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的励志故事(集合)
励志故事1:列子家贫
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御寇,人们尊称他为列子。
列子家庭贫困,有一次家中缺粮,已经有好些天没吃过一顿饱饭了。夫妻二人靠着他的妻子挖野菜充饥,饿得面黄肌瘦。
列子挨饿的事被郑国宰相子阳的一个门客知道了。这个门客对郑相子阳说:列御寇是个有道术的贤人,居住在相国您执政的郑国都城里,却穷困不得志,饿得面黄肌瘦,相国您就要落个不重视贤才的名声了!
当时的社会风气,各国的掌权人都千方百计争取笼络有才能的人士。郑相子阳也不甘落后,他听到门客说了列子挨饿的事,虽然并不了解列子的为人如何,也要博取一个重视贤才的美名。于是,郑相子阳就派官吏给列子家送去一车粮食。
列子听到有车马的声音,出来一看是位官吏带着一车粮食停在门口。列子问明官吏的来意,就拜了两拜,谢绝了郑相子阳赠送的粮食。官吏只好把粮车带回去,向郑相子阳报告。
官吏走后,列子回到屋里。他的妻子捶胸顿足地埋怨他说:我听说当了有道术人的妻子,都过得安逸快乐。现在您饿得面黄肌瘦,相国关心您,赠送给您粮食,您却谢绝相国的好意,不接受粮食,难道不是命里注定要受穷挨饿吗?
列子笑了笑,对妻子说:郑相并不了解我。因为听了别人的话而赠送给我粮食,到他怪罪我的时候,也会因为听信别人的话而整治我。这就是我不接他馈赠的原因啊!
妻子并不理解列子的意图,又唠唠叨叨地说:看你的穷命样,从来也没有发达过。别人想巴结相国还巴结不上呢,你却把相国的一番好意拒绝了!
列子说:接受人家的馈赠,当人家有难时,你不以死报效,是不义的人:如以死报效他,是为无道义的人而死,这难道是讲道义吗!
后来,人民果然起来造反,杀死了郑相子阳,列子因为没有受郑相子阳的收买,免掉了一场杀身之祸。
【感悟】
吃人嘴软,拿人手短。接受他人馈赠时要坚持原则,不可无原则地随便接受馈赠。
励志故事2:曹操难中巧脱身
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在朝中争权夺利。外戚为了除去宦官,把董卓召进京城。结果董卓乘机控制了朝政,将少帝废去,立陈留王为汉献帝,滥杀朝中大臣,满朝文武敢怒而不敢言。
一天,司徒王允以做生日家宴为名,把朝中大臣秘密召集到家里。三杯酒下肚以后,王允忽然掩面大哭。
众人感到非常吃惊,不禁问道:今天是司徒生日,为什么这样悲伤呢?
王允说:我的生日并不是今天,这只是一个借口罢了,免得董卓这个老贼怀疑。如今董卓掌握了朝政,干了许多大奸大恶的事。在这样下去,我们都会死在他的手中?说完又哭,众人也一起大哭。
这时,独独一人却拍掌大笑道:满朝文武官员,明哭到夜,夜哭到明,能把董卓哭死吗?
王允一看,原来是骁骑校尉曹操,便生气地说道:你曹家也受朝廷俸禄,不想报国,反而讥笑我们吗?
曹操忙解释道:您别误会,我认为当务之急就是要想出一个绝妙的办法。我虽然不是什么英雄,却愿意刺杀董卓,取其首级,悬挂在京都城门,以告慰天下。
你有什么办法吗?王允离席悄悄问道。
曹操说:董卓对我比较相信,我可以借此机会接近他,然后在寻找机会将他杀死。听说司徒有一把七宝刀,愿您借给我进入丞相府去刺杀董卓,即使我死了也是在所不辞。
王允欣然同意了。
第二天,曹操佩戴宝刀前去丞相府。他径自来到小阁,只见董卓坐在床上,吕布侍立在旁。
你怎么这么晚才来呀?董卓问。
我的马非常瘦弱,走得很慢。曹操答道。
董卓对吕布说:我有西凉进贡来的良马,你去马圈选一匹好的送给他吧。吕布便出房去了。
曹操心里暗自高兴:现在吕布已经不在这里了,哼,董卓,你的死期到了!想着就要拔刀,又怕董卓气力大,一时不敢轻举妄动。由于董卓的身体过于肥胖,经不起久坐,于是便躺到床上,侧身休息。曹操慌忙抽出腰间的宝刀,正准备动手杀他,不想董卓在床上穿衣镜内看见曹操在背后动刀,慌忙转身道:你要干什么?
这时,吕布已经把马牵到小阁外边。曹操十分惶恐,情急之中突然有了主意,他双手捧着刀跪在床前道:我有宝刀一把,今天想把它献给丞相,以报答您的恩德。
董卓接过一看,只见刀背用七种颜色的宝石嵌入作装饰,长约一尺有余,既锋利又珍贵,果然是一把世间罕见的宝刀。董卓大喜,欣然地收下刀,交给吕布保管,曹操便把刀鞘也解下交出。于是,董卓领着曹操出房看马。
曹操牵马一看,谢恩道:果然是一匹好马,不知骑上去的感觉会是怎样的。董卓便命手下人备好马鞍。曹操牵着马走出相府,跃上马背,加鞭朝东南方向逃去。
因为他知道,这件事迟早会露出破绽的,因此必须早早离开这里,以免招来杀身之祸。
【感悟】
有时,危险并不一定意味着危险,只要你善于利用,危险也会转化为平安。
励志故事3:王翦出征
战国末期,秦国大将王翦奉秦王之命率军出征,出发前,他请求秦王赐给他良田华屋。
秦王说:将军不必担心,只管放心出征。
王翦说:做大王的将军,有功也不一定能被封侯,所以我想趁此机会,请求大王赐给我田园,使我的子孙拥有丰厚的家业。
秦王大笑,答应了王翦的要求。
王翦到了潼关,又派使者回朝请求良田,秦王爽快地应允。
手下心腹对王翦说:这样做恐有不妥。
王翦支开左右,坦诚相告:我并不是一个贪图富贵的人,因秦王疑心太重,现在他把全国的军队交给我一人指挥,心里一定会感到不安,所以我多求赏赐田产,表面上看是为自己的子孙考虑,实际上是为了使秦王安心,这样他就不会疑我造反了。
【感悟】
人生之中有太多的风险,聪明的人善于觉察这种风险,并会采取有效的方法加以防范。
励志故事4:猴子逞能
吴王乘船顺着长江游览,兴之所至,停船上岸,登上一座猴山。众多猴子见了吴王一行,都十分害怕地逃避,跑到荆棘丛中去了。惟有一只猴子,从容地在树上跳来跳去,在吴王一行人面前显示它的灵巧。吴王操起弓箭来射它,它能敏捷地接住飞来的箭矢。吴王大怒,命令随从们一起射,那只猴子被射了下来,死了。
吴王回过头来,对他的友人颜不疑说:这只猴子呀,自恃它的身手灵巧,行动敏捷,来对我表示藐视,是自己找的,走上死路。你不要对人表现出骄傲的神色来啊。颜不疑陪吴王旅行归来之后,立即去请教贤人董梧,来改变他的神情气质,远离声色,拒绝荣显,三年之后,得到了京城中人们的普遍赞誉。
【感悟】
人不可有傲气,不要自己仗着自己仅有的一点本事就无法无天,殊不知,这些本事在别人眼中只不过是小伎俩而已。太牛的人结局总不大美妙。
励志故事5:身处逆境,勤于著述
明代有个耿耿忠臣,因秉性刚直,正义直言,而被流放滇南。在漫长的30多年流放的生涯中,他并没有消沉下去,仍在勤奋地学习,顽强地战斗,他就是著名的文学家杨慎。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别号升庵,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他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是湖广提学佥事,父亲为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叔父为兵部侍郎。杨慎自幼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7岁时,母亲教他学习唐代绝句,他很用功,非常好学,很多绝句都能背诵。到11岁时,他已会写近体诗,合辙压韵,很有诗味。
杨慎的学业突飞猛进,12岁时,他模仿写了一篇《吊古战场文》。很有气势,特别是青楼断江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这一警句,他的叔父极为赞赏。叔父看他有如此才华,高兴的说你在模仿着写一篇《过秦论》。杨慎欣然提笔,他对《过秦论》很熟,早已掌握了它的写作手法和思想内容。他文思涌泉,奋笔疾书,很快写出了一篇《过秦论》,叔父读了,拍手叫绝,文笔优美,结构严谨,文章气势磅礴,恢弘壮观,祖父看了这篇文章,心花怒放,朗声大笑:这是我家的贾谊啊!
13岁时,杨慎随父亲到京师,他沿途浏览湖光山色,观察风土人情,眼界大开,诗兴大发,一路写了《过渭城送别诗》、《霜叶赋》,咏《马嵬坡》诗等等,特别是《黄叶诗》,一时轰动京华。当时的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看了杨慎的诗,赞叹不已,认为他可以造就,有培养前途,于是,收他为弟子,并称杨慎为小友。
杨慎到京城以后,在李东阳和父亲的指导下,更加刻苦攻读,他不但写诗作文,还花了很大功夫读《四书》《五经》,已备参加科举考试。经过几年苦读,杨慎打下了坚实的功底。21岁时,他参加了会试,主考官王鏊、梁储看了杨慎的文章极为欣赏,把它列为卷首。遗憾的是烛花竟落在了考卷上,把卷子烧得面目全非,本可高中的杨慎,却名落孙山。但杨慎并没有因遭到的打击而颓废,他经过3年的努力,终于考中状元,授翰林修撰,步入明朝的政治舞台。
杨慎为人正直,不畏强势,他看到明武宗终日沉溺于酒色,不理朝政,于是他犯颜直谏,不避斧钺,武宗却依然如故,杨慎气愤己极,辞官归里。世宗上台,重新启用杨慎,世宗继位6天,下诏令群臣议定他生父为皇考,按皇帝的尊号和祀礼对待,杨慎和父亲极力反对,这样得罪了世宗和一些奸臣,世宗一意孤行,正式下诏改称生父为恭穆皇帝,杨慎联合200多人冒死抗议。于是,皇帝下诏把杨慎投入监狱,杨慎几次遭廷杖,死里逃生,后充军滇南,开始了流放生活。
杨慎胸怀壮志,力图报国,他并未因环境恶劣而消沉,他不肯向恶势力低头,他路过湘西想起了被楚怀王放逐的屈原,不禁悲愤长叹: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要向屈原一样,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在流放中,他饱览山水风光,借咏边塞的奇花异草,抒发政治情怀绝世独立,以清香的老梅自喻皎洁、志坚;盛赞山茶花不畏严寒的傲然风骨以自比,他看到唐婆镜花背日开放,正是诤臣的象征,诤臣则常遭佞臣的排挤和诬陷,那些无耻小人乔装成忠臣,使人忠奸难辩,他借咏物,抒发自己坦荡的情怀和理想。
在流放中,杨慎时刻不忘发奋苦读,悉心著述。在荒凉滇南地区,图书资料奇缺,他嗜书成癖,凡是能找来的书,他无所不读,手不释卷,废寝忘食,贪婪地从书中汲取知识和营养。他刻苦钻研,刨根问底,学业一日都不荒废。
在流放中,杨慎有了接触社会下层的机会,每到一处,他就调查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学习当地的民俗语言,搜集整理当地的文化遗产,从亲身经历和实践中丰富知识,他为白族修史,还写了《南诏野史》、《云南通志》、《云南山川志》、《慎侯记》、《南中志》、《慎载说》等书,填补了当地文化的一些空白。
杨慎一生勤奋学习,刻苦著书,成为明代的一位著名博学家。他对经、史、诗、文、词曲、音律、金石书画,无所不通,对天文、地理、生物、医学等也有很深的造诣。他一生著作有四百余种。《明史·杨慎传》上说: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第一。这是对他刻苦学习、勤奋著述的忠实评价。我们应该从杨慎身处环境,顽强拼搏的事迹中受到一定启示。
【历史人物的励志故事】相关文章:
历史人物的励志故事10-18
历史人物故事 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06-25
历史人物的故事10-29
历史人物的故事【精选】06-03
历史人物的故事07-08
中国历史人物正能量励志故事12-29
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05-01
历史人物经典故事09-30
【优秀】历史人物的故事06-04
(通用)历史人物的故事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