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惊蛰怎么读
导语:每逢惊蛰节气临来,一派融融春光景象净收眼底。“惊蛰”前后雨水频繁时常有雷响声轰隆隆,惊蛰意味着天气回暖,春雷始鸣,这个节气气候特点是雨水渐多,乍寒乍暖。那么那么惊蛰怎么读?对于二十四节气惊蛰你有哪些了解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惊蛰怎么读,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惊蛰怎么读:jīng zhé
惊蛰[jīng zhé],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的3月5、6或7日之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二十四节气之一。蛰是藏的意思。
在讲惊蛰怎么读的同时,也让我们来了解一些惊蛰相关的读法吧!
1、(形声。从虫,执声。本义:动物冬眠,藏起来不食不动)
2、同本义 hibernate
蛰,藏也。《说文》
蛰,静也。《尔雅》
蛰虫始振。《吕氏春秋孟春》
龙蛇之蛰,以存身也。《易系辞下》。虞注:“蛰,潜藏也。”
3、又如:蛰地(谓潜藏在地下)
4、虫类伏藏洞穴不出 seclude
掌攻蛰兽。《周礼穴氏》
5、又如:蛰户(动物藏伏的洞穴)
6、喻潜藏而未披露 conceal
久蛰之人心。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常用词组
1、蛰藏 zhécáng
torpor 蛰居,潜藏
蛰藏于洞窟之中
2、蛰虫 zhéchóng
dormant insect 藏在泥土中冬眠的虫子
3、蛰伏 zhéfú
(1)torpor∶动物冬眠
(2)live in seclusion∶指人蛰居
蛰伏家中
4、蛰居:zhéjū
live in seclusion长期隐居在某个地方,不出头露面
惊蛰字面意思
(1)惊蛰节气气温上升,土地解冻,春雷始鸣,蛰伏过冬的动物惊起活动,故名。《逸周书周月》:“春三月,中气,惊蛰、春分、清明。” 唐 韦应物 《田家》诗:“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宋 苏辙 《游景仁东园》诗:“新春甫惊蛰,草木犹未知。”《解放日报》1980.3.7:“农谚说:‘惊蛰麦直’,‘惊蛰,蛇虫百脚开食’,节气到了惊蛰,大地回暖,三麦拔节,毛桃爆芽,杂草返青,百虫苏醒开食,开始有雷声和蛙鸣。”
(2)指经过冬眠被春雷惊醒的虫豸。《文选左思<魏都赋>》:“抑若春霆发响,而惊蛰飞竞;潜龙浮景,而幽泉高镜。” 李善 注引《吕氏春秋》:“闻春始雷,则蛰虫动矣。”
惊蛰的含义
常言道,“春雷惊百虫”。惊蛰一到。天气转暖,昆虫和细菌开始活跃,容易滋生疾病,因此山东的农民会在惊蛰日生火烙煎饼,取“烟熏火燎灭害虫”之意:与之相类似,陕西人会在这天炒黄豆,广西的瑶家炒玉米,江苏瓜洲人炒糯米,福建的客家人不但要炒豆子、麦子,还要煮连毛芋子、做芋子饺。不论东西南北,或熏或妙,取的皆是“炒虫”、“驱虫”之意,提醒人们要及时灭虫除害。
此外,惊蛰日还有灭小人嘴的习俗,不论是“祭白虎”还是“打小人”,都是取灭掉小人的阻挠,保证前程的顺利和生活的顺心之意。
雨水后十五天,北斗斗柄指向甲。此时太阳运行到黄经三百四十五度,春雷鸣动,蛰虫都被惊醒,从地穴中爬出,故而得名惊蛰。
传统习俗
吃梨
惊蛰有吃梨的习俗。惊蛰节气,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就让人感到口干舌燥,身体不舒服。因此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风俗习惯。
蒙鼓皮
响雷,是惊蛰节气的重要特征。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注:“惊蛰,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闻雷声而动;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可见不但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行相契合,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要顺应天时,凡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打小人
惊蛰民间习俗“打小人”香港、澳门一向有“打小人”的习俗。传说中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犯之则在年内遭邪恶小人兴风作浪,阻挠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因此大家都要买份纸料,内含纸老虎、吉纸、小人纸等去“打小人”。
祭白虎化解是非
祭白虎化解是非在广东一带民间有在惊蛰“祭白虎化解是非”的说法,据称白虎为口舌之神,每年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伤人,所谓“祭白虎”,便是祭拜用绘制黄色黑斑纹的纸老虎。
【惊蛰怎么读】相关文章:
惊蛰的作文02-18
惊蛰的文案03-17
关于惊蛰的作文02-25
惊蛰优秀作文03-03
雾霾怎么读03-30
2017惊蛰是几月几日02-07
惊蛰祝福语09-09
惊蛰的祝福语12-10
惊蛰前后钓鱼技巧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