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员工的思想特征分析

时间:2022-03-23 16:16:56 职场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90后员工的思想特征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量的“90后”青年进入制造企业,特别是随着今年第一届“90后”大学生步入社会,“90后”已逐步成为企业的生力军。分析、研判和把握 “90后”员工的思维、观念和行为,行之有效的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当前和今后企业及企业工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也是确保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90后员工的思想特征分析

  一、“90后”员工的思想特征

  从整体上看,“90后”职工具有良好的精神风貌、较高的文化知识和发展潜质,在工作和思想上带有明显的时代特点。

  个性张扬观念开放。与正在迈入而立之年的第一代独生子女“80后”不同,“90后”成长在中国社会的“黄金时代”和“网络纪元”,一个经济腾飞、物质丰富、互联网普及的时代,自小受西方文化的熏染,个性显得张扬,思想较为开放。他们身上的文化呈现出多元性,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具有相当的创新性和创造力。

  教育程度总体较高。受到大学扩招等政策影响,“90后”员工是迄今为止个体素质最高的员工群体,大专毕业程度以上的员工早不罕见,他们具有较高的适应性和一定的学习能力,在当今知识爆炸、变革创新的时代,无疑是最具竞争力的人力资源。

  网络生活时刻相伴。QQ、E-mail、博客、微博、团购、淘宝、百度等网络工具,在给人们带来巨大的信息量和新的生活模式的同时,正在改变人们对于世界的看法,尤其极大地影响了“90后”员工的行为模式乃至价值取向。

  漠视传统强调自我。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的“90后”,从小生长在“4+2+1”的独特呵护的环境里,挫折感少,加之从小学习压力大,童年玩伴少,比较任性骄气,缺乏团队合作意识。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自尊心十分强,要求他人认可的意识强烈。

  强调公正注重维权。新生代员工讲求公平、公正、合法、合理,其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在遇到矛盾时,更注重自己的尊严,注重付出是否得到合理的回报。而当受到不法侵害或不公正待遇时,他们大多不会沉默,而是能够通过合法的渠道维护自己的权益。

  刻苦奉献精神缺乏。“90后”员工重视学习和技能培训,认同知识的力量,在工作中注重技能的运用,但怕累怕苦,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自我追求的期望较高,对苦、脏、累工种承受力差,面对挫折和压力的承受力差,容易情绪波动,对企业的满意度和认同度下降,流动性大成为新生代员工的家常便饭。

  二、“90后”员工的思想特质成因

  一是社会背景影响。“90后”员工的成长期正是我国改革开放社会急剧变革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最剧烈、科技进步最迅速、人的思想观念最为解放、价值观趋向最为多元化的时代;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洪流,汹涌澎湃的市场经济大潮,以及全球化、信息化浪潮,构成了这代人成长与发展的大背景。

  二是市场经济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社会价值趋向的多元化、复杂化,年轻的“90后”们的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创新观念、个性观念等得到增强;同时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倾向有所泛滥。

  三是家庭环境的影响。“90后”员工成长期是国家开始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的时期,又同改革开放同步,是一个非常优越的时期。他们是家中的“小太阳”,祖辈、父辈都对其呵护有加,生活环境比六、七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出生的人都要优越,而“90后”的父母大多由于工作压力而在为其提供一定的物质条件的同时在精神上的关心相对较少,使得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了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四是信息化的影响。信息时代重要标志就是互联网,它在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消极影响。特别是对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90后”青年的成长受到的影响更是直接和深刻。

  五是成长过程的影响。“90后”员工的成长基本都是小学中学大学,成长历程几乎都很顺利,没有大的挫折或磨练;习惯了学校填鸭式、保姆式教育,自主能动性差。这样的成长过程使得刚工作的“90后”几乎没有社会阅历,不懂得怎样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难以清楚和从容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三、面对“90后”员工工会工作的对策与措施

  针对“90后”员工的行为和人格特征,工会工作只有与时俱进,认清新时期员工队伍的时代特征,转变传统的观念,因势利导,引导和激励其积极因素,降低、化解甚至消除其消极因素的影响,才能有效地扭转面对“90后”的职工思想工作上的诸多尴尬局面,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1、了解包容是前提。我们要用时代的眼光去看待“90后”的职工,不能把“特点”当“缺点”。应该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用多元的思维去分析他们,不把“丰富”当“复杂”,不把“瑕疵”当“通病”。

  要积极营造适合“90后”员工工作和生活的企业文化,多方面创造适合新生代员工的需求和个性的企业人文环境。对于“90后”员工表现出来的自我意识和以自我实现愿望为特点的利己本性应该成为我们工作的关注点和出发点,倡导一种包容的企业文化,实现“90后”员工和企业的共赢,这也是实现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一种体现。通过了解、理解“90后”员工的行为和人格特征,在包容其某些思想和行为的同时,引导其关注社会公德、组织承诺,使其融入集体,融入这个几代人共同生活和工作的企业和社会。

  2、宣传引导是主线。包容并不等于纵容。在理解“90后”职工存在问题的同时,对他们的思想工作必须从宣传导向上予以加强,使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保持正确的航向。

  要注重需求导向。可通过开设专用微博、网上BBS、QQ群和员工手机报等方式架设员工与企业之间的“民意直通车”,及时了解90后的个人需求,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以解决各种实际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为立足点,做好扎实工作,不断提高思想工作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要突出价值导向。借力深化企业文化建设,引导员工弘扬行为规范、道德高尚的核心价值观,注重职业道德修养,让企业文化的顶层设计真正落地,让企业倡导的价值观念、管理理念真正在员工中做到“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形、实化于行”。

  要贯彻成才导向。会同人力资源部门一起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指导,搭建员工成才平台,引导“90后”在满足其专业技能、兴趣爱好、发展意向的前提下,将其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相结合。同时,要针对“90后”的性格特征,提升他们的抗压能力和耐挫折能力,提高他们的职场竞争力,鼓励他们“hold”住今天,成就明天。

  3、强化管理是关键。通过制度严格管理,使“90后”尽快适应角色转化、找准工作定位,把精力用在工作和学习上,努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工作生活方式和严谨敬业的工作态度,成为企业主力军。

  建立健全完备的制度体系,能够让员工非常清晰地知晓个人的职责权限、责任边沿。工会要倡导、会同企业切实进行有的放矢的制度改良建设,在体制和规范上创造一个适合“90后”员工生存的企业环境。要加强公司领导的法律法规意识,以身作则,凡不规范、不合法的事情,都不要去做,这样也减少了员工维权的机会。对于“90后”员工来说,提供一个平等、规范的发展平台,比起拿高一点的薪酬更为重要。

  管理“90后”员工的秘诀

  第一,在对待“90后”员工的基本态度上,应实事求是。

  没有必要摆出一副喜新厌旧的样子。目前,在所谓的“互联网思维”下,对“90后”颠覆性创新能力的过度溢美,已成为一种媚俗流弊。对“雏凤清于老凤声”不能作绝对化的理解。

  企业管理者应清醒准确认识“90后”的优缺点,设立管理原则和底线,找到适合的沟通方式——更平等、更亲和、更人性、更理性。需要特别指出的是,“90后”的父辈、兄辈需要改变积浸已久的权威人格和唯我独尊的习性,切实尊重、理解“90后”,消除权力幻觉,灵活转换角色,抱着向后辈学习的心态探索新的管理方法。

  第二,回归科学管理原理。

  “90后”是理性的一代,是讲事实、讲道理的一代。因此,完全可以依据科学理念,把做哪些正确的事,以及如何正确地做事,与“90后”员工讲清楚;只要大家都有求真务实之心,充分讨论和沟通,就很容易达成共识,“90后”亦会做出理性选择。

  “50后”、“60后”、“70后”都需补科学管理的课。在以往不规范的市场环境中,这几个代际的管理者往往积淀了一些不良的管理习惯,如投机主义、空谈理念(疏于严密的、具有技术含量的方法)、言行不一、爱走极端等,需在与“90后”员工的互动中逐步改变和消除。

  第三,改善激励机制。

  前面说过,“90后”是没有饥饿感的一代,他们的工作动机不同于父辈、兄辈,显现出更加多元化的特征:既有利益要求,也有情感需求,还有参与需求、学习需求。与此相对应,企业应采取多元、复杂的激励模式,尤其需要注重满足“90后”员工的心理期待,注重信息的公开、透明和员工参与,注重的利益的分享和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第四,导入“自组织”管理机制。

  互联网时代,传统的科层制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不确定的外部环境;分布式的、多中心型的、边缘创新型的组织形态和运作机制将会逐渐成为企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在此背景下,对于“90后”员工,应更加强调分权管理和自主管理;需打破组织内外部藩篱,使“90后”员工在更具弹性和灵活性的组织环境中生存发展;同时,为他们提供相对宽松的创新、创业平台。总的来说,是要赋予“90后”员工更多的责任和一定边界内的决策权力。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其实不管穷与富,只要一当家,年轻人就会成长。

  社会学中有一个著名的“镜中我”理论,这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他人实际上就是反映自我、塑造自我的一面“镜子”。

  被公认为“最任性”的“90后”们,在组织中遇到管理他们的“60后”、“70后”们,“镜中我”的效应更为突出。一方面,作为“90后”父兄辈的“60后”、“70后”,在工作中对下属的要求是相对“讲究”和“严格”的。只有那些听得进话、受得住管,同时“不失初心”的“90后”才能从组织中脱颖而出,成为代际中的“领头羊”。

  另一方面,被外界贴上“最任性”标签的“90后”,或许在组织互动过程中,会忽然发现,其实自己只是“小任性”,而那些“60后”、“70后”才是“大任性”,是自己尚未拥有的基于大智慧、大格局、大气度背后的“真任性”。只有不同代际人群相互欣赏,相互学习,求大同存小异,才有可能使我们共同成长。

  “90后”有哪些特征

  第一,“90后”以“个人”为本位,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传统的“集体主义”已被他们所消解。这不意味着“90后”之间缺少合作,他们的团队协作是以独立主体为前提的。“个体”本位必然导致“90后”对个人“私域”的守护。

  第二,“90后”重视平等和尊重,排斥纵向的、命令式的、强制性的人际交往关系,沟通方式呈现出对等、横向特征。

  第三,与“个体”本位和相互尊重相关联,“90后”的行为模式强调自主决策和自我选择;而这背后隐含“理性”的思维方式:个人的目标函数清晰,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影响变量及约束条件,并且趋利避害地作出自己认可的优化决策。

  第四,“90后”在相对优裕的环境以及长辈的呵护中长大,缺少饥饿感,也没有太多的人生阴影。这一方面使其心理阳光,另一方面也导致他们有些任性和浮躁。自我期望和实际能力之间往往有一定差距。许多“90后”想过一种更为体面的、自由的、个性化的生活,但主客观条件并不支撑。

  第五,由于没有像父兄那样经历时代重大变迁以及剧烈冲撞,“90后”的认知格局、情感模式具有“小”的特征:“小清新”、“小忧郁”、“小欣喜”等等,很少壮怀激烈,缺少笑傲江湖的大喜,亦无痛彻骨髓的大悲。这并非贬低他们,在某种程度上,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第六,“90后”其实并不“叛逆”,他们面对“规制化”(社会规则和社会结构相对固化)的社会,面对权威人格型的父辈,经常会产生无力感。叛逆没有前途,也没有可能,只能寻找一个相对适合自己的空间。

  第七,“90后”在相互尊重、人格平等、自律守纪、同情弱小、自我负责等私德方面要优于“50后”、“60后”、“70后”;在环境保护、重视法制等公德方面令人欣喜。完全没有理由看低他们,也完全没有必要担心他们。

  第八,“90后”的分化有可能超过“70后”、“80后”。这一方面是因为“90后”的父母(“60后”)已经分化了;另一方面是因为部分“90后”的任性和浮躁。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90后”中,优秀的会更加优秀,平庸的则更加没有机会。他们中间的一小部分,会不会沦落为“无社会功能”的群体,我们在对“90后”总体乐观的同时,还是要予以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