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
导语:出自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 楚成王礼遇重耳,并问:“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舍,军行三十里。后重耳返国执政, 晋楚城濮之战,晋军果“退三舍以辟之”。
退避三舍的典故
作者:
【拼音】tuì bì sān shě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以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退避三舍。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典故】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释义】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退让
【近义词】委曲求全
【相反词】针锋相对、锋芒毕露
【成语造句】
◎ 同它们的远亲海蜇一样,海葵的触手上有一种刺细胞,触及到它的触手时,这些刺细胞便会像一个个极小的鱼镖射入触摸者的皮肤并往皮肤里注射一种有刺激作用的液体,使接触者麻痹死亡抑或被吓得退避三舍。
◎ 马儿就自觉地退避三舍了。
【退避三舍】相关文章:
历史典故:退避三舍06-30
退避三舍历史典故介绍01-25
历史典故:晋文公退避三舍06-29
晋文公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