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械基础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机械基础教案集合(10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机械基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机械基础教案1
滑轮兄弟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通过实验研究定滑轮的作用,能够制定一个合理的动滑轮作用研究计划,并按照计划步骤进行研究。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乐于探究、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3.科学知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通过对比分析,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作用的不同。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难点
试着用杠杆原理来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作用的不同。
器材准备
学生材料:定滑轮和动滑轮各一个,铁架台、线、便签纸、钩码、测力计等。(每组一份)
老师材料:图片和视频资料(起重机上的滑轮)、学生材料一份、实验汇报表。
教学建议
在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时,需要考虑到滑轮受到的摩擦力不能太大(两边的钩码不能挂得太多),否则实验效果会受到一定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演示升旗仪式。
2.旗杆上有什么装置能帮助我们比较容易地把旗子升上去?
学生观察描述:旗帜是怎样升到旗杆顶上的?(有轮子)
3.教师出示轮子,并介绍:安装在旗杆顶上的这种边缘有槽、能围绕轴转动的轮子叫做滑轮。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滑轮。这种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旗杆顶部的轮子
1.让我们模拟旗的装置,来研究旗杆顶部的轮子。研究旗杆顶部的轮子模拟升旗你需要哪些材料?
2.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实验探究(材料:定滑轮、铁架台、线、便签纸),试一试,当我们向下拉动绳子时,挂有旗子的那部分绳子会怎样运动?要求小组内每位学生拉一次,体会定滑轮的作用。
3.要把旗子升上去,却把拴着旗子的绳子往下拉。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这有什么好处?(定滑轮可以改变用力方向,使工作方便)
4.使用定滑轮升旗或提起其他重物能不能不省力呢?为了弄清使用定滑轮省不省力,我们怎样来研究?
(1)学生讨论。
(2)将滑轮挂在支架上,使其成为一个定滑轮。把细绳套在定滑轮的槽内。
(3)在绳的一端任意挂上一些钩码当作重物。试一试,在绳的另一端挂几个钩码能够平衡。
5.分组实验。
6.汇报实验结果。讨论:以上实验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7.现在请你总结一下,定滑轮有哪些作用?(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并不省力)
三、会移动的轮子
1.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滑轮都是固定在某个地方不动的。在搬运货物时,常使用一种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像这样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2.猜测:动滑轮的作用与定滑轮的作用是否相同?你认为会有什么不同?
3.研究动滑轮的作用时,我们需要用到哪些材料?我们准备按照什么样的步骤来研究?
4.根据小组的讨论,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
5.预测的学生研究过程
(1)用测力计测量1个钩码的'重量。
(2)将细线套在滑轮的槽里,左端挂在支架上,右端用手拉着,将钩码挂在滑轮架的钩上,使滑轮成为一个能与重物同时升降的动滑轮。
(3)将绳的右端挂在测力计上,通过测力计将重物向上提起,稳定在一定高度,观察用多少力?
6.交流研究的发现:用了多少力?与不用动滑轮、直接把重物提起时用的力相比,是省力还是费力?
7.讨论:现在你知道动滑轮有什么作用了吗?
8.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知道,使用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四、用杠杆原理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1.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说滑轮也是一种杠杆,你能找到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吗?
2.试一试,画出示意图,用杠杆的原理来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3.根据学生交流研究结果,教师总结:从图上可以直观地看出定滑轮不能省力而动滑轮能省力;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而动滑轮却没有改变力的方向。
五、滑轮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1.谈话:滑轮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很广泛,谁知道哪些地方应用了滑轮?是定滑轮还是动滑轮,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2.讨论:在一间房里,电灯的开关是拉线开关,在一进门的南墙处,床在北墙处。如果想在床上控制电灯的开关,又不使房子的布置很乱,可以怎么办?需要安装几个定滑轮?
机械基础教案2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学习,熟悉这门课的基本任务,掌握静力学基本理论,能够绘制机构受力图。
教学要求:
1了解汽车的发展历史
2熟悉汽车的总体构造及位置
3 了解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4了解静力学的基本概念
5掌握基本的力学公理
6掌握约束与约束反力
7掌握受力分析的方法
8具有绘制机构受力图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有关内容(6分钟):
1、铰链四杆机构有三种基本形式,即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和双摇杆机构。
2、曲柄:与机架用转动副相连并能绕着该转动副作连续整周旋转运动的构件。
3、 摇杆:与机架用转动副相连并能绕着该转动副作往复摆动的构件。
4、 曲柄摇杆机构:一连架杆为曲柄、另一连架杆为摇杆的铰链四杆机构,其中曲柄作连续整周旋转运动,摇杆在一定范围内作往复摆动。
5、 双曲柄机构:两连架杆都为曲柄的铰链四杆机构,其中两曲柄都作连续整周旋转运动。
6、 双摇杆机构:两连架杆都为摇杆的铰链四杆机构,其中两摇杆都在一定范围内作往复摆动。
二、导入新课(4分钟):
通过曲柄摇杆机构的实物模型演示其两共线位置,设疑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曲柄的存在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设置悬念)。
三、讲授新课(33分钟):
(一)曲柄存在的条件:
1、已知:AB=a,BC=b,CD=c,AD=d,如图5-17所示,进行详细分析。
2、第一次共线时: AC1D构成一个三角形,有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即: b-a+c>d a+d
b-a+d>c a+c
3、第二次共线时:AC2D构成一个三角形,有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即:a+b
4、考虑到两次共线正好四杆都重合成一直线,有:
(1)a+d≤b+c;
(2)a+c≤b+d;
(3)a+b≤c+d.
5、分析思考以上三式得出结论:
(1) a是最短杆;
(2) b、c、d中有一杆为最长杆;
(3) 三式中必然有一式是:最短杆与最长杆的长度之和小于或等于其余两杆长度之和。
6、电教演示自制课件(打开多媒体课件),展示铰链四杆机构的三种基本形式与四杆长度的关系。分析思考哪些情况有曲柄存在;在曲柄存在的情况下,哪一杆件可能为曲柄?
7、得出推论,即曲柄存在的条件是: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小于或等于其余两杆长度之和;连架杆或机架中有一个是最短杆。
(二)推理演绎曲柄摇杆机构构成的条件:
1、演示两种曲柄摇杆机构,看其固定件有什么特征?
2、分析得出曲柄摇杆机构构成的条件(因有曲柄存在,应同时满足曲柄存在的两条件):
1、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小于或等于其余两杆长度之和;
2、以最短杆的相邻杆为机架。
(三)推理演绎双曲柄机构的构成条件:
1、演示双曲柄机构的'固定件有什么特征?
2、分析得出双曲柄机构的构成条件(因有曲柄存在,应同时满足曲柄存在的两条件):
1、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小于或等于其余两杆长度之和;
2、以最短杆为机架。
(四)推理演绎双摇杆机构的构成条件:
1、演示双摇杆机构的固定件有什么特征?
2、分析得出双摇杆机构的构成条件(因无曲柄存在,曲柄存在的两条件只要有一个不满足):
(1)满足第一个条件,但第二个条件不满足,就可构成双摇杆机构:
1、当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小于或等于其余两杆长度之和;
2、以最短杆的相对杆为机架。
(2)第一个条件不满足,也可构成双摇杆机构:
1、当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大于其余两杆长度之和;
2、无论以哪根杆为机架,均可构成双摇杆机构。
(五)分析讲解记忆的方法和技巧:深刻理解曲柄存在的条件,分析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和双摇杆机构中哪些有曲柄存在,哪些没有曲柄存在;并与上述条件进行对比记忆。
四、范例讲解题(15分钟):
1、 例5—1:铰链四杆机构中的四杆长度尺寸为:AB=130mm,BC=150mm,CD=175mm,AD=200mm。若取AD杆为机架,试判断此机构属于哪一种类型?
(板书解答过程)解:∵AB为最短杆、AD为最长杆,它们的长度之和为AB+AD=130+200=330(mm),其余两杆长度之和BC+CD=150+175=225(mm)。
∴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大于其余两杆长度之和,无论以哪杆为机架,都构成双摇杆机构。
故取AD杆为机架,此机构属于双摇杆机构类型。
2、例5—2:铰链四杆机构中的四杆长度尺寸为:AB=450mm,BC=400mm,CD=300mm,AD=200mm。试问以哪杆为机架,可以得到曲柄摇杆机构?如以BC为机架,则会得到什么机构?如以CD为机架,则会得到什么机构?
(板书解答过程)解:∵AD为最短杆、AB为最长杆,它们的长度之和为AD+AB=200+450=650(mm),其余两杆长度之和BC+CD=400+300=700(mm)。
∴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小于其余两杆长度之和。
(1)如以最短杆的相邻杆为机架,构成曲柄摇杆机构。
故取AD杆的相邻杆AB或CD为机架,可以得到曲柄摇杆机构。
(2)如以最短杆为机架,构成双曲柄机构。
故取AD杆为机架,可以得到双曲柄机构。
(3)如以最短杆的相对杆为机架,构成双摇杆机构。
故取AD杆的相对杆BC为机架,可以得到双摇杆机构。
五、自学练习(25分钟):
1、铰链四杆机构中的四杆长度尺寸为:AB=45mm,BC=90mm,CD=70mm,AD=100mm。若取AD杆为机架,此机构属于哪一种类型?
2、根据图5—30所注明的尺寸,判断各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
六、反馈巡回指导:
在学生自学练习的同时,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误解或疑惑,纠正认识差距,缩短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使师生关系融洽和谐。及时反馈教与学,真正做到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实现教法、学法、能力训练三者统一。
七、讲评小结(3分钟):
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利用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性质,即三种基本形式的构成条件判断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通过这次课的学习,我们应该掌握曲柄存在的条件和三种基本形式的构成条件,并且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判断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如何获得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和双摇杆机构?(板书画线部分)
八、布置作业(2分钟):
《机械基础》第三版习题册的填空题第3、9、12、13,判断题第4、10题,选择题第5、6、8、10题,作图填表题第1题,简述题第2题。
机械基础教案3
一、本课程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主门干课程,属技术基础课。因而它不仅要求学生预先学完工程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材料、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原理、公差与技术测量等先修课程,而且要求学生结合本课程的学习,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联系生产实际和机器的具体工作条件,去设计合用的零(部)件及简单的机械,以便为顺利地过渡到专业课程的学习及进行专业产品与设备的设计打下初步的基础。因此,本课程具有从理论性课程过渡到结合工程实际的设计性课程,从基础课程过渡到专业课程的承先启后的桥梁作用。另一方面,本课程所讨论的内容,主要是通用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和选用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所以是一般机械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机械设计能力的技术基础课,属于设计性的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
1. 掌握通用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原理、方法和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具有设计机械传动装臵和简单的机械的能力。
2. 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了解国家当前的有关技术经济政策。
3. 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4.掌握典型机械零件的实验方法,获得实验技能的基本动训练。
5.对机械设计的新发展有所了解。
三、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及特殊性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除了 (包括自学)外,还应有习题课、讨论课、实验课、现场教学、答疑辅导、设计作业及课程设计等。虽然课堂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方面,但它远非本课程的全部,因而企图通过单单学习书本知识就把这门课程学好,最后必将落得一知半解,缺乏实践能力和设计素养,不能达到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这一点,务必提醒每个学生都必须充分注意,并随时加以警惕。如果学生在作习题、设计作业和课程设计时,不注意进行理论和技术分析,不认真查阅手册、图册和有关资料;做实验时不详细弄清实验目的、原理、仪表功能及测试方法;在现场教学中不细心观察零件的结构、材料、制法、工作情况、失效形式和有关机器的运转性能,就不可能学好这门课程,也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机械设计者。所以学习本课程时必须明确,书本知识固属重要,但在工程实际中,很少是靠单独运用书本知识就能正确解决问题的,而是还需掌握一定的经验资料和具备较强的工程判断能力。因为实际的机械设计问题几乎都不会只有一个答案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新的市场信息等,都将使答案发生变化。所以一定要善于全面分析、综合协调、灵活处理,并富有想象力、洞察力、探索精神和创新勇气,从而对各式各样的设计问题作出机敏的工程判断。而这些能力是要靠一系列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来综合培养的。本课程应该负担培养的部分,则是通过前述全部教学环节来实现的,决不是单单课堂教学就能奏效。
四、本课程的特点
1.论述机械零(部)件设计时的一般顺序及目的
《机械设计》中,除第一篇“总论”是综合论述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性质、任务及一般机械设计的共性问题外,以后四篇都是分章论述常用的通用机械零(部)件设计问题。各章内容的一般顺序是:首先介绍零(部)件的主要类型、构造、功能、材料、制法、标准、优缺点、适用场合等基本知识,以便对该章论述的零(部)件有初步的了解,从而为学习设计准备条件。然后论述工作情况、受力分析、应力状态、失效形式、设计准则、设计方法与步骤、参数选择原则、常用参考资料以及有关注意事项等,以便初步掌握零(部)件的设计理论与方法。最后给出释义例题(包括典型的工作图),以便引向设计实践,并给出若干习题,以便试行运用所学的有关知识、设计理论、设计方法及参考资料,进行初步的设计锻炼,从而加深与巩固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开发智力,提高设计能力。这样就为进行设计作业、课程设计和某些简单的机械的设计,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2. 机械设计的繁杂性及其对策
由于本课程研究对象和性质上的特点,决定了教材内容本身的繁杂性。只有对这一点有较深的认识和充分的思想准备,才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加以正确的处理。教材内容的繁杂性主要表现“关系多、门类多、要求多、公式多、图形多、
表格多”。形成上述“六多”的主要原因是:
1) 由于本课程是建立在前述很多门先修课程的基础之上的(即“血缘”很杂),因而必须和那些先修课程内容时时挂钩,紧密联系,才能把它们综合地运用来为机械设计服务。这就形成了“关系多”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经常引导学生回顾检查自己对各有关先修课程内容掌握的程度,并及时复习与深化有关的内容,清除学习道路上的障碍,提高学习效率与质量。
2)由于本课程要分门别类地选择一些典型的通用零(部)件,分章论述(实际上有些章里还包含了几个独立的部分),而各种零(部)件本身都包含着很多类型,所以就形成了“门类多”的特点。为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各种零件的工作性能和适用场合等方面多作对比,从它们在机器中的功能、相互影响、装配关系等方面多作分析,找出各零件间的关联;更要从设计理论及方法上找出各章之间的共性和特性,要认真分析各个零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要从中总结出某些普遍规律,以便用来解决现在没有学到而将来可能遇到的新型零件的设计问题。所以,绝对不应把一个个的零件孤立起来,否则就难免产生内容零碎杂乱的感觉。
3)由于设计机械零件时,除了需要满足强度、刚度、耐久性、工艺性、体积、质量、经济、安全、方便、美观等一系列一般要求外,有时还要满足绝缘、抗磁、耐酸、防锈等特殊要求。对于部件还常会提出更多的要求,这就形成了“要求多”的特点。因此,教学时务必引导学生学会善于全面分析比较,权衡轻重,区别对待。“要求多”是由于全面考虑、分别论述的结果,而对于具体的零(部)件,则应该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来处理。
4)由于本课程是设计性课程,内容自应紧密围绕零(部)件的设计问题。设计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但其主要部分通常是工作能力设计和结构设计,而工作能力设计一般须进行某些计算(如强度计算、刚度计算、寿命计算、热平衡计算等),这就形成了“公式多”的特点。因此,教学时务必引导学生学会彻底搞清公式的性质、使用条件、符号意义及代入单位、计算结果的单位等,然后才能正确应用它们。教材中的公式,有解析性的、经验性的、半经验性的、定义性的等,其中有些是在先修课程里学过的,有些则是新遇到的,还有的是只要求会用而不要求懂得其理论根据和推导方法的(如零件曲面接触应力的计算公式是引自弹性力学)。尽管公式很多,但除了一些定义性公式(如许用正应力[σ]=σlim/S;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模数m=d/z等)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外,其余公式只要求能正确使用而不必硬记。
5)由于本课程很多内容要用图形表达,这就必然形成“图形多”的特点。因此,教学时务必引导学生把所有的插图一一看懂,并分清哪些是分析图,哪些是结构图,哪些是示意图;哪些是定性的,哪些是定量的;哪些图(曲线图)相当于表格(但比表格直观,可以利用“引出线”直接查找数据而不需插算,只是精确性比用表格差些)等等。这样虽然图形很多,也就不难对付了。
6)由于设计性课程的教材需要附有为了阐明问题和作简单习题所必须的最基本资料(其余的则可查阅手册、图册、标准、规范等),这就形成了“表格多”的特点。教学时务必引导学生弄清每个表格的适用场合及如何查用,并应注意一些表格下方的“标注”,忽视了这点就会造成查用上的错误,甚至带来严重的后果。还应注意观察与分析表中数据的变化情况(递减还是递增,中间小还是两头小,原因何在),这会有助于了解有关各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概略的变化规律。
五、本课程要求的学习方法
前面已指出,本课程要起到“从理论性课程过渡到结合工程实际的设计性课程,从基础课程过渡到专业课程”的作用,因而必须认清这个“过渡”对学习方法提出的特殊要求。机械设计课程的学习方法,不仅和过去学习公共基础课时有根本的差别,而且和学习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等技术基础课时的方法也大不相同。例如:材料力学由于研究范围的不同,对于一个受有垂直集中载荷的简支梁,并不管梁上的载荷是哪个物体(零件)传给它的,这个物体是怎样安装在梁上的,更不要求设计或选择出两端所需的支承;机械原理研究一个机构时,只要求确定各个构件的长度,并不要求确定构件的结构形状、材料、加工方法、强度、刚度、寿命等。但是到了机械设计课,就得解决一系列的实际问题,直到每个零件能够有效地完成其工作职能,并达到预期的工作寿命。因此,学习机械设计课程时,在学习方法上就面临着一个新的转折点,如果仍旧沿用以前的学习方法,那就会轻重倒臵,不得要领。 因而如果在学习方法上“转折”得好,那就会事半功倍,迅速提高联系实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学习方法正确与否,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怎样才能在学习方法上“转折”得好,关键在于是否真正摸清了这门课程的性质。既然机械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设计性课程,那就应该除了努力学好课堂教学内容外,还要认真学好各个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内容,并注意把主要精力用于钻研零件的结构、选材、 制法、标准、规范、适用场合、工作情况、受力及应力状态、失效形式及其机理、设计准则、设计方法与步骤,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对策上,而对公式的推导、经验数据的取得、某些曲线的来历等,只需作一般的了解,不必反复深钻,以免偏离重点。譬如在学习过程中,在适当的时候到实验室去亲手拆装一台较简单的机器或一个完整的部件(例如减速器),详细了解一下它的构造、功能、机构、零件、材料、毛坯、加工、装配、润滑、密封、运转、维护等,就会帮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这门课程,抓住较好的学习方法。教学时务必告诉学生。
最后,还要特别向学生提醒两点:
一是必须明确,设计决非只是计算,计算虽也重要,但它只是为结构设计提供一个基础,而零件、部件和机器的最后尺寸和形状,通常都是由结构设计取定的,计算所得的数字,最后往往会被结构设计所修改。结构设计在设计工作量中一般占较大比重,因而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是必须明白,教材中给出的例题或某个零件的设计步骤及结果,仅为表明如何运用基础知识和经验资料去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的范例,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或一切设计方法的终结;论述某个零件的设计方法和步骤,决非仅仅为了使学生学会那个零件的设计,而是为了培养学生掌握这些“武器”,从而具备设计各种有关零件的能力。
机械基础教案4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了解机械的组成及机器、机构、构件和零件;
2. 了解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内容和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掌握机械的基本组成。
2. 掌握机器、机械、机构、零件等概念。
3. 机器与机构的区别。
教学手段与方式:
课堂讲授
教学内容:
引 言
机械设计是一门应用科学,是研究机械类产品的设计、开发、改造,以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科学需求的科学。机械设计涉及工程技术的各个领域。同时又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本课程主要对机械的常用机构和常用零件分别进行介绍。
一、机械概述
1、机械的特征: 机械是一种人为的实物构件的组合.
2、机器: 是构件的组合体,各构件之间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能完成有用功或
实现能量的转换。
3、机构: 是构件的组合体,各构件之间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
4、构件: 由一个或几个零件刚性地连接在一起,做为一个整体而运动的单元。
5、零件: 不采用装配工序制成的单一成品。分为通用零件和专用零件。
二、本课程的内容、性质、任务
1、本课程的内容
1)构件静力分析 (理论力学)
主要研究刚体在力作用下的平衡问题,即根据力系平衡条件分析平衡刚体的受力情况,确定各未知力的大小和方向,是构件承载能力计算的基础。
2)构件承载能力计算(材料力学)
主要研究变形固体的强度和刚度问题,为机械零件确定合理的材料、截面形状和尺寸,为达到既安全又经济的目的提供理论基础。
3)常用机构 (机械原理)
主要研究机器中常用机构的组成、工作原理、运动特性、动力特性以及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常用机械传动 (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
主要研究机器中常用机械传动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和运动特性,以及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5)通用机械零部件(机械零件)
主要研究机械中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选用、设计原理和方法。
2、本课程的性质
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从理论到实际的设计,从基础课到专业课程的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3、本课程的任务
1)能熟练地运用力系平衡条件求解简单力系的平衡问题。
2)掌握零部件的受力分析和强度计算方法。
3)熟悉常用机构、常用机械传动及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特点、应用、结构和标准,掌握常用机构、常用机械传动和通用零部件的选用和基本设计方法,具备正确分析、使用和维护机械的能力,初步具有设计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
4)具有与本课程有关的解题、运算、绘图能力和应用标准、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4、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本课程是从理论性、系统性很强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向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过渡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1)学会综合运用知识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综合运用本课程和其他课程所学知识解决机械设计问题是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也是设计能力的重要标志。
(2)学会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 本课程又是一门能够应用于工程实际的设计性课程,除完成教学大纲安排的实验、实训、设计训练外,还应注意设计公式的应用条件,公式中系数的选择范围,设计结果的处理,特别是结构设计和工艺性问题。
(3)学会总结归纳 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多,内容繁杂,所以必须对每一个研究对象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设计思路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与其他研究对象进行比较,掌握其共性与个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分析和解决设计问题的能力。
(4)学会创新 学习机械设计不仅在于继承,更重要的是应用创新,机械科学产生与发展的历程,就是不断创新的历程。只有学会创新,才能把知识变成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结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机械的组成及机器、机构、构件和零件;了解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内容和学习方法。
机械基础教案5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的机械专业的学生而言,机械基础知识课程理论庞大、内容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迷惑和困难。如果运用常规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热情、求知的动力。而项目教学法的应用让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对于机械基础课程的实际感知能力,真正开启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教师辅导学生的新教学模式。
1.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项目
高等职业教育最关键的教学目标就是实现学生在未来轻松面对就业市场,增加就业筹码,所以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都会围绕学生就业开展。而开展项目教学也需要围绕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项目,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根据机械基础教程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针对就业目标设计好教学项目,在机械基础课程中将机械的设计原理以及强度计算等内容组合成一个小项目,提高学生在机械理论知识的学习水平,加强学生对机械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在机械基础知识相关内容之间综合一个大的项目,例如,在卷扬机设计的项目教学,让学生参与这个项目的每个环节,掌握卷扬机工作原理以及结构特点,激发学生探讨卷扬机设计过程中所遇见的问题,增强学生对于机械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让学生在机械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过程中激发兴趣,从而提高求知欲望。教学项目的确定为开展项目教学法提供了方向。
2.根据教学进度,确定项目实施
项目教学法在机械基础课程中的应用主要突出了学生在机械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明确高职教师作为学生的参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在机械基础知识的领路人和启发者。所以在机械基础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动性,让学生去思考与探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例如,在机械基础课程中的具体问题上开展项目教学实施。首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要明确项目名称、目的以及落实的子项目。在卷扬机的带传动设计项目中,学生通过对传动模型的观察与学习,明确传动装置的类型、特点和工作条件,确定基本步骤。其次,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做子项目方案,然后自己操作实施。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分别就已经设计好的机械基础子项目方案开展探索和讨论,让学生在项目中合理分工,在卷扬机设计过程中的每个机械基础环节都能通过协助、合作的方式,最终将带传动设计的所有参数以及知识点掌握,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机械基础知识的热情与解决机械问题的能力。每个机械基础子项目完成后,教师要就项目教学方案过程中的问题和发现及时分析,让学生对带传动设计子项目方案作出修改和完善,提高卷扬机设计的合理性和实用性,让设计方案不断完善,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3.根据项目进行评价和总结
机械基础知识项目教学通过教学项目的确立,再到教学项目的实施与完善,最终还要经过项目的评估与总结,才能让学生能够将项目教学中重要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形成机械知识体系,并通过不断地总结,使教学法在机械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将机械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真正实现机械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也才能将项目教学法运用到最佳状态。通过对卷扬机带传动设计知识的子项目实施的过程评定以及结果评定,不仅可以考查学生是否按照要求掌握了带传动设计的教学目标,还能评定学生在卷扬机带传动设计过程中的各项综合能力。
通过对机械基础知识进行项目教学,让高职学生实际参与机械基础知识的探索与思考中。不仅满足现代高等教育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还能解放高职教师的劳动力,让高职机械专业的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进行项目分拆和项目探索,最终达到完全掌握高职机械基础知识的目的,为学生以后深入学习机械知识奠定基础,增强高职机械专业学生未来就业的能力。
机械基础教案6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机器机构构件和零件等基本概念
2、了解本课程的内容性质和任务
1)了解工程力学的基本知识和相应简单扼要的计算
2)了解机械机械工程材料的基础知识;
3)了解常用的机构和机械传动原理;
4)了解金属零件的联接和支承
5)了解液压传动的基本内容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参观法、调查法、练习法、实验法 、引导发现法、自学辅导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实训作业法等。
手段:常规或现代(多媒体投影、音像资料、各种教具、实物、案例素材文件等)。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机器与机构、构件和零件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四、 课时分配计划:2课时布置作业:0-1,0-2 实施情况及课后教学效果分析
引言
当人们拓展视野、深入到创造物质世界活动中时会发现,单纯的数学、物理或化学,常常无法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不同的应用领域,需要将数、理、化知识适度综合,高度概括,从而形成解决问题更为直接、更为有效的理论体系,这便产生了诸如机械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工程、化学工程、建筑工程等门类众多的应用工程科学。它们是创造人类社会多姿多彩物质世界的应用理论基础。
一、本课程的研究对象
机械工程的研究对象是机械。
什么是机械?机械是机器与机构的总称。 1.机器
机器是用来变换或传递能量、物料和信息,能减轻或替代人类劳动的工具。
图1一1所示的台钻是比较常见的`典型机器。观察其工作过程:电动机1转动,驱动带传动,带传动又将运动和动力传递给变速箱2内的齿轮系,变速箱中的主轴与钻头3直接联接,从而熔话动与动力传涕给了钻头。最后完成对工件的切削加工。
图O-2所示为牛头刨床,它由电动机1通过带传动3和齿轮传动装置2实现减速,又通过暇动导杆机构9改变运动形式,使滑枕5带动刨刀7作往复移动来实现刨削。
由上述两例分析表明,机器通常由三大部分组成:原动装置一传动装置一执行装置。机械最常见的原动装置是电动机。传动装置和执行装置通常是由一些机构或传动组成(如台钻的传动装置为带传动和变速箱,牛头刨床的执行装置为摆动导杆机构等)。 2.机构
机构是具有确定相对运动的构件组合。图0一3所示为实现滑枕运动的摆动导杆机构,它由若干构件(大齿轮6,滑块
1、3,导杆2,滑枕4)组合而成。从运动的角度看,构件是机器中运动的最小单元。 3.机械零件
从制造的角度看,机器是由许多零件组成的。零件是不可拆的最小制造单元。
一个零件可能是一个构件(如图O-3中的导杆)。但多数构件是由若干零件固定联接而成的刚性组合。如图。一4所示的齿轮构件,就是由轴、键和齿轮联接而成。
4、运动副
构件与构件之间既保证相互接触和制约,又保持确定的运动,这样一种可动联接称为“运动副”。只允许被联接的两构件在同一平面或相互平行的平面内作相对运动的运动副称为平面运动副。按照接触特性,平面运动副可分为低副和高副。构件问的接触形式为面接触的运动副称为低副。常见的平面低副有回转副和移动副。图0一5b所示为回转副及其运动简图符号,回转副有时也称为铰链(图O一5c);图0一5a所示为移动副及其运动简图符号。 构件间的接触形式为点、线接触的运动副称为高副。如图O-6所示,在凸轮机构和齿轮机 构中,构件1和构件2形成的运动副均为高副。
综上所述,归纳要点如下:
1)构件与零件的区别在于:构件是机械运动的基本单元,零件是机械制造的基本单元;有时一个零件就是一个构件,但通常构件由多个零件刚性固接而成。 2)机器与机构的区别在于:虽然机器和机构都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且机器可以是一个机构或由若干构件与零件组成,但机器具有能代替或减轻人类劳动,完成功能转换的特征,而机构则不具有此特征。
3)平面运动副可分为低副和高副:低副为面接触;高副为点或线接触。
二、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1、机械产生的步骤
实际应用的机械是怎样产生的?它通常要经历这样一些步骤: 1)根据工作要求,用规定的机构运动简图符号勾画出机器和机构的运动简图,并分析构件的运动速度和加速度等情况,通常称之为机械的运动设计。
2)按类比法,确定所要设计零件的材料;对铁碳合金材料,还要考虑其热处理方式。这一步骤可称之为机械的材料设计。
3)根据机器运动设计的简图,对各构件或零、部件进行受力分析,最终确定零件的受载情况,通常称之为机械的工程力学分析。
4)根据零件的最大受载和零件可能产生的失效破坏形式,按设计准则确定零件的主要参数,这称之为机械C零件)的强度设计。 5)计算零件的全部几何尺寸,按机械制图标准规范和公差配合要求画出零件工作图,通常称之为机械零件的结构设计。
6)根据零件工作图,进行加工制造的工艺设计。
7)用机床(或数控机床)对零件进行制造加工。 8)装配,试车。 2.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1)工程力学基础; 2)机械工程材料基础;
3)常用机构与机械传动;4)联接与支承零部件; 5)液压传动。
思考题与习题
O-1 为什么机器中要用机构?机器与机构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0-2辨别自行车、机械式手表、汽车、台虎钳等何为机器?何为机构?
机械基础教案7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机械设计能力的技术基础课。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应着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培养实践能力方面应着重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
1.掌握机构的结构原理、运动特性和机械动力学的基本知识,初步具有分析和设计基本机构的能力,并对机械运动方案的确定有所了解。
2.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选用和设计计算的基本知识,并初步具有设计简单的机械及普通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
3.具有运用标准、规范、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4.能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并巩固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
1.教学基本内容
机械设计基础的主要内容,机械设计的一般原则和程序。
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轮系,其它常用机构。
机械运动方案的选择。机械调速,刚性回转件平衡。
机械零件的工作能力和计算准则,机械零件常用材料选择原则。机械零件工艺性、标准化。
联接件设计:螺纹联接,键、花键联接等。
传动件设计: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螺旋传动等。
轴系零部件设计:轴,滑动轴承,滚动轴承,联轴器,离合器等。其它零部件设计:弹簧,减速器等。
2.教学基本要求
(1)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
机械设计的一般知识。
机构和机械零件的主要类型、性能、特点、应用。机械零件的常用材料、标准。结构工艺性。
摩擦、磨损、润滑和密封的一般知识。
(2)要求掌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机构的组成、工作原理和运动特性。机械动力学的`基本原理,防振、减振的途径。
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受力分析、应力状态、失效形式等。机械零件的设计计算准则:强度,刚度,耐磨性,寿命,热平衡等。
简化计算,当量法,试算法等。
改善载荷和应力分布不均匀的方法,提高零件疲劳强度的措施,改善摩擦学性能的途径。
(3)要求掌握的基本技能
绘制机构简图,零部件的设计计算及其工作图的绘制,查阅技术资料,编写技术文件等。
三、习题课、课外习题、设计作业
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安排习题课、课外习题和设计作业。
每个学生要完成1~2个设计作业。每个作业的份量一般为装配图1张,设计计算说明书1份。
学生必须独立、按时完成课外习题和设计作业。习题和作业完成情况应作为评定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四、课程设计
设计能力的培养要求包括下列内客:能根据设计任务拟定总体方案,按机器工作状况分析、计算作用在零件上的力,合理选择材料,计算和确定零件的主要尺寸,考虑制造、使用和维修等问题,进行结构设计,绘制机器的装配图和零件图等。
设计题目为机械传动装置、简单的机械或机构设计。设计工作量的最低要求应相当于单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为主体的机械传动装置。设计完成后,每个学生应完成:部件装配图1张,零件工作图1张,设计说明书1份。
课程设计完成后,每个学生应进行答辩,成绩应单独记分。
五、实验
1~○4本课程要求开设实验3~4个,共4~6学时。实验内容在下列○ 3 5~○7项中各选1~2项:
①平面机构运动简图测绘;
②渐开线齿廓和○范成和齿轮参数测定;
③回转体平衡;
④机械传动效率测定;
⑤带传动实验;
⑥滑动轴承性能实验;
⑦传动装置或简单的机械装拆和结构分析等。
实验成绩应作为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六、几点说明
1.本基本要求适用于对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有一定要求,但课程时数有限的一类专业,例如热加工工艺类专业和动力运行类专业。
2.各校要处理好本课程与有关先修课程如: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金工实习、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课程的衔接和配合。
3、本基本要求所列内容应通过讲课、习题课、课外习题、设计作业、课程设计、实验等教学环节进行教学。各校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安排各环节和学时比例,但应注意相互配合,力求符合学生认识规律。
4、各校应根据具体条件,注意结合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5、习题内容要多样化,习题中应含有结构和工艺性方面的内容。习题作业要能起到巩固理论、掌握计算方法和技巧,加强结构和工艺性方面的训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悉标准、规范等的作用。
习题课应按小班进行,每次内容要有所侧重。
6、设计作业和课程设计都是培养学生设计能力的重要环节。设计作业的题目要灵活多样。教师要加强指导和考核,注意培养和发挥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7、实验要严格要求。同一实验台上同时操作的人数不宜过多,以保证学生都能动手操作。实验后,每个学生要写出实验报告。
8、本课程教学环节较多,实践性较强,教学中应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
机械基础教案8
机械设计基础的课程应该怎么教学?一起来看看!
一、课程性质与课程任务
本课程是一门介绍机械设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培养学生一定设计能力的技术基础课。从机械系统的设计观点出发,本课程根据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加强课程整合、优化的原则,将机械类专业的机械原理、机械零件等内容结合在一起,为学生学习专业课打好必要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要求:
1、熟悉常用机械的基本概念、基本工作原理和特性,掌握基本的分析和设计方法。
2、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结构特点、选择、计算和使用、维护知识。
3、学会运用“手册”和“标准”进行标准件的选择及基本计算能力。
二、对前期课程内容的具体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在修过高等数学等普通课基础上,再通过掌握机械制图、公差配合与测量、工程材料、工程力学知识后,进一步增强学生专业基础能力的课程。因此,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应具备数学计算及推理能力、机械绘图及读图能力、材料选择及初步工工艺加工能力。
三、本课程的授课内容与授课要求(打“*”者为选修内容)
第一章机械设计基础概论
(一)教学内容
1、引言
2、机器的组成及其特征
3、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和一般程序
4、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内容、性质和任务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内容:机器的组成、特征及相关基本概念
2、熟悉内容: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机械设计的方法和一般步骤
3、了解内容:课程内容、地位、作用和任务
第二章平面机构
(一)教学内容
1、平面机构的组成
2、平面机构运动简图
3、平面机构的自由度计算
4、平面连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及其演化
5、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特性
6、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
*7、多杆机构简介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内容:自由度、约束、运动副和机构;平面机构自由度计算(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虚约束)、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平面连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及其演化;平面四杆机构有曲柄的条件和几个基本概念(行程速度变化系数K、极位夹角θ、压力角与传动角、死点)
2、熟悉内容: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平面四杆机构设计的图解法
3、了解内容: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平面四杆机构设计的解析法和实验法
第三章凸轮机构
(一)教学内容
1、凸轮机构的应用和分类
2、常用从动件的运动规律
3、图解法设计盘形凸轮轮廓曲线
*4、解析法设计凸轮轮廓
5、设计凸轮机构应注意的问题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内容:从动件常用运动规律及选择;按给定从动件规律设计凸轮轮廓(图解法);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
2、熟悉内容:凸轮机构的应用及分类
3、了解内容:按给定从动件运动规律设计凸轮轮廓(解析法)
第四章间歇运动机构
(一)教学内容
1、棘轮机构
2、槽轮机构
*3、不完全齿轮机构和凸轮式间歇机构简介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内容:棘轮机构;槽轮机构
2、了解内容:不完全齿轮机构和凸轮式间歇机构
第五章带传动和链传动
(一)教学内容
1、带传动的类型和应用
2、V带和V带轮
3、带传动的受力分析和应力分析
4、带传动的弹性滑动和传动比利
5、普通V带传动的设计
6、带传动的张紧和维护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内容:带传动的几何尺寸计算、带传动参数的选择和计算;
2、熟悉内容:带传动的类型和特点,带的结构和规格,带轮的结构,带传动的受力分析、应力分析,带传动的打滑、弹性滑动、滑动率、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带传动张紧的目的。
第六章链传动
(一)教学内容
1、链传动的特点和应用
2、滚子链和链轮
3、链传动的运动特性
4、滚子链传动的设计计算
5、链传动的布置、张紧和润滑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内容:链传动的合理布置和张紧方法、链的润滑方式;
2、熟悉内容:链传动的优缺点、套筒滚子链的构造和主要参数,链传动的链速和速度不均匀参数;
第七章齿轮传动
(一)教学内容
1、齿轮传动的类型和基本要求
2、齿廓啮合的基本定律
3、渐开线齿廓
4、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
5、渐开线齿轮的啮合传动
6、渐开线齿轮的加工方法及根切现象
*7、变位齿轮传动
8、齿轮的失效形式与常用材料
9、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设计
10、平行轴斜齿圆柱齿轮传动
11、直齿圆锥齿轮传动
12、齿轮的结构设计和齿轮传动的润滑
*13、齿轮传动的发展趋势简介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内容:齿廓啮合基本定律、渐开线及渐开线齿廓;节点、节线、节圆、共轭齿廓;正确啮合条件、连续传动条件;渐开线齿廓不发生根切的条件,轮齿作用力和计算载荷,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计算,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计算,齿轮传动的效率及润滑。
2、熟悉内容:齿轮机构的种类和应用;齿轮各部分名称;斜齿轮正确啮合条件、重合度、当量齿数、传动特点,失效形式分析,常用材料及热处理,斜齿轮的强度计算,常用齿轮结构。
3、了解内容:圆锥齿轮;变位齿轮及传动。
第八章蜗杆传动
(一)教学内容
1、蜗杆传动的类型和特点
2、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
3、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材料和结构
4、蜗杆传动强度计算
5、蜗杆传动的效率、润滑和热平衡计算
*6、其他蜗杆传动简介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内容: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计算,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方法,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强度计算。
2、熟悉内容:蜗杆传动的类型和特点及应用,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和计算准则,蜗杆蜗轮材料的选择及其许用应力;蜗杆传动正确啮合条件;
3、了解内容: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和计算载荷、蜗杆传动的润滑、效率及热平衡计算,蜗杆、蜗轮的结构组成。
第九章轮系
(一)教学内容
1、轮系及分类
2、定轴轮系的传动比及应用
3、行星轮系传动比的计算
4、轮系的功用
*5、几种特殊的行星齿轮传动简介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内容:定轴轮系的传动比计算;行星轮系及组合行星轮系的传动比计算。
2、熟悉内容:轮系分类及应用。
第十章机件的联结
(一)教学内容
1、机械制造中的常用螺纹
2、螺纹副的受力分析、效率和自锁
3、螺纹联接的基本类型、预紧和防松
4、螺栓联接的强度计算
5、螺纹联接的材料和许用应力
*6、提高螺纹联接强度的.措施
*7、螺旋传动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内容:螺纹连接防松方法,螺栓连接的强度计算,螺旋传动简单计算。
2、熟悉内容:螺纹连接的基本类型及应用,螺纹参数,螺纹预紧的目的,提高螺纹强度的措施,螺旋副的效率计算和自锁。
第十一章轴
(一)教学内容
1、概述
2、轴的结构设计
3、轴的设计计算
4、轴毂联接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内容:轴的构造、轴上零件的定位和固定,近扭转变形计算轴的强度,轴的弯曲组合强度计算;
2、熟悉内容:轴的分类,刚度计算、临界转速;键连接类型、选择和平键连接的强度计算。
第十二章轴承
(一)教学内容
1、滑动轴承概述
2、滑动轴承的结构和材料
3、滑动轴承的润滑
4、不完全液体摩擦滑动轴承的设计计算
*5、液体润滑轴承简介
6、滚动轴承的构造、类型及特点
7、滚动轴承的代号及类型选择
8、滚动轴承的寿命计算
9、滚动轴承的组合设计
10、滚动轴承的维护和使用
*11、滚动轴承与滑动轴承的比较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内容:滑动轴承常用的润滑方法和润滑装置,限制平均压强的计算,限制轴承PV值计算;滚动轴承的主要类型,基本代号及含义:滚动轴承的类型选择原则;滚动轴承的寿命、当量动载荷及当量静载荷计算;滚动轴承组合设计;轴承组合的支承固定方式、组合调整与预紧;轴承的配合与装拆;滚动轴承主要的润滑方式和密封装置;
2、熟悉内容:滑动轴承的种类及摩擦状态;滑动轴承的特点;整体式结构及其特点、剖分式结构及特点;轴瓦结构、材料;滚动轴承的构造和主要优缺点;滚动轴承的主要失效形式、寿命、额定动载荷概念及润滑和密封。
*第十三章弹簧
(一)教学内容
1、弹簧的功用和类型
2、弹簧的制造、材料和许用应力
3、圆柱螺旋压缩(拉伸)弹簧的设计计算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内容:圆柱螺旋压缩(拉伸)弹簧的设计。
2、熟悉内容:弹簧的功用和类型,弹簧的材料和许用应力。
第十四章联轴器、离合器和制动器
(一)教学内容
1、联轴器
2、离合器
3、制动器
4、联轴器、离合器、制动器的选择和维护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内容:联轴器、离合器和制动器的功用种类,联轴器、离合器和制动器的选择方法。
2、熟悉内容:固定式刚性联轴器的结构特点:可移式刚性联轴器的结构特点;弹性联轴器的类型和结构特点;操作式离合器的类型和结构特点;自动离合器的类型和结构特点,制动的类型和结构特点;制动器的类型和结构特点。
四、课内实践环节具体安排
1.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绘制.2学时
2.带传动的滑动和效率的测定2学时
*3.齿轮参数测量2学时
4.齿轮的范成实验2学时
5.轴的结构设计。2学时
*6.减速器拆装实验2学时
机械基础教案9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学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解决生活中带见问题的方法。
2、在实验中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3、能对生活中简单的工具的作用提出猜想。
教学重点:
认识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寻找生活中的其它“好帮手”并猜想它们的作用。
教学准备:
木板、羊角锤、拧紧的螺丝钉、未开的汽水、瓶起子……。电子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1、教学导入
出示汽水瓶,如何将它打开?
出示钉有螺丝钉的木板,怎样取出这些钉子?
2.生活中工具的作用
⑴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类似难题,为了解决这些难题,使工作更有效,人们发明了很多工具,这些工具成为了人们的`“好帮手”。你还知道哪些“好帮手”,它们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⑵分组讨论,完成表格。
在交流活动中对学生发现的以下一些问题应该给予明确的肯定:
①一种工具能干好多事情,不同的用法起到不同的作用。(比如榔头能拔钉子又能钉钉子,一字螺丝刀能拧螺丝,又能打开奶粉盖)
②不同的工具能干同一件事。(比如老虎钳能夹小东西,镊子也能夹东西,剪刀有时也行)
④一种工具做某件事特别专业。(比如剪刀剪指甲不如指甲钳夹指甲来得容易)
3、体验:“好帮手”的作用。
⑴、明确任务:选择不同的工具,在木板上钉上铁钉和螺丝钉,然后再把他们取出来。
⑵、分组活动。
⑶、全班交流。(小组完成情况,感受:工具的确能提供方便)
4、科技史
阅读交流P21页指南车信箱,以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感悟科技发展之快,知道现代工具都是在简单机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且人们还在不断改进身边的工具,以追求更高的工作效率。(教师也可以下载一些图片,制作成简单的演示文稿,配合图片进行讲述:桔橰的介绍;纯粹人力-简单机械-现代工具的对比)
机械基础教案10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会做杠杆尺的探索性实验,能够观察记录杠杆尺的状态,学习使用图示法简化问题。能够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分析整理出杠杆省力的规律。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乐于探究、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能够利用杠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科学知识:能合理解释身边的杠杆工具的工作原理。
教学重难点
分析、整理数据,发现杠杆省力的规律。能够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分析整理出杠杆省力的规律。
器材准备
学生材料:杠杆尺(课前组装好)、钩码一盒、实验记录表。(每组一份)
老师材料:学生材料一份、课件、老虎钳、镊子、小黑板。
教学建议
本课是具体认识一种简单机械的起始课,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教、扶、放”的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科技史引入-阿基米德的故事
讲一讲古希腊阿基米德的大话、提出质疑阿基米德为什么说出如此大话?他所说的是一种什么神奇的装置呢?
2.活动一:我们也来撬地球。
⑴给你一根撬棍,你会如何撬起地球?模拟体验撬动地球(两种方法)
⑵认识它的结构(阻力点、支点、动力点):像这种撬动“地球”的装置叫杠杆。杠杆工作时总围绕一个点转动。这个点叫支点。“撬地球”时,对杠杆用力的那点就是动力点,悬挂“地球”的点就是阻力点。
二、活动二:寻找杠杆的秘密。
1.分别移动杠杆支点、阻力点、动力点的位置,再去撬一撬“地球”,效果有什么不同?
2.看来并非任何情况下杠杆都能轻松撬起重物,怎样利用它才能使我们更省力?下面我们借助“杠杆尺”来进行进一步研究。
3.认识杠杆尺
⑴它的支点在哪里?我们把挂在左边的钩码看成“地球”,那么它挂的位置就是阻力点。右边不用手按,也挂上钩码来显示力的大小,那么这些钩码就可就成为动力,挂的位置就是动力点。既然这样,做实验的时候左右两边都只能在一个位置挂上钩码,不能遍地开花的到处挂。
⑵要想更明晰的分析实验现象,记录是必不可少的。怎样记录呢?
A、独立思考。
B、出示记录单:
杠杆尺不同时候的状态记录
第____小组 ____年____月____日
左(阻力点)情况
杠杆尺的.状态(图示)
右(动力点)情况
钩码数
与支点距
钩码数
与支点距
C、杠杆尺不同状态的简笔图示:(见下表)
D、提示:小组内每做一次就记录一次。
4.小组活动
⑴小组商议成员分工。
⑵领取材料进行实验、记录。
5、汇报交流各组实验情况。
⑴.请各小组将材料放桌子中间,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实验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记录在小黑板上。⑵观察分析以上数据你们有什么发现?
(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如果学生觉得茫然,可以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杠杆平衡状态的情况)
希望学生能有的发现:
A、不是所有杠杆都能省力;
B、当杠杆左右两边乘积相等,杠杆就能平衡。
C、动力点与阻力点,谁离支点近,谁就省力,谁离支点远,谁就省力。
⑶现在你能分析阿基米德所说的“大话”必须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实现?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研究了杠杆,大家都有哪些收获呢?(独立思考后交流)
二、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1.课件出示:下列工具中哪些属于杠杆类工具(钉锤、钓鱼竿。压井抽水柄、剪刀、镊子、虎口钳、钢笔?)你能找出它的三个关键的位置吗?
2.这些杠杆类工具中,哪些可以省力?为什么?
3.另外这些杠杆在使用中并不省力有时反而更费力,为什么我们还要使用这样的杠杆呢?
4.跷跷板(胖爸爸和瘦女儿一起玩跷跷板,怎样坐才协调?)
5.人体中的杠杆(参见课本26页拓展)
三、特殊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天平。
1.课件出示:天平,它是杠杆吗?省力还是费力呢?
2.介绍我国天平的的历史。(结合教材25页指南车资料)
3.你也能制作一个小天平吗?怎样做?需要哪些材料?(参考课本26页制作方法)
4.小组协商分工,领取材料进行制作。
5.展示、交流。
【机械基础教案】相关文章:
机械基础教案09-03
机械基础教学反思11-28
机械基础教学反思07-07
机械振动基础总结07-10
机械基础课程总结09-14
机械设计基础论文12-17
《机械基础》教学计划06-01
机械设计基础考试12-25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设计04-21
机械设计基础题库答案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