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评课稿

时间:2024-12-28 08:30:38 其他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中科学评课稿模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评课稿,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课堂教学,对探讨课堂教学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优秀的评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科学评课稿模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科学评课稿模板1

  本堂课的内容是能量的转化,一般用按照平常的方式可能会选择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然后对其进行分析,而这位老师选择了用薯片,学生平时最爱吃的零食之一,点燃后给试管加热。这样一个小小的改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可以看到台上的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了其中。

  这对于我平时的教学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启发。书本上有很多的例子是用叙述的方式进行描述的,而我们很多时候可以根据它的描述进行学生的分组实验或教师的演示实验,有些时候题目中碰到的例子也可以让学生动手做一做,例如《作业本》上有一道是用两个一次性杯做小孔成像实验的题目,这个完全可以让学生在家里按照描述自己做一个,然后进行实验,从实验中寻求答案。

  另外,书本中的.很多实验虽然很经典,但有些时候由于学生预习过,所以有些时候无法产生特别惊喜的感觉。可以向这位老师学习,将实验中的某个环节或者某个试剂、仪器进行小小的改动,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了,在进行改动之前自己要试验过,确保无误之后才能搬上讲台。

  因为是比赛,所以连着听了5堂同样内容的课。在课堂导入这一环节。有三位老师都采用视频导入,在视频播完后,有一些只是起到了导入的作用,也有一些老师对视频中的内容作了详细的分析。由于内容一样,所以老师们举的例子有相同的。不同的老师对于同一个例子处理相差很大。这让我想起了之前参加校内比赛时一个老师的点评,什么样的课才能算是一堂好课?是所有的学生大家一起热热闹闹的实验,抢着回答问题就算是一堂好课?还是课堂很安静,留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思考的环境的课堂?我想这个答案每个人见解都不一样。

  我认为,科学课的魅力有很大一部分在于科学思维的魅力。很多时候我们所注重的,并不是结果如何,而是你是怎样得出这个结果的,这是一个思维的过程。上个学期,周亦平老师在一次评课中提到,对于学生读图的指导、引导过程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不仅是读图,其实对于课堂上所举的例子也需要很好的分析指导。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往往会举一些范例,而由于新课的关系,在范例的选择上注定不会选太难的例子,所以有些时候学生很容易就能答出正确的答案。有些时候我可能就忽略了,既然都答出来了就跳过到下一个例子了,却没有多问一句为什么,怎么得出来的。如果能在这时让学生说一说思维的过程,从他的思维过程中总结方法,或者找出思维中的漏洞加以分析。我想学生对于这个范例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同时也更容易进行知识的迁移。很多时候上课上完,类似的例子作业里却错了很多。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学生在课堂上喊出了正确答案,但是他并不知道是如何得出的,所以碰到类似的就束手无策了。我想,这个就是我们新老师上课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吧。

  5节课听下来,感触很杂很多,收获也很大。希望我能够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将所学的、所感触的这部分内容运用到其中,让自己的课堂更有吸引力的同时更有深度。加油。

初中科学评课稿模板2

  1、整体感觉

  老师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采取了分阶段逐渐深入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动态的课堂,充分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在轻松,平等的氛围里让学生小试牛刀,初步品尝了科学探究活动中成功的喜悦,又通过教师的例题讲解和习题落实了知识与技能目标。从引入游戏,比较大象和芭蕾舞演员的压力作用的效果,到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应用,还有课后留下的关于路面损坏情况的调查报告,无一不体现了教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控制变量法和类比法。李老师落落大方,亲切自然,板书规范。

  2、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1)引入——以竞赛的形式创设了男女生比赛切萝卜的情景,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源源不断的动力。

  (2)探究部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亲身体验,观察自始至终。例如: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铅笔的笔头和笔帽做了效果不同的对比实验,贴近生活,给学生的体会深刻。

  在设计实验时,老师充分融入到学生中,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

  在这几个过程中,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运用科学方法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3)在知识的传播中注重方法。

  (4)规范化。

  (5)多媒体辅助与板书相得益彰。多媒体展示精美的图片和受力分析,视频展示平台展示解题过程,板书规范、美观,三者相互配合默契。但是教无定法,每一位老师对每节课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6)在课堂的引入部分,用游戏和竞赛的`方式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但是要注意实验的方便和安全性。学生对刀具的使用并不熟练。

  (7)在概念的教学上,要注意学生的理解,突破难点。在本节内容中,压力和压强的概念是难点,学生也容易弄错。垂直和表面。

  (8)在探究流程中,李老师是先要同学思考什么影响压力作用的效果呢?在让学生体验铅笔实验,我认为这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9)在学生提出猜想时,老师不应该对猜想带有过多的指向性痕迹,否则探究性实验就可能变成验证性实验。我在上这节课时,就有的同学提出压力作用的效果可能与接触面的材料有关等可能。在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多种猜想之后,老师在从主要因素、次要因素,因素有关部门因素和无关因素等方面逐步筛选,确定探究的课题。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初中科学评课稿模板3

  课后,所有听课教师第一评价都是:徐老师讲课思路清晰,过渡自然,以学生为主体,循循善诱,节奏适中,有条不紊。

  他为我们娓娓道来卡文迪许的故事——

  亨利〃卡文迪许是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公元1731年10月10日生于法国尼斯。公元1810年3月10日,卡文迪许在伦敦逝世,终身未婚。卡文迪许可算是一位活到老、干到老的学者,直到79岁高龄、逝世前夜还在做实验。卡文迪许一生获得过不少外号,有“科学怪人”,“科学巨擘”,“最富有的学者,最博学的富豪”等。1798年他完成最后的实验时,已年近七十。在物理学上他最主要的成就是通过扭秤实验验证了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确定了引力常数和地球平均密度。卡文迪许是这样测量地球的密度的:先求出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中的引力常数,再推算出地球密度。他的指导思想极其简单,用两个大铅球使它们接近两个小球。从悬挂小球的金属丝的.扭转角度,测出这些球之间的相互引力。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可求出常数g。计算出了地球的质量。

  卡文迪许验证万有引力定律的实验采用自己设计的“扭秤”为工具,后人称为著名的“卡文迪许实验”。人们为纪念这位大科学家,特意为他树立了纪念碑。后来,他的后代将自己的一笔财产捐赠剑桥大学于1871年建成实验室,并以整个卡文迪许家族命名。该中心注重独立的、系统的、集团性的开拓性实验和理论探索,其中关键性设备都提倡自制。这个实验室曾经对物理科学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近百年来卡文迪许实验室培养出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已达26人。

  徐龙旭老师以卡文迪许的故事为线索,导入这节课的主题:万有引力定律。徐老师给出了两条求质量的方法,先是多媒体显示,然后再在黑板上板演,他仅用一只粉笔就为学生重现了卡文迪许计算地球质量的过程。让学生在数据中感受到物理的美,宇宙的有序,让同学们认识到,科学史上的每一次重大发现常常来源于对细节的捕捉,以及后来正确的思考与演算。最优秀的教育总是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物理教学中适当插入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科学小故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还可以使物理课变得生动、流畅,帮助教师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

  优秀的教师,无论面对怎样的教学环境、什么样的学生,都能够竭尽所能,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情境。“本节课内容安排很紧凑,从故事性、趣味性入手介绍科学家与科学史,亲切、

《初中科学评课稿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初中科学评课稿】相关文章:

科学评课稿范文06-23

初中评课稿05-23

初中评课稿02-27

初中评课稿08-15

初中数学评课稿 初中数学评课稿最新08-19

小学科学评课稿04-11

小学科学评课稿(经典)10-25

小学科学评课稿03-03

小学科学评课稿【精选】07-15

初中科学评课稿模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评课稿,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课堂教学,对探讨课堂教学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优秀的评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科学评课稿模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科学评课稿模板1

  本堂课的内容是能量的转化,一般用按照平常的方式可能会选择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然后对其进行分析,而这位老师选择了用薯片,学生平时最爱吃的零食之一,点燃后给试管加热。这样一个小小的改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可以看到台上的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了其中。

  这对于我平时的教学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启发。书本上有很多的例子是用叙述的方式进行描述的,而我们很多时候可以根据它的描述进行学生的分组实验或教师的演示实验,有些时候题目中碰到的例子也可以让学生动手做一做,例如《作业本》上有一道是用两个一次性杯做小孔成像实验的题目,这个完全可以让学生在家里按照描述自己做一个,然后进行实验,从实验中寻求答案。

  另外,书本中的.很多实验虽然很经典,但有些时候由于学生预习过,所以有些时候无法产生特别惊喜的感觉。可以向这位老师学习,将实验中的某个环节或者某个试剂、仪器进行小小的改动,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了,在进行改动之前自己要试验过,确保无误之后才能搬上讲台。

  因为是比赛,所以连着听了5堂同样内容的课。在课堂导入这一环节。有三位老师都采用视频导入,在视频播完后,有一些只是起到了导入的作用,也有一些老师对视频中的内容作了详细的分析。由于内容一样,所以老师们举的例子有相同的。不同的老师对于同一个例子处理相差很大。这让我想起了之前参加校内比赛时一个老师的点评,什么样的课才能算是一堂好课?是所有的学生大家一起热热闹闹的实验,抢着回答问题就算是一堂好课?还是课堂很安静,留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思考的环境的课堂?我想这个答案每个人见解都不一样。

  我认为,科学课的魅力有很大一部分在于科学思维的魅力。很多时候我们所注重的,并不是结果如何,而是你是怎样得出这个结果的,这是一个思维的过程。上个学期,周亦平老师在一次评课中提到,对于学生读图的指导、引导过程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不仅是读图,其实对于课堂上所举的例子也需要很好的分析指导。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往往会举一些范例,而由于新课的关系,在范例的选择上注定不会选太难的例子,所以有些时候学生很容易就能答出正确的答案。有些时候我可能就忽略了,既然都答出来了就跳过到下一个例子了,却没有多问一句为什么,怎么得出来的。如果能在这时让学生说一说思维的过程,从他的思维过程中总结方法,或者找出思维中的漏洞加以分析。我想学生对于这个范例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同时也更容易进行知识的迁移。很多时候上课上完,类似的例子作业里却错了很多。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学生在课堂上喊出了正确答案,但是他并不知道是如何得出的,所以碰到类似的就束手无策了。我想,这个就是我们新老师上课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吧。

  5节课听下来,感触很杂很多,收获也很大。希望我能够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将所学的、所感触的这部分内容运用到其中,让自己的课堂更有吸引力的同时更有深度。加油。

初中科学评课稿模板2

  1、整体感觉

  老师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采取了分阶段逐渐深入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动态的课堂,充分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在轻松,平等的氛围里让学生小试牛刀,初步品尝了科学探究活动中成功的喜悦,又通过教师的例题讲解和习题落实了知识与技能目标。从引入游戏,比较大象和芭蕾舞演员的压力作用的效果,到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应用,还有课后留下的关于路面损坏情况的调查报告,无一不体现了教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控制变量法和类比法。李老师落落大方,亲切自然,板书规范。

  2、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1)引入——以竞赛的形式创设了男女生比赛切萝卜的情景,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源源不断的动力。

  (2)探究部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亲身体验,观察自始至终。例如: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铅笔的笔头和笔帽做了效果不同的对比实验,贴近生活,给学生的体会深刻。

  在设计实验时,老师充分融入到学生中,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

  在这几个过程中,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运用科学方法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3)在知识的传播中注重方法。

  (4)规范化。

  (5)多媒体辅助与板书相得益彰。多媒体展示精美的图片和受力分析,视频展示平台展示解题过程,板书规范、美观,三者相互配合默契。但是教无定法,每一位老师对每节课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6)在课堂的引入部分,用游戏和竞赛的`方式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但是要注意实验的方便和安全性。学生对刀具的使用并不熟练。

  (7)在概念的教学上,要注意学生的理解,突破难点。在本节内容中,压力和压强的概念是难点,学生也容易弄错。垂直和表面。

  (8)在探究流程中,李老师是先要同学思考什么影响压力作用的效果呢?在让学生体验铅笔实验,我认为这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9)在学生提出猜想时,老师不应该对猜想带有过多的指向性痕迹,否则探究性实验就可能变成验证性实验。我在上这节课时,就有的同学提出压力作用的效果可能与接触面的材料有关等可能。在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多种猜想之后,老师在从主要因素、次要因素,因素有关部门因素和无关因素等方面逐步筛选,确定探究的课题。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初中科学评课稿模板3

  课后,所有听课教师第一评价都是:徐老师讲课思路清晰,过渡自然,以学生为主体,循循善诱,节奏适中,有条不紊。

  他为我们娓娓道来卡文迪许的故事——

  亨利〃卡文迪许是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公元1731年10月10日生于法国尼斯。公元1810年3月10日,卡文迪许在伦敦逝世,终身未婚。卡文迪许可算是一位活到老、干到老的学者,直到79岁高龄、逝世前夜还在做实验。卡文迪许一生获得过不少外号,有“科学怪人”,“科学巨擘”,“最富有的学者,最博学的富豪”等。1798年他完成最后的实验时,已年近七十。在物理学上他最主要的成就是通过扭秤实验验证了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确定了引力常数和地球平均密度。卡文迪许是这样测量地球的密度的:先求出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中的引力常数,再推算出地球密度。他的指导思想极其简单,用两个大铅球使它们接近两个小球。从悬挂小球的金属丝的.扭转角度,测出这些球之间的相互引力。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可求出常数g。计算出了地球的质量。

  卡文迪许验证万有引力定律的实验采用自己设计的“扭秤”为工具,后人称为著名的“卡文迪许实验”。人们为纪念这位大科学家,特意为他树立了纪念碑。后来,他的后代将自己的一笔财产捐赠剑桥大学于1871年建成实验室,并以整个卡文迪许家族命名。该中心注重独立的、系统的、集团性的开拓性实验和理论探索,其中关键性设备都提倡自制。这个实验室曾经对物理科学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近百年来卡文迪许实验室培养出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已达26人。

  徐龙旭老师以卡文迪许的故事为线索,导入这节课的主题:万有引力定律。徐老师给出了两条求质量的方法,先是多媒体显示,然后再在黑板上板演,他仅用一只粉笔就为学生重现了卡文迪许计算地球质量的过程。让学生在数据中感受到物理的美,宇宙的有序,让同学们认识到,科学史上的每一次重大发现常常来源于对细节的捕捉,以及后来正确的思考与演算。最优秀的教育总是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物理教学中适当插入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科学小故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还可以使物理课变得生动、流畅,帮助教师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

  优秀的教师,无论面对怎样的教学环境、什么样的学生,都能够竭尽所能,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情境。“本节课内容安排很紧凑,从故事性、趣味性入手介绍科学家与科学史,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