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品德与社会论文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提供出来的关于品德与社会论文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哈!希望本文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哦,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品才网
品德与社会论文
新课程《品德与社会》与现在开设的“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相比较,有一些突出的特点:一是以育人为本,重在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社会性发展的培养,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好学生;二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倾向;三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简单说教;四是突出综合性,强调活动性。在该课程的具体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教育内容贴近生活。
品德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品德的内化不是凭空实现的,要以一定的内容作为载体。实践证明: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道德观念越易被学生认同、接受。教育家赞科夫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我们要真正做到不脱离课标,不拘泥教材,让德育走进社会生活,让社会生活走进课堂。教育内容的选择应注意五点:
(一)与国家和本地区的实际相结合,充分体现《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现实性与社会性。例如围绕热点时事新闻,进行专题讨论。在这项专题讨论活动中,我选择了大家共同关注的“美国攻打伊拉克”和“面临非典”两个问题,作为教学内容。果然,由于这两个话题是当前社会生活的焦点,学生谈兴高涨,各抒己见。我又将学生分为两组展开辩论,允许不同看法的存在,增强了学生分析时事的能力。而作业则是就这两个问题与父母展开讨论,是课堂得到了延伸。
(二)增加符合学生特点、来自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因为德育不仅仅在课堂上,它蕴藏在学生多彩多姿的生活中。有这样一件事令我不能忘怀。学生王鹏交给我一元钱,说是捡到的,而他已是那天早上第四位捡到一元钱的学生了。哪个马大哈撒了一地的一元硬币,还偏偏让我们班这群幸运儿一人一个的捡到了?第二节课,王鹏胃疼,几经询问,果然是将父母给的早餐钱“拾金不昧”了,其它几个,见王鹏“招供”,也跟着“坦白从宽”。这件事刨根究底,应怪我上一课时单纯的表扬拾金不昧的具体例子,忽视了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留下了“拾金不昧后遗症”。我意识到,这是活生生的教育内容。便写下一则通知:“亲爱的孩子们,郑老师一介寒士,不懂经营,没有副业,不买早餐,今天例外,临时客串,请鹏和其他三位同学下课后到二楼办公室解决吃饭问题。请记住,跟获得表扬相比,永远是你的诚实与健康更为重要。”
(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教材看作一种资源,“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本学期的一节《品德与社会》课,上课五分钟了,学生丁鑫还没有出现。原因似乎简单的可笑:即将上课,班长请大家进教室,丁鑫不进,一位学生顺口说:“不进算了,少了你,咱班早得纪律红旗了!”丁鑫一怒便跑下楼去。面对这一突发状况,找回丁鑫后,我调整了原定的教学计划。将《品德与社会》中“共享友爱阳光”单元提前,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所提供的各种手段,把生活搬进课堂。例如,在《品德与社会》“家庭因我更美丽”一课时中,我拍摄了学生家庭生活的小片断,将学生的切身生活作为教学内容搬进了课堂,增加了教育的真实感、亲近感,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将学生的“知”转化为“行”,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的种种迹象,增补认知或行为实践的练习。毕竟认知和推理并非道德的全部甚至不是道德的本质成分,而我们《品德与社会》的教育目的归根结底是行为的改善而非推理的改善。只有在笑中才会学会笑,在哭中才会学会哭,只有通过实际的富有道德意义的生活体验才能学会如何过一种道德的生活。还是在有关“非典”的讨论后,学生办了“抗非”板报,注意自己的健康,因为他们懂得了,自己的健康,就是对社会负责的一种表现,就是对“抗非”无言的支持。
“教一定要通过作用于儿童的活动来发挥影响,学一定要成为儿童通过活动的`主动构建。”《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载体即是活动,教师要设计、安排、组织好源于儿童生活、贴近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的行之有效的课堂活动,给学生一个自然真实的活动场景,让学生置身于其中,有所思考,有所体验,而后有所感悟。如表演、操作、小品、游戏、实践、调查等活动形式,让儿童能够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活动中去探究解决问题,并在过程中掌握课文内容悟出做人之道理。活动时一要贴近儿童,二要突出目的性,三要注意活动有序性,四要注意活动参与性,五要注意在活动中的探究性与交流性。如学习《我来学当家长》这一课时,可以预设一个星期按学生在家长帮助下学习记账,给学生设计好一个表格按学生记好收入和付出。授课时,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从中悟理,学生会很快得出: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一方面帮助学生懂得合理开支,树立节约意识,增进对父母劳动的尊重;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小就了解家庭经济的来源与支出,懂得量入而出,也为将来进一步承担起家庭责任打下良好的基础。再如学习《我们的学校》时,将课堂带入课外,引领学生走入校园,在实地中感受,在欣赏中激情。
《品德与社会》主旨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是为了“悟行”,“悟”是基础,“行”是根本。因此,必须让学生走出课堂,进入广阔的社会生活中,把自己在课堂上所学到的道德规范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在社会活动中发展品德能力,形成良好的习惯,自觉防止和克服“能说不能做”的现象,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体验,在社会生活中体验,在大自然中体验。带着知识去体验生活,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并在此过程中充分的展现与提升自己的智慧,同时享受创造带来的生活。如学习《诚信是我的朋友》一文后,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再回归社会生活,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如当学生再不完成作业时,当学生做了错事时,可让学生重温课文,引领学生将课本知识带入实际生活,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进一步明理,学会做人,这就达到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目的。
因此,笔者在教《品德与社会》课时从综合儿童的生活出发,用生动的、活动的、开放的课堂引导学生悟理,然后在社会生活这一大课堂中自然地学会生活、学会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