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评课稿

时间:2024-11-29 07:44:51 其他 我要投稿

《二泉映月》评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评课稿编写工作,所谓评课,是指对课堂教学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评估,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课堂上的教育行为作出正确的解释。那么你有了解过评课稿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泉映月》评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二泉映月》评课稿1

  今天听了一节小学五年级语文《二泉映月》的专家课堂录象,感触颇多,在这我想说说自己的几点体会,当然不能说评课,只能说听课中的一些感受记录下来而已。

  其中有过疑惑,有过思考,有过惊叹,之后便是小小的领悟与收获:比如说专家对教材作了大胆取舍,并没有逐字逐句来分析理解,而是精心设计了引导性的问题,切准关键之处。

  以一个“听”字引出第二段的学习,先让学生找找阿炳失明之前是怎么听的,有一个“十年前”的印象,而第二段的关键就是师父的话,扣住重点词“奇妙”,然后直接跳过十年的经历,来看结果,先让学生形成一个强烈的对比,两次听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十年后听到了“叹息、哭泣、倾诉、呐喊”而不是神奇美妙的声音。

  在进行词语理解时,老师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体验,尽量还原人物原有的生活状态,学生在情景中与人物产生共鸣,再次让学生听到了,也读出了“深沉的叹息,伤心地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像这样的亮点凸现的地方就值得我们捕捉,然后细细品位一下。

  在比如,课堂中老师的评价语用的很好:

  师:你们紧张吗?

  生:不紧张,而且还有点兴奋。

  师:你很适合做演员。

  在引导上,老师也很有艺术,首先放出了音乐,这样渲染了课堂气氛,使学生能随着音乐进入阿炳那凄苦的,悲怆的世界里。情境创设的很好,听后,老师出示了问题:你们听完后有什么感受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教师引导词用的'也很好,语调此起彼伏,扣人心悬,学生随着老师那充满感情的声调,逐步的进入了阿炳的凄惨的世界里。

  学生回答的很踊跃。老师很会调动学生的情绪,在理解阿炳的凄凉困境上,引导的很到位,一个活生生的阿炳就像站在大家的面前一样。

  教师在进一步的引导学生回到了阿炳对社会的抗争,进一步的烘托了全文的重点。这样达到了师生互动,课堂环环相扣。

  课堂中,老师也运用了大量的补充材料,通过老师的语言表述,使学生进一步的感受到了阿炳的人穷志不穷的特点。这样可以让学生在音乐中想象,在朗读中感悟,渗透。

《二泉映月》评课稿2

  今天,有幸观看了孙老师执教《二泉映月》的课堂实录,课后,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时常在脑中萦绕,挥之不去。我相信不仅是我一个人,所有的观看者都会永远记住这首曲子。那么,孙老师是用何“魔法”让这首曲子深入人们心灵的呢?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情”从何而发?孙双金老师在这节课上给了人们最好的诠释: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领悟,感情只能用感情去交融。

  阿炳,这位旧社会的民间盲人艺人,离今天的孩子是遥远的;《二泉映月》这首二胡名曲,对天真单纯的孩子们来说,是陌生的。但在孙双金老师的课上,他用自身丰富的情感引领学生在多次“一唱三叹”的朗读中,积淀了情感,走近了阿炳,走近了《二泉映月》。

  一个旧社会的盲人民间艺人靠什么战胜苦难的生活?靠什么度过坎坷的一生?靠什么创造出世界闻名的二胡曲?靠的'是他的精神支柱——音乐。孙老师紧紧抓住“他爱着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这句话,用低沉的声音、精心设计的提示语,把孩子们一步步带入阿炳苦难的生活,感受着音乐对阿炳心灵的抚慰,一字字、一句句,将学生的情感引入高潮,师生的情感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于是饱含深情的朗读脱口而出,一声声,一遍遍,不是简单的朗读堆砌,而是来自天簌的深情地表白。多么发人深省的话语!

  我想:学了这节课以后,在孩子们以及所有听课者的心中的,《二泉映月》这首曲子表现的不再仅仅是苦难,更有一种超越苦难,战胜苦难的精神动力。这是孙双金老师在孩子们的心中悄然播下的精神“种子”,这是对这首世界名曲的最好的诠释。

《二泉映月》评课稿3

  今天由向老师为我们执教的《二泉映月》,这是我校流动儿童习惯培养、课题组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题组所举行的又一次语文研讨活动。

  《二泉映月》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苏教版教材第十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它生动地记叙了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文章真挚感人,曲子所表达的意境和内涵丰富,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酷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课文内容真挚感人,语言生动优美,意境高雅深远。

  现就我校进行语文学科学习习惯培养策略方面来谈一下本节课给我的感受:《二泉映月》是典型的抒情类课文,抒情类课型的教学活动设计应考虑情感发展的顺序;应该以感知为基础;应该创造好情境;应关注语言文字的推敲;应遵循情感线索。今天向老师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如语境中朗读,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揣摩阿炳的内心,体悟阿炳的情感,感悟阿炳形象。这一点,很值得我学习。

  作为一堂高年级的语文课,如何准确把握教材的育人价值,尤其是文本形式,针对高年段的目标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语文学科学习习惯的培养是重中之重。

  大家都认识到课堂教学是教学类课题研究的主要平台。我们学校这个学习习惯培养的课题研究,更应以学科课堂教学为研究平台展开和实施。

  这堂课的课题研究重点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堂课主要是培养学生语文的预习习惯和围绕中心联系上下文想象、体验、感悟的基础上有情有感地朗读课文这一语文学习方法。

  过去,我校对学生预习的要求仅偏重于词语、课文的通读,偏重于第一课时前的预习(生字、生词要求能读准音,生字会扩词,课文能读通),往往缺乏具体的要求。忽略了第一课时后、第二课时前的预习,也无具体的任务驱动和操作要求。在复习习惯的培养方面,传统的方法是第一课时仅要求熟读课文,没有把与文本对话,抓住中心感悟和理解当作复习指标。学生停留在机械的生字复习、课文朗读上,既无操作程序,也无检测要求。

  本学期我校细化了基础工作,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与研究。

  一、详细制定了年段的预、复习操作要求。

  例如本节课布置学生课前找出描写月光的词语;给第5段分层,思考琴声与阿炳内心的变化。让学生找出分别描写琴声和心声的句子。从单纯读课文的误区中走出来,让学生边读边悟,自主与文本对话,能抓住其中的一个中心点,持之以恒地培养,在方法指导中提升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能力。

  二、朗读习惯的培养是语文学科要培养的重要习惯。

  一位老师说得好:“情感能实现师生心与心的融合,以情激情,激活听的情趣;以情导情,引导学生情感体悟;以情寓情,激活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与教师的情感共鸣。这篇文章的情感性很强,我们要求在朗读时做到有情感体现在朗读的'语气、情感、停顿来表达作者的心声和读者自己的心声。其中利用了教师情感朗读的示范策略,这节课的教学中,向老师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来朗读课文,伴乐朗读,配设背景朗读,向老师声音浑厚,富有亲和力,使学生读书的兴趣浓厚,在读过程中解决教师的问题,听声音,谈感受,让学生体验到音乐带来的美。此外,向老师还对学生进行了在与文本对话后通过联想、感悟基础上的情感朗读训练。例如,由一个“整天”对阿炳生活的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它嵌入到四个句子中去,激活了学生的情感。第五小节,给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造了空间。教师能够及时抓住了这个契机,在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播放音乐让学生欣赏《二泉映月》,专心去感受,去联想,去想象,伴随着优雅的曲子,学生很快进入了愉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开发教材语言文字的意境和语境。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说说听了乐曲后仿佛看到了什么。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情趣高涨,各抒己见。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作者与读者的情感也融为了一体,教师与学生的情感融合了,朗读起来就更能入景人情。可以感觉得到,良好的朗读习惯就在教师的情感示范朗读的倾听平台中得到了提升。对于这些,我们流动儿童的课堂能做到这样是不容易的,两三年前学生的朗读要么逐字逐句地读,要么拖腔拖调地读,在校领导和语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朗读习惯的培养已经初见成效。我们深信,只要持之以恒,一定能有更大的提升。

  三、培养学生围绕一个中心联系上下文与文本对话的习惯。

  在本节语文课上也渗透了这种学习方法,在本课中体现较多的是让学生边读边思边搜集信息的习惯培养,让学生用符号来表示信息的收集。如在感悟《二泉映月》乐曲环境背景时,教师让学生默读后找出描写“二泉映月“这道风景的语句,学生边默读边画出句子,教师在巡视中对学生这种读书留痕的方法进行了肯定。在欣赏《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时,向老师要求同学们注意聆听曲子的节奏、旋律,变化起伏、推进、延续,与此产生共鸣,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在聆听中有所思考。引发学生去思考《二泉映月》和阿炳的生活有何关系?“曲由心声”,音乐其实就是一个故事的展现,一段感情的倾诉和传递。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学生就能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入了解乐曲是如何展现阿炳内心世界的,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飞到无锡惠山二泉池畔,从内心体会阿炳一颗苍凉的心,一个不朽的魂。

  人无完人,每个人做一件事都会有不尽人意之处,向老师在上《二泉映月》中,我觉得她在整堂课中有些细节的方面还是做到不到位。例如,阿炳,这位旧社会的民间盲人艺人,离今天的孩子是遥远的,教师没有将课前收集的资料与课上情境相融合,来帮助学生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向老师在课前布置了让学生搜集阿炳的资料和《二泉映月》的过程,我认为可以在上课之前出示一段曲作者的介绍,让学生说说读读,做到有布置有检查。另外,相信学完这篇课文,学生们应该明白《二泉映月》这首曲子表现的不再仅仅是苦难,更应是有一种超越苦难,战胜苦难的精神动力。老师应该在孩子们的心中悄然播下的精神“种子”,这才是对这首世界名曲的最好的诠释。这是一些个人不成熟的看法,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二泉映月》评课稿4

  《二泉映月》是一篇优美的课文,也是一首感人的二胡曲。今天,有幸听了解老师上的《二泉映月》,总得感觉就是觉得文美、曲美、课美。下面我就具体谈谈我的几点感受。

  一、导语美、过渡语美。

  一堂语文课、离不开条理清晰的结构、生动活泼的教法、优美动人的教学语言。如果教师在上课伊始,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理解课文内容指导的同时,设计一些精美的语言,则会对课堂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教学《二泉映月》时,解老师就设计了精美的导语、过渡语。如在课堂伊始,解老师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十几年以后的中秋夜,瞎子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又一次来到美丽的二泉。月光似水、静影沉壁,淙淙的流水声拨动了饱经穷苦和疾病折磨的阿炳的心弦,看,他用颤抖的手操起了琴弦;听,如泣如诉的琴声在池畔回响起来。这一段导语把学生带入了特定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有所思、有所感。在学习课文中,教师又设计了非常美的过渡语,这些美的语言拨动了学生情感之弦,铸造了他们美好的心灵,使他们受到了美的熏陶。

  二、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

  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它不但能准确地表达意义,还能传递审美信息。在教学过程中解老师注意抓住重点段落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品评词语的妙用。在教学第5自然段时,解老师设计了这样一道作业题,让学生抓住“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这两组看似矛盾的词语进行辨析、推敲、比较,通过课堂的`交流理解学生进一步明白了乐曲所包含的丰富内涵,乐曲所表现的阿炳的悲、恨、怒,表现的他对音乐、生活的爱。

  《二泉映月》是一首内涵非常丰富的二胡曲,阿炳那苦难生活离我们实在太遥远,不是我们这些生活在蜜罐里的孩子所能理解的,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乐曲的丰富内涵绝非易事,所以我觉得这堂课学生的感动还不够,我觉得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放一段合适的录象,学生可能会更有感触一些。

【《二泉映月》评课稿】相关文章:

二泉映月评课稿03-07

优秀评课稿优秀评课稿02-13

评课稿 优秀评课稿优秀08-18

评课稿 优秀评课稿最新10-04

英语评课稿 英语评课稿07-13

“比”的评课稿09-28

评课稿08-04

(经典)评课稿08-06

语文评课稿 语文评课稿优秀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