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此诗是唐朝时期的皮日休创作的七言绝句,记载于《全唐诗》卷六百十五。此诗运用了比喻,联想的修辞手法, 咏物现实,空灵含蕴,以中秋一事表达了中秋佳节赏月之情。
作品原文
天竺寺⑴八月十五日夜桂子⑵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⑶。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⑷掷与人。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天竺寺:今称法镜寺,位于灵隐山(飞来峰)山麓。
⑵桂子:特指为桂花,本质是樟科植物天竺桂的果实。[1]
⑶露华新:桂花瓣带着露珠更显湿润。
⑷嫦娥:多种说法,有说中国神话人物、后羿之妻等。
白话译文
桂花从天而降,好像是月上掉下来似的。拾起殿前的桂花,只见其颜色洁白、新鲜。我到现在也不明白吴刚为什么要跟桂花树过不去。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来给予众人的吧。
创作背景
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节期为阴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
诗人创作此诗正是在中秋的夜晚,联想到诗人前一年高中进士,而此刻正是诗人东游之中,也正是诗人意气风发之时,所以在如此佳节,又是诗人得意之时,以此背景,诗人创作了此诗。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第一句,描述了桂花像是月上掉下来似的场景,交待了诗人所处的时间是中秋之夜,奠定了全诗是充满了轻松,了联想的基调。
第二句,诗人捡起殿前的桂花,桂花的颜色洁白而新鲜,阐述了诗人是享受中秋之夜的景色的,也表明了诗人此时在人生道路上是顺畅的。
第三句,通过传说透露出了诗人对桂花的怜惜,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阐述了诗人是热爱自然,怜惜自然的。
第四句,感叹到桂花飘落是因为传说中的嫦娥撒下来给予众人的吧,通过丰富的联想,烘托出诗人是拥有包含万事万物的心境的。
这首绝句描状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洁如玉,映于月光更显晶莹,拾起花犹带露更觉滋润,想来当是嫦娥撒于人间。全诗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节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见大之妙。综合此诗,神话传说中吴刚[2] 学仙有过,遭天帝惩罚到月宫砍伐桂树,其树随砍随合,所以必须不断砍伐,却始终砍不倒这棵树。但此诗并不如其它描写中秋诗作一般凄凉,凋零,或是额怅、哀绵,全诗给人的感觉是轻松自在,毫无忧愁的。虽只描写了一幅“夜赏月桂图”,却让读者得知民俗——中秋必看月赏桂[3] 。内容是诗人的联想,却不让人觉得有空虚之意。巧妙的联想反而为“寂静”的诗作平添了几分“俏皮”。不禁让人对古人的中秋佳节浮想联翩。
名家点评
《节日诗词 》:诗人抬头望月,感慨万千。想象着嫦娥已厌倦了月宫中的寂寞生活,仍然怀念人间。还将月宫中的桂花撒向她眷恋的人间,意境优美。[4]
《千里共婵娟 中华中秋月亮诗词品读》:隐括了相关的神话传说,再现了难解的千古之迷。既给了这个佛教圣地蒙上了空灵神妙的色彩,更艺术地反衬了作者中秋佳节赏月探胜的喜悦之情。[5]
《中国历代咏花诗词鉴赏辞典》:明是神话传说,明是离奇想象,却偏以质朴语言。肯定语气煞有介事地从正面叙出,寓虚于实,寓假于真。使小小桂子染上了神秘色彩。这首小诗也别具情味。[6]
《地方文化研究辑刊 第4辑》:皮日休来到天竺寺,却是为了赏桂,而联想更是独具匠心。[7]
作者简介
皮日休,字袭美,一字逸少,生于公元834至839年间,卒于公元902年以后。
常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晚唐文学家、散文家,与陆龟蒙[8] 齐名,世称"皮陆"。今湖北天门人(《北梦琐言》[9] ),汉族。咸通八年(867)进士及第,在唐时历任苏州军事判官(《吴越备史》)、著作佐郎、太常博士、毗陵副使。后参加黄巢起义,或言“陷巢贼中”(《唐才子传》),任翰林学士,起义失败后不知所踪。诗文兼有奇朴二态,且多为同情民间疾苦之作。《新唐书·艺文志》录有《皮日休集》、《皮子》、《皮氏鹿门家钞》多部。他曾经编纂自己的著作《文薮》[10] 。他曾经中过进士,当过太常博士官,后来参加黄巢起义[11] ,任翰林学士。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相关文章: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08-23
天竺少女歌词07-02
《天竺少女》串词04-19
又是桂子飘香时作文06-04
日夜思念的成语100个10-19
《天竺少女》串词(3篇)03-18
《天竺少女》串词3篇04-19
《西游记》插曲天竺少女歌词07-02
《天竺少女》串词(汇编3篇)03-18
天竺那边要开一个家乐福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