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他们因为缺少关爱,他们因为孤独,慢慢的问题出现,事已如此,我们应当如何去帮助这些留守儿童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相关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欢迎阅读!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
1、自傲型。这类学生有的由于缺少管教,从小就养成了上不服天,下不服地的惟我独尊的心理特点,心目中没有同学、没有老师,没有他人。不关心集体,不爱参加公益活动,不遵守校规班纪。
2、自卑型。这类学生沉默寡言,学习上遇到困难不敢向老师同学请教,不愿意暴露自己的弱点,怕别人讥笑。自卑的心理影响了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
3、厌倦型。这类学生对他人产生一种厌恶感。不愿跟其他同学说话,一味要对着干,对这类学生如果放松教育,将会对社会产生不良后果。
4、孤僻型。这类学生离群,不大方,没有多少人与他交往。学习成绩不能上升,不热心公益活动,组织能力、自控能力弱,思想教育很难跟上。
二、“留守儿童”教育中的问题
(一) 管理难
由于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不在身边,而爷爷奶奶们只是抱着让他们吃饱穿暖、不出事的态度来管教他们。所以,这些孩子在家里处处受着宠溺,爷爷奶奶也都由着他们的性子而为。他们到了学校之后,受不了纪律的约束,大多数孩子便表现为纪律性差,自觉性差。如:上课不注意听讲,做小动作,好贪玩……经常出现屡禁不止、屡教不改的现象。这给教学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二) 家庭教育不力
现今,在经济利益的驱驶及生活的压力下,许多农民外出打工,这也是造成儿童留守的重要原因。农村“留守儿童”主要由祖父母等老人抚养,而大多数老年人没有文化知识,对孩子进行不了学习上的辅导,加之近年来教材的变化也让部分有文化的老年人辅导起来感到吃力,因而对于家庭辅导他们也是力不从心。而教师又不能长期加班加点帮其辅导,这也就造成课后再辅导的难题。当然家庭教育绝不仅仅是一般认为的家庭课后辅导,真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应当是对孩子生活与做人常识的教育,同时,其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
(三)学习吃力
由于这些“留守儿童”长期以来形成的学习主动性差,加之家庭教育跟不上等因素,这些孩子均学习吃力。尽管在校期间老师的督促约束。可回到家,爷爷奶奶又督导不力,致使这些学生养成了一紧一松的习惯。学校与家庭不能形成教育合力,从而收效甚微。我个人认为:要缓解这些“留守儿童”学习吃力的现状,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就是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应用参与教学法,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与教师形成互动,并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课堂气氛活跃,从而让学生乐于学习、勤于学习、使他们逐渐改掉以前的厌学情绪,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成绩。
“留守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远不止以上这些,他们有的还要面临生活的压力和同伴的奚落(父母离异留在农村的孩子),时间久了,就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一种潜移默化的伤害和影响,更有甚者还会影响他们以后的生活。
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我校学生的主流是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心理健康成长问题已倍受关注。留守儿童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不爱与人交往、少言少语,自我调控能力差等不良人格特点,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会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致使留守儿童在性格上变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当今社会、学校教育面临的新课题,留守儿童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更是我们工作的重点。我认为应做到两个字,一个字是细,另一个字是爱。教育好留守儿童不仅要有爱,而且还要注意恰当的教育方法。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会让农村来的小学留守儿童脸上绽开灿烂的笑容。
在教育工作实践中,面对留守儿童,我主要采用了下面的五步教育法。
1.爱心培育以心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自己也曾是个孩子。”教育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就要用“爱心育人”。一个爱的微笑,一句爱的话语,都可能激起学生潜在的能量,爱,能使淫雨霏霏转为艳阳高照。
2.尊重以礼以情觉悟
农村留守儿童,拥有作为人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尊重。心理学家爱默森认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要构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的心理健康平台,更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每个留守儿童都有特定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因此,教育要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当然,这种尊重既表现在对留守儿童独特个性行为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又表现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他们自由充分地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尊严和幸福感,也只有这样,构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平台才不是一句空话。
3.平等相待以事醒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一个优秀的教师,应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乐于接近你,从而产生足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教育要不断调整和改变自己旧有的观念及行为,走出“师道尊严”的阴影,走下自我高高在上的“神坛”,重视作为平等“人”的留守儿童,和他们和谐相处,以诚相待。同时,教育应承认他们个体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不能厚此薄彼。只有师生平等、生生平等,也才能真正从留守儿童心灵深处产生与同学、班集体共患难的强大动力。
4、信任鼓励提高觉悟
在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时,我们也要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人的热情,对人的信任,形像点说,是爱抚、温存的翅膀赖以飞翔的空气。”我们应当充分地相信他们,教育可以“委以重任”,创造条件发挥他们的才能,比如委任他们参加学校、班务、学科管理。我们应当因材施教,发展特长,树立信心,组织转化。在他们失败时,以坚信的口吻,鼓舞他们,在他们成功时,以真诚的态度,祝贺他们。让他们改造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使学生感到你是一个可亲近的大朋友,这将会带给他们以心理上的安全感,让他们时时处处不怕出错,不怕走弯路,奋起直追。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其找回自尊,树立自信心,还有助于把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班级工作和学习中,消除负面因素的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5、肯定成绩大彻大悟
对于留守儿童,我们最好是去找他们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肯定,从而树立自信心。其实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有长处和特点,都有自己兴趣的中心。教师就要多为他们组织适合他们的文艺、体育、科技等活动。在此过程中,对于他们的每一个微小进步都该及时肯定、鼓励和赞赏;让他们发挥其特长,实现自我价值,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无形之中增强了自信心。心理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性中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赞赏。”留守儿童又何尝不是呢?他们更希望得到家长、老师和同学的理解、肯定和赞赏,尤其需要获得需求的满足和成功的激励。
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可以影响学生一辈子。让平凡的教室洒满阳光,让留守儿童象其他孩子一样,心中拥有一片蔚蓝的天空,用师者的胸怀去包容一颗颗稚嫩的、寂寞的心,用师者的爱心去铸造每个留守儿童心灵的辉煌。用行动感染留守儿童、带动留守儿童、教育留守儿童、关爱留守儿童;用师爱激发留守儿童成人、成才。让充满爱的教育真切构建起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良好的心理健康平台。
总之,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教育需要家长、老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协作。让我们大家共同携起手来,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无私的帮助,使留守儿童和其他孩子一样有健康、快乐、幸福的童年。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拓展:
农村留守儿童的5大心理问题
1、性格陷于孤僻
农村的留守儿童,自小便与父母相隔两地,得不到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尽管身边有爷爷奶奶的陪伴,但这与父母之爱比起来还是有明显不同的,毕竟爷爷奶奶给不了他们想要的那种父母之爱。相对来说,儿童是很容易满足的,只要给他们好吃的或者陪他们玩,他们就会很开心。
但是儿童也具有强烈的攀比心理,他们喜欢与其他的小朋友进行比较。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自觉没有资本与那些父母在身边的儿童相比,觉得自己家里贫穷,父母才会丢下自己外出打工。留守儿童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他们老觉得自己被父母抛弃了,所以他们感到无助、孤独,这种想法使一部分留守儿童产生了极大的自卑心理,从而造就了他们孤僻的性格。
2、不善与他人进行交流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莫不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孩子。从一无所知的幼儿期到开始成长的儿童期,孩子的性格也在慢慢地养成。这个时候父母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父母可以指导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等方面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可是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与父母相隔千里之外,父母无法随时密切地关注孩子的成长,这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留守儿童身边没有父母的陪伴,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自己承担,就算受了委屈也要自己忍着,压抑着自己的情绪,久而久之他们也就不会向父母倾诉,更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情感世界。
所以,他们也就不愿意与老师、同学等进行交往,大多女生会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而男生则会惹事生非,严重破环自己的人际关系。随着父母在外务工时间的增多,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孩子就更不愿与人进行沟通交流。
3、产生厌学心理
父母在外务工,与孩子相隔甚远。大多数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都比较低,在学习上不能指导孩子完成作业,而父母又不能有效地监管孩子的学业,再加上孩子的自控力本来就差,使得他们会放任自己去玩游戏、上网等,而使学业荒废。
另外,留守儿童心理比较孤单,可能会因对父母有些想念,在课堂上容易分散注意力,不能够专注于学习。在学习上不会的东西多了,就会感到学习压力大,厌恶学习,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有的儿童会放弃学习,产生辍学的想法。
4、对日常生活敏感
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缺乏父母的保护,心理比较敏感。生活中一点不愉快的小事情就有可能让他觉得自己被欺负了,在心里就会产生仇恨心理,对他人充满敌意。
大多数老人都比较疼爱小孩,对小孩的要求无论是否合理,都是做到尽量满足,这助长了小孩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围着自己转。可是一旦遇到自己不顺心的事,孩子就会无法接受,因而对他人发脾气、怨恨他人,产生极大的逆反心理。
另外,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有效监管加之保护自身安全的意识和能力都还很弱,人身安全也会出现问题,有的是受到他人的侵害,有的是来自儿童自己给自己带来的伤害。
5、养成不良行为习惯
儿童期是养成良好心理习惯的关键时期,而父母外出务工,不能够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进行有效的监管,使得一些留守儿童出现以自我为中心,违反学校纪律,对长辈的管教产生逆反等心理问题。
例如,一些儿童沉溺于网络游戏,整天坐在电脑前玩游戏;还有的孩子结交了一些社会上的不良朋友,诱使自己走上违法犯罪之路。孩子的自控能力差,不能控制自己的愤怒、贪玩等心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
在外打拼的留守儿童的家长,即使不能经常与子女见面,也应该最少一周打一次电话,多进行情感交流,让孩子体会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和亲情。
另外,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实在太重要了。因为,它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而且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相关文章: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调查报告01-31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09-18
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01-22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06-10
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范文04-30
【热门】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02-20
【精】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03-16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07-01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05-30
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14篇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