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同育人心得体会

时间:2024-06-06 15:12:48 品才网 我要投稿

家校社协同育人心得体会【实用11篇】

  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一起来学习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家校社协同育人心得体会【实用11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心得体会 篇1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育形式下,对教育艺术、教育方法有了全新的要求,教育不仅仅是一张嘴、一支笔那么简单,而是全方位,立体式的全新教育模式去适应当前教育的需要。其中,学校和家长的联系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对孩子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更真实、更全面的了解孩子全天候的行为和思想动向。谁重视了家校联系工作,谁就掌握了教育的主动性。家校联系平台的建立是符合当前教育需要的,是当前教育重视的。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阵地,但教育不能仅仅只靠学校,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个环境,家长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加强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因此,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相连,密不可分。

  一、家校合力,才能有效的培养好孩子。

  现在的小孩因为生活在网络环境中,成长环境相对复杂,孩子在家庭中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也会延续到学校中。学校老师要更加全面地了解孩子的各项习惯和心理状态、性格特点等,就须得密切联系家长,只有老师和家长充分的沟通,共同探讨孩子教育问题,达成共识,才能全方位的帮助孩子成长。

  二、培养良好的习惯,受益终身。

  习惯是人的思维定势,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正如智者所言:成功是一种习惯,失败也是种习惯;有骨干教师的一句话就讲到,与其让孩子改掉坏习惯不如让孩子养成好习惯。而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的是不懈的坚持。我们都知道要养成一个习惯,最少得21天,在这期间,不仅仅需要学校老师的督促,也需要家长能够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只有学校和家庭合力,去督促孩子将好的习惯坚持下去,我们的孩子才能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对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我们可以从孩子的'书写习惯、做作业的习惯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着手,从一些不经意的小事中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

  三、沟通消除偏差,正确看待孩子。

  俗话说“孩子是自己的乖”,大多数家长都觉得自己的孩子是天才,什么都好,受不得半点委屈。对于老师的批评有时不能正确看待。其实,老师批评孩子,是老师关注孩子,希望孩子能够变得更好的一个体现,并不是老师对孩子有什么偏见。如果我们家长、老师保持一致意见,会更有利于孩子改正缺点;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孩子的优点,对孩子所取得的哪怕是小小的进步,也要给予肯定,使孩子建立起自信。同时,要淡化成绩观,注重孩子的综合素质、各方面学习能力的培养。

  搞好家校共育就犹如建设好一个好的生态系统,学生是种子,家庭是土壤,教师是园丁,社会是环境;种子饱满,土壤肥沃,园丁辛勤,环境适宜,才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的保障。

家校社协同育人心得体会 篇2

  非常荣幸有机会参加广东省“家校社协同育人”线上研修活动,让我有幸聆听专家讲座、接受新的家庭教育理念。青少年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单靠学校教育不会成功,还需要家校通力协作。学校的专业性可以更好的教育培养孩子,同时也可以给家长切合的指导。通过此次培训,我获得了更深的教育理解和感悟。

  杨老师在讲座中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从制作一份档案、组织一次活动、拍摄一张照片、认识一位忙人和写好一封书信,五个方面为我们道出班主任家校沟通中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小窍门、小绝招。

  制作一份档案,班主任要充分理解每一个孩子,以及孩子背后的每一个家庭,所以要为每一个孩子制作一份真实的档案。同时让家长觉得老师愿意去关注了解他的孩子,为营造良好家校关系迈出第一步。

  组织一次活动,作为班主任要时常关注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情况,及时组织一些温暖的亲子活动,促进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情感,也使家校沟通变得轻松而充满温情。

  拍摄一张照片,时常把孩子最美的照片拍下来发给家长,让家长能够感受到孩子在校时的幸福与快乐,也会给家长带来愉悦的感受。一张照片能见证孩子在校时最感人或最真实的一面,这些美好的瞬间,记录下的是孩子们最为灿烂的`片刻,也会让家长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孩子,为家校沟通铺设好坚实的桥梁。

  认识一位忙人,我们作为班主任要对于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都要去关注,真正做好家校沟通,让家长们体会到我们对他孩子的关注与爱护。去认识好“父亲”这个忙人,写好一封书信,书信不在于有完美的文笔,而在于情真意切,在于那种默默而温暖的理解与沟通。我们可以动员孩子常和父母写写信,让家长与孩子之间更好地沟通,从而让孩子也能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听过杨老师的讲座后,使我对班主任工作又有了新的认识,尤其是对家校建立和谐关系方面收获不少,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尝试运用这些方法,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路上,去和家长们一起努力向前。

家校社协同育人心得体会 篇3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单靠学校教育的教学改革是不够的,要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必须构建一个教师、家长共同参与,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并共同发挥作用的开放的、立体的大教育环境。

  家长和学生有着亲子血缘关系,其天然的亲子之情是无可比拟的。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越亲密,互相之间情感的感染性越强,感化作用越大;反之,则感染性越弱,感化作用越小。因此,虽然常有家长述说孩子不听大人的话,只听老师的话,但家长的一句话抵教师的十句话的情况也同样存在。在现实的教育中,我们也深深感觉到,我们在学校里对学生进行苦口婆心的教育,刚使学生在思想行为上有了一点进步,但经过周六、周日两天或暑假、寒假的休息,就削弱或抵消了教师几天或几个月的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可见家庭参与教育对学校教育的效果具有极大的影响。家校合作教育有利于做到优势互补,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

  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各项有关决策、措施的制定请家长参与,既增强家长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同时,由于家长最了解学生的成长经历,了解学生各方面的需要、兴趣、爱好,家长参与制定的决策才更具有针对性。

  家校合作中家长通过家长委员会行使监督权,最大限度的保障儿童的权利。

  家校合作使教师把与教育对象的成长密切关联的.各方面因素联合起来,达成一致,形成合力,共同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在家校合作中,学校与教师理所当然起到主导作用。一方面,社会担负起对家长的教育责任;另一方面,教师有责任面对不同的学生家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方法指导,并与家长在教育学生上达成一致。

  在家校合作过程中,要求家长主动到学校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参与学校的管理。班主任在家校合作活动中成为一名策划人、组织者和参与者。在教育问题上,与家长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合作关系。家校合作中家长主动参与是关键,有了家长的参与才可能称得上合作。作为班主任积极主动地接纳家长作为合作伙伴,从实际中让家长真正介入到班级的事务活动中。在班级里,选择那些文化层次高,热心于教育的'家长,成立班级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委员协助班主任做一些班级事务,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把学校以及班级的目标和活动通过家长委员告知所有的家长。同时收集家长对学校及教师的意见。通过家长委员与其他家长沟通,营造一种良好的合作气氛。另外,我们要畅通家校交流的渠道。家校之间坦率而又真诚的交流是良好家教合作关系的基础。班主任与家庭之间通过各种媒介和人际交流来传递信息。例如:

  1、传送喜报。班主任把传送喜报作为交流的手段,把学生在校的情况,如有趣的发言、比赛的结果、好人好事、学习成绩等点滴进步,都以喜报的形式向家长汇报。这种形式的交流密切了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2、建立班级通讯网络。目前电话已经普及家家户户,在班级中,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组设立一个联络员负责把教师的要求传达给家长,同时,家长也可以通过电话向同学或老师了解情况,形成一种互动交流。

  3、建立班级微信群。教师可以通过微信群,根据本班的特点向家长介绍有关家庭教育的知识,针对一些家庭教育问题开展讨论。这中形式的交流可以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4、利用校讯通这个平台,实现家校的沟通和互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和家庭作为并肩工作的两个雕塑家,有着相同的理想观念,并朝一个方向行动,要知道,在创造人的工作上,两个雕塑家没有相互对立的立场是极为重要的。 ”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无论是我们教师还是家长,都是要牢记的。

家校社协同育人心得体会 篇4

  教育是一个特别深远而又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家校共育是家庭和学校相互沟通,相互合作,为教育每个学生能够健康成长的平台。

  许多人认为,实行家校共育后,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都能够拿到家长们抱负的分数,给孩子两点一线的空间来思索怎样才能够考出令人满足的分数。其实这样的教育观点是存在误区的,孩子总有一天要长大,要步入社会,要参与社会中各类形形色色的活动,在这之前家校共育的目的就不仅仅是为了一个分数而实行的。我们必需要教会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自我学习的.力量。学会肯定的交往力量,最重要的是要有安康的人格,这些与考试分数无关的教育,却是关怀孩子们幸福一生的筹码。

  我们不是为了培育一个考试机器在努力,我们要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教育方式把孩子培育成人格安康,自理力量强,处事和生存力量强,而且实现全面进展,不要求琴棋书画都精通,但孩子都要会。这对每个孩子以后的人生都是一种鼓舞,在偌大的社会群体中,我们的孩子才不至于自卑,没有信念。

  在全部这些教育中,素养教育尤为重要,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家长我们要一点一滴的灌输,久而久之便会渐渐的表达出来。假如一个人连素养都谈不了,其他的就只能是一张白纸了。

  与此同时,我也很庆幸自己给儿子选择了城区五中。学校在兼备素养教育的同时,还落实了学生在校的课后效劳,多彩的课后效劳在各种程度上丰富了孩子们的校园生活,让孩子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这样的课后效劳在不同程度上都给孩子们铺垫了坚实的根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分层次进展提高。我信任在这样的环境里,每个学生都是可以找到自己抱负的起点的。

家校社协同育人心得体会 篇5

  今天认真聆听了李有毅老师和余清臣老师《家校社协同,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赋能》公开课,两位老师从青少年健康成长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如何配合,采取有利措施开展了讲解,收获很多,从中学到了很多平时不了解的有效方法。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培育,和谐顺畅的`家校关系有利于学生成长,对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很多时候学校和家长各自忙于孩子的学习,而常常忽略了家校教育的“一致性”原则。两位老师的见解很务实,为家校沟通指明了方向,分享了举措。

  教育本身是一个整体,学生在家庭中接受抚养,在学校里享受教育,在社会上体验处世,其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是在家庭生活中完成的;学校教育是关键,作为正规教育,可以引导家庭教育,并为社会教育奠定基础;社会教育是延伸,深刻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方向、内容及效果,就如同植物离不开土壤、水份和阳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承担育人责任。

  学校是对儿童青少年进行专门教育的专业机构,所以学校在育人方面具有主阵地作用,在三方协同育人上发挥主导作用。学校要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要与家庭保持常态化密切联系,要将做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作为重要职责,切实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专业化水平。此外,学校要积极拓展校外育人资源,统筹用好各类社会资源,并将其作为强化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家长则承担着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一方面,要强化家庭是第一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树立科学家庭教育观念,切实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另一方面,家长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家庭教育指导和家校互动活动,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大课堂的育人功能,促进家庭教育主体责任履行到位。社会教育对儿童青少年成长至关重要,要完善社会家庭教育服务体系,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推进文化、体育、科技等各类社会资源开放共享,保障社会育人资源充分利用。

  我相信,只要家校社协同好,就一定能写好青少年健康成长这篇文章!

家校社协同育人心得体会 篇6

  广东省“家校社协同育人”线上培训活动的第一天,我聆听了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刘学兰教授带来的《学习动机激发与家庭教育》课程。刘教授通过一个个案例深入浅出,分析孩子厌学的心理原因,不仅告诉我们如何再次点燃孩子的学习热情,激发孩子内部学习动机,也引领我们督促引导,激发孩子外部学习动机。让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加强家校合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刘教授指出,孩子厌学的原因有三种:内容、结果和关系。

  1、因内容而厌是一种“逃离”,如果学习内容对于孩子来说太难、太多、太易、太远、太空等。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分层教学、选择贴近孩子生活的学习材料很有必要。

  2、因结果而厌是一种“维护”,当孩子在学习时没有获得成功体验,连续的挫败会让学生失去价值体验,继而失去自我价值。以“不想学”来维护“学不好”。

  3、因关系而厌是一种“对抗”,关系不仅存在于亲子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对学生影响也不可忽视。

  刘教授认为,孩子长期缺乏成功体验会导致习得性无助,一部分孩子缺乏清晰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我们老师要帮助学生制定“跳一跳,摘桃子”的目标。当孩子学业上取得成功或遭受挫折时都要引导其进行积极归因,遵从努力归因和现实归因两大原则。

  刘教授强调,我们要让孩子成为一个具有自我价值感的人,不能让成绩成为孩子衡量自我价值标准的来源。我们老师、家长有时候会陷入以学习成绩来作为衡量好孩子坏孩子标准的误区,这是很危险的。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愿意成为一个坏孩子。

  在刘教授的课上,我了解到,要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设置挑战性目标、增强自主选择和提供成功机会。也要利用外部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督促引导学生:善用表扬和批评,科学奖惩,适度竞争。

  这节课是给家长的,也是给我们老师的。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学习心理,加强家校合作,让孩子们健康快乐茁壮成长。

家校社协同育人心得体会 篇7

  孩子是含苞待放花朵,老师是辛勤培育的园丁,父母则是孩子的沃土,孩子的成长需要老师和家长携手同行。

  孩子教育问题从古至今都是围绕家庭的一个重中之重的事情。我的孩子是一年级的小学生,虽然才进入小学一年的`时间但是老师们的辛勤培育下,孩子各方面相较于幼儿园有很大的进步,作为家长感到很欣慰,同时更能感到教育孩子是一门高深的学问,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教育。

  作为父母一定要用心引导孩子,今天我听我课有以下几个感受:

  1、假期多带孩子聆听大自然,世间万物让孩子去听,去看,去感受,能使孩子热爱丰富多彩的自然。走进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校外教育场馆,充分利用好社会资源,促进孩子健康发展。

  2、孩子遇到困难或犯错误的时候,家长应该更多的给孩子提供支持和帮忙,而不是一味的批评。多鼓励、赞美孩子,聆听孩子的心声。

  3、重视孩子的“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更为重要的是她心理健康。

  4、理性看待成绩,树立孩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5、培养孩子好思想、好品德、好习惯。

  家校共育是源于同一颗爱孩子的心。家长需要多和老师沟通,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家校共育素养,继续寻求家校共育的有效方法来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家校社协同育人心得体会 篇8

  接学校通知,今天我收看了由教育部关工委联合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电视台共同推出的20xx年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家庭教育公开课第四期。本期由北京十二中联合总校长李友毅和师范大学教育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长余清臣作为嘉宾。

  虽隔着屏幕也感受到了两位老师的和蔼可亲,理论述说加实例讲解,易理解易感受。通过听课学习了新时代家庭教育的特点——-严慈相济。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应该让孩子们懂得什么是爱,同时知道家人的爱是什么,他们又可以给家人什么样的爱!所以,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接受教育,才能明智,才能区分爱与被爱的界限。

  家庭教育从生命、生存、生活入手当孩子们在成长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许多家长很少从自身教育方法上找原因,这是家庭教育中最怕出现的。而这种现象几乎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只有不懂教的家长,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因此,只有不断学习和掌握现代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你才能扮演好家长这个角色,孩子健康成长才有基本保障。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什么?是生命。每到升学季,总能听到很多孩子因为学习压力、家庭压力而选择离开这个世界。这样的案例不是正在教训我们,想让孩子健康成长,学习不是唯一,家长一味地施加压力,只会让孩子得不到快乐。世界上最珍贵的不就是生命吗,如果没了生命又何谈家庭何谈教育呢?给孩子最起码的家庭温暖是首要目标,家庭教育首要工作就是让孩子学会爱,那么家长就要先学会正确爱孩子。

  前些天,在网络上有张照片受到了很多网友的关注:一位孤儿院的孩子在地板上画了个妈妈,蜷缩着身子,想象着,在妈妈温暖的怀抱里睡着了。看到这张图片时,我感觉鼻子酸酸的,那些不在父母身边的孩子是多么渴望爱,可有很多父母天天和孩子在一起却忽视了给孩子多一点温暖的拥抱。很多家长不懂如何表达爱,不如从一个拥抱开始。与孩子沟通时,请放下姿态,拒绝唠叨。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记录下孩子的成长故事。不论在何时都要始终不渝地关心孩子的成长,关心孩子的健康、情绪和精神。不论你是得意还是失意,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得坚持对孩子的爱。让孩子感受到你在关心他、支持他,无论发生什么情况,你都不会改变对他的爱,更不会遗弃他。

  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重要成长阶段如果把一个人比作是一辆车,我们知道,车子是有自己的特质的,分了不同种类和等级,有跑车、越野车、小轿车等等,人也一样,当然也有自己的特质。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学习成绩是最棒的,但绝不要忽视孩子的特质发现和培养。别人孩子在学钢琴,我的孩子没学会不会落后?其实,家长应当先考虑,孩子是不是适合?在孩子考试没考好的时候,相信也有很多家长会控制不住,总会对孩子唠叨几句。家长经常扮演着一个“排毒者”,而孩子却成了“吸毒者”,像这种爱的唠叨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家长不妨换种说话方式。比如“老师说,你在这个知识点上再用点功就会更好了。”“上次不懂的知识点这次不是都做对了吗?”家长多鼓励少唠叨,孩子更容易接受。孩子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做作业磨蹭,考试粗心大意,成绩总不尽如人意,家长不知道怎么办;孩子渐渐长大后,开始迷恋上网,开始与家长产生代沟,人际关系紧张,家长不知道如何处理;到了孩子青春萌动期,孩子开始热衷同学交往、社会活动,家长也不知道如何引导孩子正确处理情感问题和交友问题。

  所以,如何帮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如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找到与孩子相处的最佳方式,找到自己与孩子沟通的最佳方式;如何找到提升自己和孩子的最佳利器,让孩子顺利度过人生最重要的成长阶段,是家长最主要的任务和责任。

  不教,乃是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从内心来讲,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自觉成人、自学成才的。越成功的家长越是如此,这就是这些家长更愿意出钱请高人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不愿意投资自己的时间和人力来亲职教育的原因之一。

  世上最难的是无为而治。不教乃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她需要家长的实力、智慧和关键处恰到好处地引导。既然目标是不教,那么家长必须要做到让孩子“自教”。家长要在孩子早期给予孩子好的身体,让他能够自如地掌控自己的行为;给予孩子好的'规矩,让孩子懂得张弛有度;给予孩子好的能力培养,让孩子充满信心和力量;给予好的关系,让孩子习惯与良师益友为伴。这就需要家长在自己人生最忙碌、出彩的阶段,花有效的时间,来增进亲子关系,对孩子进行体能和智能的开发,各商数的培养和提高,直到孩子懂得可为、不可为,当为、不当为。

  家长要帮助孩子进入一个适宜孩子成长的环境。这方面童年不幸,有时候反而更容易促成孩子成材,很多名人皆如是,所以,不要轻生怜悯之心,要学会积极面对和正向思维。对于绝大多数正常孩子来说,让孩子进一所重视培养人格和提升学习能力的学校,是明智之举。环境对于孩子的影响作用,常常超出家长的想象。既然要求是不教,那么家长就要自己加强修炼,成为对孩子有影响力的人。因为,家长崇尚不教的,基本上用言教的几率很少,相对的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时间不多,那么这个时候,更需要发挥出家长的身教作用。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教育的一个高境界。给孩子做个天赋测评我们做一个天赋测评,帮助大家发现自己孩子的天赋,让家长的爱更加有的放矢。

家校社协同育人心得体会 篇9

  教育是一个非常深远而又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家校共育是家庭和学校互相沟通,相互合作,为教育每个学生能够健康成长的平台。

  很多人认为,实行家校共育后,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都能够拿到家长们理想的分数,给孩子两点一线的空间来思考怎样才能够考出令人满意的分数。其实这样的教育观点是存在误区的,孩子总有一天要长大,要步入社会,要参加社会中各类形形色色的活动,在这之前家校共育的目的就不仅仅是为了一个分数而实行的。我们必须要教会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自我学习的能力。学会一定的交往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有健康的人格,这些与考试分数无关的'教育,却是关心孩子们幸福一生的筹码。

  我们不是为了培养一个考试机器在努力,我们要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教育方式把孩子培养成人格健康,自理能力强,处事和生存能力强,而且实现全面发展,不要求琴棋书画都精通,但孩子都要会。这对每个孩子以后的人生都是一种鼓励,在偌大的社会群体中,我们的孩子才不至于自卑,没有信心。

  青少年教育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个体的未来成长,更是间接影响到整个民族素质的高低,乃至国家整体文明的优劣和续断。

  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学生德育的影响不可忽视。伴随身体与智慧的成长,学生的思想、品性日趋成熟,道德观、人生观也会逐渐完善。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这就需要家长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时刻正确引领,把学生带入到德智兼备的人生轨道上来。

  学校为了把体美劳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在现有背景下,开展好学校课后服务,让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更多地去亲近自然、接近生活、靠近劳动,不失为一个求真固本的理想选择。只有加强认识,主动作为,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才能有效落实课后服务要求,才能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创造更为宽松、更为个性化的成长环境。

  很荣幸为孩子选择了朔城区五中,在教育教学的基础上,注重课后服务,加强全面发展,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按照教学的自身规律,自觉地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灵和丰富知识的一代跨世纪新人。

家校社协同育人心得体会 篇10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阵地,但教育不能仅仅只靠学校,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个环境,家长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加强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一、家校合力,才能有效地培养好孩子。

  现在的小孩因为生活在网络环境中,成长环境相对复杂,孩子在家庭中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也会延续 到学校中。学校老师要更加全面地了解孩子的各项习惯和心理状态、性格特点等,就须得密切联系家长,只有老师和家长充分的沟通,共同探讨孩子教育问题,达成共识,才能全方位的帮助孩子成长!

  二、培养良好的习惯,受益终身。

  习惯是人的思维定势,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正如智者所言:成功是一种习惯,失败也是种习惯;有骨干教师的'一句话就讲到,与其让孩子改掉坏习惯不如让孩子养成好习惯。而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的是不懈的坚持。我们都知道要养成一个习惯,最少得21天,在这期间,不仅仅需要学校老师的督促,也需要家长能够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只有学校和家庭合力,去督促孩子将好的习惯坚持下去,我们的孩子才能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对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我们可以从孩子的书写习惯、做作业的习惯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着手,从一些不经意的小事中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

  三、沟通消除偏差,正确看待孩子。

  大多数家长都觉得自己的孩子什么都好,受不得半点委屈。对于老师的批评有时不能正确看待。其实,老师批评孩子,是老师关注孩子,希望孩子能够变得更好的一个体现,并不是老师对孩子有什么偏见。如果我们家长、老师保持一致意见,会更有利于孩子改正缺点;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孩子的优点,对孩子所取得的哪怕是小小的进步,也要给予肯定,使孩子建立起自信。同时,要淡化成绩观,注重孩子的综合素质、各方面学习能力的培养。

  搞好家校共育就犹如建设好一个好的生态系统,学生是种子,家庭是土壤,教师是园丁,社会是环境;种子饱满,土壤肥沃,园丁辛勤,环境适宜,才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的保障。相信有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协同育人,孩子们一定会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家校社协同育人心得体会 篇11

  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家庭教育公开课告诉我们要教育好孩子只靠学校是不够的,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下面我把自己的一些感想分享给大家。

  我认识到,想要对孩子的教育达到最理想的效果,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发光发亮不能单纯的依靠学校的教育,还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无论学校教育多么重要他都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很多优势。首先是时间上的优势,孩子的日常只有6-8小时在学校,其他更多的时间是在家里和课外。其次是感情上的优势,家庭教育可以利用亲情和父母言行的示范性作用,对子女进行教育。

  教育不单单是学校老师的责任,也不代表只要学好文化知识便是教育的全部。家庭教育里父母的言行习惯就是孩子学习的教材,家长要做好言传身教。对待孩子我们要做到疼爱但不溺爱,正确对待孩子提出的要求,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不要一味的只追求最好。平时家长跟老师也要多沟通,与老师一起查找孩子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缺陷,了解孩子的情绪是否稳定,言行是否一致,共同制定良好的教育计划,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得到改进。同时也要经常与孩子进行平等交流,耐心听取孩子的不同意见,从而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

  四年的时间里,我看到了孩子的进步,看到了学校老师的努力,只有家长配合老师,家庭配合学校,家校共育,顺势而养,顺势而育才能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家校社协同育人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家校协同育人教师心得体会范文 家校协同育人教师心得体会总结03-07

家校协同育人教师心得体会03-31

家校协同育人教师心得体会【精品3篇】11-25

协同育人心得体会(精选21篇)09-12

家校协同教育研究课题实施方案12-10

绘画专业产学研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探讨及实践论文12-15

家校讲座的心得体会12-04

家校合作的心得体会12-11

家校合作心得体会06-18

家校教育心得体会03-15