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苏东坡传读后感1500字(精选19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东坡传读后感1500字(精选1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苏东坡传读后感1500字 篇1
合上厚厚的《苏东坡传》,心中感慨万端,种种杂绪像被书页搅动的灰尘萦绕着我,我开始思考人生,思考命运。
世界瞬息万变,人不过是沧海一粟,那么既然渺小,就无需去争夺,去奔波劳碌,争取虚幻的浮名。同时,人生在世一趟也不容易,不要让这珍贵的生命做了奸诈小人,受人唾骂。做本真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所谓“草木有本心,何须美人折”,更何况人呢?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是坚持自我的一生。林语堂称她为“大自然的顽童”,我认为很贴切,儿童最真,率性而为,而“顽”又带着倔,正是这股率性和倔劲,让他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拥有一颗快乐、平静的心。他的政治生涯在新党与旧党斗争、政权的更迭中起起落落,于他是可悲的,他像是被装在木箱里,抛到海上,随海浪起起伏伏,官场似海,他的性格决定了必然被抛之于浪尖上,是他的正直、他的直言、他的调侃讽刺,让政敌们掀起了一浪又一浪。
我想,从来没有人外方贬谪的足迹有遍布这么广的,也从来没有人在贬谪期间过得这么安然恬淡的,连政敌都嫉妒了。我觉得除了耳熟能详的儒释道完满融合的原因之外,还有几个不容忽视的原因。第一,是文学的支持,在穷乡僻壤,写作是他的重要内容,有诗、有词、有信件、有墓志铭、有经典注疏,这时,他写东西已经没有什么功用目的了,而是完全抒发本心,所以他的成就才更大。当文学回到了写本心的位置,才有了不朽的价值。第二,是众多的朋友,苏东坡有很多交往一生的朋友,每到一个地方,也广交朋友,寻访奇人异士,他对朋友倾心相待,信任有加,好多引为知己。他像一株散发着特殊气质的君子兰,吸引着三教九流的朋友,就像他自己说的“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记得初中看到一句话,谓之“人不痴,不可与之交”,大概有痴气的人一旦与之相交,便可长久。这些朋友给予苏东坡极大的精神安慰和鼓励。第三,则是情趣广泛,脑中总有这么一个印象。凡是兴趣爱好广泛的人,总是精神饱满,充满活力,百折不饶。民间有很多苏东坡的传奇佳话,有很多是关于他的兴趣爱好,像东坡肉,研制药方,听说曾经还配了制墨秘方,差点把房子烧毁,这时,他更像一个顽童了。兴趣广了,才有做不完的事,即使被炒鱿鱼,被架空,生活也可以忙得不亦乐乎。
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荒漠化,人们抱怨、烦躁。也许我们没有那时免费的无限风光可以游览排遣,也没有妙笔生花的文笔抒写,但可以拥有苏东坡式的心态,坦然达观,安之若素,不必媚上,不必伪装。
附: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是用英文写的,有多个译本,我看的是张振玉的译本,我觉得这是我见过的.最精彩的传记。
首先,林并没有将苏东坡奉若神明,而是如实叙写,娓娓道来,偶尔还加以调侃,如苏的长子出生时,他说,幸亏晚了一年,不然在丁母忧期间可就落人把柄了,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形象。其次,本传旁征博引,除了苏的生平文字资料,还引用了大量的文史知识,让读者清楚,苏是处于怎样的一个历史背景下,他的行为是处于什么考虑的。另外本书的趣味性也很强,作者尽量还原历史,把当时的情景描得绘声绘色,特别是苏在杭州的生活,无论是干劲十足地为百姓谋福利,还是惬意的游山玩水,都令人心向往之,还有很多历史故事,苏与奇人异事往来的趣事,还常常穿插有哲理性的语言,如君子之交淡如水,语堂先生理解为“水没有刺激的味道,但是人永远不会对之生厌”,很形象,也加深了对苏的了解。
但也有不足之处,像对王安石变法及王安石的个人评价上,很多人认为是本传中最精彩的部分,但我觉得有失偏颇、对这个影响苏至深的事件,花了三个章节叙写,但几乎都是贬义,我觉得对这件事,应以历史的眼光看待,他甚至直接说王安石为国家一大害。我听过性不可以善恶论也,更何况有点历史常识的都知道变法虽然失败了,但也有可取之处,这里作者的主观意识太浓。
读一本好书,有如品一杯茗。很多美妙的感觉一瞬即逝,不可一一而述,但心充盈了。
苏东坡传读后感1500字 篇2
苏东坡是是林语堂一生的挚爱。虽然相隔800多年,但在林先生笔下,苏东坡正如自己的忘年至交,仿佛亲眼见证了苏东坡“竹杖芒鞋,一蓑烟雨”的平生。写苏亦是评己。带着这种苏式情结,1936年全家赴美时,先生随身携带了大量关于苏东坡的考证以及苏东坡的著作。在对苏东坡资料及资料的翔实考证基础上,林先生剪裁取舍,融合西方传记的笔法,最终完成了这部轰动一时的名著。它与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吴晗的《朱元璋传》,无愧于二十世纪四大传记。
“传记作家,要有学者有系统的治学方法,好从事搜集所需要的资料;要有哲学家的高超智慧的人生观,以便立论时取得一个不同乎凡俗的观点;要有文学家的艺术技巧与想像力,好赋与作品艺术美与真实感,使作品超乎干枯的历史之上,而富有充沛的生命与活力。”而林语堂先生在考据、义理、词章都下足了功夫,“读过他的札记,他的七百首诗,还有他的八百通私人书简”。铸就这本不朽的巨著,让中国的人物传记实现里程碑式的跨越。
没看这本传记之前,我对东坡的了解主要是他光辉熠熠的头衔,以及登封造极的艺术造诣。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首,豪放派之代表。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但是读了《苏东坡传》以后,我真正了解了一个完整的苏东坡,一个真实的苏东坡,一个自然的苏东坡,一个纯粹的苏东坡。如林先生所评:“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林语堂苏东坡传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对东坡的最新认识是他仕途上的浩然正气。以前总以为东坡是一位超凡脱俗的文人,读此书后,方感其“如蝇在食,吐之乃已”的士人精神。他的政治生涯是坎坷的。“学而优则仕”,带着“平和世界”的美好理想,东坡步入仕途。正值王安石变法之际,他在外任官期间,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极力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经历了10年的政治生涯,东坡经历了人生的第一难。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东坡被强加上“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接着就是不断地被贬,再被贬,“蚂蚁爬上一个磨盘,以为稳如泰山,哪知又开始转动了。”人生最失意之时,却造就了他文学的巅峰。《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承天寺夜游》都是这时所作。在一个昏暗的时代里,苏公以文人之浩然秉性,敢于去质疑变法之弊端,敢于去挑战王宰相的权威。即使牺牲自己的仕途,也要坚定的拯救苍生。
其次就是对其豪放旷达,虚幻若谷的人生境界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经济经历了仕途上的风风雨雨后,苏东坡也逐渐顿悟,认识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他淡却入世之心,步入出世之途。此时的东坡的心境,如林公所言,“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现得正像中国的山水画。在山水画里,山水的细微处不易看出,因为已消失在水天的空白中,这时两个微小的人物,坐在月光下闪亮的江流上的小舟里。由那一刹那起,读者就失落在那种气氛中了。” 他看透了这一切,“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多情却被无情恼,与其去趟政治浑水,倒不如求为“百姓之友”,求其“自退之道”。于是乎,他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开始了新的生活。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谈禅说理, 人生,就应似飞鸿踏雪泥。又何必被聪明误一生呢?
林公之妙,在于参透苏公之道,正如其所感,“解脱之道在于自然,在不知善而善”。读完《苏东坡传》,感受苏公,我体会到“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所言之理。感受自己,未来但求对社会“浩气长存”,但求对生活“烟雨一生”。
苏东坡传读后感1500字 篇3
读这本书完全是因为它写的是苏东坡,若说是喜欢这本书,还不如说是喜爱苏轼。对苏轼最初也最深的印象是初中时读到他为亡妻王弗写的悼词《十年生死两茫茫》,被词里透出的情意所吸引。高中时学习鲁迅的《祝福》,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样的一句诗,现在早已忘了这诗句和课文有什么关系,只记下了这是苏轼名句以及诗句中表达出的洒脱旷达。后来又陆续读了苏轼的一些诗词,对他越发的喜爱。
崇拜一个人,视他为偶像,是因为清楚的知道自己永远也成为不了他那样的人。我们挣扎在自己的人生里,一不留神就变成了尘埃,那么渺小,那么为现实所迫,一切都是有理由的不得已,因此别人的闪光天赋和放任性情就成了我们羡慕向往且崇拜的对象。天性乐观、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苏东坡。林语堂在序中写到:“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的确。苏轼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中,但他却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屡遭迫害,终不改其乐观天性。他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无论他的境况多么糟糕,他总是那么乐观旷达。他几乎一直在被往各处派遣,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被他的政敌流放到了海南岛,那个时代的海南岛和今天完全不同,荒凉贫苦,且苏轼已经是六十多的老年人。海南岛上要什么没什么,但是苏轼那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达观的人生哲学,却不许他失去人生的快乐。朝廷派人来视察被贬谪的官员,苏轼被人从漏雨的官舍中赶出来,他用仅有的一点点钱自己动手盖了一间陋室。在给朋友的信中,他写到:“初至僦官屋数椽,近复遭迫逐。不免买地结茅。而囊为一空。困厄之中,何所不有?置之不足道,聊为一笑而已。”他的政敌以为将他流放到恶劣之地便可以摧毁他,但是这些在苏轼眼中只是“聊为一笑而已”。他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
苏轼不只是诗文画的大家,不是脱离百姓的政客。他在各地做官时,都全心全意为百姓办实事。在西湖修建苏堤,在徐州带领百姓筑城防洪,在杭州设立公立医院……他还十分关心囚犯的健康和福利,亲自视察监狱,指定医生为囚犯治病。有些小事,很容易做,只要人想到去做,但只有苏东坡肯去做。
男子汉,当如是。
林语堂对苏东坡极其喜爱,书中对东坡的偏爱不只几处,尤其在写王安石变法几章里,将王安石一派贬低到尘埃里,到了“乱臣贼子”的地步,我们在历史书上看到的王安石是个锐意进取的改革家,在这本书里呈现了另一个王安石。历史本无所谓真相,不过是各花入各眼。因为林语堂极其偏爱苏东坡,书中关于东坡事迹的真实性就有待考证。东坡于我,大概是如神祗,我宁愿相信就是这样。大概也有人对东坡有意见,而在我心里,他就是这样。不论真真假假,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人在百般境遇中如何斗争如何成长,是感悟他的命运际遇,而不是仅仅知道他的诗词文章及生平。我们受到感悟启发,努力投入自己的人生中,让自己活出些精彩来。
“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他,“捡尽寒枝不肯栖”是他,“人间有味是清欢”是他,他是清风朗月的男子,他是风月不老的先生……他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狂风骤雨经过,丽日晴天行过,到头来回望,也不过是云烟淡淡,雾霭茫茫。当真是应了他的《定风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东坡传读后感1500字 篇4
能被时光的洪流所淹没的,是生命,而精神,却带着着哲思的光辉,在岁月中长存。——题记
转身,回眸凝望于历史的长河,有一个人静静伫立于那晦明混沌之处,他散发于肩,似是有五分不羁,又有五分落寞。他轻扬广袖,便绘出了那深藏于北宋史册的山河。
《苏东坡传》是一本记载了他的一生的书。翻开此书,我仿佛随着林语堂的轻声叙述,看着他,追随他,从牙牙学语至两鬓霜华。
林语堂言“苏东坡是诗人、画家,也是历代文人墨客从政的标杆。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洁身自好。他从政官场但不精于自谋,富有赤心为民的精神。”
手足之情融于血
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九日,苏东坡生于眉山城。他出生于天蝎宫之下,照他自己说,这就是他一生饱经忧患的原因。
自古以来,朝堂之上便少不了明争暗斗,苏东坡率真的性格为他招了不少祸事。宋神宗时期,王安石任宰相,实行变法改革,其中青苗法等使农民负责累累,苦不堪言。许多反对变法的文臣儒士都被或贬或谪,反而奸臣小人却步步高升。在此时,苏东坡直言上表,结果自是意料之中——苏东坡立遭罢黜,纵然如此,他仍关心朝廷,偶尔写些隐含讽刺之意的诗句,这也为他最后被章谆流放至海南埋下伏笔。
在这忧患之中,东坡与其弟苏子由的情感便显得万分宝贵。苏轼性躁,遇到什么不平之事便要说上一通,于官场上更是无所畏惧,直言不讳,然子由性沉稳,与苏轼大不为不同。纵使如此,两兄弟却犹如知交,书信往来,一唱一和,更无半点嫌隙。在颠沛流离中,在诡谲的朝堂上,或许同子由的书信是苏东坡精神慰藉的主要来源。乱世之中仍有真情在,我不得不为这分手足之情叹然。
感怀之意表于言
苏东坡是有些感性。他的.妻子王弗去世后,他写下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悲凄词句;离京在外时,他对政治时局的演变感到不安,感到忧伤,于是他用“天静伤鸿犹折翼,月明惊鹊未安枝”来表达;苏东坡和同道之人杨世昌享受夜景时,又唱出了:“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纵为奇才亦不得
苏东坡涉及各行各业,而他在建筑上的才学运用之广仅低于诗才。贬至徐州时,因为洪水,他建了黄楼;官在杭州里,他将西湖改造成一个水库。同时,苏东坡还致力于草药及茶文化研究,甚至于瑜珈,他也略有所知。于多才,他不得不让人佩服。
但苏轼纵为天降奇才,却也有所不得。他对他堂妹隐藏至深的感情,藏于心底,却至死也无法言说。读至此,我顿觉原本深深隐于神坛的苏东坡,竟似在我眼前,咫尺之间,触手可及——他也是个普通人,他也有着平凡人的骨血。
正气长留满人间
苏东坡的余生颠沛流离,自海南归来后不久,他便逝世。正如林语堂所说:“正气用尽”。东坡曾写诗一首:“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或许这诗带了些自嘲的成份,但不置可否的是,苏东坡在地方上的功绩要远大于朝堂之上。
他的正气虽已用尽,但这四方上下,湖海之间,仍存留着他的气息。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趾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苏轼的一生,便如这首他自己写的诗一般灿若星晨却又注定要消逝在历史之中,但是,那无法被光阴所侵蚀的,是他的笔墨,是他的散发着无限光辉的魂灵。
苏东坡传读后感1500字 篇5
纵览古今几多光阴,明明灭灭,沉沉浮浮,流俗终至于湮没,故今之观者,非贤即能者是也。然品苏于是也,尤感其奇伟非比常人,堪称翘楚,渎至情深,心生共鸣,不禁落泪。想其平生,古人之所以仰慕,令人之所崇拜,溢美之词数不胜数,今亦心动,跋《苏东坡传》谨寄敬爱之情,望锦书以传。
苏轼,号东坡居士,字子瞻,谥文忠。盖其一生,唯“文忠”二字险以微表。文,则经纬天地曰文,愍民惠礼曰文,圣漠丕显曰文,博闻多见曰文;忠,则事君尽节曰忠,盛衰纯固曰忠。苏之于当时,居庙堂之高则争谏,不顾己利一心为国,处江湖之远则怀民鞠躬尽瘁两袖清风,实为君子所慕,小人所妒也;其于当世,虽不可见其形,然其音容笑貌尚得以于书典窥知一二,悟之于心则若脱胎换骨,影响之深远,弗能尽述,今之国人,概有东坡,虽陌生之人而可以谈笑风生,状如亲友,当为极誉!
东坡前时少年,聪颖好学,胸怀壮志,始欲拟以范滂,既承望于老父,又乞欢于老母。及至科举,作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其间言及皋陶,自有一番大胆创新,不禁惊异间有古之身而载今之神韵,更有欧阳修叹为弗如。后始仕,不图功业立就,无念衣锦还乡,但求顺己之心。随己之意,激浊扬清,宦海沉浮而独行其是,诸恶付之悠悠。其后调为湖州而复为知州也,书有《湖州谢表》,徒有满篇真情畅快,元气淋漓,尽付与牢狱之灾,是曰“乌台诗案”。知其为官意不在功名,仍不免怨新党之冤词“愚弄朝,妄自尊大”,愤哉!亦喟叹其浩然之气、英雄本色,正是“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道与义,尽融于真性情,快哉!
东坡仕途,盛衰虽曰命,岂非其心性也哉!苏信佛,本自知在者短暂,失者永恒,来时如露,去时如电,无所物以凭借终生,故无所畏,似风随性,畅言无忌,信人无疑,心胸宽广则眼无狭隘之人,观其人为佛则自为佛。进退自如,宠辱不惊,游走于万千深沉而独自清明,行云于几多羁绊而全生养性,纯然淳朴,不染污秽,不拘于诋尽流俗,不止于私心雠隙。甫言于弟:“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是故庙堂之浊难染其光风霁月,狗苟蝇营莫改其行云流水,正谓之“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爝然泥而不滓者。”然又非能比于陶潜之属,一入世,一出世,一迎世,一弃世,自然之本性可见一斑而从人之所无以望其项背。
命焉,清者知其本原,或长也,或短也,或顺也,或险也,或乐业,或戚也,无有定法,然持命则在于心也。命虽有定,而性豁达,而心清明,而情淳朴,岂非人事哉?读苏子如椽之笔,无加矫饰,淡如儿戏,纵有万丈豪情,业已余淡然矣。傲而妄不与狂相随,静而冷不与凝相依,悟而魂不与心相接,旦有郁事,尤觉“如蝇在喉,吐之方快”。然反观今人,甚至哀其弗如先人之通明,更无有超脱之意,或囿于功名禄饵,或羁于业次世俗。纯然易以极端,广博易以狭隘,虽囊中沉沉,尚不比心中轻轻。浓处味短,淡中趣长。静则神藏,躁则神天,以身外之物夺至珍之德,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度人之言“累”,由不逾“气”。是人也,大气者,方不累于轻浮俗套。气着,可增而强,可消而衰。强,则至大至刚,守本原,不移以外物,持自然之道;衰,则至弱至懦,失本心,同其流,合其污,弃自然之道而复之所弃矣。曷以习“气”,尽言以效苏子之状也。
苏东坡传读后感1500字 篇6
这并不是与东坡居士的初相遇,却又让我认识了这位秉性难改的乐天派、豪情壮志的大词人。正如纪录片《苏东坡》文案中所言:“在这世上,有些美好的事物是可以逆生长的。当古树发芽,石头花开,一张纸页成了传奇,人们就会从那张古老的纸上,嗅出旧年的芬芳。”南风带着氤氲热气,撩动人心,吹开了积攒千年的尘灰,我似乎可以看见,看见一个鬓如霜的老人烛下花前,醉离歌宴,一壶浊酒,大笔挥毫,问书生何辱何荣?一蓑烟雨任平生。
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构绘苏东坡的全貌。”“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试问苏轼这一生苦不苦,以众人的角度观之,从乌台诗案开始被贬黄州,之后一路南谪,与实现他凌云壮志的京城天各一方,这是仕途坎坷之苦;在他二十七岁那年,年少结发的贤妻王弗香消玉损,从此阴阳两隔,这是爱人离别之苦。事业和爱情的双重打击,对一般人而言已是在绝望的边缘徘徊了,但苏轼没有。在为官上,苏轼秉持为官者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在人生态度上,君不见,一种东坡美食遍布世界各地,一曲婵娟词传唱大江南北,一种人生态度印刻进中华血脉……就算“料峭春寒吹酒醒,微冷”又如何?只要想起“山头斜阳却相迎”的美好,就有了“何妨吟啸且徐行”的勇气与快乐了。
我喜欢苏轼的词,豪放却不奔腾,缥缈却不虚无,婉转却不悲凄,喜欢他词中开阔豁达的意境,喜欢他悠然淡泊的情怀。只有他可以在风雨的逆境中天马行空,我行我素;只有他可以在坎坷的仕途中依旧满怀豪情,笑傲江湖。书中使人印象最深刻的还属这位智者的晚年时期。苏东坡在黄州有两处住所,一为城中临皋亭,一为城东的东坡雪堂,他每日不厌其烦,在这两地间往返,林语堂说:“这段一里多的脏泥路,大概是文学史上最出名的一条路。”这条小路上,那凌乱的脚印,一脚深一脚浅,踩出了一个放浪形骸的达者。他在黄州偏远的乡间,咀嚼几碟素菜,品味出,“人生有味是清欢”的淡泊;他在惠州的陋室,隔帘听雨,享受“又得浮生一日凉”的意境;他在杭州西湖,看桃红柳绿,吟咏“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清雅;他在密州的烟雨丛林,竹杖芒鞋,感悟,“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况味。他的词中,蕴含了大自然的钟灵俊秀,藏纳人生的世情百味。有姹紫嫣红便无需惊涛骇浪,苏轼就是这样,在他的'云水生涯中,可以品出淡定从容。人生浮沉,世故难测,在烟尘飞扬的尘世间,犹记明月清风;在颠沛流离的境遇里,学会了随遇而安。这就是苏轼的处世之道,在不合时宜的境况里,依旧清醒明达,不诉悲凉之音。
深秋之夜,苏东坡在雪堂饮酒,夜渐渐沉寂下来,他步履蹒跚回到临皋亭,大约三更时,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他拄着拐杖,临近江边,沐着清风听闻涛声,明月霜天,好风如水,看着夜幕下的江滔,层层波澜由缓至急。回首多年,置身鱼龙混杂的官场,浮沉几度,漂泊不定。夜阑风静,恰如她此刻清醒,平静的江面,清晰的照见了心灵,于是,他写下了“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原来鲜衣怒马与风烟俱净,只隔了一卷光阴。他是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鸿;是品味人间有味是清欢的词人;是寻风钓月,纵迹白云的雅客;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当时光荏苒,青春不再,白发苍苍,人老珠黄。唯吟咏一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便是苏子。
苏东坡传读后感1500字 篇7
想替苏东坡说一句话:“你可以改变我的处境,但却左右不了我的心境。”
苏东坡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父亲年轻时没好好学习。夫人生了长子苏东坡后,他的态度才严肃起来,追悔韶光虚掷,痛自鞭策。
弟弟苏子由沉稳、实际、拘谨、寡言,苏东坡则轻快开阔、好辨、天真、不顾后果。因此谨慎的弟弟经常开导哥哥:不能轻信他人。
其实苏东坡毫不恭维、仗义执言的性格特点才使他更富有魅力。
苏东坡对他的弟子子由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苏东坡的这种态度自然为他招来了不少麻烦。
沈括,就是写《梦溪笔谈》的那位文人,逐条批注苏东坡送给他的诗集,向皇帝告苏东坡“词皆讪怼”。真是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苏轼知道后不无调侃地说:“今后我的诗就不愁皇帝看不到了。”所以,这种性格使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
谈起苏东坡的政治道路又不得不谈起欧阳修。
当时苏东坡的科举主考官就是名声大噪的欧阳修。
欧阳修阅卷时,误以为其中一张文采斐然的考卷是好友曾巩所写,为避免闲话,特意将其设为第二名。等榜单出来后,发现第二竟是苏轼。
于是到处向人赞扬苏东坡,并向自己的儿子感叹道:“三十年之后,无人再谈论老夫。”
但人怕出名猪怕壮!后来苏东坡的文章被指控为对皇上不敬,那就是“文字狱”。
他差点因此丢了性命,“唐宋八大家”也差点变成了“唐宋七大家”。
在湖州的苏东坡刚出狱,就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春天时,苏东坡外出踏春,一眼瞧中了黄州城东那片荒芜的坡地。于是开始了桃花源里好耕田的农夫生活,并取了个拉风的.名字“东坡居士”。
官场失意的苏东坡在黄州迎来了文学成就的春天。每天没事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他先后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
或许老天还没有虐够苏东坡,接连而来的六道诏书又将苏东坡越贬越远,被贬到遥远的海南儋州。结果苏东坡在路上还给苏辙写信:
“他年谁做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
我是真得由衷佩服苏东坡,都被贬到全国各地,心态还是一如既往的豁达开朗!正是这豁达的心态,才使苏东坡充满人性的魅力。
苏东坡一生饱经贬谪之苦,他是在承天寺夜游的浪漫诗人,也是跟着心走的随意诗人。遭遇并没有使他愤世嫉俗,他的人性更温和厚道,没有变尖酸刻薄,不近人情。
人们不会去爱戴一个品行恶劣,但文字打动人心的作家。苏东坡异常坎坷的一生,也是豁达乐观的一生。
他那种身处逆境却始终“成固欣然,败亦可喜”的超然达观,像他的诗词一样经万古流不尽。
时势造英雄。
苏东坡之所以在中国文学史上经久不衰,多半是因他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造就他颇高的道德素质。
在被贬密州时,他写出了公认最好的中秋词。
正因为苏东坡的思想超于常人,才使他的作品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脱颖而出。
最后,还是用林语堂先生的话做结尾吧:
“我们一直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为人生活,这种思想和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成型,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东坡传读后感1500字 篇8
宋朝中国历史上文化最为璀璨的一个年代,虽然它的军事力量被后世所诟病,然而,我们不得否认,在这个时代,有带太多文人留下了一篇篇闪耀后世的文章。而在宋朝的文化历史上,有一个人是无论如何也避免不了的,那个人就是苏轼。姑且不论苏东坡的官场起伏,他在文人眼中的地位,远非官场所能比,他是那个时代文人心中的一座高山,只能仰望,只能攀登,他在宋词上的地位,就像李白在唐诗中的地位一样。整个中华历史上,李白和苏轼就是两座巨山矗立在无数人的心上让人仰望。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这个朝代,婉约派盛行,人们习惯了温柔似水的感觉,无论男女,追求的都是温柔细腻,这在苏东坡看来是一种病态,于是他奋然出世,他用气势恢宏的豪放词一扫北宋文坛,与婉约派一决雌雄,为柔弱的北宋注入了一股雄风,让整个朝代,都有了一丝男子的刚硬。
苏东坡是骄傲的.,也是坚定的,就像他的词一样,永远都是豪气冲天,在宋朝的朝堂之上,他永远都是不合群的,他反对新党的变法,也反对旧党的全面否定,他不懂得委婉与变通,这是他的执拗,他坚持一条道走到黑,作为朝堂之上特立独行的一个人,站在了两党之外,于是就注定了他的官运起伏不定。他的一生多次遭贬,太多的地方留下了他的身影,他去了杭州,从此之后,他就成为了杭州的苏轼,他也在惠州待过,他也就成了惠州人心目中的苏轼。他的一生,狂放不羁,起起落落,或许这对他是不幸的,但是我相信,对他去的地方的人来说,是幸运的,他每去一处,就造福四方,纵使他的官职一降再降,但是,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却一升再升,这是苏轼,一个词传千古,名流青史的圣人。
苏轼的一生三起三落,一个不肯弯腰的文人在官场中遇到无数的陷害,然而,纵使被贬到偏远地方,苏轼也毫不气馁,能力有多大,就做多大的事,他可以捐献家财,为乡民铺路搭桥,他扫除恶俗,给一个有一个的地方带去仁政。苏轼去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就会变得繁华,所以,当时的百姓都希望苏轼再遭贬谪,希望可以被贬的他们那里去。不得不说,百姓的愿望就是这样的淳朴与单纯。长期以来,人们都以为写词才是苏轼的主页,纵观苏轼的历程,我们发现,他是政治家,书法家,画家,美食家,人们更多的认为苏轼是个伟大的词人,但是却不清楚,写词作画,只是苏轼的副业,他的真正职业还是做官。我们看苏轼官场起起伏伏,便觉得苏轼的官做的并不大,这可能是因为人们对苏轼更多的关注是在他对词的贡献上面。
苏轼的官做的最大的时候,距离宰相也只有半步之遥,如果不是惨遭小人陷害,苏轼的后半生也不至于如此的颠沛流离了,或许就是这样的生活,才让苏轼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感悟吧,于是他从苏轼变成了我们心中的苏东坡,成为了我们心中的东坡居士。然而,无论是在朝堂之上还是被贬远方,他永远都保持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心态,最后被贬官,他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了,然而他仍然不服老,他有所为有所不为,哪怕颠沛流离了一生,他也没有改变自己的初衷。
苏东坡牢牢地遵守着文人的最高精神准则,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样的一个诗人,政治家,佛儒道兼修,使他永远都是那么潇洒的活着。他狂放不羁,因为他狂,所以遭人嫉恨,遭人诬陷,然而不管怎样,他依旧我行我素,这或许就是我们心中的苏东坡的,一个狂放不羁,一个乐观向上的居士。这样一个人,真想去看看他啊,此生能见苏东坡,今生再也无憾也。
苏东坡传读后感1500字 篇9
说起苏东坡,我想到的总是那个着一身素衣独立江边,须发尽飘,沉浸于月光朦胧之中的遗世独立的苏东坡。有人说他是孤独的,但在我看来,他似那颗被除名的冥王星,在脱离了太阳系之后做回了自己,在辽阔高远的宇宙中以自己的姿态自在独行。
苏东坡在公元一零三六年出生于四川眉山,在中国文学史上,眉山以杰出的文学世家苏家而出了名。流传的“眉山出三苏,草木为之枯”道出了百姓对苏家发自肺腑的喜爱。东坡之父苏洵、之弟苏辙,父子三人占唐宋八大家中的三席之地。三人皆才华横溢,在后来的所经之处,都是令人追慕附庸的对象。东坡一家,尤其东坡之祖父,实在是嗜酒成性,最具豪放纯厚的真性情。他可以因为东坡叔父高中而酩酊之际骑驴进城,他可以因为厌恶一尊神像而在大醉之下将其摔得粉碎。苏东坡可能正是将祖父这种身心深厚、气度开阔的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于东坡激烈、嫉恶如仇的晚年时的性格,正如其父当时对豪门挑战的性格表达。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谪迁是他政治生活的主旋律。在我看来,他不是在谪迁之地,就是在去往谪迁之地的途上,始终颠沛流离。由他自己的话来概述“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除此之外,还有其它所至之地。自王安石变法,东坡与其政见不同,后离开京城到杭州做通判时起,东坡先后因为被小人污蔑诗词内容有不正之风、卷入新旧党派之争、政见不合而分别被贬至黄州、惠州、儋州。在东坡的一生中,母亲、父亲先后离世,王弗、朝云这两任妻子也离他而云,在人生的路途中跋山涉水,所至之处皆以为家,历遍大半个中国,可谓尝尽人间百态。
而我所敬佩苏东坡的,是他在所到之处都能引起百姓的无限喜爱。他在杭州治理西湖,更有“三潭印月”、“苏堤春晓”,他自掏腰包建“安乐坊”医院为人治病,他修缮官舍、帮助太学生,也因治饥荒无果而自怨。在广州之时,他“依然故我”,享受清风与明月,自在生活。同时,他在儋州之时带着开凿水井、开办学堂,百姓越来越发喜爱他。这正表现了东坡的儒家济世情怀。
在我看来,东坡也是深情之人。他与弟弟子由感情深厚。子由沉稳、拘谨、寡言,而东坡轻快、天真、不计后果,二者政治看法不同,但立场相同,感情更是深厚。在兄长受冤入狱,子由上书为兄长辩解,东坡更是写出“与君世世结兄弟”“但愿人长久”等诗表达兄弟情谊。对于东坡之妻,他最念念不忘的'便是朝云,他说“惟有朝云识我”,也在亡妻之际发出“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悲怆之情思,甚至誓言“生则同室,死则同穴”。
东坡觉得他的一生只是一站一站地往前走,经历了命运的荣枯盛衰,变得无忧无惧,心中一片安谧宁静。年轻时与山神吵架、向雨神祈雨,不怕一切鬼神,甚至做起了中邪人的“驱魔师”。可能是在一次一次的经历之后,他对人生有了不一样的看法。晚年时他开始热爱自然,开始发出了“十年旧梦寄西风,此去真为舍田翁”(《归宜兴留题竹西寺》)的对田园的向往。也许是真正释放出了本性,他按自己的意愿做起了自由独行者,真正优哉游哉去了。所以他的诗词由早年中含有的讽刺、愤怒之感逐渐变得宽容、温暖,甚至将陶潜视为自己的偶像,想归隐于山水之间了。他看似孤独,但却是在真正做自己。
王安石说:“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是的,他是苏东坡,是那个始终富有活力的苏东坡,也是始终已见的苏东坡。不论如何,他以古朴之笔,书写了自己较为华丽的一生,也在自由的宇宙之中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光辉。
苏东坡传读后感1500字 篇10
我们小学的时候就接触过苏东坡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他让我们知道人生在世总会有分离之时,不会有完美的事物存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让我们懂得了美好的祝愿。可在把苏东坡当作挚爱的林语堂的笔下,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的一生娓娓道来,同时,也把一个性格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可敬可爱的苏东坡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他称苏轼的一生是“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
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他早年成名,登上仕途,不曾想随后的人生却是在宦海漩涡中坎坎坷起伏。乌台诗案入狱后被贬黄州,后又放置定州、惠州、儋州,大半个中国的穷山恶水,都有他的足迹。他身处逆境,受人排斥,受政治上勾心斗角所累,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历经的种种委屈、落寞、孤独、清贫、艰险……但他总是能保持一份天真淳朴的童心,面对忧患一笑置之,不为利益而动摇,也不为俗见而改变自己的信念。他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他一世贫穷却过得安逸,两袖清风,豁达开朗。他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旷达的胸襟,潇洒地面对一切。周国平评价苏东坡说:“读苏东坡豪迈奔放的诗词文章你简直想不到他有如此坎坷艰难的一生。
苏的名声是伴着他的贬谪越传越远,越传越大了。他在詹洲的文章,竟不需几月就能传到京师,成为得势者喉中鲠住的鱼骨。于是一贬再贬、越贬越远,便成了苏人生的常态。“你啊,满肚子不合时宜。”侍妾朝云竟是这样聪慧,一语道破苏的宿命。
谪居黄州的苏东坡,落魄无比。担着可有可无的闲职,领着微薄的俸禄只能举家食粥度日,还有恶疾缠身的痛楚……他并没有因此偏激和消沉,在他遨游赤壁之时,面对“江上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发出“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感叹,面对起起伏伏的人生,他风轻云淡地说出“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份洒脱和坦然让“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逐渐消失,代之出现的是光辉温暖和亲切宽容的成熟。当他发现当地百姓有弃养女婴的恶习时,毅然拿出自己少得可怜的薪资,到处写信筹措资金,举办育婴堂,救活了无数婴童,而他自己却过得狼狈不堪,苏东坡在自己寒冷彻骨的人生低谷里,依然不曾忘却要去温暖别人。
在新旧当权派的夹缝中艰难求生,却从不舍弃自己兼济天下的初心。他是黎明百姓的挚友,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他与社会上各行各业人都有交往,帝王朝臣、诗人隐士、药师、酒馆主人、道士僧人、贫穷百姓、甚至不识字的农妇等。在杭州广州地区兴办水利,建立孤儿院和医院,创办监狱医师制度,颁布严禁杀害婴儿的律令。在处理王安石新法改革遗患时,他全力从事救济饥荒,为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不惧与朝廷抗争。为减免贫民百姓欠税而向朝廷恳求。这才是真正能做到关心大众疾苦的高士该有的济世情怀。
苏东波无论悲喜,无论沉浮,都能怀揣初心,一路向前。像一阵清风一样度过了一生,温暖了他人,垂名千古,只能说他,生不逢时!
苏东坡传读后感1500字 篇11
起初拿到这本薄薄300多页的《苏东坡传》,粗略的翻翻,并没有发现他有多么多么的吸引人。认认真真地开始看起来,也被林语堂那些看起来略微费力的文字加上并不能太多的情节弄得昏昏欲睡。于是这本书就一直“束之高阁”,直到老师说下周一律收齐。为了届时的作业,硬着头皮开始飞速的看了起来。
从一开始的一目十行到后来废寝忘食的细细去读,才发现吸引我的是苏东坡的那种大者所拥有的智慧,苏东坡那时间和空间都无法阻挡的人格魅力,加上林语堂那种平实的笔调,让这种魅力在字里行间浓烈的发散着。比起看书时候的万千思绪,真正到下笔却不知道怎样去描绘这样一个高大的人。林语堂的序里是这样写的“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x,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天下书”这是苏轼用来自勉的诗句,有这样的诗句作铺垫,但在我们领教了苏轼的天才和博学后,还是免不了的惊讶,随即就是无法言喻的崇拜。官场上的苏轼仍是一个智者,但却不是一个胜者。在那个党羽之争那个膨胀的年代,两党之争,受益的是真理,受害的是苏东坡本人。苏东坡的性格中缺少的周旋和圆滑,多的是冲动和嫉恶如仇的正直,当然,为了这种正直,即使有皇帝的信任,也没有使他逃过一些牢狱之灾。对于这些所谓“小人”的挖空心思的陷害,在于苏东坡这样一个乐天派而言总是嗤之以鼻“如蝇在食,吐之乃已”,而然在他不知吃过多少苍蝇之后,依旧我行我素,这样的性格除了让他自己大呼“我真是无可救药”之外,也不免让人察觉他的可爱。苏轼是幸运的,有一个信任他的皇帝,明辨是非,处处帮助他的皇太后。这种幸运或许也是他晚年悲凉不幸命运的导火线。
苏轼的晚年是寂寞的,“夜凉吹笛干山月,路暗迷人白种花。棋罢不知人横世。……”即使这样,或许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懂得知足常乐,苏东坡是满足的。而喜欢苏东坡的却为苏东坡暗暗不平,为官清廉,为百姓谋福谋利,到晚年,出一身本事外,烙得一贫如洗。这是他的不幸?还是上天的一种公平。他也许一生所做的只是秉承他的天性,而他一生所承受的是常人不可企及的悲喜。别人耗尽一生心血得到的.而苏东坡,所有的成就似乎都是信手拈来、不费半点功夫。
苏东坡在宋词上的成就,不言而喻。没有人否认过,大家都对苏东坡的用典之多佩服得五体投地,即使李清照说苏轼的词不成调,也没有律。可这些都不影响苏东坡的地位。
苏东坡是一个天才,是一个上下五千年才出了一个的天才。引用别人对于苏轼的评价结束我想说的话。 “每每读到有关东坡的文字,心是净的,也是静的。东坡给我的震撼,是人格上的,也是灵魂上的。如果真要探求他在我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一首诗正好作为写照: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做东坡这样的人,有凡人的不幸,更有圣人的高远。在浩瀚史卷中,有几个能像他那样拥有丰富的一生?为人处世有几个能像他那样旷达超然?领悟生命有几个能有他的心智和性灵?检索命运有几个能有他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他是一个伟人,留下了旷世奇才,体现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他也是一个凡人,任凭世俗尘埃掩盖;他是现时的石,后世的玉。”
苏东坡传读后感1500字 篇12
今天,当我们提到苏东坡时,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他是宋代一位伟大的诗人和散文作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然而,他不仅诗作得好,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不过相比这些,更为让人难忘的应属他的诗,以及我们从他身上感受到的属于他的人格魅力。
读一本书,就是要将其读透。读《苏东坡传》,也就是要读透苏东坡这个人,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阅读第一本的人物传记,也是我首次真正意义上认识苏东坡,在阅读它之前,对苏东坡,最熟知的莫过于他的《水调歌头》了,我们只是通过字里行间的揣摩,来想象苏东坡。以前在的我心中,苏东坡就是一个大文豪,也许还带着些许的高傲。现在阅读《苏东坡传》,才算是开始真正认识他,了解他。
当别人问我们:苏东坡为何成功?也许我们只能干巴巴地应上一句:我也不知道。其实,想要真正了解一个人,须先从心出发,从细节上发掘。在读了《苏东坡传》的前三章后,我才对苏东坡其人有了浅薄的认识,然后我才发现他与我想象的苏东坡是截然不同的。他是一个好学之人,在幼年之时,便想要成为范滂一样的人,可见从幼年起,苏东坡心里就埋下了好学的种子,在长大以后,绽放出来,这好学之中更是带有勤奋,在他闻名遐迩之时,却没有飘飘然,而是每天在家背诵汉书,由此可见他的谦与勤,更有一次,他的朋友见他在抄汉书,却只抄一个字,很是疑惑,随即才知道苏东坡背诵汉书,只靠一字便可背诵出数百字,由此可见,苏东坡除了谦虚勤奋好学之外,更是懂得学习方法的人。他还是一个豪爽之人,他能在大雨倾盆而下,狂风卷地而来之时,仍若闲庭落步,在雨中漫步,风中吟诗,而不似其他人那般,纷纷狼狈地在风雨中四处逃窜,寻找遮雨之处,他潇洒而又不失礼节,能迎风面雨,无论风多大,雨多猛。任凭晴空万里,光芒万丈,又或是阴云密布,电闪雷鸣,他,始终是那个他,不论遭遇如何,他总能“一蓑烟雨任平生”,无论前方是祸还是福,“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东坡也是一重情之人,在第一任妻子死后,著下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样的千古哀词,不可谓不凄美。也许苏东坡还有许许多多我未曾了解的事,未曾认识的性格,但至少现在看来,苏东坡定不是高傲之人,也不是飘忽然之人。苏东坡的成功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偶然之处在于,他生在宋朝这个公认的重文轻武的朝代,他出生在一个崇尚好学之风,辩论之理的地方,有一个如此好的家庭环境,让他有了舞笔挥毫的机会与无限可能;必然之处在于,他在人生短短百年间,几乎经历了所有人加起来可能经历的一切,才能让他有深厚的心灵积累。苏东坡的一生让我们明白,人的一生有中太多太多偶然性,可谁又能说没有什么是必然的呢?
苏东坡之所以在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一则是由于他诗文书画上的卓绝之美;二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
苏东坡的一生起起落落,这就像是我们每个平凡人不平凡一生的写照。他得意之时不骄不躁,失意之后不丧失斗志还对生活充满热爱与情趣,如清风般吹过,然后流芳百世。他的这种生活态度不正是我们今天所缺失的吗?正如书中所写到:“苏东坡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性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苏东坡充当的角色如此之多,在一千个读苏东坡的人眼中也会有一千个苏东坡。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其二的人物。今天,我们悲叹他命运的不公的同时,更加欣赏和崇拜的还是他的那份人格魅力。
在读了《苏东坡传》之后,真有一种见到苏东坡本人的感觉,这也说明了只有在阅读之中,才能有更深层的交流。今天的我们不应只是欣赏他的作品,更应该感受他的人格与灵魂。
苏东坡传读后感1500字 篇13
20世纪四大传记(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吴晗的《朱元璋传》以及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读来风格各异,但最酣畅淋漓的莫过于《苏东坡传》。我一直觉得,虽然远隔千年,在文人气质上,林语堂与苏东坡的同声相求,却丝毫不因时光的阻隔而淡去。中华文化传承的穿透力,由此可见一斑。
我对苏东坡的偏爱,是从读他的作品开始的,豪放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深情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豁达如《赤壁赋》,闲雅如《记承天寺夜游》……从文字而想见其为人,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苏东坡的文学造诣固然是惊采绝艳,但在泱泱五千年的历史里,才华洋溢的不知其几。司马迁的史书为无韵之离骚,曹操的诗古直悲凉,江淹的赋文错彩镂金,柳永的词缠绵绻缱……然而苏东坡,唯有苏东坡,才让我在欣赏其才华之外,产生感情上的依附。
苏东坡的一生,起伏跌宕,几经沉浮。他少年得志,鲜衣怒马,文章遍行天下,上至九五之尊宋仁宗,朝堂领袖欧阳修,下至庶民,对他无一不欣赏推崇,爱护有加;他为政一方,造福一地,千年之后,杭州的苏堤,仍在见证和诉说着对苏东坡的留恋。向太后当政期间,他得到重用,位居龙图阁大学士,奔走于四方,纾解新政给百姓带来的疾苦。
然而政坛多风雨,如果说王安石的改革派与苏东坡之间的分歧,仅仅是政见之不同,那么王安石之后,所谓“改革派”的章停之流,对待异己者的迫害,已经远远超出王安石的“流放”,他们捏造莫须有的罪名,制造“乌台诗案”,更甚者,将元佑年间复被启用的以苏东坡为首的一批官员,污蔑为国之妖孽,将他们的姓名,镌刻在碑石上,欲将他们生生世世,钉在“耻辱”柱上,是为“元佑党人碑”也。其后苏东坡被一贬再贬,从岭南的惠州,到化外之地的海南,都留下了他年迈而疲惫的身躯。
无论是荣居高位,还是落魄南荒,苏东坡给后人的印象,或潇洒出尘,或安静自守,或童趣未泯。即使是低潮期,当他冥想过去,也就是“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甚至在海南时,居无安身之处,病无可医之药,他仍保持着“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气魄。短短的六十多年,荣耀时不盛气凌人,艰辛时没有卑躬屈膝,怨天尤人。我对他的情感上的依附,正是来自于精神上的击节和共鸣。
总结而言,苏东坡的气质,有儒家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者无惧,有道家任真自然、骋目游怀的顺从天道,还有佛家“和光同尘,与俗俯仰”的自得。这是文人的理想状态,然而能够真正身体力行者,几千年来,又能有几人?
书的作者林语堂,也是我一直非常喜爱的作家之一。他在《京华烟云》里塑造的`姚思安和姚木兰这对父女,也是中华文化中道家思想的践行者。在传记中,林语堂对苏东坡给予了无上的赞誉。作为一个喜欢苏东坡的读者,读到这样的书,自然如遇知己。不过也正是由于他对苏东坡的欣赏,所以对当时另一位政治名人王安石,书中散发出强烈的厌恶感。甚至将一篇攻击王安石的伪作《辩奸论》算在苏东坡的父亲苏辙身上,连王安石的怪癖性格,也都成了他做作以博取名声的罪名。我对王安石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但对于改革者,无论其最终结果如何,我都认为,至少他是时代的勇者。
成语鲜衣怒马:美服壮马。谓服饰豪奢。如:明·沈德符《野获编·刑部·冤狱》:“群盗得志,弥横恣为推埋,鲜衣怒马,以游侠为称,其魁名朱国臣者,初亦宰夫也。”又如:鸦片洋标束锦装,鲜衣怒马浮云队。——清·陈寅《驭仆篇》
成语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为:做。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指意志坚决或倔强固执如:茅盾《从<风洞山传奇>说起》:“在明末诸忠臣中,我对于瞿式耜的评价,比史可法还高些……因为瞿比史更富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
苏东坡传读后感1500字 篇14
世间的一切,都不过是一场相遇。冷遇见了暖,就形成了雨;春遇见了秋,便有了岁月;太阳遇见月亮,变生成了星辰;天空遇见大地,就有了永恒。世上的每一场相知,都从相遇开始。世上的每一段倾心,都因相遇而沉醉。
然而大千世界,何其纷繁复杂。在追逐名利之中,人们的心与心逐渐远离,只剩下一个模糊的背影。你想去触及,却只是一片虚无。人情世故之中,所有的相遇都变得平淡。你想追寻的人与事,却只能含着泪擦肩而过。即使身处热闹的街市,面对这车水马龙的人群,一次不经意的回眸,也得不到一刻眼神的交接。孤独,是一个人的,也是一群人的,就这样无声地进行一个人的战争。想要去挣脱,却只能茫然对视。
茫茫人海中,我只想去遇人生中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于是,我决定携着背包,带着几分期许,去寻一场倾心的相遇。
以文字为房,以标点为窗,我找到了一片心灵的栖息地。打开时空的按钮,开启一段时空之旅。偶遇一位沉睡的灵魂,听他诉说千年的情思,听他吟唱千年的词调。这里是诗情的天地,记录着辉煌的历史传奇,谱写了璀璨的光的篇章。殊不知,这段文字的背后,有这一段不为人知的深情。我遇见了他们的故事,从此,点亮了我的人生。
以岁月为笔,以相思为墨。字字皆情,句句皆心血。“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一字一句的斟酌,让这片文字的世界充满着深情,春风卷来大地的芳香,打开心灵尘封已久的窗户。流水冲刷岁月的痕,洗涤人们心中的孤独。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切都是那么宁静温和,一切都被赋予新的生命。这里的灵魂因千年的沉淀而变得清纯,或深邃,或豪迈,或深情,承载在属于他们的故事中。原一个人独自走到流水的尽头,只静静地坐着,看天边的云彩冉冉升起。
还记得千年前的浔阳江畔?那一夜,只留下动听的琵琶声和泪水沉入水底,重温那段故事,我仿佛遇见了当年泪湿青衫的江州司马。那双深邃的眼睛就好像能洞察周围的一切,看破了岁月的流离,一头飘逸的秀发交织着修长的衣袂在风中凌乱。他在侧身倾听,让灵魂行走在琵琶拨动着的琴弦上手指和着音律轻轻拍动。他听得入神,沉浸其中无法自拔,殊不知,泪水早已湿透青衫。我多想扯破千年便是时光的.束缚。为他拭去眼角的荧光。可是我不能,只静静地看着彷徨的白司马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他想借酒醉去逃避,却不料醉不成欢惨将别。心灵上的创伤太重,烈酒也无法朦胧。悦耳的琵琶声在诗人的心头响起,在诗中隐没,牵动着司马难酬的壮志。看着诗人高举着酒杯,却始终放不下。何不一饮而尽?任尔东西南北风。乐声渐去,只留下诗人独自一人的感伤。那一夜,一花,一酒,一诗,陪着醉倒在江边的白司马,足以。酒不醉人人自醉,醉来的第二天,他会选择去忘记一切,只记得别离时的茫茫江浸月。
从浔阳岸边走过,邂逅诗人沉睡千年的灵魂。我是多么幸运,能遇见一段倾心的美好。只想轻轻的哼唱着《霓裳羽衣曲》,骑着白马,滴哒滴哒的走过盛唐的别样繁华,或许下一秒,又能遇见一段。
偶遇一段美好,胜过一场虚伪的追逐。只愿沉醉在诗情的天地,站在词语的留白中,与文字谋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恋。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慢慢地跟着诗人的脚步,徜徉在这片文字的海洋,有诗路过的地方,满山的清流便开始吟咏唱和,轻轻地挥一挥手,便是诗人繁杂交织在一起的情思,那些永远无法解开的秘密。诗人一伸手,便是满把新诗,诗太多了,诗人开始随手抛撒,我跟在后面,一俯身,便是千古的经典。
累了,便独自坐在草堂前,守候一段迟到的故事。静静地在风中寻章摘句,在雨中倾听你我,在夕阳下邂逅一位美丽的灵魂,那该是一场多么倾心的相遇啊!就想诗人在雨巷中遇见那位丁香般的姑娘……
我躺在云端,遇见一首诗,遇见诗中的人与事,遇见一位横卧在岁月的灵魂……
苏东坡传读后感1500字 篇15
在我人生最低谷、最迷惘期,喜欢上了苏东坡。他的“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桔绿时”、“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让我勇敢面对“教师资格考试的失利”,最后卷土重来,再次大胆追求梦想。
读林语堂的《苏东坡》,开始只是因为喜欢苏东坡,想通过此书欣赏到苏子更多的精彩诗篇。对作者林语堂却是一无所知。没想到,大师林语堂+大师苏东坡,这一结合,简直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传世佳作《苏东坡传》便诞生了。
《苏东坡传》被誉为二十四大传记之一。林语堂在美国用英文完成了这部著作。正本书用白描的手法,介绍了苏东坡的生平点滴,尽管如此,也更是如此,苏子的形象显得更真实,更伟大,更不可捉摸。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苏东坡的无比的仰慕与敬仰。
我喜欢“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向着明亮那方”的金子美玲,才情极高的王国维,可是这几位作家终因只向往美好,而无法承受现实生活的残酷,自绝于尘世。苏东坡一生命运多舛,仕途大起大落,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流放地度过,但是,苏东坡依然乐天、活得潇洒自在。林语堂天性率真,幽默,多才,与苏东坡极其相似。而且林语堂与苏东坡就连“个人情感”都极其相似。在书中得知苏东坡一直暗恋他的堂妹,却由于是同属一个姓,有悖常伦,而无法大胆追求自己的所爱,这位大才子,敢于对皇帝说不的苏东坡,在伦理面前低了头,把那一腔的恋情暗暗珍存,直到暮年堂妹去世还倾心为之写诗悼念,痛心不已。林语堂也有一位思恋一辈子的女人,八十岁那年,他在《八十岁自述》里写道:“我从圣约翰回厦门时,我总在好友的家逗留,因为我热爱我好友的妹妹。”我很想这样来理解这两位才子的“私情”:凡是大文豪,文艺家,他们都对美尤其怀有着一颗敏感的心,他们爱美,追求美,珍念美,美是他们创作的源头。徐志摩在对林徽因的极致爱慕下写出了《再别康桥》,林徽因为徐志摩写出了《你是人间四月天》,这些不朽佳作美醉了多少后人。林语堂,苏东坡,他们虽放荡不羁,追求超脱,自由,但是他们更是对“爱”负责人的人!林语堂说:“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
苏东坡的奇才并不是单单指他写有“大江东去,浪淘尽风流人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等千古名句。苏东坡年少中第,扬名天下,仕途之路却走得非常艰辛。他的清醒与坚持,导致他被困于党争,频遭贬黜。然而他却在写给弟弟子由的.信里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用贬官的经历来总结自己的一生,这是一种超然的自嘲,更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苏东坡跟大多数被贬的诗人不一样,他每次遭贬,总能在被贬地活得有滋有味,被当地的黎民百姓爱戴甚至是崇拜,因为他始终没有唉声叹气,没有抱怨怀才不遇,而是积极投入生活,为百姓排忧解难。在杭州任太守时,短短的一年半,他完成了供水系统、医院等公共健康和卫生方案,疏浚盐道,修整西湖,热心赈灾,造福百姓。在此留下苏堤:“山色空蒙雨亦奇,水光潋滟晴方好。总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比起李白的“花间一壶酒,对影成三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不得志是不是更快乐,更有成就感呢?
苏东坡绝对还是一个时尚达人!别以为现在练瑜伽,跳广场舞就很时尚,人家苏老早在九百年前就开始琢磨瑜伽术与养生术了。他在被贬地勤练瑜伽。他说他控制呼吸,大约脉搏跳五次算一循环,吸、停、吐的比率是1:2:2。他像一般的瑜伽修炼者,计算自己的呼吸圈,还说自己的有一段时间呼吸控制吸气吐气的比率规则完全自动化了。这该是一位多么前卫可爱的读书人呢!
林语堂说:“读苏东坡的生平,我们一直在追察一个伟大思想和性灵的人生足迹,而他只是在尘世上偶然成形,留下了短暂的印记。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段回忆,但是他却为我们留下了他灵魂的欢欣和心智的快乐,这些都是万古不朽的宝藏。”
我想说:“作为教师的我们,都来读读苏东坡吧,一定会挖掘到你意想不到的宝藏的!”
苏东坡传读后感1500字 篇16
上学期随老师和同学一起参观了黄州的东坡赤壁,园林不大,主要是欣赏苏东坡的一些字画,如果是像平常一样自己做一个游客,进去参观一遍恐怕不会有任何收获,对苏东坡这个人以及他的传世作品也不会有任何感受,说不定还会觉得无趣,这都不过是因为自己太过缺乏对历史、文化、对伟人的感知力罢了。
这一次黄州东坡赤壁行,不是自己走马观花地瞧,而是有专业的讲解员介绍,有苏东坡迷的带领,自己才头一次体会到,原来这小小的园林里面,珍藏着如此丰厚经典的史料。
回来之后开始打开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看得草草,由于对苏东坡及其著作还所读甚少,我算不上是苏东坡迷,但这偶然的时机,读到他的传记、去到他的纪念馆处,还是庆幸于能对苏东坡的人生际遇和人物特征多了几分了解。
林语堂写到,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坚持己见者,是月下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他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
所有这些品质荟萃于一身,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没有明显的缺点,只有溢出的可贵品德和才气,好像这世界上任何一个朝代任何一个人都没有理由不爱戴他,不敬仰他,不喜欢他。
如果让我说看过《苏东坡传》之后的印象,首先还是逃不离上述林语堂对他的高度概括:才高气清。
他本有政治上的高瞻远瞩,但是不屑于浪费时间在朝廷上明争暗斗,他一生中多次被重用,可次次都被政敌拖下马,不是使他蒙冤入狱、惨遭贬谪,就是逼他自动请辞、归隐他乡,可苏东坡也算是在仕途上行事比较稳妥的人,尽管他自始至终反对王安石新政,却也在传记中看不出他为反对推行新政作出强硬行为,只不过是奏章作诗以表政见,以至于他的政敌几次逼他出宫,所用的手段无一不是从他的诗词书信中百般挑错,说他挑战圣上权威等等。
他心系黎明百姓、在地方政绩突出,这些都有目共睹,除了在言语文字中或有不羁的表达,他的敌人只怕是再也找不出其他纰漏可以利用,他一生宦海浮沉,不过是因为他才高惹人妒、而他本身气清不好斗罢了。因此或许可以说,苏东坡自始至终是一位清正廉洁的好官,只是生不逢时,但从政治角度来说,在乱世之下,在朋党之争之中,他是否有过不遗余力地抗争呢?
毕竟一种声音的轻易退让就会使另一种声音恶意生长,王安石变法期间的民间乱象久久不能被发现,就是因为朝廷中的声音被垄断。
除了仕途不顺,一生多颠簸以外,苏东坡的生活方面、情感方面似乎一片和顺,苦中也能作乐。
他有有才气有抱负的父亲,有明理温柔的母亲,有一生不离不弃感情至深的弟弟,有贤淑通达的妻子和小妾,有孝顺的儿子,还有各方才子为好友。无论是在京都生活富裕的时候,还是在被贬期间贫苦之际,其家人未曾因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而改了脾性,而是始终和和气气、相互扶持,其友人也总是能不计受牵连之前嫌而与之共同做乐,饮酒、绘画、作诗、打坐、酣睡……
官场之外苏东坡的生活可谓和和美美、多姿多彩。他的性情不曾改变,从来是云淡风轻、天真烂漫。
传记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他被贬在外时已经非常贫困,来到常州打算买一栋房子以后在此常驻,他用身上仅剩下的五百缗钱果然买到一栋心仪的住处,可是一天在路上他发现有一个老妇人哭诉,说自己家里住了一百多年的房子被儿子卖去了还赌债,而老妇人说的房子恰好就是他所买的房子,他当即把契约掏出来烧掉,也没讨回付的房钱,而苏东坡当时只是被真情所感,无法抑制,连自己家里的温饱都不管不顾了,林语堂对此事的评价是:事情做得美则美矣——还有什么别的好说?
由此可以看出苏东坡真是十足的性情中人,只不过这种不争不抢不管不顾在官场上是被人利用,在家人友人间则是被包容。
人无完人,世人敬仰的苏东坡也是。仕途上的起起伏伏和生活情感间的和和美美,在苏东坡身上也有了个能够令人接受的平衡。
苏东坡传读后感1500字 篇17
一部人物传记,一部文学作品,了解文人一生,读《苏东坡传》,悟东坡。——题记
我们对苏东坡的认识,是从读他的作品开始的,豪放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深情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豁达如《赤壁赋》,闲雅如《记承天寺夜游》,而真正的喜欢他是从读《苏东坡传》开始的,从文字而想其人,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走近苏东坡,从他那一句“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开始。这种生活不同于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净,也没有刘禹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那样“高水平”,苏东坡是一个和谁都玩得来的人,他可与三教九流为伍,但从不失那一颗赤子之心。这不仅是一种本领、一种生活,更是一种活法。在他眼里,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他心底,政敌带给他的不愉快也转瞬即逝。这种活法是他受人欢迎的原因,是他心灵幸福的秘诀,也是他留给我们的巨大的精神财富。因为知爱、懂爱,更因为有爱,我认为他是古今士大夫中最有人情味的一个人。
感悟苏东坡,从他那一句“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开始。因为这种精神贯穿他人生的始末,所以他能对浩然之气有这样深切的感受,。从他在朝廷上的当仁不让,到贬谪为地方官的身体力行,他的奏章、他的功绩都表现着他那不谋私利、一心为民的感情,身在名利官场中,有诸多身不由己,但因为有那股浩然之气,他像一股清风,吹散了所到之处的污浊之气。
林语堂在序言中说过:“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若让我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
从前我们眼中的苏轼都有旷达可爱的特点,但我从他的'文章里除了读到这些,还有读到了苦涩。这种苦涩是一个正常人的生活的,也是生命的苦涩。人生是那么漫长,该承受的还是要承受一遍,但是苏东坡比很开。无论是荣居高位,还是落魄南荒,苏东坡给我们的印象,是潇洒出尘的、是安静自守的、是童趣未泯的,即使是处于低潮期,当他冥想过去时,也就是“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在海南时,居无安身之处,病无可医之药,他仍保持着“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气魄。
黄州是他一生之中不可磨灭的回忆。因为小人的陷害让他从从朝廷命官到一个芝麻小官,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脏水向黄州走去,他让那些丑态尽出的政治家和小人哑口无言,嫉妒不已,他用深层次的哲思表现自我人生,他在对待残酷人生现实与挫折时达到上善若水的至高境界,而不是因为人生不如意而轻易否定自己,自暴自弃、自怨自艾、游戏人生。无论自己是世间哪颗微粒,都不重要,生命是不朽的,是美好的,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我认为这就是这位旷古奇才乐天派的奥秘所在。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过他:“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再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我认为“一蓑风雨任平生”是苏东坡生命的真实写照,苏东坡坚执的性格正如暴风雨中的海燕,暴风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飞翔。
我敬仰苏东坡,虽然我并不能完全读懂他的诗,我喜欢苏东坡,虽然我并不能完全读懂他的人,我对他会永远怀有无比的尊重和喜爱。
林语堂说过“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在这本书中,我们所感受的不仅是苏东坡的人格魅力,更是他所传递给我们的生命的取向和定义。
苏东坡传读后感1500字 篇18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怎样的人能写出这般豁达之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又是什么样的男子能在午夜梦醒这般悼念亡妻?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这个老头有点狂。这个人一定不只是课本上一小段人物简介里的苏轼,这个人也一定掀起很多波澜不惊的青春,否则怎会在而立之年一提起他就都有了话题。
在看完陆毅主演的连续剧《苏东坡》后,一个青春帅气,性格直爽的大暖男形象几乎差点就代替了那些年想象中的他。但是看到剧中这样的一个情节,让我有些质疑。在王弗不幸因病逝世后的第三年,他按乡俗迎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闰之。
剧中的王闰之似乎有些不像进士之女,更像是个斤斤计较的平常妇人,以致苏轼因一件小事骂了句“好一个糟糠之妇”,就这句话让我开始对这部电视剧产生了疑惑,越往后看越觉得剧中的苏轼越不像他,越想弃剧,似乎觉得电视剧把他描述得太过刻板,太过一本正经,但秉着有始有终的原则还是看完了剧。
心里的这些疑惑似乎在脑海封存,但是对苏轼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内心还是留着很多空白。在翻完林语堂先生的《京华烟云》后,他的那本《苏东坡传》让我爱不释手。
在描写苏轼和王弗的婚后生活,林语堂先生这样写道:
结发之妻王弗与苏轼琴瑟相和仅十年有一,春天,苏东坡和王弗放风筝,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夏天,苏东坡和王弗去赏荷花,才子佳人,其情深深,;秋天,苏东坡和王弗去拾枫叶,夫妻同心,其爱浓浓;冬天,苏东坡和王弗去看梅花,两情依依,其景美美。
读到这,觉得这样的神仙爱情真的是要羡煞死旁人,怪不得有东坡迷曾说“来生嫁给苏东坡,哪怕历尽千年的情劫。”
爱的有多深,结局就有多虐,而后的.丧妻让他心情跌入低谷,三年守丧期后,一个年仅六岁的儿子,和一个不得不娶的新娘,是继续沉沦下去还是继续悲痛。王闰之的一声声姐夫更是让他羞愧难当。王闰之对姐夫的满满的崇拜让她心甘情愿的为之付出,面对这样的女子。苏轼终究选择接受和王闰之好好生活,而王闰之也陪伴苏轼度过“乌台诗案”这段最难熬的日子和被贬黄州后的最艰苦的生活。元佑八年,46岁的王闰之在陪伴苏轼25年之后染病去世。苏轼悲伤至极,写道“呜呼!妇职既修,母仪甚敦。三子如一,爱出于天。”试问这样的深情厚谊怎会出现电视剧中的好一个糟糠之妻之类的话语呢?
即使苏轼是犀利的,也不该是这种市井风格。气度不凡的青年才俊在任何时代都是会成为时代的楷模,受人追捧,显然苏东坡是有能力让男女老少皆为之着迷的男子。
苏轼任凤翔签判期间,受到当地人们的喜爱。知府宋选十分敬重,苏轼也能自由地施展抱负,政绩不俗便得了个“苏贤良”的名号。直到宋知府变成陈知府,一上任就对苏轼百般刁难,连苏贤良的这个名号也不允许别人再喊了。陈知府的屡次挑衅和侮辱让苏轼火冒三丈,终于是没有搂住火。
陈知府在府衙后院将外院的一土坡移至墙内建成一台,请签判官苏轼做记。《凌虚台记》—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在场的官员无不为他捏了把汗。而陈知府却称之为传世佳作,并要一字不改地刻于石碑,竖于凌虚台下。后来才知陈希亮与苏轼祖父有交情在先,今故意刁难于他,就是让他明白官场就是官场,官场中无有才能与文章之别,唯有官职大小。宦海,无风三尺浪,有风浪千尺。
苏轼面对这位年迈的老人的教导,羞愧难当,对他也多了分敬意。然而老人的话,苏轼确实没有听进去多少,后来的“群乌未可辩雌雄”,更有在《湖州谢上表中》写到的“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不与当朝新贵合作的态度,表达了自己对王安石变法极其不满。轰动朝野的乌台诗案让苏轼差点命丧黄泉,让苏轼又一次体会到了官场险恶,但这也侧面反映了苏轼作为文坛领袖对舆论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在一页页的阅读中,越来越发现这个文采飞扬,全能人才苏东坡是多么的让人着迷,他的深情率性,他的爱国爱民,他的不屈不挠,他的热爱生活……他的一生都值得细细品读。
苏东坡传读后感1500字 篇19
最近读完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这本被誉为二十世纪四大传记之一的力作,感触良多,收获颇丰。原著为英文写作,书名为《The Gay Genius》,我读的是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张振玉先生的译本。该书考证史料十分充足,文学色彩又很浓厚,以苏东坡一生的命运轨迹为主线,从执政、文学、诗词、书画、情感、佛道教等方面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的一生娓娓道来。书中还能不经意就见到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苏洵等历史大家的影子,仿佛坐着时光机穿过时光隧道,跟着作者穿越到那个久远的时代……
“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任平生”。通过这句诗,我看到一位饱经忧患的老人,在风雨人生中不屈不挠、坚毅前行的身影,这是我感受到的苏东坡人格最有魅力的地方之一。苏东坡的一生,充满极度的戏剧色彩,是苦与乐并存的一生。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再不过如此。他才气横溢,一生为官,但不断陷入政治漩涡和党派斗争,几度升迁、贬谪,从政40年,地方做官33年,朝廷7年;执政28年,被贬谪12年。最高官职与宰相职位仅一步之遥,期间也因“乌台诗案”险些丧命,一再流放至海角天涯琼崖岛,最终病死在返回中原的途中。但他一身正气,为官清廉,执政以“民为邦本”,处处念及老百姓的苦忧,为老百姓造福谋福利,致力于兴修水利、种茶、治病、扶贫济困等,深受地方老百姓的爱戴与拥护。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东坡年轻时就展现一种豁达的哲学思想。尽管在遭受迫害时,他也生出“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之感。但他与生俱来的浩然正气,坚毅、进取、慈悲的人格精神,使他何时何地,都能苦中作乐。他酷爱陶渊明,甚至认为自己的前生就是陶潜,在他流放为农夫的期间,也创作不少经久流传的田园诗,更是簇就他文学上的登峰造极。“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尽显洒脱、超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此人重情重义,对兄弟、伴侣、朋友皆如此。苏轼、苏辙兄弟俩性格相异,但两人感情非比寻常,在患难一生中一直互相扶持。在苏轼的诗篇中,不少以子由为题,甚至往往为子由,苏轼会写出最好的诗。如“苦寒念尔衣裳薄,独骑瘦马踏残月。路人行歌居人乐,僮仆怪我苦凄恻。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读来令人不禁动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是他在密州期间想念不能见面的子由而写下的。苏轼情感淳朴、真挚,为悼念亡妻王弗,他写下“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无尽的哀思跃然纸上。除却妻兄外,苏轼一生中也是广交友,在他流放的过程中,处处有友人不顾朝廷施压给予他和家人生活上的`照顾。有名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均是苏轼与友人共同游玩时而写下的,与友人对话佳句连连,“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充分展现他豁达的哲学人生观。而我十分喜爱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也是苏轼与友人张怀明夜游承天寺留下的小记,人生有三两知己足矣。
苏东坡这一生,伴随着其在诗词、书画、哲学等方面的登峰造极,他的很多执政理念与行文风格在现代看来也是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时代性。那么,东坡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林语堂先生作这样的概括:“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诗人……”。嗯,这些还不够,在我看来,苏东坡身上还有着一股道德的力量,有着人性的力量,有着迷人的魔力,有着一股强大的浩然正气,能催人奋进,乐观前行。“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这就是他。他所具备的这些难能可贵的优秀品质,使他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光辉璀璨,让世人一直无比钦佩,怀念。即便东坡已离去多年,但读这本书,会让你感受到快乐与力量。
【苏东坡传读后感1500字】相关文章: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08-18
读《苏东坡传》个人感悟10-11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精选11篇)08-15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精选36篇)08-12
苏东坡传读后感01-07
《苏东坡传》读后感01-23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04-17
《苏东坡传》读后感【热门】03-26
《苏东坡传》读后感【荐】03-26
《苏东坡传》读后感【精】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