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儿童文学现象
现象一:原创儿童文学影响力持续提升,读者群不断扩大
2010年的儿童文学数量与质量并重,赢得了读者的肯定,市场业绩稳中有升。《儿童文学》月发行量突破110万,《幼儿画报》则达到177万。杨红樱的童话“笑猫日记”系列(明天出版社)又推出新作《一只灵魂出窍的猪》和《球球老老鼠》,这一系列至今已经发行800万册。
现象二:原创儿童文学主要以“丛书”形式面世
各出版社在注重市场的同时,更加重视作品的艺术品格和思想内涵,主要以丛书这种“集团军”的形式,推出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优秀原创作品。如中少社推出的高洪波的《我想》等“中国原创图画书系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推出的“彩乌鸦中文原创系列”、曹文轩长篇小说“我的儿子皮卡”系列,江苏人民出版社推出的黄蓓佳长篇儿童小说《五个八岁》系列,明天出版社推出的伍美珍长篇小说“阳光姐姐小书房系列”、郁雨君长篇小说“辫子姐姐心灵花园系列”、“张洁美文系列”、朱自强与左伟的中篇儿童小说《属鼠蓝和属鼠灰》系列,江苏少儿社推出的“蘑菇屋”童话系列,湖南少儿社推出的“中国儿童文学影响力”丛书,中少社推出的“《儿童文学》金牌作家书系”、张之路童话《会飞的狗》系列,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的秦文君长篇小说《贾里日记》《贾梅日记》,安徽少儿社推出的韩青辰长篇小说“茉莉天使的成长圣经”系列等。这些作品或回望历史或凝眸现实或张扬幻想,都力图能够抵达当下孩子的内心世界,积极参与他们的精神建构和心灵成长,获得了小读者的热烈回应。
现象三:反思的姿态,回归的情结
良好的市场业绩让2010年的儿童文学界抱有比较从容的心态,有着浓厚的“总结”和“反思”色彩,通过一系列会议对新世纪儿童文学所走过的10年历程进行了理性的梳理和辨析。这一年恰逢中国作协第八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颁奖,同时又有全国儿童文学创作会议、第十届亚洲儿童文学大会等会议的召开。无论是这些会议所传达出的声音,还是2010年儿童文学创作与出版的现状,都显示出当前的儿童文学已经从强调占领市场向强调打造少年儿童的精神高地的艺术本源回归。
2010年的原创儿童文学在我看来创作上取得了以下五点突破:
突破一:重回个人经验
写作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是什么?这是萦绕在儿童文学作家心头的一个重要问题。他们用自己的创作实践作出了回答,那就是要珍视个人经验。曹文轩在全国儿童文学创作会议的发言中说: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有一个只属于他自己的世界。命运、经历、不同的关系网络、不同的文化教育以及天性中的不同因素,所有这一切交织在一起,使得每一个人都作为一种“特色”、“异样”而存在于世。“我”与“惟一”永远是同义词。如果文学不建立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上,那么在共同熟知的政治的、伦理的、宗教的教条之下,一切想象都将变成雷同化的画面。而雷同等于取消了文学存在的全部理由。
2010年的儿童文学创作重视从作家的个人经验出发,寻找抵达当下少年儿童内心世界的路径,在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之间创造一个公共精神空间和对话空间。这样就避免了题材越来越集中在孩子的校园与家庭生活这个逼仄的范围内,避免了因为跟风而造成的艺术风格的同质化和人物形象的扁平化、概念化。正如青年评论家李红叶在《儿童文学视域下的童年书写》一文中所说:“观察当代具体儿童的生活,固然有助于书写儿童,但根子上,作家是在理解人性的基础上来理解当代儿童的,也是在与‘已苏醒的童年’(内心的童年)的对话中来理解当代儿童的。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笔下的儿童才生动亲切,并充满真实性。”
黄蓓佳系列长篇儿童小说《五个八岁》包括《草镯子》《白棉花》《星星索》《黑眼睛》《平安夜》5部小说,通过5个不同时代的8岁孩子的成长,折射了中国10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这套小说包含了作家本人对于生活和历史深切的个人体悟,以深情的凝视和回望,把对童年的独特理解融于历史的宏大画卷中,试图把当下孩子盯在试卷、课本上的视线拉长、拓展,让他们的目光能够在更为开阔的视域内自由翱翔。黑鹤的短篇小说集《驯鹿之国》(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收入了12部中短篇小说,讲述了飞禽、野兽、温和的驯鹿、奔驰的骏马这个大多数人很陌生但黑鹤十分熟悉的动物世界的故事。青年作家李秋沅的长篇小说《木棉?流年》和短篇小说集《记忆的碎片》均以她熟悉的鼓浪屿为背景,一曲曲哀而不伤的抗日英雄的赞歌,一幕幕感天动地的往昔故事,伴随着鼓浪屿的阵阵波涛扑面而来。语言贵气优雅,在流行快餐化阅读的时代,她执著地挽留住了汉字的典雅之美。穿透局促的校园和家庭叙事,把目光投向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被时光所冲刷的人性之壮美。在她的笔下,那些舍身救国的英雄们:“正气凛然、铁骨铮铮,他们视荣誉为生命,理智开明、知行并进;他们在危急关头,舍生取义、誓死捍卫正义与民族的尊严;他们是永远挺立的民族脊梁”。李秋沅张扬着一种英雄情结,其文字却又流露出和旧日时光默默低语的旖旎,一种精神贵族式的精致,华美、低徊而硬朗,为儿童文学带来一种奇异而新鲜的审美经验。
突破二:寻求世界性与本土化的平衡
2010年的儿童文学创作更加重视本土经验,并力图以世界性的眼光重新打量“中国经验”。汤汤“鬼精灵童话系列”包括童话集《到你心里躲一躲》和长篇童话《来自鬼庄园的九九》(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触及到了我国悠久绵长的鬼文化。她的童话中常常出现“蓝印花布”、“紫袍子”、“雕花木床”等中国式道具,构造了一种纯正的东方式背景和情调,里面还含有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如《鬼牙齿》中的“鬼”可以变成柳树,也可以变成人。花草树木皆可成精是中国古人比较普遍信奉的思想,在《搜神记》和《聊斋志异》中比比皆是,汤汤一边从传统文化中传承了很多类似的思想,同时也进行了现代性的转化,她笔下的鬼,不再是青面獠牙、阴森恐怖的,而是拥有丰富情感和独特个性。其作品基调温暖明朗,传达出了对公平、正义、理解、同情、关爱等等普世价值的渴望以及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颂扬。
韩青辰的“茉莉天使的成长圣经”系列,是作者历时6年时间,深入教育现场,通过全程、深入的观察,记录下当下小学生这个群体生活与学习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憧憬,挫折与梦想,呈现出中国小学生真实的生存状态,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作者坚守自己的人文立场,坚守更加现代的教育理念,表达了对传统意义上“好孩子现象”的理解、同情和反思,对中国的教育体制作出了自己的思考和价值判断,以丰沛的细节和真切的现实体验,证明了成功的教育是爱心、责任、克制和毅力等品质的综合体。
突破三:成长主题新拓展
2010年的儿童文学创作中,以成长为主题的小说写作风生水起。作家们更加关注在这个复杂的时代里少年儿童成长所面临的真实的体验,而不是作家们在书斋里想象出来的,或者经过过滤的经验。如伍美珍的“阳光姐姐小书房”系列的《没有秘密长不大》中,12岁的小主人公不得不面对父亲有个情人这样尴尬的人生难题。当成人还固执地认为孩子们生活在一个密闭的真空世界里时,孩子们却早已通过电视、网络以及他们自己的耳朵,听到、看到了很多来自成人社会的秘密,在孩子和社会、孩子和成人之间的关系上,是选择“遮蔽”部分生活经验――至少是在成年人看来比较灰色、阴暗的“少儿不宜”的那部分,还是选择“袒露”,一直是儿童文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在2010年的儿童文学创作中,我们看到作家们勇敢地选择了直面现实。在选择“写什么”这一点上他们少了些许顾忌,但在“怎么写”这一点上,他们尽量以诗意和温暖的笔触去化解成长中尖锐的疼痛与困惑,去抚慰孩子内心的动荡与不安。
成长过程中的疼痛感不仅仅来自社会与家庭,它还来自不可抗拒的天灾人祸,来自命运强加于人类的种种生存困境。王巨成的长篇儿童小说《震动》(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以大地震为背景,描述了6名少男少女被困郊外,在缺水缺食又有人受伤的情形之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微妙和复杂。这几个少年性格和人生经历都完全不同,在历经苦难之后呈现了人性的光芒。秦文君的《贾里日记》《贾梅日记》描写已经长大了的贾里贾梅的多彩花季。评论家朱自强和左伟合著的《属鼠蓝和属鼠灰》系列则是献给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成长故事。郁雨君的“辫子姐姐心灵花园系列”之《神奇的太阳花女孩》《世界上另一个我》等均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面临的种种难题。
突破四:儿童文学理论评论走向深化与细化
2010年因为一系列较为大型的儿童文学会议的召开,儿童文学理论评论的概貌就主要以会议论文和专著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从中可以看出,评论家们渴望能够发出自己独立而客观的声音。同时也能针对儿童文学创作、出版、阅读推广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作出反馈,与创作形成良性而快速的互动,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参与了儿童文学创作的成长与发展。
第十届亚洲儿童文学大会的主题为“世界儿童文学视野下的亚洲儿童文学”,并推出了方卫平主编的《在地球的这一边:第十届亚洲儿童文学大会会议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这些论文以全球的眼光、东方的视角和比较的方法反映了近年来亚洲儿童文学创作和理论发展的新面貌和新动向。全国儿童文学创作会议提交了40多篇会议论文,围绕着中国儿童文学“如何真切地认识与表现当代儿童”、“如何打造儿童成长的精神高地”、“如何应对数字阅读与数字出版”、“如何走向世界”等四个主要议题展开研讨,对我国儿童文学创作现状与未来发展提出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2010年的儿童文学研究进一步深化和细化,摆脱了急功近利的心态,重视资料的搜集和对某一专题的深入发掘以及研究方法的创新。彭懿的《走进魔法森林:格林童话研究》采用文献学及版本学研究的方法,逐一比照格林童话的各个版本,从其中的差异得出结论:格林童话是格林兄弟确立了现代儿童观之后的产物,只有终版的格林童话才是儿童文学。王林翻译的《给孩子100本最棒的书》([美]安妮塔?西尔维著,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提供了权威的儿童文学经典书目,揭示了儿童文学经典诞生的秘密,这对我国蓬勃发展但又有点无序的儿童文学阅读推广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参照,也给儿童文学研究人员提供了一种研究思路:在当下儿童文学和接受对象之间,有着一个重要的中介,那就是老师和家长。儿童文学研究者应该重视自己研究成果的接受对象,而老师和家长也是他们应该重视的对象之一,他们的研究至少有一部分成果应该是直接针对这一群体。简平的《上海少年儿童报刊简史》(少年儿童出版社)对上海百年来少年儿童报刊的发展进行了详细的搜集和整理,对少年报刊如何推进我国儿童文学的创作进行了资料翔实的论证。安徽少儿社推出了由方卫平主编的“第六代儿童文学评论家论丛”第二辑,正如方卫平在序中所言,“第六代儿童文学评论家”正在“崛起”,他们“着重从话题、论域的开辟和细部、专题研究的深入两个方面来寻找自己的论述空间”。此外,樊发稼出版了《樊发稼三十年儿童文学评论选》(少年儿童出版社)、杨实诚出版了《探索的步履》(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儿童文学理论评论家们的努力为我国儿童文学研究积累了学术资本与财富。
突破五:积极应对数字阅读与出版的挑战
如果说过去十年我国儿童文学界成功应对了市场经济的冲击,那么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国儿童文学的主要“对手”之一应该是来自数字阅读与出版的挑战。浙江少儿社和盛大文学开始联手推出全媒体小说,冒险类小说《查理九世》成为他们插在实验田里的第一棵秧苗,这类冒险侦探的类型化小说因为易于转化为网游、动漫等产品而更容易占得先机。白冰在全国儿童文学创作会议发言中说:“儿童文学作家应该密切关注孩子的喜好和行为习惯,在创作好的故事的同时,要考虑到这个故事是否具备多媒体开发的元素。而叫得响、让人记得住的儿童文学人物形象,才是最根本的东西,没有不朽的形象,电子化开发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数字阅读冲击的并不是阅读,而只是阅读形式,儿童文学作家创造的独特的高品质的艺术形象才是儿童文学生存的命脉。”
2010年我们已经听到了儿童文学数字化的大潮越来越近的潮音,而我们也看到了儿童文学创作与出版未雨绸缪的探索与尝试。
尽管2010年的儿童文学形势喜人,但依然有些问题在困扰着我们,比如,我国已经是儿童文学创作与出版的大国,但与之相对应的是我们的儿童文学作品真正进入欧美的还不多。如何让我国的儿童文学屹立于世界儿童文学之林?如何避免在追逐市场利润的过程中,把一些趣味庸俗的作品推给读者?如何扩大儿童文学队伍,以满足读者庞大的市场需求……难题总是在行进中产生,难题又总是成为行进的动力,儿童文学就是这样在披荆斩棘中朝向前方一步一步留下自己艰辛而又坚实的脚印。
【儿童文学现象】相关文章:
论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03-24
儿童文学心得体会11-20
“跳槽加薪”现象07-10
奇怪的面试现象07-13
浪费水的现象07-04
员工离职的现象07-11
关于现象的作文05-19
有趣的现象作文03-28
小学语文儿童文学课堂教学论文07-02
面试的奇怪现象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