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精神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文化的精神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文化的精神读后感1
前段时间在知乎看到了对许倬云先生《中国文化的精神》一书的批评。答主认为书实在写得太散、太杂、太软、太乱,没有提炼出属于中国文化根本精神特质的东西,顶多只能算是一个中国文化现象大杂烩,读来难以令人尽兴。而我却不这么认为,在我看来中国文化最大的精神特质就是融入与和谐,而这两种特质在书中都得到了全面的展示。
书中《时空中的生活美学》及《多元互动的秩序》,讲的.就是“融入”与“和谐”。许先生想要描述的中国文化精神特质之是“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说的就是融入与和谐。在中国文化中,两者最浅层的表现是融入父子、兄弟、夫妻、君臣、朋友等等一组一组的人际关系,彼此不相冲突;进而融入家庭、融入单位、融入社会、融入环境、融入自然,和谐舒适;如若我们换一个尺度,融入与和谐实则是建立在尊重之上的兼容。任何文化都是人类精神的产物,沉淀着最深层的情绪感受和最能引发共鸣的意义。B站跨年晚会之所以能够一骑绝尘,正是因为他将广大观众的文化需求放在心间,将文化的思考与传播放在首位。这一场晚会使每一种热爱、兴趣和文化都得到了最大的尊重与包容,每一个参与者得到了平等的待遇,从而真正做到了尊重舞台,尊重嘉宾和尊重观众。
许先生想要描述的中国文化精神特质,是认识到万事万物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因而形成一种十分开放、包容的心态,在开放和融入中去实现动态和谐,各得其宜。对于中国文化,我们既要看到其所长,又要看到其所短,不能简简单单地生起文化自悲或者文化自信的念头;只有融入整个现代文明,再来思考自己的文化特质,才有现实意义。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看到自己文化的长处,承前启后,将其发扬光大;另一方面更要明确自己文化的短板,将其补上。
书中的最后,许先生说:“这本书陈述的理念不是文字和词句,而是父母一代以自己寄生托命的文化资源,交托给我们这一代,留给我们,再转移于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希望未来的中国人吸取遗产,发扬光大,使中国文化的精神,不断更新,充实延续,俾得现代文明在中国茁壮,融合过去和现代,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成分,全体人类,有此依托,共同戮力,跻于大同。”对于新时代的我们而言,九万里风鹏正举,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之责由我们承担!
中国文化的精神读后感2
《中国文化的精神》这本书给我的收获很大:
首先,我在时空中的生活美学这章内容中了解了中国的历法是阴阳合历的,年度是太阳年,就是以太阳的运行为周期,岁实一年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这是一年。然后太阴年,一月朔策二十九又二分之一日,十二个月份加起来,比太阳年稍微短一点,于是阴阳合历,兼顾了一年季节的安排。又以满月当作月半,以月光还没出现当作每个月的第一日,以月光完全看不见当作这个月的最后一日;也明白了二十四节气都有它的道理,更懂得一年中的几个大关口(端午、中秋、腊月、冬至)对农业农民家庭生活很重要。另外,在欣赏中国的山水画时,发现与西方人画《蒙娜丽莎》,画《最后的晚餐》,讲究透视、讲究远近效果、讲究立体感不同,看中国人的画,要进入画中去看。把自己想象成画中的一个人物,周围的东西都变得特别和谐灵动。
其次,读到中国人怎么看待天地人神,中国人关于天、地、龙蛇的神鬼传说和古典小说都是大家口耳相传的、在民间所流传出来的这些东西是真正能够影响中国人的人格形成的。正义、感恩、公平、勤劳、勇敢、善良等民族的性格都是在这里养成的。
然后,多元互动的秩序中讲到五行的重要性,了解五行的相生相克之后,指出人类生活之中的.各种因素必须在平衡之中找到调和之道。失去了平衡,维生的资源不仅不能够有助于生存,反而可能妨害生存的环境;从八卦当中也能够学到为人处世的态度和哲学思想——“物极必反”,事物都是从没有到鼎盛再到衰落的一个过程。
最后,共生共存的人际网络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一个同心圆中,每个人视为一个大网络的中心,亲疏远近的不同,决定了他人与中心人物关系亲密的程度。一方面,亲缘关系内,个人盼望得到团体的庇护。另一方面,个体能享有亲缘共同体的庇护,也就必须对这个共同体尽一定的责任。权利和责任,因为“社会关系的距离”而决定其程度。以这个观念来看,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网络内,一个人和另一个人彼此之间的权利和义务,都是相对的。我们的祖先人曾经生活在一个复杂,充满了文化隐喻的社会体系。当然,今天的中国可能已经不见如此行事的人际关系,但是我们作为中国人,我觉得要想获得整个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我们应该更多地去深挖我们的过去和历史,让我们知道有哪些东西可以在我们今天的生活当中绽放光芒。
中国文化的精神读后感3
在这个发展迅速的社会中,经济发达与物欲横流同在。然而,更美好的人生,并不能和富足的物质生活划等号。
《双城记》中有言,这是最繁华的时代,也是最萧条的时代。诚然,丰富的物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却不能带给我们强大的精神力量。
看看街头行色匆匆的人群,还有密集的住宅楼里几乎老死不相往来的邻居,我们都觉得心里空空的,很迷茫,缺少温情,忍不住怀念从前慢的生活。
这种精神上的空虚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可以说是现代文明病的一种表现,就像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在《中国文化的精神》中所说,“人失去了方向,也失去了归属”。
在许先生看来,西方文明强调个人主义、提倡积极进取的精神特点,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同时,过度强调个人主义和追求物质利益,也为个体的孤立、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疏远、甚至社会关系的瓦解埋下了伏笔,引起了现代文明病。
因此,在《中国文化的精神》中,许先生尝试着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去寻找现代文明病的解药。
从新石器时代以来,中国人的精神通过不断地多元互动逐渐形成的圆融境界,有着独特的社会价值,或可弥补现代文明的不足。
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重视人与自然的关联,认为天、地、人有着无法割裂的内在联系。在农业社会,民间的日常生活和农业活动,都依据自然环境的四时变化来安排。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论,也强调天和人之间会在变化中互相影响。
古代老百姓追求公道和正义,民间创造出的神鬼世界也都与世俗世界的追求相关联。对老百姓影响深远、做出特别贡献的真实人物,死后可能被奉为神灵。
因此,百姓会祈求神灵保佑自己,拿出一定的供奉来侍奉神灵。这种人与神的交流,跟人们日常的交易很类似,“有承诺,也有还愿;有祈求,也有报酬”,徐先生总结道,“如果以圣和俗为区分,中国人的民间信仰系统,毋宁是以圣从俗”。
书中还有许多徐先生关于古代中华文化的独特见解,包括八卦,四大名著,古人的民俗,信仰,等等。这些与只强调个人自由和物质利益的西方文化相去甚远。中国古人对自然世界的总结,至今仍可以补充西方文化的某些不足之处,这也正是许先生在这本书当中想要表达出的良药。
中国文化的精神读后感4
读书分享的意义在于享受每一分的快乐
有幸拜读了北京大学哲学系暨国学研究院教授楼宇烈先生的《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一书,感觉内心像是受到了一次全新的洗礼,得到了佛家所说的顿悟一般,的确是收益颇深。这本书非常值得我们反复地阅读,在如何做人做事方面我们会得到很大的启发。今天我就撷取其中的一点做以分享。
向天地学习
读书分享的意义在于享受每一分的快乐
我们要向天地学习,学习它们的广大无私。我们看到天地不仅生万物,还养育万物,但从来没有私心。天覆地载,天在上,地在下,万物在中间,"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从来不排挤任何一个事物。天地让万物自由生长,却从来不去占有、主宰它。所以我们也要学习天地的广大无私的精神,作为父母,我们为子女全心全意地服务,无偿付出不求回报;作为教师,我们对我们所教的每一个学生尽心尽责,对学困生我们耐心辅导不求回报,只求他们能够学有所成。以无私之心来做人做事,内心是幸福甜蜜的,事情也一定能做的圆满。
向水学习
读书分享的意义在于享受每一分的快乐
我们还要向水学习,学习它的润泽万物而不求回报。老子说“上善若水”,就是说最好的善就像水一样。水永远往下流,它润泽万物,可是它从来都不求万物的回报,这就是它的无私之处,伟大之处。我们人类也要像水这样的优秀品质学习,我们去帮助因贫困而无法完成学业的孩子,我们去帮助因患病而陷入困境的家庭,我们去帮助那些不知什么原因陷入困境的'陌生人,我们可以默默地付出,我们可以伸出我们的双手助他们一臂之力,我们可以像“微尘”一样做好自己,奉献自己的爱心而不求任何的私利。
心底无私天地宽
我们如果能像天地水那样,无私奉献而不求回报,那么我们的内心一定是澄澈愉悦的,我们的内心一定是轻松惬意的,我们的未来之路也是宽阔无边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心底无私天地自然宽。
总之,心底无私天地宽,只要你心底无私,生命就有了不同的意义。因为你的内心清净,周围的一切也显得格外美丽;因为你满怀慈悲,也就会为身边乃至世间所有人带来光明。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中国文化的精神读后感5
近日,闲暇之余阅读了楼宇烈先生名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的一本书,行文如白话,下笔聊家常,对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的根本精神,娓娓道来,读来毫不吃力,使人通晓明畅,大有必欲一气读完而后快的感觉。
书中最精之处,是阐述了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的根本特征,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最重要的特征,更是对社会人类的一项重要贡献。根本来说,它强调了人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
这些人文思想是由先贤积极探求人生哲理得来,离现代社会已逾数千年,似有陈腐烂迂之嫌,特别在当今极力追求物质文明的时代拿来摆说的话。上个世纪,西学东进,西方文化在中国教育及社会文化等方面所占的比例远远高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个不平衡导致了很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质疑、否定,甚至全盘抛弃。幸好还有众多的有识之士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奋力鼓与呼。
进入21世纪,科技文明带来的便利物质条件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金钱至上”、“物质享乐”的思想泛滥之极,人们穷奢极欲的追求物质快感享受,彻底的沦为物质生活的奴隶。国人精神层面的生活江河日下,乃至违背自然规律、违反人伦的违法犯罪案件层出不穷。楼宇烈先生在书中点出,这是上世纪及当今中国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明显存在的两个不平衡。即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失衡和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不平衡。
作为华夏儿女,生在这片炙热土地上,就深深的被打上了这片土地的.烙印。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没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我们又怎么能真正抬起我们的头?
鉴于此,楼宇烈先生在书中一再呼吁国人,要切实重视中国“以人为本”的传统文化,要真正的回归传统并认同自我,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大力加强人文文化建设的力度,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在享有高度物质文明带来的便捷的同时,能常葆有礼、义、廉、耻之心。
当今社会尊重原创,鼓励创新。失去了原创的地位,就意味着自我主体的丧失,亦即自我身份认同的错乱。而我国最大最重要的原创就是流传了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做到文化自信,且继承原创并发扬光大之,我辈责无旁贷。
中国文化的精神读后感6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让我们携起手来,众志成城,把中华文化传承好、发展好,共同筑牢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文化力量。 传递力量的微笑
微笑是一种坚强、无畏、自豪、力量等很多美好情感的传递;微笑可以压住邪恶,弘扬正气。微笑能够让人读懂自尊、自信和自豪。然而,面对暴徒而坚强地与之抗争,用不屑一顾的微笑迎接胜利更能让人感动,因为坚强让人振奋,微笑传递力量。
我曾经读过《传承中华文化 共筑精神家园》一书中关于金晶用微笑传递奥运火炬的故事。它讲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境外传递途中,金晶接第三棒。那天金晶早早地坐在轮椅上,拿着火炬,静静地等候在火炬交接点。就在那一刻,意外发生了:一个“”分子冲破重重阻拦来到金晶面前,企图从她手上将火炬抢走。金晶从来没有见过这种场面,但她的第一反应是将火炬藏入怀中。一位在场的中国留学生后来这样描述:“那位姑娘把后背给了暴徒,暴徒打她,拉她的手,但她就是把火炬死死保护住。”最终,暴徒被警察制伏并带走,金晶的下巴却被抓破了,但她坚强地抬起头,举起了手中的火炬。微笑着面对欢送的人群!她的事迹迅速在国内外各大门户网站和论坛上流传,数以万计的网民在第一时间留言,抵制“”分子的干扰,用残疾的身躯捍卫奥运精神,被誉为“守护‘祥云’的天使“最美最坚强的`火炬手”。不少人直言看的时候留下了眼泪,他们说:“姑娘,你很坚强,我们为你骄傲!”谈起这次奥运火炬的传递,金晶感慨颇多:“这些人明显是别有用心,这些无耻的行为是对奥运精神的亵渎。”金晶说这些话的时候有些气愤,更表现着一种坚强。金晶说,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要微笑地面对众人,向全世界展现中国人地精神风貌。事实上,金晶和她的伙伴们做到了。“我想,大家地眼睛是雪亮的,我们对奥运会的真诚,大家都看在眼里,任何人都破坏不了。”金晶说,“在那一刻,我感到祖国就在我的身后支持者我,我们的奥运会一定会圆满成功。”就是那让人震撼的一刻,金晶以柔弱的身躯挡住残暴,她用美丽的微笑传递力量,她让全世界读懂了奥运的神圣和中国人地骄傲和中国人的自豪!
读完这个故事,我感悟到:面对逆境不屈服的人让人敬慕!面对灾难仍然用微笑泰然处之更能让人感染!
【中国文化的精神读后感】相关文章:
中国文化精神读后感06-29
读《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有感01-15
读《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有感[集合]08-14
中国文化礼仪12-13
中国文化的作文12-15
中国文化作文03-15
形容中国文化的句子01-26
论中国文化的发展06-22
中国文化地理:邯郸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