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上海七月十四的习俗
七月十四一般指中元节。 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上海七月十四的习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上海七月十四的习俗
农历7月14有喝豆浆习惯。
上海松江七月十四喝豆腐浆
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日,松江城厢地区有喝豆腐浆的风俗习惯。相传这一风俗习惯,是为了纪念明末的松江抗清义军领袖李待问。
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下江南打入松江,把松江城团团包围,形势十分紧迫。当时任松江府知府的李待问和沈犹龙、章简等,率领义军,固守松江城。松江府城,城高濠阔,清兵一时难以攻入。经过一个多月的坚守,义军粮草断绝,老百姓纷纷献粮供应义军。又隔了一个月,老百姓家里也断了粮,外面又没有援兵,这可真是到了粮尽援绝的境地了。
七月十四日是李待问生辰,那天晚上他把家中仅有的几斗黄豆献出来,磨成豆浆,用来充饥,继续抵抗清兵。这时,清兵将领得知城里口粮已断,便大举攻城。李待问让残余义军冲出重围,他自己回府,在案桌上写下了遗书,要清兵少掳少杀人,爱护百姓,写好后自刎而死。可清兵那里听他的,在松江城里仍然杀了两万多人。
到了乾隆年间,清统治者为了笼络民心,对明末抗清忠义之士,封赠谥号,立祠纪念。人民特别感念李待问,于1776年建造了雄伟的松江府城隍庙(现今方塔园天妃宫西北侧,后毁于日军空炸),就在立神像时,把府城隍修成李待问的样子,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忠义”之精神。并传说李待问死后当了松江府城隍,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日,也就是李待问生日这天,老百姓就自发地形成了磨黄豆、喝豆浆的习惯,以表示对这位热爱人民、为国捐躯的将领的深深怀念。
后来,到了农历七月十四日,松江城的百姓就到府城隍庙烧香,以后又扩展到府城四邻,浙江平湖、新埭等地百姓也赶来参加庙会,到了七月半下午才散去。七月十四日这一天到处供应豆浆,凡是全城百姓和前来赶庙会的人,大家都要喝碗豆浆。还传说那天喝了豆浆就会眼目清亮,此俗一直延续至今。
李待问,字存我。明松江府华亭县人,家住郡城榻水桥堍。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授中书舍人。工文章,精书法。
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下江南。与同郡沈犹龙、陈子龙、夏允彝、徐孚远等起义抗清,迁母于乡,身任守东门之职。八月初三日,清兵用计袭取西门,城破。见大势已无可挽回,乃从东门下来。有百户挽住说:“您读烂《四书》,今天将怎样?”待问说:“为臣死忠,这是常事,我不过想和家人作最后诀别罢了。”百户说:“您能这样,我先断头以待。”就拔刀自刎而死。待问凭尸而哭。仓卒抵家,少妾换衣涕泣,众人都劝逃走。他笑着说:“死,是我分内之事。且不死,将何以对待那位百户呢?”于是引绳自缢。气未绝而被俘。劝降不屈,慷慨就义。临死,犹告清将不可残杀民众。
松江的民众怀念他,尊为府城隍,塑像为祀。诞辰为阴历七月十四日,府城隍庙例有盛大庙会,松江城厢人民并有夜间吃豆浆的风俗,都是纪念他的。
书法笔力遒劲,字体秀逸,行书可与董其昌媲美。松江博物馆藏有手迹行书诗轴。
著有《玉裕堂存稿》。
上海七月十四习俗
1、祭祖
民间相信,祖先会在七月半返回家中探望子孙,所以需要祭祖。这种祭祖行为是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传统伦理的一种体现,是一种感德祖先文化传统。
2、烧纸
中元节日中,民间俗信行为中,最为突出的是烧纸。据传说,阳间的纸就是阴间的钱,人们烧纸就是给亡故的先辈亲人送钱。
3、祭祀土地
七月半,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4、祈丰收
七月半施祭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5、吃鸭
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在七月半吃鸭子,因鸭在水中游,取其河灯普渡祈祷之涵意。也有说法是“鸭”就是“压”,是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魂灵”,这说法有点牵强,因为很多地方“鸭”与“压”不同音。东莞人一般会吃莲藕煲鸭。
全国各地的中元节习俗
河北省: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平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山西省:永和县读书人於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於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於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於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广西:阳山人以七月十四日为目连节,多杀鸭祭祖,当日路无行人,名为“躲鬼”。
河南省: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於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陕西省: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幡”。
江苏省: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徵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
四川省: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省:嘉善县以中元节下雨为水稻丰收之兆。桐庐县民中元节晚上鸣锣撒饭於野,称之“施食”。浙东的盂兰盆会,请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结”,一边念经。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春卷。又有放路灯的习俗,以六个壮丁为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插在一片蕃薯或芋头上),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置於一片大树叶上),大约每隔百来步设一处祭品。
江西省:吉安人中元节焚纸,锭然而禁止孕妇折纸锭。据说孕妇折的纸锭,焚化后鬼拿不动,送到阴间也无益处。放焰口时,法师向台下掷包子、水果。传说妇女抢取包子一个,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抢得包子,一生可不受惊吓。安远县祭祖,先於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烧楮衣冠,纸钱祭送。
福建:永福县中元节,已嫁之女子须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称中元为“烧纸衣节”。已嫁之女准备父母之衣冠袍笏置於箱中,以纱笼之,名为“纱箱”,送父母家。闽中中元有普度之俗,无论城乡必定举行,其经费则由人沿门募集。即使极贫穷之家,也会想尽办法筹款来应付。有谚语道:“普度不出钱,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爷要来接”。举行普度时,也有子弟乐团之演出。
广东省:曲江县猺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狗头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归善县民以七月十四日为中元节。据传因当年元兵南下,为了避兵灾,故提早一天过节。澄海县中元节祭祖先及灶神。德庆州中元以冬叶裹粉作饼,名为“架桥”,用以祭祖。古代的潮阳县施孤时,有钱人家还会买下犁耙、水车,甚至穷人家的女孩,分别写在纸片上,施食时也把纸片撒下。买不起农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凭单领取。
云南省:腾越人祭祖后焚包,又用黄瓜一只,刻成船形,叫“黄瓜船”,与包一起焚化。
【上海七月十四的习俗】相关文章:
上海立春的习俗03-30
七月十四是什么节日08-12
七月半中元节习俗08-04
老上海人的过端午节习俗06-21
七月半中元节的民间习俗06-24
汉族过七月半的历史习俗范文06-26
潮汕中元节七月半习俗06-26
细数“七月半”中元节的习俗范文06-26
七月半中元节的七大习俗介绍范文07-28
七月十五中国各地过中元节的民间习俗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