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解决问题评课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评课稿编写工作,评课是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评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解决问题评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解决问题评课稿1
听了陈老师执教的《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一课,有几点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本节课的引入部分,陈老师就通过“人体中含量最多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个问题引出旧知——用分数乘法解决的问题,这一过程既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孩子们纷纷参与计算,又不知不觉中复习了旧知。这样既巧妙地把生活中的问题引入数学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又不知不觉中复习了旧知。“如果是已知体内所含的水分,你能求体重吗?”此时,陈老师又不露声色地将学生带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例题的呈现自然,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这就是一直在提倡的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是在数学与生活中架起一座桥梁。
二、注重数量关系的分析
本节课中,陈老师非常注重数量关系的分析,从引入题到新课的例题,再到练习题,每做一题,陈老师都要先让学生分析其数量关系,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新课教学中,陈老师通过找关键句、单位“1”、说数量关系式和画线段图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陈老师在指导学生画线段图的过程中,特别关注细节,她通过“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28千克画在哪儿?”“?标在哪儿?”等问题来帮助学生画线段图,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作图能力。
三、多角度分析问题,开拓思维
在新课教学中,陈老师通过“还有不同的算法吗?”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让学生从多角度去考虑,这样做拓展了学生思维,引导了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在介绍方法的过程中,又让学生体会到各种方法之间的连通,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建议:在试一试中,我个人认为,可以直接放手让学生解决,不用再像分析例题一样去分析,这样可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评课稿2
听了熊老师的《用比例解决问题》这节课,我受益匪浅,她能把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完整的展现给我们,我认为这节课有两大亮点:
一、联系生活,习旧引新
教学开始,熊老师让学生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把学生原有的知识又重新展现出来,为本节的教学重点作了很好铺垫。
二、“三疑三探”教学每一环节重点突出
在设疑自探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围绕学习目标进行归纳和补充,形成的自探提示具有层次性、针对性和探究性。
在解疑合探环节,熊老师检查学生自探情况,难以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每个学生都参于其中,符合新课改要求,学生确实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质疑再探环节,熊老师鼓励学生敢于向老师、课本质疑,学生质疑的问题具有挑战性、创新性,另外,熊老师能灵活处理课堂生成的新问题,收放有度。
在运用拓展环节,学生都能围绕学习目标编一些基础题或拓展题,熊老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会做一些习题,并说出做题思路、解题方法,老师自己设计的练习题,紧扣例题,让学生在熟悉的比例关系中,进一步掌握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不足之处:在拓展环节中,把学生编的题应收集在一起,有选择性的展示让学生共同探讨。
解决问题评课稿3
何老师执教的《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这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 有余数的除法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是综合应用找规律和有余数除法学概念的过程。听了这节课,何老师大方自如的课堂驾驭能力、富有儿童化的语言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节课设计巧妙,层次清晰,重难点突出,是一节成功的课。 纵观整节课,我认为呈现以下几大亮点值得我们学习:
一、注重学生语言完整性的培养。学生语言完整性的培养是我校梁校长工作坊的课题项目,这节课我侧重观察了何老师在这方面的落实情况。一是富有儿童化的.语言和巧用体态语言拉近师生距离。 教学本身是一门艺术,而儿童化的语言和体态"语言"更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在课堂上教师如果能适时、适度使用儿童语言和体态语言,将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轻松愉快的突投入到学习之中。在这一 节课中,何老师运用了儿童化的语言和体态语言,如:一个微笑、 一次点头、 一次信任或鼓励的眼神。这些都能征服、激励了学生。学生在鼓励、关怀下,伴随着和蔼、亲切、 热情的学习氛围, 对学习的求知欲无疑能起到良好的催化作用。二是教师用规范、简洁的语言对学生适时的引导。
二、课前游戏设计巧妙,你猜我找,为新课教学埋下了伏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材挖掘深入,理解透彻。可见何老师对课标的研究很深入,并且理念也能够落到实处。
四、教学设计层次清晰,环环相扣,首尾呼应,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五、教学目标落到实处,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尤其在对余数问题的处理上,做到层层递进,层层深入。
六、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课堂纪律井然有序,学生书写整齐,完整。
七、评价性语言丰富多样,妙趣横生。
八、练习设计紧扣主题,层次分明。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人文情怀。
最后我要说,通过相约课堂活动,让我们共同在探究中体验,在合作中交流,在反思中成长。我们经历着观点的碰撞、思想的启迪,收获多多。
解决问题评课稿4
徐老师教的《解决问题》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00页例2的内容。本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例1连乘的基础上学习的,例2是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徐老师这节课以解决问题为主线,重视培养学生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具体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
1、利用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讲授新课时,教师先让学生根据课本上提供的团体操图片情景,自己寻找数学信息(共有60人;分成2队;每队有5个小圈)。然后根据数学信息提出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在解决这个问题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同桌或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汇报。得出三种解决方法(实际上是2种,其中一种只是列式格式用的是综合算式,分步与综合属于同一种思考方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从自身能力出发去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一题多解的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并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初步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注重引导学生交流思维过程,让学生表述解题思路。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数学教育的核心。小学数学教学,解决问题无疑是教学难点之一,而解决问题又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最好验证。因此引导学生表述自己所理解的数量关系,结合具体情境阐述自己的解题思路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过程。徐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始终注重学生说说每一步表示的意义,或引导学生说说如果要知道……,先要知道……,让学生说出解答每一步应用题的依据,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既是有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过程,也是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和评价的基础。只有学生的思维过程得到呈现,解决问题的思路得到展示,其他学生或老师才能作出相应的`反应,或表明自己的态度,或提出不同的策略。
商讨之处:
1、有时老师提问还不够精简。比如:在做练习书本第105页第14题时,师问:这道题告诉我们是一天的还是怎么样?……或许是老师讲得太多,所以感觉老师分析这道题时显得有点啰嗦。建议不妨放开些,让学生说说:通过读题,你知道哪些信息?要解决平均每场售出多少张票,先要解决什么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找信息,自己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2、作为新课例题教学,是否有必要对获得的信息与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板书成一道完整的应用题?
解决问题评课稿5
听了熊老师的《用比例解决问题》这节课,我受益匪浅,她能把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完整的展现给我们,我认为这节课有两大亮点:
1、联系生活,习旧引新
教学开始,熊老师让学生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把学生原有的知识又重新展现出来,为本节的教学重点作了很好铺垫。
2、“三疑三探”教学每一环节重点突出
在设疑自探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围绕学习目标进行归纳和补充,形成的'自探提示具有层次性、针对性和探究性。
在解疑合探环节,熊老师检查学生自探情况,难以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每个学生都参于其中,符合新课改要求,学生确实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质疑再探环节,熊老师鼓励学生敢于向老师、课本质疑,学生质疑的问题具有挑战性、创新性,另外,熊老师能灵活处理课堂生成的新问题,收放有度。
在运用拓展环节,学生都能围绕学习目标编一些基础题或拓展题,熊老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会做一些习题,并说出做题思路、解题方法,老师自己设计的练习题,紧扣例题,让学生在熟悉的比例关系中,进一步掌握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不足之处:在拓展环节中,把学生编的题应收集在一起,有选择性的展示让学生共同探讨。
解决问题评课稿6
一、看教师教的方面
1、教师的教态大方,语言精炼,数学专业术语用的极够准确,语言的层次感强,能很好地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把问题提出来时,把问题交待的很清楚,而话语又是那么的简练,让学生一听就明白教师所要问的是什么,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2、教师的教学目标准确到位。整节课按他所预定的教学目标一步一步深入,既抓住了教学重点,又突破了教学难点。这些主要体现在:
(1)教师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例子为情境引入,提出了要解决问题,然后用例子来让学生解决。学生在老师的精确引导下,发挥出自己的能动性,与同学一起互相讨论、研究、交流,大胆地对自己所认识的表述出来。这样,学生的动脑动手的过程,思维得到发展。
(2)教师接着又用激励性的语言,引入第二个例子,学生已经对第一个例子有了学习的模式(潜在的模式),教师就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经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用学生的自己语言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及过程,还让学生提出问题,这样相互的交流过程,每个学生的兴趣被激起,学习的动力不断,学习起来就很轻松了。
(3)完成了两个例子,教师这时不再拘泥于课本,于是抛出更具挑战的问题来让学生解决。这个例子是在上面的两个例子基础上创造挖掘教材后改编的。学生有了学习的基础,解决中不断地发言,探讨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在学生的自己语言总结中把问题解决了。
(4)教师把一个个问题让学生去解决,但始终围绕着整节课的教学目标:“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去完成,从牵引到放手,步步为营,教师的主导,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课堂角色充分的得到体现,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就在放手的过程中得到一一体现。
没有预定,没有预演,教师课堂执教的过程是一种自然生成,课堂大气,感染力强。
二、看学生学的方面
1、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课堂气氛活跃,每位学生都有跃跃欲试的欲望,大胆地说,大胆地表现自我。
2、学生之间的交互合作有效,有小组探究,小组合作,分工明确,汇报有条有据,当持有不同意见时,不时引发有效的争论,得到最佳结果。
总之,观看了这一节课,我看到了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的精髓,引以待发,引而有效,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必然。
解决问题评课稿7
《解决问题》这节课,重点是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领会加法的含义,另一方面为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在本节课中,杨老师做得比较好的几个方面是:
1、首先复习20以内进位加法,为本节课解决实际问题扫清计算障碍。
2、以啦啦队表演为教学情境,引出数学问题,再以“看图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将解决问题的思路稍做引领,同时让学生自主发现要解决“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选择的信息可以有所不同,但不能混淆有效的条件。
3、在解决问题后,指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回顾反思:以“两种算式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明确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列的算式也不同;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两个算式都用加法计算”,加深对加法的认识;再以“一起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使学生进一步理顺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本节课可以改进的地方有:杨老师上课的时候激情还可以再足些,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由于新设备的使用,多数孩子上课比较顽皮,导致整理纪律涣散,多数孩子未能有效地参与学习中去。如果能及时调控好课堂纪律,多表扬优秀孩子,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孩子,我想本节课上课效果会更好。
解决问题评课稿8
这次优质课活动中,我听了麻晓菊老师设计的《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复习课》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让我受益匪浅。
这节《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复习课》是一堂实效性强的、结构完整的复习课。体现了复习课的特点,以练为主。练习的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思维的价值。练习题也非常具有层次性,从基础练习到拔高练习,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1、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作用性,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这节课中,麻老师结合已学知识内容设计练习题,选材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体现数学教学的本质特征。练习内容包括: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知道单位“1”求对应量,以及求单位“1”的量等等。让学生根据两条信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说出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后,得出解题方法;知识让学生自己疏理;规律让学生自己寻找;错误让学生自己判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突出了解题思路的开放性,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
数学教学改革,决不仅仅是教材教法的改革,同时也包括师生关系的变革。在课堂教学中,着力实现师生的民主与平等关系,改变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纵观整个教学过程,让同学们以小组提出问题,并讨论解决问题,为学生搭建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使他们真正成为科学知识的探索者与发现者,而不是简单的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在这课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活动时间与思维空间;给学生提问题及质疑问难的时间与机会。学生在复习中动手、动口、动脑、多实践、多思考。引导学生自己检查、自测、自评、查漏补缺、质疑问难,针对各自的学习缺陷,进行温习补救,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3、体现了以练为主。
整节课练习形式多样,题型设计科学性,知识对比训练扎实,以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进行练习,体会数学知识的前后联系。麻老师设计的这些练习题都是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规律,从基础知识入手,紧扣基本训练,形成熟练的基本技能,同时,还适当增加优化训练,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复习效率。
解决问题评课稿9
本节课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学生在探索解决递增递减问题的过程中,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索,轻松地学会了用表格列举法来解决问题,进而形成运用表格列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这节课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1、导入亲切自然。在上课伊始,教师以学生熟悉的植树活动为素材引入,接着出示了欢欢等4名同学在为小树立警示牌,保护家园的情境图,能吸引学生极投入到探索活动中。
2、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年级学生理解问题有困难,而这又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递增递减的'问题。康老师出示题目后没有直接让学生去解决问题,而是先引导学生理解题目中的关键句,分析问题。出示问题后,老师:以后每年比前一年多种一棵树什么意思?生:意思就是8岁种了1棵树,9岁那年种了2棵,10岁那一年种了3棵,11岁种了4棵树。教师又问:欢欢种树是从几岁到几岁?具体哪几岁?这两个问题很好的帮助了学生理解问题,也培养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3、给学生足够的思考、交流空间。
数学思考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在解决问题环节,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再梳理,精心设计问题进一步引发思考,再总结,引入表格列举法。既让学生体会了表格列举法的优越性,也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
4、练习环节的设计,教师也费了很多心思,尤其是练习二的设计。学生很容易混淆“第五天”和“五天”两个概念,教师把这两者在一个问题中同时出现,学生通过对比,印象会深刻。
个人觉得不足之处有:
1、针对低年级学生,练习题有些多。以至于后面没时间进行回顾反思,交流评价。我觉得练习中一个递增问题,一个递减问题就可以了,这样就能腾出时间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以及方法进行梳理,做到融会贯通。
2、在处理练习题时,教师只是让学生展示了算式。这时教师再让学生说说每一个加数是什么?怎么算的?学生对这种递增、递减求和的问题理解的会更深刻一些。
解决问题评课稿10
今天,聆听了陆君超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一课。这节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内容,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教学,使同学们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陆老师首先通过两个学生熟悉的问题引入,让学生说说怎样列式以及这样列式的依据,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准备。接着出示例1,让学生说说这题和前面两题有什么不同之处,让学生意识到原有的条件发生了改变,原来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不适用了,使学生产生新的认知冲突,运用原有的知识已无法解决,从而引导学生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例题相对来说难度不大,学生也能较准确的说出解决方法。然后引导学生检验以及用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并适时回顾,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假设”这一策略。一节课下来,思路还是较清晰的,也较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板书设计也比较详细。
下面谈谈自己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1、可以多放手让学生参与交流和讨论,多给他们一些思考和交流的机会。
比如在让学生交流计算方法的时候,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说,没有必要去打断他们。还有在例题结束后小结和课堂最后总结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讨论讨论,再集体交流下。同时,可以抓住学生课堂中的有效生成,展开灵动的课堂教学,注入数学课堂以生命的活力。
2、对策略的意识可以增强一些。
策略的学习关键在“悟”,而不是单单用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个问题。陆老师花了很多时间让学生计算,也花了较多时间让学生用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对于“为什么要假设”“假设有什么作用”可能花的篇幅较小。只有真正充分的感悟和体验,才能实现对于策略的“悟”和“萌生”。
3、板书设计上可以再斟酌一下。
陆老师基本上把计算方法都写在了黑板上了,我觉得可以把“两种未知量转化成一种未知量”用一定的方式写出来,让同学们明白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到假设的策略,更突出一下“假设”这一策略意识。
解决问题评课稿11
主要亮点:
作为一位年轻的新教师,韩老师上课有激情,每一句话表达比较清楚,有抑扬顿挫;注意了低年级学生课堂的有效、有序组织,一年级的课堂组织的有序、有活力也有张力;关注了课堂对学生的激励,不时用不同的语言“真好”、“你真棒”、“非常好”等激励学生,学生课堂表现也比较好。能够抓住关键词“正好”来解决问题,且注重引导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意,如“买哪两样”与“哪些”、“哪几样”等词的区别。
借助实物摆来展示思维过程,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在计算5角+1元3角和1元硬币的不同拿法时,让学生到展台上摆实物,展示思维过程,也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关注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如学生的就坐、倾听、作业等习惯的培养,也关注了学生的课堂安全。如学生把带的.剪刀要保管好,以免伤人等。注意了练习的循序渐进性。
存在的不足:
教材例7要体现的解决问题的最基本的两种策略,在练习时特别是在第4题时体现不够,或者说课堂上没有表现出来,练习的顺序还须优化。先基础比较、计算,然后解决问题,最后拓展练习综合运用,课件还可以优化。特别是开始的几张,有些老师的问话或者简单的提示出示的不够恰当。
策略建议:
本节课的练习设计,可以按第6题、第3题、第5题、第4题、第7题、第8题的顺序进行。并可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把练习设计成一些有趣的活动或游戏的形式进行。在处理第4题时,还是要重点体现用尝试和罗列的策略来解决问题,进一步重点强调调整的方向新和罗列的有序性,指导学生有序思考。
“你是怎么想的”和“9角-2角=7角”等老师的问话可以不出示,“独立思考1分钟”的那张提示还需更简洁,更准确。
解决问题评课稿12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是学生在学习了利用单幅线段图解决问题和列表的策略收集和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用画线段图收集和整理信息解决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或稍复杂的问题。刘茜老师是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虽然对整个教材的把握有待提高,但她准备充分,事先准备了多块小黑板。课始,她先提问:“长方形的面积怎样求?”接着出示一道复习题: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宽6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这样的设计,符合学情,学生既复习了长方形面积公式,也为新授打下了伏笔。接着,把复习题改为例题,例题的叙述结构完整,条理清楚,但对学生而言毕竟是以前没有遇到过的新问题。因此,部分学生读题后会处于似懂非懂、无从下手的状态,独立画图梳理信息也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及时地发现学生状态,针对学生困难进行指导。刘老师首先让学生试着画一画,并在巡视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半成品”:
一是图没有画完整;
二是对增加部分的长度没有敏感,不符合整幅图的大小比例。通过“对半成品加工”的方式,对画图进行具体而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突破难点。
几点建议:
(1)教师语言要明确、有启发性。特别是本节课知识难度较大,所以问的问题要明确,使学生得到信息后马上明白要考虑什么问题,使学生迅速理清解题思路。
(2)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这样既共享了资源,又明确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3)教师要充分利用示意图帮助每一个学生理解即长方形的宽是不变的,它既是现在长方形的宽,也是原来长方形的宽。
解决问题评课稿13
一、教学特点
(一)情境创设为教学目标服务
1.课前交流,也是为本课解决问题服务的。比如:堆雪人的问题。堆4个雪人,每个雪人需要5个纽扣,
2.分析问题时注重了学科的整合。让学生在反复的读题中比较两个题目的区别。
(1)堆4个雪人,每个雪人需要5个纽扣,一共需要多少个纽扣?
(2)堆2个雪人,大雪人需要5个纽扣,小雪人需要4个纽扣,一共需要多少个纽扣。比较下面两道题,选择合适的方法解答。
学生1汇报:用画图的方法解决了
(1);学生2:画了两组4个纽扣,两组5个纽扣。
2.问题设计很有意义。都是求2个人,一共需要多少个纽扣,但是,
(1)两个雪人需要的纽扣是1样多的,而(2)是一大,一小的两个人,虽然也是两个人,但需要的纽扣总数却不一样多。这样设计的好处,对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非常重要。这样的设计,很好的避免了空洞的说教,无效的分析和无赖的强化。让学生在读题中,在思考中,在交流中,在比较中形成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
(二)教师的教学特点鲜明
1.设计有味。
2.评价真诚。评价语言细腻得体。
“一个用认真的思考帮助了同学,一个通过同学的帮助,改正了错误。多好的两个孩子呀。”
3.引导科学。该讲的地方讲,比如,
(1)是求4个5是多少?
(2)是求5和4的和一共是多少?先读题,还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题意,并且解答。该练的地方就练。
比如,第一组练习做
(1)有5串糖葫芦,每串糖葫芦上有6个山楂,一共有多少个山楂?
(2)草莓有6串,山楂有5串,这两种糖葫芦一共有多少串?
4.注意利用了学生的错误资源。比如,纠正了学生们错用的单位名称。第三组练习题。滑雪的有3组,每组有5人,滑冰车的3人。
(1)滑雪的.一共有多少人?
(2)滑雪的比滑冰车的多几人?
二、教学思考
1.上课老师要注意倾听。上课的哨音早已吹响,老师过5分钟后才说上课。老师也应该注意倾听呀。
2.要注意按教材的编排意图进行。图上有什么?(你看懂了什么?),你会解答吗?你解答的正确吗?
三、教学反思
为什么没有用书上的例题?书上的例题,一共有多少张桌子的问题。如果用书上的例题,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基于此用东北的雪景贯穿全课。问题,去了情境,抓核心关系。的数量关系要找出来,加和乘就是表示这种关系。对于错误资源的利用。用4个5相加,引导非常有道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了还不够,对了还要寻找最好的优化思想。我们已经会乘法了,用加法算式对不起,你不对。接下来,一个熊,两个熊的问题,老师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把两个式子进行对比,让学生自我顿悟。思考:学生已经会了,还需要不需要画扣子?
听了靳老师讲的这节解决问题的课,我感觉最大的亮点是给我们展示了一节环环相扣的课堂,能让学生在40分钟的课堂上学到更多的知识。
首先,在课堂设计上,以练习为主,在练习中提升知识的运用。教学中,靳老师从刚开始的温故互查环节,就有目的的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6个步骤,然后让学生以这6个步骤为解决问题的主要思路,从出示的例题,以至于后面的练习题,都是围绕这一思路完成。每道题都分析了题目中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从哪里可以看出?它们成什么关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讨论,并尝试列示。解答完后提出还需要检验。通过例题的教学引导学生熟练运用解题步骤:整个教学环节都贯穿在这一环境中,这种联系实际的方式,学生倍感亲切,兴趣盎然;同时能体会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其次,靳老师紧紧围绕教研主题主题“重点导学、疑点导练”,教学目标明确,在导学时言简意赅。例如:每一道题目中“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从哪里可以看出?它们成什么关系?”这些问题作为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关键去共同交流,然后让学生在练习中发现问题,在疑惑中解决问题,成就了高效的课堂。
最后,我觉得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发挥较好。课上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自主学习和互动交流,很快掌握了本节课知识。在教学中力求通过知识的迁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实际教学中,将课堂的主动权放手学生,让学生在自己探索、独立尝试、同桌交流、概括小结、拓展延伸中轻松,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建议:
1、引导学生说出检验的方法。
2、有些题可以适当的计算一下。
解决问题评课稿14
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他们了解替换的策略不仅能解决数学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教学例1时,出示问题后,让学生“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或大杯”与“720毫升果汁倒入1个大杯和6个小杯”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从而感受到假设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接着让学生根据提供给他们提纲进行合作探究,在学生充分交流后,让学生上台用“大杯”替换成“小杯”或“小杯”替换“大杯”的过程,同时说说怎样求各种杯子的容量并独立完成解题过程。这样,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经历了整个问题解决的全过程,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也增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我在教学例1后增加了如下练习:课件出示学生经常看到的达能饼干的广告,在广告中得到了8块达能饼干的钙含量相当于1杯牛奶的钙含量这一数学信息,由此引入练习题,小明早晨吃了12块饼干和一杯牛奶的钙含量是500毫克,求每块饼干的钙含量和每杯牛奶的钙含量大约是多少毫克?这样,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思维顿时也活跃了起来,再加上有例1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很快地想到用“一杯牛奶”替换“8块饼干”的解题策略,这样,成功地解决了问题,提高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数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层次内容之间有效的联系与综合,将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个整体的认识。在教学设计时,对几个重要环节成功处理后,我深深感受到最大的难题是处理好各个板块之间的衔接。板书也非常的清晰,并且把几种替换的问题进行了比较,让学生看的更清晰,因为本节课内容比较多,所以学生独立解决的问题不多,如果练习多些的话,会更好。
解决问题评课稿15
刘老师讲了一节《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复习课》,听刘老师的《用方程解决用题的复习课》,只觉如行云流水般,不得不佩服刘老师驾驭课堂的高超能力,师生间的对话、活动是那样的默契,竟然还是借班上课。
在课始,因为数量关系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刘老师在复习数量关系时以相遇问题出示很有创意。在提出新问题时,重点引导学生思考“用怎样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并注重培养学生冷静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关键在于让学生能正确寻找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式。掌握了数量关系式,问题便可迎刃而解。问题是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缺乏这样的训练,对如何分析数量关系没有一定的基础和经验,这给教学此内容带来了诸多不便,为此,教者在学生的数量关系的分析上花很多时间,多帮助学生,“磨刀不误砍柴功”,为了能让学生顺利掌握新知,教者始终把数量关系的'训练作为教学的主线贯穿在教学过程中。
整堂课给人的感觉是高效、清晰,看到了“思维的体操”,看到了学生的精彩,看到了教师不着痕迹的雕琢。这,就是一种艺术吧。
【解决问题评课稿】相关文章:
《解决问题》评课稿04-08
《解决问题》评课稿07-06
解决问题评课稿11-14
解决问题评课稿03-06
解决问题评课稿[精选]08-03
解决问题的策略评课稿11-15
数学解决问题评课稿12-07
《解决问题策略》评课稿04-27
解决问题策略评课稿09-18
(实用)《解决问题》评课稿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