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乡村振兴报告

时间:2024-11-24 14:43:48 报告范文 我要投稿

助力乡村振兴报告【经典13篇】

  在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事务都会使用到报告,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完整。一听到写报告就拖延症懒癌齐复发?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助力乡村振兴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助力乡村振兴报告【经典13篇】

  助力乡村振兴报告 篇1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下面我代表红山镇发言:

  红山镇是我县典型的山区边远小镇,离县城52公里,道路弯曲狭窄,交通十分不便利,信息不灵通。而且是县城食水源,省级高坪自然保护区所在地,不能发展养殖业和工业,耕地也不多,除了茶叶产业、竹木产业外,没有什么成规模的产业项目。目前,正面临着发展的屏颈。

  下面我就红山镇的实际情况,结合乡村振兴发展要求,提出几点看法:

  首先,我觉得红山这条路要搞通,要加快106国道马岭至高坪村改道工程,拓宽改直通往红山的主干道。常言道,要想富先修路。很多老板想到红山发展种植产业,进去一趟后都打退樘鼓,没有了下文,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交通不便。曾经我带了一个老板去考察青迳反季节萝卜种植项目,后面他说:照红山现在这个交通状况,连辆大货车都难进,就算你不用成本,送几十吨萝卜给我,我拉到珠三角去卖都会亏本,何况我还要投入一笔资金。这个生意做不了。

  还有就是红山至乐昌、至城口的主要道路如果能够改造成为7米宽道路,对红山的发展来说,都是很大帮助的,也是群众盼望实现的目标。

  其次,红山不能搞养殖业和工业,那我们就要发展特色种植业。红山目前主要种植产业是茶叶,但茶叶主要分布在鱼皇、烟竹、小楣水村等几个村,并不是每个村都适合种植茶叶。有几个海拨较高的如青迳、中山、前洞、新白等村种植茶叶产量不高,也有人尝试过,鱼皇这边已经摘了一趟茶叶了,上面才开始摘,海拨高,天气冷,发芽慢。

  为了寻找适合这几个村的产业,我们也不断寻求更多产业项目,如目前在中山试种了40亩弥猴桃,在前洞种植了77亩何首乌,在青迳试种了60亩山楂,在新白试种了50亩蕃薯等,这些都是为了寻找更适合红山气候的种植产业项目。

  目前,我们也正在与佛山商会旗下的'一个农业公司合作,准备创建一个农业种植示范基地,计划在红山建设一个农产品深加工厂,把生态环保的农产品通过商会直接销往香港、珠三角等地。带动当地种植产业发展。

  第三是可以结合城口红色小镇,打造红山红色旅游项目。当年红军经过红山三天三夜,还在新白村一个村小组住了一晚,目前拥有红军烈士纪念碑、红军墓、红军桥等红色文物。我们可以通过规划设计,打造更多旅游景观,吸引更多游客到红山来,促进当地经济繁荣。

  总之,我觉得产业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经济发展起来了,我们现在正进行新农村建设才有意义,否则,只见新村新面貌,不见实惠好生活也是达不到乡村振兴的目标的。

  助力乡村振兴报告 篇2

  为充分了解我市乡村振兴战略开展情况以及村民们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关注度,5月21—25日,市统计局组织力量对全市乡村振兴情况进行了调研。此次调研抽取了梁子湖区梁子镇沙湾村和沼山镇湖瓢村。调研采取实地调查和交流座谈相结合的方式。共收到有效调查问卷56份。按照性别分类,男性33人,女性23人;按年龄分类,50岁以下22人,50岁及以上34人;按照文化程度分类,高中以下40人,高中及以上16人;按照调查对象的身份分类,村民44人、村干部8人、乡镇干部3人、其他1人。从调研结果看,全市乡村变化明显,乡村振兴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反映出农业生产效益低、农民增收难、乡村基础设施不完善等相关问题,须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一、农村居民对乡村振兴的关注点

  (一)期盼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在被问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有关乡村振兴的选项中最感兴趣的部分”时,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23人选择“生活富裕”,占41。1%。

  (二)期盼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24人认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是提高居民收入。虽然近年来我市农村居民收入保持平稳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然而,要实现农民持续增收,难度依然较大,需要多方合力来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三)期盼资金、人才、技术向农业农村流动。在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认为影响乡村振兴的因素是资金、人才、技术的,分别有42人、35人、37人,分别占75。0%、62。5%、66。1%。在问到“您认为乡村振兴的因素有哪些”时,沙湾村六组龙群莲回答说“当然是资金、人才、技术了,没钱,怎么搞好农村,有钱,没人才和技术也搞不好农村啊”。资金、人才、技术在乡村振兴中扮演重要角色,这是大家的共识。

  (四)期盼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在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期盼的是提高养老保障水平、提高医疗保障水平的分别有32人、20人,分别占57。1%、35。7%。认为家里每年负担最重的是医疗的有20人,占35。7%。希望提高养老保障水平、提高医疗报销比例是村民的共同心声。

  二、乡村振兴的有利因素

  (一)产业发展逐步壮大

  近年来,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组织不断壮大,为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xx年,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105家,省重点龙头企业12家。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1573家,同比增长10。77%。同时,全市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武昌鱼、蓝莓、沼山胡柚、梁道大米等特色产业,打造本地农产品品牌。20xx年底,全市共有“一村一品”点308个,示范点45个。全市新增农产品

  “三品一标”有效品牌88个,总数达204个,同比增加40个,增长24。39%。

  (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近年来,鄂州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推动全市美丽乡村建设。调查中发现村民感觉变化最大的是“道路变好了变宽了、房子变大了、村子变干净了”。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提高乡村资源利用率,20xx年主要农作物秸秆产生量约60万吨,综合使用量达57。7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96。2%,较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乡村垃圾按照“村收集、镇集中、区转运、市处理”的'模式集中处理,生活垃圾处理指数达到100%。全市有600多座污水处理设施对乡村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污水集中处理指数达到90%以上。

  (三)乡风建设基础扎实

  全市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村卫生室、图书室、体育健身场所、村民活动中心等基础公共服务从无到有不断完善,为乡风建设奠定了基础。同时,全市对乡风建设不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在开展乡村振兴工作过程中,注重以乡村文化为载体,在尊重原有乡村文化体系的基础上吸纳现代元素。在进行农村旧房改造时坚持原真性保护、原住式开发、原特色利用。

  (四)乡村治理有序推进

  鄂州市积极探索农村社会管理途径,整合面向农村的各种管理服务资源,建立全域覆盖的农村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每个村都有配备网格员,负责收集社情民意、监督环境卫生、调解矛盾纠纷等工作。网格化的服务管理体系不仅降低了乡村治理成本,而且促进了乡村的和谐稳定。现阶段,随着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化试点工作的深入推进,村民自治制度的不断完善,乡村治理更加科学高效。

  三、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一)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在与村民的交谈中了解到,一户农民种植0。8亩地的小麦,产量320斤,毛收入330元,投入成本335元(整地90元、种子60元、化肥80元、收割85元、农药20元),人工未计,亏本5元。据调查,今年化肥、农药、饲料等农资价格较往年有较大幅度上涨,全市化肥价格按简单平均,平均涨幅22。8%。同时,农业生产人工成本不断增长。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

  (二)乡村特色产业不强。通过走访企业,我们了解到,生产特色农产品的企业规模小、生产链短,产业集群度低。以湖北省梁子镇铁皮石斛生产基地为例,基地负责人表示铁皮石斛种植、加工技术要求高,其中从鲜品烘焙成干品这一环节目前依赖于浙江的同行,其原因是这一环节技术要求高,如果在本地培训工人,由于是临时作业,难以留住工人,所以宁愿将鲜品运往浙江同行那里进行烘焙处理。

  (三)技术人才支撑不足。通过调查了解,农村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50岁以上人口,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较少。务农人员文化程度一般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农业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推广难,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发展。

  (四)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在调研过程中,部分村民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不想做农活了,希望政府供养他们。一些人觉得医疗费用太高,政府最好全部报销费用。部分村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遇到困难和问题习惯于等政策、靠扶持、要条件,过度依赖政府,缺乏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几点建议

  1。提高乡村治理水平,促进共治共享。一是加强基层组织作风建设。基层干部要解决好农村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需要不断增强乡村治理能力,转变工作作风。在面对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问题时,切实把中央的精神落到实处,为百姓干实事干好事。二是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加大对基层干部法治教育培训,提高他们民主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意识。三是加大乡村振兴工作的宣传力度。在向村民宣传国家各项政策时,进行合理引导,让群众在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同时,摒弃“等靠要”思想,通过自身努力奋斗,实现生活富裕。

  2。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激发内生动力。一是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观光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力争聚集一批特色产业创新性龙头企业,带动特色产业加快升级。三是以品牌意识拓展市场。做响“武昌鱼”、“梁子湖”两大品牌。用“一条鱼”、“一个湖”带响“梁道”、“梁心”等一批产品品牌。

  3。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发展农村经济。坚持增加民生投入,补齐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信息流通等方面的短板,缩小城乡差距。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美化村容村貌。在生产绿色安全农产品的同时,注重发展农耕文化、乡愁等精神产品,打造生态宜居的好环境。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加大对农业新业态的投入,推动农业多功能拓展,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健康农业、快乐农业等,使农业成为人们追求幸福的新产业新业态。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振兴技术人才。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一是加强农业农村干部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干部的培养、配备、使用。二是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引进农业科技人才,提高科学种养水平,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提升农业生产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三是鼓励返乡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士兵、“三新”农民创新创业,使他们成为带动农村发展的生力军。同时,进一步细化扶持返乡创业的相关政策,为返乡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

  助力乡村振兴报告 篇3

  摘要:近些年,近年来,“乡村振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前环境下已经成为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两个主体。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于乡村文化和经济的建设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乡村风俗文化的传承、产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升,都充分发挥非遗的应用价值和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因此,本文对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进行探究。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振兴;产业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会议中提出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看,维系着人们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文化振兴传承属于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展使命,非遗是乡村文化精神的代表和核心,是构成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复杂的大环境推动下,如何加快非遗产业的发展速度,为非遗产业中注入更多新鲜的活力已经成为目前非常棘手且需要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推动非物质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加快乡村经济发展脚步,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一、促进乡村产业特色发展

  全面发展特色精神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和灵魂,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可以扩宽乡村产业的发展空间,逐渐向特色化的'发展方向转变,全面倡导新兴文化产业发展[1]。利用非物质文化产业来推动乡村产业的发展,能够加速乡村产业发展的速度,属于目前乡村振兴的一大主要特色,凸显出当代社会的发展目标。非遗文化自身所特有的文化形态会与当地独特的文化体验活动或者社区的文化表演活动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创造出附属于当地的一种独特文化形态,不仅包含当地的文化精髓,而且还与文化脉搏和生活温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加强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和保护,可以全面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与建设,可以凸显出乡村所具的独特内涵,从而打造出别具一格的新农村气象,更有利于顺应新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2]。举个例子,在广东省马东村,“永春拳”作为非遗项目逐渐渗透在学校的教育中,通过利用非遗文化的优势凸显我国当地乡村文化建设的核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非遗文化保护与人才培养更好地结合,在加快乡村文化发展的同时,能够提高对非遗产业的保护与传承,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

  二、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非遗文化与乡村经济的有效结合对于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具有极大地促进作用,能够全面提升传统工艺技术的水平,提升工艺质量,利于形成集品牌、特色、形象于一体的产业融合,能够全面带动就业,实现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利于带动乡村居民共同致富,提高自身生活水平,同时也可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有力条件[3]。近些年,各个地区都开始注重对非物质文化产业的保护与传承,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探索非遗+新型产业模式,希望能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动下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成为乡村振兴路上引领者。无论非遗与民宿的融合还是非遗与旅途的有效的结合,都将会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推动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的持续性发展。

  三、促进乡村产业品牌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群众生活品质也在逐渐提高,仅仅依靠单一的山水资源无法满足当今时代发展的需求,乡村产业正在向品牌化的方向转变。非遗产业的出现在乡村振兴中起着极大地促进作用,能够实现乡村产业融合性的发展,推动乡村产业品牌化的发展,可以充分凸显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可以使乡村振兴融入更多鲜活的生命力,能够更好地的加速时代发展的进程[4]。例如:山东省潍坊市以纸扎风筝作为当地城市的品牌形象,基于风风筝打造山东省的“非遗文化纸扎”产业化品牌,可以为山东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品牌形象的树立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并且注入新鲜的活力,提升传统非遗民间工艺的水平和质量,确保文化产业助力扶贫目标能够实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为当地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做出一个基点。

  结束语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多个方面推动乡村产业的发展,提高乡村经济发展水平,除此之外,还可以转变乡村产业的发展方向,基于特色文化的发展路线为主,为打造新时代特色乡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基于此,充分发挥非遗在乡村振兴发展中的应用价值,打造独特化的乡村文化品牌,利于稳固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提升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的活力,滿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

  助力乡村振兴报告 篇4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xx年监督工作计划的安排,6至8月份,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方青带领由农业农村工委人员、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代表组成的调研组,先后深入6个乡镇(街道),实地视察部分乡村振兴示范带及其建设项目。召集10个相关部门和东、中、西片12个乡镇(街道)及部分村干部、农业产业带头人进行座谈交流,台风“利奇马”过后又走访了两家农业企业,广泛收集我市乡村振兴工作情况以及对该项工作的意见建议,并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和分析。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成效

  自去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挂帅,成立由50个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和7个专项工作组,出台五年实施意见,召开千人大会,保障资金要素,部门乡镇联动推进,以精品示范带打造和生态休闲产业带项目建设为抓手,全力推动乡村振兴,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示范带建设有序推进。编制完成12条示范带规划并分期实施,突出抓好24个产业带项目建设,截止8月底共完成投资11.75亿元。其中,雁山溪谷·秀丽田园示范带在去年通过温州市考核验收,山水雁楠等5条示范带建设进展顺利。二是特色产业迅速发展。市政府启动了我市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乐耕清耘”的培育工作,铁皮石斛、茶叶、笋竹、花卉苗木、中药材等主导特色农业在各示范带得到蓬勃发展,雁荡山铁皮石斛成功亮相北京世园会;成功打造了下山头石斛田园综合体项目,大荆镇被列入20xx年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三是生态环境显著改善。300多个村开展了环境综合整治,共创成国家级美丽休闲乡村1个,省美丽乡村示范乡镇3个、特色精品村14个、达标村161个,温州美丽乡村标杆乡镇2个、样板村3个。四是农村改革全面深入。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完成。培育了6家温州“三位一体”典型合作组织,建立了1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并建立了农村产权交易管理制度。五是农民收入显著增长。坚持“项目为王”,依托“党建联盟”,多渠道推进村集体增收,去年和今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分别增长21.26%和21.67%。去年,示范带吸引游客30万人次,旅游消费6000万元。同时,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计划,多措并举,深入开展扶贫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层对示范带建设认识存在偏差。目前乡村振兴示范带项目覆盖到的乡村较少且大部分位于乐清东部,面上其他乡村有失落感。不少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主动性不足,等靠要思想较严重。示范带普遍依靠财政资金支持,社会资本占比较低,乡村主体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示范带项目重建设轻管护现象比较突出,而且受土地指标限制,租地建设情况较为普遍,后续维护资金压力较大。

  (二)农村产业仍然不大不强。一是缺少大而强的农业龙头企业,三产融合程度低。除铁皮石斛等少数产业外,各类农业主体大都仍处于低小散状态。农业种养加、农业+旅游+文化、森林康养服务、互联网+农业等产业融合发展不够。二是产业发展缺少资金支撑。不少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依靠村办公楼或者旧厂房出租,持续增收渠道少;一些山老区村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自我造血功能低下,工商资本进入受区位因素、土地指标等限制较大。三是农业抗风险能力低,超强台风“利奇马”给灾区种养业造成重创(全市合计直接经济损失35.38亿元,其中农业损失17.12亿元),非洲猪瘟使养猪业伤筋动骨。

  (三)农村环境提升还需持续发力。一是规划引领不够。乡村规划操作性不强,村居规模化调整之后,规划修编未及时跟上。二是美丽乡村创建氛围不浓。美丽乡村建设进度偏慢,创成覆盖率较低。三是农村环境整治还需提升。乡镇街道建城区之外的一些村庄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农村垃圾、污水、厕所整治工程缺乏专业指导,工程质量难以保障。

  此外,调研中反映较多的还有:农村人才严重缺乏,农技服务队伍力量薄弱;农村文化礼堂管理运行不到位,常态化活动难以持续。

  三、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必须进一步增强政治自觉,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一是在干部配备管理上优先考虑农业农村。要配齐配强乡镇干部,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要加快乡村年轻干部的培养,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二是在要素资源配置上优先考虑农业农村。资金投入、用地配置、金融支持等政策要素都要向“三农”倾斜。特别是对调研中反映较多的农村产业用地需求问题,建议进行专项调查、认真研究。对一些农业临时设施的搭建、自产自销农产品加工展销用地应尽量放宽政策。还应出台一些有吸引力的,支持农村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工商资本下乡的配套政策,并持续发力。三是在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要优先考虑农业农村。在农业保险、农村交通、饮水住房安全、养老服务、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加快补齐短板、完善提高;继续深入做好村集体经济消薄防滑、低收入农户脱贫防贫减贫工作,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尤其是“利奇马”台风造成的惨重损失呼唤我们必须加快完善农业保险制度。要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的品种范围,加大参保的'财政补助力度。保险公司要提高保额,降低保险费率,并合理及时足额理赔,切实提高农业抗风险的能力,增强乡村振兴的信心。

  (二)进一步加强示范引领推进全面振兴。示范带建设应尽量覆盖到更多的乡镇街道和村居,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如虹桥等几大集镇要设带设点,中雁绿道示范带可以延伸到城北秦垟。未覆盖到的地方,要深入广泛宣传乡村振兴的政策和示范带成果,增强乡村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自然禀赋和区位条件设计振兴目标。乡镇街道要克服等靠要思想,积极主动筹措资金,广泛发动社会资本参与,打造自己的示范带、示范点。有关部门要适应乡村振兴战略新要求,整合资金,联动配合,聚焦发力,把示范带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美丽风景线,努力实现以点带面、由线到片的全面振兴。

  (三)进一步引导农村产业做大做强。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重点。各级政府要像重视工业一样重视农村产业振兴。一是重点扶持优势产业。注重品牌带动,大力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国家和省级名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并对同类产品进行整合提高,避免无序竞争。二是推动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农业生产由简单的种养殖模式向高效生态农业转型升级,并拉长产业链,增强农村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电子商务、乡村休闲旅游、森林康养、特色民宿经济等,加快培育新业态。三是推动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引入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在我市建立相关科研基地。努力打造一批产业链条全、示范带动强的现代化乡村产业园、田园综合体等产业发展平台。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三位一体”合作体系和农村要素配置改革,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农户开展经营合作,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发展“一村一品”,带动农民增收。

  (四)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全域美”。一是加强规划引领。结合村(社区)规模调整和新一轮国土规划调整,及时修编村庄规划,在建设用地等方面为乡村振兴预留发展空间。按照市域乡村规划确定的特色村、重点村、一般村,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分类建设,引导村庄个性发展。二是继续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巩固提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成果。深入抓好农村垃圾、污水、厕所革命,认真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特别是建好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终端设施;继续抓好截污纳管扫尾工作,加快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拆除一些难以改造提升的公厕,可采用嵌入式公厕替换。广泛开展“一村万树”、农家庭院绿化美化等,不断增强农村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三是重视农村环境设施建设工程质量和后期维护问题。要加强对农村建设工程监管,积极探索解决公用设施后续维护资金来源问题,避免因质量问题或维护跟不上而影响使用、造成浪费。同时,示范带建设、乡村产业振兴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离不开人才、文化和组织振兴的支撑。农村本土人才、职业农民的培育,乡村文化建设和乡村治理水平的提升也要不断加强,同步推进。

  助力乡村振兴报告 篇5

  农村电子商务是农村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的新亮点,有效促进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在引领城乡消费内需、重塑产业结构及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县商务局以电商助农为主抓手,全力抓好电商助农的各项政策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经验做法

  (一)深耕农村电商

  利用“农粮驿站”平台,将固镇县分散的农产品在县级运营中心集中后,统一对接市场销售。通过网络把分散的一家一户小生产和全国大市场连接起来,村里最常见的农产品烤鸭蛋、五彩花生、绿豆皮、生态大米等农产品通过网络变成“网红”产品。“农粮驿站”建立了村户企联动的利益联结,通过对户内产业整合、产业提升、包装升级、品牌培育等方式,带动了一批初具规模的家庭作坊发展,小农户的`家庭生产已经成为“农粮驿站”电商平台的货源生产线,大幅增加了农民收入。

  打造固镇县区域公共品牌“皖美固香”,并入驻垓下遗址游客中心,通过“旅游+农产品”,进一步推广宣传固镇特色农产品,努力打造全国知名网货品牌。

  (二)创新模式,助力增收

  “电商企业+脱贫边缘户”模式。组织引导电商企业深入脱贫边缘镇村开展产销对接,与脱贫户签订购销协议,量身定制“一对一”精准帮扶计划,通过产前订单认购、产中技术指导、产后打包销售等措施,解决了脱贫户边缘户“买难卖难”问题,实现企业发展、脱贫户增收“双赢”。全县电商企业帮扶代销贫困户鸭蛋、土鸡蛋、干豆角等农产品。绿鑫生态、志诚工艺品、争华羊业等多家电商企业通过企业务工、产品销售等形式,增加脱贫边缘户群众收入。

  “电商培训+脱贫户”模式。加大电商人才培训力度,制定年度电商培训计划,有计划的组织乡镇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和脱贫户,系统开展电商基础、实操技能等课程,大幅提升镇村干部群众对电子商务新型产业的认知度,转变思想观念。并开展脱贫户专项电商培训班,培训200余人,积极带动脱贫户通过电商渠道实现增收。

  (三)带动产业发展

  建设县电子商务产业园,用此培育、孵化初创电商企业。通过开放共享降低运营成本,向创新创业者提供低成本的创业场地、设备设施、宽带网络、商务服务等基础条件和服务。

  不断完善电商产业园服务功能,实现软硬件配套建设,设置公共服务平台、跨境电商推荐中心、农特产品展示中心、电商培训中心、咨询服务中心、摄影服务中心等,为入驻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自主研发出“固镇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极客云谷物流管理”两个平台,为企业提供精细化管理网络系统,实现网上申报、网上咨询、实时答疑、政策查询和物流管理等功能。

  二、工作成效

  一是我县摸索实践出具有固镇特色的《建立“农粮驿站”电商平台带动贫困户自有农副产品销售——安徽固镇电商扶贫实践模式》,成功入选国际减贫110个优秀扶贫案例。初步形成了“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体系。20xx年上半年利用“农粮驿站”平台有效帮助84户脱贫户销售蔬菜(大白菜、草莓、粉丝、干豆角等)15000余斤、蛋类(鸭蛋、土鸡蛋、鹌鹑蛋等)3860个,畜禽类多3500余斤,金额达8万余元 ,解决农村脱贫户的销售难题。

  二是开展电商助农活动,通过直播带货实现农产品上行。帮助连城镇销售贝贝南瓜3550斤,石湖乡皇冠梨4016斤,新马桥镇秋月梨2910斤,刘集镇蜜薯10000斤,濠城镇金丝皇菊20000余朵,通过微信小程序帮助脱贫村石湖乡后马村、仲兴乡棠棣村、城关镇张桥村销售农产品红薯、豆角等实现增收84434元。县域农副产品得益于电商联通,销往全国各地。

  三是建立县域三级农村电商网络,通过规模化生产、技能化培训、品牌化加工、公司化网销促贫困户稳定可持续增收,走出了一条可推广的固镇县电商扶贫之路。利用“互联网+”销售架设了消费者直接采购贫困户农产品的“桥梁”,自下而上打通了贫困户对接市场销售的瓶颈。“以购代捐”促家庭产业的发展,解决了贫困群众动力不足、致富技能较差和农产品品质落后的难题,通过线下体验,线上选购,送货上门的全方位服务,为市民带来便利,为乡村产业发展带来更大机遇。

  助力乡村振兴报告 篇6

  根据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要求,市科技局对20xx年承担的“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重点工作任务进展情况进行认真总结,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市科技局根据我市产业发展需求,20xx年,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主线,以全面提升发展质量为导向,依托科技特派员服务平台,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美化等工作重点,积极探索科技人才服务农业农村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创新科技特派员工作机制。

  把科技特派员联系协调工作直接延伸到农村基层,形成区乡一体、上下联动、左右贯通的组织管理体系。全市科技特派员实施科技开发项目82个,推广新技术新品种120个,创办企业28个,43名科技特派员获得了绩效奖励,兑现奖励资金38400元。

  科技特派员通过提供咨询、技术服务、项目领衔等模式,服务农民17265户,其中16585户农户实现增收,发放科普资料18000份,有效带动188户贫困户脱贫。积极实施“三区”人才计划。坚持分级负责,按照“分配指标—选派到位—开展服务—考核验收—总结评价”程序选派科技人员开展服务。经过实践与探索,初步形成了“选派人员+龙头企业+基地”、“选派人员+农业协会(基地)+农户”、“选派人员+家庭农场+农户”等工作模式,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

  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高校院所的人才、项目、成果等优势,创建国家级星创天地、省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等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20xx年,10家科技特派员工作站获得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项目150万元资金支持,2家星创天地获科技部备案。我市现有国家级、省级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17家。其中国家级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各1家,国家级星创天地4家,省科技特派员工作站11家。

  三、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保障机制建设。

  根据市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两个中心”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精神,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发挥农业科技引领作用,促进乡村战略实施。20xx年,我市3家农业企业获省级重大专项、省重点研发项目立项,共获资金支持500万。1家国家级星创天地获100万政策兑现。对全市科技特派员开展绩效评价,对优秀科技特派员给予奖励。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通过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的示范,带动一批农民转型升级为农村实用人才,形成富有层次、结构合理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同时,还要积极引进外来人才,循序渐进,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生产、爱农村工作的有长远规划战略型眼光人才加入到乡村振兴的队伍中来,才能更好更快打赢脱贫攻坚战,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助力乡村振兴报告 篇7

  为全面贯彻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早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20xx年初,宿州农商银行正式启动“整村授信”工作,计划3年内实现辖区内行政村全覆盖,以实际行动践行普惠金融,打通金融服务乡村的“最后一公里”。

  党建共建,形成金融联盟。宿州农商银行党委对接宿州市、埇桥区金融监督管理局,党支部强化与乡镇党委及村党组织的深度融合,开展“强化党建引领 助力乡村振兴”结对共建活动,探索打造地方党支部主导、宿州农商行党支部配合、农户积极参与的党建共创模式,与当地政府建立起“党建金融联盟”。28家乡镇支行分别与村两委举办“整村授信”签约仪式,充分发挥农商行人缘、地缘等独特优势,把该行“整村授信”工作和政府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有机融合、一体推进。截至9月末,该行已完成辖区内160个行政村的签约工作,预计信息采集面可覆盖15万户农户、64万人口。同时,行党委把支部委员、后备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和优秀党员充分发动使用起来,组成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过硬的金融服务党员小分队,主动走村入户,做好农户信息采集、金融政策宣传、金融产品营销等工作,截至目前已实现一村一名“金融助理员”。

  扩大宣传,营造良好氛围。综合利用乡村大喇叭、支行跑马屏、微信公众号、官网等渠道,在各村公共服务中心布置宣传展板、横幅,组织村民召开现场会集中讲解,支行人员入户宣讲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不间断、零距离、面对面”地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整村授信工作宣传活动,营造浓厚氛围。印发20万份“整村授信”业务明白纸,明确“整村授信”工作目的、流程、办理资料等,基本可实现签约行政村农户户均一份。综合宣传防范电信诈骗、断卡行动、个人征信等金融知识,第一时间将最新的金融知识送到田间地头,解答村民面临的金融疑问和难题,提升乡村群众金融素养及金融风险识别能力,优化农村信用环境,让“信用即荣誉、即资源”的理念扎根乡村,深入人心。

  升级服务,确保工作质效。加强数据采集,组织专员到各自然村开展业务培训会,与村委会工作人员面对面交流信息采集工作方法、标准、注意事项,实现数据采集完整高效准确。实行日通报制度,明确“整村授信”工作要求和时间节点,建立信息采集工作交流群,一天一统计,推动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发挥“拎包银行”作用,党员服务小分队三个人一组,利用移动营销助手,现场为符合条件农户办理授信,指导村民下载手机银行,讲解贷款申请及放款操作流程。丰富金融产品,发挥以易贷卡为依托的产品优势,积极打造“信息+信用+信贷”模式,推出“党建引领农e贷”“农户贷”“村干贷”“收粮贷”“种养贷”信贷产品,满足不同主体借款需求。差异化利率定价,按照信用等级实行服务优先、利率优惠、期限与生产周期相匹配的.原则,强化农户信贷支持和服务力度,切实突显该行信贷产品惠农支农的实效。截至目前,该行已采集农户信息近3万户,授信金额15亿元,用信金额达8亿元。

  “整村授信”是宿州农商银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让乡村群众感受普惠金融的温暖,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贷款贵的实际问题,是该行坚守农村主阵地的重要方式。下一步,该行将进一步加大农村地区信贷投放力度,持续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大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有效发挥农商行金融助力“三农”主力军作用。

  助力乡村振兴报告 篇8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深刻理解“五个振兴”内涵,把握“五个振兴”之间的关系,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我局按照县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要求,积极开展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总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澄城县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澄城县地处渭北旱塬,辖九镇一办,全县人口40万,农村人口8万多,耕地面积70万亩,主导产业有苹果,生猪。近年来,由于政策的不断出台,政府的持续引导,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农村产业种类和结构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作物的面积也不断增加,大棚蔬菜,花椒,樱桃等产业不断扩大,带动部分农户收入较快增长。20xx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879元,比上年增加941元,增速9.5%。

  二、我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存在的问题

  1、全县产业已经基本形成沟北种植业以中晚熟苹果为主,辅助有粮食及其它经济作物,沟南以梨、桃、葡萄等杂果类为主,其它大棚为辅。县中以经济大棚为主。但纵观全县产业,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程度依然较低。一是合作社带动效能并不突显,部分合作组织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服务功能不强,社员与合作社之间缺乏凝聚力,管理跟不上,产品规模小,市场分散,难以发挥合作社抱团效应。以极少的人管理较多的地这种现象还并不多见,家庭农场也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农业总体效能还没有发挥全面,投入产出比较大。二是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各类农产品知名度不高,市场占有率小,产业链条短,缺少大型龙头企业带动,绝大多数农产品仍然以卖原料为主,即使是简单的清洗、分装、预冷、储藏、加工也很少。三是规模化基地设施建设不配套,全县还有部分乡镇尽管果园面积很大,但是由于果园基地水、电、路、渠基础设施不配套,抗拒自然灾害能力低,发挥不了示范推广,宣传带动作用,造成发展后劲不足。四是品牌创建意识淡薄,品牌效益不明显。一些企业和部门对品牌建设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投入不够,还未形成抓品牌建设的强烈愿望和紧迫意识,知名品牌少,产品规模小,市场分散,难以形成培育品牌的合力,农业品牌培育力度不够,知名品牌总量少,销售渠道主要以线下为主。对于乡村电商、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工业强镇、新型经营主体等的培育和建设力度更是很小。五是果业生产标准化程度不高,造成产品质量不高,且果品基地“三品”认证面积较小,商标注册、管理、品牌使用方面还不太规范,品牌效益不明显。

  2、乡村人才较少,制约着农业产业向好发展。全县农村人才匮乏,大多以留守老人和妇女为主从事农业生产,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他们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明显不足,尤其表现在对农业生产技术运用方面,新信息掌握方面,对市场行情的把握方面,农产品品质提高方面等等。这就直接导致了农业供给侧改革进展缓慢,农产品质量难以提升,规模化生产进展缓慢,先进技术很难普遍运用,农业产业短时间内很难兴盛。一是乡村人力资源匮乏,人才队伍结构欠佳。我县乡村实用人才存在老化,弱化和退化的三化现象。从年龄结构上看,45岁以上的占比较多,35岁以下的乡村实用人才较少,缺乏后备力量,文化程度不高,我县乡村实用人才学历层次较低,人才分布不均衡。二是人才队伍总量不足。我县乡村存在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劳动力以自发进城务工或经商的方式大量外流,有许多在外闯出天地的`人从此留在了城市,基本不回村,同时,随着城镇化建设的迅猛推进,城市的发展理念,生活环境,基础设施,教育资源,公共服务等要素不断吸引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人力资源双要素匮乏,致使乡村发展中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显现和突出。三是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当前乡村对现有的实用人才缺乏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特别是优秀的乡村实用人才没有得到相应奖励。同时,电视,网络,微信,报纸等各类媒体对乡村实用人才的典型事例报道较少,影响了乡村实用人才的积极性。

  3、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就是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更好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但目前家风淡泊,民风不朴,乡村文化底蕴正在流失,人的思想不能跟时代所要求的同步,对推动乡村振兴是极为不利的。

  4、从全县整体来看,农民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落后,生活污染、生产污染较大,农民生活观念和生活作风守旧,存在有新房没新村,有新村没新貌的问题。加之未脱贫人口多为无劳动能力、残疾、长期慢性病等救助型为主的深度贫困群体,贫困户自身脱贫能力较低,社会兜底任务较重。

  5、乡村生态环境欠佳。一是部分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认识不到位。随意丢弃生活、生产废弃物,到处排放污水等陋习短时间内难以改变,致使“脏、乱、差”现象难以彻底根除。二是乡村环保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依然存在。乡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落后状态,大部分乡村没有建立有效的生活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部分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对水源地保护和生态环境改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三是农业废物综合利用率低,畜禽养殖污染日益加重。大棚蔬菜,地膜覆盖已在广大乡村大量使用,对土壤质量构成污染,农作物秸秆利用方面,仍大量存在焚烧秸秆现象,是造成大气严重污染重要来源之一。在畜禽养殖过程中,农户散养和小规模养殖占主体,畜禽粪便随意堆砌排放,基本未做无害化处理及肥料化利用,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三、现就如何深入推进我县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几点建议:

  1、大力发展农业产业,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坚持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为抓手,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形成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特色突出、层次鲜明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一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同时,大力发展畜牧养殖,积极发展果蔬园、自采园、农家小院等休闲农业,努力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努力打造区域特色鲜明、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集群,着力构建粮经饲兼顾、农牧特并举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二是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严格坚守耕地红线,坚持绿色生产,积极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积极推行节水节肥节药的绿色生产模式;着力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三是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积极吸引有实力、懂技术、会管理的优秀人才参与农业经营,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努力让农民在创新经营中更多受益。四是进一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按照扶持大龙头,狠抓深加工,拉长产业链的发展思路,认真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项政策,增加对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投入,积极推进农产品产地加工和精深加工,倾力打造具有澄城特色的“农”字号食品品牌。五是突出抓好品牌农产品生产标准、加工标准、流通标准和质量安全标准建设,建立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监管体系,为品牌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2、加大人文建设,推动乡村振兴

  推动人才振兴,就是要通过留住一部分农村优秀人才,吸引一部分外出人才返乡和一部分社会优秀人才下乡,以人才汇聚推动和保障乡村振兴,增强农业农村内生发展能力。一是鼓励有志青年下乡发展、返乡创业,带动群众致富;二是大力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加强职业培训,培养出爱农村、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三是通过政府正向奖励,正向宣传,让优秀人才特别是创新能力强,对周边农户有较大作用的乡村人才被社会所认可,很大程度上调动农村人才的创业创新智慧和热情。四是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合理制定实施村干部培养规划,拓宽村党组织书记选拔途径,保障和提高村组干部待遇,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真正发挥“头雁效应”。

  3、促进乡村文化建设,推进乡村振兴。

  一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重塑乡规民约,弘扬公序良俗,遏制社会不良风气,改善邻里关系,净化乡村风俗,发展新乡村文化,形成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文化新局面;二是将乡村经济振兴与文化振兴结合起来,在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找到经济振兴的文化增长点,重点是以旅游业带动城乡融合发展,把城市消费者对美好乡村的向往需求与乡村供给结合起来;三是挖掘乡土文化人才,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保护乡土风情、传统村落等,让乡土文明在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中绽放新的活力;四是抓好“三治”:抓好德治,不断提高村民思想道德水平;抓好法治,让村民知法、懂法、守法;抓好自治,村民要加强自主管理、自主经营、自我学习,不断提高整体素质。

  4、加强环境治理,推进乡村振兴。

  一是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垃圾分类及无害化处理。二是加强污染治理,减少农药化肥使用,发展绿色农业。三是深入开展乡村环境整治。巩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深入推进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完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使用制度。

  5、加强扶贫治理能力,推进乡村振兴。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其中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重点。强化扶贫治理,提高扶贫质量,让农民富起来是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指标。要进一步加强监察治理,进一步完善乡村基层组织,实现乡村从“熟人社会”到“规矩社会”的转变。

  助力乡村振兴报告 篇9

  壶关农商银行全面贯彻落实省联社“百行进万村 争创主办行”活动要求,以“整村授信”为抓手,找准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和实体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持续推动网格化建设,全面下沉工作重心。截至目前,壶关农商银行已完成整村授信累计13126户,金额170212.78万元,发放涉农实体贷款11589户,金额123625.19万元。

  强化党建引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作为地方金融主力军,壶关农商银行党委积极运用“党建+金融”营销模式,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主动对接当地党委、政府,结合整村授信实施精准营销,进村召开整村授信会,聚焦“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等,不断创新金融产品,优化服务手段,做到合理信贷需求全覆盖。定期对工作进行总结经验,持续推动“百行进万村 争创主办行”活动有力有效实施,筑牢金融服务地基。

  做实网格营销,确保金融服务到位

  壶关农商银行坚持“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在全行开展网格营销,将网格片区细化至网点、个人,通过开展“进社区、进乡村、进园区、进企业”等“八进”活动,全面营造出全员开展“三全”营销的积极氛围。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客户信息台账,建立立体化金融客户信息网,进一步打开“整村授信”服务面,延伸金融服务触角。

  打造全产品矩阵,提高涉农贷款投放

  壶关农商银行细致分析县域资金流向,上下拓展,左右营销,抢抓当前县域便民服务倾向,全力营销晋享E付等产品,引入各项代理服务业务,进一步拓宽市场服务范围。以助力乡村振兴和发展普惠金融为重点,大力开展以“整村授信”为依托的普惠金融服务,因地制宜创新信贷产品,进一步优化申贷渠道、简化办贷流程,做到涉农贷款优先投放,不断提高信贷支持深度、广度和精度,切实解决广大客户融资难、融资慢的问题。

  助力乡村振兴报告 篇10

  兰考县位于河南省东部,总面积111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7.7万,是焦裕禄精神发源地、全国率先摘掉贫困帽子县和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近年来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及特色产业发展战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产业发展链条和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形成了“兰考新三宝”特色品牌(兰考密瓜、兰考红薯、兰考花生)。

  兰考县科协抓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历史机遇,积极响应党中央和中国科协关于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号召,针对本地特色农业发展战略和农民科技致富需求,积极探索、大胆实践,艰苦奋斗、迎难而上,将焦裕禄精神与科学家精神紧密结合,成立了兰考县“一懂两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科技服务团,先后技术指导蜜瓜大棚4500座,6500亩;红薯2.6万亩;花生4万亩;温室蔬菜大棚520座,1620亩。建立科普示范基地9个,培训农村电商技能人才710人。通过电商平台帮助农民销售红薯50万斤、蜜瓜10万斤。举办“田间课堂”83次,培训农民5600人。

  (一)自立自强,有为有位。

  兰考县科协仅有3名工作人员,工作力量薄弱,物质资源贫乏,是典型的“四缺”基层科协组织。面对事业发展的诸多制约,他们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主动作为,大力发扬焦裕禄同志的“三股劲”,针对本县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和农民科技致富需求,团结带领本县农技专家和乡土人才开展科技服务,下沉科技服务资源,为群众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获得了群众的信任,赢得了兄弟部门的喝彩,探索出了一条科协带动专家以一带十、倍增服务效能的新路子,这支由科协主席任团长、农技专家和乡土人才组成科技志愿服务团从2年前的50人发展到了现在的200人,有效弥补农村科技人才不足的短板,成为兰考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一个响当当的名片。2019年3月和2021年2月,时任县委书记蔡松涛、李明俊先后在兰考县三级干部会议上,对县科协开展科技志愿服务工作提出了表扬。

  (二)组织成网,示范先行。

  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的特点,县科协先后发起成立了“兰考县红薯协会”、“兰考县花生协会”、“兰考县小米协会”、“兰考县葡萄架王庄农技协”、“兰考考城小胡庄农技协”等11个协会,入会会员达1000多人,组织动员科技志愿者3000多人。

  各农技协会长多由科技服务团成员担任,他们在田间地头“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领着农民富”,不但为群众提供种植技术,还利用电商平台积极与市场对接,打造销售平台。这些协会从成立之初,就扎根于农户日常生产实际,有天然的亲和力,通过“一做、一带、一领”的示范,快速形成服务网络,对农民进行广泛联结。

  结合全县稳定脱贫奔小康工作,县科协及时引入现代化的种植方式,进一步增强服务的能级,在产业发展初具规模的乡村,建立2个现代农业科普示范园和7个科普示范基地,并前瞻开展新型农产品营销人才培训,目前4个电商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共培训电商人才460人,发展科普示范户100户。兰考每年农作物种植面积约80万亩,近年来科技服务团服务覆盖面积就达40余万亩。

  (三)快速响应,服务入户。

  兰考县科协时刻把问需于民摆在首要位置,通过面向全县16个乡镇(街道)400多个行政村(社区)的'种养合作社、种植园区发放问卷,广泛征求群众对科技服务工作的愿望和需求。围绕全县乡村产业发展需求,组成7个由首席专家带队的科技服务组。

  每个服务组由一名首席专家带队,负责制定本组的科技服务方案,评估服务效果。科技服务团设有服务电话和微信工作群等信息网络平台,收到科技服务求助信息后,第一时间到达求助地点为群众提供免费科技服务,打通了科技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科技志愿服务信息化对农业生产一线需求的精准把握,极大地提升了服务的有效性,同时大量活跃需求的不断生成,使科技服务团的工作覆盖实现了倍增效应,也对提升科技志愿服务的信息化水平拓宽了发展空间。

  (四)一呼百应,立信于民。

  县科协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在科技助力精准扶贫过程中,强化服务意识,通过科技服务团架起了科技人员与广大农户心心相印的桥梁,也为各类实用技术人才将所研所学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人民群众提供了广阔舞台。2021年,他们在新冠疫情、洪水灾害轮番冲击的情况下,应部分乡镇、村委、农技协会、种植合作社和种植户的要求,分别到30多个村开展科技志愿服务,针对果树修剪、蜜瓜种植、大棚蔬菜管理、红薯育苗、小麦春季管理等问题对群众进行技术指导,很好地解决了农民的急难愁盼,体现了科协组织为民办实事的良好作风。

  近年来,经他们技术指导和培训服务的贫困户,许多都成了当地脱贫致富的典型。建档立卡贫困户任杰一家,原来人均年纯收入不足2000元,在科技服务团的大力帮扶支持下,建了4座蔬菜温室大棚,年纯收入达20多万元,全家7口人,人均年纯收入近3万元,实现了稳定脱贫。

  (五)会村结对,助力党建。

  兰考县科协党支部先后与小宋镇东邵岗一村党支部、葡萄架乡杜寨村党支部、三义寨白云山村党支部等9个农村党支部结对,启动了“支部连支部 共建科普示范村”活动。兰考科技志愿服务团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发挥智库和科普作用开展党日活动,组织科技服务团的专家们和结对村党员干部一起组织开展义诊和科技志愿服务进万家、进校园、进园区活动,在乡村群众中营造了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2020年,他们结对的东邵岗一村获得了兰考县“基层党建红旗村”和“稳定脱贫奔小康红旗村”两项荣誉。

  助力乡村振兴报告 篇11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要与乡村振兴规划有机结合,非遗工作者要从“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树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重大责任观念,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融入到乡村振兴行列之中,让新时代文物工作紧扣乡村发展振兴主题,做好文物保护与发展工作。

  传承非遗文化,筑乡村振兴根基。近年以来,为继续加强黔东南的乡村振兴和产业转型,黔东南发展旅游业结合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游客呈现出一个又一个多彩的旅游盛景。黔东南主要以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风土人情融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上,给游客一种毫不违和的美感,让游客可以深入了解到黔东南的发展历史。

  如今来到黔东南观看文化遗产的游客越来越多,这些游客也将继续帮助宣传黔东南的文化,帮助黔东南的旅游业和乡村振兴进一步向前发展。

  传承非遗文化,做实乡村主题。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也可为乡村全面发展打下的重要文化基础。黔东南文化复兴融入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不仅可以进一步加快保护,还可以利用黔东南乡村振兴的契机,进一步保护和传承黔东南的非物质文化。同时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还可以使用现代科技的手段去为传统文化保护助力,平衡传统与发展的关系,促进乡村文化遗产活化应用。

  活态化传承,保护文化遗产。黔东南进一步制定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相关举措,在当地建设了民俗生态博物馆等,加强了对古建筑、古民居等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且进一步确立了相关文化遗产的.保护工程,确立了乡村振兴战略中关于文化保护的基本实施方法和做法。这样的做法既可以让本地群众和外来的旅客铭记黔东南的乡土文化和传承文化,还可以继续为中华大地的优秀传统文化保存一份根基,以活态的形式传承,以创新的方式继续推动黔东南本土文化的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报告 篇12

  十年前,xx乡作为xx县整乡搬迁的下山脱贫乡镇,不少农户下山搬迁到县城周边生活,村里的房子、田地、山林被大量闲置,乡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十年后,xx乡大力发展精品民宿,一些贤才能人返乡创业,乡村重新焕发新活力。调研组针对xx乡基层党组织如何利用民宿经济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课题,展开深入调研,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xx乡是xx典型的山区乡镇。20xx年以来,该乡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地理气候、生态资源和乡村优势,高起点、高标准推进精品民宿建设。截止目前,全乡共有中高端民宿、农家乐27家,床位283张,餐位1500余个,共接待游客50余万人,xx山居民宿的集聚效益和经济效益日益凸显,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增强。

  一、xx乡民宿经济发展的成效与启示

  (一)品质引领,政府主动作为。

  一是高起点,开展规划设计。引进国内外知名团队参与规划建设,先后与清华大学、哈佛大学等团队开展紧密合作。如平田村26幢民居由多个知名学院的团队联合设计施工。在政策处理之初,村两委干部主动参与难题破解,村民思想不通,实行党员联系户包干制度落实;村庄建设进度延缓,村两委干部齐上阵,确保按时完工。

  又如,20xx年8月第一家精品民宿“过云山居”试营业,三年多入住率稳定在90%以上。业主与村集体良好互动,多次参与“主题党日”志愿者服务,为村民送上寒冬里的暖阳;20xx年以来,南京先锋书店、云夕酒店、榔树民宿综合体等先后入驻xx,期间,村主要干部全程参与,营商环境和谐。

  二是强整合,建设基础设施。xx乡统筹整合,全域谋划,结合六边三化三美、五水共治、传统村落保护等工作,整合资金,在道路建设、村庄环境整治、自来水提升、污水治理等方面优先考虑民宿发展村的.配套建设,加大政府投资力度。20xx年以来,共投入政府资金3000余万元用于村庄和民宿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三是优保障,提供高效服务。如何利用民宿发展助推村集体增收,xx乡陈家铺村、西坑村、庄河村走出了一条盘活存量资源的道路,将村闲置房产、土地、山林等统一租赁到村集体,为客商提供优质资源。做好政策处理和要素保障工作,主动对接民宿项目建设各阶段存在的。难题破解,形成乡、村、民宿三方联动模式,为业主提供优质服务。

  (二)内涵发展,民宿共建共享。

  一是立足当地,深挖特色。坚持高品质的规划设计,现已营业的过云山居、云端觅境等除了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也充分展示了在地文化,挖掘和突出当地文化元素,乡村特色,在保留中创新,在创新中显品质。

  二是发挥优势,融入乡村。一方面通过举办萝卜节、乡村音乐节、乡村论坛、艺术沙龙等风格各异的活动以及与村民共过传统节庆等形式,进一步融入农村、农民。另一方面村两委邀请设计师、专家等参与村庄建设,为村庄发展把脉,聘请了王维仁、张雷、叶胜海等7人为乡村振兴顾问。

  三是注重长效,打造品牌。重视民宿自身文化品牌的建设,积极研发符合民宿特色的logo、伴手礼等,开展员工服务、礼仪等培训,组织参加管家、厨师比赛等。

  (三)强村富民,助推乡村振兴。

  一是民宿带动“双增”。xx民宿已初步形成了以江苏、温州、上海、杭州等城市为主的客源市场,民宿经济进一步壮大,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500余人,间接带动相关行业就业1000余人,村集体年增收40余万元。

  二是民宿促进产业。通过民宿的健康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新成立香榧、番薯、果蔬等村级合作社4家,全乡生态循环农业、文化产业、全域旅游等发展势头良好。

  三是民宿改善乡风。随着优秀人才的乡村回归和深入参与,“乡村振兴”讲习所孕育而生,社会治理格局发生新变化,文化修复、人心修复于无声处改变着乡风民风。

  调研组也发现xx民宿发展存在一些短板,如民宿的融合度不高,“民宿+文化”、“民宿+农业”等深度挖掘不够,功能比较单一,缺乏与生活习俗、生态资源、农业生产的深度融合;民宿的同质化现象,一定程度上存在自然景观类似,文化特色相同,不能充分体现民宿主人独特气质、内涵,“故事分享”不多。

  二、xx乡民宿经济发展的建议

  根据xx乡民宿旅游开发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调研组提出如下发展策略。

  一是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乡村民宿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应始终放在“乡村振兴”和“三农”战略的大背景下谋划,否则就丧失了生命力。下一步,要树立与村集体、村民共融共生的发展意识,最终于村集体之间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二是深化一二三产融合。要鼓励民宿业主树立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行业特色、空间要素、民俗文化的深度融合意识;要加强对当地原汁原味的人文环境保护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做好“民宿+文化”、“民宿+农业”等文章。

  通过五年的探索和发展,xx乡在民宿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坚持以党建引领村庄发展,在城乡融合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乡村文化复兴、生态环境保护、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治理有效等方面走出了乡村振兴的“xx模式”,为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迈出了新步伐。

  助力乡村振兴报告 篇13

  叶县地处中原腹地,20xx年5月9日,经省级专项评估检查,达到脱贫摘帽标准,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当地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在政策的扶持下发生了巨大的发展与变化。为实地了解叶县乡村振兴的实施情况,新发展阶段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专项调研队深入叶县开展了为期10天的调研活动。

  政府表率,守好乡村振兴第一线

  在进行调研之前,团队首先来到了乡政府,与政府人员进行交流关于接,乡长很热情的招待了我们。进入乡政府的庭院,一个悬挂"乡村振兴局的房间映入眼帘,队员们不由得感到好奇。在和乡长交流进程中,队员们了解到,建立"乡村振兴局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多层次、立体化帮扶机制,凝聚各方力量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与此同时,乡长还说:"为了渡过五年过度时期,我们安排了专人负责,一方面建立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建立稳定的提升机制,保证脱贫成效持续稳定发展,我们希望经过国家政府人民的共通努力,早日实现乡村振兴,我们苦一些累一些不重要,看到农民们过上好日子我们就满足了。乡长的话虽然质朴,但却道出了工作在乡村振兴一线的工作人员的心声。听了乡长的话,队员们信心实足,迫不及待地想要展开调研工作,深入了解乡村振兴的成就。

  因地制宜,接合实际谋求发展

  在乡长的引领下,队员们经过了大片的土地,乡长介绍说:"我们根据我们这里的各种条件,进行合理的计划,规模种植,这一块是村民们的葡萄园,每年夏天葡萄就是村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我们种植的葡萄纯天然无污染,使用农家肥,废物利用,葡萄长势良好,味道甘甜,在附近的村庄小有名气,成熟期间每天都有很多外村人来采购,明年我们乡准备扩大种植面积,争取成为我们乡的代表。我们前面还种植有莴笋,现在不仅向我们村超市供应,附近村还有县城我们都是供应商嘞!

  乡长的语调里透露着骄傲与自豪,更让我们志愿者关于接下来的调研充满信心!热心的乡长还摘了葡萄送给我们调研的队员,正如乡长所说,在过去的精准扶贫与现在的乡村振兴中,因地制宜,不随波逐流,很多时候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

  敢于创新,不走老路追求进步

  在去往许庄村的路上,队员们看到路边园圃刚刚用白色的小篱笆围好,在群山环绕之中一片山清水秀,一行人到旁边的民宿。调研结束后,民宿老板和我们闲聊,告诉说:"以前这一片环境很好,山清水秀的,但就是很少有人来观光,这我们闲着也是闲着,想着把在这一片都修剪修剪,增加点娱乐设施,又在山下这一片盖了民宿,弄成了个小型的旅游景点。

  队员们了解到,经过乡里帮助宣传,现在这个小型旅游景点在附近也算比较有名的,每年节假日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这里,住上三四天,孩子们在这玩的开心,家长们也在这得到了放松。可能以前很少有人想着不走寻常路,但近几年来政策好,支持也到位,这种创新的模式在村里面有很多,村民们很多都不走以前的老路了,进步发展很大。而这种模式形成了独特的致富之路,有力的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勇担责任,鄙视等靠要肩责于肩

  在走访的进程中,曾为贫困户的吴文贵向我们吐露:"我原来是贫困户,这几年,国家的政策好,乡里的'扶持力度大,亲戚朋友都鼓励我说,脱贫还得靠着自己。我一想也有道理,刚开始养了几只鸡,下的鸡蛋我去卖,这天天收入也有。后来开始养了鸭,鸳鸯,再后来养了猪,村里面定期来给猪打疫苗,这一年下来收入很可观,我也顺利走出贫困。看新闻说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很有感触,这些是当国家为人民做实事,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以前的时候村里的贫困户们都不愿意自己干点啥,一心想着政府给我办,我饿不着冻不着,不用操心,其实我自己走出贫困之后,才觉着过去精准扶贫进程中的想法得改变,得让农户们自己有动力,不去等、靠、要,自己的责任自己担,只有这样,乡村振兴的脚步才能更快。

  吴文贵的一番话给队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很多时候会成为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只有自己内心有动力,才想真出力。而在后续的调研中,队员们很开心地发现有这样思想的农户有很多,他们逐渐摸索出来了致富之路,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天的调研很快结束了,晚上队员们在总结工作的时候都关于叶县的乡村振兴赞不绝口。可见,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发展已经深入人心,叶县的乡村振兴势在必行!

《助力乡村振兴报告【经典1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助力乡村振兴报告】相关文章:

助力乡村振兴报告11-24

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报告(通用5篇)06-04

助力乡村振兴典型事迹(精选16篇)06-21

关于助力乡村振兴的调查报告9篇12-08

税务助力乡村振兴汇报材料(精选30篇)07-31

乡村振兴报告09-02

乡村振兴报告01-25

乡村振兴报告[优秀]09-05

乡村振兴情况调研报告06-29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助力乡村振兴报告【经典13篇】

  在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事务都会使用到报告,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完整。一听到写报告就拖延症懒癌齐复发?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助力乡村振兴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助力乡村振兴报告【经典13篇】

  助力乡村振兴报告 篇1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下面我代表红山镇发言:

  红山镇是我县典型的山区边远小镇,离县城52公里,道路弯曲狭窄,交通十分不便利,信息不灵通。而且是县城食水源,省级高坪自然保护区所在地,不能发展养殖业和工业,耕地也不多,除了茶叶产业、竹木产业外,没有什么成规模的产业项目。目前,正面临着发展的屏颈。

  下面我就红山镇的实际情况,结合乡村振兴发展要求,提出几点看法:

  首先,我觉得红山这条路要搞通,要加快106国道马岭至高坪村改道工程,拓宽改直通往红山的主干道。常言道,要想富先修路。很多老板想到红山发展种植产业,进去一趟后都打退樘鼓,没有了下文,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交通不便。曾经我带了一个老板去考察青迳反季节萝卜种植项目,后面他说:照红山现在这个交通状况,连辆大货车都难进,就算你不用成本,送几十吨萝卜给我,我拉到珠三角去卖都会亏本,何况我还要投入一笔资金。这个生意做不了。

  还有就是红山至乐昌、至城口的主要道路如果能够改造成为7米宽道路,对红山的发展来说,都是很大帮助的,也是群众盼望实现的目标。

  其次,红山不能搞养殖业和工业,那我们就要发展特色种植业。红山目前主要种植产业是茶叶,但茶叶主要分布在鱼皇、烟竹、小楣水村等几个村,并不是每个村都适合种植茶叶。有几个海拨较高的如青迳、中山、前洞、新白等村种植茶叶产量不高,也有人尝试过,鱼皇这边已经摘了一趟茶叶了,上面才开始摘,海拨高,天气冷,发芽慢。

  为了寻找适合这几个村的产业,我们也不断寻求更多产业项目,如目前在中山试种了40亩弥猴桃,在前洞种植了77亩何首乌,在青迳试种了60亩山楂,在新白试种了50亩蕃薯等,这些都是为了寻找更适合红山气候的种植产业项目。

  目前,我们也正在与佛山商会旗下的'一个农业公司合作,准备创建一个农业种植示范基地,计划在红山建设一个农产品深加工厂,把生态环保的农产品通过商会直接销往香港、珠三角等地。带动当地种植产业发展。

  第三是可以结合城口红色小镇,打造红山红色旅游项目。当年红军经过红山三天三夜,还在新白村一个村小组住了一晚,目前拥有红军烈士纪念碑、红军墓、红军桥等红色文物。我们可以通过规划设计,打造更多旅游景观,吸引更多游客到红山来,促进当地经济繁荣。

  总之,我觉得产业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经济发展起来了,我们现在正进行新农村建设才有意义,否则,只见新村新面貌,不见实惠好生活也是达不到乡村振兴的目标的。

  助力乡村振兴报告 篇2

  为充分了解我市乡村振兴战略开展情况以及村民们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关注度,5月21—25日,市统计局组织力量对全市乡村振兴情况进行了调研。此次调研抽取了梁子湖区梁子镇沙湾村和沼山镇湖瓢村。调研采取实地调查和交流座谈相结合的方式。共收到有效调查问卷56份。按照性别分类,男性33人,女性23人;按年龄分类,50岁以下22人,50岁及以上34人;按照文化程度分类,高中以下40人,高中及以上16人;按照调查对象的身份分类,村民44人、村干部8人、乡镇干部3人、其他1人。从调研结果看,全市乡村变化明显,乡村振兴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反映出农业生产效益低、农民增收难、乡村基础设施不完善等相关问题,须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一、农村居民对乡村振兴的关注点

  (一)期盼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在被问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有关乡村振兴的选项中最感兴趣的部分”时,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23人选择“生活富裕”,占41。1%。

  (二)期盼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24人认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是提高居民收入。虽然近年来我市农村居民收入保持平稳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然而,要实现农民持续增收,难度依然较大,需要多方合力来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三)期盼资金、人才、技术向农业农村流动。在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认为影响乡村振兴的因素是资金、人才、技术的,分别有42人、35人、37人,分别占75。0%、62。5%、66。1%。在问到“您认为乡村振兴的因素有哪些”时,沙湾村六组龙群莲回答说“当然是资金、人才、技术了,没钱,怎么搞好农村,有钱,没人才和技术也搞不好农村啊”。资金、人才、技术在乡村振兴中扮演重要角色,这是大家的共识。

  (四)期盼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在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期盼的是提高养老保障水平、提高医疗保障水平的分别有32人、20人,分别占57。1%、35。7%。认为家里每年负担最重的是医疗的有20人,占35。7%。希望提高养老保障水平、提高医疗报销比例是村民的共同心声。

  二、乡村振兴的有利因素

  (一)产业发展逐步壮大

  近年来,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组织不断壮大,为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xx年,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105家,省重点龙头企业12家。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1573家,同比增长10。77%。同时,全市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武昌鱼、蓝莓、沼山胡柚、梁道大米等特色产业,打造本地农产品品牌。20xx年底,全市共有“一村一品”点308个,示范点45个。全市新增农产品

  “三品一标”有效品牌88个,总数达204个,同比增加40个,增长24。39%。

  (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近年来,鄂州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推动全市美丽乡村建设。调查中发现村民感觉变化最大的是“道路变好了变宽了、房子变大了、村子变干净了”。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提高乡村资源利用率,20xx年主要农作物秸秆产生量约60万吨,综合使用量达57。7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96。2%,较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乡村垃圾按照“村收集、镇集中、区转运、市处理”的'模式集中处理,生活垃圾处理指数达到100%。全市有600多座污水处理设施对乡村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污水集中处理指数达到90%以上。

  (三)乡风建设基础扎实

  全市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村卫生室、图书室、体育健身场所、村民活动中心等基础公共服务从无到有不断完善,为乡风建设奠定了基础。同时,全市对乡风建设不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在开展乡村振兴工作过程中,注重以乡村文化为载体,在尊重原有乡村文化体系的基础上吸纳现代元素。在进行农村旧房改造时坚持原真性保护、原住式开发、原特色利用。

  (四)乡村治理有序推进

  鄂州市积极探索农村社会管理途径,整合面向农村的各种管理服务资源,建立全域覆盖的农村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每个村都有配备网格员,负责收集社情民意、监督环境卫生、调解矛盾纠纷等工作。网格化的服务管理体系不仅降低了乡村治理成本,而且促进了乡村的和谐稳定。现阶段,随着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化试点工作的深入推进,村民自治制度的不断完善,乡村治理更加科学高效。

  三、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一)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在与村民的交谈中了解到,一户农民种植0。8亩地的小麦,产量320斤,毛收入330元,投入成本335元(整地90元、种子60元、化肥80元、收割85元、农药20元),人工未计,亏本5元。据调查,今年化肥、农药、饲料等农资价格较往年有较大幅度上涨,全市化肥价格按简单平均,平均涨幅22。8%。同时,农业生产人工成本不断增长。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

  (二)乡村特色产业不强。通过走访企业,我们了解到,生产特色农产品的企业规模小、生产链短,产业集群度低。以湖北省梁子镇铁皮石斛生产基地为例,基地负责人表示铁皮石斛种植、加工技术要求高,其中从鲜品烘焙成干品这一环节目前依赖于浙江的同行,其原因是这一环节技术要求高,如果在本地培训工人,由于是临时作业,难以留住工人,所以宁愿将鲜品运往浙江同行那里进行烘焙处理。

  (三)技术人才支撑不足。通过调查了解,农村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50岁以上人口,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较少。务农人员文化程度一般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农业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推广难,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发展。

  (四)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在调研过程中,部分村民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不想做农活了,希望政府供养他们。一些人觉得医疗费用太高,政府最好全部报销费用。部分村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遇到困难和问题习惯于等政策、靠扶持、要条件,过度依赖政府,缺乏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几点建议

  1。提高乡村治理水平,促进共治共享。一是加强基层组织作风建设。基层干部要解决好农村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需要不断增强乡村治理能力,转变工作作风。在面对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问题时,切实把中央的精神落到实处,为百姓干实事干好事。二是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加大对基层干部法治教育培训,提高他们民主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意识。三是加大乡村振兴工作的宣传力度。在向村民宣传国家各项政策时,进行合理引导,让群众在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同时,摒弃“等靠要”思想,通过自身努力奋斗,实现生活富裕。

  2。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激发内生动力。一是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观光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力争聚集一批特色产业创新性龙头企业,带动特色产业加快升级。三是以品牌意识拓展市场。做响“武昌鱼”、“梁子湖”两大品牌。用“一条鱼”、“一个湖”带响“梁道”、“梁心”等一批产品品牌。

  3。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发展农村经济。坚持增加民生投入,补齐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信息流通等方面的短板,缩小城乡差距。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美化村容村貌。在生产绿色安全农产品的同时,注重发展农耕文化、乡愁等精神产品,打造生态宜居的好环境。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加大对农业新业态的投入,推动农业多功能拓展,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健康农业、快乐农业等,使农业成为人们追求幸福的新产业新业态。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振兴技术人才。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一是加强农业农村干部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干部的培养、配备、使用。二是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引进农业科技人才,提高科学种养水平,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提升农业生产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三是鼓励返乡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士兵、“三新”农民创新创业,使他们成为带动农村发展的生力军。同时,进一步细化扶持返乡创业的相关政策,为返乡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

  助力乡村振兴报告 篇3

  摘要:近些年,近年来,“乡村振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前环境下已经成为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两个主体。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于乡村文化和经济的建设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乡村风俗文化的传承、产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升,都充分发挥非遗的应用价值和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因此,本文对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进行探究。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振兴;产业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会议中提出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看,维系着人们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文化振兴传承属于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展使命,非遗是乡村文化精神的代表和核心,是构成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复杂的大环境推动下,如何加快非遗产业的发展速度,为非遗产业中注入更多新鲜的活力已经成为目前非常棘手且需要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推动非物质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加快乡村经济发展脚步,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一、促进乡村产业特色发展

  全面发展特色精神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和灵魂,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可以扩宽乡村产业的发展空间,逐渐向特色化的'发展方向转变,全面倡导新兴文化产业发展[1]。利用非物质文化产业来推动乡村产业的发展,能够加速乡村产业发展的速度,属于目前乡村振兴的一大主要特色,凸显出当代社会的发展目标。非遗文化自身所特有的文化形态会与当地独特的文化体验活动或者社区的文化表演活动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创造出附属于当地的一种独特文化形态,不仅包含当地的文化精髓,而且还与文化脉搏和生活温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加强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和保护,可以全面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与建设,可以凸显出乡村所具的独特内涵,从而打造出别具一格的新农村气象,更有利于顺应新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2]。举个例子,在广东省马东村,“永春拳”作为非遗项目逐渐渗透在学校的教育中,通过利用非遗文化的优势凸显我国当地乡村文化建设的核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非遗文化保护与人才培养更好地结合,在加快乡村文化发展的同时,能够提高对非遗产业的保护与传承,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

  二、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非遗文化与乡村经济的有效结合对于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具有极大地促进作用,能够全面提升传统工艺技术的水平,提升工艺质量,利于形成集品牌、特色、形象于一体的产业融合,能够全面带动就业,实现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利于带动乡村居民共同致富,提高自身生活水平,同时也可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有力条件[3]。近些年,各个地区都开始注重对非物质文化产业的保护与传承,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探索非遗+新型产业模式,希望能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动下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成为乡村振兴路上引领者。无论非遗与民宿的融合还是非遗与旅途的有效的结合,都将会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推动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的持续性发展。

  三、促进乡村产业品牌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群众生活品质也在逐渐提高,仅仅依靠单一的山水资源无法满足当今时代发展的需求,乡村产业正在向品牌化的方向转变。非遗产业的出现在乡村振兴中起着极大地促进作用,能够实现乡村产业融合性的发展,推动乡村产业品牌化的发展,可以充分凸显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可以使乡村振兴融入更多鲜活的生命力,能够更好地的加速时代发展的进程[4]。例如:山东省潍坊市以纸扎风筝作为当地城市的品牌形象,基于风风筝打造山东省的“非遗文化纸扎”产业化品牌,可以为山东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品牌形象的树立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并且注入新鲜的活力,提升传统非遗民间工艺的水平和质量,确保文化产业助力扶贫目标能够实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为当地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做出一个基点。

  结束语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多个方面推动乡村产业的发展,提高乡村经济发展水平,除此之外,还可以转变乡村产业的发展方向,基于特色文化的发展路线为主,为打造新时代特色乡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基于此,充分发挥非遗在乡村振兴发展中的应用价值,打造独特化的乡村文化品牌,利于稳固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提升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的活力,滿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

  助力乡村振兴报告 篇4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xx年监督工作计划的安排,6至8月份,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方青带领由农业农村工委人员、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代表组成的调研组,先后深入6个乡镇(街道),实地视察部分乡村振兴示范带及其建设项目。召集10个相关部门和东、中、西片12个乡镇(街道)及部分村干部、农业产业带头人进行座谈交流,台风“利奇马”过后又走访了两家农业企业,广泛收集我市乡村振兴工作情况以及对该项工作的意见建议,并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和分析。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成效

  自去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挂帅,成立由50个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和7个专项工作组,出台五年实施意见,召开千人大会,保障资金要素,部门乡镇联动推进,以精品示范带打造和生态休闲产业带项目建设为抓手,全力推动乡村振兴,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示范带建设有序推进。编制完成12条示范带规划并分期实施,突出抓好24个产业带项目建设,截止8月底共完成投资11.75亿元。其中,雁山溪谷·秀丽田园示范带在去年通过温州市考核验收,山水雁楠等5条示范带建设进展顺利。二是特色产业迅速发展。市政府启动了我市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乐耕清耘”的培育工作,铁皮石斛、茶叶、笋竹、花卉苗木、中药材等主导特色农业在各示范带得到蓬勃发展,雁荡山铁皮石斛成功亮相北京世园会;成功打造了下山头石斛田园综合体项目,大荆镇被列入20xx年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三是生态环境显著改善。300多个村开展了环境综合整治,共创成国家级美丽休闲乡村1个,省美丽乡村示范乡镇3个、特色精品村14个、达标村161个,温州美丽乡村标杆乡镇2个、样板村3个。四是农村改革全面深入。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完成。培育了6家温州“三位一体”典型合作组织,建立了1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并建立了农村产权交易管理制度。五是农民收入显著增长。坚持“项目为王”,依托“党建联盟”,多渠道推进村集体增收,去年和今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分别增长21.26%和21.67%。去年,示范带吸引游客30万人次,旅游消费6000万元。同时,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计划,多措并举,深入开展扶贫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层对示范带建设认识存在偏差。目前乡村振兴示范带项目覆盖到的乡村较少且大部分位于乐清东部,面上其他乡村有失落感。不少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主动性不足,等靠要思想较严重。示范带普遍依靠财政资金支持,社会资本占比较低,乡村主体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示范带项目重建设轻管护现象比较突出,而且受土地指标限制,租地建设情况较为普遍,后续维护资金压力较大。

  (二)农村产业仍然不大不强。一是缺少大而强的农业龙头企业,三产融合程度低。除铁皮石斛等少数产业外,各类农业主体大都仍处于低小散状态。农业种养加、农业+旅游+文化、森林康养服务、互联网+农业等产业融合发展不够。二是产业发展缺少资金支撑。不少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依靠村办公楼或者旧厂房出租,持续增收渠道少;一些山老区村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自我造血功能低下,工商资本进入受区位因素、土地指标等限制较大。三是农业抗风险能力低,超强台风“利奇马”给灾区种养业造成重创(全市合计直接经济损失35.38亿元,其中农业损失17.12亿元),非洲猪瘟使养猪业伤筋动骨。

  (三)农村环境提升还需持续发力。一是规划引领不够。乡村规划操作性不强,村居规模化调整之后,规划修编未及时跟上。二是美丽乡村创建氛围不浓。美丽乡村建设进度偏慢,创成覆盖率较低。三是农村环境整治还需提升。乡镇街道建城区之外的一些村庄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农村垃圾、污水、厕所整治工程缺乏专业指导,工程质量难以保障。

  此外,调研中反映较多的还有:农村人才严重缺乏,农技服务队伍力量薄弱;农村文化礼堂管理运行不到位,常态化活动难以持续。

  三、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必须进一步增强政治自觉,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一是在干部配备管理上优先考虑农业农村。要配齐配强乡镇干部,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要加快乡村年轻干部的培养,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二是在要素资源配置上优先考虑农业农村。资金投入、用地配置、金融支持等政策要素都要向“三农”倾斜。特别是对调研中反映较多的农村产业用地需求问题,建议进行专项调查、认真研究。对一些农业临时设施的搭建、自产自销农产品加工展销用地应尽量放宽政策。还应出台一些有吸引力的,支持农村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工商资本下乡的配套政策,并持续发力。三是在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要优先考虑农业农村。在农业保险、农村交通、饮水住房安全、养老服务、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加快补齐短板、完善提高;继续深入做好村集体经济消薄防滑、低收入农户脱贫防贫减贫工作,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尤其是“利奇马”台风造成的惨重损失呼唤我们必须加快完善农业保险制度。要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的品种范围,加大参保的'财政补助力度。保险公司要提高保额,降低保险费率,并合理及时足额理赔,切实提高农业抗风险的能力,增强乡村振兴的信心。

  (二)进一步加强示范引领推进全面振兴。示范带建设应尽量覆盖到更多的乡镇街道和村居,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如虹桥等几大集镇要设带设点,中雁绿道示范带可以延伸到城北秦垟。未覆盖到的地方,要深入广泛宣传乡村振兴的政策和示范带成果,增强乡村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自然禀赋和区位条件设计振兴目标。乡镇街道要克服等靠要思想,积极主动筹措资金,广泛发动社会资本参与,打造自己的示范带、示范点。有关部门要适应乡村振兴战略新要求,整合资金,联动配合,聚焦发力,把示范带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美丽风景线,努力实现以点带面、由线到片的全面振兴。

  (三)进一步引导农村产业做大做强。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重点。各级政府要像重视工业一样重视农村产业振兴。一是重点扶持优势产业。注重品牌带动,大力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国家和省级名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并对同类产品进行整合提高,避免无序竞争。二是推动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农业生产由简单的种养殖模式向高效生态农业转型升级,并拉长产业链,增强农村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电子商务、乡村休闲旅游、森林康养、特色民宿经济等,加快培育新业态。三是推动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引入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在我市建立相关科研基地。努力打造一批产业链条全、示范带动强的现代化乡村产业园、田园综合体等产业发展平台。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三位一体”合作体系和农村要素配置改革,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农户开展经营合作,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发展“一村一品”,带动农民增收。

  (四)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全域美”。一是加强规划引领。结合村(社区)规模调整和新一轮国土规划调整,及时修编村庄规划,在建设用地等方面为乡村振兴预留发展空间。按照市域乡村规划确定的特色村、重点村、一般村,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分类建设,引导村庄个性发展。二是继续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巩固提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成果。深入抓好农村垃圾、污水、厕所革命,认真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特别是建好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终端设施;继续抓好截污纳管扫尾工作,加快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拆除一些难以改造提升的公厕,可采用嵌入式公厕替换。广泛开展“一村万树”、农家庭院绿化美化等,不断增强农村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三是重视农村环境设施建设工程质量和后期维护问题。要加强对农村建设工程监管,积极探索解决公用设施后续维护资金来源问题,避免因质量问题或维护跟不上而影响使用、造成浪费。同时,示范带建设、乡村产业振兴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离不开人才、文化和组织振兴的支撑。农村本土人才、职业农民的培育,乡村文化建设和乡村治理水平的提升也要不断加强,同步推进。

  助力乡村振兴报告 篇5

  农村电子商务是农村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的新亮点,有效促进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在引领城乡消费内需、重塑产业结构及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县商务局以电商助农为主抓手,全力抓好电商助农的各项政策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经验做法

  (一)深耕农村电商

  利用“农粮驿站”平台,将固镇县分散的农产品在县级运营中心集中后,统一对接市场销售。通过网络把分散的一家一户小生产和全国大市场连接起来,村里最常见的农产品烤鸭蛋、五彩花生、绿豆皮、生态大米等农产品通过网络变成“网红”产品。“农粮驿站”建立了村户企联动的利益联结,通过对户内产业整合、产业提升、包装升级、品牌培育等方式,带动了一批初具规模的家庭作坊发展,小农户的`家庭生产已经成为“农粮驿站”电商平台的货源生产线,大幅增加了农民收入。

  打造固镇县区域公共品牌“皖美固香”,并入驻垓下遗址游客中心,通过“旅游+农产品”,进一步推广宣传固镇特色农产品,努力打造全国知名网货品牌。

  (二)创新模式,助力增收

  “电商企业+脱贫边缘户”模式。组织引导电商企业深入脱贫边缘镇村开展产销对接,与脱贫户签订购销协议,量身定制“一对一”精准帮扶计划,通过产前订单认购、产中技术指导、产后打包销售等措施,解决了脱贫户边缘户“买难卖难”问题,实现企业发展、脱贫户增收“双赢”。全县电商企业帮扶代销贫困户鸭蛋、土鸡蛋、干豆角等农产品。绿鑫生态、志诚工艺品、争华羊业等多家电商企业通过企业务工、产品销售等形式,增加脱贫边缘户群众收入。

  “电商培训+脱贫户”模式。加大电商人才培训力度,制定年度电商培训计划,有计划的组织乡镇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和脱贫户,系统开展电商基础、实操技能等课程,大幅提升镇村干部群众对电子商务新型产业的认知度,转变思想观念。并开展脱贫户专项电商培训班,培训200余人,积极带动脱贫户通过电商渠道实现增收。

  (三)带动产业发展

  建设县电子商务产业园,用此培育、孵化初创电商企业。通过开放共享降低运营成本,向创新创业者提供低成本的创业场地、设备设施、宽带网络、商务服务等基础条件和服务。

  不断完善电商产业园服务功能,实现软硬件配套建设,设置公共服务平台、跨境电商推荐中心、农特产品展示中心、电商培训中心、咨询服务中心、摄影服务中心等,为入驻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自主研发出“固镇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极客云谷物流管理”两个平台,为企业提供精细化管理网络系统,实现网上申报、网上咨询、实时答疑、政策查询和物流管理等功能。

  二、工作成效

  一是我县摸索实践出具有固镇特色的《建立“农粮驿站”电商平台带动贫困户自有农副产品销售——安徽固镇电商扶贫实践模式》,成功入选国际减贫110个优秀扶贫案例。初步形成了“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体系。20xx年上半年利用“农粮驿站”平台有效帮助84户脱贫户销售蔬菜(大白菜、草莓、粉丝、干豆角等)15000余斤、蛋类(鸭蛋、土鸡蛋、鹌鹑蛋等)3860个,畜禽类多3500余斤,金额达8万余元 ,解决农村脱贫户的销售难题。

  二是开展电商助农活动,通过直播带货实现农产品上行。帮助连城镇销售贝贝南瓜3550斤,石湖乡皇冠梨4016斤,新马桥镇秋月梨2910斤,刘集镇蜜薯10000斤,濠城镇金丝皇菊20000余朵,通过微信小程序帮助脱贫村石湖乡后马村、仲兴乡棠棣村、城关镇张桥村销售农产品红薯、豆角等实现增收84434元。县域农副产品得益于电商联通,销往全国各地。

  三是建立县域三级农村电商网络,通过规模化生产、技能化培训、品牌化加工、公司化网销促贫困户稳定可持续增收,走出了一条可推广的固镇县电商扶贫之路。利用“互联网+”销售架设了消费者直接采购贫困户农产品的“桥梁”,自下而上打通了贫困户对接市场销售的瓶颈。“以购代捐”促家庭产业的发展,解决了贫困群众动力不足、致富技能较差和农产品品质落后的难题,通过线下体验,线上选购,送货上门的全方位服务,为市民带来便利,为乡村产业发展带来更大机遇。

  助力乡村振兴报告 篇6

  根据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要求,市科技局对20xx年承担的“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重点工作任务进展情况进行认真总结,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市科技局根据我市产业发展需求,20xx年,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主线,以全面提升发展质量为导向,依托科技特派员服务平台,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美化等工作重点,积极探索科技人才服务农业农村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创新科技特派员工作机制。

  把科技特派员联系协调工作直接延伸到农村基层,形成区乡一体、上下联动、左右贯通的组织管理体系。全市科技特派员实施科技开发项目82个,推广新技术新品种120个,创办企业28个,43名科技特派员获得了绩效奖励,兑现奖励资金38400元。

  科技特派员通过提供咨询、技术服务、项目领衔等模式,服务农民17265户,其中16585户农户实现增收,发放科普资料18000份,有效带动188户贫困户脱贫。积极实施“三区”人才计划。坚持分级负责,按照“分配指标—选派到位—开展服务—考核验收—总结评价”程序选派科技人员开展服务。经过实践与探索,初步形成了“选派人员+龙头企业+基地”、“选派人员+农业协会(基地)+农户”、“选派人员+家庭农场+农户”等工作模式,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

  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高校院所的人才、项目、成果等优势,创建国家级星创天地、省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等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20xx年,10家科技特派员工作站获得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项目150万元资金支持,2家星创天地获科技部备案。我市现有国家级、省级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17家。其中国家级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各1家,国家级星创天地4家,省科技特派员工作站11家。

  三、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保障机制建设。

  根据市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两个中心”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精神,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发挥农业科技引领作用,促进乡村战略实施。20xx年,我市3家农业企业获省级重大专项、省重点研发项目立项,共获资金支持500万。1家国家级星创天地获100万政策兑现。对全市科技特派员开展绩效评价,对优秀科技特派员给予奖励。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通过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的示范,带动一批农民转型升级为农村实用人才,形成富有层次、结构合理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同时,还要积极引进外来人才,循序渐进,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生产、爱农村工作的有长远规划战略型眼光人才加入到乡村振兴的队伍中来,才能更好更快打赢脱贫攻坚战,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助力乡村振兴报告 篇7

  为全面贯彻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早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20xx年初,宿州农商银行正式启动“整村授信”工作,计划3年内实现辖区内行政村全覆盖,以实际行动践行普惠金融,打通金融服务乡村的“最后一公里”。

  党建共建,形成金融联盟。宿州农商银行党委对接宿州市、埇桥区金融监督管理局,党支部强化与乡镇党委及村党组织的深度融合,开展“强化党建引领 助力乡村振兴”结对共建活动,探索打造地方党支部主导、宿州农商行党支部配合、农户积极参与的党建共创模式,与当地政府建立起“党建金融联盟”。28家乡镇支行分别与村两委举办“整村授信”签约仪式,充分发挥农商行人缘、地缘等独特优势,把该行“整村授信”工作和政府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有机融合、一体推进。截至9月末,该行已完成辖区内160个行政村的签约工作,预计信息采集面可覆盖15万户农户、64万人口。同时,行党委把支部委员、后备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和优秀党员充分发动使用起来,组成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过硬的金融服务党员小分队,主动走村入户,做好农户信息采集、金融政策宣传、金融产品营销等工作,截至目前已实现一村一名“金融助理员”。

  扩大宣传,营造良好氛围。综合利用乡村大喇叭、支行跑马屏、微信公众号、官网等渠道,在各村公共服务中心布置宣传展板、横幅,组织村民召开现场会集中讲解,支行人员入户宣讲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不间断、零距离、面对面”地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整村授信工作宣传活动,营造浓厚氛围。印发20万份“整村授信”业务明白纸,明确“整村授信”工作目的、流程、办理资料等,基本可实现签约行政村农户户均一份。综合宣传防范电信诈骗、断卡行动、个人征信等金融知识,第一时间将最新的金融知识送到田间地头,解答村民面临的金融疑问和难题,提升乡村群众金融素养及金融风险识别能力,优化农村信用环境,让“信用即荣誉、即资源”的理念扎根乡村,深入人心。

  升级服务,确保工作质效。加强数据采集,组织专员到各自然村开展业务培训会,与村委会工作人员面对面交流信息采集工作方法、标准、注意事项,实现数据采集完整高效准确。实行日通报制度,明确“整村授信”工作要求和时间节点,建立信息采集工作交流群,一天一统计,推动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发挥“拎包银行”作用,党员服务小分队三个人一组,利用移动营销助手,现场为符合条件农户办理授信,指导村民下载手机银行,讲解贷款申请及放款操作流程。丰富金融产品,发挥以易贷卡为依托的产品优势,积极打造“信息+信用+信贷”模式,推出“党建引领农e贷”“农户贷”“村干贷”“收粮贷”“种养贷”信贷产品,满足不同主体借款需求。差异化利率定价,按照信用等级实行服务优先、利率优惠、期限与生产周期相匹配的.原则,强化农户信贷支持和服务力度,切实突显该行信贷产品惠农支农的实效。截至目前,该行已采集农户信息近3万户,授信金额15亿元,用信金额达8亿元。

  “整村授信”是宿州农商银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让乡村群众感受普惠金融的温暖,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贷款贵的实际问题,是该行坚守农村主阵地的重要方式。下一步,该行将进一步加大农村地区信贷投放力度,持续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大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有效发挥农商行金融助力“三农”主力军作用。

  助力乡村振兴报告 篇8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深刻理解“五个振兴”内涵,把握“五个振兴”之间的关系,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我局按照县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要求,积极开展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总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澄城县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澄城县地处渭北旱塬,辖九镇一办,全县人口40万,农村人口8万多,耕地面积70万亩,主导产业有苹果,生猪。近年来,由于政策的不断出台,政府的持续引导,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农村产业种类和结构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作物的面积也不断增加,大棚蔬菜,花椒,樱桃等产业不断扩大,带动部分农户收入较快增长。20xx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879元,比上年增加941元,增速9.5%。

  二、我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存在的问题

  1、全县产业已经基本形成沟北种植业以中晚熟苹果为主,辅助有粮食及其它经济作物,沟南以梨、桃、葡萄等杂果类为主,其它大棚为辅。县中以经济大棚为主。但纵观全县产业,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程度依然较低。一是合作社带动效能并不突显,部分合作组织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服务功能不强,社员与合作社之间缺乏凝聚力,管理跟不上,产品规模小,市场分散,难以发挥合作社抱团效应。以极少的人管理较多的地这种现象还并不多见,家庭农场也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农业总体效能还没有发挥全面,投入产出比较大。二是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各类农产品知名度不高,市场占有率小,产业链条短,缺少大型龙头企业带动,绝大多数农产品仍然以卖原料为主,即使是简单的清洗、分装、预冷、储藏、加工也很少。三是规模化基地设施建设不配套,全县还有部分乡镇尽管果园面积很大,但是由于果园基地水、电、路、渠基础设施不配套,抗拒自然灾害能力低,发挥不了示范推广,宣传带动作用,造成发展后劲不足。四是品牌创建意识淡薄,品牌效益不明显。一些企业和部门对品牌建设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投入不够,还未形成抓品牌建设的强烈愿望和紧迫意识,知名品牌少,产品规模小,市场分散,难以形成培育品牌的合力,农业品牌培育力度不够,知名品牌总量少,销售渠道主要以线下为主。对于乡村电商、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工业强镇、新型经营主体等的培育和建设力度更是很小。五是果业生产标准化程度不高,造成产品质量不高,且果品基地“三品”认证面积较小,商标注册、管理、品牌使用方面还不太规范,品牌效益不明显。

  2、乡村人才较少,制约着农业产业向好发展。全县农村人才匮乏,大多以留守老人和妇女为主从事农业生产,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他们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明显不足,尤其表现在对农业生产技术运用方面,新信息掌握方面,对市场行情的把握方面,农产品品质提高方面等等。这就直接导致了农业供给侧改革进展缓慢,农产品质量难以提升,规模化生产进展缓慢,先进技术很难普遍运用,农业产业短时间内很难兴盛。一是乡村人力资源匮乏,人才队伍结构欠佳。我县乡村实用人才存在老化,弱化和退化的三化现象。从年龄结构上看,45岁以上的占比较多,35岁以下的乡村实用人才较少,缺乏后备力量,文化程度不高,我县乡村实用人才学历层次较低,人才分布不均衡。二是人才队伍总量不足。我县乡村存在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劳动力以自发进城务工或经商的方式大量外流,有许多在外闯出天地的`人从此留在了城市,基本不回村,同时,随着城镇化建设的迅猛推进,城市的发展理念,生活环境,基础设施,教育资源,公共服务等要素不断吸引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人力资源双要素匮乏,致使乡村发展中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显现和突出。三是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当前乡村对现有的实用人才缺乏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特别是优秀的乡村实用人才没有得到相应奖励。同时,电视,网络,微信,报纸等各类媒体对乡村实用人才的典型事例报道较少,影响了乡村实用人才的积极性。

  3、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就是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更好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但目前家风淡泊,民风不朴,乡村文化底蕴正在流失,人的思想不能跟时代所要求的同步,对推动乡村振兴是极为不利的。

  4、从全县整体来看,农民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落后,生活污染、生产污染较大,农民生活观念和生活作风守旧,存在有新房没新村,有新村没新貌的问题。加之未脱贫人口多为无劳动能力、残疾、长期慢性病等救助型为主的深度贫困群体,贫困户自身脱贫能力较低,社会兜底任务较重。

  5、乡村生态环境欠佳。一是部分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认识不到位。随意丢弃生活、生产废弃物,到处排放污水等陋习短时间内难以改变,致使“脏、乱、差”现象难以彻底根除。二是乡村环保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依然存在。乡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落后状态,大部分乡村没有建立有效的生活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部分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对水源地保护和生态环境改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三是农业废物综合利用率低,畜禽养殖污染日益加重。大棚蔬菜,地膜覆盖已在广大乡村大量使用,对土壤质量构成污染,农作物秸秆利用方面,仍大量存在焚烧秸秆现象,是造成大气严重污染重要来源之一。在畜禽养殖过程中,农户散养和小规模养殖占主体,畜禽粪便随意堆砌排放,基本未做无害化处理及肥料化利用,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三、现就如何深入推进我县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几点建议:

  1、大力发展农业产业,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坚持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为抓手,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形成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特色突出、层次鲜明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一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同时,大力发展畜牧养殖,积极发展果蔬园、自采园、农家小院等休闲农业,努力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努力打造区域特色鲜明、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集群,着力构建粮经饲兼顾、农牧特并举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二是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严格坚守耕地红线,坚持绿色生产,积极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积极推行节水节肥节药的绿色生产模式;着力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三是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积极吸引有实力、懂技术、会管理的优秀人才参与农业经营,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努力让农民在创新经营中更多受益。四是进一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按照扶持大龙头,狠抓深加工,拉长产业链的发展思路,认真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项政策,增加对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投入,积极推进农产品产地加工和精深加工,倾力打造具有澄城特色的“农”字号食品品牌。五是突出抓好品牌农产品生产标准、加工标准、流通标准和质量安全标准建设,建立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监管体系,为品牌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2、加大人文建设,推动乡村振兴

  推动人才振兴,就是要通过留住一部分农村优秀人才,吸引一部分外出人才返乡和一部分社会优秀人才下乡,以人才汇聚推动和保障乡村振兴,增强农业农村内生发展能力。一是鼓励有志青年下乡发展、返乡创业,带动群众致富;二是大力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加强职业培训,培养出爱农村、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三是通过政府正向奖励,正向宣传,让优秀人才特别是创新能力强,对周边农户有较大作用的乡村人才被社会所认可,很大程度上调动农村人才的创业创新智慧和热情。四是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合理制定实施村干部培养规划,拓宽村党组织书记选拔途径,保障和提高村组干部待遇,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真正发挥“头雁效应”。

  3、促进乡村文化建设,推进乡村振兴。

  一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重塑乡规民约,弘扬公序良俗,遏制社会不良风气,改善邻里关系,净化乡村风俗,发展新乡村文化,形成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文化新局面;二是将乡村经济振兴与文化振兴结合起来,在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找到经济振兴的文化增长点,重点是以旅游业带动城乡融合发展,把城市消费者对美好乡村的向往需求与乡村供给结合起来;三是挖掘乡土文化人才,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保护乡土风情、传统村落等,让乡土文明在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中绽放新的活力;四是抓好“三治”:抓好德治,不断提高村民思想道德水平;抓好法治,让村民知法、懂法、守法;抓好自治,村民要加强自主管理、自主经营、自我学习,不断提高整体素质。

  4、加强环境治理,推进乡村振兴。

  一是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垃圾分类及无害化处理。二是加强污染治理,减少农药化肥使用,发展绿色农业。三是深入开展乡村环境整治。巩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深入推进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完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使用制度。

  5、加强扶贫治理能力,推进乡村振兴。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其中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重点。强化扶贫治理,提高扶贫质量,让农民富起来是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指标。要进一步加强监察治理,进一步完善乡村基层组织,实现乡村从“熟人社会”到“规矩社会”的转变。

  助力乡村振兴报告 篇9

  壶关农商银行全面贯彻落实省联社“百行进万村 争创主办行”活动要求,以“整村授信”为抓手,找准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和实体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持续推动网格化建设,全面下沉工作重心。截至目前,壶关农商银行已完成整村授信累计13126户,金额170212.78万元,发放涉农实体贷款11589户,金额123625.19万元。

  强化党建引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作为地方金融主力军,壶关农商银行党委积极运用“党建+金融”营销模式,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主动对接当地党委、政府,结合整村授信实施精准营销,进村召开整村授信会,聚焦“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等,不断创新金融产品,优化服务手段,做到合理信贷需求全覆盖。定期对工作进行总结经验,持续推动“百行进万村 争创主办行”活动有力有效实施,筑牢金融服务地基。

  做实网格营销,确保金融服务到位

  壶关农商银行坚持“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在全行开展网格营销,将网格片区细化至网点、个人,通过开展“进社区、进乡村、进园区、进企业”等“八进”活动,全面营造出全员开展“三全”营销的积极氛围。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客户信息台账,建立立体化金融客户信息网,进一步打开“整村授信”服务面,延伸金融服务触角。

  打造全产品矩阵,提高涉农贷款投放

  壶关农商银行细致分析县域资金流向,上下拓展,左右营销,抢抓当前县域便民服务倾向,全力营销晋享E付等产品,引入各项代理服务业务,进一步拓宽市场服务范围。以助力乡村振兴和发展普惠金融为重点,大力开展以“整村授信”为依托的普惠金融服务,因地制宜创新信贷产品,进一步优化申贷渠道、简化办贷流程,做到涉农贷款优先投放,不断提高信贷支持深度、广度和精度,切实解决广大客户融资难、融资慢的问题。

  助力乡村振兴报告 篇10

  兰考县位于河南省东部,总面积111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7.7万,是焦裕禄精神发源地、全国率先摘掉贫困帽子县和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近年来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及特色产业发展战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产业发展链条和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形成了“兰考新三宝”特色品牌(兰考密瓜、兰考红薯、兰考花生)。

  兰考县科协抓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历史机遇,积极响应党中央和中国科协关于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号召,针对本地特色农业发展战略和农民科技致富需求,积极探索、大胆实践,艰苦奋斗、迎难而上,将焦裕禄精神与科学家精神紧密结合,成立了兰考县“一懂两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科技服务团,先后技术指导蜜瓜大棚4500座,6500亩;红薯2.6万亩;花生4万亩;温室蔬菜大棚520座,1620亩。建立科普示范基地9个,培训农村电商技能人才710人。通过电商平台帮助农民销售红薯50万斤、蜜瓜10万斤。举办“田间课堂”83次,培训农民5600人。

  (一)自立自强,有为有位。

  兰考县科协仅有3名工作人员,工作力量薄弱,物质资源贫乏,是典型的“四缺”基层科协组织。面对事业发展的诸多制约,他们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主动作为,大力发扬焦裕禄同志的“三股劲”,针对本县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和农民科技致富需求,团结带领本县农技专家和乡土人才开展科技服务,下沉科技服务资源,为群众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获得了群众的信任,赢得了兄弟部门的喝彩,探索出了一条科协带动专家以一带十、倍增服务效能的新路子,这支由科协主席任团长、农技专家和乡土人才组成科技志愿服务团从2年前的50人发展到了现在的200人,有效弥补农村科技人才不足的短板,成为兰考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一个响当当的名片。2019年3月和2021年2月,时任县委书记蔡松涛、李明俊先后在兰考县三级干部会议上,对县科协开展科技志愿服务工作提出了表扬。

  (二)组织成网,示范先行。

  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的特点,县科协先后发起成立了“兰考县红薯协会”、“兰考县花生协会”、“兰考县小米协会”、“兰考县葡萄架王庄农技协”、“兰考考城小胡庄农技协”等11个协会,入会会员达1000多人,组织动员科技志愿者3000多人。

  各农技协会长多由科技服务团成员担任,他们在田间地头“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领着农民富”,不但为群众提供种植技术,还利用电商平台积极与市场对接,打造销售平台。这些协会从成立之初,就扎根于农户日常生产实际,有天然的亲和力,通过“一做、一带、一领”的示范,快速形成服务网络,对农民进行广泛联结。

  结合全县稳定脱贫奔小康工作,县科协及时引入现代化的种植方式,进一步增强服务的能级,在产业发展初具规模的乡村,建立2个现代农业科普示范园和7个科普示范基地,并前瞻开展新型农产品营销人才培训,目前4个电商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共培训电商人才460人,发展科普示范户100户。兰考每年农作物种植面积约80万亩,近年来科技服务团服务覆盖面积就达40余万亩。

  (三)快速响应,服务入户。

  兰考县科协时刻把问需于民摆在首要位置,通过面向全县16个乡镇(街道)400多个行政村(社区)的'种养合作社、种植园区发放问卷,广泛征求群众对科技服务工作的愿望和需求。围绕全县乡村产业发展需求,组成7个由首席专家带队的科技服务组。

  每个服务组由一名首席专家带队,负责制定本组的科技服务方案,评估服务效果。科技服务团设有服务电话和微信工作群等信息网络平台,收到科技服务求助信息后,第一时间到达求助地点为群众提供免费科技服务,打通了科技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科技志愿服务信息化对农业生产一线需求的精准把握,极大地提升了服务的有效性,同时大量活跃需求的不断生成,使科技服务团的工作覆盖实现了倍增效应,也对提升科技志愿服务的信息化水平拓宽了发展空间。

  (四)一呼百应,立信于民。

  县科协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在科技助力精准扶贫过程中,强化服务意识,通过科技服务团架起了科技人员与广大农户心心相印的桥梁,也为各类实用技术人才将所研所学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人民群众提供了广阔舞台。2021年,他们在新冠疫情、洪水灾害轮番冲击的情况下,应部分乡镇、村委、农技协会、种植合作社和种植户的要求,分别到30多个村开展科技志愿服务,针对果树修剪、蜜瓜种植、大棚蔬菜管理、红薯育苗、小麦春季管理等问题对群众进行技术指导,很好地解决了农民的急难愁盼,体现了科协组织为民办实事的良好作风。

  近年来,经他们技术指导和培训服务的贫困户,许多都成了当地脱贫致富的典型。建档立卡贫困户任杰一家,原来人均年纯收入不足2000元,在科技服务团的大力帮扶支持下,建了4座蔬菜温室大棚,年纯收入达20多万元,全家7口人,人均年纯收入近3万元,实现了稳定脱贫。

  (五)会村结对,助力党建。

  兰考县科协党支部先后与小宋镇东邵岗一村党支部、葡萄架乡杜寨村党支部、三义寨白云山村党支部等9个农村党支部结对,启动了“支部连支部 共建科普示范村”活动。兰考科技志愿服务团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发挥智库和科普作用开展党日活动,组织科技服务团的专家们和结对村党员干部一起组织开展义诊和科技志愿服务进万家、进校园、进园区活动,在乡村群众中营造了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2020年,他们结对的东邵岗一村获得了兰考县“基层党建红旗村”和“稳定脱贫奔小康红旗村”两项荣誉。

  助力乡村振兴报告 篇11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要与乡村振兴规划有机结合,非遗工作者要从“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树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重大责任观念,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融入到乡村振兴行列之中,让新时代文物工作紧扣乡村发展振兴主题,做好文物保护与发展工作。

  传承非遗文化,筑乡村振兴根基。近年以来,为继续加强黔东南的乡村振兴和产业转型,黔东南发展旅游业结合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游客呈现出一个又一个多彩的旅游盛景。黔东南主要以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风土人情融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上,给游客一种毫不违和的美感,让游客可以深入了解到黔东南的发展历史。

  如今来到黔东南观看文化遗产的游客越来越多,这些游客也将继续帮助宣传黔东南的文化,帮助黔东南的旅游业和乡村振兴进一步向前发展。

  传承非遗文化,做实乡村主题。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也可为乡村全面发展打下的重要文化基础。黔东南文化复兴融入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不仅可以进一步加快保护,还可以利用黔东南乡村振兴的契机,进一步保护和传承黔东南的非物质文化。同时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还可以使用现代科技的手段去为传统文化保护助力,平衡传统与发展的关系,促进乡村文化遗产活化应用。

  活态化传承,保护文化遗产。黔东南进一步制定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相关举措,在当地建设了民俗生态博物馆等,加强了对古建筑、古民居等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且进一步确立了相关文化遗产的.保护工程,确立了乡村振兴战略中关于文化保护的基本实施方法和做法。这样的做法既可以让本地群众和外来的旅客铭记黔东南的乡土文化和传承文化,还可以继续为中华大地的优秀传统文化保存一份根基,以活态的形式传承,以创新的方式继续推动黔东南本土文化的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报告 篇12

  十年前,xx乡作为xx县整乡搬迁的下山脱贫乡镇,不少农户下山搬迁到县城周边生活,村里的房子、田地、山林被大量闲置,乡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十年后,xx乡大力发展精品民宿,一些贤才能人返乡创业,乡村重新焕发新活力。调研组针对xx乡基层党组织如何利用民宿经济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课题,展开深入调研,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xx乡是xx典型的山区乡镇。20xx年以来,该乡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地理气候、生态资源和乡村优势,高起点、高标准推进精品民宿建设。截止目前,全乡共有中高端民宿、农家乐27家,床位283张,餐位1500余个,共接待游客50余万人,xx山居民宿的集聚效益和经济效益日益凸显,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增强。

  一、xx乡民宿经济发展的成效与启示

  (一)品质引领,政府主动作为。

  一是高起点,开展规划设计。引进国内外知名团队参与规划建设,先后与清华大学、哈佛大学等团队开展紧密合作。如平田村26幢民居由多个知名学院的团队联合设计施工。在政策处理之初,村两委干部主动参与难题破解,村民思想不通,实行党员联系户包干制度落实;村庄建设进度延缓,村两委干部齐上阵,确保按时完工。

  又如,20xx年8月第一家精品民宿“过云山居”试营业,三年多入住率稳定在90%以上。业主与村集体良好互动,多次参与“主题党日”志愿者服务,为村民送上寒冬里的暖阳;20xx年以来,南京先锋书店、云夕酒店、榔树民宿综合体等先后入驻xx,期间,村主要干部全程参与,营商环境和谐。

  二是强整合,建设基础设施。xx乡统筹整合,全域谋划,结合六边三化三美、五水共治、传统村落保护等工作,整合资金,在道路建设、村庄环境整治、自来水提升、污水治理等方面优先考虑民宿发展村的.配套建设,加大政府投资力度。20xx年以来,共投入政府资金3000余万元用于村庄和民宿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三是优保障,提供高效服务。如何利用民宿发展助推村集体增收,xx乡陈家铺村、西坑村、庄河村走出了一条盘活存量资源的道路,将村闲置房产、土地、山林等统一租赁到村集体,为客商提供优质资源。做好政策处理和要素保障工作,主动对接民宿项目建设各阶段存在的。难题破解,形成乡、村、民宿三方联动模式,为业主提供优质服务。

  (二)内涵发展,民宿共建共享。

  一是立足当地,深挖特色。坚持高品质的规划设计,现已营业的过云山居、云端觅境等除了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也充分展示了在地文化,挖掘和突出当地文化元素,乡村特色,在保留中创新,在创新中显品质。

  二是发挥优势,融入乡村。一方面通过举办萝卜节、乡村音乐节、乡村论坛、艺术沙龙等风格各异的活动以及与村民共过传统节庆等形式,进一步融入农村、农民。另一方面村两委邀请设计师、专家等参与村庄建设,为村庄发展把脉,聘请了王维仁、张雷、叶胜海等7人为乡村振兴顾问。

  三是注重长效,打造品牌。重视民宿自身文化品牌的建设,积极研发符合民宿特色的logo、伴手礼等,开展员工服务、礼仪等培训,组织参加管家、厨师比赛等。

  (三)强村富民,助推乡村振兴。

  一是民宿带动“双增”。xx民宿已初步形成了以江苏、温州、上海、杭州等城市为主的客源市场,民宿经济进一步壮大,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500余人,间接带动相关行业就业1000余人,村集体年增收40余万元。

  二是民宿促进产业。通过民宿的健康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新成立香榧、番薯、果蔬等村级合作社4家,全乡生态循环农业、文化产业、全域旅游等发展势头良好。

  三是民宿改善乡风。随着优秀人才的乡村回归和深入参与,“乡村振兴”讲习所孕育而生,社会治理格局发生新变化,文化修复、人心修复于无声处改变着乡风民风。

  调研组也发现xx民宿发展存在一些短板,如民宿的融合度不高,“民宿+文化”、“民宿+农业”等深度挖掘不够,功能比较单一,缺乏与生活习俗、生态资源、农业生产的深度融合;民宿的同质化现象,一定程度上存在自然景观类似,文化特色相同,不能充分体现民宿主人独特气质、内涵,“故事分享”不多。

  二、xx乡民宿经济发展的建议

  根据xx乡民宿旅游开发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调研组提出如下发展策略。

  一是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乡村民宿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应始终放在“乡村振兴”和“三农”战略的大背景下谋划,否则就丧失了生命力。下一步,要树立与村集体、村民共融共生的发展意识,最终于村集体之间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二是深化一二三产融合。要鼓励民宿业主树立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行业特色、空间要素、民俗文化的深度融合意识;要加强对当地原汁原味的人文环境保护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做好“民宿+文化”、“民宿+农业”等文章。

  通过五年的探索和发展,xx乡在民宿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坚持以党建引领村庄发展,在城乡融合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乡村文化复兴、生态环境保护、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治理有效等方面走出了乡村振兴的“xx模式”,为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迈出了新步伐。

  助力乡村振兴报告 篇13

  叶县地处中原腹地,20xx年5月9日,经省级专项评估检查,达到脱贫摘帽标准,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当地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在政策的扶持下发生了巨大的发展与变化。为实地了解叶县乡村振兴的实施情况,新发展阶段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专项调研队深入叶县开展了为期10天的调研活动。

  政府表率,守好乡村振兴第一线

  在进行调研之前,团队首先来到了乡政府,与政府人员进行交流关于接,乡长很热情的招待了我们。进入乡政府的庭院,一个悬挂"乡村振兴局的房间映入眼帘,队员们不由得感到好奇。在和乡长交流进程中,队员们了解到,建立"乡村振兴局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多层次、立体化帮扶机制,凝聚各方力量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与此同时,乡长还说:"为了渡过五年过度时期,我们安排了专人负责,一方面建立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建立稳定的提升机制,保证脱贫成效持续稳定发展,我们希望经过国家政府人民的共通努力,早日实现乡村振兴,我们苦一些累一些不重要,看到农民们过上好日子我们就满足了。乡长的话虽然质朴,但却道出了工作在乡村振兴一线的工作人员的心声。听了乡长的话,队员们信心实足,迫不及待地想要展开调研工作,深入了解乡村振兴的成就。

  因地制宜,接合实际谋求发展

  在乡长的引领下,队员们经过了大片的土地,乡长介绍说:"我们根据我们这里的各种条件,进行合理的计划,规模种植,这一块是村民们的葡萄园,每年夏天葡萄就是村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我们种植的葡萄纯天然无污染,使用农家肥,废物利用,葡萄长势良好,味道甘甜,在附近的村庄小有名气,成熟期间每天都有很多外村人来采购,明年我们乡准备扩大种植面积,争取成为我们乡的代表。我们前面还种植有莴笋,现在不仅向我们村超市供应,附近村还有县城我们都是供应商嘞!

  乡长的语调里透露着骄傲与自豪,更让我们志愿者关于接下来的调研充满信心!热心的乡长还摘了葡萄送给我们调研的队员,正如乡长所说,在过去的精准扶贫与现在的乡村振兴中,因地制宜,不随波逐流,很多时候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

  敢于创新,不走老路追求进步

  在去往许庄村的路上,队员们看到路边园圃刚刚用白色的小篱笆围好,在群山环绕之中一片山清水秀,一行人到旁边的民宿。调研结束后,民宿老板和我们闲聊,告诉说:"以前这一片环境很好,山清水秀的,但就是很少有人来观光,这我们闲着也是闲着,想着把在这一片都修剪修剪,增加点娱乐设施,又在山下这一片盖了民宿,弄成了个小型的旅游景点。

  队员们了解到,经过乡里帮助宣传,现在这个小型旅游景点在附近也算比较有名的,每年节假日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这里,住上三四天,孩子们在这玩的开心,家长们也在这得到了放松。可能以前很少有人想着不走寻常路,但近几年来政策好,支持也到位,这种创新的模式在村里面有很多,村民们很多都不走以前的老路了,进步发展很大。而这种模式形成了独特的致富之路,有力的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勇担责任,鄙视等靠要肩责于肩

  在走访的进程中,曾为贫困户的吴文贵向我们吐露:"我原来是贫困户,这几年,国家的政策好,乡里的'扶持力度大,亲戚朋友都鼓励我说,脱贫还得靠着自己。我一想也有道理,刚开始养了几只鸡,下的鸡蛋我去卖,这天天收入也有。后来开始养了鸭,鸳鸯,再后来养了猪,村里面定期来给猪打疫苗,这一年下来收入很可观,我也顺利走出贫困。看新闻说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很有感触,这些是当国家为人民做实事,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以前的时候村里的贫困户们都不愿意自己干点啥,一心想着政府给我办,我饿不着冻不着,不用操心,其实我自己走出贫困之后,才觉着过去精准扶贫进程中的想法得改变,得让农户们自己有动力,不去等、靠、要,自己的责任自己担,只有这样,乡村振兴的脚步才能更快。

  吴文贵的一番话给队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很多时候会成为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只有自己内心有动力,才想真出力。而在后续的调研中,队员们很开心地发现有这样思想的农户有很多,他们逐渐摸索出来了致富之路,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天的调研很快结束了,晚上队员们在总结工作的时候都关于叶县的乡村振兴赞不绝口。可见,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发展已经深入人心,叶县的乡村振兴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