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是什么意思?处暑养生需调理脾胃

时间:2022-06-28 12:49:18 其他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处暑是什么意思?处暑养生需调理脾胃

处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今年处暑时间是8月23日。处暑中的“处”有终止的意思,处暑的意义是“夏天暑热正式终止”。虽然在处暑时节,暑热已经逐渐消退,但是天气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秋凉,炎热的天气丝毫不亚于暑夏之季,这也就是人们常讲的“秋老虎,毒如虎”。那么,在处暑时节,我们应该如何养生保健?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市中医院治未病科主任谢卫平。结合丰富的临床经验,谢卫平针对处暑如何养生,为读者提出几点建议。

处暑是什么意思?处暑养生需调理脾胃

处暑养生 调理脾胃是关键

调起居解秋乏充足睡眠让精力更充沛

谢卫平说,处暑是天气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因此,从养生的角度来看,此时的起居作息应作相应的调整。在处暑时节,每天增加1小时睡眠,并且保证有质量的午觉,可以让人保持精神饱满,也可在冬天来临之前保存能量、养精蓄锐。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体内的气血会呈现阴阳俱亏的状态,会出现白天没精神、晚上睡不着的现象。所以,尽量要在晚上10点前睡觉,最晚不要超过12点,要养成午睡的习惯。即便睡不着,闭目养神也能让身心得到休息。”谢卫平提醒大家,“现代研究发现,每天零点至4点,体内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点,12点至13点是人体交感神经最疲劳的时间。有统计表明,睡子午觉可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因此,子午觉既有防病保健的意义,又符合养生道理。对于年轻人来说,充足的睡眠可以让学习工作精力更充沛,同时也可以减少‘秋困’的出现。”

秋燥易伤津耗液多喝粥水除秋燥困扰

谢卫平告诉记者,每年初秋,中医门诊的患者都会增多,其中不少是气虚、阴虚体质的人,症状主要是咳嗽、疲倦、易感冒、鼻炎、咽炎、胃痛、大便干燥等。入秋以后,雨水会明显减少、空气湿度渐渐降低,秋燥最容易引发咳嗽。许多人一到秋天就咳嗽不止,不少患者以为是喉咙炎症作祟,使用抗生素却收效甚微。其实,这种情况往往是秋燥所致,秋燥是由外感燥邪所致,常常伴有感冒、咳嗽等症状。初秋常为温燥,通常表现为头痛身热、干咳无痰、呼吸不顺、心烦口渴、舌干等。

谢卫平说,中医学认为,“秋季是多事之秋”,气候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从立秋到处暑,秋阳肆虐,温度较高,加之时有秋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色。白露过后,秋雨渐少,天气开始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相交,稍有不慎,容易伤风感冒,多种旧病亦随之复发。此时,人们应该多喝粥水补津液。除了多喝开水、淡茶、绿豆汤、大米粥、豆浆等,还要保持居住环境的湿度。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家中种花或养鱼,早晚多往地上洒点水,或用湿拖把擦地等。

调养脾胃是关键切忌盲目“贴秋膘”

谢卫平说,经过夏天的炎热“煎熬”,很多人脾胃功能相对较弱,食欲不强,因此饮食忌食辛辣刺激的食物,不要暴饮暴食,少吃过凉和不好消化的食物。现在天气湿热,比较适合吃健脾、去湿、养胃的食物,如赤小豆、薏仁米、莲子、扁豆、冬瓜,也可以吃些茯苓夹饼等。

“处暑过后意味着秋天的开始,但气温上还没真正进入秋天,桑拿天、雷雨天气依然较多,天气闷热,因此还要注意防暑去湿、养护脾胃,夜里不要贪凉,不要多吃冷饮,以预防胃肠道疾病。因为胃喜湿不喜寒,很多在夏天里食欲比较差的人,食欲逐渐好转,不知不觉开始吃点好的。一些中老年人,按中国人的饮食习惯,还讲究‘贴秋膘’。不过,千万不要急着盲目‘贴秋膘’,因为此时人的胃肠功能还没有调理过来,还是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多吃蔬菜、水果、谷物、豆类、薯类、食用菌类等,少吃高热量、难消化的肉食。”

“收”“养”兼顾保阴气适量运动提高身体适应能力

谢卫平提醒大家,秋季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可以选择轻松和缓的项目。尤其是体质虚弱者,以防出汗过多、耗气伤阴。

登山是秋季户外运动的不错选择。登山能增强人体的呼吸和血液循环功能,使人的肺活量及心脏收缩力增大,对哮喘等疾病还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并能降低血糖,增加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量。爬山时,温度变化较为明显,可使人的体温调节机制始终处于紧张状态,从而提高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此外,处暑后郊游登山能使人吸收空气中更多的负氧离子,对人的神经系统具有良好的营养和调节安抚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登山是一种负重运动,膝关节承受了整个身体的重量,特别是在登上一级台阶关节还未伸直的情况继续登另一级台阶,膝关节一直处于半屈状态,会对关节造成较大负担。有骨关节炎的患者不适宜选择此项运动,体弱者不可一味强调登山的保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