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导语: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译文一(转):“我”独自一人在他乡游居漂泊,每每一到好节日,我对家乡,对亲人,对老友那浓浓的思念之情更加深了。遥想兄弟们一定正在登高山吧!一定都插上了茱萸,唯一可惜的就是少了“我”一人。
译文二(转):我独自一人作客他乡,每逢这美好节日便更加思念亲人。在远方就知道兄弟们登上高处,身上都佩带着茱萸草,却少了我一个人。
韵译:
独自一人流落他乡成为异乡客,
每碰到传统节日加倍思念亲人。
在远方也知道兄弟们攀登高山,
都采茱萸插戴头上只有我没有。
【注释】
①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
②忆:想念。
③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④异乡:他乡。
⑤倍:加倍,更加。
⑥遥知:远远的想到。
⑦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⑧茱萸(zhū yú):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写作背景】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是王维十七岁时所作。王维少年时就与胞弟王缙离开家乡蒲州到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客游。在诗歌创作方面的久负盛名,使他成为王公、驸马、达官贵人的座上清客,这使他有机会大量接触上层社会的生活,对世态炎凉和统治阶级的腐败生活有了深刻认识,并且产生了深深的厌倦。
久而久之,思乡怀亲之感不断袭扰他。特别是在他十七岁那年的“九九”重阳佳节之日,达官贵人们都以家宴自娱,胞弟王缙也回蒲州去了,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感和思乡之情突然在举目无亲的诗人心中爆发,遂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了。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抒发身在异乡的游子适逢佳节对故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反映出人们的心声,引起人们的共鸣。全诗朴素无华,蕴藉深厚,用词精练,曲折有致,堪称千古绝唱。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首句写身在异乡的诗人每到佳节倍加思念故乡的兄弟亲人。
起句一个“独”字,造境突兀,既刻划出了诗人举目无亲、孑然孤单的形象,又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寂寞凄凉的心境。两个“异”字迭用,更加强了诗人的孤独之感,为诗的画面增添了凄楚的色彩。第二句是全诗的诗眼和感情主线。这里的“每逢”二字,突破了“九月九日”这一特定时间的局限,使人体会到诗中之情酝酿日久,今年九月九日的爆发只不过是碰到了重阳佳节这一导火索罢了,一个“倍”字,既渲染了今日思亲之情的强烈,又表明了平日思亲之经常。这两句诗着重在写诗人节日的感受,由于诗题已经点明时值重阳佳节,埋下了热闹欢愉的节日场面的伏笔,因而就愈使人感到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孤寂的游子形象,更加鲜明。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相关文章: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04-0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12篇04-0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15篇07-20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千古名句03-18
长相忆最忆是师恩作文05-06
忆童年02-17
祝福兄弟的句子02-11
关于兄弟的文案03-17
实用的兄弟作文01-13
我的兄弟作文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