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民用建筑调研报告
随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不断提升,报告十分的重要,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一起来参考报告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民用建筑调研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民用建筑调研报告1
环境作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必须受到人类的高度重视。近年来,绿色建筑的相关思想逐渐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作为建筑行业中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很多高校都增设了绿色建筑设计课程,但关于绿色建筑并没有比较统一的教材,各个高校的教学内容都是由学校自行进行安排。下面,笔者将就最近几年的绿色建筑设计教学进行探讨。
一、绿色建筑的含义
现在有关绿色建筑的含义有很多,如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以及节能建筑等。根据这几个定义和绿色建筑含义的差别可以得出:“绿色建筑指的是建筑在使用寿命期中最大程度上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土地、水资源和建筑材料,并能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更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和自然和谐共存的建筑。”教师应向学生讲解建筑对环境的影响,让学生能意识到建筑设计师在整个自然环境中责任的重大,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绿色建筑设计的兴趣。
但是对绿色建筑含义的理解往往是片面的,要让学生能对绿色建筑的内涵理解的更加深入,老师还要增加对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讲解。在对其讲解的过程中让学生能直观了解绿色建筑的样子、需要做到哪些重要的方面。考虑到评价体系这方面的教学内容容易让学生感觉到乏味,可以引入绿色建筑设计的相关内容,由此来让学生了解怎样利用建筑设计满足绿色建筑的要求。
二、绿色建筑设计的'教学方法
绿色建筑设计的教学方法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有关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将绿色建筑技术应用于设计之中。高校中建筑学的大四学生对普通民用建筑的设计相关内容已经基本掌握了,所以在课程安排时可以适当减少建筑的美观、作用等方面的教学课程,而将重点放在如何更好地展现在气候和环境特征不同的条件下进行设计的讨论上。通过建筑设计体现对环境的关注以及绿色建筑室内及室外的环境设计、建筑整体构型以及的结构设计的讲授,来指导学生怎样设计绿色建筑的各个空间,以达到更好的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目的。
绿色建筑技术很多,在教学中不能讲解全部,重点应该放在和建筑设计结合密切的部分。比如自然通风及遮阳技术,通过融入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明白,在设计时怎样在气候和环境条件不同的情况下应用绿色建筑技术。
三、绿色建筑教学成果检验
(一)绿色建筑含义教学效果检验
检验这个方面的效果可以通过调研的方式让学生对当地的绿色建筑进行研究,并对调研的建筑进行评价,写出调研报告。在这种调研过程中,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到绿色建筑的样子,将学习到的内容与实际的建筑相结合,而且能在调研中学习到一些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和技术。
(二)设计题目的检验
绿色建筑的课程设计是对这门课程教学效果的最好检验。而这其中设计题目的设置是最重要的一环,因为地形设置能够直接对学生绿色建筑设计能力进行考察,所以绿色建筑设计题目是整个教学的重中之重。
对于大四学生来说,选择设计题目时要考虑到这些学生已经具备解决建筑的作用以及美观这些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是第一次做绿色建筑设计,在设计中又融合了一些之前没有接触过的东西,比如在设计中要考虑环境气候的变化,还要周全节约能源的问题。这时如果建筑类型比较复杂,学生的精力就会过多放在对功能的处理上,而忽视绿色方面的设计。所以可以选择设计绿色小别墅,这种建筑的特点在于功能比较简单,造型也是灵活多变的,学生能将更多的注意力用于解决建筑和生态的相关问题上。
对于要设计的地形设置,首先要确定城市。这个可以让学生进行自行确定。建筑设计一定要契合当地的环境气候特征,符合当地人的生活习性,并要了解当地的乡土植被和材料,所以学生对设计地点的选择可以自行决定。但是因为气候比较温和的地区在冬季和夏季在温度调节上的要求不高,所以在设计中不能明确体现节能因素,因此,建议学生不应选择气候温和地区。
在对绿色建筑课程设计成绩的评定这个部分,要制定准确的评分标准。绿色建筑的评分指标和传统的建筑课程设计评分指标不同,传统建筑课程设计主要评分标准包括建筑的功能、外形构造及图面表现等。而绿色建筑根据其含义应该增加室内外环境的舒适度、节能程度、节约用地、节约用水、节约用材以及对环境的保护这些评定标准,还应该增加设计创新这个评定标准,用来鼓励学生创新设计方法。
四、结语
绿色建筑设计教学要以掌握其含义和设计的基本原理为重点,并围绕这个重点设置教学、实践调研以及设计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并进行科学合理的评定。对学生在设计绿色建筑中的创新多加肯定和鼓励,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设计绿色建筑的能力。
民用建筑调研报告2
一、职业技能缺乏:制约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有效需求的瓶颈
有效需求是一个经济学概念。需求不仅仅是指对商品和劳务需要的欲望,更注重对商品和劳务的能力。可见,有效需求强调的是需要欲望与支持的均衡。因此,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有效需求分析既要涉及到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的现实需要,又要考虑返乡农民工实际拥有的再就业能力。
1返乡农民工对再就业的现实需求十分迫切。农民工外出就业,不仅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且成为许多农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据统计,在一些地区,农民工每年带回或寄回家的收入占家庭年纯收入的60%以上;一些研究表明,中西部地区大部分农村家庭的教育、医疗、住房等支出均依靠家庭成员的外出打工收入来维持。如果农民工失业,其家庭将失去主要的收入来源。可见,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需要十分迫切。
2职业技能培训的匮乏严重制约返乡农民工再就业能力的提高。国务院研究室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农民工普遍缺乏就业培训的机会,技能素质不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问题十分突出。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当前,从各地企业裁减农民工的情况来看,被裁减掉的岗位多是些技术含量低、可替代性强的岗位。因此,农民工返乡后要实现再就业,职业技能缺乏则成为摆在他们面前最严峻也是最现实的问题。
以上分析表明:开展灵活多样的职业技能培训,为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创造条件是当务之急。
二、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有效需求的关键
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是指以返乡农民工为对象,为使他们获得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实际操作技能和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等而进行的教育训练。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整个就业市场形势严峻,面向并适合于农民工群体的职业岗位非常有限。因此,从实际出发,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对返乡农民工实行合理分流引导十分必要。
具体而言,返乡农民工可从以下三方面实行分流:
(1)通过掌握新的'职业技能实现异地再就业;
(2)运用所掌握的职业技能,依靠各级政府提供的各种优惠政策实现本地创业;
(3)通过掌握农村实用技术,成长为新型专业农户。
可见,农民工返乡后,不管是选择再就业抑或创业,还是成长为新型专业农户,其中有一个共同的必要条件就是职业技能培训。只有通过有效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素质和整体素质,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才可能有再就业能力做后盾,他们的再就业有效需求才能得以提升。
当前,对返乡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教育的呼吁很多,相关的实践也正在进行之中。但目前还缺乏对返乡农民工进行再就业培训策略的理性思考,培训实践还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从返乡农民工的实际出发,笔者认为,探讨对返乡农民工进行再就业的培训策略十分必要,建议着重在强化政府和培训机构两方面的培训责任机制下功夫。
三、强化政府培训责任机制:逐步建立有利于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培训的宏观政策和教育培训体系
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培训事关民生和社会稳定大局,是党和政府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因此,政府有必要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加强宏观引导,想尽一切办法“让”和“请”农民工参加培训,切实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为实现再就业创造条件。
1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实现部分产业从东部向西部转移,创造再就业机会,以激发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热情。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畸在接受搜狐财经采访时表示,在当前经济危机条件下,部分产业应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形成与返乡农民工相一致的转移路径,这样即能解决失业农民工再就业难题,也有助于中西部经济的崛起和沿海经济的进一步升级。如果现在开始加快产业转移,即使时间上可能有些迟,但是从大方向上,会和劳动力移动方向一致,对于解决农民工就业会起到很显著的效果,同时也会降低他们离家打工的社会成本。为实现转移,一方面,国家的四万亿投资计划将进一步完善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使得这里的投资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拥有充足的劳动力优势和资源优势,这也将吸引更多的企业到中西部地区投资建厂,更多的产业将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将给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创造就业机会。有了就业的盼头,必将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热情。
2整合各类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建立适合农民工不同层次需求,符合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教育培训体系。构筑适合农民工的教育培训体系,就是要整合已有的农村职业学校、农业科技推广站等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及行业、用人单位的教育培训资源,开辟专门针对农民工的培训项目。要使培训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地方各级政府有必要对返乡农民工的就业意向进行调查;其次,培训机构有必要了解和把握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在此基础上确定培训的种类、内容和方式。具体有以下三类:(1)创业培训:主要面向第三产业,结合本地城市社区服务业的发展和社区就业岗位开发,有重点地进行。(2)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操作规程的要求,重点面向家政服务、餐饮、酒店、保健、建筑、制造业等行业开展培训。(3)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这种培训主要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现代化以及农业综合开发为核心,内容着重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运输、民用建筑等,帮助有志于家乡农业发展的返乡农民工掌握一两门本地区适用的先进生产技术,为他们成长为新型现代化的专业农户创造条件。
3地方政府通过发行“教育券”为返乡农民工参加培训提供物质保障。教育券是一种教育经费的支付形式,是指政府将用于教育的公共经费以凭证的形式直接发给受培训者,而不是发给培训机构。受培训
者可用来支付所选学校的学费和相关教育费用,培训机构收到这一凭证后,可从政府兑换与券值等额的教育经费。从此定义可看出,地方政府通过教育券的方式推动返乡农民工参加培训,其优势表现在:增强返乡农民工参加培训的支付能力和自主选择权,促进培训机构的竞争和自我完善,提高政府培训投入的使用效率。
4加强对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培训的宣传和立法工作。为提高返乡农民工对培训工作的认识,县级地方政府工作人员还要走村入户进行宣传,让农民工了解培训的目的和要求,使培训工作家喻户晓,信息遍及乡村的每个角落。同时,还应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对当地农村劳动力进行全面摸底统计,及时掌握富余劳动力的详细情况,建立数据库,实现对农民工就业培训的统筹规划。
农民工培训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部门的工作。因此,加强对农民工就业培训工作的立法,以法律形式规定农业、劳动保障、教育、科技、建设、财政等相关部门在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中的职责,做到有法可依。
5由地方劳动部门组织,建立和完善农村职业介绍机构,为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提供有效的引导。农村信息较闭塞,以往农民工外出打工多半是靠亲戚朋友介绍。金融危机出现后,有些返乡农民工又对外出打工出现了惧怕心理。针对这些情况,地方劳动部门应积极行动起来,建立和完善农村职业介绍机构,为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提供有效的引导。要以县级职业介绍所为主体,形成县、乡、村三级农民工服务网络,同时开展好县际、市际、省区间劳务协作横向网络,逐步形成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安全保障等在内的社会化就业服务体系。
四、强化培训机构的责任机制:建立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培训的有效运行体系
农村职业学校、农业技术推广站等培训机构是对返乡农民工进行再就业培训的主体,强化他们的责任,同时采取一定的措施,激励他们潜心钻研,以构建适合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培训的有效运行机制。
1以市场为导向,建立需求型的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培训引导机制。对返乡农民工进行再就业培训,培训机构首先要做充分的市场调查,并与职业介绍机构建立横向联系,以准确把握市场劳动力需求信息。以市场为导向,在满足企业、行业对人才和劳动力需求的基础上设计出一系列适合市场需求的职业培训方案;同时,帮助返乡农民工充分认识自己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在此基础上引导返乡农民工选择适合自己的培训方案。
【民用建筑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民用建筑调研报告09-14
民用建筑调研报告通用11-09
民用建筑实习报告01-21
民用建筑测量实训报告01-31
调研报告07-15
调研酒店的调研报告优秀10-21
公益调研报告05-19
动物调研报告02-22
教育调研报告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