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赏析

时间:2022-11-04 11:15:03 振濠 其他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致橡树》赏析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当中,相信大家都接触过诗歌吧,该怎么去赏析诗歌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致橡树》赏析,欢迎阅读!

  《致橡树》赏析 1

  《致橡树》是一艺术形式的爱情宣言,在这首爱情诗里,包含着一位青年女性对于爱情的理想,对于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的思考。经过了独立而深入地思考之后,诗人在作品一开始就表明,女性不应成为男性的附庸,不愿像“凌霄花”一样“攀援”,不愿学“痴情的鸟”“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不似“泉源”和“险峰”,“甚至日光”和“春雨”。这六个比喻,强烈地否定了历来的爱情观,其中的意象凝聚着诗人对我国妇女生活的历史和现状的痛苦认识,表现了诗人争取女性的尊严、独立地位、人格价值的抗争的决心,这是诗人对旧的传统观念强加于女性身上的枷锁的有力批判。从思想内容的表现上来说,就是我们常说的“破”。

  有“破”当然就有“立”。接下来,诗人在愤激的抗争之后,进入了理性的诉说,并且对爱情观的确立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如果说这首诗是爱情宣言的话,这两句就是本诗的中心观点的具体体现,也就是被称为“诗眼”的句子,它所昭示的也是全诗所要表达的,即“平等”二字。爱情,不能作为交换的条件,不能变一方为另一方的附属物,每个人必须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诗人以阴柔的木棉自喻,对阳刚的橡树倾诉内心的幻想:“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在相知相恋、相互依存而又相互独立的平等的基础上,共建新的爱情观念。诗人对爱情的要求和憧憬,表现了诗人对爱情和婚姻的认真、哲理的思考,流露出了现代女性内心的期待与渴望:“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我们共同分担困苦,我们共享欢乐,我们有各自独立的人格,且又彼此忠贞不渝──这才是诗人理想中的爱情。

  1、分层第一层:

  由开头至“不,这些都还不够?。通过六个意象历数自己所否定的爱情模式。第二层:“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至最后。表达作者对心目中理想爱情的渴望、憧憬。

  2、分析第一层:

  用“绝不学?“绝不像?昭示诗人对下面两种爱情模式的蔑视和摈弃——一种是“凌霄花?似的,需借助橡树的高枝证明自身价值的女性对男生依附式的爱情;一种是“鸟儿?式的对橡树一厢情愿式地频频示爱,遭橡树冷遇可仍要死缠着不放,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幼稚可笑,丧失女性尊严的爱情。即便是世俗认可的甚至赞扬的种种女性对男性忘我奉献式的爱情,诗人也用“不,这些都还不够?明确宣告自己的不认同和批判。不管是“泉源?对橡树似的不求回报的“长年?“慰藉?还是“险峰?似地满足于增加、衬托橡树的高度、威仪的默默支撑和铺垫,甚至“日光?“春雨?式地对橡树无止境的忘我奉献。在诗人看来,这都残缺的、不圆满的爱情。在这几种爱情模式中,女性被爱迷乱了心智,丧失了主体意识,只顾把所有的爱、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对男性的'帮助上,忘却了自身也需要汲取养分,不断强壮、完美自己的筋骨。最后导致人格的萎缩,不自觉地自降男性一等,匍匐为奴。假使一种爱情不能使一个女性的人格更趋健全、完美,而是走向了他的反面,这种爱情还有什么价值可以称道呢?

  通过分析,表现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的角度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为自己争取女性尊严、独立地位、人的价值的抗争决心跃然纸上。这义无反顾的决心,似一声惊天动地的呐喊。从意义上讲,这是诗人对旧的传统强加于女性身上的枷锁的破。

  在诗人眼中,这些爱情是不具备爱情的应有之义,那么诗人心目中理想的爱情格式是什么呢?假如男人是一棵橡树,我如果爱你,我怎爱才算是理想的爱情呢?

  第二层:诗人在下半部份用“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作了神圣而庄严的回答。

  理想爱情中男女双方应是彼此独立的,处于爱情中的女性应保持有独立的人格:你是一棵橡树,我就该是一株木棉,决不能是凌霄花的藤。女性,不仅在男女双方“永远分离?的物质状态下,应该是一棵独立向上的树,即使在男女双方“终身相依?的精神领域,也应保持自己精神世界的完整性,保证自己仍是一棵能够独立支撑自身身躯的高大挺拔的树。

  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双方应在心智、能力方面旗鼓相当。男性有橡树的刚勇、果敢、锐利——“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敛,/也像戟?女性便应该具有木棉的热烈、柔韧、厚重——“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只有双方具备了相匹配的能力,才能互为支持,分担苦难,共享人生——“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在人生的台上,爱情剧中的男女双方演的应是对手戏,同为主角。这样,戏才能演得趣味横生、高潮迭起。如果女性唱、念、做、打的功夫太弱,只能演配角,让男性独领风骚,一个人去撑台面,最终男性会激情衰退、唱得兴味索然,这出爱情戏也会在单调、清冷中草草收场,难以善终。

  有破就有立,第二层是诗人对自己心中爱情观的确立。诗人以阴柔的木棉自喻,对阳刚的橡树倾诉内心的幻想:“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致敬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相互平等相互独立的基础上,共建新型的现代的爱情观念。诗人对爱情的要求和憧憬,表达了诗人对爱情、婚姻关系的认真思考,流露出一个现代女性内心的期待和渴望。

  深化:

  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双方应是互爱着的,女性热烈的爱应该得到男性积极的响应;它即不该是女性的一厢情愿,如鸟儿之对橡树;也不该是女性对男性单向、忘我的爱的奉献,而男性只是心安理得、无动于衷地享有,如山泉、险峰、日光、春雨之对橡树。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应该如并肩而立的橡树和木棉,用根的紧握,叶的相触,风中的互相致意传递、回报彼此的爱,以此共同强健爱的纽带,使双方能够在漫长的岁月中,终身相依,共度人生,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建立在这样的基石上的爱情才是鲜活、圆满的,这种本真的爱情,才是值得追求的。

  舒婷以她的敏感、清醒和深刻喊出了女性对独立人格、健全心智、男女平等的向往和追求。她不被世俗所羁绊,表达了一个成熟的知识女性对理想爱情的憧憬。这在当时十年浩动刚刚结束,国人亟待在文化的空地上重铸民族精神之魂之际,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诗人的自我不仅指向过去,而且也指向未来,它不仅是诗人自己是什么样子的评价,还是诗人诗人关于我该成什么样子的探索或思考。这样,抒情主人公必然包含着诗人的人格理想,使之成为理想化了的自我。黑格尔在《美学》中说:“要求得到另一个人的重视不只是我的抽象人格,也不是我的人格在某一具体的孤立的因而是有局限性的事例中的体现,而是我的主体性的整体,我应该把这主体性所包含的一切,把我这一个体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样子,全部渗透到另一个人的意识里去,成为他所追求和占有的对象。”由脉脉含情到心心相印,爱情诗的美,由于展现了人格的价值面变得崇高了。在舒婷的爱情观中,爱既要心灵相通(根,紧握在地下),更是人格的相映(你有你的铜钢铁枝,我有我红硕的花朵)。爱情要忘我却不能丧失自我。忘我是对爱情如交易,视人格如财物的一种超越;不丧失自我是对视情人如靠山,视自己如附庸的一种超越。只有平等才有交流,只有并进才有共勉。这种女性的自尊心理,这种对爱情的理想追求,是新时期女性文学的重要主题,其中反映了人格价值观念的觉醒,表现了知识女性的自觉与自强。

  总结:

  从感情抒发上,第一层是升调。诗人以六个比喻句直接列出六个否定,激昂强烈的感情如大江之水一泻行千里,不可阻挡,仿佛吐尽千年以来积压在女性心中愤恨不平的块垒。是反抗、是抗争、是战斗、诗人一直以一个勇敢的斗士的面貌出现。这部分的旋律是昂扬、激奋、向上的。

  第二层诗人的感情是平缓的,从第一层的激昂中跌落下来。诗人以女性的温情,真挚细腻、缠绵悱恻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梦想,像小溪流水潺潺,如一株木棉在清风中摇摆。

  《致橡树》赏析 2

  舒婷《致橡树》原文: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舒婷《致橡树》赏析:

  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

  这是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首先,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诗人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的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语的会意。

  两人就这样守着,两棵坚毅的树,两个新鲜的生命,两颗高尚的心。一个像勇敢的卫士,每一个枝干都随时准备阻挡来自外面的袭击、保卫两人世界;一个是热情的生命,开着红硕的花朵,愿意在他战斗时为其呐喊助威、照亮前程。他们共同分担困难的威胁和挫折的'考验;同样,他们共享人生的灿烂,大自然的壮美。

  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伟大爱情,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诗歌以新奇瑰丽的意象、恰当贴切的比喻表达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观。诗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组合都代表了当时的诗歌新形式,具有开创性意义。另外,尽管诗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诗的语言并非难懂晦涩,而是具有口语化的特征,新奇中带着一种清新的灵气和微妙的暗示,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先后做过泥水工、浆纱工、挡车工、统计员、讲解员、焊锡工等。1971年起,她的一些抒情诗开始流传,其诗作陆续在报刊上发表,引起注目。80年代前后,舒婷的诗歌在文学界产生重要影响,评论界称她为"新诗潮"、"朦胧诗"的代表诗人。1982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其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协第一届优秀新诗(诗集)奖。《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81年全国优秀诗歌奖。

  舒婷的诗以蕴含了一种崭新的思考方式和情感特征受到评论界的肯定。她用诗歌唤起人们对独立价值的肯定和对个体生命的珍爱。

  《致橡树》是舒婷的代表作,诗歌披着爱情的外观,呼唤着自我的独立人格———"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致橡树》一诗,诗人假托木棉,通过木棉对橡树的独白,表达现代女性全新的爱情理念。

  诗的开头,用一系列否定性比喻,批判了世俗的爱情观念。虽然诗人并不完全反对为相爱的人的"高度"和"威仪"做铺垫,甚至也默认了女性应该奉献自己的"日光"和"春雨", 但是,诗人坚决反对女性像凌霄花一样,"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或者像痴情的鸟儿,在对方冷漠的绿荫下"重复单调的歌曲"。诗人冲破传统,突破了爱的世界中只提倡为对方奉献、牺牲的藩篱,明确表达了女性不能只是充当陪村的态度。在诗人眼里,女性充当"春雨",充当"日光"无可非议,但这决不是爱情的真谛。

  "不,这些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像和你站在一起。"木棉的宣言,鲜明地表达了现代女性"人格独立,地位平等"的爱情主张。不仅如此,诗人还强调了相爱的双方应该"心灵相通,志同道合",做到"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除此之外,在诗人眼里,男性,他必须有男子汉的阳刚,"像刀、像剑";女性,她要有女性的柔韧,像"红硕的鲜花,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为了共同的理想和事业,爱的双方须同甘共苦,一起分担"风雷",共享"虹霓",甚至生死相依。 品读《致橡树》,我们仿佛看到了这样一种女性:她们有着女性的温柔美丽,同时又不乏坚韧刚毅,她们外表沉静,内心火热,她们既理解男性的价值,又珍视自身的生命价值。这样的女性,岂不叫人肃然起敬,神往之至。

【《致橡树》赏析】相关文章:

《致橡树》优秀教学设计03-03

梁祝赏析04-24

如何赏析句子11-22

立冬的古诗赏析11-19

朱自清春赏析09-07

《望月有感》赏析04-21

伤农原文及赏析08-19

最新谷雨诗词赏析04-22

《长恨歌》赏析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