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范仲淹专题观后感(通用8篇)
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上,会观看欣赏许多优秀的作品,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范仲淹专题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范仲淹专题观后感 1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范仲淹一生的写照。他抛下家室与韩琦一起镇守陕西,屡次击退了西夏、契丹的侵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全;在那“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荒山野岭上,他也曾想过家,沉吟过“浊酒一杯家万里”的诗句,然而他想到“燕然未勒归无计”,就在那里餐风饮露度过了半辈子。文天祥在元军兵临城下时,明知前去谈判凶多吉少,考虑到“国事至此”,就“不得爱身”了。他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几度挣脱元军魔掌,以期重整旗鼓,为国雪耻。临死时还一心要挽救祖国。他在《指南录后序》中发誓:“生不能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还在一首诗中发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
范仲淹他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几度挣脱元军魔掌,以期重整旗鼓,为国雪耻。临死时还一心要挽救祖国。真是太令人敬佩了!
范仲淹专题观后感 2
大概内容是这样的:范仲淹出生在江苏一个贫困人家,两岁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带着他改嫁到一户姓朱的人家。到了上学的年龄,由于继父实在也不富裕,范仲淹只有通过自学来识字。白天,他去别人家帮工,晚上就点上小油灯来读书。
有一天,他看到一个免费招学徒的布告。就赶紧跑进去请求老师收他为徒,老师说我的学生必须很刻苦才行,你能做到我就收你为徒。范仲淹说老师我什么苦都能吃。就这样老师收他为徒了。
有一天晚上,范仲淹仍在挑灯夜读,老师见他很用功,晚上又没吃东西,就从厨房里拿了一张大饼给他。看到他专心致志的'样子不想打扰他,悄悄地放到他面前石桌上就走开了。范仲淹一点也没有觉察到。当他起来踱步思考问题时候随手拿起了面饼,但又放下了。虽然肚子饿得咕咕叫但由于也不知是谁放在这儿的,他看了两眼又专心致志地读书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感想很多,我们至少从范仲淹身上学到两点可贵的品质,一是他不畏贫困,热爱学习努力向上的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二是他注意修身,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无论是一块面饼,还是金银财宝,对他来是说不是自己的就坚决不要,同时也告诉我们别人的东西不要随便拿。
范仲淹专题观后感 3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是以儒家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泱泱大中华,渊源五千年,肥沃的土壤孕育出璀璨多姿的文化之林,而这文化之根、思想之源谁又能说不是出自孔子之门?
单看一部《大学》,就让我们如沐春风,感受到了精神的陶冶与思想的成长。 “大学”,顾名思义,就是“大人的学问”,是针对于“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言的,是关于成年人个人修养和治国安邦的学问。在《大学》之中,提出了做人的三个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还有八个总的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儒家所提倡的人生准则是以个人的道德修养为基础,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从而达到“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
在儒家经典中,提的最多的就是“君子”一词,而一个人只有完成了上面提出的各项目标,才算具有了“君子”的品性,才算达到了立于天地间的基本要求。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一个“君子”呢?
一个君子,不只是要有知识、能力,翩翩的风度,更要时时注重自己的人格修养,并且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相连,所谓“治国安邦”、“兼济天下”。这正是杜甫“穷年忧黎元”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的政治抱负;也是李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报国之志。多少的先贤志士,把个人的荣辱发展和国家人民兴衰联系在了一起,他们心系天下苍生,一心为国为民,不计个人得失,潜心践行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想信念,为后人树立了一座又一座生命的丰碑。我们崇拜他们的,不是他的才华、权势,而是他们的人格魅力和民生情怀。
《大学》在讲,《论语》在讲,历代的先哲圣贤都在孜孜不倦地告诫我们:要做一个君子!
在现代社会,更需要“君子”。有善良、端正的品行,积极乐观的心态,不但自己生活得快乐、幸福,也让身边的人感到快乐和幸福,同时敢于担当社会和家庭给予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该做的一切,这就是一个当代的'“君子”所为。
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但应该率先垂范,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践行君子的品行,更应担负起承上启下的历史责任,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美德的传承尽心尽力,让我们的学生都能沉浸于传统文化和美德的熏陶之下,感受先哲们伟大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内质,从而做一个有文化、有品位、有追求、敢担当的社会公民,将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坚力量,这也是我们的教育实质。
“富润屋,德润身”,以修身为本,胸怀家国天下,这是我们的先人孜孜以求的人生目标,也是我们后世炎黄子孙应该恪守的理想抱负。
范仲淹专题观后感 4
经学习国文近两个学期的时间了,至今我仍然清晰的记得,在上这门课的第一节课时,老师的热情,老师的博闻强记的演说,都已经深深的让我喜欢上了《国文》这堂课。这些,都是《国文》在第一堂课上,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直到如今我仍然对上课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但是,我更认为的是,是《国文》这本书和认真负责的老师,让我记得了这一堂课。从那以后,如果,不是因为有特殊的情况,我都一定会按时的来上课。每一次的上课,都能够学到很多不同的.东西,这些东西,让我加深了对书中,一些名家的认识,我懂得了他们的故事,我懂得了他们的心酸。《国文》让我学习到的更多的是对人性的认识和人生的理解,而不是空洞的理论以及说教。而这些是我在别的书本上学不到的。 二为什么学习国文以及学习国文的意义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生活的任何内容都离不开语文。语文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它有优美的线条和斑斓的色彩,既道出了语文的复杂性,也说明了语文的重要性。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天生重要。”可见语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每一个从事高等教育的人都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大学语文课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是高等院校各个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都应该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大学语文课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完善学生的人格、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等各个方面的巨大作用是任何一门课程都无法替代的。概括起来讲,大学语文课在学生求知、做人和终身发展等方面具有以下几个作用:
1、丰富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素养。人文教育说简单了就是人文学科的教育,包括语言教育、文学教育、历史教育、哲学教育、艺术教育、道德教育等内容。大学语文课不仅包容了这一切,而且赋于其更加博大的内涵和更为生动的形式。如:本书中所选的《论语》、《老子》、《孟子》、等无一不是绝好的道德教育素材。大学语文课是大学里最好的人文课程。屈原的忧国忧民、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朱自清在贫病交加中拒领美国的面粉,这些都说明文学对人的巨大影响。政治说教是苍白无力的,文学的影响却是深入人心的,大学语文课在大学生人格塑造方面的巨大作用是任何一门课程都无法替代的。
2、改善思维品质,提升创造力。人最关键的能力是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核心。汉字是象形文字,汉语言是极易唤起人的形象思维活动的语言,是一种词、句都富有形象暗示的语言;文学作品是形象思维的产物。因此,学习汉语言和文学,可以大大丰富人的想象力,增强人的形象思维能力,改善人的思维品质,提升人的创造力。
范仲淹专题观后感 5
读了《范仲淹》这篇文章后,我的心情就像波涛起伏的大海一样久久不能平静,我的学习态度跟范仲淹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啊!我感到很惭愧。
这篇文章讲了范仲淹因为十年苦读,所以当上了成功的'宰相,赞扬了范仲淹认真,一丝不苟的读书精神。
范仲淹生活简朴。他每天都只吃几块冰冻的稀饭,睡觉只盖一层薄薄的被子,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范仲淹依然能坚持计划地读书,就算到了半夜也没把一天的读书计划完成。而我呢,每天吃饱饭后偷偷拿了一包薯片出来吃,然后我把计算机打开,边看玩游戏边听流行曲子。
我觉得:我跟范仲淹真是鲜明的对比啊!一个是好吃好睡不肯读书,一个是不吃不睡也要读书。
坚持就会成功!范仲淹就是因为坚持才取得好成绩呀!而我呢?答应妈妈每天坚持读40分钟书,但是,前几天表现很好,后几天就没有坚持读了,还说:哎呀!反正我读了这么久也不见起效,干脆不读算了!”正因为我没坚持,正因为我放弃了,所以,我的知识只能是绞尽脑汁挤出来的!
范仲淹那勤奋好学的质量真值得我们学习,“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以后一定要学习范仲淹那种废寝忘食、勤学苦练的精神,端正学习态度,逐步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范仲淹专题观后感 6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一句可反映范仲淹对学习的态度。今天伴着清风,我读了《范仲淹》这篇文章,寒冬苦读时,油然而生的一种敬佩之情,我的心仿佛是微波荡漾,波浪时而高时而低。 在文中主要讲了范仲淹十年苦读书,最后成了宰相的事情。赞扬了范仲淹读书不怕困难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范仲淹的敬佩之情。 “范仲淹读书是有计划的,每天读多少也,不完成计划决不休息。”人家都说“坚持就是胜利”。范仲淹不管环境与天气如何,一定要把计划读的.页数读完,他对自己负责、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去学习。暑假的一天,张老师要求每天坚持写读书笔记。那天去参加同学的生日,7:00才回来,我望着作业许久,才慢慢吞吞地拿起字帖练了起来作业就只有一本了,就是读书笔记。“现在已经八点了,出去玩会儿吧!读书笔记明天再写也不迟!”说着说着,我就穿好鞋了。可刚出门没几步,我就犹豫了:“明天岂不是写得更多?”眼前仿佛有两个“我”,第一个“我”让我写完再去玩,第二个“我”让我先出去玩,他俩还在争吵着。不到5分钟,就转身对妈妈笑了笑:“明天要提醒我写读书笔记!”我竟不知就在我关门的那一刻,妈妈无奈地摇了摇头,我却高兴地出去玩了。
啊!我真不如他!我这个等待光明的暗者,希望范仲淹寒冬苦读的精神给我带来巨大的启迪,波浪有在我心中腾起,又是一个大浪撞击在我心岸的礁石上
范仲淹专题观后感 7
历史名人必定有“历史名片”,也就是说每个历史名人都有自己的招牌,例如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岳飞的“精忠报国”,而范仲淹的招牌一定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老师的这“鸭梨”可大了,要赶在全天下人担忧之前而担忧,宋朝当时人口约一亿,要在一亿人口当中赶个第一名,真正是宰相之器。然而,人的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范仲淹的这枚大“鸭梨”是怎么种出来的?说起来这与他从小的成长环境有关,与他的母亲有关。
种“鸭梨”的人:范仲淹母亲
宋真宗祥符四年,1011年,山东淄州长山县,朱家大院,一群朱姓子弟在争吵,争吵的焦点在于用度问题。一个面目轮廓长得较柔和的年轻人,叫朱说,23岁,以深深的焦虑对弟兄们说:“咱爸攒下这点家业不易,兄弟们不要浪费。”这样的话已经不止一次从他口中说出来了。谎言重复一百次成真理,真理重复一百次变絮叨。这时,一个朱姓弟子憋不住,说:“阿说,你一边去吧,我们用的是朱家的钱,关你啥事?”朱说本能地反驳:“我也是朱家人,怎么不关我事?”对朱说这句话的回答,是一阵憋了很多年的哄笑和冷笑,在笑声的后面,是那种根本没有血缘亲情的陌生眼神。
范仲淹也曾是“范跑跑”
此时,可能有个老家人拉着朱说的袖子走到一边,附耳说道:“公子,你这么大了,也该知道了,你不姓朱,本姓范,你不是山东人,本是苏州人。你两岁那年,你父亲就不在了,是你母亲带着你改嫁过来的。”
真相揭晓后的朱家大院,从暖春变为寒秋,从繁华变为洪荒,一砖一瓦,曾是那般温馨亲切,如今不堪细看。于是,一张琴,一把剑,一种决然的心情,朱说同学南下了。
南下去哪里?去睢阳。
朱说不姓朱,那他是谁?他是范仲淹。决然而去的路途上不是没有牵绊,范母派人急追这个已是“范跑跑”的儿子,范同学留下一番话:“请给我十年的时间,我要把您接回范家。”范仲淹的“鸭梨”,从这里产生。对天下的焦虑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寒窗苦读,供养母亲
范同学来到河南睢阳,他的周密计划要从这里的应天府书院开始。入书院读书,当然为的是求取功名,这样才可以堂而皇之解决自己的宗族归属问题。
应天府书院藏书数千卷,名师林立,是当时国家一等的综合性学院,而且还是免费的!范仲淹赶着免费读书的好政策,在书院住了下来。考取功名,不只是个名声问题,还是个独立生存的经济问题,是认祖归宗的荣誉问题,背负着这么多问题的范同学,读起书来可不轻松。他必须得制定一个速成计划,把人家十年的学分缩短到五年学完,把持久战变成闪电战,这个叫以密度换长度,换取考取功名的最终胜利。
范仲淹的“魔鬼训练计划”人为拉长每天的时间。
时间像是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范同学哪里是在挤,简直是在榨!“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基本上是和衣而睡。
苦读过的`人都知道,冬天起床穿衣很费时间,先是在被窝里热一热,然后穿一层停一下,把这时间花在读书上多好,多读一页就能早一天接母亲回家,想到这个,还有心思安卧被中吗?
估计当时范仲淹睡觉的姿势是半坐半卧,就像握枪在壕沟里短暂休息的战士。
降低对味觉的要求,将所有的精力放在读书上。
范同学的苦读引起官二代同学的同情和钦佩,于是他们打包美味送上门,结果范同学不领情,任由其腐烂掉。
降低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感,将好奇感集中在读书上。
“两耳不闻窗外事”是句贬话,但是,真的要求学问,做大事,人生确实有一段不闻窗外事的时期。范同学想到自己的遭遇,想着要改变命运,十万火急地读,谁也不能打断,哪怕皇帝老子来了也不能干扰他。
有一年,皇帝还真的来了。1014年,宋真宗经过离书院不远的商丘,那时候没有电视,看国家的领导人的真实相貌也是个稀罕事,于是大家哄拥去看,也拉着范同学去看。范同学倒是淡定,说:“过些日子再看,不迟。”过了些日子,27岁的范仲淹考取功名,被宋真宗单独接见,还真不迟。
“鸭梨”遍天下
经济独立的问题解决了,要解决家庭问题了。29岁那年,范同学恢复本姓,正式上任时接回了母亲,从此世间已无朱说,范仲淹成了他新的外壳。
范仲淹对于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很是骄傲,他写诗云:“乡人莫相羡,教子多读书。”如果事情发展到此为止,那么,范仲淹也无非是个境界很狭隘的自了汉而已,他之所以名扬天下、流传千古,是因为他善于把这种家庭“鸭梨”扩而大之,扩大到整个家族,整个天下。
范仲淹母亲当年携子改嫁,主要是出于经济原因,想找个人维系他们母子的生存,经济上不能独立,就无法保持姓氏的独立。范仲淹想到自己差点成为异姓家族的一员,可能都出了身冷汗。他在《续家谱序》里说:“追思祖宗既失前谱未获,复惧后来昭穆不明。”一个“惧”字,看得出“鸭梨”。“鸭梨”产生焦虑,焦虑产生责任感,于是,他办起了针对范氏家族的慈善事业,也就是义田。他说:“乃创义田,计族人口数而给之。”也就是按照人头数量发放生活费用。
难能可贵的是,范老师的“鸭梨”不只是局限在范家,以母亲改嫁为耻的他,并没有忘记继父的养育之恩。庆历五年,也就是他写《岳阳楼记》那一年,范仲淹打了个申请书,请求把自己的高级职称转赠给已过世的继父朱文翰,他深情地说继父对自己“既加养育,复勤训导”,如果他对恩情“此而或忘”,那么“己将安处?”自己的脸往哪搁呢?
“鸭梨”跟志向成正比
更难能可贵的是,范仲淹并没有停留在读书求功名,孝顺父母,光宗耀祖的层面上。他的“鸭梨”跟志向成正比,在家庭中栽种成长出来的“鸭梨”,其清香一直蔓延到整个天下。他要拯救天下人,于是发动“庆历新政”,整顿吏治,消除冗员,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勤修武备等。
来自家庭的“鸭梨”,演绎成了一场在史上留名的大变革。
了解了以上关于范仲淹的成长心路历程,我们就不难理解《岳阳楼记》里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叹,一“忧”一“乐”,就是“鸭梨”的具体表现。当时是庆历五年,庆历改革开始失败,范仲淹心中的焦虑可想而知。
他的焦虑从自身发展到家族,发展到天下,一路背负着越来越大的“鸭梨”,这“鸭梨”推动他成了名相。适度的焦虑,其实是事业心、责任心的表现。这种情绪,能激发潜能和智慧。
成长成才路上,一定要吃点“鸭梨”,当然,这“鸭梨”的个儿不能太大,味也不能太苦涩。历史名人必定有“历史名片”,也就是说每个历史名人都有自己的招牌,例如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岳飞的“精忠报国”,而范仲淹的招牌一定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老师的这“鸭梨”可大了,要赶在全天下人担忧之前而担忧,宋朝当时人口约一亿,要在一亿人口当中赶个第一名,真正是宰相之器。然而,人的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范仲淹的这枚大“鸭梨”是怎么种出来的?说起来这与他从小的成长环境有关,与他的母亲有关。
范仲淹专题观后感 8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为官清廉,教育子女也十分严格。范仲淹一生历任高官,但范家一直清贫俭约,家风纯朴。正是他的言传身教,为子女们营造了良好的家风,从而有口皆碑代代相传,为后世人所敬仰。
范仲淹淡泊名利,轻财重义,子女们也深受影响。范仲淹任开封知府时,曾派次子范纯仁将一船五百斛的麦子运往姑苏。在丹阳停留时,范纯仁偶遇文学家石曼卿。当时石曼卿家中连遭不幸,几位亲人相继离世,他想安葬亲人之后再回乡,但因没钱而寸步难行。范纯仁知道后不假思索地将整船麦子送给了石曼卿,可石曼卿还是愁眉紧锁,范纯仁就问:“石先生若还有为难之事,不妨说来。”石曼卿眼里含泪,满面羞愧地说:“两个女儿已经找了婆家,奈何没有嫁妆,无法出门。”范纯仁爽快地说:“石先生不必忧虑,只需将船只卖掉,嫁妆也就有了。”石曼卿连连道谢,范纯仁则两手空空回了家。
范仲淹的另两个儿子范纯礼、范纯粹,虽然名声及修为不及范纯仁,为人处世也颇有其父之风。当时,范仲淹设置了义田义庄。所谓义田义庄就是将每年所得租米,自远祖而下,诸房宗族,计其口数,供给衣食及婚嫁之用。为了让义田义庄扩大并持续下去,范家兄弟们先后数十次增补义田,以使其正常运行。范家兄弟们的善行,一直为百姓们所推崇。
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熏陶,而好的家庭氛围是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良好的家风能让人拥有优秀的品德,高尚的情操,美好的修养。良好的家风好比是一片肥沃的土壤,不仅能使传承的好品格生根发芽,还能长成参天大树。
【范仲淹专题观后感】相关文章:
范仲淹励志的诗句04-22
《范仲淹故事》教学设计06-23
《范仲淹的故事》教学反思06-25
范仲淹与豆瓣汤的历史典故06-29
防溺水专题观后感11-24
设计专题开题06-17
专题演讲的准备04-17
防溺水专题课直播观后感11-04
预防溺水专题教育观后感08-26
防溺水专题观后感14篇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