揠苗助长评课稿【优选3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评课稿,通过评课的反馈信息可以调节教师的教学工作,了解、掌握教学实施的效果,反省成功与失败原因之所在,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创造性,及时修正、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评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揠苗助长评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揠苗助长评课稿1
《揠苗助长》是一则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情节虽简单,但其中的寓意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不能违背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否则只会把事情弄糟。”
作为一次“同课异构”的教学,三位老师打破了文言文传统的教学模式,让人耳目一新。老师跳出了逐字逐句翻译的困境,成为了课堂真正的指导者。不同的教学个性,成就了不同的教学风格,但相同的教学思想让小古文的教学又寻找到了新的出路。
沈老师的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课活泼有趣,非常符合低段孩子的学习特点。沈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朗读。学习小古文最常用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多朗读,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得到美的熏陶,情操的陶冶,从而营造了和谐的教学环境,形成了互动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场景。她首先通过朗读童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揠苗助长这一教学主题后,学生从读词再到读文,环环相扣。通过指名读、范读、齐读、师生对读等形式,目的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理解感悟,从而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小古文的内容,沈老师没有一字一句的解释,而是通过读古今文对比读的方式,让学生自读自悟,降低了难度,教学下来,发现学生理解的很好。
樊老师的课比较简洁紧实,对《揠苗助长》的教学更侧重方法的指导,将重点放在“读懂”上。老师没有从头到尾地解释、翻译,而是将《揠苗助长》古文中的词语分成“古今相通”和“古今相异”两类,各个击破,攻克了词语关,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故事,难度就降低了不少。
周老师的课比较大气沉稳。从故事图片入手,让学生猜故事名字,先消除了学生的畏惧心理。然后学生通过注释自己读通小古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读懂小古文,紧接着在读懂的基础上读深小古文,一步一步,环环相扣。最后,结合自身经验,引出浩然之气,告诉学生,寓言的正面是故事,背面是哲理。
揠苗助长评课稿2
听了张老师的《揠苗助长》。《揠苗助长》这是一篇传统课文,很多老师都教过。但是我相信没有多少老师能像张老师这样教。听完课后,我第一个感受就是“佩服”。更让人佩服的,是这位男教师,品词析句的功夫,课堂教学是那么的扎实、有效。
我们知道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板块。在这节课中,张老师对学生生字的教学非常注重。如课题中的“揠”字是是个新字,张老师让学生一起写“揠”,一边写一边讲:提手旁,一个女人在日头底下弯腰干活。孩子们会一下子记住这个字。接着告诉学生揠苗助长还有另外一个名“拔苗助长”。课文为什么用“揠苗助长”而不是“拔苗助长”?张老师课件展示查字典“揠”字字义。让孩子们很好的区别“揠”和“拔”字的不同。张老师这样的设计很好的让孩子们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非常好!课堂上,张老师带领学生逐句体会,品味,第一段的三句话,就能带领学生通过读句子,抓重点词语,围绕“巴望”“焦急”二个词层层递进,逐步展开。让学生在多遍练读中,感受农夫焦急的心情。通过不同学生的读,来感受文字传达出的意思。在读到农夫看到田里的`禾苗焦急不已的那段时,引导学生读,体会,让学生演一演,指导过程行云流水,游刃自如,令人叹服。
张老师对“巴望、焦急”这两个词的理解设计很有创意,“巴望”什么意思,让学生找同义词来理解词语的意思,教学中我也常用到这种方法,让孩子们用换词法来理解词语,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而最有创意的则是对“焦”字的处理,张老师根据“焦”字的特点,让孩子们说说生活中听过哪里用过“焦”字。学生:烧焦 烤焦…。孩子们这下明白了,“焦急”是心里象着了火一样,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孩子们感悟“焦”的意思,张老师在教学词语时,采用了随文释词,紧扣词不离句乃至不离段,把词语放到具体语言环境中去理解,方法多样,也很巧妙。如理解“筋疲力尽”词时,老师让学生找通过做农夫一棵一棵往高里拔苗的动作来说感受:累的腰酸背痛,就是筋疲力尽,这种劳累的状态,那个词表现出来————筋疲力尽。这就是课文中说的筋疲力尽,这样的角色体验让学生很容易地就明白了筋疲力尽,再让学生用朗读表现出来,此时的朗读真是声情并茂了。
综观全堂课,教学设计较新颖,能吸引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看似师问生答,实则是张老师用每一个问题仅仅拽住学生思维的弦,引领学生透过词语表义,在词语的背后来回穿梭,品味,从而感悟到词语深层的内涵。而每一个词语不是老师指明的,而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悟“捉”住的。学生的思维仿佛一只只风筝,被老师张弛有度地拉住却又游刃有余,在字里行间自由驰骋。
我想,如果我们每位老师都能像张老师这样下足功夫,深钻文本,我们的课堂能不“高效”吗?
揠苗助长评课稿3
听了施xx老师的《揠苗助长》,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对提升学力的看法。
一、板块教学,关注学力成长
1、教学思路清晰
2、教学内容优化
板块式教学思路所表现出来的外部特征是教学结构清晰,无论是学习者,还是听课老师都感到这样有利于教学任务的落实。板块式教学思路所表现出来的内部特征是教学内容优化。教师不再关注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和精彩的过渡,教师的铺路搭桥、启发引导,完全服务于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更多关注每个板块里学习目标的达成,关注和倾听学生的学习情况,关注学力的成长。
施老师今天的课堂教学清晰地分为四大活动板块:
学习活动一:把故事读正确、读通顺,读懂故事
学习活动二:学习找近义词
学习活动三:创设情境,明白寓意
学习活动四:写字教学
这种简单有序的板块式课堂,改变了传统线性结构的教学模式,打打破了以往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理念,还给了学生完整地大版块的学习时间,有有利于学力的成长。
二、任务驱动,致力学力形成
施老师的这堂课,从课堂呈现来看,任务的驱动性很强。
优点:
1、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2、提升学生对课堂的积极参与感
3、不断获得探究与回答问题的成就感
这堂课,一导入课题,施老师就呈现了四个学习目标:
1、把故事读正确、读通顺,读懂故事;
2、知道巴望、焦急、白费的近义词;
3、明白故事包含的道理;
4、会写“焦、望、费、算”。
这四个学习目标和四个学习活动一一对应。在学生明确任务后,这节课就根据这四个学习目标分板块进行教学,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结合学生上课的表现进行任务评价,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不断获得成就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这节课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重点是初步学会在语境中辨析近义词的方法。具体的说就是让学生学会通过读句子,换一换词语,比较句子的意思并没有改变,找到近义词的方法。施老师会把学会找近义词作为这堂课的重头戏,来自她对课堂作业本的思考。
找近义词,我们以前有方法吗?只能是凭感觉、靠积累。但是今天,施老师让孩子知道了找近义词的方法——读句子、换词、再读比较、找到近义词。
自始至终,这个活动板块,孩子们就一个任务——学会找近义词的方法。自始至终,这个活动板块,老师就一个任务——引导孩子掌握找近义词的方法。
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生,高度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从而充实、丰富了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学力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
三、问题提炼,加速学力提升
1、什么问题适合学生独立解决?教师要把这类问题纳入学生自学环节。
2、什么样的问题需要学生共同解决?教师要把这类问题放入讨论、交流、展示环节。
3、什么样的.问题必须由教师引导学生解决?教师要把这类问题的解决放入点拨、精讲环节。
教师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对上述三类问题要准确把握,强化知识内容与学生学情有机结合起来。在课堂上,教师要努力考虑问题呈现的时间序列、频率与方式。一个问题在课堂流程的什么环节提出来更有利于学生解决,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流畅度;一个问题在课堂流程中出现几次、频率如何安排?才有利于学生认识的深化和掌握程度的巩固;一个问题是有老师还是学生、什么类型的学生,以什么方式提出来(文本呈现、多媒体、口头呈现)才有利于学生的关注和思考,才能加速学生学力的成长。
本课(教案上)提了14个问题。
1、第1—7个问题,基本上用“你能来……”、“谁来……”
建议:为了调控课堂纪律,学会自律,可以指一个“坐得端正”奖励朗读、也可以目的很明确的读,字正腔圆地读
2、8号问题:需要共同解决,纳入讨论、交流、展示环节
建议:缓一缓,让同桌互相交流讨论,形成习惯、态度。展示阶段,不能照抄文本的语言,应该有所提炼,(表格)平行移动,应该有所提炼。
3、9—10—11—12号问题:给巴望、焦急、白费找近义词,辨析体会用词准确
巴望→希望、盼望、期望
A、这是学生根据已有经验、知识积累而回答,算一层
B、在这基础上,教师引导发现:相似特点,提炼方法。巴望的近义词是由“望”字引申出来的:张望、看望是眼睛看;希望、期望是心想。找准情感、意义,算二层。
C、体会准确:焦急(火在烧)急躁(脚在跺)
【揠苗助长评课稿】相关文章:
揠苗助长评课稿08-24
《揠苗助长》评课稿10-18
揠苗助长评课稿01-13
揠苗助长评课稿07-28
揠苗助长的评课稿11-16
揠苗助长的评课稿经典09-09
揠苗助长的评课稿【必备】07-07
【精品】揠苗助长评课稿12-23
[热]揠苗助长评课稿11-27
揠苗助长的评课稿经典【4篇】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