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评课稿

时间:2024-11-10 11:33:30 语文 我要投稿

【优选】语文评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评课稿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评课,可以把教学活动的有关信息及时提供给师生,以便调节教学活动,使之始终目的明确、方向正确、方法得当、行之有效。评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评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优选】语文评课稿

语文评课稿1

  星期三早上,我听了陈嫦聪老师上的《雷雨》。我觉得陈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她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善于发现雷雨前,中,后景象变化的特征。

  一,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课标》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陈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雷雨》前,中,后天气不同的变化,指导学生表情朗读课文,让学生读中感悟,读中探索,读中拓展,丰富语言积累。在理解的基础上善于发现雷雨前,中,后景象变化的特征。

  二,自主识字,生生互动

  新字的'学习,陈老师先让学生在自由读课文时圈画出来,然后老师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接着出示带生字的句子选读,齐读,出示词语课件先带拼音认读,再去掉拼音来读,分组认读,最后让生字回到句子中认读,还抓住"压""垂"等几个生字让学生看老师做动作来记。在学生掌握识字的同时,陈老师又很到位地指导学生书空写字。然而让同桌评选出写得最棒的字那到上面展示。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激励下,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积极思考,动脑探究,寻找一个适合自己记忆支柱。通过这样的合作交流,促进了思维的扩展,学汉字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事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品尝了创造,体会了成功的喜悦,达到了自主学习,自主发现,激活思维,陶冶情操的理想境界。

  三,展读理解,环环紧扣

  陈老师精心设计了展示读这一教学环节,很有创造性,她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这样不但能展示学生的个性,而且能为突破重点而铺路,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思路,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能切身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体会句子蕴含的真谛,用内心的情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真正达到品读感悟的台阶,使学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在重视朗读的同时,陈老师善于求异提问,问题的设计富有层次性和针对性,挖掘学生正确答案以后的思维活动,全面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善用表扬激励,对学生表现的评价能及时,正确,富有区分度与鼓动性。

语文评课稿2

  语文是小学生学习的基础课程之一,而小学语文课程中一种特别受欢迎的教学形式就是竹节人评课。竹节人评课是一种互动参与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扮演竹节人的角色,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竹节人评课课堂氛围活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语文课程的关注度。在竹节人评课过程中,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代表一个竹节人,共同参与课堂讨论和演示。这种团队合作的方式,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在竹节人评课中,学生扮演竹节人不仅需要做到站姿端正、语言流利,还要具备一定的分析、判断和表达的能力。这种角色扮演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演讲技巧和口语表达能力。

  竹节人评课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在竹节人评课中,学生需要仔细听讲、积极思考,对课堂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并通过表演的形式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传达给其他同学。这种参与式的学习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竹节人评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它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中成为积极参与者和主体,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提高他们在语文学科中的学习成绩。同时,竹节人评课还能够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帮助他们建立扎实的语文基础。

  为了更好地开展竹节人评课教学,教师需要具备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技巧。首先,教师需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确保教学目标明确,知识点准确。其次,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思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表达能力。再次,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同时,竹节人评课也需要学校和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学校应该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源和场地,为教师开展竹节人评课提供便利条件。家长可以通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学生参与竹节人评课等方式,支持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总之,小学语文课竹节人评课是一种富有创新和互动性的教学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积极探索和应用竹节人评课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培养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语文评课稿3

  前段时间,有幸听了潘丽芳老师在小巨校区与水云校区联谊活动中上的《花钟》一课,让我收获颇多。下面我就此课谈谈我粗浅的看法。

  《花钟》是一篇优美的文章,文字生动,语言优美。潘老师讲的很美,正如文中所说的鲜花朵朵,芬芳迷人。作者笔下流露出的文意,就像生动活泼的孩子们,千姿百态。潘老师的讲课将文章的特点展现的淋漓尽致,我收获良多,学以致用。

  一、识字环节非常扎实有效

  潘老师将生字新词利用多媒体分组出示,学习时,利用多种形式突破词语难点,例如学习“暮色”时,让学生联系生字所在的句子进行理解;又如学习“欣然怒放”这个词语时,潘老师利用多媒体先出示花儿开放和含苞待放的对比图,再让出示烟花图,这样孩子很快很好地理解了这个词。潘老师简短的言语,形象的理解,就将识字的方法传授给了学生,非常扎实透彻。

  二、品读环节非常清晰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体会作者第二小节的语言。首先,潘老师先让孩子们找出难读和难懂的一小节,让孩子们先读通顺。学生说自己喜欢的句子做表情更是妙趣横生、生动活泼,接着出示两句语言不同的话:一句是没有修饰的普通句子,一句是课文原句,让孩子们进行句式比较,初步体会文本的美丽之处;然后,让孩子们找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这是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在老师这样适时的点拨中,让孩子们的朗读水平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比如,在讲到万寿菊的欣然怒放时,对孩子们说,热情一点儿;生读不出感觉时,老师又加上一些动作,促进孩子们的理解水平。在讲“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时,老师说,笑得再甜一点儿,找学生做出笑脸的表情,孩子们个个都露出了可爱的笑脸。简简单单的一个小动作表情,让孩子们原有的理解的水平,更加进了一大步。孩子们读课文不清楚时,老师及时制止,让他试着再读一遍。逐句学习完第二小节时,让孩子们齐读课文,此时,生并没有读出刚开始的感觉,而且语速过快。老师马上喊停,提醒孩子们像刚才那样读课文才会更动听,于是,效果就出来了。往往,我们也正是忽略了这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课文中要细加琢磨,特别值得我深思和学习。

  三、评价语丰富

  潘老师整堂课的语言,都显得紧凑,尤其是老师的评价语,及时的给孩子们鼓励,让孩子们感觉到了兴趣。孩子读书读的不够好,但是能读下来,老师便说:“真不错,能读通顺了”。读好了的学生,老师会说:“非常了不起,读得很感情。”给了孩子们鼓励,上课也更积极了。在孩子们回答问题时,老师都不忘说一句:“还有谁想起来试试呢?”更是激发了更多孩子的举手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另外,对于本堂课,有两个地方我觉得值得大家探讨:

  1.在课中写“醒”字,是否是把生字出示在田字格里是否更好,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写字还是尤为重要的,所以我认为以田字格的形式出现,然后再让学生观察动手写更好一些。

  2.在教学“左右”时,让学生明白了是大致,大约的意思之后,老师是否在这时稍作点拨,让学生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语文评课稿4

  老师在这次教学中教态自然,语言亲切,组织教学的能力很强,是一位素质较高的教师。教学思路清晰,开课时教师一下子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揭示了课题。通过学生自由读与默读,让学生进行自主的体会,强调学生的自我体验。以读为纽带,贯穿整篇课文,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为后面的说、写打下基础。精心的教学设计,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课堂中,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 老师充分发挥课件的优势,利用图、像的感染作用与形象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并且超越了文本的局限性。又进行了拓展延伸把文本与情感比较完美地结合起来,创设的情境真实,把学生引入了一个美好的情境,进入了课文中,自然而然地使学生进行了情感双方的内心体验,进入了课文丰富的感情世界。

  最后老师的“心动不如行动”体验了课文的内含,又让学生在课文原有材料基础上进行拓展,使得生成与发掘成为学生的自主行为,使得教材内容和体现的内含在课堂上得以延伸,使得课堂教学的功能出现了倍增效应。

  这节课上出了课堂的厚度和深度板书设计体现了智慧和艺术,匠心独运是亮点,也是美点。

语文评课稿5

  《怀念母亲》这篇文章,作者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

  石老师执教这篇文章时,为了深入理解作者对自己亲生母亲那发自内心的永久的愧疚,引入了关于季羡林老先生对母亲的回忆的相关资料《永久的悔》,使学生置身文本情景,感受语言文字背后作者深沉的`情感因素,这样,既充实了学生的认识,又加深了对作品情感的体会。

  一、从题目入手,统领全文。

  一上课,石老师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紧紧抓住“母亲”一词质问学生:“这里的母亲指的是谁?”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一个是亲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那么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怀念自己的两位母亲呢?”这样既交待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又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干,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两位母亲在捉着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抓住关键词,直奔中心。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石老师让学生紧紧抓住关键词句,表达情意。课堂上,让学生找一找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意。特别是对亲生母亲的感情,重点研读文章第2自然段。"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并连接了资料《永久的悔》,让学生感受从六岁离开母亲到母亲去世,作者有十多年时间不在母亲身边,虽然中间有短暂回归,但毕竟时间短暂,没有与母亲促膝长谈的机会,如今母亲逝世,即使想报答养育之恩,也永无机会,因此心中觉得伤心难过:"我的愿望没能实现。"只有遗憾和悔恨一直充满心头。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纵观整节课,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从石老师轻松自在的教态到深入研究文本的作风,从文本的细节设计到大胆取舍教材的挑战,都是我要学习的。

语文评课稿6

  人间三月,料峭春寒,可聚源路小学却春意浓浓,各科教师公开课的展示与评课交流活动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听了语文老师王春玲老师执教的《李广射虎》一课,眼前一亮,好一堂简约、明快的语文课!

  本课亮点如下:

  一、王老师的课堂语言凝练精当、生动形象、富有启迪性。

  在教学中,语言是纽带,语言是课堂上师生间交流的重要工具,教学语言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是作用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我们常常会问,同样的一节课,同样的设计,为什么课堂效果却截然不同?原因就是教师的课堂语言。在我们的教学中,有的'老师总是不放心学生的理解能力,啰啰嗦嗦,拖泥带水;有的老师整堂课表情严肃,语调平淡;有的老师则用“作秀”语言,“甜言蜜语”……在这种交流中,学生的情感如何?发展又如何呢?可见,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是语言艺术的人。

  二、教学设计巧妙、重点突出、过程紧凑。

  本文采用“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塞下曲》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王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由诗入文,循文悟诗,诗话互照,情景同现,为学生深入浅出地了解古诗的意思,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三、时间调控适当。

  本堂课王老师能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合理地选择教学手段,同时再在课堂上还具有机智的应变能力,能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进行调控,动态的实现教学目标。

  四、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发挥。

  课堂提问教学的最大的优点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设计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主体需求和现状,王老师在教这篇课文时,首先要求学生在自由读的基础上提出不懂的或是自己有兴趣深入了解的问题。然后针对这篇课文的教学的重点难点,学生学的需要,确定一些集中典型的问题,如:“从那些词句你看出了李广的神勇?”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反复读文,通过抓住描写李广动作的词,描写当时环境的词来理解,品味,进行讨论解答。随着主要问题的解决,这篇课文的疑难也迎刃而解,同时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五、课外延伸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课程资源。

  在本节课,王老师还通过补充阅读唐代王昌龄赞颂李广的诗句以及《塞下曲》六首中的其中几首来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学生不拘泥于课本所学,开辟语文学习的天地,不断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对语文作品产生浓厚兴趣。

  六、课堂上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

  课堂上有这样一个细节,有位学生发言时将“石棱”的“棱”读错,在进行纠正之后,王老师没有忘记鼓励这个孩子再次来读,达到了让这个孩子真正记住这个词的正确读音,更给了他信心。

  当然,这堂课还有不足之处,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探究、摸索,才能不断进步。

语文评课稿7

  今天,我听了《要下雨了》这节课,有如下思考: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上课伊始,老师就紧紧抓住学生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与学习欲望,当学习的小主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练习背诵,效果就好多了。因为这时,他们的思维是最活跃的。不过,怎样操作起来最有效,还需我们共同探讨。

  2、以读为本,读贯穿教学的始终

  朗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在这节课中,读贯穿课堂的始终。表现在:1、读的形式多样,有自由读,大声读,分角色朗读,给动画配音等等。2、读有层次性。老师先引导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在读中理解内容,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这以基础上,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在角色体验中独好每个角色,理解要下雨时,各个小动物的.活动不同,同时也体会在下雨前动物们的着急心情,既理解了内容,又提高了朗读能力。

  3、品词析句,注重语言实践活动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们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提高语文运用能力。这节课就体现了这点。在揭题审题时,老师就引导学生理解比较“下雨了”和“要下雨了”的不同意思,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现象,使他们知道多一个字少一个字所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敏化学生的语言,提高他们的语言感受能力。然后,老师在随文阅读中,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用“因为……所以……”句式说话,在读与说中感悟“……正……”的意思。学生也说得很好。建议:用“因为……所以……”说燕子为什么低飞这句话学生说得不太好,原因是这段话逻辑性很严密。我们可否这样训练:“因为要下雨了,所以()。因为空气很潮湿,所以( )。因为虫子的翅膀上沾了小水珠,所以( )。因为虫子飞不高,所以( )。”这样既降低了说话的难度,又更清楚地明白燕子为什么低飞的道理。

  4.扶放结合,逐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要下雨了》这是一篇科学童话。老师抓住了这篇科学童话的结构特点,第一部分与第二三部分结构相同,都是讲下雨前小动物们的活动情况,所以采用重点指导和放手自学相结合。但是在操作层面上有点面面俱到。我认为应该宁抓重点,放弃细枝末节,这样可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语文评课稿8

  《太阳是大家的》是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一篇儿童诗。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太阳当作全世界孩子的朋友,而第二小节是写了她在一天中所做的好事。本单元是围绕着“让世界充满爱,让人间充满信任”组织教材的,本文教学重点是培养孩子热爱和平的情感,感受阳光对世界人们带来的美好。

  听崔老师上的.《太阳是大家的》一文中的第二小节的10分钟微格教学,深感崔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扎实。她不但教学经验充足,还与时俱进,新的教学理念与创新意识在她身上都能充分体现出来。她教态大方、亲切、富有亲和力。在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处理上及教材的驾驭能力都较好,板书设计有特色,能突出重点。

  这节10分钟微格课比较突出的地方有

  1、充分准备,突出教学重难点。如对“洒”“拔”等拟人化的动词的理解,崔老师就是通过做动作,想像体会等形式进行启发,使学生感受到用词的准确。

  2、非常注重德育渗透,让学生在感受到太阳带给我们的爱的同时,热爱太阳,热爱和平,感恩太阳

  3、能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

  4、注重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提升。

  5、让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去拓展,去创造。启发学生自由创作,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说出更精炼的诗句,崔老师让学生当小诗人的形式,让学生有一种成功的喜悦,更加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

语文评课稿9

  “关注语言表达,追求本色回归”是本次县语文学科基地活动的主题,顾名思义,是让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删繁就简,关注写法,关注语言,还语文以“本色”。略读课文如何教?一直是萦绕在语文教师心头的一团迷雾,教之过甚,成了精读课文;草草过场,课文成了摆设,再加上没有作业,略读课文便像是“走过场”一般。王老师呈现给我们的《麦哨》给我们做了非常切实的引领,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一、“以生为本”,精心设计课前谈话,扫除学习障碍

  公开课注重课前谈话的设计,一是激起学生的兴趣,二是为课文学习做好铺垫,所以每个老师都会绞尽脑计,尽可能地使课前谈话变得既有意义,又能收到一定的效果。

  回顾王老师的课前谈话设计:

  1.听声音,猜猜是用什么吹出来的?

  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致,有猜竹笛,有猜鸟叫……对于“鸟叫”,王老师善意地提醒:是用什么吹出来的?虽是一个小小的细节,但也显现出教师很尊重学生,用重复提醒学生注意倾听,这就是生命化地课堂。当学生猜到是“麦哨”时,王老师边夸赞边神秘地说:“想不想见识一下?”

  2.出示实物(麦哨),了解其作用和特点。

  王老师通过让学生自己说说,再出示图片以助理解,然后总结:麦哨是农村孩子特殊的玩具,是用麦秆做的一种简单的乐器。就这样,一个崭新的事物就在师生的互动中渐渐地明朗起来,真正体现了“教学的无痕,精彩的有痕。”

  3.吹一吹麦哨,感受其声音的尖细。

  看到了麦哨,很多孩子有了跃跃欲试念头,王老师也满足了孩子们的这种好奇心理,真正做到“以生为本”,让几个孩子上前试试吹麦哨,共同发现它的声音是很尖细的,清越、悠扬。其实,看似热闹开心的玩乐,这也是为文本的学习做铺垫呢,因为课文中就有描写麦哨声音的内容,不经意的玩却蕴涵着老师巧妙的设计。

  正如虞大明老师在点评中说的那样:“纵观今天的几堂课,王老师的课前谈话设计最佳,既让孩子觉得有意思,而且扫清文章学习的障碍,特别是把‘麦哨’当奖品,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不把课前谈话仅仅作为点缀,而应是画龙点睛之处。

  二、“三读模式”,分层梯度式推进教学,凸显略读特色

  略读课文对于文本的学习应把握怎样的度呢?这也是每位语文老师所疑惑的。王老师在文本的解读中大胆取舍、有所侧重,让学生学有所得。

  1.“三读模式”,越读越深,越读越广,由浅入深。【引用虞大明老师的点评】

  王老师在揭题后先让学生快速默读,交流自己喜欢的部分,谈谈感受,此为一读。然后让学生自主读悟,聚焦重点词句、段落,通过赏词析句,落实语文教学,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此为二读。最后再回归主题,适当地拓展,探究为什么作者以“麦哨”为题,此为三读。

  这样的.设计使略读课文有别于精读课文,并以学生的自读感悟为主,在一遍一遍的读中渐渐悟得,遵循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也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了提升。

  2.教学有侧重,读悟之间感受语文味。

  在教学文本时,王老师根据学生的自读自悟随机教学,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点,而在重点句、段的学习中各有侧重,体现语文姓“语”的特点。

  如在学习重点句: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英;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王老师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先对多音字“结”正音,并指名读准,再让学生发现作者运用怎样的修辞手法,从而知道这里采用了排比的方法,接着通过朗读感悟农村所特有的花,与我们所见到的、知道的花不同,然后再通过欣赏一组图片欣赏这些花,以及另外的属于农村特有的花儿。读、悟相结合,课内、外相结合,不仅关注内容,更关注语言文字,同时还顾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这不正是我们学校所倡导的“生命化语文课堂”吗?

  学习到此并没有结束,王老师让学生再来发现这里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法?

  师生共同回顾了“情景交融的写法”这一写作特点,了解其“妙”,并出示补充材料《可爱的草塘》(部分),让学生读一读,延展阅读,顺势拓展,让学生知道这两段文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正如虞大明老师说的那样,在略读课文教学中可以这样取舍教材:重其所重,略其所略。我想王老师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为我们做了示范,教学中凸显略读课文的特色,同时在大胆取舍之间又不失语文味。

  三、“学案导教”,基于学生的学习起点,体现生命教育

  “学习不是零起点。”我们都知道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的,也不是什么都需要老师手把手地教的,教研室徐老师也经常说“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理解”。确实是这样,孩子们的潜力是不可测的,在本节课中,王老师充分信任孩子,无论是初读,还是研读,都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顺势引导,使学生的习得更加实在。特别是在“回归课题,体会含义”中更是顺应了“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理念,让我们回放当时的情景——

  师:在课前预习中,王老师整理了大家的问题,发现有13人提了一个相同的问题,就是“课文为什么要以‘麦哨’为题?”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四人小组讨论】

  学生在讨论后说:课文前后呼应,都以“麦哨”的声音吸引我们去阅读;“麦哨”就像个引子,吸引我们去阅读;虽然课文中的内容好像和“麦哨”无关,但其实都是在写农村的生活;“麦哨”让我们想到了农村孩子的快乐、幸福……

  师小结:“麦哨”把快乐无限延续,好似文章的引子一般。【让学生再来吹吹麦哨,感受其欢快、柔美。】

  尊重学生,教学预案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令教学扎实有效,这也是“生命化语文课堂”所倡导的“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麦哨》的精彩层出不穷,为我们今后的略读课文教学导航。

语文评课稿10

  《尊严》是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在一次逃难中,虽然极度疲惫和饥饿但他仍然坚持以劳动换取报酬,用自我的言行维护了个人的尊严,赢得了别人的尊重和赏识,从而改变自我命运的故事。故事以“尊严”为题,含义深刻,给人以启迪,那就是自尊才能自强,自尊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文中哈默的形象是经过对哈默的外貌、动作和语言的细致描述来体现的。

  1、线索清晰,重点突出。

  在这节课中我们看到课堂教学活动紧紧围绕“尊严”展开,经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明白年轻人是在什么情景下讲尊严的,人物的言行是怎样体现尊严的,杰克逊大叔又是怎样尊重他人尊严的。杰克逊大叔的话“别看他此刻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是课文的中心所在,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教学时紧紧抓住这一线索,围绕杰克逊大叔为什么说哈默有尊严这个问题,让学生在书中划一划相关的语句,写一写自我的'读书感悟。这个问题的设计,既指向文章资料,又指向对文章中心的感悟,覆盖的阅读面比较大,给学生的思维空间也比较大。教师做到了教学目标明确重点,教学时间保证重点,教学环节围绕重点,教学效果落实重点。

  2、情境的创设,拉近了师生与文本的距离。

  语文学习要关注过程与方法,这个过程,主要是主体积极参与,加强体验的过程。教学中,王教师更多的是让学生主动感受,注意把静态的文字经过朗读、交流、探讨变成孩子们头脑中,心目中可感的生活场景,生动画面,以此去感染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了多个对话情境,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读书体验。例:如果此时,你就是一个逃难的人,你会怎样做?如果这个年轻人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想对他说什么?学生在感受的同时,思维的火花被点燃,纷纷进入了主角,并毫无保留地坦露心声,师生、文本与作者的情感便融为一体了。

  听了我校姚教师的一节语文课,平时由于自我所教的学科非语文,也不太了解语文课到底是怎样上的,可是这节课却让我受益匪浅。

  1、这节课的层次清晰,层层递进,经过听、说、读来提高学生语文的素养。

  2、教师教材分析透彻。

  3、开放式说话设计较多。在学生理解尊严的含义后,让学生进行有关尊严的格言创作,这既是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又是对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尊严含义的一次检验。

  4、作业布置有新意,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作业来做,能够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提高作业质量。

语文评课稿11

  听了高老师讲了王维写的一篇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一课,我受益匪浅。课上高老师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精心地选择教法,让学生感悟到了古诗语言文字的精妙,以及诗人所蕴涵的独特感情。这是一堂充满新意的古诗教学课,以下几个亮点让我感触颇深。

  一、把古诗当成一个故事来理解。教师先让学生回答一个故事应该有哪些要素,然后让学生在文中圈出或勾出这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事件。让学生同桌交流后出示课件填空,填空的`内容就是这些要素,接着高老师让学生根据这些要素连起来说成一个故事。这样,将难讲的古诗简单化,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这样做也为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写作教学紧密结合,使得古诗诗意理解不再枯燥。

  二、小练笔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高老师让学生讲完故事后,说:“如果这是同学们写出来的文章,那我只能这么说:很完整。大家想一想,在这些要素中,哪些还可以写的更具体?”一位学生回答后,老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将自己扩展的内容批注在古诗旁边,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开阔了其他同学的思维,捕捉到了文章的空白,选择了练笔的好时机。

语文评课稿12

  大家好!下面我就师维老师《遨游歇后语王国》这一课进行经典型评价。我将从三级联动,即主动,能动,互动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首先我个人认为主动与能动之间的关系。教师在课堂上将主动权越多的放出,学生的能动性就越强。主动与能动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就师老师这节课,师老师能将主动权很好的交给学生,学生能动性大大提高。从一开课开始,用趣味歇后语导入,激发了学生兴趣。

  再有在第三个教学环节中,老师讲主动权交于学生,学生自主诵读,讲解自己积累的歇后语,活动中,学生积极性,课堂达到高效。

  老师交出主动,学生更好发挥能动。

  在互动方面,本节课单元组小动2次,大动一次。在互动的过程中,做到了动静互动的自然。单元组分工明确,能够相互关照,认真倾听,做到资源的共享。基本达到单元组活动中学生的六项指标,即,角色分工,亲和力,关注,倾听,资源利用,分享成果。

  师老师在2次小动中引导收集,整理歇后语,将生生互动很好融入单元组活动。

  最后我想说下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1.在交互与表达中,应该给学生多一些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以提高学生的评价,纠错,补充,表达能力。

  2.关于大动和小动,不在意固定人数,而是活动的范围。师老师在第三个环节中,分组时,提出是大动,展示时时4---5人组。而在第四环节中,成果分享,全班以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性的互动交流,此处为明显的大动。

  以上是我谈的自己不成熟的看法,希望大家多批评指正。

语文评课稿13

  这堂是由我们学校xxx老师上的一节语文课,本课属于日常生活自理的一个内容,贴近我们特殊学校特殊儿童的实际情况,符合我们学校学生的目前所处的状态。

  xxx老师从备课,教具准备来看,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和设计,从课堂教学来看,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来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教师能很好地把握教材的要求,做到教学目标明确。对于课堂的把握能力很强。

  xxx老师整堂课的结构分如下几块来完成:

  一、用一幅图画展示来导入:小朋友,擦桌子。

  二、初步认识新词(桌子椅子):教师通过幻灯片上桌子的图案来引导学生,并用自己做的卡片上写着桌子椅子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因此让学生初步认识桌子这个词。

  三、认一认,读一读:通过看图片学生自己来认识新词并指导学生开口读一读。

  四、找一找:通过在图片上很多物品中能正确的找到“桌子、椅子”。

  五、物品的匹配:通过连一连(图片和实物来让学生进行匹配)

  六、教授新字

  七、布置作业

  在课堂上,xxx老师以她特有的教学风格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人感到亲切、自然,应该说这是一堂在新课程背景下洋溢着现代教育气息的语文课,让人感受耳目一新。

  本节课的亮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对于特殊学校的特殊学生来说这节课教学的内容还是很丰富很充足的,比如从对生字词的认识—生字的读法—生字的写法。xxx老师对于内容的教授上还是把握的'很好的,循序渐进,一步一步的做铺垫,让学生能较好的接受。

  二、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气氛,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这一节课就体现了信息技术营造情景的特色。在教学中,教师就利用图片和多媒体的一些效果,把学生带入了优美的课堂气氛中,诱发了学生美好的想象,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感悟到了语言文字的优美,因而在朗读时也读得投入,读得优美。优美的课件设计深深的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这节课的学习不正是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好奇心的有利时机吗?

  三、善于用眼神来交流,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当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是有异常的行为时,她不用过多的语言来说明教育,而是善于用她的眼睛来传递她所要表达的内容,别觉得我们的学生虽然是特殊学生就代表他们什么都不懂,其实他们也是很聪明的,有时只要齐老师一个眼神就乖乖的坐好了。所以有时候眼神比语言的效果来的更快也更好。

  四、注重以学生为主体。xxx老师整堂课都围绕着学生,每个环节都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始终把每个学生放在第一位,在很多活动上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去参与,不管结果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的纠正或是表扬,在这期间并用语言或是奖励进行激励鼓励孩子。

  由于语文课有着不同的活动形式和评价标准,在语文课上我也是个外行人,因此,我在赏评这堂课时,认为本节课的教学还有一点点的缺憾:教师在指导学生认识桌子椅子这些新词的时候,在图片上的展示后,还应该进行实物的展示,因为这些东西在教室里是可以很容易有的。因为他们不像正常的小孩子一样认知能力那么强,他们是特殊儿童,所以在认知方面用具体的实物来展示来说明是更好的。这样他们接受起来会更快,也便于他们认清现实生活当中的桌子椅子是怎么样的。

  总的来说,这堂课上的真的很成功很优秀,对于特殊学生所表现出来这么浓厚的课堂气氛齐老师能把握的这么好,真的是我们值得学习研究的。

语文评课稿14

  今日有幸聆听了姚教师执教的《秋天的雨》这节课,我有一种如沐秋风,神清气爽的感觉。《秋天的雨》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语言美,意境美,篇章结构美,名为写秋雨,实在写秋天,把秋天的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串起来,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在本课教学中,姚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欣赏画面,品读词句等方法使学生体会秋天的完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从而产生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一、创设情境,奠定情感

  秋天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在上课伊始,姚教师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尽情欣赏秋天的美景,精美的图片配上优美的音乐,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秋天,为学生学习课文,奠定了很好的情感基础。

  二、重视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姚教师的课堂上实现了“以读为本”,摈弃了教师的分析讲解和问答。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在课堂上朗读,在读中感悟、理解、交流。并且让学生融入文本,在学习第四段时,教师让学生扮演文中的主角,与学生展开对话。

  三、重视读的层次指导

  姚教师结合课文特点,以调动学生朗读兴趣为目的,巧妙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感悟,以悟促读,以读促悟。抓住秋天的`颜色、气味、声音进行教学。姚教师重点指导第二自然段:秋雨的颜色。让学生在在读中抓住两个重点句子:“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呀扇呀,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红红的枫叶像像一枚枚邮票,飘呀飘呀,邮来了秋天的凉爽”。她抓住“扇哪扇哪”“飘呀飘呀”这二个动态词语,进行引导学生经过比较读,体会语言美,进而读出其中的韵味。同时,恰当借助多媒体课件,再现文中的美丽景色,在美妙的音乐中,以情助读。学生在多种形式、分层次的反复朗读中,自然而然地领略到了五彩缤纷的色彩美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美,体会到了秋天的美丽和欣赏美景的愉悦之情。

  可是,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有一些细节,我也有着自我的想法。如在教学“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一部分时,读中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句子并同桌讨论,再说说自我发现了什么?然后拓展训练“像”的句式,这样就会加深学生比较喻句的理解。另外,三年级刚开始习作,本篇课文在每一段都有一个明显的中心句,教师在教学时也能够渗透写法的指导。以上几点只是自我听后不成熟的想法,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语文评课稿15

  听了邱老师的一堂《花的勇气》,受益匪浅。这篇课文是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说实在的,这篇文章不好上,我想根据自己的所听、所见谈几点自己的所感。

  一、导入:温故知新,水到渠成

  在导入环节,老师运用由花想古诗的方法,总共出示了6种常见的花,学生借此复习了和每种花有关的古诗句,温故知新,复习了古诗,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教材处理上整体把握,抓主线

  本文是略读课文,邱老师首先引领学生复习了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并且牢牢抓住了本篇课文的学习重点——经历的事件和由此对应的人物心情的变化,这符合略读课文的学习特点。小组内的合作讨论符合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出示的填空题,由事件和心情交错组成,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理清了课文的整体脉络:“(无花)失望——(藏花)吃惊——(不见花开)遗憾——(花开原野)惊奇——(气魄)震撼”这是一组颇具特点的课文脉络图,邱老师巧妙地运用这张图,借此要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中段学生对文章梗概的把握需要方法的指引,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指导。由此图老师还让学生说说还能发现什么,这是对文章内涵的进一步挖掘——作者的心情皆因花起。

  三、巧妙处理文本,因果倒序教学

  在重点环节老师先让学生感悟花满原野时让作者心头一震的画面,说说从哪些词语看出了作者这种心情?通过让学生对词语的细细品味来达到对文本的深层认知:“改天换地”写出了变化大,“全冒出”来体现了变化快……由这一段的教学引入到第二自然段也就是“藏花”时的教学,同样让学生挖掘体现作者惊奇的词语,“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从果到因的反序教学,更能体现对比的巧妙,也更能体现出文中的中心——花的勇气,由此花儿由藏身到开满原野的过程更加令人回味,令人印象深刻。借此出示填空题:青草下藏的,不仅仅是花,还是( )。此项语言训练,训练了学生挖掘文本深层内涵且合理表达的能力。最后再次回到第七自然段,配乐朗读,学生一定沉浸在从惊奇到震撼的画面中,作者心情的变化过程由此也内化到学生的内心

  四、读写结合,联系实际

  在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中,读和写是密不可分的。为了实现知识的迁移,老师又引导学生学习《花的勇气》的写法,让学生写出种子的勇气是( );梅花的勇气是( );青松的勇气是( )。训练了学生组织概括语言的能力。

【语文评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评课稿 语文评课稿优秀08-25

语文评课稿[精选]07-12

语文评课稿【精选】08-16

[精选]语文评课稿10-09

(经典)语文评课稿12-14

语文评课稿【经典】12-16

语文评课稿12-24

经典语文评课稿01-07

语文评课稿12-19

语文课评课稿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