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读后感

时间:2022-07-04 09:11:4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杨修之死读后感

导语:杨修之死 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

杨修之死读后感

杨修之死读后感

杨修,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出生于公元175年,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孝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薄。后被曹操杀害,死于公元219年,卒时方44岁。杨氏家世为汉名门,祖先杨喜,汉高祖时有功,封赤泉侯。高祖杨震、曾祖杨秉、祖杨赐、父杨彪四世历任司空、司徒、太尉三公之位,与东汉末年的袁氏世家并驾齐驱,声名显赫。

杨修其人才思敏捷,聪颖过人,舌辨之士,恃才放旷,得到曹操赏识器重,委以“总知外内”的主薄,成为丞相曹操身边的一位高级幕僚谋士,理应算得上一位重臣。在发生了阔门、一盒酥、曹操梦中杀人、吴质等事件后,数犯曹操之忌,曹操对杨修心中已暗存芥蒂,暗暗忌之戒备之,直到后来杨修又暗中插手废立太子之事,引起曹操极度不满和嫉恨。

杨修九件事逐步引发曹操的忌恨、不满、恶怒,最终导致被杀。

第一件事:阔门题字。曹操在新建花园的门上写一个“活”字,是曹操为了卖弄一下自己的才干,而杨修这家伙不给他面子,偏要弄穿曹操的西洋镜不可,对工匠说:门内加活字为阔,意思门太宽了。——曹操“忌之”。

第二件事:一盒酥。远方的客人送酥一盒给曹操,曹操题字“一盒酥”,被杨修一人一口与众分吃了,用我们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卖弄小聪明。——曹操“恶之”。

第三件事:梦杀侍卫。曹操本想以梦中杀来警戒大家,杨修偏要在大家的面前揭穿不可:“非操在梦中,君在梦中尔。”——曹操“愈恶之”。

第四件事:误信吴质。杨修告曹丕密请朝歌长吴质入内府商议,反被吴质用计陷害,曹操认为杨修是陷害曹丕。——曹操“愈恶之”。

第五件事:城门试才。曹操本想试一试曹丕、曹植的才干,可杨修偏要教曹植怎么做怎么做,结果被曹操知道了,坏了曹操的好事。《三国演义》:操欲试曹丕、曹植之才干。一日,令各出邺城门;却密使人分付门吏,令勿放出。曹丕先至,门吏阻之,丕只得退回。植闻之,问于修。修曰:“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当者,竞斩之可也。”植然其言。及至门,门吏阻住。植叱曰:“吾奉王命,谁敢阻当立斩之!”于是曹操以植为能。后有人告操曰:“此乃杨修之所教也。”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曹操“大怒”。

第六件事:教值作答。杨修为曹植作答教,被曹操得知。《三国演义》:修又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植,植对答如流。操心中甚疑。后曹丕暗买植左右,偷答教来告操。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修之心。——曹操“大怒”。

《三国演义》中的这六件事,一步一步的逼迫曹操最后以鸡肋事件“惑乱军心”为借口杀死了杨修,也成了杨修之所以被曹操杀死的一个客观的原因。

接下来第七件事:才思敏操三十里事件。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定军山战役失利,夏侯渊被黄忠斩杀,汉中即将失守,曹操亲率大军驰援,路过曹娥碑。

曹娥碑——曹娥(公元130—143年),上虞皂湖乡曹家堡人。父曹盱,为巫祝,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东汉汉安二年(公元143年)五月五日,曹盱驾船在舜江中迎潮神伍君,“为水所淹,不得其尸。娥年十四,投瓜于江,存其父尸。曰:父在此,瓜当沉。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自投于江而死,三日后抱父尸出。”曹娥之父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孝女曹娥当时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哭寻父亲。过了七天,她也投了江,三日后抱出父亲的尸体。后人为纪念她,改舜江为曹娥江。元嘉元年(公元151年),上虞县官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旁,命弟子邯郸淳作诔辞,刻石立碑,以彰孝烈。邯郸淳时甫弱冠(20岁),只见他从容捉笔,少许构思,一挥而就,众人嗟叹不暇。碑以载孝,孝以文扬。后蔡邕访之,值暮夜,手摸其文而读,题八字于碑阴: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因为有了这个故事,便成就了“曹娥碑”作为“中国最早的字谜”的美誉。也正因为曹娥碑隐含着中国第一个离合字谜,被看作是中国文字隐语的图腾、字谜的鼻祖。也是因为这个典故的来历,在灯谜中的还专门设置了一个谜格“曹娥格”。

曹操与杨修骑马同行,当路过曹娥碑时,他们见碑阴镌刻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问杨修理解这八个字的意思吗?杨修正要回答,曹操说:“你先别讲出来,容我想想。”直到走过三十里路以后,曹操说:“我已明白那八个字的含意了,你说说你的理解,看我们是否所见略同。”杨修曰:黄绢,色丝也,并而为绝;幼妇,少女也,并而为妙;外孙为女儿的儿子,合而为好;齑是捣碎的姜蒜,而齑臼就是捣烂姜蒜的容器,用当时的话说就是“受辛之器”,受旁加辛就是“辞”的异体字。这八个字是“绝妙好辞”四字,是对曹娥碑碑文的赞美。曹操惊叹道:“尔之才思,敏吾三十里也。”——曹操嫉恨

第八件事:“衮雪”事件。曹操来到汉中时,首战失利,连吃败仗。欲收兵,又恐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心情郁闷,来到褒谷口,眼见飞瀑如雪,兴之所至,题壁“衮雪”,旁人疑问曹操“衮雪”为何不写三点水?修曰:江中之水甚多,何必画蛇添足。曹操暗自思量:这话应该是我来说吧?!——曹操极度不满。

第九件事:口令“鸡肋”。当夜适逢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鸡肋,沉思不语。这时有人入账,禀请夜间口令,操随口答“鸡肋!”杨修见令传鸡肋,便让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将士们问何以得知魏王要回师,杨修说:“从今夜口令,便知魏王退兵之心已决。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魏王班师就在这几日,故早准备行装,以免临行慌乱。”曹操早恨杨修才高于已,今见修又猜透了自己的心事,便怒以扰乱军心定罪,杀了杨修。杨修死时年仅34岁。

追根溯源,杨修之死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参与了夺嫡之争,犯了古代皇室权力之争的大忌。

杨修之死读后感

我的看法:

1,杨修恃才放旷,不懂尊重老板,喜欢自作主张。小则生活上滥用聪明,大则在行军大事上扰乱军纪。我们会说曹操的阴险和残酷,但是换作你是曹操,你会怎么办?一个统领80万大军的人,纵然他有一些缺点,但是他能做成事。最没缺点的可能是那些自诩清高的夫子们,但几个做得出一番事业?难道他是没肚量,难道他是不会用人,难道他给杨修的待遇不够好?所以,杨修该死,杨修死了,不影响曹操团队的战斗力。杨修的死,也可以警醒那些好自作聪明和自作主张的人。

2,杨修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想想看,曹操对天下大事尚且能有很好的判断,岂能对接班人这件事拿不准?不是有才就能接班的,政治比曹植的那点小才气复杂百倍。曹植之才可比南唐李煜乎?南唐是如何亡国的?况且,如果曹丕即位,还有你杨修在,你还不鼓动曹植去取而代之?手心手背都是肉。如此你不是割的曹操手心肉,就是手背肉。

3,杨修多的是小聪明,而不是大智慧。

自以为看透曹操便洋洋得意而不知自我约束,屡屡把曹操的心思说与众人听,给曹操制造难看。人在社会要学会与有本事有资源的人去合作,或者追随他一起去干起些事情,这些事情可能是你以自己的一些才智及资源无法做到的,或者说无法更快达到,无法做成那个档次。长久了,你对他有用,他也就离不开你了。在这样的意义上,他的事业,也就是你的事业。你帮他达到了目的,他自然会帮你达到目的。

无数的例子说明,不看时势地耍小聪明,往往聪明反被聪明误。

没错,杨修如果你不喜欢曹操可以去投刘备,去投孙权,甚至其它诸侯,但是有这个折腾的必要吗?

曹操有曹操的优点缺点,有曹操的烦恼,但毕竟还有比你杨修之外的更多的人认同他。你要学会用你的聪明去帮他,而不是怕人家看不见的聪明而拼命地卖弄。

如果曹操不杀他,说不定哪天他会愚蠢到跟人家说“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这是曹操的聪明做法,但是却蛮不过我杨修”这种搞笑事。

可怜他被杀了吗?我只能说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

我们都不比曹操跟杨修,但是世上的道理是相通的。有如此多的古人为我们波澜壮阔地演绎过,我们不以史为鉴,岂不可惜!

杨修之死读后感

读罢<杨修之死>,掩卷沉思,心中不禁升起疑团:修之过?操之过?思之良久,才恍然大悟:修之过也。

杨修之过,一曰卖弄才华,锋芒太露。杨修确实学识渊博,才华过人。但是综观杨修一生,并没有在军事上、政治上给曹操出过什么奇谋良策,像郭嘉、程昱那样,却一味在“门内添活字”“一人一口酥”之类的小事上卖弄小聪明,以致一再遭到曹操的忌恨,埋下被杀的祸根。

二曰恃才放旷,不知点检。曹操“梦中杀人”本来是玩弄权术以掩人耳目的勾当,杨修偏偏要给他戳破,岂不是自找倒霉?至于擅自命令军校收拾行装,更是惑乱军心,事关军法,岂能乱来?

三曰小事聪明,大事糊涂。表面看来杨修是最知曹操心意的,夏侯惇也夸他“真知魏玉之肺脏”。但是对曹操的早就“忌之”“恶之”“有杀修之心”,他却一无所知,恐怕到死也没有明白。参与曹氏家族立世子的斗争,本来就是做人臣的大忌,即使曹操不杀也,将来曹丕也不会把他放过,而他都毫无自知之明。曹操就立世子一事,问过谋士贾诩,贾诩就不敢表态,在大事上他显然比杨修要聪敏多了。

总之,杨修之死完全是咎由自取,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是怨不得别人的。

看起来,一个人聪明有才华是好事,但是如果不能用到点子上,又不能谦虚谨慎,好事也会变成坏事。


【杨修之死读后感】相关文章: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03-29

杨修之死评课稿02-12

《杨修之死》评课稿03-29

《杨修之死》评课稿4篇03-29

《杨修之死》评课稿【范例4篇】07-10

杨修之死读后感03-04

《杨修之死》读后感03-14

九年级上《杨修之死》评课稿07-26

九年级语文《杨修之死》评课稿07-26

关于杨修之死读后感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