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解决问题评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评课稿,通过评课的反馈信息可以调节教师的教学工作,了解、掌握教学实施的效果,反省成功与失败原因之所在,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创造性,及时修正、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那么写评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解决问题评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解决问题评课稿1
本课时内容是青岛版教材二上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刚刚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简单问题,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进一法”和“去尾法”,并初步能根据具体情况合理使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听过何老师执教本节课,感慨颇多。
值得我学习地方有以下几点:
一、追求完美的精神令人折服。
听课前,我重新翻看了二年级的数学教材,看到课本上例题是:17位同学参加野营训练,每3人需要一顶帐篷,需要搭几顶帐篷?通过解答本题,学习“进一法”,至于“去尾法”课本上没有例题单独介绍,而在课后习题中却出现了。鉴于这种情况,何老师考虑到“去尾法”和“进一法”对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非常必要,是非常重要的数学知识,所以专门设计了本节课,以所设计的内容为依托,学习“进一法”、“去尾法”,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新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中提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服务于生活,要让学生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何老师别出心裁的设计本节课,很能体现新课标的总体要求。
二、新旧知识沟通较好。
1、学习去尾法、进一法的基础是有余数的除法,特别是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知识点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尤为重要,所以何老师每次讲完一道例题都反复强调余数还可以是哪些数?不可以是哪些数?为什么?让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知识点在学生的心目中扎下根,从而更好的促进对新知的理解。
2、有余数的除法中单位名称的带法是教学难点之一,部分学生因不理解题意,乱带单位,还有的学生不理解题意不知道该“去尾”还是该“进一”。而何老师却把本节内容巧妙的与找规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沟通二者之间的联系,为有余数的除法准确带单位名称起到了较大的助推作用。
我们经常说,数学系统性强,学习新知一定要以旧知为依托,找准新旧知识的生长点,这样就能加强新旧知识的沟通与联系,何老师寻找知识的生长点特别准,而且利用得也特别好。
三、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1、以游戏为依托。
课前游戏既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也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能较大程度的激发儿童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爱上数学。何老师课前用伸手指数数,让学生猜数老师伸手指这一游戏,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给学生留下了悬念,而且还把学习的内容渗透到游戏中,真可谓一举两得。
2、课堂上找准学生的兴奋点
数学课是枯燥的。如何使数学课变得生动、让学生喜欢是我们每位数学老师的追求。其中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为依托就是一种较好的办法。所以何老师在课堂上用到学生自己的手指来进行游戏,激活了学生大脑的兴奋点,学生自始至终兴趣盎然,探究的积极主动。
四、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原本这节课内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尽管如此,何老师在出示每一道例题之后也都让学生先亲自动手尝试,积极思考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然后通过学生相互争论,得到正确的结果,老师始终没有发挥权威的作用。这样,既能让做对的同学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出现错误的同学也能从中吸取教训,牢记错在了哪里,同时还能使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之中,避免了课堂上被动的接受。
五、加强对比与联系,使生透彻理解。
更加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学习完“去尾法”和“进一法”之后,何老师还引导学生把两种方法进行对比,让学生透彻理解两种方法的联系和区别。
解决问题评课稿2
第八周星期三上午第二节,在黄冈镇第二小学听了黄玉玲老师上的一年级上册《解决问题》。这一次上的课比前一次更流畅一些,主要原因是课堂教学容量小了,教学思路更清晰了。
纵观这节课,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肯定的。一是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投身学习活动中。《王老先生有块地》这首歌引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学生乐于学习。二是教师能围绕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黄老师在出示情境图后,依次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从图上找到有关的`数学信息,并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虽然刚开始的时候学生并不懂得什么是数学问题,直接把答案就给说出来了;但是黄老师并不着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通过模仿,提出数学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用符号在图上表现出来,并让学生列式解答、检查、口答。学生经历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是教师的教学语言有较强的激励性和启发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使学生敢于思考、乐于思考。教师又善于启发学生表达,比如,根据图意列出算式之后,教师要学生说说算式里每个符号所表示的意思,沟通了算式与情境图的联系,同时也训练了儿童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有序思考的能力。
本节课的主要问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练习环节虽然采用小图片作为奖品激励学生,但是似乎看不出学生的兴奋点,因此练习时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课堂中个别学生并没有跟着教师的教学思路走。二是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看图列式之后,全班交流,大多数学生回答:4+2=6,这时有一个学生回答,还可以2+4=6,这时,黄老师表示肯定,并说:“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得数是不变的。”显然,黄老师在这里说这句话是不对了。不应该把“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得数是不变的。”这一个结论强加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说出他为什么要那样列式,也许会更精彩。此外,在练习的环节,黄老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用加法解决问题的例子,学生所举的几个例子都是1+1=2的,听到学生的回答后,教师也没有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想一想有没有其他算式。
总的来说,黄老师这节课还是有很多地方值得借鉴的。
解决问题评课稿3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是学生在学习了利用单幅线段图解决问题和列表的策略收集和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用画线段图收集和整理信息解决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或稍复杂的问题。刘茜老师是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虽然对整个教材的'把握有待提高,但她准备充分,事先准备了多块小黑板。课始,她先提问:“长方形的面积怎样求?”接着出示一道复习题: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宽6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这样的设计,符合学情,学生既复习了长方形面积公式,也为新授打下了伏笔。接着,把复习题改为例题,例题的叙述结构完整,条理清楚,但对学生而言毕竟是以前没有遇到过的新问题。因此,部分学生读题后会处于似懂非懂、无从下手的状态,独立画图梳理信息也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及时地发现学生状态,针对学生困难进行指导。刘老师首先让学生试着画一画,并在巡视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半成品”:
一是图没有画完整;
二是对增加部分的长度没有敏感,不符合整幅图的大小比例。通过“对半成品加工”的方式,对画图进行具体而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突破难点。
几点建议:
(1)教师语言要明确、有启发性。特别是本节课知识难度较大,所以问的问题要明确,使学生得到信息后马上明白要考虑什么问题,使学生迅速理清解题思路。
(2)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这样既共享了资源,又明确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3)教师要充分利用示意图帮助每一个学生理解即长方形的宽是不变的,它既是现在长方形的宽,也是原来长方形的宽。
解决问题评课稿4
刘老师讲了一节《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复习课》,听刘老师的《用方程解决用题的复习课》,只觉如行云流水般,不得不佩服刘老师驾驭课堂的高超能力,师生间的对话、活动是那样的默契,竟然还是借班上课。
在课始,因为数量关系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刘老师在复习数量关系时以相遇问题出示很有创意。在提出新问题时,重点引导学生思考“用怎样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并注重培养学生冷静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关键在于让学生能正确寻找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式。掌握了数量关系式,问题便可迎刃而解。问题是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缺乏这样的训练,对如何分析数量关系没有一定的基础和经验,这给教学此内容带来了诸多不便,为此,教者在学生的数量关系的分析上花很多时间,多帮助学生,“磨刀不误砍柴功”,为了能让学生顺利掌握新知,教者始终把数量关系的训练作为教学的.主线贯穿在教学过程中。
整堂课给人的感觉是高效、清晰,看到了“思维的体操”,看到了学生的精彩,看到了教师不着痕迹的雕琢。这,就是一种艺术吧。
解决问题评课稿5
一、引发冲突,突显学习必要性
在戈老师上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这一堂课上,一开始,老师出示了一道解决问题的题目,学生通过思考发现了可以用以前学过的一种解题策略——列表来解决,通过这样的方式很好地对过去学过的知识进行了回顾与复习。在这之后,出示例题,让学生说说这道题是否能用刚才的列表来解决,学生在观察之后,发现题目中出现了两个未知量,所以列表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在这个时候,老师很好地抓住这个机会,说“列表这个方法是很好,但是它不是万能的.。”这样一种教学方式,既引发了学习冲突,又突显出了学习另外一种解题策略的必要性。
二、课前导读,掌握学习方法
闻老师的课上,在课前给学生设计了一张导读单,这张导读单设计地非常详细,给了学生学习新知很好地指导,比如遇到这个类型的解决问题,应该如何分析,按照怎样的步骤,进行思考。通过这样的方法,也给本课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课堂教学,板书详细清晰
在闻老师的课上,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闻老师的板书设计。刚开始的时候,学生遇到这样的问题,只有几个小朋友能看懂线段图的意思,在一个小朋友上台介绍之后,似乎听明白的人还是不多,但是这个时候闻老师还是不慌不忙的,通过慢慢地引导、讲解,通过线段图的变化,让学生的思路一下就找到了路口,很快在这个题目的基础之上,很多孩子马上迁移到了第二种方法,举起的小手也一下子变多了,我想越来越多的孩子对这类题目,慢慢掌握了方法,闻老师的板书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解决问题评课稿6
听课是很好的学习方式,每听一节课都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今天听了叶老师的解决问题让我受益匪浅。我先从学.习课堂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一、 温故环节。叶老师通过让学生分男女背7、8的乘法口诀。开火车做口算题,复习旧知,为讲授新课做好铺垫。
二、 知新环节。叶老师做的非常的好,先让学生自己收集数学信息,然后让学生提出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解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经历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三、 习.练环节。叶教师讲练结合,由易到难,层层提高,练习题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提出和解决与自己直接相关的实际问题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四、 唯一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紧张,没有梳理这一环节。
下面谈谈我的感受1、在口算环节,教师把口算规则说在前,让学生明白规则再去回答问题,课堂秩序较好。2.在讲例题时教师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3.在讲第一个例题时教师讲完后,我觉得老师把算式写在黑板上较好。
这节课给我的反思是,要很好的组织教学,首先备课一定要充分,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那样上课时你心里就有底,不慌乱,有计划有步骤。其次,要有有秩序课堂纪律要具备。上课时要灵活变通。有些知识点学生一会儿就掌握了,有些学生掌握需要反复强调。而这些重点跟备课时有时会有一定的出入。你觉得难的,学生说不定一会儿就掌握了,你觉得简单的,学生说不定掌握得很慢。
解决问题评课稿7
《用同数连加解决问题》是在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学习了一些基本解题策略的基础上,进一步安排学生学习同数连加解决实际问题。这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也更具有挑战性。这需要学生充分理解题意,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题目的理解,并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听了张老师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学生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例题图出示以后,让学生充分观察情境图,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尝试自己列式。列式后,由学生质疑:“3个同学”这个条件在加法算式中用到了吗?这个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的。
2、活动形式多样化。在例题出示以后,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理解例题中题目中的意思,张老师让学生动手实践,用小棒摆一摆图中的信息。让学生自己用更形象生动的方法去感悟题意,也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在练习环节中,张老师让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练习题,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3、注重算法多样化。如何解决“他们一共折了多少个小星星?”这个问题,方法是不一样的,可以列综合算式,也可以列表解答。在这一环节的`活动中,学生没有想到列表的策略,我就引导学生去思考,该如何填写表格。算完后,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哪种方法更简便。
4、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在拓展思维的环节,张老师让学生两人一个小组,合作用小棒拼几个相同的图形,然后算一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不拘泥于一般题型的练习方法,使学生的思维不停留在固化的模式上。一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不管是在新知设计环节,还是练习环节都要符合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与认知特征。
解决问题评课稿8
你对本节课的评价
(联系“课标”展开)
1、本课的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设计逐步推进的教学进程,层层推进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完整地递进地经历了:体验、探索、综合应用、课后拓展延伸,让学生经历了感悟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过程。
2、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教者在教学例题1和例题2及相应的练习中做到有目的、有层次地设置疑问,耐心地引导学生分析、探究、解疑,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直到掌握能够独立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你认为适合用“倒推”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及时小结反思,学生讨论、交流后,达成共识,进一步深化了策略。
4、课堂结束时主学生自己小结,给每个人提供了总结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况的机会,并引入我国古代数学家编写的数学问题,既富有情趣,又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思考本节课的解决策略,继续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5、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励性评价,有效关注了板书设计。
本节课最令你欣赏之处教学方法采用由扶到放,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整理信息,解决问题,并及时引导对比,优化方法。
你的建议
1、对课中关于“一半还多一张”这一题可再深入地研究,可以和“一半还少一张”进行对比,进一步来突破这一难点的。
2、课始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引入,例1果汁容量教学也可采用实物,增强具体形象的感知。
解决问题评课稿9
××月××日,听了常老师执教的《用数学解决问题》。常老师联系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动手操作,举例等方法,顺利地为学生建立了表象,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确式子的由来,教学效果良好。
一、常老师能够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形象认知占主导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常老师首先应用课件的直观性,让学生观察问题情境,明白怎么列出式子,然后利用学生动手摆学具,举例等方法,更加让学生明白加法是把两个数量合并在一起,减法是去掉一部分,以建立表象为基础,学生掌握很好。
二、作为一年级学生,能够小组合作探究,通过合作摆学具,明白题意,列出正确算式,确实令人吃惊,这可以反应出常老师的平时的引导有方。
三、奖励有效,有价值。课堂教学中,常老师利用奖励星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她的激励不是学生轻而易举就能获得,要通过学生的动脑思考,正确解答才能得到,显出星星的.价值,更激发学生积极动脑的兴趣。
四、常老师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低段学生习惯的形成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常老师从细微的习惯培养抓起,注意倾听的习惯,大声回答问题的习惯,正确的坐姿等等,常老师善于运用儿童化语言,以和蔼的语气提示学生的习惯,如沐春风,感觉特别亲切,学生的表现当然令人咂舌。
解决问题评课稿10
今天听了朱xx老师和惠xx老师的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会用列表和画图来解决问题,而对这两种策略解决问题的价值已经有了体验和认识,而一一列举也是我们生活中解决问题时常用的策略之一,同时在列举的时候有序地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对发展思维也很有价值。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使学生学会用一一列举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两位老师精心设计教学,巧妙构思课堂,课上学生也积极配合,踊跃发言。现就以下几方面说说自己的想法。
一.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在理解题意后明确列举的优点。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列举的方法,并能主动运用这种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教学中,教师呈现给学生的例题:如用22根1米长的小棒围长方形,有几种围怎样围面积最大法首先需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我们要选择一一列举的'策略,选择其他方法容易出现什么问题?这一点两位老师做的比较到位,通过展示了几位同学的作业情况,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有的答案重复了,有的答案遗漏了,为了防止类似的情况发生,接着老师顺其自然的提到了列举法,让孩子在遇到问题和困扰后接受起来比较容易些。
二.语言简练,但又充满引导性。
整个新授过程,教师是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来自己探索实践的,如引导学生明确题意时“你想到了什么?”、“围成的是什么?”、“1米长的木条,你想到了什么?”……问题简练,但每个问题都能引导学生向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向思考。
三.课件清晰有效。
两位老师制作的课件很清晰,能让人一看就明白课件表示的意思。在展示五种不同围法的长方形花圃时,两位老师的处理方法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将5个长方形放在一起比较,非常容易就能看出长6米,宽5米的长方形的面积最大,充分发挥了PPT的优越性。
两位老师的教学效果留给我们的思考是很多的,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学生的需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要给予关注,及时、有效、科学地评价,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
解决问题评课稿11
下面我就彭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一课,从五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目标导读
彭老师认真研读教材,把握学生“起点”,带领学生经历“感知策略——建构策略——内化策略”的过程,达成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通过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让学生感受到“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借助平台的“聚焦”与“互助”等功能,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加强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促进同伴互助学习,进一步进行生命化课程资源开发。
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二、教材解读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会用列表和画图来解决问题,对这两种策略解决问题的价值已经有了体验和认识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不能直接从外部输入,只能在方法的实施过程中通过体验获得,而体验是一种心理活动,是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获得的意识与感受。学生从第一段无序列举、个别列举到第二段的有序列举、全面列举,再到第三段的切题列举、分类列举,但其基本思想不变,即把事情发生的情况一一列举出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让学生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就更容易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
三、教学流程
纵观全课的流程:开放导入,引出策略;核心推进,感知策略;多元变式,提升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事无巨细地讲解,也没有不负责任地放手,而是引导学生整理信息、操作活动、选择策略、尝试列举、讨论思路、优化策略,让每个学生亲身经历“一一列举”策略的形成过程,获得丰富的策略体验。学生从无意识地列举到有意地运用策略解决问题,转识成智,实现策略教学的根本目的。
四、教学特色
1、策略价值,彰显自然。
在策略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感悟到策略的价值,当他们体会到学习的这种策略对于解决问题有价值的时候,学习兴趣和热情自然就产生了。
在本案例课始——彭老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导入“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你能设计一种围法吗?”教师在此设计开放式问题打开学生思路,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然而然产生用“一一列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的内在需求,然后在平板上着手表示出来。课中——动手操作,学习指南:“先想一想会有哪些不同的围法?然后把每种围法用你喜欢的方式完整地记录下来。”随着问题情境的推进,由一种围法拓展到多种围法,不同资源直观对比,逐步凸显出“一一列举”在解决问题时的优势,既不重复,也不遗漏,从而形成用“一一列举”解决问题的积极心向和由衷认可。2、策略操作,便捷有效。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动手操作则是他们思维的纽带。彭老师抓住学生这一年龄特征,利用数字化学习方式改善学生原有的课堂学习状态,在教学中安排多次“人机互动”活动。
例题1设计了“算一算、画一画”的活动:18根1米栅栏可以围成多少种不同的长方形花圃?又如例题2的教学方式有所改变,由起初的“先扶后放”变为“先放后扶”,但是仍然借助于数字化平板,允许学生学习途径多样化,通过“独立尝试——同伴互助——自我修订——交流完善”的数字化学习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分享的能力。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便于学生直观操作,也有利于教师第一时间掌握所有孩子的研究成果,并从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直接、具体、有针对性的指导,分析和比较,既共享了资源,又明确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在课尾部分,彭老师通过程序化设计练习激发学生练习兴趣,并给予全课积分,再次激发学生数字化学习乐趣,尽可能地使策略操作走向便捷,这样学生才更加愿意使用策略。3、策略形成,建模过程。
在教学时,我们希望通过数学建模,帮助学生进一步明晰题目的结果特征和相应的分析与解决策略,使学生通过学习能熟练地运用策略解题,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在这里,彭老师精心设计了两次“画一画”训练(即例1和例2),积极引导学生独立审题、仔细分析、一一列举、完成解答。在此过程中,彭老师还用不同色笔表达“一一列举”的步骤与优势,体现了思维的有序和严谨。例1和例2的主要思维过程是“识别——提取模型——重复已有的解决方法”;可以说,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某一个问题的解决,作业布置的“自我测试题”是另一种挑战性变式练习。学生学习时需要“探索研究——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经验——重组新的认识”,从而在解题活动过程中发展思维,形成策略。
五、值得商榷
然而,在数字化教学新浪潮的背后,却引发了我对当下“数字化课堂”的一些思考。
1、过多关注“外在形式”,忽略了“教学内涵”。
数字化课堂极易变成“电影式”教学,预设了演示过程,限制了课堂进程,生硬的让教师适应课件,机械的让学生配合教师。教师过多地关注课件媒体的`操作,忽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记得彭老师总是在讲台前等待,直至学生完成后,就把所有资源大屏幕全体呈现。这个过程表明了该教师对于外在结论的重视,而没有“俯下身子”走近学生,对他们“半成品”进行指导,或者师生之间“答疑解惑”的情感交流。此处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课件只是教学活动的辅助工具,并不能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导。
2、缺乏“自我思考”,削弱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精致的数字化课件往往占用了教师大部分精力和时间,也极大地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使他们变为了课堂外的看客,并没有真正深入进课堂学习中去。我还察觉到:每一次的策略探究活动和变式练习,包括最后的自我测试题,彭老师都提供了多种帮助方式——“老师在线、同学互助”。这无疑大大降低了“自我思考、自主学习”的含量,也缺乏主动思考的空间。“同伴互助”更容易造成“千篇一律”的局面和“人人掌握”的假象,更谈不上个人想象力和自我创造力的发挥了。
数字化教学平台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为课堂教学带来了一次新的革命。相信今后的数字化教学能扬长避短,优势越来越明显,带给老师和学生更多的惊喜!
解决问题评课稿12
《用方程解决问题》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中的重要教学内容。本节课朱老师能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重视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注重学生的想法。
通过让学生先自学再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获取知识,体现出主体性教学的课程新理念。教学过程有条理性,教学效果显著。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选取学生感兴趣的题材,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通过地球图片引出海洋面积、陆地面积和地球表面积,让学生充分感知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如:出示自学目标后,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接着展示小组合作探究的结果,让学生充分的自由表述。
朱老师利用小组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大胆地放手学生自主探究本课的教学重点,同时做到有的放矢,能很好归纳总结。在此过程中朱老师突出强调两点:
其一是设谁为未知数,另一量怎样表示;
其二是根据哪一个条件设未知数,根据哪一个条件找出等量关系。
三、重视指导,为新知建构提供条件
《课标》提出:“数学是人们对实现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向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学习中的这一形成过程,需要老师的“授 之以渔”。朱老师让学生画出线段图,清楚的看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学生讲解,让学生更充分的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并能准确的找出等量关系式。
四、练习设计充分体现多样性。
在学完新课后,设计的练习有填空、看图列式计算和解决问题。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授课过程中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
解决问题评课稿13
“解决问题”一课是二年级下册第2~5页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初次接触用两步计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往的教材,两步应用题是用文字叙述的,新教材中的“解决问题”在呈现形式上较以往有很大的改变。教材选用了贴近学生生活且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快乐的游乐园,提供了小朋友在游乐园里看木偶戏、丢沙包等丰富活动的信息资源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如何向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如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掌握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呢?我在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的基础上,一方面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另一方面又根据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对教材呈现的形式做了适当的补充和调整,具体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1、情境引入,激发学习兴趣。围绕“喜欢什么活动”的话题,从与学生交谈周六、周日喜欢到哪儿玩,喜欢玩什么,到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游乐园”的小朋友在“玩”什么的情境,调动了学生认真观察的积极性。教师说的“这里面还藏着许多数学知识呢!”这句话激发了学生自主发现数学问题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为学生探究新知做准备。
2、提出问题,合作探索,解决问题,并能大致讲清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学生通过观察图,理解图意,并根据图意和有关数量关系,提出问题,并解答解答问题。
(1)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的过程。激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自主探索,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出解答问题的方法,讲清解决问题的思路。
(2)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发现同学们是用两步计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主动获得知识。
3、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的过程。在探究活动中,不但鼓励学生解决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而且鼓励学生大胆讲一讲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你是怎样想的?”。激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自主探索,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出解答问题的方法,讲清解决问题的思路。从有的学生会运用小括号来解决问题的例子说明,现在社会已初步进入信息时代,学生获取信息资源、接受知识的渠道是多方面的、丰富的,而不是只从学校、教师那儿获得。因此,教师不能低估学生的学习能力,要充分利用这些信息,指导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同时也说明只要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索及展示的平台,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过程可能就是生动的、有血有肉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基础”扎实,能力也会得到发展。
解决问题评课稿14
听了陈老师执教的《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一课,有几点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本节课的引入部分,陈老师就通过“人体中含量最多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个问题引出旧知——用分数乘法解决的问题,这一过程既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孩子们纷纷参与计算,又不知不觉中复习了旧知。这样既巧妙地把生活中的问题引入数学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又不知不觉中复习了旧知。“如果是已知体内所含的水分,你能求体重吗?”此时,陈老师又不露声色地将学生带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例题的呈现自然,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这就是一直在提倡的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是在数学与生活中架起一座桥梁。
二、注重数量关系的分析
本节课中,陈老师非常注重数量关系的`分析,从引入题到新课的例题,再到练习题,每做一题,陈老师都要先让学生分析其数量关系,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新课教学中,陈老师通过找关键句、单位“1”、说数量关系式和画线段图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陈老师在指导学生画线段图的过程中,特别关注细节,她通过“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28千克画在哪儿?”“?标在哪儿?”等问题来帮助学生画线段图,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作图能力。
三、多角度分析问题,开拓思维
在新课教学中,陈老师通过“还有不同的算法吗?”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让学生从多角度去考虑,这样做拓展了学生思维,引导了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在介绍方法的过程中,又让学生体会到各种方法之间的连通,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建议:在试一试中,我个人认为,可以直接放手让学生解决,不用再像分析例题一样去分析,这样可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评课稿15
一、看教师教的方面
1、教师的教态大方,语言精炼,数学专业术语用的极够准确,语言的层次感强,能很好地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把问题提出来时,把问题交待的很清楚,而话语又是那么的简练,让学生一听就明白教师所要问的是什么,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2、教师的教学目标准确到位。整节课按他所预定的教学目标一步一步深入,既抓住了教学重点,又突破了教学难点。这些主要体现在:
(1)教师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例子为情境引入,提出了要解决问题,然后用例子来让学生解决。学生在老师的精确引导下,发挥出自己的能动性,与同学一起互相讨论、研究、交流,大胆地对自己所认识的表述出来。这样,学生的动脑动手的过程,思维得到发展。
(2)教师接着又用激励性的语言,引入第二个例子,学生已经对第一个例子有了学习的模式(潜在的模式),教师就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经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用学生的自己语言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及过程,还让学生提出问题,这样相互的交流过程,每个学生的兴趣被激起,学习的.动力不断,学习起来就很轻松了。
(3)完成了两个例子,教师这时不再拘泥于课本,于是抛出更具挑战的问题来让学生解决。这个例子是在上面的两个例子基础上创造挖掘教材后改编的。学生有了学习的基础,解决中不断地发言,探讨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在学生的自己语言总结中把问题解决了。
(4)教师把一个个问题让学生去解决,但始终围绕着整节课的教学目标:“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去完成,从牵引到放手,步步为营,教师的主导,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课堂角色充分的得到体现,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就在放手的过程中得到一一体现。
没有预定,没有预演,教师课堂执教的过程是一种自然生成,课堂大气,感染力强。
二、看学生学的方面
1、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课堂气氛活跃,每位学生都有跃跃欲试的欲望,大胆地说,大胆地表现自我。
2、学生之间的交互合作有效,有小组探究,小组合作,分工明确,汇报有条有据,当持有不同意见时,不时引发有效的争论,得到最佳结果。
总之,观看了这一节课,我看到了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的精髓,引以待发,引而有效,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必然。
【解决问题评课稿】相关文章:
解决问题评课稿[精选]08-03
《解决问题》评课稿07-06
《解决问题》评课稿08-04
解决问题评课稿03-06
解决问题评课稿11-14
(精华)解决问题评课稿07-19
《解决问题策略》评课稿03-25
《解决问题》评课稿【优选】09-19
(实用)《解决问题》评课稿09-09
(优)解决问题评课稿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