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中元节饮食习俗

时间:2022-06-28 13:50:41 中元节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各地中元节饮食习俗

  中元节吃扁食

各地中元节饮食习俗

  东县乡民於此日吃扁食。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状如饺子。现在也有人把扁食叫做饺子,其实扁食和饺子大不相同。

  扁食和饺子的区别,首先在皮,其次在馅。以皮而论,饺子皮较厚,而扁食皮薄如蝉翼,晶莹剔透,据说,把扁食皮放置在报纸上,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报纸上的每一个字。至于馅,那就更不一样了。饺子馅少,小到只有大拇指那么点,因此饺子的个头也比较小,一碗饺子虽说也有十多个,但在碗中却只占到三分之一,其余全是汤,并且饺子的馅较为单一,多为猪肉加些素菜和调料。

  而扁食就大不一样了,不仅肉类、菜类均可入馅,连鸡、鸭、鱼、蟹、馓子、嫩黄豆等等都可入馅,且特别讲究搭配,鸡脯配芹菜,猪肉配荠菜,鸡蛋配韭菜等等。有的人家,猪肉糜中,还要加入虾仁,拌入肉松,还有的人家竟用豆腐入馅,吃起来更是别有一番风味。乡亲们在包扁食时馅放得特别多,一张皮子里能放鸡蛋大小的馅,在他们看来,吃扁食吃的就是馅,要么还不如吃面条呢。由于扁食馅多,因此个头也大,每个扁食都包得十分的饱满,薄薄的皮子舒翘挺拔,中间鼓起,腹下展开,宛若一个身着长裙舞姿翩翩的风韵少妇。

  吃扁食不仅讲究皮薄馅美,对汤的要求更高。最正宗的扁食汤是排骨汤,奶白清亮,纯粹是猪的脊梁骨和紫菜、虾米一起煎煲而成,五味调和酸辣俱全,醇香诱人。还有考究的人家是用老母鸡吊汤,那汤白如凝脂,油而不腻,口感极佳。吃扁食的时候,那薄薄的面皮含在嘴里,相当的顺滑,舌头一碰就破,像冰块一样瞬间融化。而那馅呢,细细咀嚼,绵软温润,有滋有味。吃完了很久,馅和汤的香味依然留香齿颊间。清朝同治年间诗人杨静亭曾写诗赞美馄饨:“包得馄饨味胜常,馅融春韭嚼来香,汤清润吻休嫌淡,咽来方知滋味长。”其实这首诗用来赞美扁食是再恰当不过了。

  中元节吃饺饼

  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春卷,也叫饺饼筒。饺饼筒是由饺饼筒皮和各种菜料组成的,虽说制作简单,但是却是天台县特有的和老百姓日常生活与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一种食品,同时也寄托了天台人浓浓的家乡情。

  饺饼筒的制作过程并不复杂,但自有匠心独到之处。首先,将小麦粉用一定的水和成粉糊。再把粉糊均匀的摊在一个加热中的大平底铁鏊上,做成一张张圆形的饺饼筒皮,饺饼筒皮的要求是薄如纸、圆如镜、透光亮。就这样做上几十张,做好后摊放在竹子做的米箕上。备用。

  第二个环节,做菜料。菜料按家境不同和节日不同,丰盛程度也可以不同,在这个过程完全体现了天台人灵活变通的性格,也给了家庭主妇与厨师极大的创造空间,和家人食客根据口味偏好不同的选择的空间。一般经典的饺饼筒菜料配备分别是回锅猪肉片、盐水猪肝片、鸡蛋片、小鱼干、小虾米干、豆腐片、香姑、黑木耳、青菜、细绿豆面条、笋丝、芹菜、苣莴丝、勃荠片等。当然每样菜都要多因为一般做一次饺饼筒都至少要做几十张,一次能吃好几天,还有要送些给亲戚朋友。菜要分别烧炒好,并分别装在大盆里。这每种菜都考验着厨师的做菜技巧,要求道道好吃。

  当各种配菜做好了以后,就用大碗分别装好大盆里的各种菜,放在大桌子上,并把饺饼筒皮放在桌子旁,准备开始包饺饼筒了。首先,把饺饼筒皮平摊在桌子上。然后在中间放两片回锅猪肉片、两片鸡蛋片要错开放,再在平行方向上错开放上盐水猪肝片和豆腐片。然后先在上面依次铺上各种菜料,当然要均匀,而且不同菜料的用量也不同。比如小鱼干、小虾米干、黑木耳要少放,放多了也不好吃,特别是小鱼干、小虾米干只须放少许。而笋丝、芹菜、苣莴丝、勃荠片、香姑、青菜适中,细绿豆面条最多。当然菜的总体用量要符合饺饼筒皮的尺寸要求。然后是把饺饼筒皮和菜卷起来,在卷到2/3部位时,把饺饼筒皮两头往饺饼筒里折叠,然后再接着卷完。这样一张饺饼筒就算完成了。

  在大桌上卷饺饼筒的过程中一家人围着大桌子有说有笑的,老少男女齐上阵,先各自卷完今天这餐吃的,再卷以后几天吃的饺饼筒。当然你也不必一定要把菜都卷上,在卷自己吃的时候,可以只卷自己喜欢吃的菜,像我就不喜欢吃小鱼干、小虾米干、和肥猪肉,所以总是不加它们。卷好饺饼筒后,再放回涂上猪油的大铁鏊上,加热待到香气四溢时,就可以拿起来大块朵颐了。

  中元节蒸面羊

  河北省广平县中元节以时鲜的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成为“送羊”。清河县7月15上坟祭扫,以蒸面羊送女儿。  山西民间制作面羊,始出于远古秋祭。七月初秋,粮谷新熟,祭天告祖曰“尝”(《东京梦华录》)。祭礼还用色纯体全的牛羊,曰“牺牲”。古代祭祀为国之大事,亦渐化为民俗。山西民间有尚俭尧风,融谷、畜一体,家家制面羊以祭,而后分食。迄今,山西上党地区甚至各种祭祀都蒸面羊,形态各异,五谷俱全,相传与神农氏发明五谷相关。

  面羊千姿百态,最终也须落肚为安,但要数放在火上烤干,黄黄脆脆的时候最好吃。

  中元节蒸面

  山西省长子县的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於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

  中元节吃濑粉

  德庆州中元以冬叶裹粉作饼,名为“架桥”,用以祭祖。还有不可不提的是吃濑粉的特别风俗。吃濑粉这个习俗几乎整个东莞通用,而根据不同片区的环境习惯的差异,吃濑粉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像常平,他们喜欢用山地熬汤,随之黑黝的汤底便是当地濑粉的最大特色。而在莞城,盂兰节这天吃濑粉倒没什么特别,特别的是过去的老莞城有很多人懂得唱木鱼歌(部分镇区也有此风俗),试想在这个不属于阳间的日子,街头巷尾传出似有似无而且抑扬顿挫的木鱼歌,确实给这个诡异的节日又增添一丝神秘!

  中元节吃鸭子

  农历七月十四中元节也是祭祖节,祭品不能用鸡做供品,因为鸡的爪子往后刨,会把给祖宗送去的钱物都给刨出来,后辈的心意就传不到祖宗那里,所以就派鸭子作为祭祀的使者。

  中元节这天为什么大多数地方选择吃鸭子?因为去“阴间”要渡河,河上仅有一座奈何桥, “使者”太多,桥上拥挤,而鸭子则可以带着给祖宗的祭品游到对岸,所以在中元节当天的祭祀品以鸭子为主。也取了谐音,“鸭”就是“压”,吃鸭子就能压住这天上来游走“揾食”(莞语)的鬼魂了,况且鸡爪呈耙状,易把鬼的衣服抓掉(大概怕积下恶怨,不肯回到原处),所以选脚掌扁平的鸭子也在情理之中了。

  除此之外,莲藕煲鸭还有季节性的原因。立秋过后,又是鸭子肥美、莲藕盛市的季节,而鹅要到中秋过后才好吃,因此莲藕煲鸭这道美馔作为盂兰节的一道风景也是食出有因的。打从60年代番鸭传入我国起,这汤则变成了“莲藕煲番鸭”了。

  番鸭原产于中南美洲,后传入我国,故又称洋鸭,而国人惯称帕来品为番,又称之为番鸭。其实这个汤与其它汤水的做法相似,先把洗净的鸭块用调料腌数分钟后飞水备用,然后再把准备好的药材放到锅里煲滚,接着加入莲藕与鸭块,武火煲滚后,再改用文火煲约莫两个小时就可添盐食用了。

  这个汤还有两个小窍门不可不知,一是莲藕遇铁易变黑,改用沙煲熬汤则可;二是鸭子选用麻鸭为佳,因其脂肪适中,肉质嫩滑,所煲的汤不但生津、解毒,而且喝起来更是温润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