“你真厉害!”、“真了不起!”、“你们表现的非常出色!”。这样增强了所有学生的学习勇气和信心,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大面积提高。
当然针对整堂课上一些细节的表现上,我个人认为会有一些不同的想法,本节课容量太大,教学时间达45分钟,课堂结束有点仓促,对于《动能和势能》可以分成两节课完成。
当然瑕不掩瑜,这并不影响温老师在这节示范课上所展示个人风采与魅力,正因为有了温老师这样夯实的基础和独特的技巧,尤其是学生的积极参与与互动,使这节课依然是一堂难得的好课。
物理评课稿 篇3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的评课稿本节课是一节有创意、较为生动的教学演示课,教学重点突出,教学方法得当,体现了物理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设计巧妙、直观、生动,整个实验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从惑性到理性,生动、深刻,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积极参与,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一、教学过程亮点:
(1)引课设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用“两手的食指压一端削尖的铅笔两端”这实验。通过对比实验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两手拇指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呢?”指出这是通过今天的学习就可以解决的问题。“用手压笔的两端”这个实验是比较贴近生活的,可以让学生感到学习与生活习习相关,更好的`激发学习愿望,调动学习积极性,带着问题迅速进入课堂。
(2)体现了物理学是实验科学的特点:
本节课物理实验贯穿整个教学始终,教师在设计实验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设计合理,在课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演示实验(课本)改为仿钉板实验来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更容易使学生感到实验的可信度;把课本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实验进行探究,让全体学生参与,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疑的能力,并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本节课设计的拓展实验:利用斜面压力变化实验来说明压力不一定等于重力,突破了本节的难点,设计巧妙。
(3)在知识的传播上注意方法:
观察实验是物理基本教学方法,猜想和控制变量法是物理中重要的方法。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中充分渗透了这些方法。
(4)贴近生活,体现了物理在生活中的作用:
学生在课堂上举了大量增加、减小压强的实例,并进行分析,体现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改进意见:
(1)在概念的教学上,要注意学生的理解。本节在压强的概念的引入为难点之一,公式中受力面积要具体讲解,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
(2)本节课讨论和合作交流过程较少,使学生缺乏这种能力的锻炼。
(3)反馈不足:学生回答增大、减小压强的实例时答题方法不明确,没有进行反馈训练。
物理评课稿 篇4
今天上午听了杨老师的公开课《力的合成》,总体来说,这堂课上的很成功。在对学情分析、教材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将“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合力与分力满足的)成功地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引导的”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教学的要求符合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整堂课教学设计和教材处理也符合各学科学特点,重点突出,难点处理得当,具体而言,在这节课中,有几点特别的闪光点,也是我今后值得学习的地步。
一、引入过程。由学生已熟知的“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大象的质量等于石头的质量体现“等效”的思想,方便学生理解;再举例,让学生体会力也是可以等效的,并引出合力、分力的概念以及合力、分力是一种等效替代的关系,受力分析时不能说物体既受分力作用又受合力作用,此过程由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理解“等效思想”更透彻。
二、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时,杨老师先故意提出自己的错误猜想,让学生质疑从而引导学生敢于猜想和假设,增强探索意识,同时让小组内交流、合作、分析,不仅锻炼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增强他们的团队协作的意识,小组讨论,让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这符合新课改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学生小组实验,老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纠正,让学生对出错的地方印象更深,师生互动积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体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思想,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恰当:
①利用图片给学生直观刺激,印象深刻。
②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实验结果,分析其中处理不当的地方和该注意的地方。
③结合实验利用DIS系统分析数据,让学生体会认识更精密的仪器和学科技可以是我们的实验结果更加精确,减少误差,从中体会科学研究的乐趣,社会价值和必要性。
物理评课稿 篇5
一、授课主线索清晰,时间分配合理,详略处理得当。郑老师本节课围绕什么是储电容器、如何储电放电、不同容器储电本领大小如何表示以及与什么因素有关展开教学,符合学生思维程序及梯度。其中电容器的充放电用时10分钟,电容概念及平行板电容器的决定因素等重点内容共用30分钟,教材处理恰到好处。
二、充分利用实验突破难点。本节内容学生没有主观感受及认识,抽象不好理解,郑老师通过实物展示,实验演示、实验视频逐一分析,让学生认知变得具体。
三、本节课通过对电容器和电容理解,渗透了很多物理思想方法,在类比法中将电容器与水杯类比,电容与容积类比,电热差与高度差类比,使得抽象难懂的.概念变得容易。此外还有实验中用到的控制变量法,转换测量法等。
四、建议:讲述电容器充放电过程时,应说明极板电量Q的含义,并分析兖放电时形成的电流方向并且最好用动画形式展示充放电过程,让学生有一个动态了解。
物理评课稿 篇6
今天在××中学听了王老师的《电学实验复习》一课,王老师首先让学生利用基本元件,完成任务单上的任务一,每个小组都能较好的归纳出电学中的几组实验,进行了电学部分实验的.系统复习,归纳了电学最重要的实验,如:测定小灯泡的额定功率,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等等。还特别归纳强调各个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实验时的变量控制等等。
整堂课的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实际,层次、脉络清晰。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参与性高,过渡合理顺畅。课堂中组织学生讨论,练习巩固,敢于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例如:每个题目都会让学生自己去想、去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再让学生起来解答。也注重学法的指导,如:讲解实验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如何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来保持被测电阻的电压不变(突出变量控制的应用)。
唯一美中不足的一点就是王老师的言语再精炼一点就会锦上添花了。
物理评课稿 篇7
5月10日听了苏老师的一节新授课,课题为七年级下册的《二力平衡条件》。
苏老师以复习《牛顿第一定律 》内容引入课题,以力的平衡为教学中心,分四步完成教学任务,第一步议一议,利用生活中的灯泡、被匀速吊起的货物引入教学问题二力平衡;第二步探究:当两个力满足怎样的条件,才能保持静止状态呢?通过学生参与演示实验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问题;第三步,通过教师参与总结梳理讲授问题,确定条件是什么;第四步。
运用二力平衡条件的规律去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有关知识,但二力平衡比较抽象,教材中尝试通过生活中的情景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概念。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学习,可以通过实验操作、合作交流、自我发现来突破学生的思维障碍和误区。实现知识的建构,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特点,通过学生自己进行具体的实验,最终归纳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本节课重点: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物理问题。难点:学生设计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本节课主要表现出二个特点:一是问题中心性,老师特别关注基于二力平衡的解决这一主题教学,围绕二力平衡的解决开展学生学习活动。比如:上台展示实验、老师围绕二力平衡设问,学生齐答老师问题、学生自己总结本堂课的收获等等。二是拓展延伸性,根据对教材把握,教学中大胆整合,注重学生思维想象性,帮助学生加深对二力平衡的理解。
教学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谈谈我的看法。一、教学目标达成度。知识目标清晰,让学生发现知识的过程性中,指导学生完成演示实验,实验过程也没有强调观察什么,学生观察点不够明确,也没有留足思考讨论时间,不利于学生思考分析。二、教学设计思路过分强调讲授任务的完成。新课程要求我们要做到教材内容首先应该想法生活化,生活化后再想办法问题化,抓住问题后,想办法把问题内容教学化,教学内容学习化。本节课总体感觉比较淡化教师教学行为向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化,学生平等参与不够,主要是老师讲,且经常发生自己提问自己回答现象。预设的教学问题和生成的教学问题不同,不够关注学生基本学习习惯的指导,比如整节课学生动笔记的很少,也没提出具体要求。
物理评课稿 篇8
“学贵有疑”,疑是积极思维和探索问题的动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陈海锋教师善于在教学之始设疑布阵,引导学生去猜测,去预估,去联想,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将要学习的内容中去,并有一种“欲知详情,就要去思考”的心情。
1、能较好地通过生动的引入;设疑、实验、观察、使学生深入理解大气压强的概念、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大气压强的变化规律及大气压强的表示方法,突出了以实践、实验为研究手段,得出理论和规律,较好地使学生掌握的大气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能应用大气压强知识计算、解释、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塑料杯、针筒的直观观察,通过录像的演示实验观察和分析,提高了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问题的态度。
杜潮奔老师能够深入分析教材特点,抓住重点,学习兴趣以设疑、解疑、启发、诱导为主体,以实验、观察依据,使学生认识能力,分析能力,得以充分发挥,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新知识,还能学到研究的`方法,杜潮奔老师依靠教材的知识链条关系,将知识点的串联处理得完美无缺,充分地体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即是“兴趣―实验―应用”的教学特点。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的思维含量大,启发性强,例如:先猜塑料杯里面有什么?将塑料杯里的空气挤出,吸在自己脸上,一放手,让学生猜会发生怎样的结果?能否进一步说明怎样将空气注入塑料杯里?
2、学生活动面广,能够通过对大气压强的计算,消化当堂知识,锻炼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学生解答了如“压力煲”为生活所应用大气压强的实例。
陈海锋老师语言简练,但是,生动且科学性强,富于启发性,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注重多媒体以及实验等基本教学手段的应用,设计合理。
陈老师的这节课上得很成功,体现了新教材的编写意图,但是,如果课堂教学时间允许:
(1)教师可将提问学生的范围适当扩大;
(2)教师可将讨论步骤、方法、结果以及一些计算演示呈现在屏幕上。
另外,在电教室上课,对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和应用。
物理评课稿 篇9
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在一起讨论如何评价一堂好的物理课,在导师的指点下,使我了解到了,现在的物理评课,已从单纯的看重点、难点是否抓住,条理是否清楚,板书是否合理,教态是否自然等逐步转向
一、对教学目标和内容的确定
1、知识和技能
(1)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是否符合大纲要求(2)能否抓住本节课的要害位置(3)体现本节课物理知识结构的科学性
2、过程与方法
(1)注重引导学生经历物理过程(2)重视物理学的基本方法和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关注学生对学习的体验,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2)注重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培养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教学内容结合科学技术和社会实践,结合学生的.社会实践
二、教学过程和方法
1、教学过程的总体设计合理,能有效实现本节课的各项目标
2、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
3、物理实验富有创意,实验效果好
4、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实效,能体现科学探究目标的实现5、能科学、合理、创造性的应用媒体技术来优化本节课的内容。
物理评课稿 篇10
10月18日下午第八节,来自深圳xx区的高伟同学为xx中学全体老师上了一节展示课,课题是《多彩的物质世界》复习课,高老师英姿焕发,对课堂的掌控能力非常强,课上得非常精彩,折服了全场的所有老师,大家不由得叹服:不愧为全国赛课一等奖获得者,是搞活气氛的高手,激活思维的强手!充分展示了一个来自特区的名教师的风采!
复习课本来是最难上的.一种课型,但高老师今天实现了完美的突破,我点评时总结为以下几点:
1、课前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制印预习导学案发放给学生,对学生有简单的任务布置,要求学生在课前花20分钟完成。然后他把各小组长做的预习题收上来批改,这样既可以减轻老师的工作负担,又可以让老师充分了解学生情况,在课堂上有的放矢进行课堂教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2、语言精炼到位,极富有磁性和鼓动性,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精彩纷呈,没有一句消极或无效话语,充满激情,随处闪亮教育的智慧。小组加分制度和神秘的礼物激发了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进步。
3、思维导图的板书方式,把不同类别的知识点串在了一起,便于观察和记忆,脉络更清晰,条理更加分明。
4、小组合作非常成功,小组自主完成复习内容,组长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展示,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大胆质疑,大声争辩,辩明了是非,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了新课标精神,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5、提问恰到好处,真正体现到有效提问,能激发学生思维的乐趣,并培养学生的严谨的学习态度。
6、练习设计合理,难易适中,有梯度,既贴近中考,又贴近生活。
xx中学正在推行课堂教学改革,要求打造“乐学、善思、巧练、多悟”的课堂,今天高老师的展示课就是一个最好的典范!高老师的展示课给xx的老师们指明了一个教学的方向——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
物理评课稿 篇11
本次观摩学习了蒋老师、梅老师、胡老师的三节课。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两方面,运动的定义和应用。同一节课,三位教师上出了三种风格,蒋老师的诙谐幽默,梅老师的人文关怀,胡老师的踏实细致,都让我收获颇丰。
蒋老师从学生的思维入手,利用问路事件讲解了选参照物的必要性。展示两幅白色背景的汽车照片,引出描述物体运动也要选择参照物。再展示两幅有树和石头背景的汽车照片,引出判断运动的标准是位置是否变化。播放百米赛跑,让学生体会到参照物不同,物体运动就不同。顺而解决本课重点,判断物体的运动和参照物的选择。应用部分的讲解中,诙谐幽默的语言,知识整体性的讲解,让学生们感到有趣,记忆深刻。
梅老师着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整节课的授课时间只有一刻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角色模拟——导演和宇航员,此环节梅老师利用PPT展示的“厉害了,我的祖国系列”,让人的情感得到升华,为我们的祖国感到自豪。学生积极讨论,争先恐后的上台展示。应用部分利用视频,生动的展示。特色环节“头脑风暴”,学生们热烈讨论,全班基本掌握。
胡老师先从实际例子中提炼出了运动的定义,再用生动有趣的视频讲解了本节内容。利用两个例题,提炼出参照物选择的方法和思考物体如何运动的方法。此环节让学生小组讨论,利用小汽车模拟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利用生动的视频讲解了空中加油机、同步卫星、风洞实验、接力赛交接棒。最后十分钟,完成当堂检测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
从这三节课可以看出,三位教师对重点的.把握都很准确,蒋老师对教材的理解更透彻,梅老师的环节安排与设计、活动的选择和组织上更能充分的锻炼学生的能力、挖掘学生的潜力,胡老师的解题思路的提炼,提高了学生的解题技巧。如果要把三节课整合优化的话,我觉得是不现实的,一堂课的时间有限,难免顾此失彼,“取舍”的学问,我正在黑夜里探索。
物理评课稿 篇12
一、整体感觉
首先本节课采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得学生的只是与能力能同步发展,而且探究的过程中实事求是,讲求实效。其次,教师虽然年轻但成熟老练,基本功扎实,组织引导,合作交流,激励都很到位,课堂生动真实。语言表达清晰流畅幽默,营造了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平等、民主、自由的师生关系。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
**二中的物理教学也采用了“学案式”教学手段,设计依据物理新课标中让生活走向物理,让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彻底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整个设计完整,紧凑。
此外我个人还有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就是在学案的设计中,应该按照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重点的“重力大小影响因素”实验探究应该放在第一页上面,逻辑顺序稍微欠缺点。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
1.新课引入引人入胜
教师用多媒体投影出四张美丽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有何共同点,从而引出新课。
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欲望,让学生从上课一开始就处在浓厚的兴趣中。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
教学过程中有效地互动,合作交流,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有助于发展学生评价、判断能力,有助于他们建构知识,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倾听、交流分享的'技能意识。
3.注重情感目标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展示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鼓舞人心。此外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主动、负责、开拓、创新的个体特征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将三维目标有机的结合,充分体现出新课程理念。
4.作业的设计精巧
作业中不乏有生活现象用我们物理只是加以解释的题型,将我们的科学知识紧密的和生活联系在一起,教会学生学以致用的本领与技能。还使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处处有探索的道理。突破学科本位,延伸课堂教学。
当然,所有老师对同样一堂课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诠释,我也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和大家交流,我的不足之处还望多多批评指正。
1.科学探究为主但开放性太小
在探究“重力大小影响因素”的实验中,学生的猜想环节没有放开,只有三位同学进行了三种不同猜想就草草收场,感觉是为了应付探究式教学方法,而要尽快的得出结论就好,有浮于形式的嫌疑。既然是探究式教学,就因该开放出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2.小组活动多,但各小组间的交流不够充分,交流合作缺少实质性成果
学生在探究实验中能认真完成实验,但教师完全没有留给大家讨论交流的时间。也就是说有师生间的交流却忽视了生生间的交流。实验结论的的得出并非是学生们共同智慧的结果反倒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了。所以个人认为交流合作环节也过于形式。
3.由于本节课活动较多,教师在安排时间上不够充分,尤其是学生的练习时间,在长5分钟会更好。其次是在学生实验时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这样也能减少时间的浪费。
物理评课稿 篇13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学生把学习看作一种快乐,一种需要,在兴趣中学习,才会产生巨大的内动力,才会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智力和能力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赵赵老师的这堂物理课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完成了学习任务。本堂课的几个突出的亮点是(也是值得借鉴之处):
1、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求知欲,导入新课
赵老师通过一首优美动听的古筝曲引入新课:关于声音你能想到什么问题?学生有的说想到了声音是从哪里来的?有的说人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从而引出课题:声音的发生与传播,使学生一开始就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通过观察与实验,在探究中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赵老师的这节课让学生动手做了很多个实验,很多的知识点都是学生在实验中发现得出来的,实验对理解和掌握本节的物理知识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实验1:振动产生声音
1)小组活动,一个同学用手拔橡皮筋,一个同学听。赵老师在学生实验后让学生思考:你听到了什么?此时橡皮筋处于什么状态?当振动停止时还有声音吗?学生通过对这一系列的解答获得了初步的'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感受。
(2)老师和学生一起用尺做实验,分别把尺放到桌边三分之一处和三分之二处拔动让学生听并提出问题:你感觉的是什么?学生勇跃的做实验并积极的回答,哪处的声音大,哪处的振动时间长,哪处振动的幅度大等等,既让学生再一次的体验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又解决了课堂测试中的题,也为下一节课声音的强度埋下了伏笔。
(3)让学生观看录相鼓的振动带动鼓上红色小球的振动,从视觉上感受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4)敲动音叉,观察能不能看到振动,看不到怎么办,在学生想办法中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对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加深了印象。
(5)用手去捏自己的喉咙说话,感受声带的振动。
通过这多种教学活动,有效的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学生在积极参与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
实验2:声音靠介质传播
①固体能传播声音,让学生两人一组,一个人敲桌子,一个人俯耳听,再把桌子拉开一条缝再重做此实验,得出结论固体能传播声音。
②液体能传播声音,教师准备了一个水槽,让学生在水槽里撞击石头看能否听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液体也能传播声音。
③真空不能传声,电脑演示让学生观看,先将玻璃罩内的电铃开关打开,可以听到声音,然后用抽气机抽气,在抽气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听声音大小的变化,随着空气不断地被抽出,电铃的声音将越来越小,然后再慢慢的放入空气,又可以听到电铃声越来越大,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如果我们能把玻璃罩中的空气全部抽出,使玻璃罩内变成真空,会是怎样的情况呢?从而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实验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快慢
电脑演示声音在各中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并出示一组在声音在各种介质中传播的速度的数据,让学生从中得出声音在固体气体中谁传播得快。
通过以上这一系列的环环相扣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或合作完成,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赵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科学过程”和“探究的科学方法”,教给学生的不止是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3、教师素质好,教学氛围和谐、积极。
教师的基本功扎实,板书条理性强,讲授知识有深度、有广度、有技巧。教师的形体语言亲切、自然,口头语言清晰、流畅、幽默。营造了积极、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平等、民主、自由的师生的关系,很好的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自由地对科学的实验和知识探究作了很好的教学铺垫。课堂气氛活泼有序、教师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强、富有激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出教学表演的“舞台”,成为学生活动的“导演”,敢于让学生探索、体验,给了学生以最大的自由运用和探索规律的开阔的地带。体现学生主体和教育自由的人才培养新观念。
4、教师工作态度认真,课前准备很充分。
(1)课件上下了很多工夫,素材多,字号大,让班级最后一排的学生也能看得清。
(2)课前准备了很多实验用具供学生活动实验用。
(3)课前准备了难易适中又有所拓展的当堂测试。
本节课不太完美的地方一是针对新知的训练少,在探究完每一个知识点后教师口述或电脑显示几道相关的题让学生抢答会更好的,尽管最后有一页的当堂测试,由于前面的教学内容及活动多学生不能当堂完成;二是课堂小结是必要的,让学生总结完本节课的收获后再发测试题比较好,这样能加深学生对本节的知识点的印象
【物理评课稿】相关文章:
物理评课稿06-15
物理评课稿06-13
物理评课稿(经典)05-31
[精选]物理评课稿05-31
物理的评课稿06-23
物理课评课稿08-07
物理课评课稿10-19
物理评课稿(精品)08-14
物理评课稿(热)08-14
物理评课稿【必备】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